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12
發新話題
打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文章節錄分享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文章節錄分享

節錄至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前言

『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一句話說得更透徹。世法裡樣樣做得圓滿,就是佛法,不是離開世法才修佛法的,世法佛法是一樁事。淨宗講出世間法,是講你的心念。心被染污就是世間法,心地清淨就是出世間法。「心淨則土淨」,如何把心淨化?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淨化心地。一切妄想、執著、煩惱現前的時候,立刻回歸到一句「阿彌陀佛」,什麼事都沒有了。一切念頭都歸到阿彌陀佛,只想阿彌陀佛,不要再想其他的念頭。其他的念頭,都是搞六道輪迴,唯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證佛法。「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就是證佛法。佛法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這個法門因為是從果上修,不是從因上修的,因果同時,修證同時。在一切世法裡都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穿衣吃飯、言語造作、待人接物全都是佛法,全都是覺正淨。

**************************************************
跟10月份藥師例會中老師講述的『修行即生活』的觀念都一樣說。
新生活運動開始~~~

TOP

佛知道末法時期眾生可憐,沒有地方親近善知識,大慈大悲特別開示念佛往生的法門。這個法門不管什麼病都行,不必請教,都能成就;其餘的藥得對症。這個法門不管你生什麼病,都能對症。選這個,決定不會錯;選其他的,還要試試看,要小心謹慎。選這個法門,只要你真正肯信、肯願、肯行,一定藥到病除,這一生中必定能成就。


節錄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法會聖眾第一)
學習
真認自己錯
隨順眾生、不自私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帶著懺悔、贖罪的心向前走
力行大悲咒十心
相信一切佛菩薩自有安排
阿彌陀佛

TOP

節錄自『德尊普賢 第二』

讀經的目的在「調伏身心」,不是在求解。
讀經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戒學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念經的時候,心裡一個妄念都不生,諸惡就不作了。不但身不作惡,口不作惡,心裡也沒有壞念頭,心也不作惡。身、口、意三業都不作惡,「諸惡莫作」就圓修了。
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更善的,所以讀經即是「眾善奉行」。戒律具足了。
念經時,一心專注讀經,決不想經的意思,一心讀誦就是「定」。
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沒念顛倒,這就是「慧」。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讀經,每天讀一個小時,就修一個小時的戒、定、慧;讀兩個小時,就修兩個小時的戒、定、慧,「戒、定、慧」同時圓修。
靈山勝會今猶未散,法華鐘鳴眾聖涌現。

TOP

修行一定要有理論的依據,「解門」就是理論,遵從淨土五經一論。如五經一論還嫌多,選擇六門中最精要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本部經屢次說到「普賢大士之德」,若《行願品》不熟,普賢大士之德怎能理解,怎能修學?可見《普賢行願品》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是《無量壽經》的助行;正助雙修,顯示它的重要性。最低限度,我們要熟讀這三部經。《阿彌陀經》經文不長,含義甚深。初學的人,不容易體會經文甚深的義趣,所以一定要讀註解。註解中,蓮池大師的《疏鈔》分量太大,現代人受持有困難,所以我們取蕅益大師的《要解》,分量不多,我們有能力受持。讀《阿彌陀經》,應當要讀《要解》;連註解都讀,利益就很大。所以解門方面,我們最低限度要讀這三種。

行門方面,就是念佛人在生活中怎樣過日子,怎樣面對現實的社會,處世待人接物要用什麼標準。在經論中,我選擇了五個科目。第一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講的「三福」。我們修淨土,學佛,須從三福學起。


「示福田」是指修慧以前先要修福,學佛的人不能沒有福。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福報,不只是念熟,念熟了沒用處,要真正的做到。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二乘阿羅漢、辟支佛的福報,我們也要具足。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菩薩的福報。我們要從這裡修起。


節錄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德遵普賢第二)



學習
真認自己錯
隨順眾生、不自私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帶著懺悔、贖罪的心向前走
力行大悲咒十心
相信一切佛菩薩自有安排
阿彌陀佛

