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分享"首楞嚴經導論" [打印本頁]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17 16:48     標題: 分享"首楞嚴經導論"

這是從姚教授給的台語講授的CD中節取內容跟大家分享.(上次本來要上傳YOUTUBE沒成功)因為CD和書不見了(這幾天老找不到東西),所以姚教授本名是姚孝彥還是...不太確定,總共116段我只聽到第12段(每段約30分)

上次跟去拜訪姚教授時,聽了他回答善知識的問題,其實他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性空 無我"的解釋.

長沙景岑禪師:「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

在這裏,姚教授解釋"識神"為生滅心,即把靈魂靈性當做主人翁,認為他可以主宰肉身,可以帶業或功德,可以成佛.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7-14 16:07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18 14:31

找到cd(MP3檔案)了,總共3片,56小時,都是臺語講授的,姚孝彥教授有標明"歡迎助錄,翻錄流通,功德無量"

不知道有那位師兄姐有興趣的?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19 11:20

其實前面全都是關於本經講學緣起及歷代大德由本經開悟之相關介紹.到第12或13段才講到本文.
姚教授之前曾為一貫道之點傳師,到讀通了本經之後,一心專研佛法,不再修行外道.
另外姚教授提到讀楞嚴經的方法,他建議把歷代各家註解都看一次,然後反覆閱讀經文,日久必有所領悟.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19 14:33

分享一段姚教授的著述:"

西洋所謂的神秘經驗在佛法中須分為兩種:1.見性經驗 2.宗教經驗

1.見性經驗: 指見緣起實相的見諦經驗, 或稱見法.見道 見性等經驗; 這是離一切見而不可描述的自內證經驗.

2.宗教經驗: 指任何宗教在極虔誠熱忱, 或膜拜.坐禪.念佛.持咒.觀想,或禱告, 或進行某儀式, 或練氣.導引, 或坐禁.起乩.走靈山...等等, 在內心幻現出種種異象, 包括能看到上帝.天使.佛.菩薩.神.仙.鬼.怪, 能與之交談, 或聽其啟示.傳法, 或領其天命, 或見光.聞聲, 或見人所未見.聞人所未聞; 或開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分身等超能力特異功能, 或預見未來, 見三世因果.吉兇禍福, 或神遊天堂.地獄等處種種神秘經驗. 這是舉凡在精神統一時, 能促使生理變化, 影響心理活動, 能出現"唯心所現"的幻境. 因為其心尚未離念.離相.無住, 心有所著, 則是有為法, 故幻現有為形相來; 尤其是氣功,更容易進入宗教經驗之中. 因為氣動之後, 久之必引發識動 - 一般稱為靈動, 自會產生神秘的現象.

一般的宗教界.氣功界不知"宗教經驗"是虛幻而熱中執取之, 就以為是天啟.神諭.佛示, 或以為已經開悟.自己成道, 因而沾沾自喜, 執而不捨; 也因而自創教派, 或創廟堂, 成為宗師. 這都不明"唯心所現"而誤認為真實外境而相信之. 所有一切宗教所遭遇到的種種神蹟, 乃至一般靈媒與神交通, 都屬這種宗教經驗.

然而佛教要的是第一種見性經驗, 而必棄離第二種宗教經驗; 以其為"五陰區宇"的魔事, 會妨礙見性經驗, 故佛在首楞嚴經中, 極力訶斥之. "
      
另外姚教授有舉一些宗教經驗的例子,分享一個的:
...我把它掃瞄貼上來看看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5-19 15:33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19 16:18

實在太困難了,我放在fb的A相簿中,有興趣的師兄姐請移步前往觀賞.
http://www.facebook.com/media/se ... 375.100000882792005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5-19 16:26 編輯 ]
作者: 三宇    時間: 2011-5-19 16:21

給木木鼓鼓掌

大佛頂首楞嚴經

是諸佛教化的精彩證量

早年拜讀過南懷謹老師解議大佛頂首楞嚴經
聽葉曼講解大佛頂首楞嚴經(部分)讚嘆教授發願終身講經
到法界請大佛頂首楞嚴經及錄音帶(宣化上人講解)
作者: 三宇    時間: 2011-5-19 16:27

希望大家能更清楚五十陰魔

東方的靈動等等
西方的小天使等等
都在五十陰魔的範疇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19 16:32

不好意思 ,感恩老師和三松
這個分享主要是督促自己用功,畢竟cd拿了2-3個月都沒聽,帶去大陸又帶回來...
一分享我一天至少聽一兩段,沒有增長智慧也增長見聞知識,還可以增進臺語表達能力

作者: 三宇    時間: 2011-5-19 16:35

整個世界多數在玩五十陰魔不曉得怎麼辦

哈哈~~~不怕不怕

觀世音菩薩~~~~ 應以何身得度者    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所以說應以魔身得度者     即現(魔)身而為說法(此魔菩薩化現)

