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淨界法師主講 [打印本頁]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2-10-20 10:31     標題: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淨界法師主講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

淨界法師主講

甲二、正文(分二)

當然,我們在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時,你要觀察,一定是依教起觀。你要先瞭解它有什麼功德,你才能夠觀察。

我們看甲二的「正文」。這一科就正式說明阿彌陀佛構成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四十八個願。這個願總共分成兩段,第一段是總標核心五願,第二段是別示其餘諸願。

乙一、總標核心五願(分五)

善導大師把四十八願分成兩類:第一個是根本的,第二個是枝末的。根本的有五個願,就像樹的根本。你要瞭解這棵樹,你一定是先掌握它的根本,然後再研究它的枝葉花果。瞭解四十八願亦復如是。你要先把整個極樂世界根本的五個架構建立起來,你才能夠瞭解其他的四十三願。

這根本五願,善導大師分成三類:

第一個,說明淨土的無上果,就是第十一願跟第十二願,讚歎淨土法門的果地功德有兩個願。

第二個,說明淨土的無上之因,往生的正因,有十八跟十九。

那麼兼具因果的有一個,十七願。

這五願等於先讚歎果地功德,再說明因地的修學。所以,這五個願瞭解以後,你對於淨土法門這個本尊相應法的因果,就能夠掌握得很清楚了。

丙一、住定證滅願(十一)

極樂世界往生的功德有兩個:第一個,住定;第二個,證滅。這兩種功德,是在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當中最有代表性的。

我們加以解釋,看經文及消釋的地方。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往生淨土的,國中的天跟人…… 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只有兩種道:一個是天道的眾生,一個是人道的眾生。

這個地方的國中天人就表示這些都是帶業往生的凡夫,他是生在凡聖同居土的天、人。當然,這些人的煩惱是沒有斷的,因為他帶業往生嘛,他只是靠臨終的正念感應道交去的,所以他內心當中怎麼樣?充滿了煩惱,也充滿了罪業。

這些潛伏在阿賴耶識的煩惱罪業,在這些天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他的煩惱、罪業都不能活動。他會出現兩種的功德:第一個,安住定聚;第二個,必至滅度。

這個安住定聚是指的剛開始往生的初心菩薩來說的,你剛剛往生不久,你安住在正定聚;那麼你在極樂世界住久了以後,你必至滅度。

我們先看這個安住定聚。正定聚這個「定」不是指禪定,是指智慧,無漏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在大乘的經論當中是把眾生分成三類:

第一個叫做不定聚。不定聚就是十信位的菩薩,他的內心聖道的力量沒有堅固,所以他是可進可退,有時候進,有時候退。像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子,有時候正念很強,有時候煩惱現前。這叫不定聚,就是他的內心善惡不決定。

第二個是邪定聚。邪定聚就是外道,他有很堅固的邪知邪見,所以他是怎麼樣?邪定聚。他的思想特別堅固。

第三個是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十住位以上的菩薩,他內心當中對於實相的真理如實安住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帶業往生的天人,他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完全安住在正定聚,他的煩惱不能活動,罪業也不能活動,他有這種力量。這個地方是就著剛往生的菩薩來說。

那麼他未來的生命有什麼樣的目標呢?必至滅度。這個菩薩只有一個方向,他不可能再到人世間做人天、做國王,不可能成就人天果報了,他也不可能到二乘涅槃去了。這個安住在正定聚的菩薩,在極樂世界,他的生命當中只有一種情況,就是直接地成就大般涅槃,沒有其他的方向。這個地方是說明,假設這兩個願望不成就的話,「不取正覺」。

我想,我們讀《阿彌陀經》,有兩句話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的思想:第一個,「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世界是一個離苦得樂的世界。第二個,「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你在這個安樂當中是成就不退轉的功德。

這個不退轉,當然對一個入聖位的菩薩影響不大,但是對凡位菩薩的影響是很重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說,極樂世界的四土當中,他覺得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這三土沒有什麼特別。

他說,你要研究極樂世界,它最有特色的、最不共於十方佛土的,就是它的凡聖同居土。這凡聖同居土太特別了,所以蕅益大師說:「一切即是,一切即非。」極樂世界的人民,有煩惱,但是安住正定聚,他不退轉。你說他是聖人,他煩惱沒有斷;你說他凡夫,他又安住正定,他內心當中顯現的一種正念正知的相貌。所以你沒辦法判教的。

蕅益大師說,因為在其他的佛土當中,凡聖同居土經常有退轉的過失。我們的心念是因緣所生法,你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呢?是因為有因緣的力量才出現,它不是有自性。

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說你是好人還是壞人?答案只有一個,很難說。你在什麼環境,你就出現什麼樣的心情。這就像空中的羽毛,你說這個羽毛是往上飄還是往下吹?很難說。羽毛是不能決定的。我們一個資糧位的菩薩,要找一個好的環境是很重要,因為我們的心是什麼?心隨境轉,我們控制不了自己。

而極樂世界呢?在《淨土十疑論》上說,為什麼往生了極樂世界能夠成就不退轉呢?他是凡夫,他有煩惱,他為什麼煩惱不活動呢?智者大師說有兩個主要因素:

第一個,三寶的加持力。
三寶的加持力特別強,這個是不共於其他的十方佛土的,
佛力的加被。你整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你的菩提心特別堅固。

二是法力的加被。極樂世界的五塵,有情無情同宣妙法。你經常聽聞佛法,你能夠加強觀照力。

三是僧寶的加持力。諸善聚會,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懺公師父常說的依眾靠眾,容易產生正念。

第二個,在三寶加持當中,他是壽命久遠,他沒有分段生死的障礙。我們一個人,換了一個果報就換了一個想法,這個分段生死很嚴重。你看你前生是個男人,你是用男人的思想;你今生變成一個女人,你變成一個女人的思想。你要變成一隻螞蟻,你就變成螞蟻的思想。

這個就是什麼呢?這個就是因緣所生法。這個法不是獨立的,它是由因緣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內心當中有很多的煩惱、有很多的善業,但在極樂世界煩惱不能活動,因為它沒有活動的空間,它沒有那個因緣去刺激。

所以這個地方非常重要,一種不退轉的保證。極樂世界是怎麼樣?住定、證滅。你到了極樂世界,剛開始叫住定,你未來的目標叫做證滅,這個是道出了往生極樂世界的真實功德。

轉貼網址:https://www.masterchingche.org/course/detail/44

淨界法師開示影片: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 ... Fn7FPu3_4QOZQUDSKWH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1-29 21:33 編輯 ]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2-10-27 11:12

丙二、光明無量願(十二)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光明,我身上所發出的光明。佛陀的光明有兩類:第一個是常光,第二個是放光。常光就是經常存在的。你看我們畫佛像,佛陀的頭頂上有一個像月亮一樣的,圓形的,那個叫常光。

放光就是佛陀有特殊因緣的時候,比如說佛陀說法,眾生有業障,他過去有謗法的因緣,他是沒辦法聽進去,佛陀從頭頂上、從胸前、從白毫放光來加持他。

這個地方的光明是指的常光,經常性的光明。

釋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四十華里。我們看看阿彌陀佛的光明有多大。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身上經常性所發出的光明,假設是有限量的話,什麼叫有限量呢?他講出一個最低的標準,就是我的最低標準,不可以少於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這個「那由他」就是億,百千億億諸佛國。一個佛國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假設我的光明,最低限度是少於照了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我就不取正覺。

前面的果地功德是約著你往生以後的受用,這個地方的光明無量願是就著現在。你是一個娑婆世界的眾生,當你身心苦惱的時候,你憶念阿彌陀佛的光明得到的受用、加持。

那麼我們內心當中遇到了苦惱、遇到了障礙,我們憶念彌陀的聖號,跟彌陀的光明感應,有什麼好處呢?在後面的第三十三願當中提到:「若有眾生,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說,你內心當中憶念我的聖號,馬上就會觸動我身上的光明。這個時候有什麼功德呢?「身心柔軟。」我們一個煩惱很重的人是身心剛強,而「身心柔軟」是說明他的業障消除了。所以,這個地方的光明是約著你現世的利益。

就是說,我們現在念一句佛號的時候,最少最少兩種保證:第一個,你現在身心柔軟;第二個,你來生,來生實踐的就是什麼樣呢?安住正定聚而必至滅度。這是兩大保證。

關於阿彌陀佛的光明,我個人曾經跟阿彌陀佛的光明有過一次的接觸經驗,我提供給大家做一個參考。那是在幾年前,應居士的邀請,到美國華盛頓做一個《阿彌陀經》的演講。剛開始去的時候,第一天人數不多,大概七八十個。

那要講六天的《阿彌陀經》,後來幾天越來越多,到最後一天圓滿的時候,一百二十多個,算不錯了,很多了,因為美國人住得很分散。講完以後,聽眾很歡喜。我自己那個時候剛好講第十五遍《阿彌陀經》,我也很歡喜。

講完以後,居士說,還有一天的時間,隔天就請你們到華盛頓去參觀那個科學博物館。我說,好啊,去看看也好。

講完《阿彌陀經》的那天晚上,在睡覺的時候,就有事情出現了。我在夢中看到自己在講經,那個時候法座坐得很高,下面很多人,講什麼課沒有印象了。講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間整個燈光變暗,然後跑出很多的黑影在裡面流竄,黑色的影子。我的直覺那就是一種鬼神在障礙。當然,鬼神在那干擾的時候,那些下面的聽眾就一陣一陣地驚叫,沒辦法上課。

我那個時候就趕快閉起眼睛念阿彌陀佛。我印象裡面念沒有多久。念了幾聲以後,就從右邊的窗戶那個地方照進來一道金黃色的光明,非常清楚,好像是夕陽金黃色的光照進來。它一照進來的時候,整個房間又恢復了光明,那個黑色的影子就全部消失掉了,整個會場又恢復清淨,我內心當中也感到非常安樂寂靜。但是那個時候又醒過來了。一看三點鐘,還早,又繼續睡。

第二天我們要去博物館的時候,吃完早餐,大概八點出發。那個居士說,博物館九點才開,我們順路先到五角大廈去參觀一下。我說,好啊,去看看吧。

到五角大廈,站在門外那個地方照了幾張相。後來遠遠走過來一個上尉軍官,一個老外,請他幫我們合照一張。有人就提議說,那我們到裡面去看看吧。我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就有一種不祥的徵兆,我說不要了,快九點了,我們離開這個地方好了,趕快去科博館。後來大家就接受我的建議,我們上車就走了。我們這個車子開不到五分鐘,五角大廈就爆炸了,整個就是濃煙密布。

他們說,欸,你看,我們剛剛去的地方已經濃煙密布了。我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到了華盛頓街道的時候,整個街道管制了。後來才知道有飛機恐怖攻擊,炸到那個五角大廈。我們逃過了一關,我感覺是阿彌陀佛救了我們。那個時候我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光明的時候,內心感到真的是很安詳、寂靜。

其實,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即使你沒有看到光明,其實你身心當中已經出現光明,這是真的。台大的教授用科學儀器去測試,說一個人身上的光明本來都很羸弱,除非你身體很好,但是他找來印度修瑜伽的修行者,他一打坐,他身上的光明非常強。

但是,一個人心中念佛的時候,他的光明比那個打坐的光明還強。心中念佛的時候,那個佛力的加被不可思議。那麼他的光明哪裡來的呢?當然是彌陀的攝受。所以,在黑暗當中你也不要怕,你心中念佛的時候,其實你身上是出現一道光明,而這個光明就是彌陀的加被。

這個地方是說明極樂世界的兩種功德:第一個是往生以後的功德,第二個是現世的功德。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0-27 11:16 編輯 ]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2-11-3 11:45

丙三、諸佛稱歎願(十七)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我們看第三段,諸佛稱歎願。前面是讚歎果地功德,這個地方是說明、讚歎極樂世界的因跟果,兼通因果。我們加以說明。

在我成佛的時候,有十方無量的世界。這些世界當中已經成就的無量諸佛,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第一個,要咨嗟。這個咨嗟就是讚歎的意思,他要讚歎我所成就的果地功德。我們前面說過的,他能夠不退轉,他能夠有無量的光明,這個是讚歎淨土的果地功德。

第二個,稱揚我的聖號。這是讚歎我的因地的修學。也就是說,在我成佛了以後,我希望十方諸佛都來讚歎我的功德,都來稱揚我的名號。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

每一尊佛做的事情都是不顛倒,一定是有他的道理。古德說,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的聖號一定要有諸佛來稱歎呢?這個地方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我們引用蕅益大師的開示說,這是表示這個法門的甚深,法門特別的深妙。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阿彌陀經》這個經文有兩個特色:

第一個,無問自說。沒有人能夠問,而且在整個過程當中,舍利弗尊者連回答都沒辦法回答,都是佛陀單獨一個人來自圓其說的。

第二個就是它流通分的時候,是六方諸佛的稱揚讚歎,這個是在其他經典當中所少有的。

一般來說,佛陀在教化的世界當中,一個世界不能有兩尊佛,一世不能有二佛。但是在特殊的情況當中,佛跟佛之間會互相證明,特別是這種難信法門。

你看《法華經》,《法華經》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把前面的三乘方便會歸到一心的真如。佛陀說,其實法門都是方便,真正的修學是在那一念心性。在心性當中沒有所謂的聲聞乘,也沒有緣覺乘,也沒有菩薩乘,每一個眾生就是現前一念心性,「無二亦無三」。

這樣的思想,當然很多人很難接受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到了< 見寶塔品> ,就請出過去已經滅度的多寶佛出來證明。多寶佛說,釋迦牟尼佛說的是對的。乃至於到最後流通分的時候,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是對的。

那麼為什麼這個地方諸佛證明呢?蕅益大師說,因為淨土法門菩薩沒有資格流通。你看《華嚴經》《法華經》,都是由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來流通;但是淨土法門,菩薩沒有成就淨土的經驗,菩薩還在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所以淨土法門只有諸佛可以去稱揚讚歎而流通,因為他才有資格。

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十方諸佛來稱揚讚歎,是說明這個法門的甚深。

第二個,說明這個法門的廣大。善導大師說,如來以無盡大悲而出興於世,其最終目的,要惠以眾生真實的利益。說佛陀是以大悲出世的,而出世的目的,是給眾生真實的利益。善導大師說,念佛一法,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故。

那麼給眾生最真實的利益,莫過於你告訴他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而現生消除罪障,臨終往生不退。

所以說,從這個法門廣大的角度,也值得十方諸佛來稱揚讚歎,因為這個法門太普遍了,它不需要揀別根機的。你看你修唯識觀、天台觀,它第一個一定要過濾,你這個人是不是通達諸法實相。沒有一個止觀是不通達諸法實相而可以上路的,不可能!它要揀別你是不是大乘圓頓種性。

只有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所以它不需要揀別根機。不用揀別根機,當然十方諸佛就可以普遍地流通,使令他的弟子廣泛地受益。

所以,這個地方的諸佛稱歎,就說明了這個法門的甚深跟這個法門的廣大。

這個地方是通於因跟果,稱揚阿彌陀佛的因果。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1-3 11:49 編輯 ]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2-11-10 18:01

丙四、十念必生願(十八)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

再看第四條。這個地方第四跟第五,就是十八願跟第十九願。這兩個願就很重要了,跟我們往生很有關係了,這個是往生的正因。往生正因當中,這個「十念必生」是為中下根機而發的願,攝受中下根機;這個「臨終接引」,第十九願,是為了上根機的人發的。

我們先看第十八願。
這個願太重要了!善導大師說,所有的四十八願以五願為核心,這五願當中又以這個願當願王。因為有這個願,使令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才能夠成立,使令生死凡夫才能夠出離三界火宅。

這個願古德的注解很多,我們根據解釋第十八願最有權威性的、最有代表性的善導大師的注解來加以解釋。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是出名的,他的第十八願解釋分成三段,叫機、行、益—— 根機、修行跟利益。

先看根機。
在我成佛以後,他的根機—— 十方眾生。這以下的修學的因果,是攝受哪些人呢?是攝受十方眾生。善導大師說,這個十方眾生是怎麼解釋呢?就是顛倒眾生,就是我們一般還沒有學佛的。這種顛倒眾生,有時候造善,有時候造惡,像空中的羽毛,內心完全不決定的,這個叫做十方眾生。這個顛倒的眾生就是整個十八願所收攝的根機。他也不是說一定要修行,當然他也不是說一定要造惡,他是看情況辦事的。

那麼他的行,看他的修行有三資糧。「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剛好是信願行三資糧。善導大師說,這個三資糧,最重要的就是「至心信樂」,這是往生的關鍵。

先看「至心」。這個至心就是真實不虛妄的心,他內心要非常的真實,沒有任何的虛妄。這個「信樂」就是一種順從皈依的心。「至心信樂」,簡單地講,善導大師說,一個人修行的成敗就只有四個字:順從本願,不要對本願有所抗拒。

看他後面的文的意思就是說,你在念佛的時候,放下你的自我意識,完全順從阿彌陀佛的本願,就好像說你這個人不存在一樣,那種感覺就是這樣,這個叫做「至心信樂」。你是一個造惡凡夫,你內心當中積聚很多的罪業也好;你是一個持戒的菩薩,你內心很多的善業也好,你把你內心當中所有的自我所累積的這些善惡業的思考全部放下,一心地順從本願。

這個「順從本願」,善導大師說有兩個標準,叫做所信的決定跟能信的決定,就是所信之事決定跟能信之心決定。

所信之事有三個,有三個事情要相信的:
第一個,「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那麼什麼叫順從本願呢?對於事相上你要生起三種信心:第一個你相信你是罪惡生死凡夫,你相信你無始劫來阿賴耶識當中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罪業。也就是說,你修行不是從零開始的。

諸位要知道,你是現在開始修行的,但是你不是現在才有生命的。你在修行之前已經有很多很多的生命,已經累積了很多很多負面罪業的力量在你的心中,你是從這個角度開始修行的。你是從一個內心滿是汙泥的狀態才開始修行的,你要相信這個事實。你不是在一張白紙當中開始修行的,這個紙已經畫得亂七八糟了。所以,第一件事情,你要相信你是罪惡凡夫,這個你要相信。

第二個,「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你已經在三界當中流轉很多次了,無量次的流轉。

第三個,「無有出離的因緣」。你根本沒有力量能夠離開三界。你現在開始飯也不吃、覺也不睡,整天的拜佛、持戒、修止觀,你就是不能離開三界。這不是你要不要,而是你根本做不到。

你要相信這三件事情:你相信你是業障凡夫;相信你已經流轉太久了;第三個,你沒有出離的因緣。這是你要相信的三件事,你才夠順從本願的。

你相信三件事情而生起三種的決定心:
第一個,「彼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你要生起三種決定心:第一個,你要相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真實存在的,這個法界當中的確存在四十八種力量的,這個你要相信這件事情,這個是你對佛的信心。

第二個,你對自己要有信心,「無疑無慮」。你不能有任何的懷疑,不能有任何的憂慮。怎麼說呢?你念佛的時候,就想,哎呀,我業障深重,我福報不夠。這是不順從本願!你內心打妄想就是抗拒本願。抗拒本願的結果,當然阿彌陀佛不能救拔你,就不是至心信樂。你在皈依佛陀的時候,你不能說你業障深重,你也不能說你福報不夠。為什麼?因為你已經不存在了。

第三個,「乘彼佛力,決定得生」。你相信他一定有足夠的力量救拔你。阿彌陀佛要救你,綽綽有餘。這個時候「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叫做至心信樂,叫做順從本願。

我希望大家把這個十八願的核心思想—— 這個「至心信樂」抓到,你就知道念佛的時候心地法門怎麼操作。這是一個往生的關鍵。當你至心信樂,你的內心當中把身心世界完全放下,你是造惡凡夫也好,你是造善也好,總而言之你在念佛的時候順從本願,你的心跟佛合為一體了。那麼合為一體,當然產生很大的加持力了。你要求什麼呢?你不求人天,也不求二乘涅槃,你要求是怎麼樣呢?欲生我國。我心中順從本願以後,我只有一個希望—— 願生彼西方安樂國。

以這種順從本願而產生的願望的力量,在臨終具足十念。在古德的注解當中,大部分都說這個十念就是臨終的十句佛號。不過曇鸞大師解釋比較合理,他說不一定是十念。他在《往生論》中說,臨命終時,相續稱念,業事成辦,不拘數目。臨命終的時候你就是相續稱念就好了,直到你的淨業成就,不要去管十念、二十念。

你能夠具足這三種資糧,假設不生者,不取正覺。這當中唯除了兩個情況:

第一個,有重罪的因緣。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的重罪。

第二個,邪見,毀謗大乘正法。這兩個是揀別的。

這個地方就說明,這個願後來被歷代的祖師公認為往生的最低標準,就是我們講的臨終的隨念往生。就是這個人可能是造惡凡夫,臨終的時候聽到淨土法門,他做一件事情,「順從本願,欲生我國」,然後相續稱念佛號,結果就往生了。這個是叫做隨念往生。

願文講到:「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個願是整個往生的最重要也是最低的標準。這個地方也說明了帶業往生的相貌。

這個帶業往生的意思,當然包括了帶善業往生,也包括帶罪業而往生。那麼他帶罪業怎麼往生呢?因為臨終的時候他的正念非常的強烈。

什麼叫正念呢?他不是觀察空性,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他在臨終的時候真實地放下萬緣,順從本願而願生彼安樂國,以這種正念的力量跟彌陀的本願感應道交,觸動了彌陀的加持力,而把他帶到淨土去了,這個叫做「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淨土聖賢錄》的公案來加以印證。在唐朝,有一個先生叫張鍾馗,這個人的家族是殺雞的。他的父親是殺雞的,所以他從小也就跟他父親一起殺雞,殺了一輩子的雞。到了晚年的時候,他是業障現前了,就生病。生病的時候,晚上經常做惡夢。他一睡覺的時候,就夢到一個穿紅色衣服的人,帶了很多很多的雞跑到他的面前。那個紅衣人說:啄!雞就跑到他身上去,啄他的身體,臉部、耳朵、眼睛都啄得流血。他醒來的時候就全身疼痛。

他每一次做這個夢就全身疼痛。他經常做這個夢,一睡覺的時候就夢到很多雞去啄他的身體。後來實在受不了,他就跟他太太說,請一個出家人來幫我消業障吧。

這個時候他請來一個出家人,叫做弘道法師。這個弘道法師到了以後,看這個樣子,就跟他太太打聽他平常幹什麼。殺雞的!完蛋了,殺雞的。弘道法師就跟他講說,你要懺悔!你內心當中很真誠地對這些雞懺悔,一方面你自己的念頭要斷相續心;第二個,好好地憶念彌陀的功德,憶念彌陀的聖號。

他就在弘道法師的勸令之下,一方面懺悔,一方面念佛。經過一段時間,他就跟他太太說,群雞化去,雞已經消失掉了。再過一段時間,他說,香氣滿室。突然間他太太聞到整個房間有香氣。其實,有香氣的時候,跟阿彌陀已經感應道交了。後來他就要求太太把他端坐起來,他就在床上端坐,安然地坐化。

