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米粉竟不含米

米粉竟不含米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 ... /20130129/34801187/


【連線報導】市售米粉竟有高達8成8的米含量不足。據消基會昨公布市售米粉調查,52件中僅6件符合國家標準,46件米含量嚴重不足,多是玉米澱粉混充,其中8件竟是不含米的「偽米粉」。國內米粉市佔三大廠虎牌、龍口和佛祖牌均在列,三大量販店自有品牌也中招,昨已有5件米粉先下架。消基會批業者詐欺。新竹地檢署將介入調查。


米粉含米量偏低,但不少民眾認為影響健康不大。

昨下架回收產品包括龍口新竹米粉、新竹縣農會新竹純米粉、同正食品的米粉及大潤發2件自有品牌米粉,其餘多數業者均不下架。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組長蔡淑貞昨說,若不符國家標準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罰20萬元,昨已發函各地衛生局稽查,標示不實都須下架回收改正。北市衛生局表示,今將展開抽驗,結果最快一周後公布。


新竹縣農會昨已先將一樓零售部販賣的米粉下架。

僅6件符合標準
市售米粉調查是由網路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和消基會合作,去年12月底至今年1月中在全台賣場等通路抽樣52件,售價22元至145元不等的米粉。

據國家標準「米粉」定義,純米米粉要以純米為原料,每1百公克米粉要有5公克粗蛋白質,調合米粉則以50%以上的米為主要原料,每1百公克米粉須有2.5公克粗蛋白質。調查發現52件中有37件標示的蛋白質含量低於國家標準,其餘15件送驗,結果僅聖光牌米粉等6件符合國家標準。

虎牌米粉、龍口埔里米粉等46件的蛋白質含量不足,推估含米量約僅4%至38%,其中虎牌米粉、龍口台灣一把手米粉、新竹純米粉和日正食品生產的極品炒米粉等4件,及同正埔里米粉的蛋白質含量為零,上述8件米粉等同是不含米的「偽米粉」。

民眾:感覺被騙
消基會董事長張智剛痛批這些業者詐欺,要求業者更名。部分米粉湯攤商昨坦言不清楚米粉來源、擔心生意受影響。台中民眾林家敬說:「我覺得有被騙的感覺,畢竟米粉是有名的特產,希望以後改進。」台北民眾陳先生則說:「吃這麼多年,都沒發生問題,就算米含量不足,應對健康影響不大,我還是會常吃。」

新竹地檢署發言人陳佳秀說,檢方將主動調查,若業者故意欺騙,就觸犯《刑法》255條,意圖欺騙他人。

龍口表示,已將龍口新竹米粉下架,其餘品項雖含米量低,但添加的都是天然玉米澱粉,也會改善標示。虎牌表示,會配合政府指示處理。同正食品表示,為免消費者疑慮,已將問題產品下架,待重新印製成分標示後再上架。

新竹米粉公會總幹事蔡勝興表示, 1980年代因和生產玉米的南非有邦交,農委會建議業者在米粉中加入玉米粉,其後變成業界常規做法。因應消基會的調查,將改善米粉標示,將白米、玉米澱粉含量標示清楚,未來將遵守政府規定生產米粉,但估計成本可能會漲2倍。但農委會指業者說法為找藉口。

長期食用傷肝腎
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化驗組組長林玫欣說,市售天然的玉米澱粉非常少,目前台灣使用的玉米澱粉都是進口的,國外的玉米澱粉因較Q硬,調製時很可能用醋酸或膠質等化學品修飾,長期大量吃米粉恐會傷肝腎。






TOP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24099/
本文摘要:真正的純米米粉,因為不用添加修飾性的玉米澱粉,所以根本不會有消化不良的問題;而如今原本只是用於食品添加物的玉米澱粉,被不肖米粉業者拿來當成米粉主成份,而衛生主管機關竟然還大言不慚地說玉米澱粉無害,還幫業者開後門說只要把標示改正確即可,完全不追究詐欺的責任。如此便宜行事的心態,如何能讓民眾相信政府的食品安全能夠把關?