應以道教身得度者     即現(道)身而為說法(此道菩薩化現)

~~~~
作者: 三宇    時間: 2011-5-19 16:38

有因緣還是

請木木一小段段分享轉貼(滴水穿石)

這樣大家一起進步呀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19 18:44

引用:
原帖由 三宇 於 2011-5-19 16:38 發表
有因緣還是

請木木一小段段分享轉貼(滴水穿石)

這樣大家一起進步呀
謝謝老師,我會努力的!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19 18:47

http://tw.myblog.yahoo.com/yau2389/

姚教授部落格供參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19 19:01

聽完第18段了...

姚教授中間講了很多故事很精彩,不過還是節取我覺得重要的部份

本經主要因多聞阿難陷於陰識而求佛陀講解楞嚴大定的修持法

姚教授說: 現今學佛者大多可分為兩派,1.是做佛法理論研究的 2.是求佛庇佑的,他提出很多人認為只要到了淨土見了彌陀就可開悟,那阿難跟在佛陀身邊那麼久,為什麼沒有開悟?

他說淨土宗重點還是在唸佛一心不亂,那也是大定的境界.

楞嚴經的學習宗旨是讓大家自修自學,以開發楞嚴大定,自己成就(悟由性定)

作者: 小鬆    時間: 2011-5-20 06:35

感謝木木的分享
感謝老師的指導
上課中.....

作者: 三宇    時間: 2011-5-20 13:04

要真看懂那就能理解五十陰魔

那還真麻煩耶

就只剩唯一的法門

其他的就在楞嚴照魔鏡中現形
作者: QQ.    時間: 2011-5-20 15:22

木木師姐 真利害…
我每次看到 十處徵心 就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0 17:52

引用:
原帖由 慢吧 於 2011-5-20 15:22 發表
木木師姐 真利害…
我每次看到 十處徵心 就   
真害...我還沒看到十處徵心,也還沒聽到姚教授講這一段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5-20 18:11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0 18:08

昨天開始翻閱淨空法師的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講記,跟大家分享: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p;id=902&cid=79

有印度的高僧到天臺山拜訪智者大師,聽到智者大師講三止三觀,這些印度高僧佩服得五體投地,就給智者 大師說:「你老人家所發明的止觀跟印度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的教義,非常的接近。」這時候,我們中國人才曉得印度還有一部寶典叫《大佛頂首楞嚴經》。

在那個時代交通不便利,要從中國到印度去,只有走路、騎馬,路途非常遙遠,想得到這部經談何容易!可是智者大師非常了不起,聽說有這部經,當然希望能夠見到這部經,給自己做個印證;看看自己發明的止觀跟佛所講的到底是不是相同?有什麼差別?他當然非常渴望想看到這部經典,於是在天臺山築了一個拜經台,每一天向西方禮拜,求感應,求這部經能到中國來。

他每一天禮拜,一天也沒有間斷,一直到他圓寂,總共拜了十八年。(智者大師最後還是沒有拜到,姚教授提到這段,要大家惜福,因為我們比這些高僧大德幸運多了,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一直到中宗,到武則天執政的時代,印度有 一位高僧般剌密諦,終於將《楞嚴經》偷渡到中國來。諸位要曉得,他們國家是禁止這部經典出境的,他是偷渡好幾次才成功。

前面幾次他將這部經典藏得很好,但 是出境的時候,就像現在的海關一樣有嚴密的檢查,他被查到了,當然不准出境。畢竟他是出家人,印度是佛教國家,對他還有一點禮遇,沒有處罰他,警告就是了 ——你怎麼可以把國家的違禁品偷渡出國。第一次沒成功,第二次偷渡又被發現了。有這二次紀錄,法師一出國,關口就特別留意。

到第三次,他老人家想了一個方法,他把這部經典,用很小的字抄寫在很薄很薄的......,大概是羊皮上,然後把經典卷起來,將自己的胳膊剖開,將經典藏在裏面,等傷口長好了,再申請出關。這一次沒有被檢查出來,其實他把經典藏在肉裏面。他是用這個方法把經帶到中國來。

他從海路到中國廣州登陸,登陸之後,他見了廣州這些寺院的高僧大德 們就說,他把《楞嚴經》帶到中國來。我們中國這些法師聽了就非常喜歡。為什麼呢?《楞嚴經》的大名,已經聽了幾十年了,智者大師在拜經台拜了十八年,沒有見到這部經典;所以他們一聽說《楞嚴經》傳到中國來了,當然非常興奮!經典在哪里呢?法師又要把手臂剖開,把經典取出來;不曉得他用什麼東西將血水洗掉,就在廣州從事翻譯。可見得這部經典傳來非常不容易!

p15.大藏經這麼多,講什麼呢, 講宇宙人生的真相.

p16.佛法是佛陀對於九法界眾生真實智慧的教導, 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 即禪宗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佛的教導,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本來面目, 認識我們生活環境, 此即佛法.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5-26 11:20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0 18:17

淨空法師說:佛教導的目的,是教我們開悟,因此他種種的設施,是幫助我們開悟的。眾生之所以不能開悟,有一個很大的障礙,這個障礙,佛在《華嚴經》裏面為我們 一語道破。

在《華嚴經》出現品裏面,他老人家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即一切眾生跟佛沒有兩樣,佛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我們每一個人也 都有。現在我們的德能好像沒有了,一天到晚「糊裏糊塗」的過日子,問什麼都不知道。

到底我們的智慧、德能跑哪里去了呢?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 得。」佛講,我們凡夫眾生,病根就是妄想、執著。隨著妄想逐漸演變,變成了所知障;執著逐漸演變,就成為煩惱障。不但我們的般若智慧、法身的功德,被這兩 種障礙障住了,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痛苦,很多煩惱,也是根源於此。

不說別的,就指學佛同修,無論是在家、出家,甚至於我們回想一下自己本人:我們常常有很多痛苦、煩惱。或年歲大了,身體不健康,一切都不方便了,眼也花了,聽力也差了,要用助聽器,走路也不方便,要用個手杖,這就講的老、病之苦。 我們要追究這從哪來的?什麼原因而有的呢?給諸位說,他的根源還是妄想、執著。

諸位仔細去研究研究,都是這兩種東西,我們一身的不健康、一身的疾病,還是 從這兒來的。今年新年,空總有兩個大夫來給我拜年,因為他們是醫生,我就跟他們談病源、病根。我就把佛在經上講的道理告訴他們,他們聽了之後點頭——是有 道理。因此我們的心要是健康,身體就健康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5-26 11:23 編輯 ]
作者: QQ.    時間: 2011-5-20 22:28


剛又去查了一下,是七處徵心啦…
真的是睡眠狀態
作者: QQ.    時間: 2011-5-20 22:29

好像也有人寫 十處徵心 到底是?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3 11:58

引用:
原帖由 慢吧 於 2011-5-20 22:28 發表

剛又去查了一下,是七處徵心啦…
真的是睡眠狀態
淨空法師說:

像《楞嚴經》一開端,佛問阿難:

「心在哪里?」

阿難說:「心在身體裏面。」

被佛否定了。
又在猜想:「心在身外。」

也被佛否定了。

阿難很聰明,我們不如他,他能想出七個地方;我們能不能想得出來?這就是《楞嚴經》上有名的七處徵心。

佛問他這個心沒有說是真心、妄心;不管說的是真心、妄心,先問你:「心在哪里?」

找不到呀!

為什麼找不到呢?

諸位要曉得真心是本性,妄心是真心迷了以 後,把他圓滿的作用喪失掉了,只能夠有部份的作用,這個作用可能發生很多的偏差,稱為妄心,所以妄心是真心迷了以後起的作用。心遍法界,十方無盡,三際無 窮,所以阿難執著在某一個地方,那是錯誤的;如果離開執著,那就對了,佛就會點頭了。

為什麼每說一個地方,佛都反駁他呢?

就是他執著。

執著是局限在執著範圍之內,範圍之外還是 真心所現的,所以心是法界本體。現代哲學討論的中心命題有本體論、現象論,「心」是屬於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換句話說,宇宙之間一切萬法都是從這裏生 的,都是從這個地方變現出來的,他是能現、能變。佛在本經裏面告訴我們,我們迷的時候,佛給他取個名字叫「如來藏」;「藏」是藏的意思,「如來」就是真如 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就是藏在迷情裏面,所以就叫他如來藏。我們修行就是把這個迷情淘汰掉;開悟了,就叫做「修證了義」。「了」是明瞭,「義」是義理, 也就是事實真相。

作者: QQ.    時間: 2011-5-23 12:03

謝謝木木師姐…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3 17:50

再回到姚教授講的內容,從第24段左右到剛剛聽完的第33段,主要在介紹楞嚴經的經文大意.
其中姚教授有探討為何持咒有如此威力,他說咒語非單指白紙黑字或聲音,乃是三世諸佛共證的秘密心印,不可思議境界的表徵.持咒使人三業(身口意)清淨,獲得三密加持.主要須精神統一的綿密受持.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4 10:13

聽了姚教授講解楞嚴經的大綱後,覺得這部經實在太殊勝也太不可思議了.
在第30段起姚教授講到本經提到修行的"60"階位.

首先是準備入門的3漸次修行
主要是為了除去生死輪迴的助因

所以首先要持齋,不吃五辛,原因是五辛熟食發陰(淫慾),生食增嗔恨心.

再來要持戒,真修實修.斷淫慾及斷貪嗔癡慢四根本煩惱.戒殺盜淫. 姚教授有提到三淨戒主要要永斷淫心,不食酒肉及以火淨食.(因為要修無生法忍,所以熟食不只為衛生,亦為心為性.)

然後是要精進(體悟真性):不放縱自己的心,因而可背離染汙身心之事,進入三業清淨的境界.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7-14 16:14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4 10:45

再來講到入門修習菩提道的57階位的介紹

1.乾慧:已生智慧眼,開始知道有真理

2.10信位:對自己具如來藏性有不動的信心,相信依真心清淨性修究竟成佛.

3.10住位:能掌握並安住於自己的清淨境界.(舉例:即使信佛後,家人全遭遇橫死,自己也得了癌症,也相信是業果顯前,對自性為佛性的信念仍不動搖,仍可安住修行).

4.10行:在生活中修行,實證如來藏性

5.10迴向:所做所為皆回向清淨法界,不居功,不執著.為無我.清淨去執著的修持.

6.4加行: 類似補習的加強修行,準備進入"聖人"的階位.

以上45個階位姚教授說屬於賢人的境界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5-24 10:55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4 16:37

好不容易聽完第36段,我實在太精進了
後面開始講50陰魔,實在很重要,才剛聽完色陰10境,要進入受陰
...感覺自己很有作糾察隊的天份,因為對這些太有興趣了...
今天光作筆記就超過10頁, 我唸書都沒這麼認真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5-24 16:40 編輯 ]
作者: 三宇    時間: 2011-5-24 16:38

加油~~~~讚

看完楞嚴才知道佛陀偉大高明處

大家要好好效法

[ 本帖最後由 三宇 於 2011-5-24 16:46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4 16:48

再回到60位階中後面幾個聖人的境界:

1.10地:已見性,法身現前,見一份真如則斷一分無明.其所行非照理論, 無所執著.
2.等覺
3.妙覺,即佛.

如此將修行區分為60階位,為楞嚴經的特色之一.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4 16:51

引用:
原帖由 三宇 於 2011-5-24 16:38 發表
加油~~~~讚

看完楞嚴才知道佛陀偉大高明處

大家要好好效法
感恩老師的鼓勵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4 17:01

對於五陰魔境,姚教授先介紹什麼是魔,在梵文中魔為Mana,摩那,泛指一切阻礙道業修行的破壞,侵擾,擾亂(含生病.心灰意冷)等可侵害惠命,妨害道業的一股力量.

通常會因為執著而著魔.

修道過程會產生許多境界,每得一個善的境相若太過歡喜執著,即變成魔境.故有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說,因魔隨修道而生,相伴而行.

修行最大之魔來自內心執著,最大危機來自內心的偏執.

楞嚴經歸納10大類50種的魔境,不是每個人必經.這是在5陰(蘊)將破未破之際,產生變動而出現的境相.五陰破滅之因乃是得定後內心發慧,心理影響生理進而影響物理,故一直幻化,產生種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五陰又名五蘊,人因無明,誤認五陰有實在性,由妄見與五蘊交織,幻起五毒:劫毒.見毒.煩惱毒.眾生毒及命毒. 五陰滅則五毒滅.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7-14 16:20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4 18:00

一.色陰十魔

1.精明流溢前境: 學道初修(非一般人,已下功夫一段時間),自性將發,4大不執(色陰將破),心力外溢,對色蘊無罣礙,好像可以透牆,覺得身體全空或某部分空,進入清爽定境.

2.精明流溢形體: 心力往內觀照,在定境中覺得身內毒素(含心理的跟身體的)如毒蟲迴繞,可一一抓出排毒.

3.精魄遞相離合: 在定境中可聽到空中有說法聲與十方密語,這是自心內境顯現,可能是腦神經擾動作用產生.

4.心魂靈悟所染: 因內心澄清而發動內光,見10方虛空呈金色或見法身佛坐其中,報身佛圍其周圍,虛空中更有無量化身佛.此為將悟3身的前兆.

5.溢按功力逾分: 因為要壓抑色蘊,用心力太過,忽然見10方虛空變成百寶瑰麗色彩,五彩繽紛不會混雜.(姚教授舉例,之前宋XX 之發光照即類此境界.)

姚教授一直強調,其實修行出現這些境界大部分屬善境,証明自己功夫已到一定程度,但若執著而無法再往前精進,即為魔境.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5-25 05:24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5 05:47

6.心細密澄其見: 功夫精煉內心清明時,則心內清明淨光不散亂,突然覺得眼睛能於暗中視物,並可見種種奇特之物如寶物鬼神等同在一室, 但原物不滅(不會遮蓋或擋住屋內桌椅等).

7.塵併排四大性: 功夫進入自己圓滿的心境,變成一種虛融(四大進入純一無雜)的境界,身體感受成無情草木狀,對火燒刀砍等皆無所覺.

8.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在心識變化中,可見10方佛國,恆砂諸佛及天堂地獄等殊勝境界,皆從凝想示現(因有清淨念頭至極深處越積越深,而凝結演變.此境在宗教經驗中極為常見,如"極樂世界遊記"即為此境.)

9.迫心逼急飛出:禪定修行深入中,出現類似天眼通的境界,可在中夜時見遠處市集(遙見),亦可聽到親眷的談話.這是從如來藏中稍微流露的神祕能力.這一境界是很容易執著誤用的境界.

以上9種為內心自現的陰境,第十種則屬外魔(內神通外鬼)之境.

10.邪心含受魑魅: 在定中見善知識來傳授祕密法,使魔入心腹,憑魔力可演說妙義,產生各種神通變化,亦可預知未來.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5-26 09:22 編輯 ]
作者: 小鬆    時間: 2011-5-25 19:48

佛法真是浩瀚
感謝木木熱心分享

作者: 三宇    時間: 2011-5-25 20:00

大家說   大佛頂首楞嚴經   有精采無

魯力謝謝喔
作者: 大仰    時間: 2011-5-25 22:47

謝謝木姐姐分享~
遙想起之前看的漫畫版~ XDDDDD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6 08:44

感恩大家不棄嫌
引用:
原帖由 大仰 於 2011-5-25 22:47 發表
謝謝木姐姐分享~
遙想起之前看的漫畫版~ XDDDDD
姚教授每個境界幾乎都有舉例,有時還不只一個,內容真的很精采
明天會把CD帶去三松 如果老師覺得合適,看能不能上傳到 youtube或其他平台分享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6 08:46