這個公案意思就是說,這個張鍾馗是一個造業凡夫,那麼他為什麼能往生呢?其實就是「順從本願,欲生我國」。他內心當中,在臨終的時候,生命當中最後的關鍵,他選擇了順從本願,而沒有選擇順從自己的妄想。所以這個地方是一個往生的關鍵。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一提的,就是後面那一段話,「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個地方當然很多古德就提出疑問了,說是在第十八願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但是在《觀經》,這個五逆十惡照樣往生,它下品下生的眾生,他五逆十惡也照樣往生。那麼這怎麼理解呢?蓮池大師做一個融通,說,這個人雖然生前造五逆十惡,誹謗正法,但是臨終之前懺悔,懺悔就清淨。所以他只要懺悔,他就不是五逆,就不是誹謗正法。

所以這個地方的關鍵是他以後的懺悔。我們到一個地方去助念,你要發現這個人業障深重,他當然沒辦法順從本願,要教他先懺悔,把他過去所做的業力,內心當中很真實地懺悔,斷相續心,然後再來順從本願。這就是一個往生的標準。

這個地方是講到臨終十念的情況。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1-10 18:16 編輯 ]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2-11-25 07:11

丙五、臨終接引願(十九)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前面的十念必生是為中下根人而發的,這個地方是為上根機人發的。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這個地方的根機,我們看他的根機是十方眾生。當然這個地方的十方眾生跟前面的十方眾生是不一樣,前面是顛倒的凡夫,這個地方是發大乘心的菩薩,這叫十方眾生。

這個菩薩在修學當中有兩個重要的功德:第一個,發菩提心;第二個,修諸功德。

他內心當中有一個很堅定的願望。這個菩提心當然主要是,或者說「眾生無邊誓願度」,或者說「佛道無上誓願成」,有兩種。但是這個地方,曇鸞大師說,淨土宗的菩提心就是「願作佛心」。所以淨土宗的菩薩是偏重在智增上菩薩。因為,你悲增上菩薩,你怎麼到淨土去呢?你是寧可陪著眾生流轉的,你的思考模式是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主的。

所以,淨土宗的菩提心是怎麼樣呢?曇鸞大師說,他的思考模式是這樣:
發菩提心就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就是願求生淨土之心;願求生淨土之心就是願度眾生之心。他是為成佛而求生淨土,然後再迴入娑婆度有情。他這個人基本上是依止大乘的空正見,發明了現前一念心性以後,發起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的決心。所以,他修學的時候,不為人天福報,不為二乘的涅槃,希望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內心當中有這麼一個堅定的誓願。

他不但是有誓願,他還有行動,修諸功德。他平常布施、持戒、修習止觀,積集福德智慧兩種殊勝的資糧。
但是到最後的時候,一個關鍵點—— 「至心發願」,這個是往生的關鍵。
前面講「至心信樂」,這個地方講「至心發願」。

前面的眾生是一個顛倒眾生,講得嚴格一點,這種人是沒有資糧力的。他哪有什麼資糧力呢?所以他完全偏重在信仰,就是順從本願。

但是這個善根人不一樣,你要他順從本願是有困難,因為他是一個有資糧的人。你說,你從現在開始,完全放棄你的自我意識,完全放棄你的菩提心,完全忘掉你的資糧力。那不可能!所以這個地方的關鍵不在信心,在於願望。

這個發菩提心的人,他是要成佛的,但是他看到整個佛道久遠,去佛久遠,因為怕退轉的緣故,所以他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他把成佛的願跟往生的願巧妙地連接在一起了:為了要成佛,所以我必須到淨土去。這兩個不衝突的。

所以,他這個關鍵叫「至心發願」,跟前面的「至心信樂」不同。「至心信樂」是我完全沒有想法,反正你要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我完全相信你。反正我就是怎麼樣?通身靠倒。就像小孩子,他根本不會站。三歲的小孩全部靠在母親的身上,他自己根本使不上力。

但是這個菩薩不同,你要他完全靠上去是有困難,因為他怎麼樣?他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菩薩,是個有資糧力的菩薩,所以他不能完全順從本願的。他是怎麼樣呢?至心發願。他把自己成佛的理想訴諸到淨土去了,所以「欲生我國」。

那麼,這個人到了臨終的時候就有事情出現了。「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因為他本身不是完全順從本願,他是為了菩提道而求生淨土,所以到了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要現前。幹什麼?開示慰導,給他種種的開示,給他種種的安慰,給他種種的引導。因為他這個人是有想法的,必須在臨終的時候開示慰導。在《觀經》上說,佛陀是怎麼開示?先讚歎他的功德,善男子,你修諸善法,善哉!然後再帶他到淨土去。先開示安慰他,鼓勵他。當然,這個臨終的開導,這個時候是阿彌陀佛親自來做臨終關懷。

蕅益大師說,這個臨終的開導很重要,特別是對一個修學大乘的菩薩。他說,這個菩薩到了臨終的時候,他第六意識是處在一種亂心位,所以這個時候修行最難得力。他為什麼能夠發菩提心呢?因為他有第六意識的心念。他為什麼能夠修諸功德呢?因為他有第六意識的心念。他整個「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是依第六意識而住。

而不幸的是,他在臨終的時候,第六意識即將消失掉。你想想看,一具臭皮囊,何來立功課?他發菩提心,不是靠身體發菩提心,也不是靠嘴巴發菩提心,是靠他的心念發菩提心,他持戒也是靠他的心念來持戒。但是臨終的時候,所有修習善法的依止處—— 那個心念,開始要退失掉,要進入悶絕。這時候,他內心當中情何以堪!他根本使不上力嘛。

平常有人刺激你,你可以安住正念,因為你第六意識還在,但臨終的時候,你第六意識是消失掉了。所以這個時候,蕅益大師講,「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只要你內心當中還有一絲一毫的業力,你就必須隨這個業力強的地方去投胎。這個時候他處在亂心位,內憂外患,所以彌陀的開示慰導就變得非常重要。

這個地方就是說,他修的是一個上等根機的大乘法門,至心發願而求生淨土,那麼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給他開示慰導而往生淨土。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剛好就是這個十九願的最好印證。你看蕅益大師一生,他二十四歲就開悟了,「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他所悟的現前一念心性的那種「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真理,跟諸佛沒有差別。但是他說:「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當我從空性出來的時候,我面對的是無始的業力,我一點辦法都沒有。就像那個坯器,我用泥土捏好了以後,還沒有去燒,一場雨下來,這個坯器又變成泥土。

所以,我經常去提醒修般若法門的人,我說:你入空性的時候人法雙亡,你從空性出來的時候是業力現前,所以我們不能忽略業力的力量。蕅益大師後來他也說:「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你看他做過幾次的加行,他曾經努力過,他曾經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他安住空性的時候,他覺得內心當中是平等無障礙的,但是他從空性一出來的時候,「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所以他最後選擇「至心發願,欲生我國」,所以他說「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說,修念佛法門有兩種:一者專修,二者圓修。
專修是什麼?就是前面我們說的,這個人臨命終了,或者已經年紀大了,你不能說,哎呀,你要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你這樣子,法不契機了。臨終人,晚年人要怎麼樣呢?「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用第十八願來攝受他,三業專修。你這個時候講什麼都沒有用,也不是叫他趕快去布施,來不及了。往生不是靠資糧力的,靠的是什麼?靠的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時候你遇到年紀大的人,你就告訴他說,你內心當中只要做一件事情,把你的過去忘掉,想你的未來就好,就是順從本願,欲生我國。所以這個時候,善導大師所提的三業專修就很有效了。什麼叫順從本願呢?身業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其他的佛一概不拜;口業專門稱念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萬修萬人去,這叫三業專修。

第二個是圓修。看蕅益大師的意思,他是選擇第二個。那什麼是圓修呢?
就是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以念佛為正行,以戒定慧整個波羅蜜為助行,他是提出了正助雙行。但是,在這個地方要「至心發願」。三業專修所強調的是一種信心,「至心信樂」;這個圓修所強調的是「至心發願」,強調的是願望。

但是這個地方,在專修、圓修當中,要揀別另外一個,叫雜修。有些人是今天念地藏王菩薩,明天念觀世音菩薩,誦《地藏經》,誦《金剛經》。這些法門通通沒有錯,錯在他的心態沒有信願具足。你的目標沒有明確,那就完了。

你既不是「至心信樂」,十八願也不攝受你;你也不是「至心發願」,十九願也不攝受你。那你就由業力來攝受你,就這樣子。

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淨土法門要麼強調信心,要麼強調願望。其實這兩個都是有具足,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窺基大師綜合第十八願跟第十九願,講出一個總結,說:「彼方精微,欲往實難;佛力加持,去之甚易。」說極樂世界,若實論之,是一個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很困難,那是連阿羅漢都沒辦法去的。怎麼辦呢?「佛力加持,去之甚易。」你一定要去觸動阿彌陀佛的本願,唯一的選擇,就是本尊相應法。觸動彌陀的本願,從經文當中來看,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選擇至心信樂,順從本願;第二個,你選擇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選擇至心發願。這兩個。

我們淨土宗的思考模式跟禪宗、天台宗的差別在哪裡,諸位知道嗎?它們兩個都強調正念,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但是諸位要知道,你修天台的圓頓止觀也好,修禪宗也好,他的心是觀察過去的:你從什麼地方來?所有的天台止觀,圓頓止觀都是在探討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原來是什麼東西,就你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本來面目。

淨土宗剛好相反。淨土宗不要問你的過去,你過去造善也好,造惡也罷,它的重點是:你將往哪裡而去!它不問你說,你從什麼地方來的?而是問你說,你以後要怎麼樣?你將往哪裡而去?你是不是真實地皈依阿彌陀佛,真實地願求生淨土,這是成敗的關鍵。

所以,在大乘的修心法門當中,天台宗是去找他的過去,淨土宗是找他的未來。所以大家要把這個心地法門抓到。淨土宗是既往不咎,它不管過去的,但是你的未來很重要。這樣子,你應該把十八跟十九願的關鍵抓到了。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1-25 07:15 編輯 ]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2-12-1 18:01

丁一、一切嚴淨願(二十七)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等於是把極樂世界依報的國土莊嚴做了一個總結。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國中的天人,以及這些天人所受用的一切依報的萬物,包括山河大地、房子、草木,這些依報萬物是什麼相貌呢?這當中有兩種的功德,第一個從本質上來說,第二個從數量上來說。

先看它的本質。它的本質是「嚴淨光麗,形色殊特」。

第一個,嚴淨光麗。這個「嚴」當然指的是整個總相是特別的莊嚴。這個莊嚴開出了三個相貌:第一,清淨而不雜染。極樂世界那個莊嚴是清淨的莊嚴,它不會讓你產生煩惱。第二,極樂世界的莊嚴是有光明的。極樂世界的每一個地方都沒有黑暗,都是光明的,因為它的寶物都是放光的。第三,極樂世界的東西都是美麗而不醜陋的。這個是它的功德莊嚴。

第二個,形色殊特。它的形狀也好,它的顏色也好,也特別的殊勝,世間所少有。

總而言之,這個極樂世界是特別的微妙而不能稱量。你不但是不能用嘴巴來讚歎它,你甚至於沒辦法用心思來加以測量。它是怎麼的莊嚴,它是怎麼個微妙,你沒辦法去測試它。這是講它本質的莊嚴程度。

其次,我們看它的數量。這些眾生,甚至於已經成就了天眼通,都不能夠去明了它的名相跟數目,也不能去加以形容辨別它的名相、數目。明了指的是內心,辨別是口業的形容。我們常說,這個人是日用而不知。他平常住在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但是他根本沒辦法去形容它,也沒辦法去想像它的存在。

那麼,這個地方到底是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呢?
極樂世界這樣的一個總相,是說明它的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是一種勝妙五塵。勝妙五塵,當然它包括了提供你一種安穩的功德跟快樂的功德。而這個地方,阿彌陀佛強調說無能稱量,就是說,極樂世界的整個功德,你是不能用心思口議來稱量。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時空無盡的世界。

那麼這個時空無盡的世界表示什麼呢?窺基大師說,極樂世界跟彌勒淨土有十種差別,而其中一個就是在莊嚴的差別。他說,彌勒淨土的莊嚴是有時空限制,叫低劣的莊嚴。你看彌勒淨土,你到那個地方去,時間有限度,空間有限度。為什麼?因為它是業感的緣起。你為什麼到彌勒淨土去?因為你造了善業,因為你持戒,你布施。諸位要知道,你持戒的時候,你心是有所得的。有所得的心是怎麼樣?有限量的。你在因地是用有限量的有漏的善業,果地就去招感一個有限量的國土。

極樂世界就不同了,極樂世界的莊嚴是無限量的一種殊勝莊嚴。為什麼?
你今天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用有漏的業去招感。是什麼?是至心信樂,是至心發願,是順從本願,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那是一種時空無盡。
所以,極樂世界的國土,諸位要知道,它不是業感所成,它是法身所變現。
這個是關鍵點。

很多人研究極樂世界,方向錯誤。看到寶石,看到黃金,他就很質疑說,欸,為什麼阿彌陀佛把極樂世界創造這麼莊嚴呢?它是一個法身所變現的世界,本來就很莊嚴嘛!你到極樂世界,等於是到了阿彌陀佛的整個法身的境界裡面去了,時空無盡。所以你根本不能夠去稱量它、去想像它的數目。你沒辦法想像,因為它是一個時空無盡的世界。它不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世界,那是多元化空間的世界。

這個地方等於是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做一個總說。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2-1 18:02 編輯 ]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2-12-8 11:28

丁二、道樹高顯願(二十八)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國土,這以下就個別解釋這個國土的相貌。當然,這當中極樂世界依報值得我們談的,包括在《阿彌陀經》經常提到的宮殿、樓閣、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花,還有樹。這個地方先提出這個道場樹。

為什麼先提道場樹呢?古德解釋說,釋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有四相成道是在樹下完成的:第一個,出生。佛陀是在樹下出生,他不是在房子裡面出生,在樹下出生。第二個,成道。佛陀成道是在樹下成道。第三個,說法。佛陀說法的時候是在樹下說法。第四個,入涅槃。佛陀入涅槃的時候在樹下入涅槃。

所以佛陀在八相成道當中,四個最重要的,出生、成道、說法、入涅槃,都是在樹下完成,所以,樹跟我們的關係非常的重要,應該解釋極樂世界的樹是什麼相貌。我們加以解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那個國中的菩薩(就舉初心的菩薩),這些帶業往生還沒有積集資糧的菩薩,還沒有供養十方諸佛的這些菩薩。那麼他一定要能夠怎麼樣?知見其道場樹。知,什麼叫知呢?就聽聞它的名聲,哦,我聽過這個道場樹。這個見,就是親自見到。這個道場樹就是菩提樹。因為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所以以後這個菩提樹叫道場樹。

那麼這個菩薩他知見道場樹是什麼相貌呢?它的形狀是無量的光色,無量的光明、無量的顏色;而且它的高度四百萬里,有十萬由旬。如果不是這樣,「不取正覺」。

這個樹,當然在我們的依報環境當中是很重要,否則佛陀不會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一而再、再而三提到這個寶樹的莊嚴。你看,我們在一個房間當中放一棵樹,你會感到有生命力。在所有無情的世界當中,樹是唯一有生長能力的。它雖然沒有明了性,但它有生長能力,所以你看一個地方放一棵樹就充滿了生機。

當然,極樂世界的樹不但是給你提供一種生機,它有兩種的功德:

第一個,它演說妙法。在《阿彌陀經》講得很清楚:「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有些人可能不太習慣去講堂聽佛陀說法,那怎麼辦呢?他想一個人靜一靜,他到樹林當中打坐,或者在那邊經行,樹為他說法,可以的。

第二個,這個樹能夠顯出十方諸佛國土說法的情況,顯現。你說我現在要看看藥師佛在說什麼法,多寶佛說什麼法,這個樹就能夠隨心而顯現諸佛說法的狀態。這個樹還有這兩種功德。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2-12-15 12:59

丁三、寶香妙嚴願(三十二)

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那麼這個地方,寶香妙嚴,我們先做一個說明。極樂世界的五塵,當然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講很多了,勝妙五塵。但這個五塵當中,我們仔仔細細地看《阿彌陀經》,再比對《無量壽經》,發覺釋迦牟尼佛在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當中,特別強調三種塵:

第一個,色塵,光明。所以你在觀想極樂世界的時候,沒有一個極樂世界是黑暗的。所以你看佛堂,一定要有燈光,因為極樂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有黑暗,它每一個寶物都放光的。我們娑婆世界的寶物,那是能夠反射光明的,白天看是很光明,晚上看就是黑暗的。但極樂世界的寶物一定有光明。這是第一個,色塵。

第二個,極樂世界的寶物一定有香氣。這個香氣在《無量壽經》講得很多,《阿彌陀經》講得少。極樂世界的五塵,每一個塵都有栴檀香氣。光明,當然主要是什麼?消業障,身心柔軟。它這個香氣,你聞到這個香氣,「菩薩聞者,皆修佛行」,增長你的菩提心,這個香有這種效果。

這個五塵當中最有代表的光明、香氣—— 香光莊嚴,還有聲塵說法,聲音說法,它每一個寶物都可以說法。你看這件事情,「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以我們在觀想極樂世界的時候,你要記住幾個特點:第一個,一定要有光明的內涵;第二個,一定要有香氣;第三個,它有聲音出來。這段經文就講很清楚了。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整個依報的國土—— 什麼叫依報國土呢?它的範圍怎麼說呢?從大地以上乃至於虛空,我整個的生活空間就在裡面了。這依報當中包括了:宮殿,菩薩所居住的環境;樓觀,是佛陀說法的處所;池流,我們受生的地方,八功德水、蓮花;還有種種的寶樹。

總而言之,國土所有一切萬物,有三個相貌:
第一個,從本質上來說,「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極樂世界的整個宮殿、樓觀,乃至於道樹,道場樹,是由珍寶所成,放光。這個珍寶,在《阿彌陀經》提到七寶:金、銀、琉璃(琉璃是青色的寶物)、玻璃(是透明的水晶)、硨磲(是白色的貝殼)、赤珠(是紅色的寶珠)、瑪瑙(是暗紅色的寶物)。極樂世界的整個本質是七寶所成。所以你觀想極樂世界的房子,你不能把它觀想成水泥的,那你來生就投生到娑婆世界了,因為娑婆世界才有水泥。極樂世界沒有水泥做的房子,你想錯了,那本尊不相應了。極樂世界的房子,七寶所成。

第二個,極樂世界的寶樹,具足百千種栴檀香,而用這個光明跟香氣所合成。所以古德說,在娑婆世界,金銀雖有光輝,而無栴檀之氣。金銀發出光輝,但是沒有香氣。栴檀雖有香氣,而無珠玉之光。只有極樂世界,香光具足。所以說是「嚴飾奇妙,超諸天人」。

第三,為什麼講它是奇特又微妙呢?古人解釋說,香光具足名之為奇,廣做佛事名之為妙。極樂世界的寶物,又放光又有香氣,這件事情非常稀奇,連天上都很少有。而且,這個香光還經常演說妙法,廣做佛事,這叫妙。所以這個香光普熏十方世界,菩薩在那個地方經行也好,打坐也罷,聞到這個香氣,看到這個光明,皆修梵行,增長他的菩提心,更堅定他修習六波羅蜜。「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依報的意境,我們用蕅益大師的一段偈頌做一個總結。
蕅益大師說:「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就是說,你在極樂世界的時候,你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理性,但是你又同時看到了光明,也同時聞到了香氣,一一理性具足莊嚴;雖然你聞到了香氣,你也看到了光明,你還是安住在空性,一一莊嚴還全體理性。兩個完全不相障礙,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你也不要去障礙真空,就是這種意境。所以蕅益大師講,一一理性還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事事無礙的境界,兩個不互相干擾。修空觀,修假觀,兩個不互相障礙的。

這個地方講到極樂世界的香光莊嚴。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2-15 13:02 編輯 ]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2-12-22 14:29

丁四、照見十方願(三十一)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講到照見十方。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的國土是清淨無漏的。
無漏只是斷惡,它只是一個基本,還要修善。怎麼修善度眾生呢?「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個地方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七寶,它所顯出的色塵,前面講到光明,這個地方講到還有另外一個,就是顯現十方世界的種種的相貌。

這個地方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就講得清楚,他說極樂世界依報的這些所謂的寶物,能夠顯現十方國土。「淨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顯現。」

也就是說,你到了極樂世界,不但是用耳朵聽法(你看娑婆世界只能耳朵聽法),在極樂世界你還可以用眼睛看到所有的真理,用親眼,百聞不如一見。

你看這個人,他因為持戒的關係生天了,你看得清清楚楚,看到整個十方世界善惡的業緣全部顯現。你看到別人怎麼樣,你就會警惕:哦,這個人因為持戒的關係生天了;這個人一天到晚說人家的是非,到拔舌地獄去了!你看到以後,內心當中特別深刻,跟聽聞的感覺又不一樣。所以,在極樂世界,它的說法不但用音聲,有時候佛陀他不講話,讓你自己去看,皆悉照見十方世界種種善惡的業緣。

那麼看到是怎麼樣呢?「猶如明鏡,覩其面像。」就好像你照鏡子看到自己的面像那樣的清楚分明。雖然你看的是一個很遠世界的眾生的情況,但是你看得就像自己在照鏡子一樣,如此的清楚。當然你的感受也特別的深刻。

這個就是能夠照見十方的業緣,舉出這種功德。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2-22 14:31 編輯 ]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2-12-29 12:15

丁五、樹中現剎願(四十)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所看到是眾生的善惡的業緣,那當然是給我們一些警惕的情況,那麼這個地方是看到佛陀說法的情況。前面是看眾生法界,這是看佛法界。說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如果想要見到在十方淨土當中的某一尊佛跟他的淨土,比如說你在娑婆世界的時候就非常仰慕藥師佛跟他的淨土,但是因為有特殊的因緣,你沒有求生到那個地方去,那麼你到淨土以後,你想要去見到藥師佛的淨土,怎麼辦呢?「應時如願。」因為在道場樹的樹葉當中,你就能夠隨你的心願而看到藥師佛跟他的淨土、跟他的眷屬。雖然這麼遠,你也是像照鏡子一樣,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其他版本的《無量壽經》說,你看到這個諸佛世界的國土,「眾生覩者,生希有心。」這個希有心,古德解釋,生起無上菩提心。看到諸佛在說法,生起菩提心。所以古人常說,你往生到淨土,就等於往生十方淨土。我剛開始還不懂這個道理,為什麼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是往生十方淨土呢?因為你到極樂世界,整個十方世界的資訊你全部很清楚,就像你在家照鏡子一樣,身歷其境。

這個是其他世界很難提供給你的,很難提供。所以古德講,親近阿彌陀佛就等於親近十方諸佛,往生極樂淨土就等於是往生十方淨土。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從這兩段經文可以看得出來。

