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123
發新話題
打印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淨界法師主講

丁七、一生補處願(二十二)

我們看最後。第七,一生補處願。這個願等於是把極樂世界的整個功德做一個總結。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把往生極樂世界以後的這些菩薩人民整個生命的過程做一個總結。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有他方佛土的菩薩眾(這個菩薩要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發堅固的菩提心;第二個,信解大乘的妙理),這個成就菩提心跟空正見的菩薩,以清淨的信心來受生我國。他一旦來到極樂世界,有兩種的情況可以選擇:

第一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假設這個菩薩歡喜待在我極樂世界,他願意去使用這樣一個殊勝莊嚴的果報體,那麼他在極樂世界這一期生命當中,決定可以修到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勢至菩薩。

眾生各式各樣,有些人不喜歡環境變來變去,總之他想,我到極樂世界, 給我這麼多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壽命,那我環境就不改變,我就用這個果報體一直修到等覺菩薩。可以的!他就不捨棄他的壽命,在那個地方,山邊林下,聽聞佛法,或者是自己讀誦經典,或者供養他方十方諸佛,或者度化眾生,總之他不離開極樂世界的果報體。那麼他可以受用到多久呢?可以受用到一生補處菩薩。

我們看《阿彌陀經》,這種選擇把壽命用完的菩薩非常多。你看《阿彌陀經》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極樂世界的人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轉,這個是剛剛往生的。那麼老生呢?「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選擇在極樂世界終其一生的菩薩非常的多。

第二個,有些人大悲心特別重,他到極樂世界不會待太久,沒有把壽命用完就放棄了,也是可以。說是「除其本願」,他到極樂世界的時候就有他的規劃,他到極樂世界只是暫時的,暫時參學的心情,他沒有把它當作長久住的規劃。那沒關係,他有這樣的願望,他「自在所化」,他已經具足了教化眾生的這種自在力。教化眾生就包括他有辯才、神通、智慧。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也就是說,他能夠依止四弘誓願的鎧甲,入於生死的魔軍當中。生死是一個很大的障道因緣,但是他沒關係,菩薩有願望做鎧甲。

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做兩件事:第一個,積累德本;第二個,度脫一切。這個積累德本,後面會講到供養諸佛;度脫一切,是廣結善緣,度脫眾生。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游諸佛國,修菩薩行」,開始到十方諸佛國土去遊學。因為他已經成就無生法忍,他可能到藥師佛的地方參學,或者到多寶佛的地方參學。

總而言之,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就能夠行兩個廣大的菩薩道:第一個, 供養十方諸佛如來,去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當然,這個地方,從義理上的判斷也應該是要去聽聞佛法、積集福德。這個是親近十方諸佛。第二個,他來到了眾生世界,「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回入娑婆以後,他就做眾生的母親,做他的父親,做他的朋友,廣設方便。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總而言之,使令對方產生一種真實的道。

那麼這個離開極樂世界(曾經去過極樂世界又回來)的菩薩,他再供養諸佛,再度化眾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呢?這以下以兩句話來加以解釋,說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這兩句話來形容曾經去過極樂世界的菩薩。說這個極樂世界的菩薩,不管是上求佛道、供養諸佛,或者下化眾生、廣設方便,他都超越了整個三賢十地的方便,不管他的神通、辯才、智慧都超越三賢十地,都能夠遵循普賢之德。

所有的菩薩行當中,最為殊勝的就是普賢之德。你看《華嚴經》講說,「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十方諸佛的菩薩都是子,但是最大的兒子就是普賢菩薩,因為他時空無盡。圭峰宗密禪師對這個普賢之德加以解釋說:「體性週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說這個菩薩能夠安住在我空、法空的智慧,以無住為本,所以他體性週遍,他內心是平等。雖然是平等,但他有很多的方便力,隨順眾生的因緣,應以何身得度而現種種的神通辯才,所以隨緣成德,叫賢。這個「普」是讚歎他的根本智,「賢」是讚歎他的後得智。

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

我們在其他的地方,很少看到這個人到極樂世界回來以後是什麼相貌, 很少看到。但是從這個願文可以看得出來,說這個人「除其本願」,還有廣大的悲心,離開了極樂世界。只要這個菩薩去過一次極樂世界,他以後的相貌就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這個一般的菩薩很難超越。我們一般的菩薩雖然能夠禮敬諸佛,能夠稱讚如來,能夠廣修供養,但是深深地受到時空的障礙。你昨天可以做,今天不一定能夠做;你在義德寺可以做得很好,你離開義德寺,你到西門町去,就不一定能夠把佛拜得很好,因為空間對你有影響。這個菩薩不是。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是空間無障礙,「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拜無有窮盡」,到哪一個地方去都不能障礙我禮拜。「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他的時間也沒有休息。在所有的修學波羅蜜當中,普賢之德是最難達到的。因為我們有法執的關係,微細的法執,這個地方是很難很難超越,所以講超越十地。但是你親近過阿彌陀佛以後,阿彌陀佛有方便力可以成就你的普賢之德。

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諸位應該對極樂世界的整個依正莊嚴,乃至於它產生的作用有了一個概念。有很多同學都問我說,這四十八願的結構是怎麼出來的?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思考,後來有一天在拜佛的時候我想到了:這是一個佛的境界,只有釋迦牟尼佛有資格弘傳。所以我就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思考,我就根據《阿彌陀經》的結構——《阿彌陀經》在介紹極樂世界的時候,諸位知道,先講依報莊嚴,「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他先介紹依正莊嚴啟發我們的信心;然後再講到極樂世界的聖道功德,產生我們的願望,「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以不退轉來啟發我們的願望;最後再講到持名,把所有的功德會歸到佛號。所以你看我們的結構也是一樣,先講佛土莊嚴、講正報的莊嚴,再講聖道的功德,最後再講到持名。其實,你看整個四十八願的結構,你就可以跟《阿彌陀經》的結構做一個串聯。

