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人有二十難 [打印本頁]

作者: 大仰    時間: 2009-7-8 23:31     標題: 人有二十難

「人有二十難」,出典如下: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
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
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
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作者: 大仰    時間: 2009-7-8 23:58

以下開始擇時轉錄證嚴上人所著
人有二十難 供大家有空時可以閱讀一下~^_^
□□□□□□□□□□□□□□□□□□□□□□□□□□□□□□□□
□                            人有二十難之一 -- 貧窮布施難                               □
□                                               證嚴上人                                                        □
□□□□□□□□□□□□□□□□□□□□□□□□□□□□□□□□

  在這片靜寂的虛空中,遠處卻漸漸地傳來悠揚的念佛聲,佛號聲劃破
了這靜寂的時刻。外面是朝山的行者;裡面是早課修持靜坐、自我反省的
聞思行者。內外融何;這些無不是道場--修行處。

  修行,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自我心靜、行正,便能念慮穩定。心能
靜、行能正均是修行的行態。世事本已多難,況為學佛者難事更多,有的
是『行』難,有的是『說』難,而『心意誠敬』更難;
佛陀於四十二章經
的第十二章說:人有二十難,這二十難即包括行難、言難、心意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布施路上多荊棘                                                       □
~~~~~~~~~~~~~~~~~~~~~~~~~~~~~~~~~~~~~~~~~~~~~~~~~~~~~~

『二十難』,其第一難是『貧窮布施難』。

  布施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六度法門的第一條;布施是表示『愛』的
方式,布施是一種『付出』,有表示縮小自己、擴大心胸而關懷天下之人
。布施兩字聽起來很簡單,但對某些人而言,做起來卻不甚容易。普天之
下,無論那個國家或那個角落,都無法缺少布施的運作,如果缺少布施互
助的運作,那個社會就不是『人類』生活的社會。

  學佛者,追求清淨的愛,講究付出的藝術,這便是『布施』。經文中
佛陀說:『貧窮布施難』,確實是貧窮布施難。因為貧窮的人,自己資生
之物已很匱乏,怎麼會有餘物布施?僅管很有愛心,也很願意付出,卻苦
於缺少生活的物質,像這樣雖有布施之心,又有何用呢?所以-貧窮布施
難!

  慈院曾住進來一位年輕的病人,因嚴重的車禍,傷到脊椎骨,全身無