我們希望大家的思考模式是這樣:這個四十八願,你不要把它想成是阿彌陀佛發的,它跟你是有關係的。你現在四十八願聽完以後,你要做一堂功課,你要在心中畫出你自己淨土的願景。四十八願講完以後,每一個人的心中都要有一本四十八願,你就成功了。如果四十八願聽完以後,你的心中還是無住,那就完了。這個四十八願是告訴你,你怎麼去規劃你來生的願景,而且這每一個願你都可以做到,每一個願都可以兌現,佛陀絕對不妄語的。

所以你一定要告訴自己,這每一個願跟你關係密切,有的是跟你今生有關係,有的是跟你來生有關係。只要你憶念它的存在,它就會存在。是這樣子的。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2-29 12:16 編輯 ]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3-1-5 06:18

丙二、身心安樂(分十九)

我們淨土宗的一個特色,它是一個他力所加被的法門。也就是說,這個法門的特色是一個本尊相應法。在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想盡一切的辦法,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跟佛的心心心相印,感應道交。

這個感應道交的道理,古德講一句話說是:「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們跟阿彌陀佛是怎麼感應道交的呢?因為我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體性都是空寂的,所以,從自他平等不二的角度,你念頭一動,你就感應道交了。

徹悟禪師說,其實感應道交是通十法界的。你的心如果經常憶念殺盜婬妄的罪業,你就跟三惡道感應道交了;我們的心經常跟布施、持戒相應,那我們跟人天的法界感應道交。所以,我們現在能夠不斷地憶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事實上等於是在創造我們未來的功德,就是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所以講「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能夠把這四十八願不斷地去思惟、觀察,那麼這四十八願的功德在你的生命當中就會全部地出現。

我們前面講到國土莊嚴,這個地方講身心安樂。國土莊嚴是講到依報。蕅益大師說依報的國土是以五塵為體,色、聲、香、味、觸五塵。那麼我們怎麼去憶念這個五塵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來憶念:第一個,它是安樂相;第二個,它是解脫相。

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五塵,包括了宮殿、樓閣、寶樹,你所居住的環境基本上都是有光明的,這個色塵特別的殊勝。極樂世界沒有黑暗相,諸位要知道,極樂世界沒有晚上,都是白天,因為極樂世界是光明無量的。

第二個,它是充滿了香氣的世界。極樂世界,到每一個地方都充滿了栴檀香,香光莊嚴。

第三個,極樂世界有種種美妙的天樂。所以我們從經論當中知道,極樂世界的安樂相,五塵的安樂相中,光明、香氣、音樂這三塵特別的殊勝。這種所謂的安樂相,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跟這個五塵接觸的時候,是一種舒適快樂的感受,我們要從這個方向去思考。

第二個,它是一種解脫相。這個五塵能夠演說妙法,增長善根。你看我們前面看到的,極樂世界的光明照攝你的身心的時候,「身心柔軟,超過天人」。

這個柔軟相是什麼?就是消業障。你看一個人,煩惱很重的人,他的肌肉是繃緊的。你繃緊,你到極樂世界,光明一照你,你業障一消身心就柔軟。

第二個,它的香氣,「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聞到香氣以後,你很自然地能夠修波羅蜜。你看極樂世界的「諸寶行樹」,那個「微風吹動」,風吹動這個樹,「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的音聲也可以讓你帶動一種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的一種道心。

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裡面提一個問題:極樂世界有安樂相跟解脫相;既然這個極樂世界是為了菩提道而安立的,就直接現出解脫相就好,為什麼要現出這種莊嚴安樂之相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它是有為法、畢竟空寂的嘛!

蓮池大師說,極樂世界在規劃的時候現出安樂相,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對上根利器的人來說,是現出它的功德相。因為這個菩薩在極樂世界住久了以後,他經常地親近供養諸佛,他有功德,他有波羅蜜的。沒有一個菩薩現出來的相是很單薄、很寒酸的,沒有這種菩薩,都是莊嚴的,因為他有波羅蜜,很自然的。所以,極樂世界的莊嚴是表顯這個菩薩是有功德,他不像小乘人只觀一切法空,他在一切法空當中具足種種的波羅蜜。那麼波羅蜜,當然看不到內心的世界,但是怎麼樣呢?借相來表顯。所以說,極樂世界的莊嚴,就老參來說是顯現他的功德相。

第二個,對中下根人,生希求故。你說他這個人是帶業往生的,他以前在娑婆世界造五逆十惡,臨終才懺悔的,那麼到了極樂世界怎麼也能夠受用呢?他說,為了中下根人生希求故,讓他生起希望。就好像說,沒有錯,你到極樂世界剛剛受生,你也跟大家在那個地方享受光明、享受香氣。

這個叫做什麼呢?這個叫做先享受後付款。你看,我沒有錢,但是我總有一天會有錢嘛,對不對?我先把這個房子買下來。那麼我在這兒買下來,我用這個房子來賺錢,我用這個房子來開店面,種種的因緣,總有一天我還是可以把這個房子買下來。可以吧?這個叫做什麼?這叫分期付款。就是說,你到極樂世界去以後,剛開始沒有資糧,你是受用佛賜給你的資糧。但沒關係,借假修真。你有這樣的一個極樂世界的莊嚴,你就能夠親近供養諸佛,你總有一天跟你的學長一樣,名副其實。所以,對一個中下根人來說,先讓他產生欣求之心,「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

所以,這個功德相,就著老參的菩薩來說是名副其實,他有這個功德,就自然顯現出來。就一個初學菩薩,借用佛陀的功德,先借一下,總有一天你也有這種能力顯現這樣的功德。所以說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是有兩層意思的。當然,對我們來說,我們剛開始往生,還是沾阿彌陀佛的光。但是,你只要有那個果報體,總有一天也可以自己顯現出來。

我們前面是講依報的五塵,這個地方講正報的五蘊身心的狀態。前面是一個你所受用的五塵,這個地方是講到你能受用的五根,能受用的五根是什麼相貌。這當中有十九個願,講到我們正報的五根,或者講五蘊。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3-1-5 06:19 編輯 ]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3-1-12 11:04

丁一、國無惡道願(一)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這個是講到極樂世界正報身心的第一個相貌。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的國中假設有地獄、餓鬼、畜生這種三惡道的果報的話,我就不取正覺。

我們娑婆世界叫做六道輪迴,極樂世界是二道,只有天跟人。你要麼到天上,要麼在人間;要麼在人間,要麼到天上,沒有其他的選擇。

那麼,我們娑婆世界的整個三惡道的因果,在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說,
第一個,是造上品的十惡業,招感地獄的火塗之報。這個地獄的果報是怎麼產生的?就是由你的心創造出來的,你造殺盜婬妄的時候依止的是上品心,就是你絕對不懺悔,完全沒有慚愧心。在造作之前經過你很多很多時間的思惟,在造作的時候起歡喜心,造了以後也絕對不懺悔,那麼這種業就是很容易到地獄去了,因為你心太堅固。所以他的果報叫火塗地獄,就是熱火。地獄的果報就是刀山油鍋,以火為主,熱惱。

第二個,依止貪瞋癡的煩惱,造中品的十惡業,招感餓鬼的血塗之報。這個中品惡業就是說,你的心稍微不像之前那麼堅固了,可能事後有一點慚愧心,不是很強,但是有點慚愧心。這種果報未來是什麼呢?血塗之報。餓鬼道的特色就是受用這種汙穢的飲食,飢餓口渴,每天吃的東西都是汙穢的,沒有一天例外。因為你身為餓鬼道,就是要受用這種汙穢的飲食,血塗。

第三個,依止貪瞋癡的煩惱,造下品的十惡業,招感畜生的刀塗之報。這造業的心又比較羸弱了,這個刀塗就是一種傷害的意思。畜生道的特色就是,它的果報體很容易被傷害。

我們人跟人之間有法律的約束,所以你也不能傷害我,我也不能傷害你。在畜生道,你要是身為一個螞蟻,或者身為一隻小鳥,一隻麻雀,你就知道什麼叫做沒有法律的世界。那完全是弱肉強食,沒有一個東西能夠約束誰,沒有!你看那個麻雀跑到地上來吃蟲的時候,它也怕別人去吃它,它隨時會有生命危險。

以前有一個在家居士跟我講:哎呀,師父,做一隻鳥很不錯啊,自由自在!我說,你是不知道鳥的心情!身為一隻動物,牠的心情就是恐懼不安,非常恐懼不安,而且是一輩子都恐懼不安。因為牠的果報就是一種刀塗之報。

而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保證你,你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這種三惡道的果報。

我想,我們凡夫的心情,我們對生命是要求離苦得樂,或者說是趨吉避凶,但是離開痛苦、遠離災難這件事情,比得到安樂更加的急迫。我們不一定要馬上產生安樂,但是我們絕對要趕快遠離災難。

你看我們一般人,一個出家人,老一代告訴我們,出了家以後第一件事幹什麼?持戒。為什麼持戒?就是我先遠離過失嘛。我覺得這個心態可以理解。

你說,欸,你為什麼出了家以後不趕快修波羅蜜?你看很多人在家的時候,很多在家居士,他在家的時候修很多的善法,一出家以後什麼事都不敢做,因為他要先求遠離過失,趨吉避凶。為求趨吉,先求避凶。他看了戒律,他開始怕了。在家居士沒有看戒律,他不知道怕。我覺得這個態度是對的,因為我們不一定要馬上生善,但是滅惡這是很重要。

古人講一句話就很有道理,平安就是福。平安為什麼是福呢?你只是沒有災難,這樣平安就是福?對了,沒有災難就是福報。所以我看到很多出家人,很多善法不修,他就專心地持戒。我認為可以理解。我先不到三惡道去,可以吧?我那個波羅蜜不急吧。

所以說,阿彌陀佛很知道我們眾生的心態—— 為求趨吉,先求避凶。所以他就保證,到了極樂世界決定沒有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即使你有那個罪業,那個罪業也不能再起現行,因為他那個地方根本沒有那個果報。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3-1-12 11:06 編輯 ]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3-2-2 06:22

丁二、不更惡道願(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講到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那個當下的現世果報,這個地方是講到你離開了極樂世界以後,你未來的果報是怎麼樣。我們解釋一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這個國中的人民…… 這個地方的天人,當然主要指的是這些帶業往生的凡聖同居土的所謂的人民,都是凡夫眾生。他投生到我極樂世界,受用我這一期的果報,在那個地方有種種的功德莊嚴。好了,等到他這一個極樂世界的壽命結束了,假設他來我極樂世界這麼一趟以後,在未來的生命當中又到三惡道去,那我就不取正覺。

我們在經論當中經常看到,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功德莊嚴,但是倒很少聽到說離開極樂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相貌,比較少。但這個願文就講得很清楚了。就是說,只要你去一趟極樂世界,在你的成佛之道當中只要你去過一次,你這一次離開極樂世界以後,絕對不可能再到三惡道去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保證!

你現在蓋一個義德寺,你敢保證說,你來過義德寺,住過一晚上,離開義德寺不到三惡道?很難!對不對?很難。在大陸有一個講淨土的法師,他講一個觀念是錯誤的。他說,諸位在座的很多都是從極樂世界回來的,只是你自己糊塗忘掉了。這句話完全不合乎經意。你到極樂世界回來你還糊塗,還忘掉,甚至有可能造業,甚至於墮落到三惡道,那跟這個本願是違背的!

你知道一個人不到三惡道去是什麼階位嗎?至少是位不退—— 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住,於實相理如實安住了,斷了見惑的。
斷了見惑的菩薩有三種功德:
第一個,他成就道共戒。他永遠不會造過失了,遠離眾罪。
第二個,他生死將盡。他這個三界的生死即將結束。
第三個,不墮惡趣。

所以我們從這個願可以看得出來,只要這個人到極樂世界,享受很多很多的快樂、積集很多的資糧,只要你到過極樂世界,出來,起碼的保證,在你成佛之前,你沒有這個三惡道的危機了。

我們如果讀宗喀巴大師的下士道,就是剛開始修學的時候,會知道,他先求皈依。道前基礎,皈依三寶,皈依上師,把三寶跟上師當作你救拔的對象。

然後就是怎麼樣呢?下一個是什麼?中士道,修出離心。諸位!你知道宗喀巴大師出離心怎麼修嗎?就是思惟地獄的苦啊。所有的菩薩要離開三界的原因都很簡單,就是我不想到地獄去,所以我離開三界。所以宗喀巴大師說,思惟出離心就是:「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住!」

雖然諸位今天得到一個人的果報,但是你這個果報體只是你阿賴耶識當中某一善業起現行,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顯現出來。換句話說,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很多地獄的業在那個地方睡覺,哪一天要顯現出來是不知道。菩薩因為畏懼地獄的苦,所以趕快出離三界,所以你就知道這個地獄的果報對我們的傷害多大。

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到了極樂世界,第一個,在極樂世界的果報沒有三惡道;第二個,你離開極樂世界以後,從此以後再也不墮落到三惡道去了。兩層保證!諸位在修止觀的時候要把這一段列進去的。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3-2-2 06:23 編輯 ]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3-2-9 06:16

丁三、不聞惡名願(十六)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講到這個邪惡的果報,遠離惡果;這個地方是遠離邪惡的因,要遠離這個邪惡的因地。我們先解釋一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極樂國土的這些所謂的凡聖同居土的天跟人,在這一期生命當中,假設他有聽聞到這種邪惡的名言,我就不取正覺。

邪惡的名言很容易造成邪惡的思想,而邪惡的思想就很容易造作罪業。我們諸位很多人都是研究戒律的,諸位知道,在判罪的時候有四個因素:因、緣、法、業。以殺生來說,殺因、殺緣、殺法、殺業。

而整個判罪要成立,第一個,要有殺因,就是你要有犯罪動機。你今天身為一個律師,你為人家判罪,第一個,你一定要問他說,你當時是什麼心態?先把他的心態抓出來。

我問諸位一個問題,你現在開車從義德寺到台中去,你知道你這個車子壓死過多少隻螞蟻嗎?我看至少一百隻以上。對不對?那我問你,你有造殺業嗎?對了,沒有!因為你沒有犯罪動機嘛。你怎麼能夠為他判罪呢?我在開車,我的目的是要開車,我不是要去殺死牠們!你在判罪的時候,第一個,他沒有殺因。沒有殺因,後面的緣、法、業都不能成立,因為最重要的就是因,而他沒有犯罪動機。所以,你開車壓死一百隻螞蟻的業,比不上你刻意地去殺死一隻螞蟻的業。因為你刻意去殺,你有犯罪動機,那就構成業了。所以犯罪必須有思想的引導,帶有一種故意的思想,思心所來引導。

阿彌陀佛就有這樣的智慧。就是說,一個人會造業,從犯罪心理學他就是有邪惡的思想。你不是說把門關起來,眼睛閉起來不要去看,耳朵不要去聽。那不可能的嘛!你要徹底改造他的思想。就是你不要釋放一個錯誤的名言給他。

我們的思想是由名言熏習而成的,從小接受很多不好的名言。你看有些人說,欸,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不是一個好話。我們平常講話很重要,因為講話表現一個人的思想。你一個人講話不要老是說我喜歡、我喜歡,這個對你非常不利。你應該說我應該怎麼樣。你要多講說我應該要去拜佛、我應該要去做功課。

諸位!你如果要調伏煩惱,我建議大家,你一天當中盡量不要說我喜歡怎麼樣。這句話不要講,我保證你思想會改變。你把那個育兒「我喜歡」改成「我應該」,那就對了。這個是潛移默化的,你不要看著它簡單,你這個名言在心中消失了以後,你的思想就轉變。

很多人讀了《大乘般若經》以後,他講話就不一樣了,他講話都是三段式的,不像我們講話是一段式的。你看讀過《大般若經》的人他說,沒有錢很煩惱,錢太多心不安,錢剛好最愉快。你看他講話講三段:太少了,你覺得很煩惱,生活所需有欠缺了;太多了,你又打妄想,躁動不安;剛剛好,最愉快。

你去看看美國人,西方人講話,都是講單方面。你看,不自由,毋寧死!如果你是大乘菩薩,你聽到會怎麼說?不自由,毋寧死;太自由,就墮落!本來就是這樣嘛。

諸位!你看大乘經典,佛陀在大乘經典講話很少講單邊的,都是講三分的,遠離兩邊,順入中道。佛陀就是怎麼呢?你說你為什麼要誦經呢?你就是吸收佛陀的名言嘛,把佛陀這些語言文字(「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在心中背起來,不斷地不斷地熏習,你的思想就改變,就以佛心為己心嘛。佛陀的心就是他的話、他的名言,你把佛陀的話吸收了,總有一天你的心跟他的心一樣。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

所以你看阿彌陀佛,剛開始就規定,在極樂世界所講的話都要合乎大乘的實相。人跟人溝通講話的地方,很少說我喜歡怎麼樣,在極樂世界沒有「我喜歡」這三個字,只有我應該怎麼樣。在極樂世界沒有這種不合乎大乘中道的名言,絕對找不到,所以,你那個思想在運轉的時候,終是會往中道的方向去運轉。這是阿彌陀佛的大智慧,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的邪見。

前面講的是不墮三惡道,是遠離邪惡的果報;這個地方遠離邪惡的思想,遠離惡因。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3-2-16 17:38

丁四、三十二相願(二十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前面我們是遠離災難跟痛苦了,偏重在離苦;這個地方講得樂。大乘佛法除了離苦,還要得樂。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這當中有兩種情況:他如果是剛剛往生的初發心菩薩,那麼他能夠成就一部分的三十二大丈夫相;假設他是往生已久的久修菩薩,他就能夠圓滿三十二大丈夫相。假設不如此的話,就不取正覺。

這個外表的身相,在佛教當中最能夠代表福德智慧圓滿的,就是三十二大丈夫相。經典上說,只有兩種人是具足大丈夫相:第一個是轉輪聖王,就是統理四天下的轉輪聖王;第二個就是佛陀,三界導師的佛陀。極樂世界的人民基本上是能夠「成」,或者是「滿」三十二大丈夫相。

這個三十二相,在中國的命相學也非常重視。諸位如果研究過命相學,這個三十二相,你只要具足一相,那你就是大富長者,今生衣食無缺了;如果你具足兩相,你大概是可以做國王。大丈夫相,具足兩相。這三十二相當中,在面相學當中有八個相是特別重視的,我們講這八個相就好,就是在中國的相術學非常重視的。

第一個,頂成肉髻相,就是頭頂上有一個肉髻。諸位你看天台宗的歷代祖師,幾乎每一位祖師都有頂成肉髻相,他的頭頂有肉髻。

第二個,廣長舌相。如果你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鼻子蓋住,你這個人的福報是很大的。

第三個,津液得上味相。就是你的口水經常是甜美的。我們剛出家的時候口水都會比較苦澀,慢慢慢慢地,你出家久了,福報修大了,你發現你口水的味道會改變,你吃什麼都覺得很好吃,就是你那個津液有那種得上味相。

第四個,四十齒相。你上下牙齒加起來是四十顆,這也是一個大福德之相。

第五個,身端直相。身相特別的端直,行住坐臥都特別端直。

第六個,手指纖長相。你的手指頭特別的長。在面相學說,你這個手指特別長,你這個手特別巧妙,特別巧妙。一般來說,做外科醫生的人手指頭太短了不太適合。這是真的。你看手指長的人,說這個人是拿筆的,就是比較巧妙,做什麼手工藝都比較巧妙。

第七,是手足柔軟相。他的手跟足就是柔軟的,不會繃緊。我們打坐的時候一定要把身體放鬆才能夠入定,繃緊的狀態你很難入定的。

第八,七處平滿相。這個七處是兩個手、兩個肩膀、兩個腳,還有頭部。這七個地方都沒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你看我們一般人這個地方都有凹凸不平。大福德人從小他的身體都是圓滿的,都沒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你要看到這個,哦,大福報,全身是圓的。

我看了面相學,我發覺我們現在的審美觀念極度錯誤,非常錯誤。我們喜歡看的人都是薄福之相,我們的審美觀跟古代有點不一樣。我覺得古代的審美觀合乎道理,我們現在的審美觀完全是妄想捏造出來的,錯誤的。所以你就知道,眾生是往顛倒的方向在走,你看他連審美觀都不一樣,應該讚歎的沒有讚歎,不應該讚歎的卻讚歎,這不是一個很好的世界。所以,你要多看看古書,你就知道,哎呀,現在的人實在是不對了!