補充資訊:
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
http://m.fodizi.tw/fojiaozhishi/22186.html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3-10-17 18:18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四、聞名得益  分十二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一面。丙四,聞名得益。

身為一個有情眾生,我們來到人世間,目的不是追求很多很多的財富,也不是追求很高很高的地位,或者成就種種的權勢來受到別人的讚歎,這種身外之物都不是我們追求的。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希望我們的生命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希望在未來的生命當中,能夠永遠離開痛苦而成就種種的安樂,所以我們才修學佛法。

這個離苦得樂的宗旨,在大乘佛法的修學有兩個重點,要把握得住:第一個,云何應住;第二個,云何降伏其心。

首先,在大乘佛法當中,你要找到一個安住處。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內心的安住,簡單地講就是以淨土的功德為住,或者說以四十八願為住。我們要相信四十八願的功德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我們相信,四十八願的功德在我們未來的生命當中一定可以成就。你的心就住在這個目標當中,以這個當作你生命的目標。

那麼,有了目標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個,能夠確認你整個修學的方向。我們以四十八願為住的時候,就不再去做一些沒有必要的時間的浪費、修學的摸索,我們能夠集中心力,一門深入。這樣子,能夠在短暫的生命當中成就廣大的功德,因為你生命當中有一個方向。

第二個,你有目標以後,就能夠產生一種修學的動力。我們過去心中沒有四十八願,所以我們拜佛念佛的時候沒有力量,沒有那個心靈的意樂放進去,所以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當我們心中有了四十八願的目標、有願景的時候,我們在拜佛念佛的時候就能夠產生一個強大的意樂。這個就是產生目標的好處。

當有了目標以後,我們應該怎麼去降伏其心?就是在這整個過程當中,蕅益大師講,以戒定慧為助行,以憶佛念佛為正行。這整個調伏的過程當中,重點就是讓自己保持生命的進步。就好像說,我們今天到台北去,你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要到哪裡去。第二個,在整個前進的過程當中,你那個方向盤要不斷地調整,讓你自己的生命往這個目標不斷地邁進。讓我們跟娑婆世界的因緣慢慢地淡薄,跟極樂世界的功德慢慢地接近,這就是一種調伏的功夫。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3-11-18 11:11 編輯 ]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我們看丙四,聞名得益。

前面的功德,是講到我們往生以後的極樂世界的種種功德;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還沒有往生之前,我們在娑婆世界這種現世的功德利益。這當中有十二個願。

丁一、諸根無缺願(四十一)

我們先看第一個願。丁一,諸根無缺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這是現世安樂的第一個願。我們看經文的消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在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發菩提心的這些大乘的菩薩,「聞我名字」(這個是講他修學的方法),這個「聞」,蕅益大師講包括聞持,要能夠受持不失。

什麼叫受持不失呢?就包括你對阿彌陀佛的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跟意業的觀想。
這個地方就是說,你今天在修習其他戒定慧當中,能夠以彌陀的功德當本尊,不斷地禮拜、讚歎、觀想。這樣子在學佛過程當中有什麼好處呢?
「至於得佛,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覺。」我們今天以彌陀的功德當本尊的時候,在未來生命當中就不會招感六根不具足的果報。

這個六根不具足,在修大乘佛法是八難之一,障道。

從自利的角度,我們今天的修學,能夠吸收外在的佛法,是靠六根門頭。如果你六根不具,特別是耳根跟眼根,耳朵聽不到聲音,眼睛看不到東西,你就不能夠去向聖賢學習,那麼你這生命當中就不能有增上的因緣,你這個生命就空過了。所以六根不具是障道。

從利他的角度,古人說「六根有缺,受世輕慢」,會受到世人的輕慢,所以你「度眾不廣」,你就不能廣泛地度化眾生。

但是,當我們能夠修習彌陀的「本尊」,也就是說,當我們這個明瞭的心不斷地去憶念彌陀的功德、去禮拜彌陀的功德,在生命當中,我們的心跟佛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力量,你再也不會出現六根不具足的果報。這是本尊功德的加持。當然,這個保證對未來行菩薩道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二、脫離女身願(三十五)

我們看第二個,脫離女身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解釋。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的很多很多的女眾,這些女眾在修學過程當中,選擇以彌陀功德當作她的本尊相應法門。她每天不斷地對彌陀的功德加以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讚歎、意業的觀想;而且內心當中保持一種歡喜信樂,一種真實的信心,相信本尊的功德是真實的存在,相信本尊的功德她自己可以成就;而且能夠依止菩提心來厭惡女身——這個地方很重要,她心中有這個願望,對女眾的這種污穢的色身產生厭惡。這樣子,一方面她本身有厭惡女身的願望,一方面她的心進入彌陀的本願的功德,有什麼加持力呢?「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在她未來的生命當中,就不再出現女眾的果報。

在本尊功德的修學過程當中,是先遠離兩種被譏嫌的、有過失的果報:  第一個,六根不具;第二個,女眾的果報。

女眾的果報體,在古德講有兩個障礙:第一個,胸量狹小;第二個,貪愛心重。當我們得到這個果報的時候,很自然就會有這樣的想法。那麼這種胸量狹小跟貪愛心重的交互作用,就容易產生一種嫉妒、高慢。當你有所得,你就很容易高慢;當你有所失,你就會嫉妒。這兩種心態正是障礙我們發廣大的菩提心。

在經典上說,女眾有五種不能:第一個,她不能做轉輪聖王。人間的大國王,不能現出女相的。第二個,她不得做釋提桓因,帝釋天,帝釋天王。第三個,她不得做梵王,大梵天王。第四個,她不能做魔王。第五個,她不能做佛。因為這五個都必須現出大丈夫相。

