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安那般那 十六勝行
[打印本頁]
作者:
Jade
時間:
2023-2-12 12:42
標題:
安那般那 十六勝行
安那般那
(^an^ap^ana)︰一種注意吸氣呼氣的修定方法。 「安般守意」者是【安那般那.沙第(AnaPana Sati)】之縮語,「安那」者為出息意,「般那」者為入息意,而「沙第」者譯為守意,以意識心繫緣在入出息上,而從事修行功夫!
涵義
安那般那是一種呼吸相關的修行法門,這是釋迦牟尼佛教他的兒子羅睺羅修學的法門,非常特殊。梵語安那般那,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安那般那就是一呼一吸。 安那般那在中國天台宗發展成為“六妙法門”,也叫“數息”。“出息不隨萬緣,入息不居陰界”,這是呼吸的特殊性。
道家雖然沒有安那般那這個詞彙,但是道家也以呼吸作為修行的下手功夫。不過,佛家是為了解脱而修行,道家是為了長生不老而修行。 在道家的《陰符經》上,有一重要口訣——“禽之制在氣”。就是説練者妄念紛紛,思想不能專一,是因為你的氣在散亂,氣亂則心亂。所以修習禪定主張先練氣,修習者用意念守住呼吸,把呼吸調順了,心自然就不會再散亂。社會上許多人練多年,還是身體經常出毛病,追其原因就是自己體內的氣息調順不好的緣故。道家還有句至理名言:“天地玄珠,萬氣本根”。從這句話中就能看出氣的重要性,任何人無論體格多健壯,體內的氣息若不調順,即是大病來臨。可以説,在身心的配合下,氣息能夠發生萬種變化。 [1]
修行方法
第一種:由一數至十,再由十倒數至一,如此反覆,做到呼吸時只有數字沒有其他雜念。(1、2、3......10、、9、8 ......2、1......)。
第二種:由一、二......按次計數下去,數到最後,這中間並沒有雜念妄想,數字並沒有差錯,心念配合呼吸也就是初步的成功。
(1、2、3、4......99、100......1、2、3、...99、100)。
有一點必須注意:心不要跟着呼吸進到體內,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體外,只應在鼻端這一帶區域覺知呼吸。
數的過程呼吸對於風大的感受分別為風→氣→息三個層次。開始時,呼吸粗,稱之為風,靜定後,呼吸較細,稱之為氣。再進一步,身心寧靜,只有感覺自己內在呼吸,卻聽不到呼吸聲音,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數了,即進入隨。 靜坐數息時,呼吸自然,身體要放軟,耳朵迴轉聽自己呼吸。如在鬧處修,聽不到呼吸聲,便用感覺來聽。
注意力
有兩個能把握入息和出息的位置:鼻尖和上唇。對某些人而言,呼吸的衝擊在鼻尖處更明顯;其他人,則在上唇處更明顯。必須把注意力放在覺知最明顯的位置,該處可以稱為“觸點”。開始階段,必須通過對沖擊觸點的入息和出息進行計數的方法來努力保持注意力於“觸點”。下一階段,不依靠計數的幫助,持續努力保持注意力於入息和出息。最後階段,努力使得注意力更加強大和穩固。 數出息還是入息,佛有個秘密的吩咐,當你要數息的時候,譬如鼻子氣進來出去數一,在你們的觀念裏,在哪個時候計數呢?人的貪心、私心多半在呼吸進來的時候計“一”,那是做氣功,不是修道。佛告訴你真正修道是數出息。修涅槃注意出息,出息怎麼數?當你數出息的時候,你把所有的一切,連自己的生命,一切煩惱、病痛,跟着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體裏頭生瘤、生癌啊,讓它一齊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如果這樣數息,身體馬上就輕鬆了,先試—分鐘再説。 這不是講理論,自己試試看,不—定盤腿,任何姿勢幫可以。呼吸本來有的。你注意出息,思想跟着呼吸自然走,一切煩惱痛苦,一切病痛、業障,呼出去就沒有了。呼出去再進來的那個是乾淨的,到你裏面又變髒了,氧氣進來變碳氣,接着碳氣就呼出去了,一切病痛也沒有了。
注意數出息,不是注意數入息。一般練氣功修道的,準備練工夫時,先吸一口氣閉起來,那不是找死嗎!練武功的更有這個毛病,我看到練少林工夫的也有這個毛病,最後氣還是要出去嘛。最後“嘿”一聲,氣出去了才發生力量。那些人就不懂了,拼命吸一口氣閉住。真正“空”的力量比“有”的力量大,如果你氣進來保持住,那就不好了。
息長息短