TOP

《觀無量壽佛經》講得很清楚,什麼是善根多,什麼是善根少,什麼是善根無。完全不能接受的,是沒有善根。能接受,半信半疑,還放不下的,是善根少。善根少,要努力去培養善根,這一生還是能信,可以提前往生。如果這時候不培養,這一生中便不能往生,只種個善根而已。

什麼是多善根?完全接受這部經,認為是釋迦牟尼佛為我講的,不是為他們講的。這種人善根厚。若以為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為他們說的,不是為我講的,這種人善根少,或是沒有善根。



法會聖眾第一

TOP

在家一樣能成佛!特別是在末法時期,出家修行反而比在家難。在家有真修的,出家真修的反而少了。為什麼?忙著蓋廟,忙著應酬,天天搞法會,度死人。忙這些,那有工夫修行,功行反而不如在家人。在家人一天能念幾萬聲佛號,出家人沒有時間,所以出家人不如在家人。末法時期,世事顛倒。

黃念祖居士常說,佛陀在世的時候,修行成就排名的順序是,出家男眾第一,出家女眾第二,在家男眾第三,在家女眾第四。


末法顛倒了,現在學佛有成就的,排名是在家女眾第一,在家男眾第二,出家女眾第三,出家男眾排到末尾。我們仔細觀察,確實如此。這是佛法可悲的現象。

德遵普賢第二


==========================

其實看了覺得還蠻可喜的

TOP

佛法終極的目標,是要教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如何能達到這個目標?

就得普及佛陀的教育。佛教的道場,第一個是電視廣播。其次是建彌陀村,年老退休之後認真修行,辦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淨土的大事,有個共修的道場是必要的。再其次,就是辦學院培養人才。佛學院不要大,佛法教育跟世間教育不相同,小型的研究班,學生十幾人即可,二十人以上都嫌太多了,老師照顧不了。

德遵普賢第二

=====================

三松有機會喔

TOP

雖然這本講記很長,雖然每次看完都覺得好累,雖然我才看完第二品。
但欲令人感到開心,除了開心還是開心。
學習
真認自己錯
隨順眾生、不自私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帶著懺悔、贖罪的心向前走
力行大悲咒十心
相信一切佛菩薩自有安排
阿彌陀佛

TOP

「齊諸聖於片言」。「諸聖」是指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指普通的聖人,不是小乘四果四向。講的是大聖,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大菩薩,在別教是登地的菩薩。我們也能在一生中超越,用什麼方法超越?就是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神咒。這樁事情,知道的人不多,不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咒中之咒,密中之密,是「咒王」。還要念其他什麼咒?實在沒有必要。



在本經前面,我們看到普賢菩薩,他是娑婆世界密宗的第一代祖師,密法的創始人。他念什麼咒?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他教我們念很多咒,他自己念咒王,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我們要看清楚。為什麼普賢菩薩不把咒王傳授給我們?實在講,他是傳授了,華嚴會上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已經明白的告訴我們。可惜我們不相信,不能接受。我們喜歡奇奇怪怪的,他就找些奇奇怪怪的咒給我們念。果然有善根福德,他就直接教你念咒王,這一生決定圓滿成就。這才是本經妙用之極,真正不可思議。



再看看我們的同修,如果不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今天成熟,決定沒有機會聽到這部究竟圓滿成佛的經典。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一定要把握這個機緣,絕對不能錯過,錯過實在是太可惜了。要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是真實的。

節錄自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大教緣起第三)

[ 本帖最後由 joy 於 2011-11-7 13:23 編輯 ]
學習
真認自己錯
隨順眾生、不自私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帶著懺悔、贖罪的心向前走
力行大悲咒十心
相信一切佛菩薩自有安排
阿彌陀佛

