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學佛真實利益及修行正確觀念

學佛真實利益及修行正確觀念

走向佛化家庭---心得交流---學佛真實利益及修行正確觀念
  末學在此談談修學以來的感受。兩年前糊裏糊塗走進佛門,天天念佛、戒殺、吃素、拜佛,自認為很精進。工作沒有上進心,自認為看破放下了。勸家人學佛,沒有一個聽的,還以為他們沒有善根


  自從接觸了淨空老法師講經的光碟,聽了才恍然大悟。原來的想法做法全錯了。學佛應從心地上下功夫。原來自私自利,家物活全推給丈夫,成天去拜佛燒香,回來丈夫蠻怨就與他大發皮氣,還說他沒有善根,障礙我。該看父母時也不去,以為耽誤時間,不如多念佛好好修行。豈不知連什麼是修行都沒搞懂。鬧得夫妻不和,家裏人都看我不順眼,還不知悔改,心裏還想我要去極樂世界怨親債主肯定會障礙的,因此煩惱重重。現在想想慚愧至極


  末學還真的有福報,遇到老法師講的經,從此把觀念轉過來了。觀念轉過來之後的快樂說說與同修分享:
  看完老法師講經的當天發心改變自己,先把家物做好,盡到妻子的責任。對父母做到孝順。「我要學佛,我要學菩薩」把家庭當做道場,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一次婆婆生病住進了醫院,我用真心去關懷照顧她,家裏也整理得幹乾淨,婆婆出院後接到我家裏一直照顧,丈夫開始對我的看法改變了。按老法師講的佛說的去做了,一個月就見效了。從此我更有信心,再聽老法師講經,聽完落實。先是對婆婆沒有了分別心,像對自己的母親一樣。再對丈夫的愛轉變成慈悲,沒有了自私,放下了佔有和所取,往日的愁眉苦臉變成了和言悅色。別人問我:做那麼多事還起早念經不累嗎?說心裏話我感到無比的輕鬆和快樂,因為我的雙方父母都開始學佛了,丈夫也認識了佛法皈依了,現在我倆以師兄師妹相稱,互相鼓勵,都在本學院學習,決心把九年學科學完。發心把佛法落實到生活當中,做出真正學佛的樣子來利益眾生。剛剛找到佛的門徑就讓我感到無比的快樂,如果能走進去肯定像老法師說的那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文章來源「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心得交流」)

--------------------------------------------------------------------------------------------------------------------------------


答疑解惑  --- 淨空法師慈語--(節錄自「學佛答問 21-279-01

問:學習《弟子規》談到守信的問題,有人說大信必守,小信可隨意,是否如法?對我們修行有什麼損害?

答:誠實是性德,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一定要學習。諸佛菩薩生生世世不妄語,那我們為什麼要欺騙別人?這個裡面不要去分別大信、小信,再小的事情都要守信。但有一點必須要懂得的,守信要懂得利益眾生。佛在經上有舉了例子,獵人追一隻獵物,走到三叉路口,獵物不見了,對面來了一個人,他就問他:剛才那個小動物你看到沒有?看到了。從哪裡走了?從這邊走,他指另一邊,他說從那邊走了。這就是騙他,這個騙他是好事,救了動物的命,也讓他不至於殺生,所以要有智慧。
  所以,不是大信、小信,重要的是利益眾生。如果是對眾生不利的,打個妄語沒有關係,這個妄語是救度一切苦難眾生。這個叫開緣。每一條戒律都有開遮持犯,是活的,不是一成不變。

問:許多居士發心弘揚佛法,並積極護持佛法。由於生活區域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在共同合作護持佛法時,如果合作的不好,對眾生會產生什麼影響?對自己修行會有什麼影響?

答:這影響很大,凡是弘法、護法一定要天天聽經,天天念佛;念佛你才得到佛的加持,聽經你才明理。最重要的,要和敬。和睦相處第一個條件要降低身分。中國古聖先賢講「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謙虛卑下,尊重別人。佛家「普賢行願」裡教導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要不謙虛、不卑下,怎麼能隨喜?所以要懂得尊重別人。

  《玫瑰經》是天主教早晚課誦,非常重要的。它一共十五條,頭一條就是教你學瑪利亞的謙卑,都是從這裡學起。謙卑是對治傲慢的,傲慢習氣人皆有之。用什麼方法對治?禮敬,把自己傲慢的習氣慢慢斷掉,我們的性德才能夠顯露出來。人在世間都把自己本位的事情做好,譬如在佛門裡面,我們護法把護法的工作做好,弘法把弘法的工作做好;自己做好,再能跟別人配合,這個團體就興旺。家庭、社會、國家亦復如是,只要自己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跟大家配合。

  一個國家,一個世界,就像我們的身體,你仔細想身體,身體是個宇宙,是個國家,眼、耳、鼻、舌就是各個不同的族群,裡面五臟六腑就是不同的宗教。你看這一個身體,眼管看,耳管聽,眼不干涉耳,耳不干涉鼻,但是它們都能配合,都能互助合作,這身體就健康。如果它們不配合,身體毛病就出來了,損害了整個身體的健康。你常常從身看你就會開智慧。