我們呼吸往來不停就叫做喘。呼吸往來不停,喘氣,自己耳朵都聽到,吸進呼出都聽得到,這是風,不是氣。修安那般那要先認識息的道理,呼吸往來不喘,鼻子呼吸聲音也寧靜了,有感覺的狀態,這個叫氣。感覺聲音都寧靜了,內在的,那個叫息。息是感覺得到的,感覺到自己身體內部內、外都在動,這個叫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是修這個息。息長,一呼一吸,一生滅來去,以後停住了,不呼不吸,這個時間長,知道長了,這個時間,這是一下。一下就過去了,知道短。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是這個道理。
呼吸多長
不控制呼吸,要自然的呼吸。你可以數「一」,也可以數「一…」。 只要看着呼吸,不要控制呼吸。但是呼吸進來不要立刻呼出去,因為氣還未送至全身,這樣會頭暈氣悶。不要觀想,觀想就多了一件事,不能專注了。
十六特勝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點千萬注意,“十六特勝”都要背得來,十六個專案叫特勝,特別特別最容易成功的路線。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長短”
(四)“知息遍身”。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個武功不練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
(五)“除諸身行”。身體空了,身上五陰的行陰空靈了,這個裏頭秘密很多,到了除諸身行的時候,如果你練武功,可以練到踏雪無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飄了。
(六)“受喜”,得初禪,初禪是離生喜樂。
(七)“受樂”,身上內部每個細胞發出快樂的感受,那是無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所以得到初禪是“心一境性,離生喜樂”,有和世間脱離之感,無比的喜樂。
(八)“受諸心行”,轉回來,又感覺不同了,這個很深了;心裏一起心動念,這個身體四大已經整個變了。
(九)“心作喜”,由初禪真到了二禪“定生喜樂”。
(十)“心作攝”,一切雜念妄想沒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攝是統統把握了。
(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這裏,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脱道了。解脱就是證道,不證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羅漢,也至少證到初果羅漢的“預流向”。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來的,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風四大之身有關。
(十二)“觀無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飛得起來,又有什麼了不起呢!觀無常,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沒有做到不要隨便吹。
(十三)“觀出散”,所以做到了,轉觀這個心的法門,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樣,將來要走的時候,一彈指之間,整個身體三昧真火起來化成光明,什麼都沒有留,化一片光走了。所以,我們平常做工夫,你要注意這個,大家都在身體上做工夫,都忘記了“觀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體都丟開,放出去,連放的都要丟掉。
(十四)“觀離欲”,這個時候,才做到真正的“離欲尊”;這個離欲,《金剛經》上佛叫須菩提離欲阿羅漢,真的離欲了。然後,證滅盡定。
(十五)“觀滅盡“,要走就走,我們也可以做到鄧隱峯祖師一樣吧!(隱峯禪師,鄧氏子,相傳皆呼為鄧隱峯。臨化時,先問眾曰:諸方遷化,坐去卧去,吾嘗見之,還有立化也無?曰:有。師曰:還有倒立者否?曰:未嘗見有!師乃倒立而化。亭亭然衣皆順體。時眾議舁就荼毗(火化),屹然不動,遠近瞻視,驚歎無已。師有妹為尼,時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疇昔不循法律,死更熒惑於人。於是以手推之,僨然而踣。遂就闍維(火化),收舍利建塔。資料補充,鳥巢) 在這個時候到“滅盡定”,所謂涅槃境界,還不算數。