這三十二相基本上是由百福所成,一百個福報才能夠成就一個相,百福莊嚴。那麼什麼叫百福呢?我們先講其中一個福。就是說,整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都瞎眼睛了,你身為一個醫生,用種種的方便把娑婆世界人的眼睛給治好,這叫做一個福。你要修一百個福,才具足這其中一個相。所以這個相是不容易的,要多生多劫。

但是,到極樂世界你能夠成滿三十二相!當然我們剛開始是借阿彌陀佛的光明,但是總有一天你也可以有這種功德顯現出來。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3-2-24 06:24

丁五、身金色願(三)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帶業往生的,凡聖同居土的這些天人,他們的外表的身體要顯現出真金色。這個真金色就叫做紫金色,它的金不是黃色的金,是帶有紫色的金。為什麼紫金色?因為,在所有顏色當中,紫金色是一種性質柔軟而且尊貴莊嚴的顏色,特別尊貴的顏色,這世間少有。

一般來說,我們在內心當中要有禪定的功德才能夠現出紫金色。在色界、無色界的天人當中,他們的顏色都是黃金色。古德說,這種金色的身體非是有漏善業所感,都是要禪定。一個人有禪定以後才能夠顯出黃金色,那麼紫金色又比禪定更高了。

前面是講到身相的形狀,這個地方講到顏色。這個地方,古德說,為什麼極樂世界的人民要有這麼好的三十二相,又現出這種紫金色的光明,其目的何在呢?古德說,為了使令眾生歡喜而生信敬故。說極樂世界的人民不是一天到晚待在極樂世界;你到處去供養諸佛,有時候到眾生的世界去度化眾生。你有這樣的身相莊嚴,就能夠讓他產生歡喜心而產生恭敬心。所以說這個是使令眾生產生歡喜、恭敬的緣故。

我看一則新聞說,美國有做一個調查,說一個人在社會上,他的外表的確很重要。說這個人沒什麼才華,但是外表長得好,他的升遷機率會比較高。這是事實。說這個人,我們不重外表,這是我們嘴巴講,其實我們都很重視外表。

這個調查說,一個外表好的人,老闆要升遷,第一個會先考慮到他。這個人沒什麼能力,無所謂,長得莊嚴!而且外表長得莊嚴的人,他做了錯事,人家比較容易原諒他,所以他占盡了便宜。你看,好的有他的一份,壞的他又可以遠離。這個是沒辦法的,因為我們都是靠外表,我們的明了性讀不到他的內心世界。所以極樂世界必須有這樣的一種方便,三十二相身金色。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3-3-2 06:39

丁六、形色相同願(四)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跟人,外表的形狀跟他的整個膚色(我們娑婆世界很多白色、黃色、黑色的膚色)假設不相同的話,你能夠分出他的好跟醜的差別的話,不取正覺。

這個就是一種形色相同的願。為什麼發這個願呢?古德說,凡夫造業是依止六根。那麼六根為什麼造業呢?因為不平等故。你看,你眼睛看到一個東西,我們這樣看過去不會動念頭,但是你如果看到一個好壞的東西,有對立的東西,不平等,你就動念頭了。所以古人說「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

這個念頭為什麼動呢?因為他看到不平等的東西。所以阿彌陀佛必須把這個極樂世界不平等的差別相消滅掉。我發覺,我們釋迦牟尼佛也有這樣的用意。你看,所有人,只要你出家,頭髮全部理光。不管你以前是留什麼髮型的,全部理光來,穿上同樣的衣服,穿上袈裟。很多居士都跟我講說,哎喲,師父!你們佛學院的學生,看起來臉色都差不多。我說,你看差不多,我們絕對看得出來。很多居士看出家眾,看起來都是,你們倆長得差不多。這個是釋迦牟尼佛刻意安排的,整個頭髮理掉,衣服穿的相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是消除不平等。因為有不平等就容易產生是非,有是非就會容易產生造業。所以,他把不平等的情況消滅掉,就遠離很多的過失了。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3-3-2 06:40 編輯 ]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3-3-9 06:29

丁七、衣服隨念願(三十八)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前面我們是講到極樂世界的身體的形狀、膚色的差別等等,這個地方講到他的衣服跟飲食的受用。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假設想要得到一種身上的衣服,那麼這個衣服是怎麼出現的呢?隨念即至。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根本就不用去買,不用去裁縫。那麼這個衣服,是出現什麼衣服呢?「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就是佛陀所讚歎的這種如法的莊嚴的服裝,要合乎我們戒定慧的服裝。假設在整個成就衣服的過程當中,你要去裁縫,用種種的布料去裁縫,或者你要去做種種的染色,衣服穿過以後還要洗滌…… 這麼多麻煩的過程的話,就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等於是減少我們衣食的拖累。我們一般人的生活都是被衣食所拖累。我過去在蓮因寺講《靈峰宗論》,第一篇講到發心篇,講到發菩提心,為了無上菩提、為了廣度眾生而修學聖道。懺公師父那個時候在旁邊聽了這一段,聽完以後他就進去了。進去以後,他中午吃飯就開始發揮了,說,我們這個修行發菩提心很重要!他說,我們在東北有一句話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說東北的女眾為什麼嫁漢呢?就是為了穿衣吃飯。這個想法不好!我們應該說,嫁漢嫁漢,為了國家民族,這才好。老人家就是講到發心的重要。當然,一個話會流傳,也就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其實生命當中為了衣服飲食而忙碌,也可以道盡了一個老百姓的心態。阿彌陀佛當然就考慮到這一點,就是遠離這樣的一種麻煩事情,衣食自然。

淨土宗修學的一個基本思想,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在我們未來的生命當中,你只要不斷地去想極樂世界的莊嚴,這件事情就會成就。也就是說,阿彌陀佛那個四十八願,他這四十八願的四十八種力量,其實不斷地在憶念我們。

但是,單方面的憶念是不能構成感應的,所以只要我們能夠花一點心思去憶念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是絕對可以成就的。所以,在我們講完課以後,希望大家在心中都有四十八願,你不斷地對它釋放出你憶念的磁場,那麼在未來的生命當中絕對可以心想事成。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3-3-16 06:26

前面講到正報莊嚴,包括遠離三塗、身相莊嚴、衣食自然,這都是一種離苦得樂的相貌。這以下講到五種神通。為什麼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提供這五種神通的果報體呢?我們從《大般若經》裡面得到了一些說明。《大般若經》對菩薩開示說,菩薩發菩提心已,應修學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無所著。說菩薩剛開始修學,先立定你的目標,要成就佛道,發菩提心。

然後幹什麼呢?修學般若波羅蜜,用我空法空的智慧,使令你內心當中安住在無所著。既無所著,為了遊學諸佛國土故,而應學五通。你慢慢地成就了菩提心,也成就了空正見,接下來幹什麼呢?為了遊學十方諸佛國土、廣作佛事的緣故,菩薩開始要修學五種神通,要修學禪定五種神通。

那麼為什麼修學五通呢?第一個,依止天眼而見其身形,看到這個同參道友的身形;第二個,依止天耳而辨其音聲;依止神足而通達無礙;依止他心而知其心思;依止宿命而知所從來。所以當菩薩發了菩提心,修學般若波羅蜜以後,你要開始參學十方國土,開始去一方面親近十方諸佛,一方面成熟無量有情、廣作佛事,你就應該要成就五通。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為了參學十方佛土的方便,阿彌陀佛也提供了五通。我們看看他的五通的相貌。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3-3-16 06:28

丁八、天眼普見願(六)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這些凡聖同居土的天人,他們都必須要成就天眼。這個眼就是眼根,能夠見諸色塵的。為什麼加一個「天」呢?表示這個眼根是通達無礙,叫做天。這個天眼的力量有多大呢?至少能夠照見百千億億十方諸佛的國土。百千億億包括了它的遠近的相貌,包括它的粗細的相貌,包括它的內外相貌。內外,什麼叫做內外呢?你看這個牆壁,牆壁以內的你看得到,牆壁以外的也看得到,看得到內外之相。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

這個天眼通,在古德解釋說,在極樂世界的眾生能夠照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苦樂等相,及一切障內障外、世出世法、種種形色,無有障礙。就是極樂世界的天人,能夠親眼看到這個六道眾生,他過去修布施,死掉以後生在尊貴家;或者這個人慳貪,墮落到貧窮的果報。你自己親眼看到這個果報的顯現,當然能夠生起厭苦欣樂的這樣一種願望。也就是說,他能夠實際看到眾生六道輪迴,他死亡以後生到哪裡去、受種種的苦樂的相貌。這個是天眼的一種受用。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3-23 22:39

丁九、天耳普聞願(七)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講眼根的殊勝,這個地方講極樂世界果報體的耳根殊勝。那麼極樂世界的耳根是怎麼樣呢?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國中的天人,他的耳根能夠聽聞種種的聲塵, 他的範圍能夠聽聞百千億億諸佛所說的佛法,而且能夠受持。這個受,就是了解義理叫受;持,就是明記不忘叫作持。能夠了解義理,又能夠明記不忘。這個是講到他的耳根的功能,能夠受持諸佛所說的妙法。

古德講到這個五種神通,說菩薩成就五通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堅固菩提心。菩薩因為能夠見聞眾生所受諸苦果故而厭離苦因, 因為能夠見聞眾生所受的種種樂果故而欣求樂因。我們一般人對於造殺盜  淫妄不知道怕,因為他沒有親自看到這個果報出現,所以他不知道怕。因為造業的時候果報不是馬上出現,是來世才出現,所以他的恐懼心沒辦法生  起。但是,如果菩薩成就五通,他能夠親自看到這個人因為造業的關係來生 到地獄去,他對他自己行為的惡業會產生厭離的感覺。

《宗鏡錄》引用《大智度論》裡面一個故事說,一個阿羅漢成就無生法忍以後,在禪定當中看到他過去生到地獄受刀山油鍋的果報,身為一個阿羅漢他嚇得全身毛細孔出血!你就知道這個地獄果報的可怕。你看到這種果報以後,自然地就不敢去造這個惡業了。所以它本身對於堅固一個人的道心有幫助,因為他實際看到因果的出現,而不是聽聞而已。

第二個,這個菩薩具足五通,能夠積功累德。他能夠游諸佛國,一方面親近供養諸佛,一方面能夠成熟、利益有情,能夠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沒有神通,你就離不開三界,就不能親近十方諸佛,就喪失很多的上求下化的機會。為什麼?這個叫作報障,你的果報體障礙你的願望。你很想要親近諸佛,你很想要廣度眾生,但是你的願望,你這個果報體它沒有提供你這個功能,它沒有這種功能來完成你的願望,你叫作空有願望。因為娑婆世界果報體太羸弱了,你哪裡都不能去。所以,對一個菩薩——一個有志向的菩薩來說,成就五通是非常重要,它能夠實踐你的理想。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4-6 13:14

丁十、神足無礙願(九)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個神足就很重要了。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他的整個行動力就靠這個足)他的神足通是什麼相貌呢?於一念頃的時間能夠超越百千億億的諸佛國土,在一念頃。

我們可能很難想像他的功德,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你看經典上說,目 犍連尊者是所有阿羅漢裡面神通第一的。他有一次在聽佛說法,他就感覺  說,哎喲,我上次坐在前面聽佛陀的聲音是這樣子,為什麼我這次來晚了在後面聽,聲音還是這樣子呢?那到底佛陀的音聲有多大呢?能夠有多遠呢?他要測試佛的音聲,就用他的神足通一直飛一直飛。飛到最後,竟然飛離了 娑婆世界,到了他方的佛世界去了,飛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個地方是一個佛陀的莊嚴的國土,這些菩薩看到目犍連尊者,說,哎喲,怎麼來了一個小蟲?佛陀說,哎呀,你不要輕視他,他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大弟子,他要測試佛的音聲跑到這個地方來。目犍連尊者一心一意地在聽佛的音聲,結果飛離娑婆世界以後,他回不來了。這個時候,他方的佛陀就跟他講說,你要憶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後來目犍連尊者仰仗佛力才飛回來。

所以,一個阿羅漢的神足通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在極樂世界提供的神足通,是在一念頃超越百千億億諸佛國土。你去跟阿羅漢一對比就知道了,菩薩的神足通不可思議。

神足通這句話其實是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是到達的意思;第二個是轉變的意思,我們叫如意足。

到達就是我們經文所說的這種神足通。這個神足通有粗細的差別。在初地之前的神足通是粗淺的,他的相貌是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你從這個地方到台北,你是用身體直接飛過去的,就像那個鳥,如鳥飛虛空,無有障礙。初地以上的菩薩的神足通,是精細的神足通,叫作此沒彼出,一念即至。你從這個地方到台北去,你不用飛,你在這個地方消失掉,在台北直接現出來,就是我們這個地方說的「於一念頃」,他不用靠身體飛。這個是要初地以上的神足通才做得到,它有到達的作用。

第二個,轉變。轉變就是可以把物質作轉變,把大的變成小的,把小的變成大的,把一變成多,把多變成一。在初地之前的變化,最多不能超過七天。你看阿羅漢可以把石頭變成黃金,但是七天後它自動又變回來,因為他沒有那個道力來改變物質的本質。但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把石頭變成黃金以後,這個黃金就永遠是黃金,它不會再變回來,永久的改變。

所以這個神足通有到達跟轉變兩層意思,也各有粗細的差別。

當然,這個神足通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古德說,在極樂世界的人民這個神足通,產生最大最大的作用就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供佛用的。我們都知道,福德的產生要心境的相應,你有布施的心,你還必須找上一個殊勝的田。我們上次講過,你供養一百個持五戒的,比不上一個修十善的;你供養一百個修十善的,比不上一個初禪……乃至於比不上二禪三禪、初果二果,乃至於比不上佛陀。在修福報的時候,你的田是很重要。末法時代為什麼我們很難修習很大很大的福報?就是你找不到一個殊勝的田。

你看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諸位都知道,他叫無貧尊者。他出家以後,他那個缽很特別。那些貧窮人家把粗劣的飲食放到阿那律尊者的缽裡面,只要進入他的缽,入此缽成甘露味。他吃不完,他把他缽裡的東西拿出來分給他師兄弟的時候,又變成粗陋的飲食。因為它是福德所招感的。

阿那律尊者以前是個農夫,他經常去田裡面耕種。在山上住一個辟支佛, 這個辟支佛七天下來托缽一次。結果有一次他下來托缽的時候,托了空缽而回了。這個農夫看到這個辟支佛,一個修行者,他覺得很可憐,他七天才吃 一頓飯,這次又空缽了,他就把自己的便當施捨給這個辟支佛。從那以後, 他就天上人間永遠不遭受貧窮的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遇到一個殊勝的  福田,一個辟支佛。所以,我們今天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那的確是能夠快速地積集資糧。當然,這個地方神足通就很重要,它可以把你的願望轉成實際 的行動,而不是在心中觀想而已。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3-4-6 13:17 編輯 ]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4-14 11:26

丁十一、他心悉知願(八)

我們看第十一個,他心悉知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這個是五種神通的第四個,他心通。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假設他不能夠見(這個見就是通達),不能夠通達他人的心識,不能夠通達他人內在的思想——他的最低限度要能夠知道百千億億諸佛國中眾生心念,不取正覺。

在《大智度論》裡面龍樹菩薩說,菩薩見其形而聞其聲,而亦當知其心智。為什麼呢?說菩薩到了十方國土去,他用神足通到了,也看到很多眾生的形狀,也能夠辨別他所講話的音聲,為什麼要修他心智呢?以知其心思而應機說法故。因為你要說法之前要先觀察他心中的希望。這個說法本身不是說你要講什麼法,而是對方要聽什麼法,這個契機很重要。

我曾經遇到一個居士,他跟我講一件事。他說,有一次,一個某甲法師跟他講說:某某居士,你布施修得不錯,持戒也不錯,但是你這個脾氣那麼糟糕!就拿這個發脾氣的過失一一地指責他。他聽了以後非常反彈,非常不高興。後來,他用同樣問題去問某乙法師,某乙法師就讚歎他的功德:你看你布施學得不錯,持戒也學得不錯,如果你的脾氣能夠改得好一點那就更好了。這個居士聽了大歡喜,然後就慢慢改他的脾氣。

我在想一件事情,諸位你要永遠記住一句話,如果你以後弘法的話,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他自己想要改變。所以你的目的就是怎麼樣?使令他改變。而這個時候你的善巧就很重要。諸位要記住,不是你讓他改變,你是創造一個色聲香味觸法讓他自己改變。而這個地方這個四悉檀,他的歡喜就非常重要。蕅益大師講,沒有歡喜益,後面的滅惡、生善、入理都不能成就。所以說這個菩薩的他心智是幹什麼呢?因為要觀察他的心思、知道他心中的願望,才能夠應機說法,是這個意思。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4-15 16:30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他心通
乃五通之一,六通之一。

全稱   他心智證通(梵 para-cetah-paryāya-jñāna-sāksātkriyābhijñā)或
智心差別智作證通。又作
觀心心數法智證通、
知他心通、
心差別通。

即證得他心智,能如實了知他人心中差別相之神通力。相當於十智中之他心智。
============================================================
四悉檀
悉檀,梵語 siddhānta,巴利語同。意譯作成就、宗、理等。

佛化導眾生之教法可分四個範疇,即:世界、各各為人、對治、第一義等四悉檀。略作四悉。
法華經玄義卷一下,以悉檀為梵漢兼稱之語。悉,即遍之義;檀,為檀那(梵 dāna,譯作布施)之略稱,

即佛以此四法遍施一切眾生,故稱四悉檀。

據大智度論卷一所載,佛之教法有種種差別,乍見似為矛盾,若總其教說,則有四悉檀之別,皆為實義而不相違背。

(一)世界悉檀,即隨順世間之法,而說因緣和合之義;亦即以世間一般之思想、語言、觀念等事物,說明緣起之真理。
例如,人類係由因緣和合而存在,故非為實體。以人存在本是一般世俗之見,乃說適合世俗之法以隨順眾人,令凡夫喜悅而得世間之正智,故此悉檀又稱樂欲悉檀。

(二)各各為人悉檀,略作為人悉檀。即應眾生各別之根機與能力,而說各種出世實踐法,令眾生生起善根,故又稱生善悉檀。

(三)對治悉檀,即針對眾生之貪、瞋、癡等煩惱,應病而予法藥。此係為滅除眾生煩惱與惡業之教;以其能斷眾生諸惡,故又稱斷惡悉檀。

(四)第一義悉檀,即破除一切論議語言,直接以第一義詮明諸法實相之理,令眾生真正契入教法,故又稱入理悉檀。
...................此外,禪經中所說之四隨即指四悉檀。

〔維摩經玄疏卷一、大乘義章卷二、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華嚴五十要問答卷下、華嚴經孔目章卷三、阿彌陀經通贊疏卷下〕 p1758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3-4-20 17:06

丁十二、宿命智通願(五)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的天眼通是看到他的身體的形狀,天耳通聽到他的聲音,他心通知道他現在的善根的淺薄、煩惱的粗重,是看到他現在的結果。宿命通是知道他是為什麼形成這個結果,看到他的過程——你從什麼地方來、你過去是什麼因緣而造就了現在的結果,就靠這個宿命通。前面是看到了現在的結果,這個宿命通是看到他過去的過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假設不成就宿命通——這個宿命通《大智度論》上說是「知所從來」,知道這個人過去是什麼樣的因緣,所以他有這個煩惱。這個人為什麼一出家很喜歡拜佛?他有他的因緣。為什麼這個人不喜歡拜佛,喜歡打坐?他有他的因緣。這個菩薩能夠知所從來。能夠知道百千億億整個諸劫的種種的「事」,這個事就是他的善惡的因緣,他的善根是什麼因緣成就的,他的罪業是什麼因緣成就的。

這一點,《楞嚴經》很強調,知所從來。《楞嚴經》說,一個人的繩子是怎麼結的,他是怎麼打結的,你要把他的結解開來,你要知道它是怎麼形成的,你不是硬拉就可以把它解開。說 A 這個人有貪煩惱,B 有貪煩惱,對治的方法不一樣,因為他們剛開始形成這個貪煩惱的過程是不一樣的。他們兩個形成貪慾煩惱的過程不一樣,你怎麼能夠用同樣的藥去對治呢?

我要告訴大家一個問題,過程很重要;你不了解他的過程,你就不能為他解開他的問題。所以你看現在很多的治療的,那個催眠法,其實這個是合乎《楞嚴經》的道理。你看他為什麼一看到水就怕?你說,欸,你不要怕水,你不要怕水。你跟他這樣講不要怕沒有用,他就是怕。你要「知所從來」,事出必有因,這個害怕的心是怎麼形成的,把它找出來。所以這個宿命通能夠知所從來,能夠找到這個善惡形成的一個過程。

當然,這個五通其實是通外道的,也通於二乘,但是它的內涵不一樣。諸位要知道,這個下面「知百千億億諸佛國土」、「知百千億億諸劫事」,特別的廣大。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到一個修仙道的婆羅門的地方,這個婆羅門有很強大的宿命通。釋迦牟尼佛就考他了,就拿了一個骨頭給他看,說你看這個人他生前是做什麼事?他是生什麼病死的?他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拿一個骨頭給他看。這個外道一入定,哦,這個人他是在哪裡出生的,他以前是做什麼行業的,他是得什麼病死的,他現在到哪裡去了,講得清清楚楚。佛陀說不錯不錯,善哉善哉!

佛陀又拿另外一個骨頭給他看,說這個人他是從哪裡出生的?他是做什麼行業的?他是生什麼病死的?他是往哪裡去?結果這個骨頭他一看,看不出來。為什麼?因為它是一個阿羅漢的骨頭。阿羅漢入無生以後,他找不到他的信息,這個婆羅門竟然看不到他的過去。所以你就知道,外道的神通跟阿羅漢的神通、跟佛陀的神通是有差距的。

我們講淨土法門是他力門果地教,這個地方,其實這個神通可以說都是我們先受用阿彌陀佛的功德,但是在受用的過程當中,我們再慢慢地慢慢地償還。先享受後付款,就這個道理。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3-4-20 17:09 編輯 ]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4-27 15:18

丁十三、壽命無量願(十三)

我們看丁十三的「壽命無量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古德說有三種無量:第一個是光明無量。極樂世界整個依報的國土都是光明的,沒有一個角落是黑暗的,絕對沒有。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極樂世界沒有晚上,都是光明的。第二個,極樂世界的正報是壽命無量。第三個,眷屬無量,有很多很多的大菩薩,諸善聚會。

這個地方講到壽命的無量。說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假設我的壽命是有限量的話,那麼這個限量是下至百千億億劫,就不取正覺。

這個壽命無量,當然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古德在這個地方說,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他的受用特別殊勝,他沒有痛苦的感受,只有快樂的感受;極樂世界供養諸佛植眾德本,而且見佛聞法增長菩提,你能夠積集廣大福德、智慧兩種資糧,也特別殊勝。這樣的一個果報體,假設他的壽命很短暫的話,那麼就好像玉杯之穿漏而終成遺憾。說一個杯子,這個杯子長得很漂亮,裡面裝了很多的甘露,但是它的杯底有漏洞,那這樣子這個杯就是很遺憾。

所以極樂世界,你看,沒有三惡道,身相莊嚴,衣食自然,五種神通。你還不一定要待在極樂世界,你經常能夠遨遊十方世界。它提供你這麼好的果報體,當然我們很在乎這個時間。用這個果報體借假修真,到底這個果報體能夠用多久?下至百千億億劫!有足夠的時間讓你修學聖道。

我想,我們流轉到現在,我們感覺到三界對我們最大的傷害大概就是分段生死。我不知道諸位怎麼想的。其實我們對三界果報的厭惡,我們不在乎說什麼老病死,因為我們久了也就習慣了,但這個無常敗壞很可怕。我在想一個問題,如果三界的壽命長一點,不要經常這樣死來死去的,可能很多人會考慮繼續留在三界。但是,三界的果報體太短了,這個問題很嚴重。因為,好不容易,生老病死我適應了,我適應以後你又讓我死掉,又換一個新的環境;新的環境我又適應了,又死掉了。弄得一個人真的是莫名其妙。我們必須要不斷地適應新的環境,等到你摸清楚開始修行了,又死掉了。其實我覺得,三界當中最大的傷害,除了生病以外,這個死亡是很嚴重的。這個分段生死,讓你整個修學聖道一加一不能等於二,不能夠相續下去。

極樂世界提供一個這麼長的壽命,古人說一句話:「拚個今生,永作閑漢」,這個極樂世界是一勞永逸的,辛苦一次,一次解決。我覺得這個非常好,我今生拼了,但是怎麼樣呢?得到這次果報以後,一勞永逸。我們為什麼不到天上去?因為他的壽命太短。你好不容易生天了,結果又掉下來。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果報是什麼樣?一勞永逸的!你只要拼一次,從今以後,你長久地可以受用這個果報。所以壽命無量這個願望是太重要了!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3-4-27 15:22 編輯 ]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5-4 21:54

丁十四、隨願修短願(十五)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也講到跟壽命有關係的,說在我成佛了以後,國中的天人,壽命是無能限量的。這個我們說明一下。極樂世界的無量,他的壽命是有量的無量,你有一天還是要面臨死亡,是有量的無量,當然這個時間很長。除非你有一個很特殊的菩提本願,你能夠「修短自在」。這個修就是長期的修學,或者短暫的修學,這個是合乎你心中的願望。

我們到極樂世界以後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你成就無生法忍以後,馬上離開極樂世界。離開極樂世界,在古德註解當中你有兩個選擇:第一,你以初地菩薩的力量,轉投生到十方的其他佛土去。你等於是把阿彌陀佛佛土當作你成佛的第一個跳板,到極樂世界成就無生法忍,然後你就放棄那個壽命到另外一個佛土去,那個時候你自在了。第二,你成就無生法忍以後,回入娑婆度有情,大悲特別重。就是你不需要那麼長的壽命,你怎麼樣?把那個壽命的願望捨掉,這第一個選擇。

第二個選擇,你覺得,欸,極樂世界不錯,我就長久待下去了,一直等到你修到等覺菩薩為止。如果你讀《阿彌陀經》你就知道,它講到「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蕅益大師解釋說,阿鞞跋致是初發心的、初往生的菩薩,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就是在那個地方住很久的久修菩薩。所以極樂世界很多等覺菩薩。

當然,你不能在極樂世界成佛,因為你成佛,你自己要發願創造一個國土。但是極樂世界可以讓你待到等覺菩薩再離開,也可以;你成就無生法忍馬上回入娑婆,或者親近十方諸佛國土,也可以。這叫作修短自在,「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你看淨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省庵大師他是悲心很重,他作那個《勸發菩提心文》。他臨命終的時候諸位弟子在下面哭泣、膜拜。大師說:大眾切莫哭泣!我去去就來。生死事大,各宜淨心,念佛可也。他說你們不要哭,我去去就來。所以這個菩薩可能不會待太久,就是隨順你的本願而修短自在。

所以你看,我們在修淨土的發願文有兩個,對不對?一個是什麼?「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對不對?後來懺公師父把它改成「回入娑婆度有情」,你會覺得哪一個比較好?你跟不退菩薩,一天到晚跟他們作伴,第二個是回入娑婆度有情。這個就是我們說的「隨其本願,修短自在」,兩個都很好。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3-5-4 21:59 編輯 ]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5-11 18:37

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學員提問】極樂世界的壽命無量直至成佛,請示法師這樣的思想對不對?

