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業障是要當下消的

業障是要當下消的

業障是要當下消的

許多人這麼說:「等我子女都成家了,下來的這段路我就能放下解脫了。」像這樣的一種想法大都永遠解脫不了。同樣的,要學佛法,別說等你事業做好才來學,若做不好,你不就永遠都不能學了嗎?誰給你保證你的事業都做得順利?你說等你兒子娶媳婦、女兒嫁夫婿,你就可以了,其實不然,因為再來你就要抱孫了,世間事永遠都沒完沒了,所以古人有言:「說要了時無了時。」其實學佛要了的是了我們的心,不是了你所遇的這個境,境是幻化無常的,境是假象,若人能看清這一點,便知道一切的問題在根柢處都只是心看不開而已!

所以真正來說,做功夫不是等我腳坐好一點才上路,就是你這個腳在麻在酸在痛,當下了心,心裏頭很平和,這就是在消業障。此事唯在當下,不是期待將來。我們大家在坐禪修法,也一樣就在這當下,這時候說做什麼就做什麼,但隨境了心,當體即空。如果有人對這個空的見地很清楚,了解世間一切沒有一個真實,隨緣合光同塵了業,這樣便可以說隨時都生在淨土中了。修行人要做到環境不管怎麼樣,你心裏可以安,這安便是對眾生慈悲喜捨的泉源

純純的心沒有煩惱塵

學佛的受用,在修持上要能「爐火純青」,「爐火純青」代表功夫已經到了。可以純,自然就到淨,也就是清淨,而一般的講法叫純淨,能單純者就得到清淨。所以我們整個學佛的修學就是要懂得如何且做到我們的心性調伏到至純。不純則雜,複雜的雜。而一雜,其結果就是染,叫雜染。純淨對雜染,一個人的心念太過複雜就污染了,會自己弄亂搞糟了自己。

那麼,怎麼樣可以達到純的境界?你沒有貪、沒有瞋、沒有癡、沒有慢、沒有疑,動盪人心使之雜亂的貪瞋癡慢疑淨化了,自然就純。你看我們這日頭也好,月亮也好,如果有烏雲,日的赫耀或月的淨朗就不見了,貪瞋癡慢疑正是我們自心日月的烏雲。因此不管用什麼法門來修學佛法,法門本身就是要讓我們達到單純的境界的。你的心一不被貪等的煩惱烏雲遮住,自然心性就調柔了,不管人家怎麼念,罵或是褒,他都如如不動,這就是純。一個人愛攀緣,愛人家給他拍馬屁,這樣的心性不對,因為他反其道地在自造雜染。

再者,一般人跟人之間都講條件,「你不符合我的條件,那就免談」,可是這修「純」的佛法卻是無條件的,你說我好,你說我壞,我的心都一樣好的很純,純得很好,真正調柔,不會被搗亂,可惜我們一般人常常上自己的當。

以念佛或持咒來說,我們可以把它念得很純嗎?念得無懷疑嗎?邊念邊懷疑,到底有效沒效?那就亂七八糟,不純了。《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念念無住,萬事萬境當下皆空,此心本來一點塵埃也無,這是真純,做人到此,人間處處皆成淨土。

佛法的待客之道

修行若能夠隨時隨地把主人跟客人看得清楚,這就真正在正念中間。什麼是客?客就是《楞嚴經》上講的「客塵煩惱」,我們要了解,我們這六根門頭上六塵的境界全都是我們自心這主人的客人。主人千萬不要不懂得待客之道,若自己自生是非,自起煩惱,那做主人的就當場出醜,太不莊嚴了。客塵無非順境或是逆境,順境合我們的意,逆境不合我們的意,主人若是清明,他便不會被順逆境弄得顛顛倒倒。

在《華嚴經》的「淨行品」裏告訴我們,你順境時要怎樣看待,不合我們意時要怎樣對待?這便是一種不管在家或出家,一生中從早上到晚上的修行之道。以出家言,經文中間有一句話說:「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以前佛陀時代出家眾都是日中一食地過著托缽的修行生活,有時候托缽,沒有人供養,托不到吃的,以一般人的心態,難免會起煩惱心,甚至露在臉上,心想:「我怎麼這麼沒有福報,這些信眾怎麼那麼沒有善根,不知道來種這個福田。」一下這主人就沒水準了。可是,這時我們若真正懂得佛法要怎麼接待境界這個客人的道理,便可這麼觀想:「這樣正好我來斷食,讓肚子空一點,胃腸清一清,休息一下。」由此希望一切眾生包括自己,煩惱如同空鉢之空,心中清淨,自心一點的不滿或是惡念都沒有。你看,這就是真正的修行。那「若見滿缽」要怎樣呢?今天整個缽都滿凸凸,裏面飯菜都很好,我們的凡夫心就無形中已經在貪念中了:「這下妥當了,我可以好好吃這麼豐盛的一頓。」心中不免沾沾自喜,露出貪好的樣子來。這時「淨行品」便告訴我們:「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能滿最好,但最好的卻是一切善法能夠充滿,而不是只在於一餐的滿足而已。

由「淨行品」這一個例子,我們便很明顯知道,什麼是心作主人以待萬境之客的方法。主人招呼客人,如果處處得當,那麼佛法清淨道的修證你便能成就。有人問,修行如何能達到能所雙亡?所謂「能」就是主人,清淨心就是我們的主人。「所」是我們的身體和身體所處的環境,坐得腳酸漲痛,坐得坐不住,和我們的遭遇和情緒,這些是客人。我們對自己的外境之客如果照顧得不好,隨時就會起煩惱心。但待客之道是「能忍不如能化」,忍有「所」忍,化則無「所」化。因為一切客人來來去去,主人一直本來就在家,也只須在家就好,那客人所帶來之塵自然就在無常中化得乾乾淨淨,沒有一個「所」化的「所」好去化了。這樣「能」的主人之「能」也就不必特別去逞一個「能」而與「所」一樣空淨,這便是「能所雙亡」。但未悟達及此者,便要以此心之主照顧好自己,招呼好客人,不要讓主人掉在客人境界的喧嘩中,不要因客境而嗔而惱。因為客畢竟是客,主人永遠要有好的風度,處處應以禮相待,以善心、慈悲心、柔軟心來接待人家,不然主人跟客人鬧成一團,還像樣嗎?只要主人常常在家,不離片刻,這樣的主人就有能,能調伏一切為客的外境。

古德有云:「不是靜坐息妄想,只緣無事可商量。」我們不是靠個方法來坐禪除妄想,而是心本來早就都把這外境化掉了,從來沒有什麼事情可讓這心之主再去嘀咕個不停的。平常做人做事要把每一項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心中便無事了,這便是能化,能化便可做一個無事的行道人。無事的行道人不是說什麼事都不要做,而是把所有該做的事情都做得、也化得乾乾淨淨,「於心無事,於事無心」,要這樣,佛道自成。

再說,待客不要怕惡客,若境界愈惡,我們的業障消得愈快。我們的業障消得愈快,淨業便愈快成就。惡客其實在法上是一種逆增上緣,其惡只是表象,倒是我們自己這個主人,一旦惡了起來,那倒是真的可怕透頂了。大家各自就此參詳一下,事實不就是這樣嗎?願共勉之!惕之!

~~~~~首愚法師http://www.sfzt.org/advise/view.asp?id=459


[ 本帖最後由 吉第 於 2011-12-5 14:29 編輯 ]

TOP

TOP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