(十六)“觀棄捨”,還要丟掉放開,轉到大乘去了。修習這十六特勝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門困住,六妙門是初步,不算什麼,重點在十六特勝。
配合法門
在中國,無論佛教還是道教,都配合六字長壽術來調理身體。
修行功德
修習安那般那唸的功德,主要如下:身不疲倦、心得平靜,不執著欲樂。在果位方面,除證四禪外,可得種種神通,乃至漏盡證阿羅漢。
關於“守竅”
眾多的練功者,都非常注重守竅,有人認為,只要守住下丹田,便可“藏精固氣”,或者“煉精化氣”。但練功能否守下丹田?這裏面有非常大的問題,如果沒有名師在旁邊指導,反而危害無窮。
比如腎臟衰弱,或有手淫,遺精等毛病,以及陽痿早泄等有關疾病,倘使意守下丹田,將促使此類病症更加嚴重。或者女子練功,專門意守下丹田,那流弊更大容易造成血崩等症,甚至會出現性變態等嚴重疾病, 至於專門意守中丹田或上丹田,會促使血壓升高,神經錯亂等病症。又有許多練功者專習守竅,出現紅光滿面的現象,自己乃至別人,就誤認為是好的功效,其實非也,若年歲很大之人,要切實注意,此時,最容易引發腦溢血等症,此外,倘使身體上本來有潛伏的病菌,久守上竅,反而容易把病菌引至心臟及腦部,而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
當然如果有經驗的師長在旁指導,則不會出現以上偏差。所以,真正明確練功方法者,他是不會依守竅來練功,皆憑藉呼吸作用,由此而引發人體生理潛能產生“真氣”,由真氣來打通經脈。那到底何為“真氣”?所謂真氣,密宗稱之為靈蛇,靈熱,靈力。瑜伽術中,稱為靈能。佛家的唯識宗稱之暖,壽,識。用現代的語言可説是生命的本能。
意識守到身體的某一部分。所守的是這個現象,能守的那個東西找到了,那個才是道,不要在這個肉體上搞。譬如你練武功,練這個膀子,你天天看到它這裏練,練了半年以後,這個手特別粗,這是講守。所以你守丹田,注意打起坐來守這裏,充血在這裏,一充血,這個堤防一崩就不得了。就是這個道理那麼簡單,懂了沒有?所以假設守上竅(眉間),年級大了,一守這裏,好,血壓高了。最後,血壓一高了,一看紅光滿面,哎呀,真的有道啊。一臉紅光就是血壓上升,到某一個時候真得道了,無疾而終--血壓上來,腦充血,一下子就沒有了(死了)。所以守上竅也不能。所以不能守竅。這個順便也答覆了你。修這個安那般那的法門,成就是非常快的,轉變身心氣質也非常快。
作者:
Jade
時間:
2023-2-12 12:43
成果
1、雷迪尊者
“所有的佛陀都是通過安那般那唸到達最高覺悟和證得佛果,所有的佛陀都繼續安住於安那般那念,從不間斷,直到入般涅盤。這也是一個慣例。”
2、瑪欣德尊者
“因為佛陀本人是修行入出息念證得色界第四禪,然後才轉修觀,從而證悟聖道、聖果的。不僅我們的苟答馬佛陀是這樣,過去、未來的一切佛陀也是如此。因此,我們修行入出息念也就是追隨佛陀的腳步。”
3、南懷瑾
“修這個安那般那的法門,成就是非常快的,轉變身心氣質也非常快。安那般那。假使你把這個修好了,出入息修好了,八觸的反應的作用馬上出現了,八觸的作用就出現了。身體的變體就很大了,可是你不要給身體拉去,走了,身體上感受都不是,所以叫做數、隨,隨則作兩種解釋,一是跟到出入息,知道在進出,出入之間,第二隨,就是任運讓他去,一呼一吸,可是頭腦清清楚楚的。這個呼吸頭腦清楚了以後,道家所講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一步就可以做到了。就是一條路線就可以到達,安那般那有如此的神妙,佛法任何的修持,沒有這個法門的神妙。” [2]
4、佛經開示及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開示
“安那般那,三世諸佛入道之初門。”
“佛説甘露門,名阿那波那,於諸法門中,第一安隱道。”
“六妙門者,蓋是內外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道,故釋迦詣道樹,跏趺坐草,內思安般,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因此萬行開發,降魔成道。當知佛為物軌,示跡若斯,三乘正士,豈不同遊此路!”