唯識學的意思就是說,色法跟心法是交互影響,心法創造了色法,但是色法也影響心法。所以唯識學說是「隨所生所繫」,你變現這個果報,這個果報體就把你障礙住了。系,就是你被果報所繫縛。你變成一隻螞蟻,你就很容易產生螞蟻的心態;你變成一個天人,你就會產生天人的狀態;你今天顯現一個女眾的色身,你就很容易產生女眾的心態。而這種心態是障礙菩提心的。

所以,當我們不斷地修本尊相應的時候,我們這一念心不斷地憶念彌陀的功德、禮拜彌陀的功德,能夠保證不會出現女眾的果報體。這是第二個保證。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三、聞名得福願(四十三)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的本尊功德,所成就的是遠離過失,遠離六根不具、女眾果報,  障礙大乘佛法的這兩種過失。這個地方是,除了離過以外,它還是一個增上,成就尊貴身。我們看經文的消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當然,菩薩是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修六波羅蜜。但是,這些菩薩除了修六波羅蜜之外,還能夠兼修「聞我名字」,能夠加修彌陀的本尊相應法,每天有空能夠撥出時間,禮拜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觀想阿彌陀佛,身口意的三密相應。
那麼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壽終之後,生尊貴家。」這一期生命之後,假設他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他來生會出現什麼果報呢?他會生在  一種被人恭敬讚歎的果報的家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生尊貴家」,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解釋,有三種的果報體是「尊貴家」:

第一個,生在剎帝利的王族,為有權勢力的。你來生很可能生長在一個王宮大臣的家族,家庭很有權勢。

第二個,你生在婆羅門家。婆羅門就是我們說的士大夫,有學問的家庭。

第三個,你生長在居士家,有財富的家庭。

權勢、財富、學問,這三個都叫作尊貴家。

那麼身為一個菩薩,為什麼要生在尊貴家呢?

因為他容易為世人所尊重,而能夠度眾廣大。同樣的菩提心、同樣的道德學問,你出現的是一個尊貴的色身,別人容易恭敬你,你度化眾生的因緣就特別的廣泛。所以這個尊貴家是有利於我們行菩薩道。

我親近過很多的長老,當然這些長老都有福報,但是我覺得懺公師父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氣質特別的尊貴,很多人有這種感覺。他的一舉手一投足就充滿了貴氣。

當然我們知道,世間上的事情要出現,事出必有因,我就探討為什麼這個長老有這種特殊的氣質。後來我發覺,懺公師父非常喜歡拜佛。諸位要知道我的用詞!他「非常喜歡」,他已經超過一般人的喜歡。

現在是十點五十分,假設是還有五分鐘吃飯,這五分鐘他就去拜三拜,拜完再來吃飯;你跟他約時間要外出,還有三分鐘,他又跑去拜三拜。他逮到機會就拜佛。所以說事出必有因。

我自己看到很多的學生,我過去在佛學院的時候輔導新生,我發覺有些人看起來就是沒有什麼福報力,因為看起來俗裡俗氣的。

但是他慢慢拜佛、慢慢拜佛……但拜佛不能拜太快,慢慢拜,他這個身口意,內心要很寂靜、專注。他只要肯拜佛,他的氣質就改變,很奇怪!

這個本尊的功德叫作無量光、無量壽。你這個心一進去的時候,你就感受到彌陀功德的加持,那個尊貴的果報,現世的花報,就慢慢出現。

所以說「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當然,這個名號的功德之所以產生加持力,是因為彌陀因地所發的願,他有這種加持力。

前面是遠離過失,這個地方是講增上果報。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4-1-11 18:19 編輯 ]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四、常修梵行願(三十六)

我們看丁四的「常修梵行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 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偏重在世間的福德,遠離六根不具,遠離女眾的色身而成就尊貴身。這個地方就慢慢地講到,我們修本尊相應成就這樣的一種出世的善根。我們加以消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當中這麼多的菩薩眾,這個菩薩眾除了每天忙於六波羅蜜的修學,他每天的定課,能夠「聞我名字」,對我的功德禮拜、讚歎、觀想,身口意的相應,那麼壽終之後有什麼好處呢?「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說這個人即使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他今生當中因為有拜佛的關係、念佛的關係、觀想佛的關係,他的內心會比一般人來得清淨無慾,慾望會淡薄。這種狀態會一直維持到成佛為止。「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梵行」這句話,狹義來說是約著持戒清淨,遠離身口二業的過失;但是廣義來說,應該也包括了禪定、智慧,包括意業的清淨。這個地方的梵行包括身口意的清淨。

佛法的功德有兩個:一個叫世間的福報,就是我們講的世間的慈善事業;一個是講出世間的善根,就是我們講的戒定慧,或者講梵行。我們經常在《金剛經》聽到說,我們能夠受持大乘經典的四句偈,超過用無量珍寶的佈施。為什麼呢?因為你用珍寶的佈施,這種善業叫作心外求法。這種善業,雖然會讓你產生一時安樂的果報,但是對內心的煩惱沒有對治力。也就是說,它不隨順於解脫分。
你這個慈善事業做完以後,你還是老樣子,你完全沒有改變。你唯一的改變就是增加一點善業,增加一點生滅法的善業,把它用完就完全一樣。但是,我們修習戒定慧,這個善根進入你內心當中,它會對治煩惱,你會覺得一天比一天地,煩惱慢慢地輕薄了,它有隨順解脫的力量。所以這個不一樣。

我們今天修習彌陀本尊亦復如是。這個佛號進入你心中的時候,它能夠對你的煩惱產生對治力。「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這個名號,你用身口意的造作,只要進入到你的心中,這個名號的其中一個願望,所謂常修梵行的願望就會發揮作用,它就會把你內心當中的煩惱,即使不能斷,也會慢慢地調伏下來。這個是本尊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常修梵行,至成佛道」。

