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誌公禪師定慧雙修的小故事

誌公禪師定慧雙修的小故事

知因達果

若明白因果,就應該要改變因果──往好的做,不要往錯的做。

◎節錄自《大悲咒句解》淺釋

梁朝的誌公禪師是一位有大德行的人,沒有人知道誰是他的父母。因為有一天,一位婦女聽到樹上有嬰兒的哭聲,於是爬上樹,發現一個嬰兒躺在鷹巢中,她便將嬰兒帶回家撫養。這嬰兒貌似人形,但手腳卻似鷹爪,長大後出家修道,開悟得五眼六通;因為沒有人知道他的父母是誰,他又是從鷹巢中取下的,故一般人皆揣測他是從鳥蛋中孵出來的。

當時,梁武帝很相信誌公禪師,而其他一般人也很相信他,不論是什麼場合,生小孩、親友死亡、結婚、喪禮等,都要請誌公禪師去念經。有一次,一位富人請誌公禪師去為他女兒的婚禮誦經,並請他在婚禮中講幾句吉祥話,令婚姻順利。

誌公禪師到了那兒,一見新郎和新娘,便說:

古古怪,怪怪古,孫孫娶祖母;

女食母之肉,子打父皮鼓;

豬羊炕上坐,六親鍋裏煮;

眾人來賀喜,我看真是苦。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 ... elections_04_49.htm

TOP

梁武帝與誌公禪師的故事1
.分類:佛法寓言2008/06/05 22:35
.

  一提到梁武帝,許多佛教徒一定很熟悉,尤其梁武帝與禪宗初祖達摩的一段有關「功德」的公案對話,那更是人人所稱道的故事。以下筆者先為您節錄禪門家庭系列叢書四「避凶‧趨吉與度亡」書中有關誌公禪師:
 

 寶誌禪師(西元四一八年-五一四年)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的南朝禪僧,世人稱之為寶公、誌公和尚,金城(江蘇句容)人,俗姓朱。年少時出家,師事道林寺僧儉,修習禪法。誌公禪師中年時期已有很多高深的證量,且入楞嚴大定,觀眾生因緣,每每都以順機順緣的方式來救度眾生,誌公如同十方和尚一樣,常遊走四方,救濟黎民百姓之苦。  

就因為誌公禪師是真修實學的禪僧,故其所到之處大多萬人空巷,村鎮百姓們都來到誌公座前請益,不管任何疑難雜症、出世或入世的種種問題,都能得到誌公的解答及指點。我們都知道南朝有宋、齊、梁、陳四個朝代,而當時的齊武帝以為誌公禪師是在妖言惑眾,蠱惑人心,故將誌公拿下,並監禁於皇宮大牢之中。
  

但是,雖然身體被鎖在大牢中,可是在市井街道上還是常常可以看見誌公禪師出來「蹓達」,也同樣的,其所到之處又是萬人空巷,說也奇怪,當官差們再到牢獄中查看時,誌公禪師還是老老實實的被關在獄中。殊不知,誌公禪師是禪宗的大成就者,有神足通是也,這人間小小的一處監牢,怎麼關得住他呢?


http://tw.myblog.yahoo.com/jw!G3 ... n/article?mid=1532#

TOP

 梁武帝後來信奉了佛法,更是以君王的力量來推廣佛教,當時全國的出家僧眾就有二十六萬多人,梁武帝更仿效印度的阿育王,造八萬四千佛塔,並虔誠的供養出家眾,也常在宮廷內舉辦齋僧大會,而且佛教的寺廟及僧侶,都是由國家來保護的。
 

 在中國的帝皇歷史上,梁武帝的行功積德、護持佛教最力,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武帝在建立了南朝太平盛勢之後,更是勤修佛法,護持佛教,並供養德高望重的高僧於宮庭中。
 

 而且武帝最喜愛講經說法了,每次武帝心血來潮,嘴巴癢癢的時候,就忍不住要大開金口,講演佛法一番,當皇上要講法時,全國各地的佛寺亦都鐘鼓齊鳴,人民也都爭相走告,而皇上的講經會場,常常少說也都有五萬人、十萬人之眾啊!在京城的這種演講會,可謂萬人空巷,就連雞、犬、鴨、貓也都爭先恐後地跑去聆聽皇上開示呢!
  
   有一次,誌公禪師向武帝推薦了-傅大士,傅大士與龐居士,可以算是中國佛教歷來,修持成就菩薩證量的在家居士。尤其宋朝時禪宗的龐居士,那更是六祖惠能在壇經中所預言,將出現的一位在家居士之成就者(明心見性成佛之行者)。
 

 皇上早已有耳聞,傅大士是佛法修持的大成就者,其修行證量及智慧就同菩薩一樣,所以皇帝親自主辦這次的講經大會。當然啦!一位開悟的大成就者要講經說法,這可不是小事情啊!武帝忙進忙出,就是為籌備這次大法會,還特別去蓋了一座足足有兩層樓高的講經臺哩!