“於數息中,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可入。是故不住生死,既無二十五有繫縛;不證涅槃,則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以平等大慧,即無取捨心,入息中道,名見佛性,得無生忍,住大涅槃常樂我淨。”
“妙名涅槃,此之妙法能通至涅槃,故名妙門,亦名六妙門。”
“菩薩入六妙門,即能具一切佛法,故六妙門即是摩訶衍(大乘)”。
相關經典
1. 《雜阿含》卷二十七.(七四六),(大2,198a)。本經説明修習安那般那念,
可得大果大福利。相應部(S.46.66. Anapana 入出息)。
2. 《雜阿含》卷二十九.(八○一),(大2,205c)。説明有五法助益修安那般那
念。
3. 《雜阿含》卷二十九.(八○二),(大2,206a)。説明修習安那般那念,可得
身心止息,寂滅純一。
4. 《雜阿含》卷二十九.(八○三),(大2,206a)。詳細説明修習安那般那念之
步驟。相應部(S.54.1. Ekadhamma 一法)。
5. 《雜阿含》卷二十九.(八○四),(大2,206b)。本經為八○三經之略説,説
明修安那般那念者可斷諸想。相應部(S.54.2-5. Bojjhanga etc. 覺支等)。
6. 《雜阿含》卷二十九.(八○五),(大2,206b)。本經敍説阿梨瑟吒告佛其已
修習出入息念,佛嘉許之。相應部(S.54.6. Arittha 阿梨瑟吒)。
7. 《雜阿含》卷二十九.(八○六),(大2,206c)。本經敍説比丘端坐不動,專
心修行,佛陀教諸比丘亦如是修行。相應部(S.54.7. Kappina 罽賓那)。
8. 《雜阿含》卷二十九.(八○七),(大2,207a)。本經敍説世尊坐禪二月,修
出入息念,從禪覺後,告諸比丘其所得之證。相應部(S.54.11. Icchanavgalam
一奢能伽羅)。
9. 《雜阿含》卷二十九.(八○九),(大2,207b)。敍説比丘因修不淨觀後極厭
患身而自殺,或請他殺己,世尊於是教修習出入息念。相應部(S.54.9. Vesali
毘舍離)。
10. 《雜阿含》卷二十九.(八一○),(大2,208a)。本經説明修習出入息念能
令四念處滿足,七覺支滿足,明、解脱滿足,法法相類,法法相潤。相應部(S.