當然,一個人能夠常修梵行,他就不容易造業。一個人造業是從內心發動的。他為什麼造業?就是因為有煩惱他才造業。
這個地方就是說,即使你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每天所拜的佛、所念的佛都沒有空過,讓你來生成就尊貴身,讓你來生能夠煩惱輕薄。為什麼?因為佛力不可思議。
彌陀的本願只要在一天,他對你的加持力就在一天,除非阿彌陀佛的因緣結束了,他的這一期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壽命結束了。只要阿彌陀佛在一天,你心中的佛號對你的加持力就經常地存在。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五、天人致敬願(三十七)

我們看第五個,天人致敬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 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的本尊功德的殊勝,是講到受到世人所尊重,能夠成就尊貴身,成就世間人所尊重。這個地方是,你經過身口意的一種很專注的加行,你能夠得到天人的尊重。這更殊勝了。我們看經文的消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在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有很多的天人跟世俗人,他能夠以我的功德當本尊,禮拜、讚歎、作願,修學三密相應法,而且是怎麼修呢?「五體投地,稽首作禮。」這個地方就強調這個觀念,這個功德的成就不是你隨隨便便地拜一拜,而是你整個內心非常地攝心專注,而且很至誠懇切。要加上這個條件。而且,你有歡喜的菩提心來修習六波羅蜜。一方面修六波羅蜜,一方面以彌陀的本尊當功德,這樣子諸天世人對你都會產生一種恭敬護持的心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在末法時代就非常重要。你要是生長在正法、像法,鬼神障、魔障的力量很薄弱,因為那個時候法的力量特別的強。世間上有很多大修行者,這些鬼神、魔王誰也不敢造次,不敢作亂。到了末法時代剛好相反,魔強法弱,法的力量慢慢衰微了,取而代之的,是這種廣大的鬼王的勢力增長了。而這個時候成就天人的護持,護法神的護持,非常重要。所以阿彌陀佛發了這個願,就是保障在末法時代的修行者,即使生長在一種魔強法弱的時代當中,你很至誠懇切地禮拜我的名號、稱念我的名號、觀想我的功德,你就能夠得到護法天人的護持,遠離這些魔障。

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大家參考。在台中蓮社的《念佛感應見聞錄》講到一個公案。在新竹念佛會有一個年輕的蓮友,他的外號叫鉗哥,左邊一個金字旁,右邊一個甘,甘蔗的甘。這個鉗哥是一個水泥工。他的家族,大概是他曾祖母那一代,他的曾祖母跟她的長輩發生了一些嚴重的衝突,後來他曾祖母是含恨而死。看這個意思是自殺而死,可能是上吊或者服毒而死,所以這個曾祖母死的時候心中是懷著非常深重的怨恨,含恨而亡。我們都知道,色身是會死掉,但是你內心是不會死掉。這個明瞭的心它會怎麼樣?它會相續,就像水流,它會流到下面去,有等流性。所以她的恨一直沒有解開來。

怎麼知道呢?就是他這個外祖母的墳墓很特別。哪一個人要不小心踩到她的墳墓,那就要生重病。哪一個人趕牛羊經過,只要是踏到她的墳墓,這個畜生就一定要死掉。所以他曾祖母的墳墓在當地是非常有名的凶墓,非常兇惡的一個墳墓,沒有人敢去碰它。大概是人家看到它遠遠就離開了。所以他曾祖母的墳墓都沒有人敢去整理,因為你一踏到,不是生病就是死掉,她那個恨心很重。

後來,因為發生了大水災,附近的墳墓都被沖壞了,這些子孫就各自修各自祖先的墳墓。他的曾祖母墳墓沒有人敢動,就是非常的破舊,泥土也被沖掉了很多。於是村人就譏嫌,說你看看你們這些子孫,不孝啊,家族的墳墓都沒修理!這時候鉗哥的家族就召開家族會議,這怎麼辦呢?一定要修理啊。那麼找誰修理呢?大家就決定找鉗哥修理,因為你是個水泥工嘛。

鉗哥擔當這個重任以後,他就很緊張,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就要去修這個凶墓了!當然這個時候他唯一的依靠就是阿彌陀佛。他平常就更加地用功,祈求阿彌陀佛的加被,請阿彌陀佛作主。後來他拜佛、念佛,到了要修這個墳墓的前一個禮拜,做了一個夢。他夢到從他祖母那個墳墓走出一個女眾,穿的是古代的衣服,看樣子非常兇惡,披頭散髮,兩個眼睛露出凶光,看那意思就是恨心很重的樣子。後來鉗哥就起慈悲心,不斷地給她念佛,觀想彌陀放光,化解她這個障礙。一方面起慈悲心,一方面求本尊功德加持。他這樣子念念念,念一段時間以後,他看到那個女眾的相,從一個兇惡的相慢慢轉成一個善良微笑的相貌。後來他從這個夢醒過來,覺得沒問題了。果然,一個禮拜以後,他把這個墳墓修好,這個墳墓就再也沒有出其他的事情。

我個人的感覺,對治鬼神障,持咒跟念佛同樣有效,但是持咒跟念佛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持咒是比較剛性的:你要不要走?你不走,我就把你趕走!這種態度,持咒是剛性的。念佛是柔性的,他是用光明,比較徹底地來解決這種彼此的障礙。

當然,這個地方,我們這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為什麼能夠產生天人的護佑,能夠遠離鬼神的障礙呢?因為彌陀本願的加持!因為彌陀的聖號背後有這個廣大的願力,能夠得到諸天世人的恭敬,也就能夠得到天人的護佑。當然,對我們遠離鬼神障、遠離魔障,這個是有幫助的。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六、修行具德願(四十四)