TOP

法藏比丘發心之後真修,要注意的是我們發心之後,是不是真修。現在有不少同修,每天念很多遍《無量壽經》,佛號念好多萬聲,再加上拜佛,算不算真修?形式上有點像,樣子有點像,實質要看你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年比一年清淨。換句話說,你的妄想、煩惱是不是天天在減少。天天減少不容易!一年比一年少、一個月比一個月少,煩惱輕,智慧長,這才是修菩薩道。念佛、誦經、拜佛是手段。妄想、煩惱少了,心地清淨、智慧增長,是結果,是成績。天天拜佛、念佛、念經,心裡的煩惱不但沒減少,還增加,這就是等於天天在念書,考試都不及格。這沒有用,沒有成績。下功夫,一定要有成績,才是真正的菩薩道。如果拿不出成績來,就不是修菩薩道。我們一定要清楚,要認真學習。法藏修菩薩道是真正作菩薩。


禮拜是極高明的養生術。養心,心要靜。養身,身要動。要活就要動,不動就不能活。所以,禮拜的時候五體投地,每一個動作精確做到,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身是動的,心是靜的。養心要靜,養身要動,都做到了。現在佛門裡,很少人懂得拜佛和禮拜的道理。我最初學佛,頭三年沒有拜過佛。因為不曉得其中道理,只認為禮節不必學古人,要學現代的,所以很固執。到以後明白這個道理,我一天拜八百拜。這個方法養身又養心,我們要身心健康就多拜佛,一天至少拜三百拜,能真正如法,三個月就收效果,身心健康。

如果你沒有智慧,只要把一句佛號抓住,把一部《無量壽經》抓住,天天念經、天天念「阿彌陀佛」,你一定「智慧廣大深如海」。沒有這樣深廣的智慧,不認識這部經,不會牢牢抓住佛號。念佛有口無心,是沒有智慧。


『惑盡過亡』。「惑」是迷惑;「過」是過失。所造的一切罪孽、過失,都沒有了。怎麼樣會沒有的?下面三個字『三昧力』,就能把無明、貪瞋、迷惑顛倒斷盡的。這是指什麼「三昧」?「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所以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是靠這個力量。這個力量之得來,就是用古人教我們的「老實念佛」這四字。要老實!怎樣才老實?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念佛人,目標當然是求往生。求往生,心要真、要誠,不是口頭說說而已;口頭說說是沒有用處的,心意不誠。真求往生,要真做!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法,要照做。換句話說,既然求往生,就要求上品上生。如果要求上品上生,必須將三經: 《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佛經》的教訓做到



節錄自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法藏因地第四)
學習
真認自己錯
隨順眾生、不自私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帶著懺悔、贖罪的心向前走
力行大悲咒十心
相信一切佛菩薩自有安排
阿彌陀佛

TOP

學佛從那裡學起?從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做起。這是根本的根本,是學佛的基礎。這個要是做不到,戒律就不要談了,沒分!好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戒律是第一層樓,禪定是第二層樓,般若是第三層樓,戒定慧。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是地基,你連這都沒有,還談什麼戒定慧!



節錄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至心精進第五)
學習
真認自己錯
隨順眾生、不自私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帶著懺悔、贖罪的心向前走
力行大悲咒十心
相信一切佛菩薩自有安排
阿彌陀佛

TOP

我們看佛的心願,再想想自己的作為,跟佛在經上講的教訓一對照,就曉得我們應該怎麼修,佛號應該怎麼念。不用說,你也明白。你要曉得用什麼樣的心去念佛,什麼態度去念佛。講實話,念佛就是生活,就是你用什麼樣的心態過日子,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大家相處。處世、待人、接物,歸納起來就這一句佛號。無量覺,覺而不迷,要這樣念!