二.受陰十魔: 在色陰破後,內外虛明,但心力尚未能自在受用,猶如魘人(被鬼壓床),身體無法動彈,心內覺得有大力,但是無法發揮出來,此即受陰境界.若功夫再精進,可反觀自己,覺得可超脫身驅,來去無礙,就突破受陰了.

1.功用抑摧過越(悲魔):內抑過分(因求道修習,內心逼切),會發出無窮悲心。如是乃至觀見蚊蟲,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這個境界在打禪七時常見,然後一個人哭大家跟著一起哭... )

2.功用陵率過越(誇耀狂魔):在修三摩地時,殊勝境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產生無限勇猛。其心猛利,可與一切諸佛相比擬,認為自己一念能超越三僧祇劫的苦行。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3.修心無慧自失(懸念憶魔):在修定過程中,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對之前之色陰境界思念不忘,但定功深入後無新境界可證,因為回不去之前的色陰境界,雖定力在而智力(慧)衰微,進入中隳(不進不退)的境界。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整天處在這種境界中,將此以為勤精進相(以為得定,心不放逸)。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失於正受,當從淪墜。(參禪人最怕執著此境界)

4.用心亡失恒審,溺於知見(易知足魔):在在修定過程中,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力時產生.會懷疑自己已成就圓滿報身佛(盧舍那佛)。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諦。失於正受,當從淪墜。(禪定後覺得我開悟,我證果了,迷在這個境界.這在宗教界中常見.姚教授說真正開悟的人絕對不會說我開悟了,因為悟與迷是相對的,不迷則無悟)

5.修行失於方便(常憂愁魔): 在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後,修行至某一階段,無法有新的突破,過去境亦已消失,覺得沒有依靠,落入困境。於心忽然生無盡憂,心灰意冷, 意志消沉,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捨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姚教授說,他去峨眉山時,有一處叫"捨身崖",之前常有修行人於此跳下,多是著此陰境之故.)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5-27 11:23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6 08:46

6.輕安無慧自禁(好喜樂魔): 修定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後,進入清淨安穩境界,忽然自有無限喜樂產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於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謂已得無礙解脫。失於正受,當從淪墜。(禪七亦常見此境)

7.見勝無慧自救(大我慢魔): 修定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後,覺得自己已達諸佛境界,忽然產生無端大我慢(此因有我執而生慢),心中看輕十方如來,何況聲聞緣覺。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跟來禮拜的居士說,這些佛像經書只不過是一堆金銅土木與樹葉等,不用禮拜,而應禮拜恭敬自身真常佛性,才是真的,把肉身當成恒常不變的佛。深信他的人,跟著他一起其毀碎佛像,埋棄經書。(姚教授說越南xx師坐金剛經,徒眾把法華經當柴火燒即為此類)這會貽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姚教授說此與丹霞天然禪師的燒佛公案絕不可併論,因為燒佛公案是禪師應機渡化的一種教育方法,非輕視佛.)公案如下:
  "有一年冬天,天然禪師在慧林寺過冬。適逢天下大雪,寒冷無比。天然禪師從大殿裏取來木佛,燒了烤火。
       院主呵斥他道:“何得燒我木佛?”
       天然禪師拿著一根木杖,一邊撥著火灰,一邊回答道:“吾燒取舍利。”
       院主道:“木佛何有舍利?”
       天然禪師道:“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
       院主一聽,鬚眉墮落,豁然有省。"

8.因慧獲諸輕清(好輕清魔): 修定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後,覺得自己已悟得精微至理,能隨順道體不亂。心內忽生無量輕安。己言成聖得大自在。這是悟得理體的暫時境界。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以為已得究竟解,不再求精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在禪宗參禪過程中,稱此境叫做"黑山鬼窟".

9.心生長斷滅(謗戒空魔):修定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後,覺得已悟得虛明自性。忽然進入萬物不動的空境,此為頑空,所以會覺得世間無因果性,而一直處在這種空境中。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認為持戒是小乘作為,菩薩悟空,在空境中無持不持戒的問題,所以不須再持戒.其人常於信眾前飲酒噉肉,廣行婬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諦。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此與六祖之"心平何勞持戒"完全不同,因為六祖講的前題是"心平",心平則戒體清淨,行則合於戒的精神,不會去犯戒.

10.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行淫慾魔):修定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後,享受到禪味虛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慾產生。愛極發狂,便為貪欲。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說慾心一向為生命活力運作的根本,鼓動在家居士大家一起以行慾為修行法門.其行婬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如韓國統一教)。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被政府以國法處置)。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以上10種陰境,是在受陰將破未破之際產生,由於有執著,用心未善,失去正定則入魔境.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7-14 16:39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6 08:47

三.想陰十魔:修定破了受陰後,禪定力已可脫離慾界束縛,將証法身境界,可以讓意念隨往無礙。在意念與浮想要消除之際,現10種陰境,即為想陰10魔.在此,姚教授從第39段中到第45段前都在說這個想陰10魔,其中第一種就講了40-50分鐘.

1.怪鬼成魔:在三摩地中,因為心愛圓明境界,很努力的精密思考,想找出成佛的方便善巧法門,因為此心,召引外魔附身. 被附身了後,會口說經法,自己不覺得著魔,而說自己得無上涅槃,然後開始說法。其外形一下子現比丘相,或說自己是帝釋,或說自己是西天王母,九天玄女等, 或晚上睡覺在暗室中身上會放光,令別人看見。愚迷的信眾會把他當成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災難(天災)。或說戰亂將至。恐怖於人。令其家產為信仰彌災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姚教授說,因為這些怪鬼,可表現出驚人的能力,非常能引動人,故在宗教經驗中範圍最廣,力量最大,也非常容易取信於人. 因為他所講的內容大多對聽眾有利(勸善規過),尤其是解決私人問題,與指示脫離身心痛苦的治標法門.也不可否認其自古以來,對一些惡人流氓等,起教化之用,令其改邪歸正,對社會治安有一定的貢獻.但若修學正法,須放下這些,因為無法令人解脫,不執著此境方可了生脫死.)

2.魃鬼成魔:三摩地中,進入心愛遊蕩的境界,心在思考力變化中,好像要超越遊動的感覺,精密思考力飛出,想經歷他方世界或十方淨土.招至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聽眾個個都覺得全身變成金色,好像到了淨土。是人愚迷,惑為菩薩。婬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常常說自己是某佛或某天尊再世,建立起自己的勢力範圍,又為拉隴(綁住)弟子為其所用,亦說弟子是某仙尊發願再來,令其為其效命.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3.魅鬼成魔:三摩地中,進入心思綿密想要契合真理的境界,澄清精密思考力.招至飛精附人,口說經法。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好像心自開悟。因為太高興就跟著說法的人走,或得宿命通或他心通。或見地獄。或口說偈語。或背出未讀過的經典。信眾個個歡娛,得未曾有。這些人愚迷,惑為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4.蠱毒鬼魔:三摩地中,心愛窮究根本,想知道一切事物變化詳細始末,此時心內產生精微爽順之境,貪求詳覽辨析物化源頭。招至飛精附人,口說經法。敷座說法時,還未開始說法,威神讓聽者懾服。把肉身當成菩提法身。說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的淨土也沒有佛的32好相。口中好說六根即是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故主張雙身術或房中術等。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5.癘鬼成魔:三摩地中,起心生念想求感應,使諸性懸隨應化,此念周流精研,希求冥想中能與諸佛賢聖感應。爾時飛精附人,口說經法。能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長者,仙風道骨。心生愛染,不能捨離。願意身為奴僕,供給資養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四事,或者指衣服、飲食、湯藥、房舍等四事),不覺疲勞。令其座下個個都信其為累世師父,,別生法愛,黏如膠漆,得未曾有的良機。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一起回到某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來涅槃後的休居地。此名癘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著此境者,非依"法"恭敬師父,而依"緣"親愛師父)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7-14 17:10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6 08:47

6.大力鬼魔:於三摩地中,心愛深入定境,克己辛勤修行,樂處陰暗寂靜之處,貪求靜謐。爾時飛精附人,口說經法。令其聽人,各知本業因果。或於其處,告訴一個人說,汝今雖未死而具人形,但已作畜生。令另一人在後踩他的尾巴,被踩的人就不能起身(是催眠術的一種),於是大眾見後,讚嘆不已。有人起心動念,他已知其肇(他心通)。好說尚未發生的禍福,真的是準確無誤。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這個會說過去,會說未來禍福的,都是非常強大力量的鬼,他有大力,年紀大了,不甘寂寞,成為一個害人的魔,來干擾破壞這些人,等到他玩到不好玩,他就會抽腿,從他這個依附的人,把他的精魂脫離出去,那當師父的和當徒弟的,都會「俱陷王難」,修為不正,犯了王法,被法律判刑,所以你們應該先警覺會有這種現象,不要在這裡面攪和,才能不入輪迴裡面,如果你迷惑不能自知的話,會墮入無間地獄,因為你迷失自己以外,還帶很多的徒眾迷失,散播不正當的修行言論,要入無間地獄的。)

7.鬼神成魔:於三摩地中,心愛開發奇聞軼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通。爾時飛精附人,口說經法。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冊(紀錄秘冊的古書)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餐嘉饌。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口中好言他方寶藏與十方聖賢潛匿之處。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嶽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婬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8.精魅成魔: 三摩地中,希望得神通力之種種變化,研究變化的根源,貪取神通之力。爾時飛精附人,口說經法。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缾內。或處囊(小袋)中。穿越小窗與穿透牆壁。唯於刀兵(戰爭),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居士服),受比丘禮。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傍見佛土。此乃鬼力惑人,非有真實。以傳法為藉口,猥媟婦人,騙財騙色。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9.蝕靈成魔:於三摩地中,心內執著要入寂滅境,研究變化的實在性,非常貪求空的境界。爾時飛精附人,口說經法。於大眾內,其形忽空,大家看不見他。還從虛空中突然而出,可以自由變化。或現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氣。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誹毀戒律,輕賤出家。口中常說無因無果。一死永滅,無復後身,及諸凡聖。雖得空寂,潛行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此名日月薄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經千萬年不死為靈,出生國土。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姚教授說此入此魔者,著空境,因其執頑空,仍不脫貪欲.他說佛說"空"是要破"有"之執相,若執著空見則為著魔.另外又提醒大家,如果不守戒,就不能得正定.)

10.自在天魔:三摩地中,想要長壽,辛苦研究細微源頭,因貪求肉體壽命,放棄斷除分段生死之修行,直接追求變易生死之意生身。爾時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好言他方往還無滯。或經萬里,瞬息再來。皆於彼方取得其物。或於一處,在一宅中,數步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現前。口中常說,我是第一個出生的古佛,是自然而出生的,不必假修行才能成的佛。諸佛由我變化所生,十方眾生皆是吾子。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發心者,利其虛明,食彼精氣。(此天魔即唆使天龍八部裡面,四天王所管轄的遮文茶及毗舍遮鬼等擾亂修行人。遮文茶又叫奴神、嫉妒女或役使鬼,毗舍遮又叫噉精氣鬼,此等鬼神都因未發心修行,故不會護持修行人,專會找修行人的麻煩這裡提到毗舍遮,又叫噉精氣鬼,專攝食人的精氣,我們人練氣功、武功的,也有毗舍遮類之人,喜歡吸人精氣的。)或不因師,其修行人親自觀見,稱執金剛與汝長命(或不因為透過此魔著之人(師父),此修行人也能直接親自觀見魔的形象,此魔自稱說,我拿了金剛杵,來跟你加持灌氣,給你長命百歲,長命千歲,或得永生)。現美女身,盛行貪欲。未逾年歲,肝腦枯竭 (此魔使之遮文茶(嫉妒女),現嬌美之女人身,此美女就會誘惑此求永壽之人及其徒眾們,誘他們盛行貪欲。舉凡與此等美女行淫者,活不到一年,就因肝腦枯竭而死了)。口兼獨言,聽若妖魅(此人嘴巴裡喃喃自語,似自言語,其實是跟妖魅等在講話!)。前人未詳,多陷王難。未及遇刑,先已乾死。惱亂彼人,以至殂殞。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參考http://www.dharmazen.org/x1chinese/D24Bible/E134.htm

