感謝大明分享他之所以想介紹常不輕菩薩的想法, 也讓我們有機會討論不懂或有疑惑之處, 聽聽別人不同的角度與看法, 剛好也呼應了當晚老師提的開示錄第 16 點的內容, 修行不爭對不對, 這也是我常犯的喜歡爭辯的毛病, 我常常無法及時拉住自己先反求諸己, 就像大明說的, 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是對的, 沒有柔軟心, 才會起煩惱, 與人爭執, 這樣就容易與人結下惡緣種子了
常不輕菩薩不輕視眾生, 認為眾生只要行菩薩道皆能成佛, 其一生堅信此正念, 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常不輕菩薩的故事讓我想起以前曾看過一篇文, 好像是說有位阿婆來向一位修行人叩門請求幫忙, 修行人很有禮貌開門幫忙, 過沒多久, 阿婆又來叩門了, 修行人還是很有禮貌開門幫忙, 這樣一次又一次, 次數多了, 修行人就開始不耐煩了, 後來才知道那位阿婆是示現來考驗修行人, 哇! 這就是千錘百練才能達到無我不退轉嗎?
這樣聽起來, 因為我們還沒有智慧去判斷各種境況的真正原由, 只能凡事先反求諸己不去爭執對錯, 不起煩惱, 不與人結惡緣, 可能這才是最保險安全的方法吧, 也呼應老師極力宣導的 "有理無理三扁擔" 的自我訓練方法, 先自我要求予人方便, 廣結善緣, 不去要求別人予自己合理或方便
哈哈哈, 當過兵的人好像都知道部隊裏的班長名言就是合理的是訓練, 不合理的是磨練, 出了社會, 為五斗米折腰, 忍氣吞聲在所難免, 沒想到這些我們可能認為的忍或辱, 正是修行路上的最佳資糧啊, 有失(去我執)有得(證得明心見性), 對我來說真是不可思議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