我們沒有往生之前要修平等心,以平等心處世待人接物,才能往生,這樣才是真正念佛人。念「阿彌陀佛」就是心平等,就是心清淨。念這一句佛號,心不平等、不清淨,口念,心不相應,這樣不能往生。心與口要相應!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

為什麼我念這句佛號就是普度一切眾生?因為你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你把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自他不二。自己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的心願無二無別,佛的功德就是自己的功德。這個事實,蕅益大師在《要解》裡為我們講得很清楚,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佛門做晚課的時候蒙山施食,只要用七粒米,用觀想的方法就能遍十方。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用觀想的方法,也度了法界一切眾生,心量是這樣擴大的。要把這個大心量用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之處。不要在念佛的時候就觀想跟佛相應,不念佛時,還是小心眼,還是搞是非人我,那就大錯特錯,這樣念佛不能往生。佛教我們用一心,不可以用二心。對佛用一個心,對眾生又是一個心,這錯了,這不是一心。所以,能不能往生,關鍵在這個地方。


老師教我們修學,教我們念一部經要念五年,培養耐心,沒有耐心做不到。老師這種教誡,有他的苦心,有他的用意,我們學生不明瞭,有的時候還埋怨,還不服。其實老師的教學,正是循著四弘誓願的次第,是教我們先斷煩惱。每天念一部經,想一部經,把你的妄想雜念慢慢的除掉,所以念經並不是求解,是修定,著重在修定。定至三年五載,心漸漸清淨了,煩惱輕,智慧長,才能學法門。

心要像佛,願要像佛,解要像佛,行要像佛,這才行。所以,讀經、念佛、依教修行,依照經典的教訓,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如是修行,自自然然開智慧。智慧開了,看一切經,意義皆能自見,這是我教給大家真實的方法。


學習的方法,我跟大家都說過了,要精!注意「精」。精就是進,雜亂不是「進」,退步不是進,所以進步上面一定要加精純,才是真正進步。今天世間法裡,科技進步也是精純,不是雜亂。世出世法沒有兩樣。

精進而後才能得禪定,心就定了,正是所謂理得心安。心定了,自然就開智慧。所以,不管是在順境、逆境,心裡都要清淨。定就是絕對不會被外境動搖,不會被外境所轉。不為外境所動,就有智慧。世間法講理智,不再感情用事,處世、待人、接物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清淨的,不是染污的,這就是智慧。


念佛絕對不是兒戲,要用真心。真心就是一心|清淨心,平等心。不能用妄心,所以念佛人不能虛妄分別,不可以搞是非人我,更不能搞貪瞋癡慢,那是不能往生的。

聞我名字,即自悔過』,注意「即」。換句話說,什麼是懺悔、悔過?念佛就是懺悔。不必在佛菩薩面前禱告,我過去做了什麼壞事,什麼錯事。你禱告一遍,就又作一遍,阿賴耶識裡又落印象,又造一次。不要再造了,念佛就好。所以,過去所造一切罪業,不要去想它,「想佛」、「念佛」,「即自悔過」。念佛就是悔過,不要再搞別的。這個道理很圓滿,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唯心所造。大乘佛法決定不主張後悔,後悔一次就又造一次,再悔一次又造一次,這怎麼得了。你何必再去造,你造阿彌陀佛多好。念念想阿彌陀佛,念念作阿彌陀佛,這樣好!所有一切業障都消除掉,這個法門妙不可言。這就是念佛滅罪,念佛消災,念佛是真懺悔。實在講,知道的人也不多。

一個人要天天都能覺察自己的過失,才是覺悟,佛門稱為開悟。今天一天都沒有過失,這是愚昧,是糊塗!怎麼會沒有過失?只有成了佛才沒有過失,等覺菩薩每天都還有過失,我們怎麼會沒有過失?知道過失是開悟,把過失改正過來是修行,是功夫。你要想有功夫,當然知過才能改;過失都不知道,從那裡改起?所以,我們做早晚課,早課是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我們晚課念《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一面念,一面要依照經文隨文作觀,依照經文檢點自己的身心有沒有犯過,有過要改正,希望明天不要再犯。馬上就能改,這是修行。所以,念經念佛都還不是修行,改過自新才是修行。

只要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定。定心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所以廣大無邊。佛心、菩薩心就是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心和盡虛空遍法界相應。我們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所以心量很小,不能容忍。我們很不容易覺察自己的過失,別人的過失很容易看出來。自己的看不出來,原因在什麼地方?處處六根往外面跑,不曉得往內,總覺得別人的不是,沒有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回光返照,這個人就是覺悟的人。