阿難你當知,這十種魔相,是諸魔魅等,於佛滅度後末法時期中,在我佛門中,出家修道,此等魔或附修道人之體內,或自己現其形相,顯示其無量神通力,且都自稱已經證得正等正覺,正遍知一切,覺知一切。

但是此等天魔、魑魅、魍魎呢!講歸講,做歸做,雖自稱正遍知覺,但卻沉迷於慾海中,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把這個魔附的師父迷惑了,透過他迷惑此魔附之弟子,一代一代傳遞一些觀念,說什麼諸慾不離菩提,淫慾亦不離佛性,如此淫淫相傳,大家樂得不必出家、守戒,也可證得菩提,不必辛苦修行也可得一些神通異能。

如此被邪精邪靈,魑魅、魍魎等蠱惑其神識者,少者九世迷失其智慧,甚有至百世還受其害者。不是這次被魔附了就完結了,少一點要過九代才能夠脫離這種糾纏,多的呢,還要一百世才能脫離魔掌。

令真正自以為在修行的人,最後總是脫離不了魔擾,因認識不清而成為魔眷屬。剛開始,大家都很認真修行,修了到最後呢!修得鬼神通,修得魔異能,得不可思議的神變,這些都終歸為魔的眷屬。因為你要求神變,要有不正當的體驗或什麼之類的,不會以平常心來修,不會自甘寂寞地度過諸魔相,失去正遍知一切法,而總歸為魔眷屬,墮落入無間地獄。

現在我交代你,阿難!你不要急著要入滅,進空寂中去享受涅槃樂,去天上四禪五淨居天中住寂滅。縱得你已證得無學位,已無煩惱了,已悟得解脫了,但還是留下來,自願入末法之中,對眾生起大慈悲心,救度那些有正心的佛弟子,及對佛法有深信的眾生等;令此等人能不要被魔所擾,被魔所迷惑,保持此等眾生的正知正見為要。

所以我現在已先度你,阿難你已經出了生死海了,不入輪迴之流了。你要報答佛恩,最大的報佛恩就是留在末法時期的世間裡,宣講《楞嚴經》諸種魔相,讓正修眾生能安住其心,讓這些魔不得其便,這是世尊交代阿難留在世間,待末法時期中宣說五陰諸魔境的話語。

最後,阿難!怎麼會發生這種想陰魔相呢?此十種禪那中所現的種種境界,皆是妄想心起,又用心與體性間交互作用,故才現起這些事情來的。修行者不用心就沒事,偏偏你喜愛玩這個心,用心之後真會有些心的異能功用,你再用你的思想去研究它,研究來研究去!才會引來魔等乘虛而入,因行者有貪愛超能力、神通力,才會讓魔等透過第三者,現一些魔力,然後你就迷糊掉,失去正知見而相信他!

眾生本來是頑固不化的,迷誤自己而相信他力,不會常常想:我這樣對嗎?我這樣是合理嗎?我為什麼有這個念頭?我現出這種異能對嗎?本來沒此能力,突然間,我有這個能力!這樣,是我修來的呢?還是我與生俱來的?還是著魔了?所以,他不會自己這樣反省,這樣想時,逢此因緣,迷誤之下,自己不能識得、不能分辨。在碰到這種透過魔附的人來現一些神通變化,你對這些又沒有辦法認識清楚,然後迷惑地跟他,學呀學呀!你也搞成有這種現象的話,自己說:「我已經登聖了,我已經證得聖人的境界了」,真是成了大妄語,這樣的果報是要入無間地獄的。

阿難,你跟現在與會的這些菩薩們,應該將我所說的這些話,在我滅度以後,把它流傳下去,一直到末法時期,更要宣揚此經典,讓有心修行的正知正見眾生,能開展悟知此殊勝難遇之義理。普遍地令這些有心修行的眾生,開悟斯義,能夠了知真正《楞嚴經》所講所開示的魔相之義理。

不要讓天魔及其他魑魅、魍魎,山精海怪、物仙鬼魅等,等得方便而使修行人著其魔難。你應該保持此法寶,呵護這些眾生,令他們能成就無上菩提道。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6-1 11:22 編輯 ]
作者: QQ.    時間: 2011-5-26 09:46

我真的是看到
不過木木師姐,零晨 5點多還在寫,真正是甲你佩服ㄟ啦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5-26 10:22

引用:
原帖由 慢吧 於 2011-5-26 09:46 發表
我真的是看到
不過木木師姐,零晨 5點多還在寫,真正是甲你佩服ㄟ啦
不好意思,其實只聽到受陰的第六魔,貼經文是因為自己想先看一下,等一下有空聽cd時比較能了解姚教授在說什麼. 我等會看完會再做編輯以方便大家閱覽.

清晨5點多是起床的時間,不是熬夜.

作者: QQ.    時間: 2011-5-26 11:34

我 5點多…爬不起來…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6-1 11:36

姚教授講想陰十魔的部份錄音很不清晰,有的聽了好幾次(聽到睡去後醒來發現,奇怪,怎麼換講別的主題 ).
原來因為講這些陰魔太花時間了,姚教授決定先打住,行陰和識陰等正式講經再講, 我可以暫時休息一下了.

作者: Jade    時間: 2011-6-1 11:48

引用:
原帖由 黃楊木 於 2011-6-1 11:36 發表
我可以暫時休息一下了. ...
感覺有點放鬆的味道

不過這部經 我看了開頭就...放下了

佩服 佩服

作者: sol    時間: 2011-6-2 21:03

木姐姐真是太厲害了!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6-3 14:29

引用:
原帖由 Jade 於 2011-6-1 11:48 發表


感覺有點放鬆的味道

不過這部經 我看了開頭就...放下了

佩服 佩服
之前看南懷瑾教授的楞嚴大義,也是七處徵心看沒完就棄權了.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6-3 14:32

引用:
原帖由 sol 於 2011-6-2 21:03 發表
木姐姐真是太厲害了!  
不好意思,我也覺得很不可思議,怎麼這麼精進
看完這些境相以後,竟然想去參加禪七了...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6-3 14:34 編輯 ]
作者: sol    時間: 2011-6-6 16:18

真的是非常精采!感謝木姐姐!
也讚嘆世尊為眾生開示如此地清晰詳盡!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6-7 05:00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不容易聽到的104段後,姚教授又講起50陰魔.在這之前姚教教授講了佛教的演化與經典集結的過程,還有楞嚴經不是偽經的證據等等.

行蘊十陰 (為破印度96種外道思想邪見)

1.本末無因:因為此人之宿命通局限在八萬劫內,他不能看到了解八萬劫以前的因是什麼,也看不到八萬劫以後是怎麼樣?他的智慧只能觀到八萬劫以內的因緣諸事。此人以眼根八百功德,見各類眾生無因自有之根本,從他能夠觀照之間,知道人由人生,也知道鳥由鳥生,烏鴉從久遠以來是黑,鵠從久遠以來是白。所以會變成無因論,說眾生本來無因就已經自然有了。他也只能觀察到人與天神是直立而行,畜生則呈爬行的樣子。而鳥類色白不是因為洗濯而呈現白色,其身黑也非因染色而造成,就是以其神通力能觀到八萬劫前,白色的就已是白色,黑色就已是黑色,但並無智慧知道是白是黑之因。說他本來就看不見有菩薩,用禪定觀照,從八萬劫以來也沒有看見什麼佛、菩薩之類的,所以未來哪裡有什麼菩提道、菩薩道可以成就?因此以他所觀,體認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自有,由此所見的計度後,認定本末無因,這真是迷失菩提自性,名為第一外道。因佛家講因緣論,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主要是悟因緣法,以十二因緣解釋佛家的宇宙觀與人生觀,故此段經文為破印度無因論之外道。

2. 計度偏常:佛家講緣起講中道,所以不論斷見或常見都要破除。共有四種偏常見:
第一種:觀照到二萬劫(3億3千6百萬年)中,眾生生滅,循環不絕,不曾消失,把這個現象當作是常。
第二種:行者窮研人體之地、水、火、風四大種性後,觀照到在四萬劫中,眾生表面(肉體)生滅的現象,但認為生滅的體性是常住不失的,故說四性常住不壞,把這個現象當作是常。
第三種:觀照到八萬劫中,眾生生滅循環,本性常住永恆不生滅。墮入肉體是斷,本性(包括靈性本心佛性等)是常之外道見。
*與涅槃經所說的”常樂我淨”中之”常”之區別:常樂我淨”中之”常”為”真常”,是指一直在變的這個原則不變,其本身無實體性,以整個源起法,裏面(本性)是性空,性空的本質不生不滅,性空的現象是有虛幻(假)的生滅,以整個性空當做作佛性(如來藏),非指外道所說的有一個靈性永恆存在。真常是無體性(沒有實際性) 的,其內容非常非無常。
第四種:想心已滅,要破行蘊時,在理中有不生滅境界浮現(此為暫時現前之現象),就以為這不生滅境界是常。
因為以上四種偏常論,枉失了正知見,這就是外道的錯誤認知與見解,會迷惑我們的菩提性,雖然能超越色陰、受陰、想陰魔相,心不胡亂思考妄想,但研究自己神通妙用時,卻局限在有限的能力之間,看到八萬劫之內眾生四種短暫的時空現象,誤認為是圓常之相,如此會迷失菩提自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7-8 09:36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5 05:38

3.常無常見:把常與無常混在一起講,共有四種:
第一種:認為有一個神我(阿特曼)為最究竟生命主體,能遍照十方虛空界,非常的清淨、光明而寂靜不動。達到這個境界,會以為:我已經修証到心量遍十方界了,進一步觀照一切眾生於大我心中,自生自滅,於生死海中,永不停止。但有一個如如不動的心體,容納十方界一切眾生,那我自性應該是常,我看到眾生在我心中生生滅滅,那他們是無常,這是第一種顛倒見。
第二種:此人不觀自心,卻往外遍觀十方世界,見有如恆河沙數之多的國土。遍觀十方界時,適此國土若剛好是在壞劫時,會起三災(水、火、風)之象,能滅三禪以下之國土,而此現象被他觀照到,會認為此會滅的國土是無常種性,故有生滅壞空之無常相;又若看到某國土未到劫壞處,會誤認此為常性。
第三種:因分別觀照我色身及心性,色身精密微細,好像諸多微塵所成,一切塵境亦是因心而成。雖用此心將此微塵,流轉入十方界,此自心性無有移改。心能令此身,即生即滅。這種不會壞的自我心性,視其為常。那個有生滅,從我自性以外,流出去的色身,把它看成無常。
第四種:是行者色、受、想陰已盡,因而能觀見行陰遷流不止。行陰遷流是很急速綿密的進行著,故有生滅,但因其相續非常急速短暫,所以難以查覺(心性亦如是)。修証到這時候的行者,見此行陰常流不滅,以為是永恆常性。而色、受、想都可滅且已經滅盡了,叫無常。
以上四種顛倒見,都是半常,半無常,如果你有這種知見的話,是跟外道一樣的見解,若墮落外道,則會迷惑我們的菩提性,這種現象,號稱為第三種外道。


4. 有邊無邊
:此人修證入行陰區宇內,站在有邊無邊境界而做立論:
第一種:此人修證入行陰區宇內,能從心中推計眾生生命(宇宙本體)的根源,流用不息,並察覺此心識遷流不息。在當中行者計執心識滅處(過去)及心識未起(未來)這兩者,是有邊際,因有過去現在未來,是有生滅的。不能綿延不絕,是為有邊。另行者再觀此心識,能一念接一念,相續不絕,此種現象,強加推計,安以無邊之相。此是第一種有、無邊見。
第二種:此人觀照八萬劫以來,有眾生在世間生生滅滅,名為有邊。另外在不能照見的八萬劫之前與之後,將此寂無聞見,稱名為無邊,此是第二種有、無邊見。
第三種:此行者因心能覺知明瞭宇宙一切萬相,故說已得無邊性,自認為已證得此性真能遍知一切。但此行者自認不能感知眾生的知性,故將眾生不能知的性,稱之為無邊之心,此無邊之心,還具有邊性。就是說智力所知處為無邊性,有所不知處則為有邊性。此是第三種有邊見。
第四種:行者認為我已清楚世界眾生本來,可說所有一切眾生,未到行陰滅者(生時),是屬於有邊的。而死後可稱為無邊。由此計度,世間一切眾生及一切物象,咸是一半有邊,一半無邊,此是第四種外道邊論。
以上四種顛倒見,都是半常,半無常,如果你有這種知見的話,是跟外道一樣的見解,若墮落外道,則會迷惑我們的菩提性,這種現象,號稱為第四種外道。[size]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7-8 09:46 編輯 ]
作者: 三宇    時間: 2011-7-6 10:00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6 10:07

引用:
原帖由 三宇 於 2011-7-6 10:00 發表
謝謝老師的勉勵,我還沒完成老師就按讚了,這下子不努力怎麼行...
預計7/15前完成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9 05:35

5. 矯亂虛無:在行陰區宇中可能墜入之矯亂陰境,可分四種。
第一種: 行者在觀照一切眾生變化之業流本元時,看到眾生業緣遷流(有變化)不止,見現象界萬物流轉生滅,即以「變」字來闡述其所見。但遷流變動相續不絕,就說相續不中斷的現象為「恆」。在8萬劫中能觀照感觸到的眾生,即名為「生」。在8萬劫中或之外,觀照不到的,名為「滅」。故可說行者見現前所見之境,即計為生;不見過去之境或未來之去處,故計為滅。因觀照行陰遷流不息,業流相續不斷的部份,故以為有所「增」。觀照業因相續無法接觸(攀緣)之部份,計為「減」。觀照8萬劫中每一類眾生有所生的地方,稱為「有」,觀照每一類眾生會消滅之處,名之為「無」。故當有求法者來問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時,就有時回答「亦變亦恆」,有時回答「亦生亦滅」,有時回答「亦有亦無」,有時回答「亦增亦減」,沒有一個準則。故此行者不管何時,有人來問就會隨興而答,胡言亂語,令後學者無所適從,不知那一句話才是對的。
第二種: 行陰區宇行者仔細內觀其心,生心之處無有一處,故當有人來參問時,此人唯獨答一個字「無」,其他別無有法可說,故一切盡在不言中。
第三種: 行者諦觀其心,心生則諸法生,各各眾生相及世界相都能顯現,故因而證得諸有。故當有人來參問時,此人唯答一個「有」字,故一切法唯一字「有,其他別無有法可說。
第四種:行者因觀行陰,見其念念生處,可感知眾生因緣,世界行相,故說「有」。又見念念滅處,終歸一切行相為「無」,故說有無俱見。但不知因緣心有為諸法,以為沒心就是無,心起就是有,都是見其境及其業力枝枝節節之事,拿不準佛陀所說「空有」之見解,故行者對其心的體會,亦亂無章法可言。當有人來參問時,答說亦有即是亦無,或言亦無之中不是亦有,變成一種文字遊戲。故名一切矯亂。如此理念不清,無法窮究追問。
如果行者不能自知,妄執不放,將迷惑自己菩提之真性。這就是第五種外道。

說完了行陰第五外道後,姚教授談起中國道家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說法,這種說法如太極圖,認為無中有有,因真空非空(內含妙有),故真空能生妙有;而有中有無,因妙有非有(內含真空), 故妙有能生真空;這些說法皆不離上述有無的思考模式。
在佛家並無所謂妙有,而真空也異於道家的真空。佛陀所謂的「真空」意味著「緣起性空」,因緣起是無自性的,故稱空性(空的狀態)或性空。.如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以道家說法,常有人解成妙有生真空,真空生妙有。事實上真空不會生妙有,若空會生有,那空是誰所生?這都墮入文字遊戲中。性空的本身為五蘊現象,因其無自性,故稱為性空。因性空是從五蘊現象中覺察而得,故五蘊等同性空,只是用不同角度來形容解說。站在本體界(體性立場)來看,因無實性,故稱性空。若站在現象界(相反立場)來看,把五蘊之作用稱為色受想行識,所以不論稱五蘊或稱性空都是指一樣的東西,這裡一定要加以區別清楚。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7-12 17:06 編輯 ]
作者: 三宇    時間: 2011-7-9 12:13

不要太用力ㄛ
大夥加油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11 14:17

引用:
原帖由 三宇 於 2011-7-9 12:13 發表
不要太用力ㄛ
大夥加油
謝謝老師的指點,心理真的有想把他儘快完成(交作業)的急迫感,也對自己造成壓力
這樣會危害到工作和生活,真的要慢一點...
cd聽完了,原來姚教授在58小時116段中並沒有講完楞嚴經,應該還有第2片...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12 17:08

6.神我不滅: 神我在此指生命本體,梵名阿特曼,禪宗稱主人翁。諸善男子在正定三摩提禪修之間,已能堅固凝定正心,使定心更為堅強,終能不使魔來擾亂。在用妙明真精觀照中,還有隱密不能見之處,故產生自我知見推測計度,而引發諸多顛倒之見。
第一種:「即色是我」,有行者修到色相與心靈能起神用時,錯認色身為識性,想辦法來堅固其身,用心來練一些外道法,修行中以諸緣來堅固他的身形不壞,認為肉身久不腐壞,最後認為色就是我,死後推計亦當有色相,從色相中妄執色身為自我。
第二種:「我中有色」,或有行者修行中妄用自心,雖能覺諸根之用,圓滿成就其妄性,雖其妄性能含容一小千、一中千或一千大千世界,因妄性不真,卻認為遍含一切國土之性為神我,神我大色體小,色體在神我中。
第三種:「色屬於我」,或有行者於禪修起心意念中,現其一切世間色相,有如人事物或一切世界能入神我中,面對彼等前緣,均能隨我心現其境,我心意滅其境亦滅,故諸色境隨我迴復,一絲一毫不苟,故說色境均屬於我主宰。離色體外有真我(大我)存在。
第四種:「我在色中」,認為色身大,而真我位於色身中來主宰色身,小至如指尾,可在身體內急速運作移動,用眼看時移到眼部,用耳朶聽時又跑到耳部。此說法在印度外道中極為普遍。
此等行者在以上四種妄計中,由於錯誤的認知,可能會墮入外道四種錯誤的推計中,認為死後有其相。世尊先舉色蘊為我之推計繆論,成就四種死後有相之虛論,隨之,「如是環環,有十六相」。環環成十六相者,除前述以色為主外,再來就是即受(想、行)是我,我中有受(想、行),受(想、行)屬於我,我在受(想、行)中。如是環環成十二有相,再加上色蘊四相,總共成為十六相。
此行陰區宇行者會在色蘊、神我、菩提、煩惱等法中,產生十六種有相之見,認為煩惱(有漏、生滅、痛苦)與菩提是一起永久存在又各不相干的。且還執著其所見為真,所論為實,這就會障礙菩提性的顯露,終入第六種外道死後有相,妄執顛倒虛論中。

姚教授在此又特別強調,在佛教思想中並無神我(靈性),可離色蘊單獨存在(外道主張靈肉分離論,認為肉體滅了而靈性不滅,中國道教亦有此說法)。今日有人認為靈性等同於佛性或如來藏是很大的錯誤,佛性或如來藏絕不是靈性。佛教所稱的佛性或如來藏是指緣起性空的實相,指色蘊為性空,本身無實性,而非離五蘊之外另有佛性與五蘊結合。