我們看第六個願,修行具德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現在再說一個,本尊相應功德的第六個功德。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有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這個菩薩能夠選擇以阿彌陀佛當本尊,每天作身口意的禮拜、讚歎、觀想,三密相應,而且他是「歡喜踴躍」。這個歡喜踴躍,古人講,這個地方是一種加功用行。他一定是要有一定的加行力,不是前面說的可能只是拜一百拜、兩百拜而已,而是一個非常相續的專注的用功,而且他能夠廣修六度的這種福慧兩種資糧。這個時候,因為福慧的加持還有本尊的加持,他的生命體會產生一個什麼樣的功德呢?「具足德本。」就是他那個明瞭的心有一個很特殊的功能——心想事成,   他想要什麼事情出現,那個事情就非得要出現。為什麼?因為他有本尊的加持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淨土宗的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十七歲的時候考上了功名,在地方上可以說是小有名氣了。他在十七歲的時候看到他的鄰居,一個老婦人,整天拿著念珠在念佛,他就覺得很奇怪,就問她說,老太太,你為什麼老是念佛呢?那個老婦人說,我念佛,是因為我先生在世的時候很虔誠地念佛,他這樣子念佛一生,要死的時候完全沒有病痛,這個很特別;而且臨終的時候還把我叫到床前去,很清楚地跟我告別。死掉以後又身體柔軟,身體當中又釋放香氣。所以我對念佛法門生起了信心。

蓮池大師聽完以後,回去就有感而發,晚上就在書房當中寫了四個字:生死事大。他覺得說,追求功名固然重要,但是臨終的正念是特別重要,生死事大。他就開始修本尊相應,每天就是拜佛、念佛。後來,在彌陀本尊的加持之下,他二十二歲就善根成熟,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他就到處參學,在二十五歲左右,出家大概三四年就到了雲棲山。他覺得這個地方環境很不錯,就蓋一個茅蓬在那個地方修學。

有一年,雲棲山發生了很嚴重的旱災,好幾個禮拜都沒下雨,這個非常嚴重。老百姓沒辦法生活,就相邀到山上去,說:上面有一個法師在修學,請他施個法術!古人相信法師會法術,能祈雨。蓮池大師說,我也沒有什麼法術,我就是每天拜佛、念佛。這個時候這些信徒就說,法師啊,沒關係,不管你是修什麼法門,只要讓上天下雨就好。蓮池大師說,那這樣子好了,就帶著大家……蓮池大師拿那個小木魚,就邊念「南無阿彌陀佛」,邊敲木魚,繞著村莊繞了三遍,田裡面也繞了三遍。那個三遍快繞完的時候,當下就下雨了!不可思議,龍王就乖乖地下雨了。

我們同樣有這個明瞭的心性,卻很難心想事成,因為我們有很多的障礙。但是當你這一念心跟佛號加在一起的時候,那就不一樣了。你從這個地方到台北去,你用走路的,那你體力有限;你要坐上了火車,那你的速度就變快了。為什麼?因為有火車的加持。蓮池大師為什麼能夠想像下雨就馬上下雨呢?蓮池大師那個時候剛出家不久,我相信那不是他自己的戒定慧的力量,而是他那個明瞭的心「聞我名字,歡喜踴躍」,而且修菩薩行,他能夠成就本尊的相應。

我有一個師兄弟,他讀佛學院的時候跟我同學,所以跟我很要好。在讀佛學院那三年,他每天拜三千拜阿彌陀佛,拜一拜的時候又念十聲佛號,所以他等於是每天拜三千拜,念三萬聲佛號。諸位!你可以想像,一個人的心經常跟佛號在一起,那是什麼意境?我講給你聽他是什麼境界。

這個法師剛出家的時候,我看他是沒什麼福報的,他以前是一個工廠裡面的工人。但是當他每天跟佛號在一起的時候,如果說他的枕頭壞了,他要一個枕頭,就馬上有人送他枕頭;他的杯子壞了,想要去買一個杯子,欸,有人就會送他一個杯子。後來他畢業了,想要找一個地方修學,羅東就有一個居士幫他把茅蓬蓋好,整個房子整理好再請他去住。他想要修學就有人幫他準備茅蓬!後來,這幾年他來找我,我說你現在還有拜那麼多嗎?他說現在拜得很少很少。那我說,那你以前那種心想事成還出現嗎?他說現在都沒有出現了。因為你現在只有靠你自己的力量了。一個凡夫有什麼力量啊?諸位想想看!

所以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佛菩薩的福報可以跟眾生共享,但善根不能共享。阿彌陀佛積功累德,無量劫來所修習的福德資糧,他把這個資糧灌在這句佛號當中,他就咒願:這個佛號就代表我的功德,無量光、無量壽,哪一個人內心跟這個佛號接觸的時候,遠離六根不具、遠離女眾、成就尊貴身,能夠成就廣大的福德,能夠成就天人的護佑。佛菩薩只要產生這樣的咒願,這個力量就存在這個佛號裡面。我們咒願不一定有效果,佛菩薩的咒願那是不得了。

所以,佛菩薩所證的我空、法空的真理,這一部分他不能跟我們分享,但是他成就的這種廣大的福德力、加持力是可以跟我們分享的。但是有個條件,你的心要跟佛號相應,那個功德才能夠啟動起來。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七、普等三昧願(四十五)

我們看第七,普等三昧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 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的種種的功德,是約著一般的凡位的菩薩來說,也可以說是資糧位的菩薩。這以下的兩個願,都是加被加行位的菩薩,就是已經成就禪定的菩薩,所以對我們來說可能沒有那麼切身的需要。但是我們要有隨喜讚歎的心情,因為這個功德我們以後到極樂世界也遲早要成就。我們以隨喜讚歎的心情來研究這個願。

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這些久修的、加行位的菩薩,在修學禪定的時候,他能夠加修一個法門,就是本尊相應法門,所謂的聞我名字、能夠受持我的名號、頂禮我的功德,那麼這樣子對他的三昧有什麼好處呢?「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他就會成就一種很特殊的三昧,叫普等三昧。三昧的意思就是禪定,或者叫等持,「平等持心,於一境轉」。