我們用功夫,要以平等心來念平等覺;阿彌陀佛就是平等覺。經文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問阿難,你要不要見平等覺?他說「我要見」。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用平等心來念《無量壽經》,用平等心來持這一句名號,這就是「得平等住」的意義。由此可知,菩薩可以修的,我們也能修。前面跟諸位解釋得很多,這一句名號就是實相,就是法界全體,就是諸法平等的體性。只要能念,念念相續,一直念下去,不夾雜、不間斷,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就「得平等住」,跟十方菩薩無二無別。這樣的心行就是菩薩行。

清淨跟平等是相輔相成的。怎樣才能得到平等心?先要修清淨心。如何令心清淨?一定先令心平等。兩者相輔相成。平等就是在一切境緣之中不要分別執著。不分別,我們心才會清淨。


第一是「伏忍」。伏是伏住,壓住。忍不住也得要忍,要勉強的忍,這是初步功夫。再進一步,第二個階段是「信忍」。理論逐漸通達明白了,相信佛菩薩聖賢人的教訓,能忍。再進一步功夫深了,能「順忍」,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第三階段。第四階段是「無生法忍」。最後、最高的是如來果地上「寂滅忍」。


節錄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發大誓願第六)

[ 本帖最後由 joy 於 2011-11-11 11:24 編輯 ]
學習
真認自己錯
隨順眾生、不自私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帶著懺悔、贖罪的心向前走
力行大悲咒十心
相信一切佛菩薩自有安排
阿彌陀佛

TOP

淨空法師針對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的開示
可見以下網址
http://big5.xuefo.net/znxg_14947_1.htm

TOP

佛教化眾生,無不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指教得恰到好處。你真的想這一生成佛,佛就教你成佛的方法。如果你自己謙虛,業障重,這一生成不了佛,作個羅漢就好!佛也會隨你意樂,教給你證阿羅漢的方法。佛對人不是不平等,這才是真平等。你喜歡得什麼,他就教你什麼方法,滿足你的心願,這是真平等。

TOP

由此可知,你入佛門,三皈依就把修學的原則、方向、目標、綱領都告訴你,佛法就是修這個。至於用什麼方法修覺正淨,就任憑選擇。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你喜歡修那個法門都可以,但是要記住「一門深入」。因為一門才容易得定,二門就差一點,三門、四門得定的機會愈來愈渺茫。只要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定。定心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所以廣大無邊。佛心、菩薩心就是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心和盡虛空遍法界相應。我們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所以心量很小,不能容忍。我們很不容易覺察自己的過失,別人的過失很容易看出來。自己的看不出來,原因在什麼地方?處處六根往外面跑,不曉得往內,總覺得別人的不是,沒有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回光返照,這個人就是覺悟的人。

發大誓願第六
-------------------
記得有次上課~~~也是說到我都是往外求,不往內心看

[ 本帖最後由 piggyz 於 2011-12-1 22:15 編輯 ]
新生活運動開始~~~

TOP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節錄)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轉受餘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

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更相瞻視,且自見之。

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

惑道者眾,悟道者少。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TOP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

這一段是講莊嚴自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修行要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大珠和尚語錄》,我們曾經講過不少遍,開端就講修行。修行該怎麼修?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由此可見,修心重要。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這兩句是總說。修行時間長,不是短時間,幾天幾個月就可以成就的。一定要發長遠心,你看菩薩發心,都是無量劫。要發長遠心,也就是要有恆心、有耐心,才能成就。沒有恆心,沒有耐心,沒有長遠心,是不會有成就的。有長遠心,心是定的;沒有長遠心,心是浮的,道理在此,我們一定要發長遠心。