作者: athena    時間: 2011-7-12 22:19

真的 很佩服木木姊0.0...
我承認,我一直使用滾輪快速流覽,然後還在標題停留!!  

木木姊包括打字,我想應該看了很多遍了!

作者: sol    時間: 2011-7-13 10:10


五十陰魔的境界都非常了不起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13 11:38

引用:
原帖由 athena 於 2011-7-12 22:19 發表
真的 很佩服木木姊0.0...
我承認,我一直使用滾輪快速流覽,然後還在標題停留!!  

木木姊包括打字,我想應該看了很多遍了!
這幾段,姚教授故事講得比較少,行陰一個陰境約講10分鐘左右,我先對照經文,把經文解釋看一遍(法爾版本http://www.dharmazen.org/x1chinese/D24Bible/E100.htm),再反覆聽cd,做筆記,然後開始剪貼打字,最後再把文字順一下.平均一個陰境要1-2小時才能初步完成

我的理想是等這幾段好了後,再對照其它註解的版本再做修正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13 11:56

引用:
原帖由 sol 於 2011-7-13 10:10 發表

五十陰魔的境界都非常了不起   
對啊, 了解後讓我開始有修"定"的想望

如: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
http://www.lifecom.tw/discuz/vie ... &extra=page%3D8
《文殊說般若經》云: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得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是不是指念佛得定後,出現如下色陰境相:
4.心魂靈悟所染: 因內心澄清而發動內光,見10方虛空呈金色或見法身佛坐其中,報身佛圍其周圍,虛空中更有無量化身佛.此為將悟3身的前兆.
8.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在心識變化中,可見10方佛國,恆砂諸佛及天堂地獄等殊勝境界,皆從凝想示現(因有清淨念頭至極深處越積越深,而凝結演變.此境在宗教經驗中極為常見,如"極樂世界遊記"即為此境.)
可印證功夫已達相當火侯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7-13 17:59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13 15:12

7.執空無相:行者入行陰區宇中,因已無魔擾,且正念堅固,故能於心鏡中起禪觀覺照,觀十二類眾生生命本元,即謂窮生類本。但此時行者檢討先前色、受、想陰的修證中,都能除去色、受、想陰之有相,滅一切法之生滅相。因而行者體知色、受、想陰一切法不真實,能入斷一切法法相中。若行者認知不清,即會誤認為行者雖然身體、覺知都還俱在,縱然還有生命活動的現象,但已無感情領納及思慮的受想陰在。行者在證得色、受、想等陰入空、無相,產生自我知見後而推測計度,認為現在諸法無相,死後當然色、受、想等陰亦是無相,進而再加上現在處區宇中的行陰,也應當是無相,因而引發諸多顛倒之見。則此行陰區宇行者會在色、受、想、行四陰中,產生八種無相之見,且還執著於空無之相,落入頑空的見地。

如此誤認後,更推斷亦無所謂涅槃境界,亦無所謂菩薩因、佛道果等,一切都是空的,僅是徒具有其名相而已,並無實義。當然名相也是空、無的,一切究竟都是斷滅的,人生前、死後都不存在的。此即落入無因果的斷滅空中,為空亡外道。此是第七種外道行者的錯誤認知,吾佛弟子當認知而不墜入此虛論中。

姚教授說此處在破除印度當時非常盛行的持斷滅見的外道,又再說明心經中五蘊與空的定義。他說五蘊遍滿十方虛空,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的空非指虛空(梵音阿卡夏),不是說色滅掉了沒有色就叫做「照見五蘊皆空」,而是指在五蘊現前時,發現五蘊緣起無實相,並能証悟此境界,這才是「照見五蘊皆空」。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13 17:57

8.有無皆非:諸善男子在正定禪修三摩提間,已能使心更為堅定,且因已獲得堅凝定心,終能不受魔擾。其妙明真精,於行陰業流中禪觀時,能觀見十二類眾生幽隱但清楚的生命本元,此本元是眾生受生之原動力。此時行者尚留存於行陰區宇中,但色、受、想等三陰已滅,故會因色受想滅而說萬相總是不具實相,而不執著於有;行者又於行陰遷流不息的業流中,觀眾生業流不盡,雖以前三陰(色、受、想)之修法,觀行陰亦為無,但行陰微細中遷流不止,雖觀其無,但不能否定其無,故說觀無不無。又在甚深禪定中,可體驗平無法感知的行陰急速遷流剎那生滅不絕的微細現象,在觀察此現象中,發覺無亦不是無(如禪定中,忽生無法克制盲動的心念)。如是有、無雙計,不知其真實;自體中體悟計有、計無,均是應看因緣而定,不能確定為是有、是無。如是非無、非有的俱非認知後,且還執著其所見為真,所論為實,這就會障礙菩提性的顯露,終落入第八種外道,認為死後俱非,妄執此顛倒虛論中。如是依色、受、行、想、行等四蘊中,依次循環觀照其有、無之相,研究其相,窮盡四陰界中,得一錯誤認知,以為不能說色、受、想、行等四陰為無,也不能說色、受、想、行等四陰為有,是有、是無之緣隨其因緣而定。故此行者都說死後是有相、是無相,還得看因緣而論定。
另外行者於色、受、想、行等四蘊中,見其產生萬法時是有其相,見其萬法不生時是無其相,如此自性生、不生萬法演變成有、無之見,行者誤認為相之有、無,乃其性遷相變故,即產生不同的行相,故行者心發奇想,以為通達證悟了,結論是:說有、說無均不是,一切法不能說有、說無,要依其性變遷相來決定其有無。行者也因不知法的虛、實,故失去認知的能力,而導致失去準則。故因此而推測計度,眾生死後有、無俱非。世間禪定行者修證至此行陰區宇時,就會進一步地認為色、受、想、行、識等五陰,均是死後有無俱非之相,因而發心起顛倒想,成立顛倒虛論,落入第八種外道。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14 16:05

9. 死後斷滅 :諸善男子在正定禪修三摩地時,色、受、想等陰滅,已能使心更為堅定,且因已獲得堅凝定心,終能不受魔擾。有一妙明真精,能於行陰業流中禪觀,能觀見十二類眾生幽隱但清楚的生命本元,此本元是眾生受生之原動力。行者因行陰將破未破,觀察微細行陰遷流斷滅,依後後(此身滅後,名為死後,最後身滅,名為死後之後,統稱後後。)無而生計度推測,落入七斷滅相中。行者或是認為所有物質界(包括四大部洲與六慾天)眾生之色身皆會消滅,最終生命斷滅,把這個境象稱為解脫(此處因斷滅見,認為自己不會再出生,故得解脫,這種感覺是因生死相續的行蘊已斷,誤認此境為解脫的境界)。或證初禪天行者欲滅盡者,謂初禪離欲(物慾、物質、慾界),終歸於斷滅也。或證入二禪苦(嗔苦)盡滅者,謂二禪離苦得樂,報盡後歸於斷滅也。或從三禪中極樂滅者,謂三禪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報盡後歸於斷滅也。或於四禪中,使極捨滅者,謂四禪雙捨苦、樂,或無想天,及四空處天雙捨心、色,故名極捨滅,從此四禪天及四空處定生身後,歸於斷滅也。以上皆是三界內的境界,是在禪定中證悟四禪天與四空天的境界都斷滅了,認為已達究竟,其實非真正菩提涅槃境界。由現前人身,而欲界天身,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由是循環不絕,皆現身消滅後,畢竟消滅,不會再回復,永滅不生,是為三界七種斷滅論見。因此計度死後斷滅故,即墮落於第九種外道之論見中。行者如此認知,就會迷惑其菩提覺性,讓他不能悟知真心實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性。

姚教授在這裡提到生死解脫的真義,他說佛法中的解脫非於「定」(禪定)中解脫,而是須要有「慧」才能解脫,以智慧斷惑證真方可證得無上菩提(無上正遍知)。其解脫重點是在「不受」,在見性後發現身驅不是自己的,身內無我,我亦不真,故不受。因證入性空,體證寂滅的無生之境,在此境界中,受蘊不起作用,果報現前亦不受,故得解脫。與外道認為可斷「有」,則可離苦跳脫輪迴不同。佛陀說的解脫,不是將業報之「有」中斷,而是用智慧觀照到業報本身都是虛幻的、緣起性空的,故能不受,而得解脫。故解脫成佛不是死了不會再生,而是當下發生的,一切都是惟心的境界,在證入無上正覺時,看生老病死眾苦皆為解脫相。

作者: 小鬆    時間: 2011-7-14 20:59

引用:
原帖由 黃楊木 於 2011-7-13 11:38 發表


這幾段,姚教授故事講得比較少,行陰一個陰境約講10分鐘左右,我先對照經文,把經文解釋看一遍(法爾版本http://www.dharmazen.org/x1chinese/D24Bible/E100.htm),再反覆聽cd,做筆記,然後開始剪貼打字,最後再把文字順一 ...
木木好用心
作者: QQ.    時間: 2011-7-15 11:17

真用心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15 15:03

感恩大家不棄嫌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15 15:04

10. 迷現涅槃: 諸善男子在禪修三摩提間,色、受、想等陰已滅,行者能使佛心更為堅定,且因已獲得堅凝定心,終能不受魔擾。已有一妙明真精,能於行陰業流中起禪觀,因而能觀見十二類眾生幽隱但清楚的生命本元,此本元是眾生受生之原動力。行者入行陰中,觀見微細行陰遷業流識中,認為此生後之果報天實有,因不究竟故而認為諸天處是涅槃城,生天後而不受輪迴,即認為行者「死後後有」,因而生計度推測,墜入五種涅槃之錯誤認知中。

行者或認為欲界因不離愛慾,可觀見一切心都能圓明不迷,正是轉迷就悟所依處,以為此觀見圓明當能不再輪迴。或見初禪天行者離生喜樂,因已悟得自性能夠無憂無慮,故誤以為能住涅槃而不再輪迴。或見二禪境界行者定生喜樂,心能無有苦受,故誤認為能住涅槃而不再輪迴。或見三禪行者離喜妙樂,性清淨而能得極愉悅之樂相隨故,以為如此能住涅槃而不再輪迴。或見四禪行者捨念清淨,諸法平等覺,故苦樂二受俱亡,生滅性已故,即能不受輪迴。

如此迷惑在「有漏天」之境界,誤認為此是證得無為涅槃之境界。因此而錯認此五種天界為涅槃安穩城,為殊勝清淨之所依處。如是循環而誤認為此五處即是究竟涅槃處。這是因為在行陰微細生滅心已滅,誤把所悟境界當成解脫境界。誤認為五處即是安隱淨依之相,其實非真正得涅槃城也。

因為誤認有五處涅槃,就會以此迷惑其菩提覺性,讓他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性。這就叫做第十種外道,是在行者修證到行陰區宇時,進一步地認為色、受、想、行、識等五陰,均能現起五涅槃境,因而發心起顛倒想,成立顛倒虛論。

作者: 大大    時間: 2011-7-15 22:24

謝謝木木
我才開始從第一頁看起


姚教授說: 現今學佛者大多可分為兩派,1.是做佛法理論研究的 2.是求佛庇佑的,他提出很多人認為只要到了淨土見了彌陀就可開悟,那阿難跟在佛陀身邊那麼久,為什麼沒有開悟?

他說淨土宗重點還是在唸佛一心不亂,那也是大定的境界.

楞嚴經的學習宗旨是讓大家自修自學,以開發楞嚴大定,自己成就(悟由性定)
  

作者: sol    時間: 2011-7-16 11:11

感謝木木姐!

看來修定要避免執著於境界中,也要避免執著於定中所察而產生的邊見!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20 19:42

五、識陰十魔:在行陰生滅停止後,能感覺整個世間生滅停止,可觀見諸類眾生受生之源由,其中陰身亦不會受12類生感召而受生。感覺識滿十方虛空,這就叫做識陰區宇。在破識陰境界過程中,有十類陰境出現。

1.因所因執:行者對內諸根(眼、耳、鼻、舌、身、意)而言,可銷滅六門之差別性,使其六根合一或一成六門,可謂互相通連,互用清淨,並無阻礙。譬如眼根用於見,而其他諸根亦能察覺諸類往來之蹤跡。耳根用於聞,而其他諸根亦能具有聞的功能。可與十方世界12類眾生之見聞覺知相通,與一切眾生合為一體,契入圓滿識陰根元。在入圓滿本元識陰境界中,感覺有所歸依,以此作為真常因(依),因為其把其證悟到的遍滿十方虛空的識體(阿賴耶識)當成是真實永恆的,是宇宙萬物萬法的圓滿根元。而墜入能因、所因之妄執現象。此境界等同於娑毗迦羅(古時印土外道行者,黃赤色髮身仙人)執著以自性(又稱冥性、冥諦)為自己修行之依歸處,他們將神我、自性一分為二,神我當然是主體,自性冥諦為神我之業用,故入二元論說中產生「能所」「主從」之錯誤認知中,而生於外道種中,迷失菩提路。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21 18:47

2.能非能執:行者用行陰感知眾生種種業緣,若能不執著且固守自性清淨,不應諸緣,則能觀行陰為空,而確實能於識中,還原至識元之識性功能。此時發覺自己識蘊遍滿十方虛空,覺得所有眾生萬法皆由我的心識生化流出,容易墜入能非能執(我能生眾生,眾生不能生我),認為自己是宇宙主宰、宇宙元母,能生宇宙萬象(上帝、老母等之眾生由我所生,宇宙由我所造即是此境),而成為摩醯首羅(Mahesvara,大自在天王,原是婆羅門教之主神濕婆,信奉此天者被稱為「大自在天」外道,是住於第四禪天中,亦會變無量無邊的眾生身)天的同伴。如此妄執識心能變現無邊眾生身,以為已成就菩提道,其實是迷失菩提道正覺之知見。

3.常非常執:行者用行陰感知眾生種種業緣,若能不執著且固守自性清淨,不應諸緣,則能觀行陰為空,而確實能於識中,還原至識元之識性功能。因「識精妙明」未能圓滿具足,此時行者觀自身、他身,此世界、他世界之生成,均由識生而起。故行者認為歸向於識是正確的道理,可以擺脫一切眾生緣。當行者一心有所歸依,歸向於識心時,懷疑自己身心也是從此識出。同時體知十方世界虛空,都是由識心中生起,也就是說萬有皆由識而起者。即在識生萬有之間,都起一切相時,把所宣示流出萬相之識源當做是真常不變之恆身,誤計識是真常法體,誤認此恆身是常住沒有生滅的。如此既迷惑識為不生滅之體,亦迷惑識所宣流而出的一切法相為有生滅者。此識陰區宇行者既有所執,又安住於此誤解中而生沉迷之見解。此行者當墮於常、非常之錯誤妄執中,認為識心之識體為常,識所生之一切相為非常。如此與計執侍奉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六欲天裡的最高天)宗教信徒為同伴,因錯誤認知而迷失菩提道正等正覺知見。墮錯誤知見中以識為「常」,識所生法為「非常」之妄執中。此者名為第三種魔相,立因緣依著識心為其因,將識所現成的妄相說是果。如此「立因依心,成妄計果」的錯誤認知中,係違背自性本空,遠離諸法因緣生,因緣成法之圓滿菩提自性認知;也背離寂靜、涅盤的真正涅盤之城池,如此引生出「倒因為果」,倒「相」為「性體」之錯誤知見,真可說是倒圓種性。

在此姚教授再次闡述佛家的真常理論與外道的真常說法不同處,佛家的真常是指非常非無常。大乘佛教證入緣起性空實相,以真常統合常與無常,破除兩者對立,達到不二法門的實相境界。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22 16:04

4.知無知執: 達到行陰滅行者,已無五根色塵之累,僅有一心識起滅而已,這就是還識於本元之現象,但是「識精妙明」未能圓滿具足,故不能與如來諸地或果地佛相比。較之上個陰境中,行者以識元自體為所歸處,此時行者因是以識心為自體,故能盡虛空界,即能於心中了達三千大千世界,達到物我一體的境界。在起心動念間,發現萬物隨心念而生,一切萬物萬象皆由識所變現。因為此識為有所知,所以識所變現之一切萬物也應屬有所知,就計執一切萬物萬法皆有靈知情識,因其能以識心體知草木中有靈魂之現象,故認為草木也是人,與人一樣有情識,並且推知人死後,也是變成十方界的花草、樹木等,草木與人可互相輪迴 (其實草木能變為人,是因當是人生前無知而想依附草木,或因業力感召而成草木,並非人死都一定變為草木,或草木枯死後定會變為人) 。識陰區宇行者因道眼不全具足,不知其互相化生的因果道理,對於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都認為已能遍知一切相,因而自己生起殊勝的見解。此則墮入知無知執(對所知現象與無知部份都認為想當然耳的執著),與婆吒(七大仙人之一,梵文名Vasistha,意譯最勝、無上,在印度吠陀時代很有名的仙人,但仙人是能長生,但知見不足,常有些不究竟的智慧產生錯誤的認知,並執取而不放。)、霰尼(外道名,梵文為Senika,意譯為有軍、勝軍等,此外道篤信神我,崇奉「心常滅相」之理論)等執著一切萬物都有靈明覺知的外道為同伴。真是迷失菩提道正等正覺知見,這可說是第四種不圓之見而說圓知,成虛妄錯謬因果論者。

5. 生無生執:達到行陰滅行者,已無五根色塵之累,僅有一心識起滅而已,這就是還識於本元之現象,但是「識精妙明」未能圓滿具足,故不能與如來諸地或果地佛相比。若行者當識陰區宇中,經歷了諸根與體性圓滿融合之修證中,體知能令色身中諸根(眼、耳、鼻、舌、身、意)等隔開成就,在識心圓融,使諸根互用中(眼可看、耳可聽…),已獲得隨心所欲的境界,在其中計執一切事物皆由四大(地水火風)發動產生,認為四大是能生,宇宙萬物是所生,視四大為宇宙萬法的根源,而推計四大為圓融妙性,迷心從物,想求火大光明,喜愛水的清淨,喜愛風之周流無礙,觀地大(物質性)微塵可成就萬物。進一步認定四大性為發作萬物之根本因,認為四大是常住不壞,是永恒存在的。就墜入生、無生執著中,成為迦葉波仙人(是十大仙、十二婆羅門仙人之一)與婆羅門(意為淨行、梵行、梵志等,印度四姓中最上位的僧侶、學者階級)等崇拜火神者之伴侶,與其一同崇拜火神、事奉水神等,以為就能求出生死海中。將此種錯誤認知以為是對的,就會迷失菩提道正等正覺知見,這可說是第五種迷失菩提道之見解。如此立妄為因,怎能得究竟涅槃之果,故說是顛倒化生種性。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7-22 16:07

感恩大大姐和道長捧場,請多多指教!