為什麼他這個禪定能夠叫普等呢?因為,這個普就是普遍的意思,等就是平等,他能夠普遍地、平等地顯現一切諸佛。這個是很不可思議的。我們看說明。

住是普等三昧,至於成佛,這當中有兩個殊勝的特點:第一個,常見;第二個,無量不可思議諸佛。在三昧當中能夠經常地見到佛陀。這兩個代表什麼意思呢?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五面。我們看丁七的「普等三昧願」。

這一段我們講到本尊的功德。前面是針對資糧位菩薩來說,在整個修學當中遠離遮障的果報而成就殊勝的果報。這以下是約著加行位的菩薩。加行位的菩薩,當然,他有禪定,那麼他禪定當中如果以本尊來當作他的一個相應法的話,他的禪定會產生一個增上的效果,第一個效果就是我們講的普等三昧。

我們都知道禪定有三個原則:第一個,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比如說你是用呼吸的,你必須把你的呼跟吸,這種出入息,在心中顯現出來,要有一個所緣境。然後,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假設你在修禪定的時候,能夠以本尊的名號或者他的身相當所緣境,那麼,以彌陀的名號跟身相為所緣境成就的三昧,叫普等三昧。

這個普等三昧有兩個好處:第一個,它是經常性的;第二個,能夠見到無量諸佛。這個經常性就是一種陀羅尼的意思,它總持不失。我們一般的禪定在加行位的時候是不得自在的,比如說你在禪定當中顯神通,你觀想你這個時候色身是如夢如幻的,牆壁也如夢如幻,然後你就這樣走過去了。但是不一定每一次都成功,有時候就走不過去。我們一個初心的禪定的人,他整個禪定的入、住、出——他要入禪定、住在禪定多久、什麼時候出禪定,都不得自在。所以這個地方「經常」,表示他隨時可以隨心所欲地去顯現這種諸佛的身相出來,這是很特別的。就是他已經成就了陀羅尼,已經不會失掉。

第二個,更特別的是,他能夠見到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他在因地的時候只有憶念一尊佛,阿彌陀佛,可能只是憶念他的聲音,為什麼他果地能夠出現無量諸佛呢?這個就是普等三昧。這在一切三昧當中不可能的。一般修學呼吸的人,只能夠在呼吸當中成就三昧。如果你開始觀想杯子,你就進不去三昧,因為不是這個門。我們凡夫不能一即一切,法跟法是有障礙的。你習慣性用呼吸,你要進入禪定,就一定要用呼吸,沒有其他的方法。

但是念佛三昧不同。因為佛跟佛是相通的,你因地的時候憶念一尊佛,你在三昧當中不但能夠見到你的本尊阿彌陀佛,還可以見到藥師佛、多寶佛,這個就是所謂的「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就是因為你在禪定當中修本尊相應,有本尊的功德,所以這個三昧的第一個特點,功德不失,成就陀羅尼;第二個,他這個功德能夠普遍廣大。

所以智者大師說:「念佛三昧,三昧中王。」為什麼呢?他進一步說,為什麼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他講一個譬喻。他說:「譬如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說這個水呀,味道當然不一樣。你看義德寺的仁義潭的河水,跟我們鹿谷的水味道不一樣,但是等到它流入大海以後,同一個味道。就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那個明瞭的心,每一個人成就禪定的過程不同,但是你成就念佛三昧的時候,你這個三昧的力量可以見到十方諸佛,同一個味道,因為佛的法身是相同的。

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你一個修學禪定的人,如果以阿彌陀佛當本尊的話,你那個三昧的量特別廣大,有這種「普等」的效果。這個就是我們說的「一即一切」,這種事事無礙的功德顯現。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4-6-23 20:03 編輯 ]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八、清淨解脫願(四十二)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 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三昧,這個本尊功德也是針對於加行位菩薩。

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這些加行位的菩薩,在三昧當中能夠聞我名字,以我的名號或以我的身相來當作所緣境,那麼這樣子的禪定有什麼樣的效  果呢?「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

他這個三昧有兩種效果:第一個,清淨;第二個,解脫。什麼叫清淨呢?心無染著,在禪定當中對於所緣境不會產生染著,無住;第二個,這種禪定能夠離諸障礙,叫解脫,他能夠遠離身心的障礙。

這個清淨解脫三昧,合起來說,什麼叫心無染著而遠離障礙呢?古德說,就是他能夠動靜一如,在動中能產生靜相,在靜中能產生動態、動相。這個是很難成就,一定要到八地的無功用行,才能夠遠離動靜兩相的對立。

一般我們在禪定當中,你要起來掃地,你禪定就要失掉,你不可能在掃地當中還繼續禪定,不可能。動則無定,定則無動,這個是禪定的名言。但是你今天以本尊為相應的時候,這個禪定相有清淨解脫的作用,就能夠動靜一如。

什麼叫動靜一如呢?這當中講出其中一個實際的狀況。你在這種清淨解脫三昧當中,「一發意頃」,就是在一念之間,就可以在禪定當中同時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而且還不失其禪定的心念。定中供佛,還在定中,這完全是一種無功用的作用。

我們前面說過,一般的禪定,動則無定,定則無動。對這個定中供佛,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當中說,八地以上的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說一定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夠身心安住在禪定當中而同時普遍十方,一者供養諸佛,二者教化眾生。在自利當中,你那個明瞭的心一定要到八地,才能夠產生定中供佛的效果。

但是,一個加行位的菩薩,因為能夠依止本尊的加持,在因地當中就能夠「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這個也是因為我們依止本尊的加持而產生的效果,就是所謂的清淨解脫三昧。