積功累德第八

~~~~~~~~~~~~~~~~~~~~~~~~~~~~~
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

原來一直在"飄飄",就是心一直在浮動
新生活運動開始~~~

TOP

節錄發大誓願第六 http://book.bfnn.org/books/0293.htm


我念這句「阿彌陀佛」就好了,何必還要讀經,何必還要聽講?如果不聽經,不聽講,你學老太婆、老阿公那種方式,死心塌地念到底,那是正信,沒有問題,能成就。如果做不到,你還有懷疑,還有業障,還會被外面境界動搖,換句話說,非讀誦大乘不可。

不需要讀誦大乘的,佛法裡講,只有兩種人。一種是上上根人不需要,因為他們聞佛說法,就大澈大悟,一點問題都沒有。一種是下愚,他不想理解,佛說的他相信,絕對不懷疑,他不需要聽道理,他不要麻煩,簡簡單單一句彌陀念到底就好。這兩種人決定成就。難在既非上根又非下愚,這種人難辦,所以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都是為這種人。上智跟下愚好度,幾句話就解決了,他們就成就了。佛講千經萬論都是為中根人說的,這就說明讀誦大乘非常重要,你才真正體會到名號功德。唯有理事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死心塌地發願念佛,這才是「繫念我國」。現代人講的知識分子,如果不把真相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很難相信,很難接受。

我自己本人就是所謂的知識分子。我算是很幸運,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我搞了三十多年才搞清楚,真不容易。還有許多人搞一生都沒有把事實搞清楚,換句話說,對念佛半信半疑,這一生就很可惜。

『發菩提心,堅固不退』,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除求生淨土之外,決定沒有第二念,這才是堅固不退。『植眾德本』,德本是什麼?就是一心念佛。一心念佛是萬德之本。種植是比喻,就是前面所講的晝夜不斷。「一心念我,晝夜不斷」,就是植眾德本。『至心迴向』,這是真心,真誠之心,一個方向一個目標。

『欲生極樂,無不遂者』,沒有一個不滿願,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萬修萬人去。要用這樣的心態來修行,才是萬修萬人去,這要搞清楚。如果不是用這樣的心態念佛,就不能去。你可不能怪佛,佛在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能把他的意思曲解了。

因此,大家在一起共修,一定要明瞭,我們要成就自己,要成就大眾,這就是無量功德。決定不可存一個念頭,破壞自己,又破壞別人,你存這樣的心,決定墮阿鼻地獄。這是個念佛道場,淨宗道場,你到這兒來幹什麼?你是到這兒來成佛的,還是到這兒來準備墮地獄的,先要搞清楚。

同修多了,龍蛇混雜。真修的人多,福報大,只有少數害群之馬,多數還不會受大傷害。如果真修的人少,問題就嚴重。這種脆弱的道場,一定會被擾亂,被破壞,罪過就無量無邊!所以我跟道場同修們說,我們道場很小,有時候有人想到我們這裡來掛單住幾天,住兩三天還可以,如果是住一個星期、兩個星期,萬萬不可。原因在那裡?他在外面帶了這些習氣,時間久了,我們這邊信心不堅固的同修會受他影響;信心堅定的同修,不會受他影響。這絕對不是不慈悲,是要保護大眾的清淨心。

古時候的道場,每一處都有他的學風、道風,就是專修專學。如果你跟他們不是志同道合,決定不能入他們的道場,入他們道場是破壞道場。譬如,這裡是念佛道場,你是學禪的、學密的,你要進來,在這裡勸人學禪,又勸人學密,這就不得了。

我們圖書館在前些年,男眾有好幾位。懺雲法師有一個徒弟也在此地,以後廣定法師送了一個徒弟來。廣定法師是學密的,他把這個徒弟送來,叫他來跟我學顯教,十年之後再回去學密。有這麼多年輕人來了,而且都相當優秀,所以館長就發心,計劃辦個小型佛學院來成就他們。那曉得廣定法師的徒弟來了之後,不到一個星期,勸大家念咒,勸大家參禪,一下子把我們道場就搞亂了,我們很為難。大概是護法龍天顯聖,不到一個星期,三個人都走了。

正法道場必蒙諸佛護念,龍天保佑。你只要在這裡起一個惡念,想破壞道場,自然有護法神遷單,這是真的。護法神遷單,你在這裡住不下去,你住在這個地方渾身不舒服。三個都走了,道場恢復太平。所以,每一個道場有它獨特的道風與學風。