54.13-14. Ananda 阿難)。
11. 《雜阿含》卷二十九.(八一三),(大2,208c)。敍説精勤修習四念處之真
諦。相應部(S.54.10. Kimbila 金毘羅)。
12. 《雜阿含》卷二十九.(八一四),(大2,209a)。説明修習安那般那念已,
得大果大福利。相應部(S.54.8. Dipa 燈)。
13. 《雜阿含》卷二十九.(八一五),(大2,209b)。説明三世諸佛同樣修安那
般那念,斷覺想。
14. 《雜阿含(一卷)》.(十五),(大2,497a)。本經為別譯本,説習安般守
意,身得息,念便止。
15. 《中阿含》卷十.(五六)(五七),(大1,491a-492a)。
16. 《中阿含》卷二十.(八一),(大1,554c)。敍説佛為比丘説十八種念身法
及其十八種功德。
17. 《中阿含》卷二十四.(九八),(大1,582b)。中部(M.10. Satipatthana
念處經)
18. 《佛説治意經》,(大1,919a)。中部(M.118. Anapanasatisutta 入出息念
經)。
19. 《增壹阿含》卷二(八),(大2,556a)。敍説修行念安般者,當
專精念安般;從頭至足皆當觀知,便成就大果報。
20. 《增壹阿含》卷七(一),(大2,581c)。本經敍説羅雲比丘
依佛所教修安般之法,終自證阿羅漢果。中部(M.62. Maha-Rahulovadasutta
教誡羅候羅大經)。
21. 中部第一一九《身行唸經》(M.119. Kayagatasatisuttam),本經述説此身行
念之修習法和功德。《漢譯南傳大藏經》中部四,頁73。
22. 中部第一一八《入出息唸經》,本經敍入出息念之十六特勝,及其各四個次第
,配合身受心法之四念處,由四念處以圓滿七覺支,由七覺支成就明和解脱。
《漢譯南傳大藏經》中部四,頁63-72。
23. 長部《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nata),詳説四念處。《漢譯南
傳大藏經》長部三,頁275-299。
作者:
Jade
時間:
2023-2-12 12:45
經典輯錄
增一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將羅雲入舍衞城分衞。爾時,世尊右旋顧謂羅雲:“汝今當觀色為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色為無常。”
世尊告曰:“羅雲,痛、想、行、識皆悉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識皆為無常。”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此有何因緣,今方向城分衞,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誨我?今宜當還歸所在,不應入城乞食。”
爾時,尊者羅雲即中道還到祇桓精舍,持衣缽,詣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跌坐,專精一心,念色無常,念痛、想、行、識無常。爾時,世尊於舍衞城乞食已,食後在祇桓精舍而自經行,漸漸至羅雲所;到已,告羅雲曰:“汝當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想皆當除盡。汝今復當修行惡露不淨想,所有貪慾盡當除滅。汝今,羅雲,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護心!已行護心,所有驕慢悉當除盡。”
爾時,世尊向羅雲便説此偈:
“莫數起著想,恆當自順法,
如此智之士,名稱則流佈。
與人執炬明,壞於大闇冥,
天龍戴奉敬,敬奉師長尊。”
是時,羅雲比丘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恆復順於法,
如此智之士,則能奉師長。”
爾時,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還詣靜室。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是時,羅雲即從座起,便往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子吼,問如此義:‘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汝今,羅雲,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説。”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尊者羅雲從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如是,羅雲,若有比丘樂於閒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跌坐,無他異念,系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説微妙法已,羅雲即從座起,禮佛足,繞三匝而去。往詣安陀園,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跌坐,無他餘念,繫心鼻頭,出息長亦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無復眾惡。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於初禪。有覺、有觀,內自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念喜,遊於二禪。無復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於三禪。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數十萬生,成劫、敗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億載不可計,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樂,壽命長短,彼終生此,此終生彼。
彼以此三昧,心清靜無瑕穢,亦無諸結。亦知眾生所起之心,彼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行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或復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恆行正見、造正見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
復更施意,成盡漏心,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苦集,亦知苦盡,亦知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脱,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羅雲便成阿羅漢。
是時,尊者羅雲已成羅漢,便從座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諸漏除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得阿羅漢者,無有與羅雲等也。論有漏盡,亦是羅雲比丘。論持禁戒者,亦是羅雲比丘。所以然者?諸過去如來、等正覺,亦有此羅雲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羅雲比丘。親從佛生,法之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謂羅雲比丘是。”
爾時,世尊便説此偈:
“具足禁戒法,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一切結使盡。”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歡迎光臨 能量健康交流區 (http://lifecom.tw/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