法動彈。醫師診察後宣布說,已無法讓他恢復原來手腳靈活的功能。雖然
如此,醫師還是很用心地診治,護士和義工也都很細心地照顧他、鼓勵他
;我也常常去看他,給予他經神上的鼓舞。他有位很好的嫂子,像媽媽一
樣的看護這位年輕的小叔;在周圍這麼多人的關懷之下,這為年輕人終於
勇敢地接受事實;大家愛的布施和細心的醫療,使他恢復了信心和毅力。

  他心情熱關開朗後,奇蹟出現了,兩隻畸形的手可以動了,因此發願
道:『如果我可以坐上輪椅,我也要做一個幫助別人的人,我也要當個快
樂的義工!』歷經無數掙扎和努力,終於能坐上輪椅,他計劃要組織一個
『脊髓損傷連誼會』。因為,他深深體會到脊髓受傷的人,由其是年輕人
,那份心靈的打擊是多麼痛苦;他希望組織這樣的團體,由殘障者鼓歷殘
障者,讓殘障的人也能勇敢地面對社會人群,使每位傷殘的人,仍然能和
平常人一樣,過著快樂的生活。這『連誼會』於慈濟社工同仁愛心協助下
,已經成立了,現在的成員有一百多位。他很用心地設計一張『會訊』,
每個月都各寄一份給會友。

  雖然,他的手已變成畸形不靈活了,也不能寫字,卻不因此而放棄自
己想做的事,他拜託復健科的醫護人員,幫他想辦法,經復健科同仁用愛
心與耐心教他用指套。他於是帶上指套,頻毅力用心學習打電腦,代替寫
字的功能,很困難的一字字輸入電腦,極為『艱鉅』地完成那張會訊。我
看到他這份『會訊』,心裡非常感動,很多健康的人,根本就沒有心要學
電腦,而他確有這份耐力和毅力!由於他熱心付出,現在已有更多的會友
加入『脊髓損傷連誼會』。

  他看到一些會友只能整天躺著,無法翻身又無親屬照應,不禁慨歎『
久病無孝子』,可是病人躺久了,會得褥瘡;因此,他發願要買能自動翻
身的病床,送給須要的會友。於是在年底時,他去賣春聯,想賺一些錢,
但一張自動病床需幾十萬元,他想或許可多賣些春聯,來完成這個心願,
結果他賺了一萬多元,離目標還太遠,又挨家挨戶到人加店裡募捐,可是
反應很冷淡!諸位,像他這麼有心想幫助病友,但畢竟不容易!這也是『
貧窮布施難』。

  身心健康者,有力行善者,想做什麼都可以,手腳很靈活;日常生活
中,只要少吃些、少用一些,將大家的力量匯集起來,就可幫忙須救助的
人;而一位脊髓損傷者,做來就沒那麼簡單。所以我們要懂得珍惜,世間
有如此多的『難』,而我們能去做,是多的難能可貴!要及時把握、趕快
去做。社會人間有諸多困難阻礙,而我們竟然在這麼多困難的機率中,能
毫無阻礙,更應好好把握今日,及時行善布施。莫待時遷、福盡時想要再
施才真是難啊!

  修行是為了突破諸多困難,修行的過程不可能都是順境;遇到困境時
應拿出毅力、信心去克服。佛陀的修行過程,也經歷十幾年的磨練,在其
心靈上同樣要經過一番徹底的掙扎,最後降伏魔軍而成道。

  『魔』就是障礙,學佛難免會遇到障礙;不是外來的障礙,便是自我
內心的迷障。

  佛說人有二十難,第一是:『貧窮布施難』。順者易、逆者難;於順
境中想做什麼,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心意,做起事來就容易得多。比如:有
錢的人發心布施,就可馬上做;有力的人想辦任何事,只要付諸行動,也
是很容易達成,但情況若相反,則困難重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順於生死、沉淪自障                     □
~~~~~~~~~~~~~~~~~~~~~~~~~~~~~~~~~~~~~~~~~~