我們加入一個道場,一定是我們的目標相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志願相同,弘揚淨宗,勸人念佛,幫助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是和合僧團。我們中國古來的祖師大德勉勵出家人,內養五德,外修六和。內是個人要修五德,這是自身的莊嚴;外面是跟大眾相處,要修六和敬。這個僧團才是福田,才有護法神保佑,諸佛菩薩護念。這樣的道場非常希有,非常難得。因為難得,所以黃念老就告訴我們,同修貴精不貴多。精是真正志同道合,兩三個人、五六個人不少!覺明妙行菩薩的道場只有十二人,慧遠初祖的道場也只有一百二十三人。

四個人在一起,就成為一個僧團,不要多!絕對不可以讓與我們的見解、思想、願望、修行目標不相同的人加入,決定不能共處。他修禪的,找幾個參禪的同修,我們盡心盡力財供養、法供養布施給他,幫助他,但是決定不能在一起共修。幫他建立道場,是很大的功德。他修密,我們幫助他建密宗的道場,因為所有宗派都是佛說的,都是正法,都不是邪法。我們彼此互相讚歎,互相幫助,可是修行一定是幾個人共同修學一個法門,決定不能擾亂。就像一所學校,有許多科系,都是一個學校的學生,科系不相同。你在這個科系念書,決定不可能捨棄這個科系,去聽別的科系的課程,這是不許可的,決定是擾亂,決定不能成就。你是學土木工程,他是學醫,你勸他不要學醫,也學土木,這成什麼話,這就把學校搞亂。世間法尚且不許,何況佛法?

佛法修學的要領沒有別的,不管你依那一部經、依那一部論、依那個宗派法門,要專,要精,這就對了,你才會有成就,這才真正值得讚歎。這些都是「植眾德本」,眾是眾多。這是總結,應有這樣的心態、行持來修西方淨土,決定成就。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三宇 金錢 +2 覺明妙行菩薩的道場只有十二人 ... 2014-1-22 14:04

TOP

節錄法藏因地第四 http://book.bfnn.org/books/0291.htm

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教我們「淨念相繼」,就是老實。念成功了,就得三昧。無明難斷!貪瞋是見思煩惱,惑過是塵沙煩惱,無明是根本煩惱。見思、塵沙、無明,用什麼斷?一句佛號。實在妙不可言,怎麼能輕視這句「阿彌陀佛」!所以大勢至菩薩一幫人專修專弘,他們修什麼法門,就是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把煩惱都斷盡了,心開就是明心見性。斷見思、破塵沙、盡無明,就靠一句佛號。不必藉任何方法幫助,專修就行。

夏蓮居居士在《淨修捷要》裡,稱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很有道理。盡虛空遍法界裡,他真正是第一個提倡專修專弘,所以是法界的淨宗初祖。娑婆世界初祖是普賢菩薩。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第一部講《華嚴》,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他是娑婆世界淨宗的初祖。在中國第一個提倡專修專弘的是東晉慧遠大師,他在廬山建蓮社,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人,依《無量壽經》修學,當時淨土經典傳到中國的只有這一部譯出,《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都還沒譯出來,所以《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他是中國的初祖。諸位把事實真相看清楚,才肯死心塌地,不再有妄念。想學《金剛經》、想學止觀、讀《法華》,那些念頭全都斷掉。拜《梁皇懺》、拜《水懺》,就不如拜《淨修捷要》,拜阿彌陀佛。

夏蓮居居士真的非常慈悲,看到眾生有拜懺的習氣,喜歡拜懺,所以他也編一個《寶王三昧懺》,是專修淨土的懺法。編那個是為那些習氣不斷,還不相信專精直入的人,總認為念佛功德沒有拜懺的功德大。因為沒有深入研究大經,真正深入研究,就知道拜懺是度下根的;止觀是度中根的;念佛是度上根的。上、中、下三等根機怎麼分?智慧有淺深不同,唯有真實慧才選擇第一法門,才會選擇第一經。這是第一經!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第一經,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第一法門。知道的人太少了,確如夏蓮老所講的「萬億人中一二知」,不容易!所以往生淨土,念佛三昧都成就,都圓滿了。

TOP

節錄法藏因地第四 http://book.bfnn.org/books/0291.htm