好不容易把116段聽完了,發現沒有完結...
問了後才知道導論姚教授講了兩年多,CD只是節取重要部份,講完導論還有釋論...
姚教授從開始講楞嚴經到現在20年了,目前講到第8卷...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7-22 16:14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8-1 16:52

6. 歸無歸執:達到行陰滅行者,已無五根色塵之累,僅有一心識起滅而已,這就是還識於本元之現象,但是「識精妙明」未能圓滿具足。行者在禪境中發現識陰圓滿十方,不動如止水,非常清明。處於此圓滿光明中,體悟識陰空無体性,一切法無自性,以此虛無做為究竟地,認為是性命的歸屬。故想要毀滅所有能化的境相,以永遠滅相後之空亡境界為歸依,如是則墮入歸無歸執,以性空做為所歸,喜執無相或無想,而實無可歸(妄執無相、無想為其所歸依)。這就成為無想天舜若多(舜若多是梵語,是言空性,指空之狀態,以空的無自體狀態做為自己最後歸依處)天人之同伴,迷失菩提自性的真如體,亡失正知正見,不能成就菩提正果。如是識陰區宇之行者,是名第六種識陰外道無想。

7. 貪非貪執:達到行陰滅行者,已還識於本元,但是「識精妙明」未能圓滿具足。行者在禪境中感受識陰圓滿十方,不生滅動搖。處於此境界中,發現識陰之体性湛然不動,故想延續此境界,並延伸認為此身軀亦可常住不滅,身體與識精同樣都可圓滿光明,永遠不壞。如是則墮入貪非貪執,貪性命、壽者相。生起保有此色身成長壽的想法,想保有此命元而永不入涅槃。果真如此,就會成為阿斯陀(阿斯陀是一個中印度迦毘羅衛國之長壽仙人)等長壽仙人的同伴,如此迷失菩提自性,亡失正覺之知見,是名為第七種外道法,因以心生妄執取生命本元。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8-5 15:17

8. 真無真執:達到行陰滅行者,已還識於本元,但是「識精妙明」未能圓滿具足。行者在禪境中感受識陰圓滿十方,不生滅動搖,且可與外類互通,認為外類也可真常不滅。因此對外在五慾享受之境,產生一種可真常不變的想法,所以會廣羅一切珍珠寶貝,廣招無量美貌天女,縱慾享受。如是則墮入真無真執,認為識陰之本元,為真常不滅的,因此會感召吒枳迦羅(吒枳迦羅者意為自作結縛,吒枳者云結縛,迦羅者云自作,可說他化自作而成結縛者,此處都可稱為天魔類種性。魔者為淫欲塵勞不息者,沒有辦法去除淫欲念的修行人。)等眾,來成為其伴侶。如此則不能得菩提正等正覺之圓滿覺性,是為第八種外道法,生天魔種,不能入無餘依涅槃城。如此就會迷失佛的菩提自性,不能得無上正等正覺之菩提道。

9. 定性聲聞:達到行陰滅行者,已還識於本元,但是「識精妙明」未能圓滿具足。行者在命元內發現識陰清明,能清楚聖人與凡夫之區別,在其中選擇分別佛法與外道,於世間與出世間因果中,惟求修證出世間之法,求解脫生死而背棄實相清淨之道(在一乘實相中,世間與出世間無異)。見到世間苦而斷絕集苦之因,從相繼不斷的集諦根本來斷除苦諦、集諦,而得道諦,達解脫之境界。當行者居此滅諦境界時,即停駐其中,認為所作已辦,生死已了,不求進取無上佛果。若以此修證得滅諦境界而生起勝解的心者,則會墮入定性聲聞中。【眾生中有五種之種性:(1)無種性---無有出世功德種性,或稱人天種性者。(2)聲聞種性 (3) 獨覺種性 (4)如來乘種性 (5)為不定種性;世尊說居滅諦行者得定性聲聞,還未得道果。因為此行者不能得佛道,與定性緣覺及無種性等三,都稱為無佛種子;反之,如來乘種性、菩薩乘種性是有佛道種性。而上所提不定種性者,其意義為本有無漏種子之差別,而於前三乘之種性尚未決定其種性之根機或類別,唯有菩薩不定種性有轉成如來乘種性之機緣。】證得滅諦行者,因不再求上進,以為已證得道果,故成為有貢高我慢心的無聞比丘的伴侶。如此即是迷失菩提道路,亡失正知見,這種行者即稱為第九種錯用心,雖能圓明自性精微妙心,隨心所欲趨於心的寂滅,成就定性聲聞之小果,但是背離真正要證得的一真實相涅槃法界,產生妄執空寂為佛性真如,迷失於纏空守寂之境界中。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1-8-5 15:20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8-5 15:19

10. 定性辟支:達到行陰滅行者,已還識於本元,但是「識精妙明」未能圓滿具足。行者在禪境中感受識陰圓融清淨覺明,六根可互用,發心深研證悟入此甚深微妙境界,認為這是涅槃最高境界,不再企求前進菩提道,而生起勝解的心者,則會墮入定性辟支中。成為那些不回心向大的緣覺與獨覺的伴侶。此行者雖可證辟支佛果之無漏種子,也僅悟得生空無漏,因深厭生死,專修自利寂滅之樂法,違背真正涅槃城池,永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機緣。這種行者即稱為第十種錯用心,迷失菩提道果而入小乘果位者。

識陰十種魔境至此終結,前八者談外道、天界、仙道、魔王等,錯修妄本,貪戀塵勞,故皆判屬為魔境;後兩者為破教內小乘人之定見(認為有煩惱可斷,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證),希望聲聞、緣覺回小向大,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菩提道。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1-8-18 11:25

其實楞嚴經的重點是修持楞嚴大定,經中介紹了25種圓通修行法門,又將觀音法門擺在最後一個, 顯示其重要性."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一書中,亦有相關介紹供大家參考: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聖嚴法師著
《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88&cid=117&page=9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字體:大 中 小]  

   《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
  
  現在要介紹《楞嚴經》的耳根圓通。在《楞嚴經》卷六,有如下的一段經文:
  
  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還有兩句經文也極重要:「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一、耳根圓通法門的兩個層次
  
  《楞嚴經》中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是透過耳根成佛的境界,也是耳根修持的至高法門。它包含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觀無聲之聲。
  
  禪定之中,有一種境界,名為「光音無限」,出現於禪定初期,未入真正的禪定前,此時,會見到柔和清淨的光明,會聽見一種平穩悅耳的聲音,可以稱之為「元光」或是「天籟」,它是由內視及內聽的功能與宇宙頻率的交感所得的反應。
  
  通常,它發生於打坐漸深,漸入定中的狀態。初初聆聽水聲,水,水,水,水……逐漸水聲消逝,聽不見了,自己與宇宙合而為一。周遭聲音一概不復聽聞,那時,宇宙之光及宇宙之音即會顯現。
  
  這個光和音非人間可以形容、製作的,唯有在禪修中始能目視聽聞。它與平常所稱的日月星燈之光及天籟是不同的。
  
  經文的「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是由能聞的我耳,聞所聞的聲音,深入之後,便不再感覺有所聞之境,也無能聞之我,超越一切,便合於諸佛的本妙覺心,也合於一切六道的眾生,便進入了第二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即是「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那便是「反聞聞自性」。一般人用耳朵、耳根傾聽,因此,總是往外的,聽著外面的聲音。「反聞自性」,卻是完全放下耳根,向內聽聞「自性的聲音」。
  
  一般人一聽到「向內聽」,便誤以為是聽「五臟六腑」的聲音。
  
  不是。打坐時,於闃寂中,我們的確可以聽見脈搏、心跳、腸胃,以及內臟蠕動、血液流動或氣脈浮沉的聲音;它是我們身體的運作、活動中自然的機能,不要老是注意它。因為心念注意時,全身的力量便集中過去,那個地方就會發生問題,因此,務必謹慎!至於天台智者大師說,若為治某一部位的某一種病,可以專心專注該一部位,必須觀想該一部位的病症,逐漸消除於無形,不是專注該部位的觸覺。
  
  由於「自性」無形無體,所以也無聲可聞。
  
  自性無聲。意思是,這一階段,甚至連宇宙之聲都不要去聽它了。因為,連宇宙之聲皆是外在的。「反聞」,即是徹底放下耳根,放下一切一切有形、無形,可以讓我們依靠、參與、捉摸、把持,定名為「我」的東西。自性,即眾生本具的空性,也是每一個人本有的佛性。
  
  所以「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親聞那個自性,便能成就無上的佛道。
  
  當進入了「聞自性」的層次,行者在時間與空間中,卻又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執著,也超越了另一種「將時間與空間當成自我」的微細執取-佛法就是要否定自我的。所謂「否定自我」,並不等於「沒有自我」,而是「不要執著自我」。因此,是超越自我,而不離自我。行者經此「入流亡所」、「反聞聞自性」的修證過程,徹底破除了深細我執,認證了本體佛性。所以經文要說:「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特別要提醒的即是「自性」一詞。我們總是說「水有水性,火有火性」,但是,這不是「自性」,任何一樣東西,它的組織成分皆必須與因緣配合。因緣一變,它的成分與形狀,也就隨之改變了。因此,稱為「無自性」。「無自性」並不是否定了一切物性,僅是瞭解其中的幻化、不真,而無終極執取之物。
  
  如此,耳根圓通的重點,也僅是「破執」-契入空性,破除生命萬相的執著,而自在解脫於一切情境中。
  
  二、從生活中聽聞自性之音
  
  自然,欲認證空性、契入空性,並非唯有「耳根圓通法門」。中國禪宗修行者所謂的「開悟」,所「悟」、所「認證」的,假名為佛性,其實就是「空性」。其中的「明心見性」,所明的心是無漏的智慧,所見的性,也即是空性-在有情眾生稱為佛性,在非情的諸法稱為法性,也可總名為真如實相。能夠見到空性的,即是大智慧心,即是楞嚴的「本妙覺心」,即是《心經》的「般若」。能夠「行深般若」,便常在大智慧中,便證本具的佛性,便能夠「度一切苦厄」,使自我與他人皆能拔除因執著所引起的種種煩惱無明。
  
  雖然,並不一定必須使用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始能契悟自性。但是,由於我們日常便生活在聲音與耳根的世界中,倘能善巧使用耳根,於靜態的環境中,聆聽鳥聲、雨聲、水聲;而於動態、嘈雜的情境中,練習使一己成為一只吸音板,功夫漸用漸深,進而會通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所揭示的「入流亡所」、「反聞聞自性」,那麼,聲塵,將不止於干擾,而是協助修行、開展修行,使我們冥入自性,證入本性實相的途徑。
  
  「但是,《法華經》中不是說,觀世音菩薩不是聽海潮而悟道的嗎?」曾有居士好奇地問到。
  
  的確,〈普門品〉曾經提到「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意思是,梵音海潮音,是超勝一切世間所有聲音的。自然,也不是世間的音聲。「梵音」即是來自清淨、無為、無我、不執著的佛性。它可以聽得見嗎?不能。不是以耳朵聽的。「海潮音」即是說,梵音的力量巨大,如同海潮一般,綿綿不絕流灌世間,只是我們聽不到。倘若聽到,那麼便真正聽到無聲亦無生的佛法、聞見真如佛性的消息了。佛弟子們所謂的「梵音宣流」所指的即是如海潮一般豐沛流灌、澤潤有情,使悟自性,使證空寂的佛法。
  
  因此,梵音、海潮音所指的,仍是「自性之音」;它所修行的,仍是觀世音菩薩證悟佛性的「耳根圓通法門」。
  
  三、一門通,一切門通
  
  《楞嚴經》中世尊為了使眾生悟入自性,便請二十五位菩薩各自敘說他們「發明心地,悟覺本體」的方法。其中,每一位菩薩依據自我根性的不同,都各自發展、經驗出不同的「圓通法門」。也就是說,二十五種法門,任何一門修持成功,都叫做「圓通法門」。一門通,門門通。我們經常如此比喻,譬如房間一共有五個門、或四個門,進來時,你只能走一個門進來,而不可能同時一個人從五個門進來。當然,如果我們希望通過或瞭解這五個門各自不同的狀況、特質,自然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重複五次,分別從五個門進來,五個門經驗,但是,這是一件迂迴而又疲憊的事,我們可能消耗了大量的心力、時光,而未曾掌握啟開任何一扇門的關鍵與訣竅;也因而,從未曾進入其中的一扇。因此,修行,必須一門深入。從一扇門裡直接進入,這是至為善巧、速捷的途徑。一扇門進來以後,每扇門都是相通的,這名為圓通。
  
  一門通,一切門通。自性裡面並沒有門,只有悟入自性時有修行的法門。修行時有方便門,悟入了即沒有門,所以《楞伽經》說無門為法門;有門可入是方便,無門為門是頓悟。《楞嚴經》的二十五種圓通,修行時是方便,一旦修成,「空所空滅」與「寂滅現前」,就是親證圓通,也是頓悟自性。所謂圓通,這即是「圓滿」、「共通」。因為修耳根圓通的觀世音菩薩所悟的本體自性,跟其餘二十四位菩薩並無不同;都是完全相同的真如,並沒有第二個。
  
  四、以耳根掌握觀音智慧
  
  世尊特別讚許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以為至為「當機」,最適合大眾修習,唯因耳根最為善巧聰利,無論遠近、方所,有沒有阻隔,對不對境(聲音來時,固然可以聽見,沒有聲音時,也可了知無聲)都可以聞聽,即使在睡眠時,仍未完全喪失它的功能(夢中聽見打鑼,醒來時,仍可依稀記得,昨夜恍然有人在打鑼),因此,特別期勉行者善用耳根,掌握觀世音菩薩的智慧。
  
  觀世音菩薩從初發心開始,即追隨「觀音古佛」修行。觀音古佛所傳授的,即是耳根圓通法門,因為是一門「觀察聲音」的法門,因此,圓成了,也名為「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的傳承如此,因此,你、我,以及每一位有情,倘若也依持耳根法門修行,成就了,將來,也是一尊觀音菩薩。
  
  人人都可能成為觀世音菩薩。即使僅只是單獨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或〈白衣大士神咒〉、或〈大悲咒〉、或〈大明咒〉、或《心經》、或《延命十句觀音經》、或《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都是修行觀音法門,只要成功,也都是觀世音菩薩,都可以一邊修行,一邊自利、利他,以智慧、慈悲心協助自己,也協助他人。
  
  我自己,是修觀音法門的;方式很簡單,僅只是念觀音、拜觀音,心中恆常有觀音。也依此,勸大家一起念觀音、拜觀音,常於心中見觀音。我如此一個普通的凡夫,只能以自己修行的法門,勸導大眾共同發心修持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自利利他。經由自己,觀世音菩薩悲智的力量-他的梵音、海潮音也從此傳播、弘揚出去;那麼,就某一方面說,自己也代表了觀世音菩薩;肯以此發心修持,實踐觀世音菩薩精神的每一個人,也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了。
  
  而觀世音菩薩的精神,即是利他。從初發心開始,一直到成為聖位的菩薩摩訶薩,乃至「性成無上道」的觀音佛,皆以利他為著眼,布施種種方便的法門,利益群生,所以觀世音菩薩是大施主,稱為施無畏者。
  
  在這冊書中,一共介紹了七種觀音法門。但是,卻含納了無量無數的法門,如同七株根部相連的大樹般,各自鋪展出無數的花果枝葉,而不同的人也就依此得到不同的感應和利益。大乘佛教傳播的區域中,無論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都傳播著以觀世音菩薩為核心的修持法門。漢傳系的大乘佛教,傳遍東北亞乃至東南亞,也都廣泛地流傳著觀世音菩薩的修持法門。
  
  七種法門,唯有《心經》與《楞嚴經》至為透徹、深入,能入佛心髓,抵達真正的圓滿。其餘的,自然也不能說不圓滿-倘若持〈大悲咒〉及觀世音聖號等,不以自我中心的自私心修持,而能以尋聲救苦的大悲心來持誦,念念薰習,也都是悟入自性成就無上菩提的法門。
  
  七種法門,即使僅是持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也是無上法門,重點在於持之以恆、深心相續、以覺證自我、自利利他,為究竟圓滿。如此,門門道道,皆是無上法門,皆是觀音手眼。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7 11:47

昨天從師姐那兒借到楞嚴經的講義後,配合姚教授上課的錄音檔,經文第五卷末的念佛法門跟第六卷觀音法門終於齊備,可以開工和大家慢慢分享了,真是高興.希望2個月內可以完成念佛法門筆記, 再花半年把觀音法門完成, 敬請期待!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7 14:55

卯七  勢至根大  分五    辰初  陳白古佛授法    二  詳喻感應道交    三  合喻顯示深益    四  述己自利利他    五  結答所證圓通    今初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大勢至」:梵語『摩訶那鉢』,又譯得大勢,以能成辦一切所應作事故,得大勢力也。其得名原因有二:(一)如《觀無量壽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名大勢至。」(二)身震大千:如《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三:「若菩薩所投足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故名大勢至。」《悲華經》說:往昔因中,彌陀作輪王時,觀音為長子,勢至為次子。今在極樂世界,居彌陀左右,輔弼佛化,候補作佛。