前面的普等三昧是指量的廣大,在一個法當中能夠同時攝受到無量的法,一即一切。

這個地方是講他本質上的提升,他能夠遠離動靜的這種對立的差別。一個是量的廣大,一個是本質上的提升。為什麼?因為他依止本尊的加持,就是彌陀本願的攝受。

諸位!你慢慢學佛,越來越久,你會發覺你這個心力再加上佛力,那的確有不同的效果。就是,你單獨的心力能夠產生這個效果,如果你把佛力再放進去,那會增加很多很多不同的作用出來。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九、聞名不退願(四十七)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所正式攝受的還是加行位,但是古人說也兼攝凡位的資糧位菩薩。我們先講他正式攝受的。

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的這些菩薩眾……當然,菩薩有時候修學禪定,有時候修習智慧,有時候修習持戒等等,但是他在整個六波羅蜜當中,又加修一個本尊相應法,「聞我名字」。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他能夠成就一種不退轉的功德,就是他所成就的功德特別的堅固。

我們一般的菩薩修功德是很容易退失的,不要說資糧位,加行位的菩薩都容易退失。你看一個禪定的人,他要是幾天沒有打坐,他禪定就失掉。但是以本尊相應所修學的六波羅蜜,就是六波羅蜜的功德再加上佛號的因緣,他這個六波羅蜜功德就有一種堅固的作用,不容易退失掉。

我們這樣子講好了,首先,身為一個大乘的佛弟子,你相信佛菩薩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深信諸佛皆充滿」,但是你要啟動每一尊佛的功德,有一個條件:你要跟他有緣。我們現在這個法界當中有彌陀的四十八願,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很多的願,有藥師佛很多願……但是諸位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你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佛陀不能主動地加被我們,他不可以,他不能採取主動。這就是為什麼佛菩薩要產生加持效果,前面都要加四個字:聞我名字。你要先產生主動,佛陀才能夠產生感應。

當我們在修行本尊相應的時候,有產生一個不退轉的功德。當然,這個地方古德說,於無上菩提不退轉,也包括凡位菩薩。你看《阿彌陀經》也有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蕅益大師也提出一個觀念。他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者,這個老者退休以後,他家的年輕人講話刺激他,他很痛苦,所以來到精舍要出家。這個時候舍利弗用神通力觀察他,八萬大劫之前都沒有跟三寶結緣,沒有拜過佛陀,沒有稱念佛陀的名號,心中也沒有想過佛,心中所想的都是世間這些五欲的事情,所以認為這個人沒有善根,出家也沒有用,空過光陰。這個老者就在精舍門前哭。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剛好回來,問,你為什麼哭?我要出家,僧團不讓我出家!佛陀就把他帶過來,親自給他剃度,剃度以後還證得阿羅漢果。弟子就問了,他沒有善根,怎麼證得阿羅漢果呢?佛陀說,他在八萬大劫之前(超過阿羅漢的神通範圍),是一個樵夫,後來被老虎所追,跑到樹上去了,在緊急情況下稱了一念「南無佛」。欸,跟佛陀結緣,所以佛陀能夠採取行動。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個老者要去出家,出不成,在門前哭,怎麼那麼剛好釋迦牟尼佛就回來?你回答我看,為什麼那麼剛好?為什麼你在那邊哭的時候佛陀沒有回來?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他沒有任何想法。諸位你看我們大殿那個鐘,那個鐘它完全沒有意見:你輕輕地撞它,它就輕輕地響;你很大力去撞它,它就出很大聲;你不撞它,它就永遠沒有聲音。你說這個鐘存不存在?它還存在啊,但是你要去撞它。我們今天有些人遇到逆境的時候,三寶完全沒有採取行動,就讓他自甘墮落,甚至於自殺,到三惡道去了;有些人遇到逆境的時候三寶及時現前,把他從逆境當中救過來。這個就是諸法因緣生,因為他在過去生當中跟三寶結下深厚的因緣。

印光大師在《文鈔》中,就訶責禪宗人。他說禪宗人啊,所有的修行人當中,退轉比例最高的就是禪宗。為什麼?禪宗當中第一個,他不做早晚課,他的禪堂也沒有安置佛像,就寫一個「捨」字。捨,慈悲喜捨的捨。上面寫一個捨字,大家在那邊打坐。你到了大殿也沒有拜三拜佛陀,眼睛也沒有看到佛陀,嘴巴念一句佛號就要去刷牙……那你跟三寶都沒結緣嘛!難怪你看那個五祖戒禪師,一死掉以後變成蘇東坡。你看迷糊到這個樣子,看到三寶都沒感覺了。你看佛在世的時候那個給孤獨長者,他是一個世俗人,一個做生意的,非常忙碌的一個大長者,他一聽到佛陀這兩個字,毛細孔豎起來,很快就成就初果了。一個在家居士,因為他跟三寶緣深。

所以諸位不要忽略了,我們在佛堂當中的每一個禮拜、我們心中每一個稱念,對未來的生命都是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每一句佛號都產生一種不退轉的力量,你未來的得度就是你在不經意的過程當中累積成就的。

所以,我們今天憶念本尊,每一個功德,即使你沒有往生,它的效果都沒有失掉,佛號就永遠在你的心中。只要阿彌陀佛的力量還在,你就有一分的得度因緣。只要這個佛號進入到你心中,即使你沒有往生,它的效果都永遠不會失掉,生生世世陪著你。所以這個地方就講到能夠成就不退轉的力量,也就是說你能夠得到諸佛的護念,有這種效果。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十、得三法忍願(四十八)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的「不退轉」範圍很廣,包括了整個凡夫,也包括了聖人,但這個地方把不退轉的功德講得更殊勝。什麼叫不退轉?有三種不退。

在我成佛了以後,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這個地方的諸菩薩眾是指的加行位的菩薩),他能夠修學彌陀的本尊相應法,來受持我的名號,來頂禮我的功德,他就能夠很快地成就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在整個佛法當中,對於無上的菩提心能夠成就堅固而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法忍」的意思我們加以解釋。這個「法」是所證之理。什麼叫所證之理呢?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這叫法。這個「忍」是能證之心,就是智慧。我們這一念心能夠安住在真如理,這個叫作法忍。