【師父答疑】我們不能在極樂世界成佛,因為那個世界不是你創造的。你可以借用那個地方來修學,但是你不可以在那邊成佛,一個世界不准許有兩個佛。這個是彌陀的本願創造的世界,你等於是借他的光明來修學,借假修真。如果說你到極樂世界成佛,那這個思想是完全錯誤,你不可以在那邊成佛。你要成佛,你要到娑婆世界,然後發願;發了願以後,到眾生的世界積功累德,去滿你的願;然後願成就了,那個國土就出現了;然後別人再來依靠你。你不能夠說別人創造那個地方,你去成佛,不可能。成佛都是開山祖師,這個道場必須你自己蓋的,否則你沒辦法成佛的。

【學員提問】到極樂世界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師父答疑】是的,這前面我們講過。你或者是一部分,或者全部。

【學員提問】在極樂世界還有天、人之分嗎?

【師父答疑】有的。不過,我們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輪迴是豎的,所以它彼此不能見聞,我們跟畜生道可以見聞。而極樂世界的四土是橫具的,它的天、人,什麼叫天人?就是這些凡聖同居土。上面還有方便有餘土,還有實報莊嚴土,這三土的眾生可以互相的接觸,可以互相見聞。你可以看到天上的人,天上的人也可以看得到你在幹什麼。你可以看到凡聖同居土,你可以看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他也可以看得到你,互相可以往來的。你看《阿彌陀經》說,你可以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蕅益大師講說,什麼叫諸上善人?就是那些法身菩薩。所以極樂世界的人民是互相地見聞,互相在一起。

我在想一個問題,關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在作《四十八願》,我在想,構建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想法是從真善美出發的,真善美。我們娑婆世界,美好的東西往往都是不善良的,都是跟邪惡劃等號的。你看最美好的是什麼?鑽石。但鑽石成就的過程是充滿了血腥跟暴力。美國有一個作者說,我們受用的鑽石,你看做很多很多的裝飾品,這些美好的鑽石有三分之一來自於非洲,而得到這個鑽石都是經過殺戮。只要一個鄉村發現有鑽石,這個鄉村的人大概全部要被殺掉,一個都不能夠留下來。所以他的作品,他那個作品的名字叫《滴血鑽石》,鑽石是滴血。然後它成就以後,我們看到鑽石又產生很多的貪慾的煩惱。所以我們娑婆世界,美好的五塵都是跟邪惡有關的。你看我們講修行,為什麼都攝六根?就是你不能被五塵所轉。所以在娑婆世界,美好都是不善良,善良也就不美好。

極樂世界是怎麼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安排,先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然後你在美好的世界當中產生善良的心,產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從美中培養你的善心,然後從善心當中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再入真。所以極樂世界的國土是美、善、真。你要掌握這三個角度,你大概對極樂世界的國土,那個綱要抓到了。第一個,他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讓你產生欣求;第二個,他從美好當中引發你的善念,菩提心、六波羅蜜的善念;然後從善念當中再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再入真實。

我們常說一句話,借假修真。這句話剛好運用到極樂世界。先假借這個美好的東西,我們看到美好的東西我們會喜歡;你喜歡上它的時候,它就有辦法引導你生起善念,最後從有相的善念入無相的空性。這個思考不錯。諸位以後成就國土可以參考這個方式,由美入善,由善入真。

我們這一堂課就講到這個地方。諸位如果有空的話,可以把那個核心五願背一背,因為它等於是整個極樂世界淨土的因果的綱要,前面五個願,講到極樂世界的果報功德、因地的修學。然後再把後面的這些願,依報莊嚴、正報莊嚴,你把幾個重要的背起來,重要的。然後在心中不斷地想,你每想一次,它就跟你產生一次的感應。說實在的,極樂世界,憶佛念佛,淨土法門你要多想,它跟你的緣才深。娑婆世界的事情你要少想。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3-5-11 18:41 編輯 ]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3-5-18 11:34

丁十五、那羅延身願(二十六)

我們看這個願文裡面,第十五個,那羅延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跟前面的壽命無量願是有關係的。因為我們講到正報,當然第一個談到他壽命的長短,現在再進一步談到,在這麼長的壽命當中他的整個身體狀態是怎麼回事。前面是講他的結果,這個地方講到他生命的過程。我們加以消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所得到的這樣一個色身果報體,假設不能成就金剛那羅延身,那麼我就不成佛。

這個金剛是天上金剛力士的名稱,他的名稱叫金剛力士,是諸天的護法神。那羅延是比喻這個金剛的色身非常的堅固。那羅延翻成中文叫堅固,是比喻他的色身。說這個人一出生的時候,身體非常的強壯堅固,不衰、不壞,沒有衰老,而且他沒有病痛的破壞,所以叫作那羅延。

一般來說,在整個聖道門當中,我們要以精進力的緣故而得堅固身。說這個人的身體,你看他的樣子,六十幾歲還很年輕。為什麼他的色身這麼堅固呢?就是這個人的心特別精進。他隨時把心力提起來,隨時讓自己保持全力以赴的最佳狀態,這種人他不容易衰老,因為他精進。以慈心不殺的緣故而得無病痛。為什麼他都沒什麼病痛呢?因為他過去生沒有殺害眾生,他走路的時候很小心,他對每一個眾生都保持釋放他的慈悲心。

你看阿難尊者,他活到一百二十歲。阿難尊者一生當中做佛陀的侍者, 他從來沒有生過病。薄拘羅尊者活到一百六十歲,也沒有生過病。佛弟子當中有兩個阿羅漢沒有生過病,一個阿難尊者,一個薄拘羅。你看舍利弗,他是阿羅漢,他有一次病到最後連站都站不起來。佛陀說法的時候,弟子用擔架把他抬到法堂去聽法。所以阿羅漢的果報體也各式各樣。

在極樂世界的人民當中,阿彌陀佛所提供的果報體,不但是壽命的長, 而且他的身體,在這一期無量無邊的阿僧祇的壽命當中,第一個,沒有衰老的現象出現,你永遠保持年輕的相貌,永遠保持一個美好的體力;第二個,你一生當中沒有病痛。這個非常重要。《華嚴經》說我們菩薩不怕老,也不怕死,但是很怕病痛。因為你一生病以後,你整個氣血、筋脈都不通,就障礙你去修學聖道。

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祖一生當中真的是為病痛所苦。你看他的發願文講得很清楚。他說他每一次在加行用功的時候,他的心跟聖道快要相應的時候,功夫剛剛相應,病痛就現前,就被病痛給破壞了。所以你看他講一個偈頌,他說:「病是吾輩良藥。」他說這個病是我最好的藥,佛陀說的法都沒有病這麼好。為什麼呢?消滅我無始的妄想,看破此身虛妄,深達苦、空、無常、無我觀門。你看蕅益大師,本來有很多的妄想,要使令正法久住,讓五個比丘如法住世……後來病痛現前以後,他整個向外攀緣的、有所作為的妄想全部消失掉,對色身的執取也慢慢消失掉。看破此身虛妄,最後通達苦、空、無常、無我觀門,成就了四念住,成就了修道當中非常重要的出離心。

當然,蕅益大師是一個大修行者,他能夠轉識成智,他能夠把病對他的傷害轉成修道的力量。你看他,他對身心世界的苦、空、無常體驗得這麼深刻,可見得病痛對他的刺激是既深且遠的,非常深遠的。我們一般人很難體驗到。你要轉不過來,那就是傷害了。

我們極樂世界的人民,我們後面會講到,他不但是在極樂世界念佛、念法、念僧,他一般來說是做兩件事:第一個,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他供佛。極樂世界人民相當忙的,他經常到十方世界遨遊,供養佛陀,親近佛陀。第二個,他到十方法界去成熟、教化眾生。這麼一個莊嚴、具足五種神通功能的果報體,如果經常生病的話,那這個是一個很大的遺憾。所以說,到了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它本身是一個不老不病的色身,叫作金剛那羅延身。這樣子對於我們修習善法、對於我們度化眾生,是非常有幫助的。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5-26 14:09

淨土法門的特色,印光大師說是「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說,身為一個淨土宗的修學者,我們不管是今生的離苦得樂,還是來生的功德莊嚴,主要還是仰仗佛力的加被所成就的。這樣的一種特色,當然在修行過程當中就有所不同。我們一般的聖道門,在修學的過程當中,主要地是仰仗內在心靈的力量來斷惑證真;而淨土宗的修學,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是要讓你的心力跟佛力產生一種交互的作用,我們叫作感應道交。所以,感應道交是整個淨土宗的一個修學宗旨,也可以說是一個修學的目標。你必須要用盡一切的方法,讓你心靈的力量跟佛陀的力量感應道交。這個是淨土宗的最高目標了。

那麼怎麼樣達到感應道交的目標呢?它根本的宗旨是什麼?

在這樣的一個修學傳承當中,最早提出感應道交的修學方法的,就是印度的祖師天親菩薩。天親菩薩在《往生論》當中提出了「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認為說,我們一個凡夫要跟佛陀感應道交,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修學「一心歸命」。

那麼怎麼修一心歸命呢?天親菩薩提出了五個法門,包括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作願、觀察、迴向,就是身口意的相應。這樣子能夠把你的心慢慢跟佛陀的心——兩個就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所以,最早對這個淨土宗提出修學宗旨的,是天親菩薩的一心歸命的思想。

這種思想傳到中國以後,善導大師就把它發揮出來。善導大師根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說其實第十八願是整個修學淨土宗的主要的宗旨,所以叫作願王。十八願當中的根本思想就只有八個字,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他認為這八個字是整個淨土宗修學的成敗關鍵。淨土宗不怕你煩惱重,它也不怕你業障重,但是你要感應道交,必須要具足這八個字: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這八個字怎麼解釋呢?太抽像( 象  ?)了。所以善導大師說,這八個字其實就是「順從本願」的意思。這句話就把整個淨土宗的中心思想挑出來。就是說,你一個念佛的人用什麼心態來念佛是最恰當的。就是你這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不能有任何的妄想!你不要說我這個人業障深重、我福報不夠, 這樣子就叫作抗拒本願。你內心當中念佛的時候只有一種想法,順從本願的想法。這個就是蕅益大師後來延伸出來的,所謂的「真實信心」。

其實我們看,名相一再改變,或者到最後印光大師叫「老實念佛」,其實都是這個道理。老實念佛也好,真實信心也好,順從本願也好,一心歸命也好,就是彌陀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當然,這個地方的問題點,就是你對淨土宗要產生一種強烈不共的信心,這是非常困難,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有很深厚的疑惑的煩惱,所以,我們必須要透過教理的學習來拔除內心的疑根。疑根未拔,你很難順從本願的。你說你念這句佛號,讓你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我看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必須透過教理的學習,成就大乘的正見,在對四十八願的學習當中慢慢地拔除內心的疑根,那麼未來我們念佛的時候就能夠「順從本願,一心歸命」。就這個道理。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6-2 23:19

丁十六、蒙光柔軟願(三十三)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核心五願,有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願。這個願就進一步地講到彌陀的光明對我們眾生所產生的一種力量。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這個光明所加被的根機——先看這個機——在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這麼多諸佛世界當中的有情的眾生,當然這個地方也包括了我們這些顛倒的生死凡夫。這是他的光明所加被的根機。

這以下說明它的利益。這些眾生只要蒙我光明來照觸其身體的話,他的身心會有一種柔軟安樂的感受。而這樣的一種快樂的感受,是超過天人的快樂。假設不如是的話,不取正覺。

我們在發願文當中經常說,「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希望我們在臨終的時候,願阿彌陀佛「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這個「淨光」是指的光明來照我的色身,「慈誓」是願望來攝我的心。以願望來攝持我的內心,以光明來照射我的色身。為什麼我們希望彌陀的光明照我色身呢?這個地方有罪滅善生、破惡生善的作用。

一般來說,佛菩薩對眾生的加持的神通力,主要是以光明的方式表現出來。你看佛菩薩只要顯神通,大部分都是用光明,因為它速度最快。我講一個佛菩薩所現光明的公案,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在台中的《念佛感應見聞錄》裡面講到一件事。說在台中有一個姓陳居士,他是一個建築包商。他跟他太太兩個是很虔誠的佛教徒,平常定期地參加念佛共修。有一天晚上,這個陳師兄睡覺的時候做夢,夢到他自己在客廳裡面坐,突然間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家,進來跟他聊天,聊得還很愉快。聊完以後,這個老人家就說,欸,我帶你到一個好的地方去,好不好?陳師兄說,好啊!我現在也沒有事,跟你去跑跑也好。那麼這個老人家就領著這個陳師兄到郊外去了。

走著走著就走到墓地去了。有一個墳墓是新開挖的,挖了一個大洞,裡面還放了一個棺木。這老人家就說,這個地方就是你要下去的地方,你現在可以下去了。陳師兄說,哎呀,這個是棺木,我一下去就死掉了,我不下去。但這個時候有一股很大的力量要把他推下去,這個時候陳師兄心中就趕快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念,在夢中他就看到金黃色的光明慢慢地出現了。這個光明出現的時候,那個要推他下去的力量就消失掉了,乃至於那老人家也消失掉了。這個時候他內心感到很輕鬆、很柔軟。那個光明就跟他說,你現在趕快回去!他就回來了。回來以後,他醒過來,欸,這是個夢,還很清楚,像真的一樣!

但是工作還是要做,他第二天早上還是正常地到工地去工作。他這個時候剛好是包了一個三層樓的整修工程,地震以後的整修工程。按照過去的工作慣例,他到了以後都要領著工頭巡巡工地,看看昨天做得怎麼樣,今天要怎麼做,做一個準備。正當他領這個工頭要上去的時候,突然有人找他。他跟工頭說,你先上去看看,我馬上上去。他就去招呼那個找他的客人。結果那個工頭一上去,不到五分鐘,那個木製的鷹架就整個「啪」,垮下來。那個工頭當場腦震盪摔死了,這個陳師兄逃過一劫。

諸位!你們猜猜看,陳師兄為什麼會逃過一劫?是啊,阿彌陀佛的光明的照射!雖然業力不可思議,但是我們相信佛力更不可思議。世界上的事情是無自性的,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在生命的結果還沒出現之前,因緣會變化。

我再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上一篇的隔壁篇,是講到張師姐。這個張師姐結了婚以後身體不好,吃藥也吃不好。她是信奉外道的,所以看到廟就拜,拜土地公、拜城隍爺等等。後來她經過人家的介紹,就認真學佛,受了三皈五戒,做佛弟子了。

學佛以後,當然她就不再參加這些道教的法會。但突然間有一天,她過去的朋友,那些所謂的道友,又找她。說某某人,我們那個地方有一家很大的百姓公廟,很大,今天剛好有一個盛大的法會,我們去那個地方拜拜。張師姐說,我現在受了三皈五戒,不能再去了。她說,沒關係,去湊個熱鬧也好。這個張師姐在對方的盛情邀約之下,就參加了。拜完以後,對方就要去買金紙燒。張師姐說,你不要燒這個金紙,這個沒有用的;你要燒金紙,不如念往生咒迴向給他好。對方說,哦,這樣子呀,那就不要燒了。兩個拜一拜就走了。

到晚上就有事情了。晚上睡覺的時候有兩個鬼跑進來,說,你是不是某某人?她說,我就是。這個鬼說,我們大王有話要問你,就把她抓走了,把這個張師姐半推半拉,拉到了一個好像是古代衙門的地方去。張師姐一上去,哎呀,不得了,兩邊站了十幾個當差的,拿著木棍在旁邊,中間坐一個非常高大威嚴的鬼王。這鬼王就說了,你今天在我廟裡面妄發議論,害我今天金錢收入少了很多,我要懲罰你!就叫旁邊當差的拿棍子,給我打!要打這個張師姐。張師姐說,欸,慢慢慢慢,你不能打我(這個人對三寶有信心),我是三寶弟子,你要敢打我,我就把我的菩薩請出來。說完以後就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一個人有信心就有力量。法界當中,我們深信諸佛皆充滿,佛菩薩是無時無刻不在的。所以她觀世音菩薩一念的時候,她當場看到觀世音菩薩,拿一個甘露瓶,就這樣從空中降下來。這些鬼王、這些當差的,看到觀世音菩薩,跪滿地板,都跪在地上。觀世音菩薩就把她帶回去了。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怎麼樣?隨時在我們的身邊,但是你要去憶念他的聖號,這樣你就可以「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

當然,我們可以這樣講,就著消除業障這個角度來說,其實諸佛菩薩的功德都是有他的加持力的。你看,你念觀世音菩薩,也是有光明加持你,不過他的量應該有所不同,因為他的本願不同。但是阿彌陀佛的量不可思議,「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他那個光明所加被的範圍特別大。

前面我們講到一個色身的沒有病痛,這個地方是講色心的柔軟,能夠破除種種的鬼神障跟業障,破障。這兩個地方都是跟正報的身心有關係的。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6-9 11:36

丁十七、樂如漏盡願(三十九)

我們看第十七,樂如漏盡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正報的身心,講到五個主題:第一個,遠離惡道;第二個, 身相莊嚴;第三個,衣食自然;第四個,具足五通;第五個,壽命久遠——構成整個極樂世界正報的功德莊嚴。這以下再說明這五種的功德莊嚴所產生出來的作用。

這五種功德有什麼樣的作用呢?這個作用我們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自受用的作用,一個是他受用。自受用,就是你在受用這樣的種種果報體的時候,你是什麼感受。先講自受用。他受用就是供養佛陀乃至於度化眾生。

我們看這個經文的消釋。就是說,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凡聖同居土的這些天人,今天我提供給他這個果報體,當他去受用這個果報體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快樂的感受。而這種快樂的感受就好像是漏盡比丘。

這個「漏盡比丘」什麼意思呢?就是四果阿羅漢入了滅盡定以後。他要入滅盡定,阿羅漢入滅盡定。沒有入滅盡定的時候,他色身還有微細的苦,但是阿羅漢入了滅盡定以後,他會產生一種非常殊勝的寂靜的快樂,類似於涅槃寂靜的快樂。而極樂世界人民的果報體所顯現出來的快樂,就好像是阿羅漢入了滅盡定的那種寂靜的快樂。

我們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而這個四大的結構體是跟你的煩惱、業力有關係。煩惱越重的人,他那個地火水風的結構就越粗重。煩惱比較淡薄的人,他的四大產生的力量就比較輕安。你看你剛開始出家的時候,你就覺得渾身不對勁,因為你那個時候煩惱很粗重,所以你那個地水火風表現出來也是很粗重。慢慢地,你開始拜懺甚至於打坐以後,就會有變化,經常打坐的人色身會比較輕安。雖然說不可能沒有病痛了,但是經常打坐的人,身體結構那個四大就有一點隨順於禪定的四大,有比較精妙的色身產生。

那麼極樂世界的色身,它本身是一個什麼結構呢?《無量壽經》上說, 它是一種「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輕虛之身是指的它「非飲食所長養故」,它不是飲食所長養的,飲食所長養的是一種很粗重的。第二個,無極之體,指的是無老病之干擾,所以無極之體。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因為它不是胞胎所生,它是蓮花化生,是彌陀的本願的法身所變現出來。這「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它的結構體,照《無量壽經》的形容,是若有若無、如夢如幻,所以這樣的一個果報體會產生一種快樂的感受。

這種快樂的感受,在《無量壽經》當中做一個比況。它說,世間上的小國王的色身,他那個地水火風的四大,跟轉輪聖王的地水火風的四大,就像乞丐跟國王一樣的差距。福報力不同。轉輪聖王跟天王的色身,又像是乞丐跟國王的差距。天王跟阿羅漢的色身,又像是乞丐跟國王。阿羅漢的色身跟極樂世界的色身比起來,又像是乞丐跟國王。

所以我們講,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壽命這麼長,你今天這個果報體要用很久。我們講借假修真,你一下子在極樂世界修學念佛、念法、念僧,一下子跑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一下子跑到眾生的世界去度化眾生,都必須靠這個身體來支持你。那當然你會說,這個身體它到底釋放出來的感受是什麼感受?這個地方講出兩個消息:第一個,極樂世界的色身給你的感受是安樂的;第二個,它這種快樂是寂靜的,不是躁動的。

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他的本性。什麼叫本性?就是沒辦法改變,你怎麼修行都沒辦法改變。我們這個明瞭的心,在痛苦的地方會躁動不安,想要離開,這個是沒辦法改變;我們到了一個快樂的地方就想要安住下來,這個也是沒辦法改變。我們人的本性是想要離苦得樂。

所以,太過於痛苦有助於你修出離心,但對你生命的安住是有障礙的。你不能讓自己的身心世界長期處在痛苦當中。成長過程太過痛苦,對你發菩提心會產生障礙,因為太痛苦了你會產生偏激的思想,你很難去產生大悲心。你很容易生起出離心,但是很難生大悲心。當然,你說天上的果報體很安樂,但是天上的安樂是躁動的,這個不可以,因為那種躁動的果報體會讓我們產生一種煩惱。極樂世界的安樂是寂靜的,這個地方你要知道,它是寂靜的安樂,就好像是漏盡比丘入涅槃的快樂。當然,這個果報體還有很多作用,後面會講這個果報體很多的妙用。