「法王子」:是菩薩別稱。法王指佛,佛為法王,於法自在。菩薩為法王真子,可堪繼承如來家世。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倫是同類者,謂同以念佛法門自修及化他。同倫有五十二菩薩之多,可見其成就之易,又五十二寓意菩薩五十二階位;蓋念佛者,徧及五十二階位皆有故。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勢至菩薩自述他回憶過去經恒河沙劫時,有佛出現世間,名無量光佛。梵語「阿彌陀」,漢語可譯為無量壽或無量光。壽代表時間,光代表空間;壽代表福,光代表慧。義為時空無量,福慧無量。然此為恒河沙劫前之古阿彌陀佛,非今極樂世界教主之名;乃同名之佛。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根據《大阿彌陀經》所說,十二如來如下:
一、無量光佛,實智照理,無限量故。
二、無邊光佛,權智照事,無邊際故。
三、無礙光佛,慈光與樂,無障礙故。
四、無對光佛,悲光拔苦,無對敵故。
五、炎王光佛,光音應化,得自在故。
六、清淨光佛,惑垢既離,發淨光故。
七、歡喜光佛,令他受用,生大喜故。
八、智慧光佛,以大智慧,破諸惑故。
九、不斷光佛,常放身光,不斷絕故。
十、難思光佛,妙用無盡,難思議故。
十一、無稱光佛,具足眾德,不可稱故。
十二、超日月光佛,窺天鑑地,超一切故。
此十二如來,相繼於一劫中出現。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日月唯灼晝夜,不照暗室,故有未盡;此佛光照盡宇宙萬有,耀古騰今,故名超日月光;亦謂超越明暗,是大智慧能破盡諸惑故。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2-6-7 17:52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7 15:00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超日月光佛教我修習「念佛三昧」法門。

大乘「念佛法門」非大乘經所獨創;在原始佛教《別譯雜阿含經》卷九中,就有「六念法門」:(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念光明)。其中「念佛」,即念「南無佛陀」;而非唸阿彌陀佛。大乘淨土法門即從此「念佛」而建立別念「阿彌陀佛」。故大乘淨土念佛法門,仍有根據而說的。

梵語「三昧」(Samādhi),又對音三摩提。漢譯為正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持、等念等。意思如下:
三昧漢譯:
1.正定-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
2.正受-正受所觀之法故。
3.調直定-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
4.正心行處-端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
5.息慮凝心-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
6.等持-正等持心,持諸功德故。
7.等念-平等攝念,護諸眾生故。
《大智度論》卷五云:「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又卷二十三云:「一切禪定攝心,皆名三摩提,秦(指中國、符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大正》No,1509,T25,P234)

「念佛三昧」,是由持行念佛法門而獲得三昧正定。念佛法門有四,如下:
念佛四行:1.持名念佛-聞說佛名,一心稱念。2.觀像念佛-設立佛像,注觀稱念。3.觀想念佛-心繫佛境,觀想如來。4.實相念佛,即念心性,法身真佛(此為真念佛)。四種方法雖異,目的相同。

本念佛圓通章並未主張應念何佛名,故知不論念任何一佛,功德成就一樣,不過大勢至菩薩今既為阿彌陀佛的輔弼,當然決定,以念「阿彌陀佛」為宜。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2-6-7 17:41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7 17:45

辰二  詳喻感應道交  分二    巳初  先以二人為喻    二  再以母子為喻    今初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此說單方憶念無效。譬如世間有親友二人,離別之後,其中一人專心想念對方,另一個卻早忘記其親友。如此兩人重逢的機會則是不定。「若逢」、「或見」指專憶者,「不逢」、「非見」指專忘者。

「一專為憶」,喻佛憶念眾生;「一人專忘」,喻眾生不念佛。佛專憶眾生,有二種意:一、佛具大悲願故,觀見一切眾生,與我本來同體,我今已成正覺,已得涅槃,眾生尚在輪迴,不了生死,故運大悲願,專憶眾生。二、佛具平等心故,佛在因地,為菩薩時,尚念念不捨眾生,況今成佛,視大地眾生,皆如一子,故以平等心,專憶眾生。

法身佛恒現於日常生活間,但眾生卻不悟不知;又佛恒垂化世間而眾生卻不信不學。這都是單方面事,故功效不彰。所以說「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此說雙方相憶的功效。若二人都能相憶,互相憶念既深,必互相尋找對方,自然會相逢相見,不相捨離,乃至生生世世如同身形和影子不相乖離。此喻佛與眾生互相憶念,佛護念眾生,眾生也憶念佛;念佛既久,淨念不絕,如此時時處處心佛不離,生生世世如同形影不違。此謂繫念然後相應,然後即心即佛,不相乖異。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2-6-7 17:51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7 17:49

巳二  再以母子為喻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前二人相憶為喻,只是親友之情而已;然佛念眾生,則猶如父母之念子,故今更以母子相憶為喻,以見佛之慈心。

「如母憶子」:講十方如來之悲心,護念眾生,如母憶子。《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五.觀佛心品》云:「諸佛心者,是大慈也。大慈所緣,緣苦眾生。……苦眾生者,謂三惡道極苦者。」(《大正》No,643,T15,P674b)此說諸佛大悲所念,乃三惡道受苦之眾生,念念欲拔其苦。

「若子逃逝」,喻眾生不欲念佛,自己違離於佛。「逝」字是「去」的意思;逃逝即逃掉。

「雖憶何為」:喻雖佛殷勤護念眾生,亦不能濟事。如城東老母不欲見佛,雖佛往度,而堅閉大門;佛從門縫現身,彼轉背面;更以雙手覆眼,佛現指縫,彼跺腳拒視。足證單憶無憶。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喻眾生若能念念在佛,就如同諸佛憶念眾生時的殷勤情形,如此母子經歷生生世世皆相隨而不違背遠離。

眾生自違於佛,非佛違於眾生,法身時時念攝眾生,眾生卻違背法身、遺棄法身,故喻如逃逝。佛經中常以「虛空」喻法身,而《古保積經》云:「(佛問大迦葉)『譬如有人怖畏虛空,悲嗥椎胸。作如是言:我捨虛空,於意云何,是虛空者,可捨離不?』(大迦葉答)『不也,世尊!』」(《大正》No,310,T11,P634a)捨棄虛空者,以為離去虛空;事實上,他仍在虛空籠罩中;眾生背棄法身,實則不離法身,而為法身永恒攝持。雖法身單方攝持,眾生不予繫念返悟,不能證得。若法身攝持,而眾生返悟,則生生世世,不相違遠。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2-6-7 17:52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8 10:28

辰三  法合顯示深益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上舉喻,今法合。此唯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即能成功,是事在眾生邊。因為生佛不能逢見,只因眾生逃逝;只要眾生憶念,必得成辦。

然而此事重在「心」字,必須心中有佛,是心憶心念,而非徒事外相。「憶」是記憶不忘,「念」是繫念不捨。對於佛能以心記憶,以心繫念,則恒持不忘,常在不失。

眾生念佛,暫憶暫念,故佛念斷斷續續相續,不能成片。此唯因心不專切故。今強調一「心」受持,則是恆念不失。例如在某地遺失金子,必心繫不捨,急欲尋獲。念佛亦然,若能如尋失金子殷切繫念,則現前(現在)當來(未來)必定見佛。所謂見佛未必是肉眼所見;其實是「現佛」;亦即佛現。不必定是形色之佛;此亦涵法身佛現前之意。學佛之人,或於夢裡所見,或在定中所觀之三十二相金光閃爍之佛,仍為形色。《金剛經》謂:「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又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真正見佛,是見法身佛。法身真佛超越形(相)色,周遍十方,而於念佛心淨時,豁然現前。

若見有形(有相)色之化身佛,未必即能開悟證道。如佛世時,城東老母或一般不學佛者,雖經常目覩佛陀入城乞食,亦不能得法益;乃至跟隨佛陀學法者,天天見佛,未必都能悟道。如阿難為佛侍者,竟在佛滅度以後,因大迦葉揀出他未證阿羅漢不能參與結集經藏,故於是夜而證入無學。此證明但見化身佛,未必證道。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者,「花開」是淨心豁開,誕見法身真佛,怎能不悟無生法忍呢?

「現前見佛」,指當下心開悟見法身。「當來見佛」,指未來我空悟見法身。如《阿彌陀經》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命」指命根我執,一旦命根我執盡空,則一切諸佛法身現前。

淨土宗說,則是人在死亡時,阿彌陀佛等現身來迎。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2-6-9 03:39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8 11:41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此以「染香喻」來譬喻念佛者得熏習佛之氣分。譬如染到香氣之人,其身上則有香氣。此香氣從染得來。比喻念佛之人,即能熏習佛之氣分。「香」在佛法中常被提及,所謂「五分法身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合之即是法身真香。今念佛者以念佛故,即能熏習佛之法身真香。(法身非有形象之身,是積聚義,積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法謂之法身。故積聚五分法身香,謂之法身真香。)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是說出法門名。上說的譬喻,只以「香」為喻,未說到「光」;而法合則成為「香光」合稱。其義為法身之「香」乃指清淨性體,而智慧之「光」乃說其圓妙相用。此謂以念佛的清淨法身真香和智慧真光來莊嚴自己的正覺。如《大乘起信論》說:「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所說的「淨用」,就是本經所謂「香光莊嚴」。所謂「無明染法」,與「本覺淨法」是相對的,凡夫為無明所蔽,而本覺不現;今念佛即熏習出本覺佛心;一旦「心開」,本覺佛現,無明當下瓦解.
作者: 猛龍    時間: 2012-6-8 14:14

引用:
原帖由 黃楊木 於 2012-6-8 10:28 發表
辰三  法合顯示深益
..............
所謂「花開見佛無生」者,「花開」是淨心豁開,誕見法身真佛,怎能不悟無生法忍呢?

...
好像是筆誤 請參考 謝謝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9 03:41

引用:
原帖由 猛龍 於 2012-6-8 14:14 發表

好像是筆誤 請參考 謝謝
謝謝馬爸, 已訂正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11 10:26

辰四  述己自利利他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這裡總述大勢至菩薩修因證果以及化他的過程。

「我本因地」:謂我原本所修的「因地法行」。本經前曾講到「因地法行」與「果地修證」要因果一致。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以念佛為因地,即以念佛心為因地法行的根據。本「念佛圓通章」是「根大圓通」,乃「都攝六根」(攝六根之根源,唯一精明而念佛),故非是口念或意念;若單是舌根,則與憍梵缽提的「旋知圓通」相濫;若單是意根,則與須菩提的「旋法圓通」相混。所以這裡是說以「念佛心」—六根源頭的精明心,以此念佛而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無生忍」是認證諸法緣起寂滅無生(因無生亦無滅,確實從經驗中產生安忍之自內證,從而產生無生智),其智安住此理中。「忍」有認證的意思及安忍的意思。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從理上說,「此界」指現象界世間,「淨土」指本體界、法性土;從事上說,「此界」指娑婆世界,「淨土」指西方極樂世界。「攝」是攝受。以念佛者,相信淨土,發願往生,念佛不斷,菩薩即為攝受接引往生,歸於極樂淨土。從理上說,是返悟證入法性土。

「攝受」是他力,「念佛」是自力,自他二力結合,故能往生見佛。若是單方面,不能成辦。佛菩薩雖有悲心,無法攝受不願往生之人。所以念佛人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即是自力齊備,必蒙佛力攝受接引。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2-6-11 10:27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11 15:16

辰五  結答所證圓通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前面佛曾說六根功德,要人從中擇其圓通可入之根來修持。今大勢至菩薩謂,對此六根並無特別選擇優劣,因為我於因地,超日月光佛所教授念佛三昧法門,是統攝六根根源之唯一精明;依此來念佛,則六根都盡攝於念佛中而無餘。故非單是口念或心念。

「淨念相繼」:眾念不生曰淨,一心繫佛曰念,佛念之念是「淨念」,能一心繫念而不間斷,是為「相繼」。淨念相繼者:念念相繼續也,無有間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乃心佛一如,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念而無念(無念佛的念頭),無念而念,是念念皆是淨念,如此空明一片,沒有中斷(如有停頓、空檔,則妄想執著(無明)竄出,此為生死輪迴之本)。(淨念相繼即所謂功夫成片的境界,為是否成就的關鍵所在。)

「得三摩地」:由念佛淨心而直證三摩地(為正定法門,定慧等持,稍偏於定之境界,此處則是指楞嚴大定。);不必更加他法。是都攝六根之念佛正因,直通正覺之正果。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11 16:12

【論議】

一般說者,以念佛而在夢中或定中見化身佛者為「事念佛」;以「自得心開」為「理念佛」;更以為修念佛法門見佛化身是正常,而非魔境;修其他法門見佛化身才是魔境。其實不然。我曾見一某尼師修念佛法門,極精進,常自禁足禁口數月念佛。有次又擬禁足閉關三月,後在入關月餘時即衝出關外。他自述念佛念到一切都變成阿彌陀佛的佛號,電扇轉動聲都是阿彌陀佛。初見佛現身,法相莊嚴。不久復見自己身旁有黑暗影跟著自己在動作。後來暗影逐漸明確清晰,兇惡恐怖相越明顯;直至身心戰慄、病情嚴重,無法忍受而衝出關門外。故知,並非念佛法門不會著魔(所謂魔並非外境,而是心執著的一種狀態),也不是念佛者見之佛必真。《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大乘起信論》論到凡見種種相時,說是「當知唯心,無外境界。」所以修念佛法門所見之佛,應以法身佛(清淨法身,無形無相)為貴。所以說是「自得心開」,是自心即佛,佛即自心。(若心迷執著於有形有相的外境,容易產生心魔,此非外來的神魔,想見佛之心念即是魔境。)

母子相憶喻,無非方便權說,實則本來並無分別,何得重聚?故洞山有云:「向道末去,歸來背父(註1)」

僧問曹山:「子歸就父(註2),為什麼父全不顧(註3)?」山曰:「理合如斯。(註4)」僧云:「父子之恩何在?」山曰:「斯成父子之恩。」僧云:「如何是父子之恩?」山曰:「刀斧砍不開。(註5)」天童拈云:「翡翠簾垂(註6),絲綸未降;紫羅帳合,視聽難通。犯動毛頭,月昇夜戶;密移一步,鶴出銀籠(註7)。還知麼?脫身一色無遺影,不坐同風落大功。(註8)」

註1:不用向外去求道,出去再回來違背佛性。此為最終體悟,佛性本在,無來無去,不假外求。
註2:返照佛性,找自己本來面目。
註3;佛性如如不動,不與自己招呼,不理不睬。
註4;因為佛性無為。
註5;佛性與己無法分。