TOP

而整個法會會場也是極其盛大莊嚴,開講當天,會場上又擠進了十萬多人,全國各地的佛寺高僧、主持、執事大德,還有許多南朝的佛教徒、百姓也都希望能一聽這大菩薩的法語。當傅大士升座,坐上講經臺時,十多萬人在場,但卻毫無吵雜之聲,現場的焦點全都集中在傅大士身上。在講經會場唯一可以聽到的,就是遠處屋簷下傳來風鈴的聲音。大家都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無聲無響的注視著這位大菩薩(傅大士)。
 

 傅大士上台之後,翻一翻經卷,這時梁武帝心中高興極了,心想著,啊!我的子民們這麼崇尚佛法,全國百姓行十善,棄十惡,國家朝政清明,而且這次能夠請到修行證量達到菩薩境界的成就者來開示,我這做皇帝的也算是面子十足了,哈!哈!
 

 後來傅大士沈思了一會兒,然後拿起鎮尺(即壓經書用的一塊重物)往空中揮了幾下,傅大士就起立,然後走下講經台,走了。這時現場十多萬人還以為傅大士是什麼東西忘了帶跑回去拿,還是去上廁所‧‧‧?還是去準備什麼‧‧‧?應該等一下就會回來的。
 

 大家等了許久,後來武帝就問在其身旁的誌公禪師,這傅大士怎麼還沒回來呢!還要請他講經的哩!這時誌公禪師就告訴梁武帝,傅大士剛剛已經講完了,傅大士的講經大義是,希望皇上不要空思妄想,法執、我執太深,修佛法是不能迷信的,更不可執迷在佛法的表相啊!所以傅大士已講完就走了‧‧‧。最後皇上就向大眾宣布講經已結束了,大家可以回去了,這時全場聽眾又是一陣錯愕聲與驚訝聲,也有讚嘆聲,哇!是不是傅大士的境界太高,我們凡夫俗子聽不懂哩!
 

 而禪宗的達摩來到梁朝後,梁武帝問達摩說:「朕今造佛塔,建佛寺、供僧侶‧‧‧功德大不大呢?」達摩卻真實的說:「嚴格講起來,皇上是沒什麼功德的‧‧‧」梁武帝聽了之後真是火冒三丈。可見這些有為功德,或名利,著相之功德其實是沒有什麼功德的,一不小心還造惡業哩!

TOP

                                                          定慧雙修

光說不練是許多人都會犯的毛病。道理人人會說,但是真正要實踐時,卻不容易做到。請教老和尚:當我們聽聞了許多佛法的道理後,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如何去力行實踐呢?

惟覺老和尚開示:


修行貴在實踐,而且要定慧雙修、定慧等持。定力和智慧都要靠平時養成,平時沒有薰修,遇到境界時就不容易產生定力和智慧。有定力、有智慧的人,心清淨而不迷糊,遇到任何事情都能觀察清楚,做事就不容易犯錯。否則,就會歧路亡羊,事倍功半。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在深山中打坐用功,修到四禪八定。因為定力啟發了五種神通,其中之一為神足通,可以在天上飛翔。鬱頭藍弗仙人天天都從山上飛到皇宮裡,接受皇帝的供養。皇妃看到仙人仙風道骨的模樣,逐漸地心中就生起了好感。有一次,在供養之後,皇妃以最恭敬的接足禮來頂禮仙人。禮拜時,皇妃看到仙人的腳,覺得很可愛,於是就用手去摸了一下。仙人看到皇妃美麗的模樣,也動了凡心,這一動心,定力就散了,神通也消失了,飛也飛不起來,只好走路回家。

  鬱頭藍弗仙人,覺得很慚愧,自己雖然修道數十年,卻在一剎那之間,定力頓失,神通也沒了。於是他又發願,重新來過,再修四禪八定。當他走進山林裡面準備打坐時,聽到樹上雀鳥的叫聲,覺得很吵雜、很討厭,他就離開山林,想到恆河邊去靜坐。到了河邊,剛坐下來,又聽到河水裡面魚群跳來跳去的聲音,擾人清修。他又離開河邊,最後終於找到一個沒有樹、沒有水、沒有鳥、也沒有魚的山谷,仙人在山谷中慢慢修練,由於他的恆心與毅力,終於又修成了四禪八定。