總而言之,極樂世界給你這麼一個長的、無量無邊阿僧祇的壽命,當中沒有病痛,有光明的照射,感到身心柔軟,而且又釋放出快樂寂靜的感受,這個就是你未來正報身心的相貌。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3-6-15 14:33

丁十八、供養諸佛願(二十三)

我們看第十八,供養諸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菩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就是供養諸佛。不管是《阿彌陀經》還是《無量壽經》,經常提到供養諸佛。當然這個地方是有積集福德資糧的目的。

我們看經文。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承佛神力(欸,這句話很重要。你以下的功德是怎麼有的呢?是仰仗彌陀本願的加持)。在佛力加被當中,你會有兩種很殊勝的功德:第一個,供養他方的十方諸佛,供養十方諸佛;第二個,「一食之頃」,在一頓飯的時間這麼短,就能夠遍至無量無數億億的諸佛國土。這個地方指的你這個供養的時間特別的快。

我想,我們今天在了解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供養佛陀的時候,有兩件事要注意:第一個是供養諸佛;第二個,一食之頃。這個願文有兩個。

我們一個菩薩必須要有很多的莊嚴,這個莊嚴當然是福德所成就。那麼當然,福德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供養佛陀了。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大家做參考。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釋提桓因。其實佛在世的時候有很多很多的釋提桓因,因為帝釋天很多。其中一個釋提桓因,他本身是沒有學佛。這個釋提桓因有一天跟天人在唱歌的時候,突然間感到自己五衰相現。怎麼回事呢?頭上花萎,他頭上的花慢慢地枯萎,甚至於掉下來。第二個,腋下出汗。天人本身是不流汗的,但這個時候他身上開始出很多的臭穢的汗,很多的天女就不喜歡他,離開他。第三個,衣裳污穢。他的衣服開始產生很多很多的污穢的顏色出來。第四個,身失光明。他身上的光明慢慢地暗淡了,甚至於消失掉。第五個,不樂本座。天人一般來說都是有一個台座,他乘著這個台座到處遊行。他這個本座坐不住了。所以他知道他自己天福將盡,譬如仰天射箭,這個箭已經到頂了,開始要掉下來。而更糟糕的是,他知道他來生要投生在鄉下一個母豬,這個母豬總共懷了六胎,其中一胎。

你看,這個落差很大,從天人到變成一隻豬!所以他非常恐慌。這個時候他就跑去找其他的釋提桓因的天王說,我的天福將盡了,你們可不可以救救我?釋提桓因說,我們雖然有廣大的神通,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去延長你的壽命。這樣子好了,你去找大梵天,大梵天那是三界之王。他去找大梵天的時候,大梵天也是說,我雖然有種種的神通,但是我也沒辦法延長你的壽命。他說,這樣好了,在娑婆世界有釋迦牟尼佛出世,你去跟他皈依,有很大的福德,可以救拔你。

這個時候,這個天福將盡的釋提桓因,就乘他的神通力趕快飛到佛陀的精舍去,這個時候佛陀剛好在說法。他這個時候壽命將盡,用他最後的力量就至誠地頂禮佛陀,嘴巴稱念「南無佛」一聲,就死掉了。死掉的時候,因為他臨終的時候很虔誠地身業禮拜、口業的稱念跟意業的皈依,所以他投生到這個母豬的地方的時候,福報增加了。所以這個母豬就非常地躁動不安,就到處跑,就把主人的花瓶打破了。主人一氣,拿棒子就把它給打死了。打死以後,其中一個胎兒就流產掉了。結果釋提桓因就從胎兒死掉,又回到他的本位,又做釋提桓因。

你看,面對一個莊嚴的佛陀,至誠地禮拜、稱念、皈依,換成一期的釋提桓因的果報,這個就是供佛的功德。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6-23 22:21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五面。這個地方講到第十八科,供養諸佛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這個地方講到極樂世界的人民平常經常性造作的事情,有兩段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個是「供養諸佛」,第二個是「一食之頃」。

在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上說,菩薩修學善根不必等待因緣。你修習我空、法空這樣的智慧,你隨時隨地,只要內心當中緣聖道的真理就可以修學。但是積集福德資糧必須要等待因緣。蕅益大師說,他開悟以後,他求一個執事僧而不可得。他要做一個執事人家都不讓他做,沒有機會修福報,所以他晚年恨自己福輪太薄,利他的事業不廣。所以他勉勵後人多多積集福報,因為修福報你要把握機會。當然,在所有的因緣當中,供養佛陀的因緣是最殊勝。但是,因為我們離不開三界,所以我們沒有供養佛陀的因緣。

第二個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一食之頃」。為什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能夠供養這麼多的無量無數億的佛陀呢?這個地方我們很難理解,說你去了又回來、去了又回來,根本做不到的。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當中,蕅益大師講出了一個答案,說意生身有兩種:阿羅漢的意生身跟菩薩的意生身。阿羅漢的意生身是一對一的。阿羅漢從這個地方到台北去,他必須從這裡消失掉,然後在台北出現。他是一個消失掉,出現一個個體。菩薩的意生身,極樂世界的意生身,是不離本土、常遍十方,是一對多的。

極樂世界的那種神足通,可以從一個地方消失掉,同時在一百個地方出現,甚至於在百千萬億個地方出現。能夠在一個地方消失掉,在其他很多地方同時出現。這個就是他能夠在這麼短的、一頓飯的時間供養無量無數億諸佛的原因。因為他這個意生身叫作「覺法自性意生身」,菩薩的意生身是能夠一為無量的,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當然,這個地方他有這麼大的、能夠一為無量的神通力,主要的原因是乘佛神力,彌陀本願的加持,不是他因地修什麼殊勝的波羅蜜,不是的。

丁十九、供具隨意願(二十四)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這個廣修供養的法門,基本上有三個法:第一個,能布施的心;第二個, 所布施的境;第三個,要有布施的物品。如果你都沒有東西,你去供養誰呢?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了,當一個極樂世界的菩薩要去供養佛陀的時候,那個供養的資具是怎麼出現的,說明這件事情。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假設現在要去供養諸佛,而且也來到了諸佛面前,那麼他這個時候會有一種很特殊的功德,叫作「現其德本」。他能夠仰仗彌陀的本願,顯現一種福德的力量。

什麼叫「現其德本」呢?就是心想事成,如意自在。他想要供養佛陀一個藍寶石,他就能夠現出藍寶石;他要供養佛陀一個紅寶石,就現紅寶石。他能夠有這種心想事成的力量。也就是說,「諸所求欲,供養之具」,都能夠事事如意。他心中有任何的希望,希望有各式各樣的供具,都能夠滿足他的願望,能夠出現。這個就是所謂的「現其德本」。

我們前面講到,這個「現其德本」有兩個地方:首先,你看極樂世界在受用衣食的時候是現其德本。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人民要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他自己要受用的部分可以現其德本。第二個,他要供養佛陀的時候,也可以現其德本。當然,這都是一種福德力量,而這種福德是彌陀的加被。

有關這個現其德本,我過去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上課的老法師講過一個禪宗的公案。說有一個禪師做一個閉關的加行,這個禪師閉關的時候是打坐念佛,一坐能夠坐四個小時,功力很厲害,定力很強。這次閉關的時候他是在另外一個地方住,所以中午的時候是走路下來,到廚房拿飯菜,再走上去。平常是不下來,只有吃飯的時候下來。突然間有幾天他沒有下來吃飯,大家覺得很奇怪,就把這件事告訴他師父。

他師父是一個老參。他師父問, 他幾天沒有下來吃飯?說是七天沒下來吃飯。他師父就知道有事情,這個老禪師,大善知識,一聽就知道有事。老禪師就慢慢一步一步地就走到他徒弟的茅蓬,去敲門。問他說你最近修得怎麼樣?他說,師父,我修得不錯啊!師父說,你怎麼沒有下來吃飯呢?他說,我現在不需要下來吃飯;我打坐念佛,念得很好的時候,我動念頭說,要是有人幫我送飯菜上來就好了,結果就有一個童子每天拿飯菜給我吃,天人送供!然後這個老和尚就說,你心中有賊!你心中有妄想啊!

我們一般人沒有什麼福報,打妄想是沒關係,有福報的人不能隨便打妄想,真的。一個人出家久了以後,每天放蒙山,又持戒莊嚴,你可不要打妄想,因為你內心當中有一種「現其德本」的力量。這個禪師因為修行不錯,所以他打妄想的時候就跟某一個眾生感應道交了,就幫他送飯菜。他師父說你心中有賊,然後他就把那個妄想消滅掉了。結果,第二天,他師父看到他又下來提飯菜了。他師父說,對,這就正常了。所以,修行還是要正常一些,因為我們今天在娑婆世界還是不能「現其德本」。

這個地方講到極樂世界在衣食的受用上、在供養佛陀的資具上,是能夠有這種力量「現其德本」,能夠如意自在。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3-6-24 19:11 編輯 ]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6-30 15:24

丙三、出世解脫  分七


我們再看丙三,出世解脫。


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人民的情況,依報莊嚴、正報莊嚴,都是偏重在離苦得樂的角度。離苦得樂,當然這個地方包括了離開痛苦的因,就是慳貪。我們可以供佛,培養一種善因,同時有種種的自在的安樂,栽培善因善果。


那麼這個地方講到出世解脫了。這個出世解脫,整個經文的結構分成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三個重點,極樂世界是怎麼修習三主要道。


首先我們看出離心的修學。


丁一、不貪計身願(十)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是身相莊嚴、沒有病痛而且壽命長遠。那麼對於這麼一個健康又莊嚴的色身,極樂世界眾生是用什麼心態來面對?我們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面對一個這麼莊嚴健康的果報體, 他平常行住坐臥,假設生起想念來貪著自己色身的話,不取正覺。


我們對色身貪著的引生因緣有兩個:第一個,想;第二個,念。


這個想就是「於境取相,施設名言」。首先我們對於色身產生一個相狀, 心中有一個相狀。就是你透過你的想像力,把外在的相狀變成你心中的相狀,而對這個相狀產生很多很多的妄想名言。


一般來說,我們對色身的妄想有兩個:


第一個是即蘊即我。我認為這個當下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我,或者色身是我,或者感受是我,或者想法是我。你看我們一個人死掉的時候,大部分都是說「我」要死掉了。我們很少人說,哦,我這一期的五蘊要消失了,很少這樣講。都是把這個「五蘊」跟「我」劃等號。其實,你現在的身心世界現出一個女人的相狀,你內心有女人的想法、女人的感受,那是你阿賴耶識一部分的種子變現出來,跟「我」沒有關係。就像《楞嚴經》說的,大海里面一個水泡,變現你這一期的身心世界,那不是你生命的全部,死亡只是你生命的一少部分的因緣結束了而已!我們很習慣地把「我」跟這一期的身心世界劃等號,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們會被現前的身心世界障礙廣大的菩提道。就像《楞嚴經》說的,我們歡喜這個水泡而失掉了整個大海,因小失大。因為你太執著今生的身心世界,所以你不能做很大的布施、很大的持戒、很大的禪定智慧。這叫「即蘊即我」。


第二個,離蘊即我。這是外道的禪定。外道在禪定當中看到了這個身心世界是生滅的,但是他認為有一個不生滅的我住在五蘊當中。當然他提不出這個「我」的相貌,所以離蘊即我也是不能成立。


總而言之,我們今天產生很多的想像,再把這個想像明記不忘,念念地相續,就變成一個堅固的力量,這個念就是憶念不忘。


這就構成了整個十二因緣裡面的無明,我愛執。我們每一次的果報體產生以後,都對它產生執取,所謂的「隨所生所繫」。你今天變了一個女人的身心世界,你就以她為你的個體;然後你下一生變成男人,又以他為個體,就構成整個十二因緣強大的力量。每一次都有一種十二因緣的力量。


極樂世界的色身,給你這樣的一種快樂的感受、莊嚴的色身,但是阿彌陀佛跟你保證,這個色身絕對不會讓你產生執著,因為它是我空、法空所變現的,它是法身所變現的一個色身。我們前面講到,它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你絕對不會對它產生執著。這個跟業報身是不一樣的。


當然,對色身不產生執著,是有助於我們修出離心的。所有的出離心, 最重要的就是出離你的色身。因為我們的貪愛,我們對外財,金錢有點損失沒關係,物質損失也沒關係,但是色身的損失是很嚴重。所以這個地方是講到極樂世界是有出離色身的這種力量。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7-7 14:55

丁二、聲聞無數願(十四)

我們看丁二的「聲聞無數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修出離心,當然主要是修四聖諦,苦集二諦的知苦、斷集。前面講到這個色身能夠遠離貪著,這個地方講到我們能夠親近這些小乘的善知識。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聲聞……這個聲聞是聽聞四聖諦法而證得四果者。智者大師說,聲聞人在修四聖諦的時候,他主要的所觀境是觀察苦諦,觀察身心世界是苦的。他從無常而觀察苦。所以智者大師認為說,聲聞人對苦諦是有很深很深的體驗。

在古德的註解當中,其實這個聲聞也包括了緣覺,只是簡略而已。但緣覺是利根,他的根機比較利,他是思惟十二因緣而證果,所以他在觀察四聖諦的時候主要是觀察集諦,他直接從煩惱下手。他從十二因緣裡面觀察: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於生老病死滅。他不再觀察這個色身的果報,他直接觀察內心的煩惱,只要「心若滅時」,「罪亦亡」。他把無明滅掉以後,整個身心世界消失掉。所以這種利根人以集諦為所緣境。

這種過去生修學小乘法,不管是觀察苦諦的,不管觀察集諦的,這種人一般來說都有很強烈的出離心。

那麼這種人在極樂世界有多少呢?「有能計量」,假設你能夠去計算他的數量,怎麼計算呢?說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都變成了緣覺。諸位要知道,阿羅漢不一定有神通。他要沒有禪定的話,只是證得無生,他跟我們一般人是一樣,沒有神通。但是緣覺一定有神通。那麼緣覺乘他以他的神通力,經過百千劫這麼多時間的計算較量,而且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緣覺,都不知道極樂世界的聲聞緣覺有多少。

可以看得出來,極樂世界這種小乘善根深厚的人是相當的多。當然極樂世界有很多菩薩,前面也一再提到國中菩薩、國中菩薩,但是我們從這個地方才知道,極樂世界是有聲聞人。因為他剛開始是修小乘法,後來回小向大,但是因為他小乘善根深厚,所以先證小果。但是他發了菩提心,還是屬於大乘。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為什麼我們有時候要親近菩薩,有時候也要親近聲聞人?因為有些大乘法,你注意看菩薩戒,有些法是要共聲聞人修學,特別是修出離心這部分。所以,在極樂世界,你不但是能夠修學廣大的大乘的第一諦法門,你也可以跟聲聞人來修學他們的苦集二諦。

智者大師說,聲聞人是專攻苦諦的。要問苦諦,你問聲聞人,他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他對苦諦的體驗可深刻了。要問有關煩惱的問題,你要問緣覺乘的人。要問道諦,你要問權教菩薩,怎麼樣修學波羅蜜,這個六波羅蜜要怎麼修會比較如法、比較快速,問權教菩薩。圓教的菩薩是直接觀涅槃,觀滅諦。「涅槃生死等空花」,一切法本來就是涅槃,本來就無生,不二法門。

所以這個四聖諦在整個藏通別圓四教各有各的專長。極樂世界的人民如果想要修苦集二諦,你有很多的聲聞人可以參學。這是講到出離心的修學。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3-7-11 21:18

丁三、隨願聞法願(四十六)

我們看第三,隨願聞法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講到修學聲聞法的出離心,這個地方講大乘的菩提心跟空正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這些菩薩,隨順他心中的志向跟願望來聽聞他所歡喜的佛法,而且他這個聽聞的過程是「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華嚴經》說,我們身為一個佛弟子,應該感念三寶的恩德。三寶的恩德有哪些呢?佛陀有說法之恩,因為佛陀出世,我們才知道有佛法;法有開慧之恩,打開我們心中的光明智慧;僧有住持之恩,法能夠一代一代地相續,是因為有僧寶的住持。假設都沒有人出家,法就沒有辦法流傳。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法本身有開慧之恩,但是極樂世界的人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這個地方特別注意),自然得聞!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聽聞佛法有時候是一種如理的作意。比如說你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當然,供養佛你就會聽聞佛法。這個不叫自然,因為你刻意去的嘛。你刻意到講堂聽阿彌陀佛說法,這也不自然,因為你知道阿彌陀佛今天說什麼法,你故意去參加。而這個地方是說,你沒有很刻意去聽法,你在極樂世界的山邊林下經行,或者在八功德水前面欣賞蓮花,但是你在修學的時候,很自然,極樂世界釋放出來的光明、釋放的香氣,就會引導你趨向於大乘的菩提心,趨向於大乘的空正見。這個叫作「自然得聞」。就是我們說的不假造作,任運地現前。

蕅益大師曾經在《彌陀要解》說,極樂世界是一個五塵說法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都在說法。不是說你一定要到極樂世界的講堂聽阿彌陀佛講法,不一定。所以這個願文諸位要讀出它的一個關鍵,就是「自然得聞」這個地方。就是休閒的時候你都在進步,這個叫自然得聞。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7-21 22:37

丁四、誦經得慧願(二十九)

我們再看第四段,誦經得慧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菩薩的聽法,是在一種休閑的情況「自然得聞」。這個地方他不是自然,是講菩薩在做功課的時候是什麼相貌。他有他的定課,他不是整天在外面跑、供養諸佛,他還得做功課。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這個菩薩在自己的寮房當中,或者在自己的佛堂當中,幹什麼呢?受讀經法,讀誦《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那麼是怎麼讀誦呢?諷、誦、持、說。諷就是朗讀,把這個圖書讀其音聲、思其義理;或者是誦,把它背誦下來,隨時隨地的來思惟它的義理;或者是持,受持不忘,把它的宗旨,《金剛經》的無住生心,受持在心中;或者說把這樣的一個宗旨為人演說——我們修學應該要無住而生心,生心而無住。這樣就在整個過程當中成就了一個「智慧」。智慧是講自受用,能夠抉擇是非,抉擇我空、法空的智慧。而且能夠他受用,以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成就「辯才」。也就是說,在極樂世界,你受讀經法,很容易成就智慧、辯才。

在唯識學上說,我們第六意識的五十一個心所,對修學最有幫助的有兩個:第一個就是想心所,第二個是念心所。就是你的想像力跟記憶力。為什麼在六道當中佛陀讚歎人道?因為人道有很好的想像力、豐富的想像力,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在人道完成。你說一隻狗為什麼聽聞佛法沒有用呢?因為狗沒有想像力。所以一個人沒有想像力很難修學佛法。狗沒有想像力,天人有想像力但沒有記憶力,他記不住,聽了就忘掉了。所以想像力跟記憶力這兩個非常重要。

有一個禪師,他有一天去聽《法華經》。聽到《法華經》有一段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欸,他產生一個想像。他說,這個諸法的本來面目,我們把整個宇宙生命一直回歸到過去,一直找,找到原點的時候,是「常自寂滅相」。就是,我們現量是現在,那麼我們過去是什麼呢?一直找、一直找,找到最後的時候是寂滅相。

既然我們本來是寂滅相,那為什麼現在會有你有我的出現?是怎麼回事?他就不明白了。比如說,一切法畢竟空、寂滅相,為什麼有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有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他問他師父,他師父說:「汝去,我不與汝道!」我不跟你講!

他這個時候就自己去參禪,從冬天到春天,就每天思惟,想像這句話的道理。後來,到了春天,他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間有一隻鳥飛到他前面的樹上,在那個地方叫。他突然就「啪」,開悟了。開悟以後他就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到百花開,黃鶯鳴柳上。」這個人開悟了,真空妙有!諸法從本來,就是因為它寂滅相,才能夠一切法因緣生。如果一切法的本性不是畢竟空,那就不能改變。如果說你現在的身心世界是固定的,那麼你來生還會是這樣子。因為一切法是畢竟空,所以你來生會變化。春到百花開,春風一吹,百花盛開,黃鶯就出現;秋天的風一吹,百花就凋零。這個是因緣生。

那麼他為什麼有這樣的智慧呢?他就是在這幾個語言文字上產生想像。想像力!