註6;繡翡翠鳥的門簾垂下等三句,謂無法看透,父子之間受到隔離。另亦謂佛性如垂簾如如不動。
註7;謂佛性在性體中不動如白鶴在銀籠中無法查覺,但稍動則起大作用如鶴出籠。
註8;謂真如體性十方平等一致,不留半點形影。表現在作用則有無量無邊大作用。此指子歸父身邊父不理是因為父是體,是寂滅的。但等到子開悟見性則有大作用。
作者: 吉第    時間: 2012-6-12 17:15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15 10:19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

本經卷六,正式進入最重要的實際修證法門—「觀音耳根圓通」。此為本經主旨,也是所要闡揚的法門。因此在二十五圓通中,安排在最後來詳說。前二十四聖圓通,俱唯略說,今則廣說「觀音返聞」的方法。本經何以獨弘「耳根圓通」?祇因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的緣故。

前卷四佛敕羅睺羅擊鐘驗常,聞性本無生滅,就已密顯耳根最勝。後又敕文殊選擇圓通根,偈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地,實以聞中入。」

然此「耳根圓通」法門,實從觀世音菩薩遠古因地時,得古觀音佛傳授「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八字也是本耳根圓通法門的總綱。一般講到「開慧」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本經亦不例外,但「聞」字不單是聞法開慧,而更是返聞自性的功夫。雖說是最後證入「三摩地」的首楞嚴大定,其實義正是圓成三慧,而非一般的禪定。「三摩地」是定慧等持的正定正智。正如禪宗六祖惠能所說的:「即定之時慧在定,即慧之時定在慧。」的即定即慧。非此不足以稱為「首楞嚴」大解脫。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15 10:21

寅二  觀音廣說耳門  分三    卯一  略述最初修證    卯二  廣明成就功德    卯三  結顯圓通名號
今卯一  略述最初修證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此科陳述本經獨宏的觀音入理法門—「耳根圓通」。

「觀世音」之立名,有三原因:
(一)以德立名:大乘之佛菩薩名號,大都依其德行而建立其名號。觀世音菩薩自修持,從觀聞世間一切聲音之根源而返聞自性;而於度他時復以觀世間呼救聲音而為之解脫,故名。故凡修習此法門者,亦皆得名為觀世音。
(二)佛所命名:今觀世音菩薩自述於無數恆河沙劫前遇觀世音佛,教人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因由觀聞世間音而善得圓通,佛則授記彼為「觀世音」號。如下結答圓通云:「我從耳門圓照三昧,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故彼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三)承襲前佛:前佛修觀音入理法門而成道,名觀世音,今亦隨之修此法門而成就,故亦隨承前佛名「觀世音」。

「觀世音」的「觀」字,以正確漢音應唸去聲,音貫。念平聲時,意思是觀看、觀瞻,是用於遠觀,仰視;而破音念去聲時,意思是諦觀、內省;佛教的「止觀」、「空觀」、「唯識觀」、「五停心觀」等「觀」字,都應念去聲才是正確;然今人隨俗而唸平聲。

「觀世音」者,觀世間的言音,是圓悟圓應的稱號,對於聲音而用觀,是以觀智照之,而非以耳識聞之的緣故。如下文所說的「入流亡所」就是用觀而不用聞,亦顯示六根互用的圓應境界。

觀世音菩薩自述其因地情形:「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無數劫前所遇之佛,乃修耳根入理法門,故以德立名,稱觀世音。此因果相符,古今一道。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20 10:13

「我於彼佛發菩提心」:梵語「菩提」舊譯為道,新譯為覺。應以新譯較確切。印度人稱發心修道叫發「菩提心」,鳩摩羅什應漢人習慣,故譯為「道心」;其實梵語意思是「覺悟心」才對。由於羅什把「菩提」譯為「道」,害得唐時的道士誤會「道」是「菩提」。唐太宗請玄奘把《道德經》譯為梵文,想流傳去印度,一開始討論第一個「道」字,玄奘說應譯為「末伽」,道士(成英)說不行。理由是「古譯『菩提』為道,故應議作菩提。佛陀言覺,菩提言道。」玄奘駁之曰:「菩提是覺,而末伽才是道。若是不信,可問印度人腳所行的道稱什麼?若印度人說是末伽,你們都應有罪。」道士方服。(見《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第十。《大正》No.2104, T52, p387a)道士不懂梵文,而誤會菩提之義。

「菩提心」即是覺悟心。淺者發願希求無上正覺之心;深者是發露覺悟心—發露覺性。而「覺」有三義;(一)本覺(二)始覺(三)究竟覺。發菩提心是由「本覺」啟動而「始覺」發露,以至成佛為「究竟覺」。「菩提心」是學佛的主軸與前導,一切菩薩萬行,皆賴菩提心而成就。《華嚴經》卷五十八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大正》No.279, T10, p307c)故知發菩提心是修道之重要條件。一般學佛而退墮,或誤蹈岐途,都由不發菩提心所至。忘失都必成魔,何況不發?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彼古觀世音佛教授從聞思修三慧修行。今所說的三慧,與一般講的有異,一般以聞法理解為聞所成慧,那是以耳識功能作用,而思和修是獨頭意識,將所聞之聲教思惟,進而修習之;此皆不離生滅識心範圍。而本經是捨識用根(根性),故有不同。
今耳根圓通亦稱聞、思、修三慧,所說的「聞」是從耳根聞性起始覺觀智,不循所聞之聲塵,而返聞能聞之聞性。所說的「思」是正慧觀察,能聞者是誰?而確認自性。所說的「修」是不離不生滅性如幻聞熏聞修,念念伏歸元真,發本明耀。
此從聞於耳,思於心,修於行,皆依不生滅性之無分別智起反聞之功用。故能生無漏聖慧,而證入三摩地正定。這小段是總綱,下則細述其修行次第。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20 15:08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此正說修持耳根圓通法門的方法與過程。此中有先後次第,從根解結的妙行。前卷五說到「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並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之三空;並今卷六古觀音佛所授「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故此所示耳根法門,由淺至深之次序,即在解六結,破五陰、證三空(人空、法空、俱空)、成三慧(聞慧、思慧、修慧),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初於聞中」:即耳根圓通下處,乃最初從耳根聞性之中起修。所謂「耳根」不是取其浮塵根(指耳朵本身)或勝義根(指聽神經);而是指「根性」(耳根的聞性)而言;即此處說的「聞中」。

「入流亡所」:「入流」是旋流返聞聞性的意思;是與「出流」相對。眾生終日循聲流逸出去,分別聲塵的好壞、譽譭等。此逐流即為生死結縛的原因。今入流返照聞性,即是自由解脫的根本。

「入流」的方法:以觀智為能入,耳門為所入;以觀智從耳門旋流返聞注照能聞的根性。這是不緣外聲而返照內省的方法。所以「入流」是不入生死凡流,而進入解脫的聖流。

「亡所」的亡是消失的意思;「所」指所聞的聲塵。所說的「亡所」,並非聲塵消滅,而是功夫得力時,聲塵已不能打動其心之謂。因為聲塵只是緣起的幻相。原無實性(自性),吾人認為實有其聲,是逐流誤認它有自性,故從中分別計較;今旋流得定,不緣於聲,自離聲音自性,故聲塵隨其本無自性而自亡。此證入聲音原來的實相;並非消滅聲塵。眾生出流聞塵,即是背覺合塵;今入流亡所,即是背塵合覺。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所」,牒前「亡所」;「入」亦牒前「入流」。謂亡所入流功夫得力,塵境是寂然狀態。聲塵之境有「動」和「靜」兩種:「動」是有聲,「靜」是無聲;動靜皆是塵相。今亡所入流到了寂然之時,動和靜兩相都了然不生了。「寂」就是動靜二相皆寂然已空的狀態。

依「六結」來說,前之「亡所」是超「動結」;今之「了然不生」是超「靜結」。聲塵的動靜二結俱解時,依五陰來說,是破色陰境界。

六結:       
1.滅結 —        識陰
2.空結 —        行陰
3.覺結 —        想陰
4.根結 —        受陰
5.靜結 —        色陰
6.動結 —        色陰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2-6-20 15:09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22 17:50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如是」指上所說的「返聞」修持功夫,逐漸增進,定力轉深,所聞的動靜二境既已不生,而與聲境相倚的能聞之根,也隨之俱盡。因能聞是仗倚所聞而存在,所聞既盡,能聞必隨之而盡。至此,能聞與所聞皆盡消,是「根結」亦解;根結既解,沒有能受所受,故「受陰」亦破。此時證入「人空」。如佛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正齊此說。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盡聞」牒上「聞所聞盡」,根塵雙泯之境。「不住」是返聞功夫更進,不停駐於「盡聞」之境。此時根塵既脫,心中惟存一覺,即湛一無邊之覺境。此中有能覺與所覺;「能覺」是照此境之覺智,「所覺」就是湛一之覺境。今以不住「盡」境,故進而能覺與所覺皆空。因為根塵俱泯時,歸於盡地,若有盡相可得,即是著空,未得能覺亦空。「覺」屬智分,若不放捨,則成愛智之法愛,故是「覺結」,今根塵俱盡,盡境亦不住著,則不但所覺空,而能覺亦空。此時是解「覺結」;覺智既空,則想蘊亦破,而證入「法空」。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空」是牒前「覺所覺空」的空;「覺」是牒前「能覺」與「所覺」的覺。今謂能所二覺既空,功夫仍不斷增進而臻達至極圓滿,故連能空與所空盡皆消滅。所空指智境,能空指空智。能所二空滅,則解「法空」,而「行陰」破。佛云「空性圓明,成法解脫」,正齊於此,是證入「俱空」。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滅」總指諸結的生滅而言。六結之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此六結都在生滅,故最後的「滅結」亦當滅除。若滅結不解,停滯「俱空」境界,還是微細障礙。此「滅結」就是佛前所說的六結次第生起的第一結—「由汝無始心性狂亂」,乃最原始的生相無明。因最微細,故最難破解。如《圓覺經》所說迷智四相的壽者相云:「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雖覺照清淨心源,因自認自家「本地」,故修無漏之智所不自見自除。就如同「命根」不可斷除一樣。即禪門祖師常斥的「命根不斷」者,此正停住「空」之極境。禪門說「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剎土現全身。」又云:「登上須彌峰頂,還須回來落草。」百尺頂端如何更進一步?就是下來落草呀!何謂「落草」?落草為寇,此喻不停空域而回歸現實來。這正是「滅結」滅除,而「寂滅」現前之時。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26 14:16

至此六結盡解,五陰全破。如佛前說「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破空而後的「寂滅」境地。所謂「寂滅」,並非排拒一切生滅或消滅一切生滅而後滅;而是諸法本自寂然,一切法皆本自寂滅相,故乃以整個法界的緣起相為寂滅本身—即生滅相,即是大寂滅境。故寂滅之性隨處現前;非離聲而聲自寂滅,非離聞而聞自寂滅,非離覺而覺自寂滅,非離空而空自寂滅。此解「滅結」而破「識陰」。既得大寂滅境,則能發起大慈悲作用。下文「忽然超越」下,皆是稱性全體大用的述說。

今將「次第解結破陰修證」過程表解如下:

解結次第: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解「動結」               
所入既寂,動靜不生        解「靜結」        破「色陰」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解「根結」        破「受陰」        證人空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解「覺結」        破「想陰」        證法空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解「空結」        破「行陰」        證俱空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解「滅結」        破「識陰」        證寂滅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2-6-26 14:29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26 14:24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從上說的逐次破結修證,以至寂滅現前;是自利的階段。在自了漢者,此即是大休歇地。然而修菩薩道者,至此則更是一大轉折;從自利而轉變成利他的妙行。在寂滅現前時,突然超越了世間及出世間。「超越」是超脫的意思。此並非遁逃出離;而是深入其間而不為繫累的意思。這裏有超越世間及超越出世間兩重。「世間」指六凡眾生為我執所礙的世間;「出世間」,指三乘聖者(指聲聞、緣覺與權教菩薩)尚為法執所礙的出世間。今菩薩入三摩地,我法雙空,俱空不生,故得超越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謂心光普照,十方無不圓滿光明。即卷四說的「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

「獲二殊勝」:上合諸佛慈力,下合眾生悲仰。此為菩薩全體大用,超越權、小,唯摩訶薩菩薩法,故稱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此下述說所證境界的妙功能作用之總綱。有兩項:第一是向上契合於佛的慈力,第二是向下契合於眾生的悲仰。今先述第一。

觀世音菩薩修道至此,已證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境域。故能上合諸佛,下契眾生。十方諸佛圓證本妙覺心,今亦同樣與佛圓證,故能契合。

又十方諸佛如來圓具大慈悲力量,今亦與佛圓具,故云「同一慈力」。因有此「慈力」,故能於十方三世隨緣赴感,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分身百千億而有三十二應身普門示現之妙用。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第二殊勝,能向下契合一切眾生心理所需;也就是能站在眾生立場,設身處地與一切眾生同一悲仰。「悲」是悲切,「仰」是仰望。眾生身處苦海,悲切希望佛力救援。今深切體會眾生的需求,故能三十二應施無畏力給予救助,是其妙用。

具此兩種殊勝,即是學道成佛的價值,也是本《首楞嚴經》的價值。若無此二殊勝,必如外道最終目的在生天享福,對世間眾生有何裨益?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12-6-27 17:27

【論義】

自《首楞嚴經》譯出後,代代修此法門者眾。今舉《憨山老人年譜自敘實錄》卷上云:

「予三十歲。正月,自河東同妙師上五臺,……為卜居北臺之龍門,乃最幽峻處也。以三月三日,於雪堆中,撥出老屋數椽以居之。時見萬山冰雪,儼然宿慕之境也,予身心洒然,如入極樂國。

未幾,妙師往遊夜臺,予獨住此,單提一念,人來不語,目之而巳。久之,視人如杌(即小凳),直至一字不識之地。初以大風時作,萬竅怒號,冰消,澗水衝激,奔騰若雷,靜中聞有聲,如千軍萬馬出兵之狀,甚以為喧擾,因問妙師。師曰,境自心生,非從外來。聞古人云,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予因溪上一獨木橋,日日坐立其上,初則水聲宛然,久之動念即聞,不動即不聞。一日,坐橋上,忽然忘身,則音聲寂然,自此眾響皆寂不為擾矣。

予日食,惟以麩和野菜,以合米為湯送之。初人送米三斗,半載尚有餘。一日,粥罷經行,忽立定,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寂,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現其中,及覺,則朗然,自覓身心了不可得。即說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自此內外湛然,無復音聲色相為障礙,從前疑念,當下頓消。及視釜,已生塵矣,以獨一無侶,故不知久近耳。」

足證「耳根返聞圓通」之實有可驗。




歡迎光臨 能量健康交流區 (http://lifecom.tw/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