這個心安住在真如理,有淺深的差別,就分成了三個層次:

最淺的忍叫音響忍。音響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雖聞其聲,未見其人」。我剛剛聽到懺公師父的聲音,但是還沒有看到他的人。這是比喻三賢位的菩薩。三賢位的菩薩對真如理還沒有如實地證入,但是他產生了堅定的勝解,這叫音響忍。但聞其聲,但是不見其人。

第二個叫柔順忍,「捨妄歸真,心柔智順」。他已經能夠破除妄想而回歸到真實了。這個指的是初地到七地的菩薩,他能夠產生柔順,他的心對於真如已經能夠調柔善順,順從真如,但是還不得完全的自在,他的入、住、出還不得自在,叫柔順忍。

第三個是無生法忍。「於一切法,不取不作諸業行。」這個無生法忍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他對於無生法忍能夠「無功用行」,任運地現前,不管是在動中,不管是在靜中,所謂的「不動道場,身遍十方」、「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所以這個八地菩薩的無生法忍是任運現前。

這個地方就是說,一個加行位的菩薩,能夠不斷地來以彌陀的功德當本尊,在彌陀本願加持之下,很快地成就音響忍、柔順忍乃至於無生法忍,而且在這三種智慧的加持之下,他的菩提心也不容易退轉。為什麼?得到彌陀的護念!這個的確對我們菩薩道有很大的加持力。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十一、聞名得忍願(三十四)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解釋。

當我成佛以後,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的眾生之類(這個就不一定是指加行位的菩薩了,這個是一般的菩薩),聞我名字,他能夠在我的這個名號的功德加持之下,就能夠成就兩種殊勝的功德:

第一個,他能夠很快地在未來生命當中成就無生法忍,他能夠成就一種甚深廣大的智慧。這個無生法忍特別指的是一種法空智。

初地菩薩雖然能夠成就我空,但是他在法上不得自在。簡單地講,他有生滅的對立,他認為有存在跟不存在的對立、垢淨的對立、增減的對立。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是八地的菩薩。一個八地的菩薩,他那個法空智特別現前,對於這種對立的思考完全抹平,他沒有所謂的動態:你在拜佛,你在靜坐,你在掃地。古人說,工作就是修行。其實這句話是講八地以上的菩薩。我們現在就像懺公師父說,工作就是工作,修行就是修行!但是無生法忍的菩薩他不是,動靜一如。

第二個,諸深總持。他不但能夠很快成就智慧,他的功德還能夠成就總持不失。他在彌陀的加持之下,不容易失掉。這個就是名號的加持。

當然,這個地方就是把前面的功德做一個總結。我們的修行,有兩種力量可以讓我們進步:第一個是內因力,這是你內在的善根,戒定慧,你的心力;第二個是外緣力,就是三寶的加持力。佛陀的加持、法力的熏習、僧團的攝受,三寶的加持力。

這當中,外緣力對一個資糧位的菩薩又特別重要。因為我們的心深受外境的影響,所以外境對我們的加持力很重要。舉一個例子。

蕅益大師說,寧國在當時一個地方有一個老人家,他從二十歲開始做慈善事業,修福五十年。幹什麼?他來生想要做一個出家人。只要哪一個地方要修橋,要鋪路,要做什麼慈善事業,他有錢就出錢,沒錢就出力,做義工。修了五十年,死掉以後,到了閻羅王那個地方,閻羅王說,你不錯啊,修福報修了五十年,不錯啊!你想做什麼?那老人家說,我什麼都不想做,我只想來生做一個出家人。這個閻羅王非常驚訝,他說,你修了五十年,就想做出家人啊?這不可能!你頂多做一個千戶長。千戶長就是管一千個家庭。後來這個老人家說,那沒辦法做出家人,那我做個燒火僧,可以吧?我整天為出家眾做最卑賤的燒火的僧。閻羅王說,燒火僧你也不夠資格,五十年不夠資格。後來他很堅持,一定要做出家人。閻羅王就給他一個機會:這樣子好了,我再給你幾年壽命,你再回去修福看看。就把他放回來。

最後蕅益大師講,寧國有一老者修福五十年,做一燒火僧而不可得!但是,白鴿聽經,轉生成戒環禪師。說有一個白鴿,有一位老法師講經,它就停在門外聽了幾分鐘,聽完以後飛走了,死掉以後變成一個出家眾。還不是普通出家眾,是戒環禪師!

三寶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今天要想盡任何的辦法跟三寶結緣,非常重要。很多人說,我拿錢去佈施慈善機構,跟供養三寶一不一樣?不一樣,完全不一樣。結的緣不同嘛!一個是積集善業,一個是跟三寶結緣。跟三寶結緣你未來就有得度的力量,差在這個地方。當然,你可以說,他們的福報都一樣,但是在福報當中他又多一個三寶的加持力。

而在《阿彌陀經》上說,要跟三寶結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憶念彌陀的聖號,憶念諸佛的聖號,最簡單了。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經常修本尊相應,我們這個菩薩能夠很快地在生命當中成就無生法忍,而且能夠成就不退轉。為什麼?因為本尊的護念。

======================
蕅益大師開示

  履三寶地,具出世儀,皆多劫善種,況聞正法乎。寧國一老者,種福五十餘年,求來世作燒火僧不可得,而聽經白鴿,轉身為戒環禪師,聞法功德超勝如此。人生幾何,少壯忽老,老忽烏有,且盛年夭橫者無數,一息才斷,孤魂無侶,生平惡業,無不隨身。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息心達本源,乃號為沙門。不然,堂堂僧相,多劫勤修而得之,一旦藐視而失之,能無憬哉。

節錄於《蕅益大師開示》

(寧國 地處安徽省東南部)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53 123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