我們學佛的時候,是先有比量才有現量,先有正確的想像,才有真實的東西出現。

其實極樂世界,修淨土宗的人要有想像力。你要經常把極樂世界作想像, 然後產生皈依。你相信它是真實的,你相信你一定可以成就。

修小乘法的人不一定要想像。我發現很多小乘的學者很死板。因為小乘法是思議境,他不需要想像。這個色身是無常的,他一看就知道,昨天跟今天不一樣嘛。小乘法的人不一定要想像力,它是思議境。大乘佛法一定要有想像力,都是不思議境。

所以這個地方講,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他的內心世界,在受讀經法的時候很容易成就智慧、辯才,就是他那個明瞭的心識——想像力特別豐富。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7-27 11:34

丁五、慧辯無限願(三十)

我們看第五段,慧辯無限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大乘佛法的智慧跟辯才,這個地方講到它的數量。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他所成就的智慧(智慧,我們前面講過,是一種自受用;這個辯才是他受用)和辯才,假設是可以限量的話,不取正覺。也就是智慧跟辯才是無窮無盡的。

凡夫沒辦法做到「時空無盡」,做不到。你昨天有菩提心,今天可能就失掉了。

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人民,他本身雖然受用這麼一個殊勝莊嚴的五塵,但是他內心當中是有空正見的,所以他的智慧、辯才是無限量的。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極樂世界的人民是有空正見,所以他是無可限量的智慧辯才。

大乘佛法的波羅蜜基本上以無住為本,你內心一定要參透你的身心世界是畢竟空的,你才能夠把生命的能量發揮到最大。其實無住跟生心這兩個是相互有關係。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9-1 22:56

丁六、演說妙智願(二十五)

我們看第六的「演說妙智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偏重在菩提心、空正見,這個菩薩的自受用:他在山邊林下,自然得聞妙法;或者在佛堂當中,能夠成就無窮無盡的智慧辯才。這個地方講到他能夠去演說。

在我成佛世界當中,國中菩薩能夠演說一切智。假設不如是的話,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古德引用《大智度論》的註解說,一切智其實是聲聞、辟支佛的智慧,一切種智是佛陀的智慧。聲聞人能夠觀一切法的總相,所以他只有一切智;佛陀具足兩種。這個地方的一切智,古德說其實就是一切種智,就是一種中道的智慧。他能夠觀察,雖然法性本來空寂,而因果絲毫不爽, 能夠觀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當然,後面會說明,極樂世界的方便, 除了神通以外就是辯才。前面講到五種神通,這個地方是講辯才。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3-10-17 18:16

丁七、一生補處願(二十二)

我們看最後。第七,一生補處願。這個願等於是把極樂世界的整個功德做一個總結。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把往生極樂世界以後的這些菩薩人民整個生命的過程做一個總結。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有他方佛土的菩薩眾(這個菩薩要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發堅固的菩提心;第二個,信解大乘的妙理),這個成就菩提心跟空正見的菩薩,以清淨的信心來受生我國。他一旦來到極樂世界,有兩種的情況可以選擇:

第一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假設這個菩薩歡喜待在我極樂世界,他願意去使用這樣一個殊勝莊嚴的果報體,那麼他在極樂世界這一期生命當中,決定可以修到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勢至菩薩。

眾生各式各樣,有些人不喜歡環境變來變去,總之他想,我到極樂世界, 給我這麼多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壽命,那我環境就不改變,我就用這個果報體一直修到等覺菩薩。可以的!他就不捨棄他的壽命,在那個地方,山邊林下,聽聞佛法,或者是自己讀誦經典,或者供養他方十方諸佛,或者度化眾生,總之他不離開極樂世界的果報體。那麼他可以受用到多久呢?可以受用到一生補處菩薩。

我們看《阿彌陀經》,這種選擇把壽命用完的菩薩非常多。你看《阿彌陀經》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極樂世界的人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轉,這個是剛剛往生的。那麼老生呢?「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選擇在極樂世界終其一生的菩薩非常的多。

第二個,有些人大悲心特別重,他到極樂世界不會待太久,沒有把壽命用完就放棄了,也是可以。說是「除其本願」,他到極樂世界的時候就有他的規劃,他到極樂世界只是暫時的,暫時參學的心情,他沒有把它當作長久住的規劃。那沒關係,他有這樣的願望,他「自在所化」,他已經具足了教化眾生的這種自在力。教化眾生就包括他有辯才、神通、智慧。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也就是說,他能夠依止四弘誓願的鎧甲,入於生死的魔軍當中。生死是一個很大的障道因緣,但是他沒關係,菩薩有願望做鎧甲。

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做兩件事:第一個,積累德本;第二個,度脫一切。這個積累德本,後面會講到供養諸佛;度脫一切,是廣結善緣,度脫眾生。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游諸佛國,修菩薩行」,開始到十方諸佛國土去遊學。因為他已經成就無生法忍,他可能到藥師佛的地方參學,或者到多寶佛的地方參學。

總而言之,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就能夠行兩個廣大的菩薩道:第一個, 供養十方諸佛如來,去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當然,這個地方,從義理上的判斷也應該是要去聽聞佛法、積集福德。這個是親近十方諸佛。第二個,他來到了眾生世界,「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回入娑婆以後,他就做眾生的母親,做他的父親,做他的朋友,廣設方便。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總而言之,使令對方產生一種真實的道。

那麼這個離開極樂世界(曾經去過極樂世界又回來)的菩薩,他再供養諸佛,再度化眾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呢?這以下以兩句話來加以解釋,說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這兩句話來形容曾經去過極樂世界的菩薩。說這個極樂世界的菩薩,不管是上求佛道、供養諸佛,或者下化眾生、廣設方便,他都超越了整個三賢十地的方便,不管他的神通、辯才、智慧都超越三賢十地,都能夠遵循普賢之德。

所有的菩薩行當中,最為殊勝的就是普賢之德。你看《華嚴經》講說,「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十方諸佛的菩薩都是子,但是最大的兒子就是普賢菩薩,因為他時空無盡。圭峰宗密禪師對這個普賢之德加以解釋說:「體性週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說這個菩薩能夠安住在我空、法空的智慧,以無住為本,所以他體性週遍,他內心是平等。雖然是平等,但他有很多的方便力,隨順眾生的因緣,應以何身得度而現種種的神通辯才,所以隨緣成德,叫賢。這個「普」是讚歎他的根本智,「賢」是讚歎他的後得智。

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

我們在其他的地方,很少看到這個人到極樂世界回來以後是什麼相貌, 很少看到。但是從這個願文可以看得出來,說這個人「除其本願」,還有廣大的悲心,離開了極樂世界。只要這個菩薩去過一次極樂世界,他以後的相貌就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這個一般的菩薩很難超越。我們一般的菩薩雖然能夠禮敬諸佛,能夠稱讚如來,能夠廣修供養,但是深深地受到時空的障礙。你昨天可以做,今天不一定能夠做;你在義德寺可以做得很好,你離開義德寺,你到西門町去,就不一定能夠把佛拜得很好,因為空間對你有影響。這個菩薩不是。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是空間無障礙,「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拜無有窮盡」,到哪一個地方去都不能障礙我禮拜。「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他的時間也沒有休息。在所有的修學波羅蜜當中,普賢之德是最難達到的。因為我們有法執的關係,微細的法執,這個地方是很難很難超越,所以講超越十地。但是你親近過阿彌陀佛以後,阿彌陀佛有方便力可以成就你的普賢之德。

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諸位應該對極樂世界的整個依正莊嚴,乃至於它產生的作用有了一個概念。有很多同學都問我說,這四十八願的結構是怎麼出來的?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思考,後來有一天在拜佛的時候我想到了:這是一個佛的境界,只有釋迦牟尼佛有資格弘傳。所以我就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思考,我就根據《阿彌陀經》的結構——《阿彌陀經》在介紹極樂世界的時候,諸位知道,先講依報莊嚴,「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他先介紹依正莊嚴啟發我們的信心;然後再講到極樂世界的聖道功德,產生我們的願望,「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以不退轉來啟發我們的願望;最後再講到持名,把所有的功德會歸到佛號。所以你看我們的結構也是一樣,先講佛土莊嚴、講正報的莊嚴,再講聖道的功德,最後再講到持名。其實,你看整個四十八願的結構,你就可以跟《阿彌陀經》的結構做一個串聯。

補充資訊:
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
http://m.fodizi.tw/fojiaozhishi/22186.html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3-10-17 18:18 編輯 ]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11-18 11:05

四、聞名得益  分十二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一面。丙四,聞名得益。

身為一個有情眾生,我們來到人世間,目的不是追求很多很多的財富,也不是追求很高很高的地位,或者成就種種的權勢來受到別人的讚歎,這種身外之物都不是我們追求的。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希望我們的生命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希望在未來的生命當中,能夠永遠離開痛苦而成就種種的安樂,所以我們才修學佛法。

這個離苦得樂的宗旨,在大乘佛法的修學有兩個重點,要把握得住:第一個,云何應住;第二個,云何降伏其心。

首先,在大乘佛法當中,你要找到一個安住處。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內心的安住,簡單地講就是以淨土的功德為住,或者說以四十八願為住。我們要相信四十八願的功德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我們相信,四十八願的功德在我們未來的生命當中一定可以成就。你的心就住在這個目標當中,以這個當作你生命的目標。

那麼,有了目標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個,能夠確認你整個修學的方向。我們以四十八願為住的時候,就不再去做一些沒有必要的時間的浪費、修學的摸索,我們能夠集中心力,一門深入。這樣子,能夠在短暫的生命當中成就廣大的功德,因為你生命當中有一個方向。

第二個,你有目標以後,就能夠產生一種修學的動力。我們過去心中沒有四十八願,所以我們拜佛念佛的時候沒有力量,沒有那個心靈的意樂放進去,所以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當我們心中有了四十八願的目標、有願景的時候,我們在拜佛念佛的時候就能夠產生一個強大的意樂。這個就是產生目標的好處。

當有了目標以後,我們應該怎麼去降伏其心?就是在這整個過程當中,蕅益大師講,以戒定慧為助行,以憶佛念佛為正行。這整個調伏的過程當中,重點就是讓自己保持生命的進步。就好像說,我們今天到台北去,你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要到哪裡去。第二個,在整個前進的過程當中,你那個方向盤要不斷地調整,讓你自己的生命往這個目標不斷地邁進。讓我們跟娑婆世界的因緣慢慢地淡薄,跟極樂世界的功德慢慢地接近,這就是一種調伏的功夫。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3-11-18 11:11 編輯 ]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3-12-8 10:24

我們看丙四,聞名得益。

前面的功德,是講到我們往生以後的極樂世界的種種功德;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還沒有往生之前,我們在娑婆世界這種現世的功德利益。這當中有十二個願。

丁一、諸根無缺願(四十一)

我們先看第一個願。丁一,諸根無缺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這是現世安樂的第一個願。我們看經文的消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在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發菩提心的這些大乘的菩薩,「聞我名字」(這個是講他修學的方法),這個「聞」,蕅益大師講包括聞持,要能夠受持不失。

什麼叫受持不失呢?就包括你對阿彌陀佛的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跟意業的觀想。
這個地方就是說,你今天在修習其他戒定慧當中,能夠以彌陀的功德當本尊,不斷地禮拜、讚歎、觀想。這樣子在學佛過程當中有什麼好處呢?
「至於得佛,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覺。」我們今天以彌陀的功德當本尊的時候,在未來生命當中就不會招感六根不具足的果報。

這個六根不具足,在修大乘佛法是八難之一,障道。

從自利的角度,我們今天的修學,能夠吸收外在的佛法,是靠六根門頭。如果你六根不具,特別是耳根跟眼根,耳朵聽不到聲音,眼睛看不到東西,你就不能夠去向聖賢學習,那麼你這生命當中就不能有增上的因緣,你這個生命就空過了。所以六根不具是障道。

從利他的角度,古人說「六根有缺,受世輕慢」,會受到世人的輕慢,所以你「度眾不廣」,你就不能廣泛地度化眾生。

但是,當我們能夠修習彌陀的「本尊」,也就是說,當我們這個明瞭的心不斷地去憶念彌陀的功德、去禮拜彌陀的功德,在生命當中,我們的心跟佛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力量,你再也不會出現六根不具足的果報。這是本尊功德的加持。當然,這個保證對未來行菩薩道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4-1-3 17:21

丁二、脫離女身願(三十五)

我們看第二個,脫離女身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解釋。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的很多很多的女眾,這些女眾在修學過程當中,選擇以彌陀功德當作她的本尊相應法門。她每天不斷地對彌陀的功德加以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讚歎、意業的觀想;而且內心當中保持一種歡喜信樂,一種真實的信心,相信本尊的功德是真實的存在,相信本尊的功德她自己可以成就;而且能夠依止菩提心來厭惡女身——這個地方很重要,她心中有這個願望,對女眾的這種污穢的色身產生厭惡。這樣子,一方面她本身有厭惡女身的願望,一方面她的心進入彌陀的本願的功德,有什麼加持力呢?「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在她未來的生命當中,就不再出現女眾的果報。

在本尊功德的修學過程當中,是先遠離兩種被譏嫌的、有過失的果報:  第一個,六根不具;第二個,女眾的果報。

女眾的果報體,在古德講有兩個障礙:第一個,胸量狹小;第二個,貪愛心重。當我們得到這個果報的時候,很自然就會有這樣的想法。那麼這種胸量狹小跟貪愛心重的交互作用,就容易產生一種嫉妒、高慢。當你有所得,你就很容易高慢;當你有所失,你就會嫉妒。這兩種心態正是障礙我們發廣大的菩提心。

在經典上說,女眾有五種不能:第一個,她不能做轉輪聖王。人間的大國王,不能現出女相的。第二個,她不得做釋提桓因,帝釋天,帝釋天王。第三個,她不得做梵王,大梵天王。第四個,她不能做魔王。第五個,她不能做佛。因為這五個都必須現出大丈夫相。

唯識學的意思就是說,色法跟心法是交互影響,心法創造了色法,但是色法也影響心法。所以唯識學說是「隨所生所繫」,你變現這個果報,這個果報體就把你障礙住了。系,就是你被果報所繫縛。你變成一隻螞蟻,你就很容易產生螞蟻的心態;你變成一個天人,你就會產生天人的狀態;你今天顯現一個女眾的色身,你就很容易產生女眾的心態。而這種心態是障礙菩提心的。

所以,當我們不斷地修本尊相應的時候,我們這一念心不斷地憶念彌陀的功德、禮拜彌陀的功德,能夠保證不會出現女眾的果報體。這是第二個保證。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4-1-11 18:12

丁三、聞名得福願(四十三)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的本尊功德,所成就的是遠離過失,遠離六根不具、女眾果報,  障礙大乘佛法的這兩種過失。這個地方是,除了離過以外,它還是一個增上,成就尊貴身。我們看經文的消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當然,菩薩是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修六波羅蜜。但是,這些菩薩除了修六波羅蜜之外,還能夠兼修「聞我名字」,能夠加修彌陀的本尊相應法,每天有空能夠撥出時間,禮拜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觀想阿彌陀佛,身口意的三密相應。
那麼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壽終之後,生尊貴家。」這一期生命之後,假設他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他來生會出現什麼果報呢?他會生在  一種被人恭敬讚歎的果報的家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生尊貴家」,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解釋,有三種的果報體是「尊貴家」:

第一個,生在剎帝利的王族,為有權勢力的。你來生很可能生長在一個王宮大臣的家族,家庭很有權勢。

第二個,你生在婆羅門家。婆羅門就是我們說的士大夫,有學問的家庭。

第三個,你生長在居士家,有財富的家庭。

權勢、財富、學問,這三個都叫作尊貴家。

那麼身為一個菩薩,為什麼要生在尊貴家呢?

因為他容易為世人所尊重,而能夠度眾廣大。同樣的菩提心、同樣的道德學問,你出現的是一個尊貴的色身,別人容易恭敬你,你度化眾生的因緣就特別的廣泛。所以這個尊貴家是有利於我們行菩薩道。

我親近過很多的長老,當然這些長老都有福報,但是我覺得懺公師父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氣質特別的尊貴,很多人有這種感覺。他的一舉手一投足就充滿了貴氣。

當然我們知道,世間上的事情要出現,事出必有因,我就探討為什麼這個長老有這種特殊的氣質。後來我發覺,懺公師父非常喜歡拜佛。諸位要知道我的用詞!他「非常喜歡」,他已經超過一般人的喜歡。

現在是十點五十分,假設是還有五分鐘吃飯,這五分鐘他就去拜三拜,拜完再來吃飯;你跟他約時間要外出,還有三分鐘,他又跑去拜三拜。他逮到機會就拜佛。所以說事出必有因。

我自己看到很多的學生,我過去在佛學院的時候輔導新生,我發覺有些人看起來就是沒有什麼福報力,因為看起來俗裡俗氣的。

但是他慢慢拜佛、慢慢拜佛……但拜佛不能拜太快,慢慢拜,他這個身口意,內心要很寂靜、專注。他只要肯拜佛,他的氣質就改變,很奇怪!

這個本尊的功德叫作無量光、無量壽。你這個心一進去的時候,你就感受到彌陀功德的加持,那個尊貴的果報,現世的花報,就慢慢出現。

所以說「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當然,這個名號的功德之所以產生加持力,是因為彌陀因地所發的願,他有這種加持力。

前面是遠離過失,這個地方是講增上果報。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4-1-11 18:19 編輯 ]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4-1-26 23:32

丁四、常修梵行願(三十六)

我們看丁四的「常修梵行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 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偏重在世間的福德,遠離六根不具,遠離女眾的色身而成就尊貴身。這個地方就慢慢地講到,我們修本尊相應成就這樣的一種出世的善根。我們加以消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當中這麼多的菩薩眾,這個菩薩眾除了每天忙於六波羅蜜的修學,他每天的定課,能夠「聞我名字」,對我的功德禮拜、讚歎、觀想,身口意的相應,那麼壽終之後有什麼好處呢?「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說這個人即使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他今生當中因為有拜佛的關係、念佛的關係、觀想佛的關係,他的內心會比一般人來得清淨無慾,慾望會淡薄。這種狀態會一直維持到成佛為止。「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梵行」這句話,狹義來說是約著持戒清淨,遠離身口二業的過失;但是廣義來說,應該也包括了禪定、智慧,包括意業的清淨。這個地方的梵行包括身口意的清淨。

佛法的功德有兩個:一個叫世間的福報,就是我們講的世間的慈善事業;一個是講出世間的善根,就是我們講的戒定慧,或者講梵行。我們經常在《金剛經》聽到說,我們能夠受持大乘經典的四句偈,超過用無量珍寶的佈施。為什麼呢?因為你用珍寶的佈施,這種善業叫作心外求法。這種善業,雖然會讓你產生一時安樂的果報,但是對內心的煩惱沒有對治力。也就是說,它不隨順於解脫分。
你這個慈善事業做完以後,你還是老樣子,你完全沒有改變。你唯一的改變就是增加一點善業,增加一點生滅法的善業,把它用完就完全一樣。但是,我們修習戒定慧,這個善根進入你內心當中,它會對治煩惱,你會覺得一天比一天地,煩惱慢慢地輕薄了,它有隨順解脫的力量。所以這個不一樣。

我們今天修習彌陀本尊亦復如是。這個佛號進入你心中的時候,它能夠對你的煩惱產生對治力。「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這個名號,你用身口意的造作,只要進入到你的心中,這個名號的其中一個願望,所謂常修梵行的願望就會發揮作用,它就會把你內心當中的煩惱,即使不能斷,也會慢慢地調伏下來。這個是本尊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常修梵行,至成佛道」。

當然,一個人能夠常修梵行,他就不容易造業。一個人造業是從內心發動的。他為什麼造業?就是因為有煩惱他才造業。
這個地方就是說,即使你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每天所拜的佛、所念的佛都沒有空過,讓你來生成就尊貴身,讓你來生能夠煩惱輕薄。為什麼?因為佛力不可思議。
彌陀的本願只要在一天,他對你的加持力就在一天,除非阿彌陀佛的因緣結束了,他的這一期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壽命結束了。只要阿彌陀佛在一天,你心中的佛號對你的加持力就經常地存在。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4-2-2 23:16

丁五、天人致敬願(三十七)

我們看第五個,天人致敬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 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的本尊功德的殊勝,是講到受到世人所尊重,能夠成就尊貴身,成就世間人所尊重。這個地方是,你經過身口意的一種很專注的加行,你能夠得到天人的尊重。這更殊勝了。我們看經文的消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在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有很多的天人跟世俗人,他能夠以我的功德當本尊,禮拜、讚歎、作願,修學三密相應法,而且是怎麼修呢?「五體投地,稽首作禮。」這個地方就強調這個觀念,這個功德的成就不是你隨隨便便地拜一拜,而是你整個內心非常地攝心專注,而且很至誠懇切。要加上這個條件。而且,你有歡喜的菩提心來修習六波羅蜜。一方面修六波羅蜜,一方面以彌陀的本尊當功德,這樣子諸天世人對你都會產生一種恭敬護持的心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在末法時代就非常重要。你要是生長在正法、像法,鬼神障、魔障的力量很薄弱,因為那個時候法的力量特別的強。世間上有很多大修行者,這些鬼神、魔王誰也不敢造次,不敢作亂。到了末法時代剛好相反,魔強法弱,法的力量慢慢衰微了,取而代之的,是這種廣大的鬼王的勢力增長了。而這個時候成就天人的護持,護法神的護持,非常重要。所以阿彌陀佛發了這個願,就是保障在末法時代的修行者,即使生長在一種魔強法弱的時代當中,你很至誠懇切地禮拜我的名號、稱念我的名號、觀想我的功德,你就能夠得到護法天人的護持,遠離這些魔障。

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大家參考。在台中蓮社的《念佛感應見聞錄》講到一個公案。在新竹念佛會有一個年輕的蓮友,他的外號叫鉗哥,左邊一個金字旁,右邊一個甘,甘蔗的甘。這個鉗哥是一個水泥工。他的家族,大概是他曾祖母那一代,他的曾祖母跟她的長輩發生了一些嚴重的衝突,後來他曾祖母是含恨而死。看這個意思是自殺而死,可能是上吊或者服毒而死,所以這個曾祖母死的時候心中是懷著非常深重的怨恨,含恨而亡。我們都知道,色身是會死掉,但是你內心是不會死掉。這個明瞭的心它會怎麼樣?它會相續,就像水流,它會流到下面去,有等流性。所以她的恨一直沒有解開來。

怎麼知道呢?就是他這個外祖母的墳墓很特別。哪一個人要不小心踩到她的墳墓,那就要生重病。哪一個人趕牛羊經過,只要是踏到她的墳墓,這個畜生就一定要死掉。所以他曾祖母的墳墓在當地是非常有名的凶墓,非常兇惡的一個墳墓,沒有人敢去碰它。大概是人家看到它遠遠就離開了。所以他曾祖母的墳墓都沒有人敢去整理,因為你一踏到,不是生病就是死掉,她那個恨心很重。

後來,因為發生了大水災,附近的墳墓都被沖壞了,這些子孫就各自修各自祖先的墳墓。他的曾祖母墳墓沒有人敢動,就是非常的破舊,泥土也被沖掉了很多。於是村人就譏嫌,說你看看你們這些子孫,不孝啊,家族的墳墓都沒修理!這時候鉗哥的家族就召開家族會議,這怎麼辦呢?一定要修理啊。那麼找誰修理呢?大家就決定找鉗哥修理,因為你是個水泥工嘛。

鉗哥擔當這個重任以後,他就很緊張,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就要去修這個凶墓了!當然這個時候他唯一的依靠就是阿彌陀佛。他平常就更加地用功,祈求阿彌陀佛的加被,請阿彌陀佛作主。後來他拜佛、念佛,到了要修這個墳墓的前一個禮拜,做了一個夢。他夢到從他祖母那個墳墓走出一個女眾,穿的是古代的衣服,看樣子非常兇惡,披頭散髮,兩個眼睛露出凶光,看那意思就是恨心很重的樣子。後來鉗哥就起慈悲心,不斷地給她念佛,觀想彌陀放光,化解她這個障礙。一方面起慈悲心,一方面求本尊功德加持。他這樣子念念念,念一段時間以後,他看到那個女眾的相,從一個兇惡的相慢慢轉成一個善良微笑的相貌。後來他從這個夢醒過來,覺得沒問題了。果然,一個禮拜以後,他把這個墳墓修好,這個墳墓就再也沒有出其他的事情。

我個人的感覺,對治鬼神障,持咒跟念佛同樣有效,但是持咒跟念佛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持咒是比較剛性的:你要不要走?你不走,我就把你趕走!這種態度,持咒是剛性的。念佛是柔性的,他是用光明,比較徹底地來解決這種彼此的障礙。

當然,這個地方,我們這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為什麼能夠產生天人的護佑,能夠遠離鬼神的障礙呢?因為彌陀本願的加持!因為彌陀的聖號背後有這個廣大的願力,能夠得到諸天世人的恭敬,也就能夠得到天人的護佑。當然,對我們遠離鬼神障、遠離魔障,這個是有幫助的。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4-3-5 14:33

丁六、修行具德願(四十四)