TOP

 修到四禪八定之後不久,他就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天壽八萬大劫。可是天壽享盡之後,他卻墮入畜牲道,變成一隻狐狸。為什麼呢?因為仙人在修到四禪八定之前,聽到鳥聲、魚聲的干擾,當時他心中起了惡念:「這些魚群、鳥群專門來和我作對,真討厭!將來一定要把你們趕盡殺絕。」由於這個惡念,當天福享盡、定力散失後,就變成狐狸,專門吃鳥和魚。

  這個公案告訴我們,雖然仙人修定證得神通,但是因為一念不覺,貪愛心起,定力、神通也就沒有了。事後雖然又發願修定,並且得定生天,可是天壽盡時,過去的惡業仍然會現前,仍然會從天上墮入畜牲道。因此,除了修定之外,一定還要修慧。有了智慧,就能時時反照,漏盡心中的煩惱,令身心清涼,真正能夠超凡入聖,獲得解脫。

TOP

古人說:「十字街頭好打坐。」請教老和尚:要怎麼做才能達到這樣的禪定功夫呢?

惟覺老和尚開示:


打坐不一定要在禪堂或在深山裡面;在人多熱鬧的地方,心也要不散亂、不顛倒,這就是所謂的「十字街頭好打坐」。心經常保持平靜,如一潭止水一般,動也如是、靜也如是,有這樣的定力,才真正稱得上定慧等持。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之前,一切都是不究竟的。

  從前有一位佛海禪師在山上打坐,禪定功夫很深。有一天,梁武帝看到這座山的氣勢雄偉,而且,當其他的山頭都是大雪封頂的時候,這座山卻連一點雪痕都沒有。於是梁武帝就請教他的師父誌公禪師:「師父,這座山為什麼一點雪都沒有,而其餘的山都是白雪蓋頂呢?」誌公禪師回答說:「因為這山中有位大修行人在巖洞裡打坐,所以積雪都融化了。」梁武帝聽說山上有禪定功夫這麼高深的修行人,就派隨從侍衛去迎請佛海禪師到皇宮裡接受供養,並且和誌公禪師平起平坐。

  這天,梁武帝問誌公禪師:「佛海禪師的定力如何?」誌公回答:「佛海禪師的定力功夫很高,但仍有無明在。」武帝覺得奇怪,定力高深的人為什麼還有無明呢?誌公知道武帝心中的疑惑,就對武帝說:「不信您可以試試。從明天起,將他的菜減少幾樣,而且以普通的菜飯來供養,看看他反應如何?」

http://blog.sina.com.tw/key82820 ... &entryid=581496

TOP

  第二天,佛海禪師和武帝、誌公禪師一起用齋。佛海禪師看到自己的菜比其他人的差,心中就生起了無明。靠著定力,還有一些反照能力,就告訴自己:「自己是個修行人,怎麼能為了飯菜而生氣呢?」於是暫時將脾氣壓了下去,一餐、二餐都是這樣忍耐過去。

  梁武帝看到佛海禪師對於供養的差別,心無所動,很讚歎,但是仍想再試一試。於是隔天,武帝廣設齋食,供養僧眾。用齋完畢後,武帝又派宮女以珍品供養誌公和佛海禪師,並交待宮女將較好的東西供養誌公,較差的供養佛海。這個時候,佛海禪師再也忍不住了,心想:「皇帝瞧不起我也就罷了,現在連宮女都瞧不起我。」多日來的怒火一舉而發。

   這個公案給我們的啟示是,修行除了修定之外,還要時時起覺照,平常就要反照自心,這就是修慧,以智慧力來漏除煩惱。定慧等持,才能達到「十字街頭好打坐」的功夫,即使身處鬧市也不起煩惱,動、靜、順、逆等境界現前時都不起煩惱,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大定,才能證到無上菩提,才能超凡入聖。

※   佛法講:「沒有天然的彌勒,自然的釋迦」,意思是任何事情,都要經過一番勤苦的耕耘,才會有所收穫。

TOP

寶誌禪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寶誌禪師,俗姓朱,又稱保誌,誌公,人稱誌公禪師、誌公祖師。梁武帝時代佛教高僧,與達摩、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七歲時,依鍾山(今紫金山)僧儉出家,居道林寺,專心禪觀,因而得道。後以神通及不修邊幅的言行而聞名,與佛圖澄有相似之處,有許多神異的事蹟。

梁武帝時為國師,極受崇信。相傳梁武帝曾使張僧繇為他畫像,誌公現出了「十二面觀音像」,因此他又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現代流傳的《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即是梁武帝為了超度他的皇后郗氏,請誌公與十位高僧所作。