上下游新聞市集與消基會日前揭露市售米粉含米量不足,原料充斥廉價玉米澱粉,引發各界重視。衛生單位與部份米粉業者只將「假米粉」、「偽米粉」事件定調為標示不實,解決之道竟是「把標示改正確就好」,完全無視「用米量不足」的問題,還說「玉米澱粉又吃不死人,何必大驚小怪」。

一位不具名的食品加工專家指出,在米粉製作過程中,玉米澱粉扮演角色是「食品添加物」的功能,只是輔佐米粉條吃起來具有Q度與彈性,添加量頂多10~20%不等。米才是原料主角,用量至少要在50%以上。

但現在扮演食品添加物的玉米澱粉竟然反客為主變成主原料,用量多達八、九成,包裝上竟還宣稱是米粉,不但誤導消費者,不知情的人以為吃米粉可以攝取營養比例均衡的蛋白質、醣份、脂肪與膳食纖維,結果反而吃下「玉米澱粉麵」攝入過多醣份與熱量,導致體內的酵素無法分解完全,轉為肝醣儲存在肝臟。這不但增加肝臟負荷,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更容易發生血糖過高的風險。

營養師公會理事長:以玉米澱粉製成米粉,難怪消化不良這非空穴來風。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金惠民,同時也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根據自己調配手術後病人營養餐的經驗發現,如果以米粉為主食,病人經常反映消化不良,腸胃不適,之後只好改用麵條。

她說,術後病人身體較虛弱,原以為米粉有助於消化吸收,但病人的反應讓她很意外,經詢問熟識的食品加工專家,才知道現在台灣大部份的米粉主原料不是米,竟然是精製過的玉米澱粉,難怪會消化不良。

她也不諱言,「很多營養師根本不知道現在大多數米粉是玉米澱粉混充的。」

不只營養師不知道,一位農政官員看到本網站揭露報導,才恍然大悟為何自己的孩子吃米粉竟然會過敏,原來米粉不只是被玉米澱粉替代掉了,還加了麵筋或小麥澱粉,導致她那麩質過敏的孩子,對吃米粉留下惡劣的印象,讓真正的「米粉」背負了天大冤屈。但事實上,吃真正的純米米粉不但好消化,更可以攝取稻米完整均衡的營養,也不用擔心對麩質過敏,也適合慢性病人當成主食。



編註:目前調和米粉標準已下修至含米量50%即可(圖片來源:里仁公司網站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HealthyFood/web/new_page_5.htm


玉米澱粉──玉米加工最後一道低營養產物只是,當玉米澱粉反客為主成為米粉主原料的時代開始後,吃(偽)米粉會消化不良成為許多人的刻板印象。究竟玉米澱粉是怎麼來的?為何攝入過多會讓人消化不良?

一位不具名的食品加工專家說,玉米澱粉是玉米加工最後一個階段的副產物。食品加工廠將玉米加入具有殺菌與漂白功能的「亞硫酸鹽」,浸漬攝氏52度的熱水兩天後,再加入乳酸調整酸鹼值達到PH4.6的狀態下進行磨漿。

磨漿後的玉米透過篩網,會分出玉米皮、胚芽與胚乳。玉米皮用於製造寵物食品、胚芽去提煉玉米沙拉油,剩下的胚乳再經過離心的手續分離出澱粉與蛋白質。

分離出的蛋白質純度高,通常用於飼料添加物,或俗稱Cornmeal的食品。剩下最沒有營養價值的玉米澱粉,會根據不同的用途添加化學物質或酵素進行「修飾」。若用於食品加工用途,業者會添加醋酸或磷酸進行「化學修飾」,讓玉米澱粉當中的化學結構更穩定,具有黏結、保水、吸水或增稠的效果,可用於改善食品加工過程,增加成品的保存性。

因此,目前食品業常用的商業玉米澱粉,都屬於這種經過「化學修飾」玉米澱粉。這位專家說理論上,還未經過化學修飾的玉米澱粉,其葡萄糖比較容易被腸胃裡的酵素分解,但經過化學修飾後的玉米澱粉結構較穩定,所以不容易被酵素完全分解。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許多人吃了商業玉米澱粉做的「偽米粉」會消化不良,讓真米粉揹黑鍋。

真正的純米米粉,因為不用添加修飾性的玉米澱粉,所以根本不會有消化不良的問題;而如今原本只是用於食品添加物的玉米澱粉,被不肖米粉業者拿來當成米粉主成份,而衛生主管機關竟然還大言不慚地說玉米澱粉無害,還幫業者開後門說只要把標示改正確即可,完全不追究詐欺的責任。如此便宜行事的心態,如何能讓民眾相信政府的食品安全能夠把關?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