我們看第六個願,修行具德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現在再說一個,本尊相應功德的第六個功德。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有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這個菩薩能夠選擇以阿彌陀佛當本尊,每天作身口意的禮拜、讚歎、觀想,三密相應,而且他是「歡喜踴躍」。這個歡喜踴躍,古人講,這個地方是一種加功用行。他一定是要有一定的加行力,不是前面說的可能只是拜一百拜、兩百拜而已,而是一個非常相續的專注的用功,而且他能夠廣修六度的這種福慧兩種資糧。這個時候,因為福慧的加持還有本尊的加持,他的生命體會產生一個什麼樣的功德呢?「具足德本。」就是他那個明瞭的心有一個很特殊的功能——心想事成,   他想要什麼事情出現,那個事情就非得要出現。為什麼?因為他有本尊的加持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淨土宗的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十七歲的時候考上了功名,在地方上可以說是小有名氣了。他在十七歲的時候看到他的鄰居,一個老婦人,整天拿著念珠在念佛,他就覺得很奇怪,就問她說,老太太,你為什麼老是念佛呢?那個老婦人說,我念佛,是因為我先生在世的時候很虔誠地念佛,他這樣子念佛一生,要死的時候完全沒有病痛,這個很特別;而且臨終的時候還把我叫到床前去,很清楚地跟我告別。死掉以後又身體柔軟,身體當中又釋放香氣。所以我對念佛法門生起了信心。

蓮池大師聽完以後,回去就有感而發,晚上就在書房當中寫了四個字:生死事大。他覺得說,追求功名固然重要,但是臨終的正念是特別重要,生死事大。他就開始修本尊相應,每天就是拜佛、念佛。後來,在彌陀本尊的加持之下,他二十二歲就善根成熟,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他就到處參學,在二十五歲左右,出家大概三四年就到了雲棲山。他覺得這個地方環境很不錯,就蓋一個茅蓬在那個地方修學。

有一年,雲棲山發生了很嚴重的旱災,好幾個禮拜都沒下雨,這個非常嚴重。老百姓沒辦法生活,就相邀到山上去,說:上面有一個法師在修學,請他施個法術!古人相信法師會法術,能祈雨。蓮池大師說,我也沒有什麼法術,我就是每天拜佛、念佛。這個時候這些信徒就說,法師啊,沒關係,不管你是修什麼法門,只要讓上天下雨就好。蓮池大師說,那這樣子好了,就帶著大家……蓮池大師拿那個小木魚,就邊念「南無阿彌陀佛」,邊敲木魚,繞著村莊繞了三遍,田裡面也繞了三遍。那個三遍快繞完的時候,當下就下雨了!不可思議,龍王就乖乖地下雨了。

我們同樣有這個明瞭的心性,卻很難心想事成,因為我們有很多的障礙。但是當你這一念心跟佛號加在一起的時候,那就不一樣了。你從這個地方到台北去,你用走路的,那你體力有限;你要坐上了火車,那你的速度就變快了。為什麼?因為有火車的加持。蓮池大師為什麼能夠想像下雨就馬上下雨呢?蓮池大師那個時候剛出家不久,我相信那不是他自己的戒定慧的力量,而是他那個明瞭的心「聞我名字,歡喜踴躍」,而且修菩薩行,他能夠成就本尊的相應。

我有一個師兄弟,他讀佛學院的時候跟我同學,所以跟我很要好。在讀佛學院那三年,他每天拜三千拜阿彌陀佛,拜一拜的時候又念十聲佛號,所以他等於是每天拜三千拜,念三萬聲佛號。諸位!你可以想像,一個人的心經常跟佛號在一起,那是什麼意境?我講給你聽他是什麼境界。

這個法師剛出家的時候,我看他是沒什麼福報的,他以前是一個工廠裡面的工人。但是當他每天跟佛號在一起的時候,如果說他的枕頭壞了,他要一個枕頭,就馬上有人送他枕頭;他的杯子壞了,想要去買一個杯子,欸,有人就會送他一個杯子。後來他畢業了,想要找一個地方修學,羅東就有一個居士幫他把茅蓬蓋好,整個房子整理好再請他去住。他想要修學就有人幫他準備茅蓬!後來,這幾年他來找我,我說你現在還有拜那麼多嗎?他說現在拜得很少很少。那我說,那你以前那種心想事成還出現嗎?他說現在都沒有出現了。因為你現在只有靠你自己的力量了。一個凡夫有什麼力量啊?諸位想想看!

所以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佛菩薩的福報可以跟眾生共享,但善根不能共享。阿彌陀佛積功累德,無量劫來所修習的福德資糧,他把這個資糧灌在這句佛號當中,他就咒願:這個佛號就代表我的功德,無量光、無量壽,哪一個人內心跟這個佛號接觸的時候,遠離六根不具、遠離女眾、成就尊貴身,能夠成就廣大的福德,能夠成就天人的護佑。佛菩薩只要產生這樣的咒願,這個力量就存在這個佛號裡面。我們咒願不一定有效果,佛菩薩的咒願那是不得了。

所以,佛菩薩所證的我空、法空的真理,這一部分他不能跟我們分享,但是他成就的這種廣大的福德力、加持力是可以跟我們分享的。但是有個條件,你的心要跟佛號相應,那個功德才能夠啟動起來。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4-5-17 20:38

丁七、普等三昧願(四十五)

我們看第七,普等三昧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 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的種種的功德,是約著一般的凡位的菩薩來說,也可以說是資糧位的菩薩。這以下的兩個願,都是加被加行位的菩薩,就是已經成就禪定的菩薩,所以對我們來說可能沒有那麼切身的需要。但是我們要有隨喜讚歎的心情,因為這個功德我們以後到極樂世界也遲早要成就。我們以隨喜讚歎的心情來研究這個願。

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這些久修的、加行位的菩薩,在修學禪定的時候,他能夠加修一個法門,就是本尊相應法門,所謂的聞我名字、能夠受持我的名號、頂禮我的功德,那麼這樣子對他的三昧有什麼好處呢?「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他就會成就一種很特殊的三昧,叫普等三昧。三昧的意思就是禪定,或者叫等持,「平等持心,於一境轉」。

為什麼他這個禪定能夠叫普等呢?因為,這個普就是普遍的意思,等就是平等,他能夠普遍地、平等地顯現一切諸佛。這個是很不可思議的。我們看說明。

住是普等三昧,至於成佛,這當中有兩個殊勝的特點:第一個,常見;第二個,無量不可思議諸佛。在三昧當中能夠經常地見到佛陀。這兩個代表什麼意思呢?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五面。我們看丁七的「普等三昧願」。

這一段我們講到本尊的功德。前面是針對資糧位菩薩來說,在整個修學當中遠離遮障的果報而成就殊勝的果報。這以下是約著加行位的菩薩。加行位的菩薩,當然,他有禪定,那麼他禪定當中如果以本尊來當作他的一個相應法的話,他的禪定會產生一個增上的效果,第一個效果就是我們講的普等三昧。

我們都知道禪定有三個原則:第一個,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比如說你是用呼吸的,你必須把你的呼跟吸,這種出入息,在心中顯現出來,要有一個所緣境。然後,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假設你在修禪定的時候,能夠以本尊的名號或者他的身相當所緣境,那麼,以彌陀的名號跟身相為所緣境成就的三昧,叫普等三昧。

這個普等三昧有兩個好處:第一個,它是經常性的;第二個,能夠見到無量諸佛。這個經常性就是一種陀羅尼的意思,它總持不失。我們一般的禪定在加行位的時候是不得自在的,比如說你在禪定當中顯神通,你觀想你這個時候色身是如夢如幻的,牆壁也如夢如幻,然後你就這樣走過去了。但是不一定每一次都成功,有時候就走不過去。我們一個初心的禪定的人,他整個禪定的入、住、出——他要入禪定、住在禪定多久、什麼時候出禪定,都不得自在。所以這個地方「經常」,表示他隨時可以隨心所欲地去顯現這種諸佛的身相出來,這是很特別的。就是他已經成就了陀羅尼,已經不會失掉。

第二個,更特別的是,他能夠見到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他在因地的時候只有憶念一尊佛,阿彌陀佛,可能只是憶念他的聲音,為什麼他果地能夠出現無量諸佛呢?這個就是普等三昧。這在一切三昧當中不可能的。一般修學呼吸的人,只能夠在呼吸當中成就三昧。如果你開始觀想杯子,你就進不去三昧,因為不是這個門。我們凡夫不能一即一切,法跟法是有障礙的。你習慣性用呼吸,你要進入禪定,就一定要用呼吸,沒有其他的方法。

但是念佛三昧不同。因為佛跟佛是相通的,你因地的時候憶念一尊佛,你在三昧當中不但能夠見到你的本尊阿彌陀佛,還可以見到藥師佛、多寶佛,這個就是所謂的「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就是因為你在禪定當中修本尊相應,有本尊的功德,所以這個三昧的第一個特點,功德不失,成就陀羅尼;第二個,他這個功德能夠普遍廣大。

所以智者大師說:「念佛三昧,三昧中王。」為什麼呢?他進一步說,為什麼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他講一個譬喻。他說:「譬如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說這個水呀,味道當然不一樣。你看義德寺的仁義潭的河水,跟我們鹿谷的水味道不一樣,但是等到它流入大海以後,同一個味道。就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那個明瞭的心,每一個人成就禪定的過程不同,但是你成就念佛三昧的時候,你這個三昧的力量可以見到十方諸佛,同一個味道,因為佛的法身是相同的。

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你一個修學禪定的人,如果以阿彌陀佛當本尊的話,你那個三昧的量特別廣大,有這種「普等」的效果。這個就是我們說的「一即一切」,這種事事無礙的功德顯現。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4-6-23 20:03 編輯 ]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4-6-21 23:15

丁八、清淨解脫願(四十二)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 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三昧,這個本尊功德也是針對於加行位菩薩。

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這些加行位的菩薩,在三昧當中能夠聞我名字,以我的名號或以我的身相來當作所緣境,那麼這樣子的禪定有什麼樣的效  果呢?「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

他這個三昧有兩種效果:第一個,清淨;第二個,解脫。什麼叫清淨呢?心無染著,在禪定當中對於所緣境不會產生染著,無住;第二個,這種禪定能夠離諸障礙,叫解脫,他能夠遠離身心的障礙。

這個清淨解脫三昧,合起來說,什麼叫心無染著而遠離障礙呢?古德說,就是他能夠動靜一如,在動中能產生靜相,在靜中能產生動態、動相。這個是很難成就,一定要到八地的無功用行,才能夠遠離動靜兩相的對立。

一般我們在禪定當中,你要起來掃地,你禪定就要失掉,你不可能在掃地當中還繼續禪定,不可能。動則無定,定則無動,這個是禪定的名言。但是你今天以本尊為相應的時候,這個禪定相有清淨解脫的作用,就能夠動靜一如。

什麼叫動靜一如呢?這當中講出其中一個實際的狀況。你在這種清淨解脫三昧當中,「一發意頃」,就是在一念之間,就可以在禪定當中同時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而且還不失其禪定的心念。定中供佛,還在定中,這完全是一種無功用的作用。

我們前面說過,一般的禪定,動則無定,定則無動。對這個定中供佛,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當中說,八地以上的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說一定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夠身心安住在禪定當中而同時普遍十方,一者供養諸佛,二者教化眾生。在自利當中,你那個明瞭的心一定要到八地,才能夠產生定中供佛的效果。

但是,一個加行位的菩薩,因為能夠依止本尊的加持,在因地當中就能夠「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這個也是因為我們依止本尊的加持而產生的效果,就是所謂的清淨解脫三昧。

前面的普等三昧是指量的廣大,在一個法當中能夠同時攝受到無量的法,一即一切。

這個地方是講他本質上的提升,他能夠遠離動靜的這種對立的差別。一個是量的廣大,一個是本質上的提升。為什麼?因為他依止本尊的加持,就是彌陀本願的攝受。

諸位!你慢慢學佛,越來越久,你會發覺你這個心力再加上佛力,那的確有不同的效果。就是,你單獨的心力能夠產生這個效果,如果你把佛力再放進去,那會增加很多很多不同的作用出來。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4-7-19 16:13

丁九、聞名不退願(四十七)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所正式攝受的還是加行位,但是古人說也兼攝凡位的資糧位菩薩。我們先講他正式攝受的。

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的這些菩薩眾……當然,菩薩有時候修學禪定,有時候修習智慧,有時候修習持戒等等,但是他在整個六波羅蜜當中,又加修一個本尊相應法,「聞我名字」。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他能夠成就一種不退轉的功德,就是他所成就的功德特別的堅固。

我們一般的菩薩修功德是很容易退失的,不要說資糧位,加行位的菩薩都容易退失。你看一個禪定的人,他要是幾天沒有打坐,他禪定就失掉。但是以本尊相應所修學的六波羅蜜,就是六波羅蜜的功德再加上佛號的因緣,他這個六波羅蜜功德就有一種堅固的作用,不容易退失掉。

我們這樣子講好了,首先,身為一個大乘的佛弟子,你相信佛菩薩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深信諸佛皆充滿」,但是你要啟動每一尊佛的功德,有一個條件:你要跟他有緣。我們現在這個法界當中有彌陀的四十八願,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很多的願,有藥師佛很多願……但是諸位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你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佛陀不能主動地加被我們,他不可以,他不能採取主動。這就是為什麼佛菩薩要產生加持效果,前面都要加四個字:聞我名字。你要先產生主動,佛陀才能夠產生感應。

當我們在修行本尊相應的時候,有產生一個不退轉的功德。當然,這個地方古德說,於無上菩提不退轉,也包括凡位菩薩。你看《阿彌陀經》也有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蕅益大師也提出一個觀念。他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者,這個老者退休以後,他家的年輕人講話刺激他,他很痛苦,所以來到精舍要出家。這個時候舍利弗用神通力觀察他,八萬大劫之前都沒有跟三寶結緣,沒有拜過佛陀,沒有稱念佛陀的名號,心中也沒有想過佛,心中所想的都是世間這些五欲的事情,所以認為這個人沒有善根,出家也沒有用,空過光陰。這個老者就在精舍門前哭。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剛好回來,問,你為什麼哭?我要出家,僧團不讓我出家!佛陀就把他帶過來,親自給他剃度,剃度以後還證得阿羅漢果。弟子就問了,他沒有善根,怎麼證得阿羅漢果呢?佛陀說,他在八萬大劫之前(超過阿羅漢的神通範圍),是一個樵夫,後來被老虎所追,跑到樹上去了,在緊急情況下稱了一念「南無佛」。欸,跟佛陀結緣,所以佛陀能夠採取行動。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個老者要去出家,出不成,在門前哭,怎麼那麼剛好釋迦牟尼佛就回來?你回答我看,為什麼那麼剛好?為什麼你在那邊哭的時候佛陀沒有回來?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他沒有任何想法。諸位你看我們大殿那個鐘,那個鐘它完全沒有意見:你輕輕地撞它,它就輕輕地響;你很大力去撞它,它就出很大聲;你不撞它,它就永遠沒有聲音。你說這個鐘存不存在?它還存在啊,但是你要去撞它。我們今天有些人遇到逆境的時候,三寶完全沒有採取行動,就讓他自甘墮落,甚至於自殺,到三惡道去了;有些人遇到逆境的時候三寶及時現前,把他從逆境當中救過來。這個就是諸法因緣生,因為他在過去生當中跟三寶結下深厚的因緣。

印光大師在《文鈔》中,就訶責禪宗人。他說禪宗人啊,所有的修行人當中,退轉比例最高的就是禪宗。為什麼?禪宗當中第一個,他不做早晚課,他的禪堂也沒有安置佛像,就寫一個「捨」字。捨,慈悲喜捨的捨。上面寫一個捨字,大家在那邊打坐。你到了大殿也沒有拜三拜佛陀,眼睛也沒有看到佛陀,嘴巴念一句佛號就要去刷牙……那你跟三寶都沒結緣嘛!難怪你看那個五祖戒禪師,一死掉以後變成蘇東坡。你看迷糊到這個樣子,看到三寶都沒感覺了。你看佛在世的時候那個給孤獨長者,他是一個世俗人,一個做生意的,非常忙碌的一個大長者,他一聽到佛陀這兩個字,毛細孔豎起來,很快就成就初果了。一個在家居士,因為他跟三寶緣深。

所以諸位不要忽略了,我們在佛堂當中的每一個禮拜、我們心中每一個稱念,對未來的生命都是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每一句佛號都產生一種不退轉的力量,你未來的得度就是你在不經意的過程當中累積成就的。

所以,我們今天憶念本尊,每一個功德,即使你沒有往生,它的效果都沒有失掉,佛號就永遠在你的心中。只要阿彌陀佛的力量還在,你就有一分的得度因緣。只要這個佛號進入到你心中,即使你沒有往生,它的效果都永遠不會失掉,生生世世陪著你。所以這個地方就講到能夠成就不退轉的力量,也就是說你能夠得到諸佛的護念,有這種效果。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4-9-13 21:32

丁十、得三法忍願(四十八)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的「不退轉」範圍很廣,包括了整個凡夫,也包括了聖人,但這個地方把不退轉的功德講得更殊勝。什麼叫不退轉?有三種不退。

在我成佛了以後,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這個地方的諸菩薩眾是指的加行位的菩薩),他能夠修學彌陀的本尊相應法,來受持我的名號,來頂禮我的功德,他就能夠很快地成就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在整個佛法當中,對於無上的菩提心能夠成就堅固而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法忍」的意思我們加以解釋。這個「法」是所證之理。什麼叫所證之理呢?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這叫法。這個「忍」是能證之心,就是智慧。我們這一念心能夠安住在真如理,這個叫作法忍。

這個心安住在真如理,有淺深的差別,就分成了三個層次:

最淺的忍叫音響忍。音響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雖聞其聲,未見其人」。我剛剛聽到懺公師父的聲音,但是還沒有看到他的人。這是比喻三賢位的菩薩。三賢位的菩薩對真如理還沒有如實地證入,但是他產生了堅定的勝解,這叫音響忍。但聞其聲,但是不見其人。

第二個叫柔順忍,「捨妄歸真,心柔智順」。他已經能夠破除妄想而回歸到真實了。這個指的是初地到七地的菩薩,他能夠產生柔順,他的心對於真如已經能夠調柔善順,順從真如,但是還不得完全的自在,他的入、住、出還不得自在,叫柔順忍。

第三個是無生法忍。「於一切法,不取不作諸業行。」這個無生法忍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他對於無生法忍能夠「無功用行」,任運地現前,不管是在動中,不管是在靜中,所謂的「不動道場,身遍十方」、「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所以這個八地菩薩的無生法忍是任運現前。

這個地方就是說,一個加行位的菩薩,能夠不斷地來以彌陀的功德當本尊,在彌陀本願加持之下,很快地成就音響忍、柔順忍乃至於無生法忍,而且在這三種智慧的加持之下,他的菩提心也不容易退轉。為什麼?得到彌陀的護念!這個的確對我們菩薩道有很大的加持力。
作者: 大明    時間: 2024-9-27 17:02

丁十一、聞名得忍願(三十四)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解釋。

當我成佛以後,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的眾生之類(這個就不一定是指加行位的菩薩了,這個是一般的菩薩),聞我名字,他能夠在我的這個名號的功德加持之下,就能夠成就兩種殊勝的功德:

第一個,他能夠很快地在未來生命當中成就無生法忍,他能夠成就一種甚深廣大的智慧。這個無生法忍特別指的是一種法空智。

初地菩薩雖然能夠成就我空,但是他在法上不得自在。簡單地講,他有生滅的對立,他認為有存在跟不存在的對立、垢淨的對立、增減的對立。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是八地的菩薩。一個八地的菩薩,他那個法空智特別現前,對於這種對立的思考完全抹平,他沒有所謂的動態:你在拜佛,你在靜坐,你在掃地。古人說,工作就是修行。其實這句話是講八地以上的菩薩。我們現在就像懺公師父說,工作就是工作,修行就是修行!但是無生法忍的菩薩他不是,動靜一如。

第二個,諸深總持。他不但能夠很快成就智慧,他的功德還能夠成就總持不失。他在彌陀的加持之下,不容易失掉。這個就是名號的加持。

當然,這個地方就是把前面的功德做一個總結。我們的修行,有兩種力量可以讓我們進步:第一個是內因力,這是你內在的善根,戒定慧,你的心力;第二個是外緣力,就是三寶的加持力。佛陀的加持、法力的熏習、僧團的攝受,三寶的加持力。

這當中,外緣力對一個資糧位的菩薩又特別重要。因為我們的心深受外境的影響,所以外境對我們的加持力很重要。舉一個例子。

蕅益大師說,寧國在當時一個地方有一個老人家,他從二十歲開始做慈善事業,修福五十年。幹什麼?他來生想要做一個出家人。只要哪一個地方要修橋,要鋪路,要做什麼慈善事業,他有錢就出錢,沒錢就出力,做義工。修了五十年,死掉以後,到了閻羅王那個地方,閻羅王說,你不錯啊,修福報修了五十年,不錯啊!你想做什麼?那老人家說,我什麼都不想做,我只想來生做一個出家人。這個閻羅王非常驚訝,他說,你修了五十年,就想做出家人啊?這不可能!你頂多做一個千戶長。千戶長就是管一千個家庭。後來這個老人家說,那沒辦法做出家人,那我做個燒火僧,可以吧?我整天為出家眾做最卑賤的燒火的僧。閻羅王說,燒火僧你也不夠資格,五十年不夠資格。後來他很堅持,一定要做出家人。閻羅王就給他一個機會:這樣子好了,我再給你幾年壽命,你再回去修福看看。就把他放回來。

最後蕅益大師講,寧國有一老者修福五十年,做一燒火僧而不可得!但是,白鴿聽經,轉生成戒環禪師。說有一個白鴿,有一位老法師講經,它就停在門外聽了幾分鐘,聽完以後飛走了,死掉以後變成一個出家眾。還不是普通出家眾,是戒環禪師!

三寶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今天要想盡任何的辦法跟三寶結緣,非常重要。很多人說,我拿錢去佈施慈善機構,跟供養三寶一不一樣?不一樣,完全不一樣。結的緣不同嘛!一個是積集善業,一個是跟三寶結緣。跟三寶結緣你未來就有得度的力量,差在這個地方。當然,你可以說,他們的福報都一樣,但是在福報當中他又多一個三寶的加持力。

而在《阿彌陀經》上說,要跟三寶結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憶念彌陀的聖號,憶念諸佛的聖號,最簡單了。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經常修本尊相應,我們這個菩薩能夠很快地在生命當中成就無生法忍,而且能夠成就不退轉。為什麼?因為本尊的護念。

======================
蕅益大師開示

  履三寶地,具出世儀,皆多劫善種,況聞正法乎。寧國一老者,種福五十餘年,求來世作燒火僧不可得,而聽經白鴿,轉身為戒環禪師,聞法功德超勝如此。人生幾何,少壯忽老,老忽烏有,且盛年夭橫者無數,一息才斷,孤魂無侶,生平惡業,無不隨身。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息心達本源,乃號為沙門。不然,堂堂僧相,多劫勤修而得之,一旦藐視而失之,能無憬哉。

節錄於《蕅益大師開示》

(寧國 地處安徽省東南部)




歡迎光臨 能量健康交流區 (http://lifecom.tw/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