我勸同修《無量壽經》要念三千遍,你沒有耐心,三千遍就念不下去,當然念得愈多遍愈好,其中的道理都跟諸位報告過了。念經是修行,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你念的時間愈長,就是修行的時間愈長;修行時間愈長,力量效果愈顯著。實在講,時間愈長愈好,我們這裡有不少同修,一天念十遍的,很難得。也有同修來問我,已經念滿三千遍,以後還要不要念?三千遍念了,果然就成佛了,那就可以不要念。還沒成佛,還得繼續念,盡形壽的去念,活一天念一天,決定不懈怠,這是精進。遍數只有增加,沒有減少,已經念到十遍,不可以再退到九遍,那是退步,不是進步。底下講精進,要進步,不能退步。
.
.
.
.
.
.
學佛,人生的目標方向是純正的,不為自己,為度眾生。換句話說,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僅僅自己實踐佛的教訓,還要把他介紹給大眾,這樣願行當然就圓滿。念佛人,目標當然是求往生。求往生,心要真、要誠,不是口頭說說而已;口頭說說是沒有用處的,心意不誠。真求往生,要真做!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法,要照做。換句話說,既然求往生,就要求上品上生。中國人常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上品不能往生,還能落個中品。如果你取法乎下,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這個很靠不住。下下品得不到,這一生就空過。所以,要力爭上游,不要跟世間人爭,要爭上上品。

如果要求上品上生,必須將三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佛經》的教訓到。《阿彌陀經》講得雖然簡單,諸位要細細去讀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蕅益大師的《要解》,印光大師讚歎到極處。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印光大師的話就是大勢至菩薩的話,他對於《要解》讚歎,「即使是古佛再來為《阿彌陀經》作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讚歎到頂峰!許多人看到印光法師這個說法都懷疑,是不是印光法師讚歎得太過分了?《要解》我念過很多遍,也講過很多遍,據我自己體會,印祖講的一點都不過分,真是恰到好處。蕅益大師當年在世,他的身分沒露出來,不曉得他是什麼人再來的。要是根據大勢至菩薩這樣的讚歎,我們就能推想到,蕅益大師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準是觀音菩薩再來的,否則就做不出這樣一部圓滿註解。《觀經四帖疏》是善導大師的著作;《妙宗鈔》是智者大師的註解。中國佛教裡傳說,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中國人確實有福,感得諸佛菩薩應化在中國。

這些教訓必須要研究,要把它實實在在的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把經典的教訓,變成我們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的依靠。一切時,一切處,念念反省,永遠不離開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訓,這樣我們才真正能與彌陀、釋迦,乃至於十方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個緣就太殊勝、太圓滿了,必定能生淨土,一定能得上品。有人要問,你有什麼把握往生?有什麼憑據你能得到上品?這個就是!「經典」、「註解」就是我們上品上生的保證書。真正做到,就是在保證書上把自己的名字填進去。做不到,保證書拿在手中也沒有用處!一定要把它做到。要想做到,第一步要把經念熟。熟了才會記得,記得才能照做,記不得怎麼會做到?所以為什麼先叫你熟讀,熟讀之後我們在一切時、ㄧ切處,起心動念都會想到佛在經上怎麼教我們,念念都不會違背,這才是依教奉行,這才是受持經教。受持,絕對不是把經文一天念一遍、兩遍,是要把裡面的教訓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三宇 金錢 +2 受持,是要把裡面的教訓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 2014-1-22 14:02
  • 三宇 金錢 +2 受持,絕對不是把經文一天念一遍、兩遍,是要把 ... 2014-1-22 13:59
  • 三宇 金錢 +2 既然求往生,就要求上品上生。 ... 2014-1-22 13:55

TOP

 21 12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