他與傅大士被認為是禪宗的先驅人物。後世流傳的濟公傳說,起初的原型可能就是來自誌公。

相傳他曾經向梁武帝引薦菩提達摩,但梁武帝與達摩話不投機,後達摩東渡至北魏。這應是後人偽託的傳說。

TOP

誌公禪師醒世歌
 

南來北往走西東   看見浮生總是空

天也空來地也空   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來月也空   來來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來地也空   換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來銀也空   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來子也空   黃泉路上不相逢

文藏經中空是色   般若經中色是空

朝走西來暮走東   人生恰似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   到頭辛苦一場空

夜深聽得三更鼓   翻身不覺五更鐘

仔細從頭思想起   便是南柯一夢中

TOP

觀自在.誌公禪師與十二面觀音

--------------------------------------------------------------------------------

誌公禪師與十二面觀音

南懷瑾先生 講述


南北朝梁武帝信佛非常虔誠,他的師父是大名鼎鼎的寶誌和尚,亦稱誌公禪師,我們讀濟公傳這部傳奇小說,裏面有些故事並不是濟公本人的,而是套用誌公禪師的故事。

誌公禪師出身如何?史無明載,只「五燈會元」提到有位東陽的民婦,聽到樹上一個鳥窩裏有嬰兒的啼哭聲,便將他抱回扶養,七歲就依鍾山沙門僧儉出家,究竟是誰家的孤兒?還是個問題。

誌公禪師的神通廣大,梁武帝十分恭敬他,怕他年紀大了,將來一涅槃,再也無法朝夕相見,便詔畫工為他畫像,以為日後 留念。畫像很苦,你們大都沒經歷過。以前我們看祖父母這一輩請人畫像,要四、五天坐在那裏不動,隨畫師擺佈,好苦。

那個大畫師畫誌公禪師,怎麼畫都畫不起來。原先鼻子這樣,畫到一半,又不一樣了,改過來後再看,竟又變成另一副模樣,其他部位亦是如此。這 下把這個「畫龍點睛」聲譽崇隆的大畫師搞得焦頭爛額,汗流浹背,不得已將筆一摔說:「師父啊!你老人家慈悲慈悲好不好,不要這樣,不然我畫不成的。」

誌公禪師說:「我沒有逗你玩啊!是你自己畫不來。」畫師說:「請你老人家的德相暫時穩定下來好嗎?」誌公禪師說:「你真要畫我嗎?好,就畫吧!」畫師拿起畫筆,重新要畫,仔細一看誌公禪師,不得了,竟是十二面觀音的莊嚴寶相。所以日後我們看到的十二面觀音像,也可以說就是誌公禪師的莊嚴寶相。


TOP

千手千眼 宣化上人主講

菩薩的境界

[日期:2006-06-17] 來源:法界佛教印經會   


     前邊所講的寶誌禪師,每一天要吃兩隻鴿子。做廚子的想:「每一天兩隻,天天都是吃這東西,這個東西一定是非常好吃!」這一天,有意無意的──什麼叫有意無意的呢?意思就是想要嚐一嚐。這有兩個意思,一方面是不知道今天做的好不好吃?一方面是認為誌公禪師天天吃這個東西,一定是很好吃的。於是就嚐一嚐,才給誌公送去。
  
  誌公吃了鴿子,就問:「今天誰偷我的鴿子吃來著?」廚子說:「沒有人偷呀!」「沒有人偷?啊!一定是你偷吃了!」廚子不承認,說:「我沒有吃!」「你沒有吃?我給你證據看看,你吃沒吃?」把口一張,就吐出兩隻鴿子。一隻鴿子就飛了;另一隻鴿子,少一隻翅膀就不能飛。他說:「你看看!如果你沒有偷吃這隻鴿子,牠怎麼不會飛了呢?那隻翅膀哪去了?」由此,這個做廚子的才知道誌公不是平常人,是大菩薩化身,所以把鴿子切碎了炒熟,吃了還可以變成鴿子。如果不是菩薩的境界,怎麼可以有這種的情形呢?
  
  誌公禪師還常常吃一種魚,這種魚叫慧魚。他吃這種魚,也是把牠煮熟了吃到肚裏,然後還可以吐出來變成魚。在菩薩的境界,這都是很平常的事。好像誌公禪師,這是真正的菩薩了,可是他本人並沒有對人講:「你知道我嗎?我是個菩薩,我願意幹什麼、幹什麼……」所以我們凡夫就是見到菩薩,也不一定認識。菩薩做事和人是一樣的,不同的地方是一般人只知道利益自己,不幫助其他人;菩薩是利益其他人,不幫助自己。所以菩薩和凡夫不同的地方,就在這裏──菩薩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我們講〈大悲咒〉,咒上的意思,也都是這種道理。

TOP

頂禮誌公禪師

TOP

(動、靜、順、逆等境界現前時都不起煩惱,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大定)

TOP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