  所以一定要互相尊重、敬愛、關懷、合作,衝突矛盾就會化解,安定和平才能落實。從我們自己帶頭去做,不要希望別人,希望別人永遠會失望,一定要自己做到跟別人配合,這就對了。別人不跟我們配合,是我們自己做的不好,要認真反省檢討,更加努力做的更好。我們要學舜王,大舜的故事諸位都知道,一家人都想害他,置他於死。他很聰明,非常愛護家裡頭每個人,總是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讓家裡人不喜歡。天天改,改了三年,把他的父親、繼母、弟弟統統感動了,一家變成和睦家庭。

  舜的鄰里鄉黨看到這一家,都跟他學,所以就感化了這一個村莊。最後堯王把王位讓給他,這是中國古代禪讓的政治。皇帝選擇繼承人一定選擇有德行、有學問,又很能幹,愛護人民,把王位交給他,所以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中國人講到倫理道德,頭一個就會想到舜王,中國孔子、孟子最佩服的、最敬重的也就是堯舜。五千年前,中國的教育從堯舜就有文字記載,所教的是倫理道德,倫理道德堯王、舜王自己做到。自己能做到,教人好教,自己沒有做到,教別人,別人不相信。人家不信,是我做的還不夠好,要努力。這樣對團體、對自己的修行就有正面的幫助。否則,我們雖然很熱心,熱心是感情,感情往往就失去理智。不聽經,不懂得經教,經教是教導我們開智慧,不聽經智慧就少,少智慧用感情,往往就產生矛盾。護法不能夠協調,不能夠和睦,弘法也不能和睦,這樣把佛教形象破壞了。破壞佛教的形象那個罪在阿鼻地獄,我們不能不知道。

  今天社會多少人對佛教產生誤會,我們不能怪他,要怪自己,我們自己做的不好,我們自己宣傳的不夠,讓人家產生這麼多誤會。我們不要干涉別人,從自己本身做起,我要做好。幾乎全世界的人都把佛教看成宗教,這樁事情我們也不能否認,你看看寺院庵堂它確實是宗教。佛教寺院庵堂本來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變成宗教充其量不超過三百年。我們讀書,乾隆時候還是教育,清朝初年這些帝王,都禮請法師、道長、學者,儒釋道三家,在宮廷裡面上課。天天接受儒釋道的教育。可是今天我們確實在佛教裡面看到教學太少了,那些宗教儀式太多。教學是對人的服務,現在這些儀式是對死人服務,不是對活人服務。對死人服務,活人沒有受到好的利益,這個東西我們對它興趣自然就降低了,這個一定要知道。

  我們認識的很清楚,佛教是教育,所有的宗教都是宗教教育,你看經典就曉得。所以,學古聖先賢的東西一定從經典,從典籍裡面去學習,然後你再看它的形式,你就曉得他做的如法不如法。如法不如法自己心裡明白,也不要去過問,你要去過問,那你就沒有智慧。過問,他有利害在裡面,你妨礙別人利害,人家就把你當冤家對頭看待,你不是跟人結怨嗎?聖人教給我們與一切眾生結善緣,不結惡緣。他自己做的不如法,你勸他他要不回頭,各人因果,各人負責,這就清楚了。善惡都有報,沒有說沒有報應的,報應只是遲與早,決定有報應。

問:佛經上說,若有人一生造了很重的罪業,如果臨終能懺悔念佛,佛都會來接引他往生。可是為什麼又會有人念了一輩子的佛,臨終時卻遇到許多障難,反而不能堅定的念佛求往生,這兩種人是什麼樣的業因?

答:一生造作罪業,臨終念佛往生,歷史上有很多的例子,大概最早的例子就是《觀經》裡面阿闍世王。阿闍世王聽提婆達多的話,殺父親,奪王位;害母親,與提婆達多合作,他擁護提婆達多作新佛,要把釋迦牟尼佛的道給破壞,僧團破壞,所以他造的五逆十惡罪。提婆達多墮地獄。阿闍世王臨終時後悔,知道這一生做錯了,上了提婆達多的當,真心懺悔,念佛求生淨土。在我們一般人想,大概總是下下品往生,就算不錯了,可是佛告訴我們,他是上品中生,我們看到這個簡直是不敢想像。

  《大藏經》裡面《阿闍世王經》,釋迦牟尼佛講阿闍世王他一生的事蹟,我們才曉得往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平常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一種是懺悔往生。所以,對於造作罪業很重的人,我們決定不敢輕視他,為什麼?他臨終說不定懺悔,往生極樂世界在我之上,我還不如他。這是什麼業因?過去生中他在淨宗修的非常好,這一生當中迷了,臨終的時候一醒悟,把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統統提起來,所以才那麼快,他的懺悔那麼徹底,所以他有大成就。

  我們有人這一生當中都是持齋念佛,反而不能往生,這什麼原因?原因很多,自己想想都知道,信不真,半信半疑;願不切,或有或無,你這就不行了。古來祖師常常跟我們講,往生淨土三個條件,真信,切願,老實念佛。我們今天念佛不老實,怎麼說不老實?念佛裡頭摻雜著妄想,你念佛的功夫全被妄想破壞了,沒有把念佛往生看作是自己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譬如說你在這裡念佛,有個人來告訴你,現在外頭有一筆生意趕快去做,能賺兩百萬美金,你馬上就去了,佛就不念了,這還行嗎?這就不能往生。無論什麼樣的利害現前,如如不動,我一心念下去,這個人能往生。所以,念佛不能往生的業因很多,總而言之,就是自私自利沒放下,眼前的名利、五欲六塵的享受沒能放下,所以他造成障礙。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