    什麼是順?什麼是逆?「順於生死易、逆於生死難」。順於生死--
一般的凡夫、迷於生死--自己為何生於人,自己都不知道,而且也不想
探究『生從何來』的道理,既然無心探究,那麼天天便過著糊裡糊塗、懵
懵懂懂的生活,順著社會的潮流而沉迷於生死之中。有些人醉生夢死,縱
然他們財物富有,但要他提出點滴施捨幫助別人,做些有意義的事卻不肯
,或根本就沒有這種機緣。

  我曾聽一位委員說,他有一位非常有錢的朋友,這位朋友的財產多得
不知如何計算。他問這位朋友說:『你知道慈濟這個團體在做什麼嗎?』

  朋友說:『慈濟做的事,我曾聽過啊!』

  『那你想參加嗎?』

  這位富有的人說:『我已經做很多了呀!佛教講廣結善緣,我也結了
很多緣啊!你想想,我一天到晚請客,那一桌桌的酒席,光一桌就一萬多
元!我不是很慷慨嗎?而且每次給小姐的小費都一千元以上!很多人說我
不慷慨,到底我那裡不慷慨呀!』

  他是非常慷慨,可是他不知一桌的酒席花費幾千近萬元,可讓暗角的
眾生,維持多久的生活費用,破茅屋中淋雨受寒的老弱貧病、孤而寡婦還
等待救助。他更不知道,一桌萬把塊的錢,在醫院中可能就會救回了一條
人命,他或許都沒有考慮到這些,只是天天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這便是
順於生死的眾生。像這樣的人是不是很多呢?確實不少。凡夫不想追求聖
賢之道,這些人都是順於生死,迷失了良知的可憐人啊!好的事情離他們
很遙遠,利益人群之事,要他們做非常難,這便是『障礙』。這種障礙都
是自我的障礙,這樣的人生實是心智最貧乏的可憐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大毅力、逆生死流                     □
~~~~~~~~~~~~~~~~~~~~~~~~~~~~~~~~~~~~~~~~~

  『逆於生死』,--外在環境有阻礙,但只要自我有充份的毅力,即
使再惡劣的環境都能突破。像泅水的人,懂的泳術可以逆水上游,不會游
泳的人就很危險,即可能被淹沒或沖入大海而終至滅頂。

  學佛就是要打破環境的困難,追求『生從何來』的道理。生從何來已
不得知;更不知將來往那裡去。其實也不用一直去想這過去及未來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要守好當下此刻的一念。若光想過去和未來,很容易陷於雜
亂心和妄想心,我們要把握今天的方向,和此時所站的立場,因為『差毫
釐、失千里』,因此方向與立場一定要很正確。
正信的佛法是世間、出世
間最真確的道理;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們有幸已能聽聞
佛法,應起難遇之想,要好好受用,切末只想了脫生死,學佛是要好好的
身體力行。外境重重的阻礙不用害怕,外境的磨練可以成就我們的耐力,
一個有毅力、有充分勇氣的人,絕對不會被困境所刁難,他可以隨心所欲
,不受外在的困難而改變自己的方向。

  另外,有一位委員告訴我一個故事,他說:『我今天很感動,我帶了
一萬五千元要捐給醫院,購置一張病床,是一位很「偉大」的人託我拿來
的。』

  我問道:『是什麼樣的人呢?』

  他說:『是我們長期救助的低收入戶,是一位殘障的人。』

  我說:『既然是我們救濟的對象,為什麼他還有這麼多錢呢?』

  委員說:『他拜託我拿錢來時,我也這麼問過他,他說,慈濟給他的
錢(每月三千元),他每月至少節省三百元,長久累積下來已有七、八千
元;過年期間隔壁鄰居和親友也接濟他一些,於是就把這筆錢儲存起來,
總共有一萬四千多元,然後這個月拿到三千元救助金時,又趕緊把它補足
為一萬五千元。因為,他常聽到人家捐病床,心裡好羨慕;所以,他一直
想達成這個願望--於慈濟醫院中,也有一分他的力量在裡面--這是他
一生中最大的願望,當好不容易湊足這筆錢時,就很高興的托我轉交給師
父。』

  這事多麼感人啊!既是我們濟助的人,又是殘障者,一個月三千元的
生活費,還要留下三百元;三百元和一萬五千元之間的差距,實在很遙遠
,必須用幾年的時間才能節省下這筆錢?而他有這善願後,不怕數目少,
也不怕須長時間才能完成。大家想想,以他的環境要布施並不是件容易的
事,但卻能突破這個難關。所以說,於逆境中而能突破難關,實在是不簡
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克服貪欲,有心即不難           □
~~~~~~~~~~~~~~~~~~~~~~~~~~~~~~~~~~~~~~~~~~~~~~~~~~


  至於『逆生死之潮流、逆生死之欲念』,這種情況的確是難上加難啊
!就像泅水者,要有足夠的勇氣及毅力不斷掙扎,才能逆水上游,達到安
全彼岸。修行就是修這些,不要順著生死及凡夫心的貪念而追求享受,我
們要逆水上游--逆生死之流,要突破世間種種的難關,最主要是克服自
己內心的貪慾;貪慾有很多種;包括財、色、名、食、睡等等
,如果順著
他們,便是生死流中的凡夫;要去掉它們,卻要下很大的功夫,這叫『逆
生死之流』。雖然很難,但對有信心和勇氣的人而言,並不困難,請大家
要多用心,以毅力來逆生死之流,突破心與心外的諸多障礙,即使『難』
,也變成不難,只要能不順生死迷失自己,即使貧窮困境,真想布施也並
不為難啊!尤其在慈濟世界中,有很多清寒人家,他們立志行善,也和富
有的人一樣熱於布施,同樣可以發揮自己的功能,『布施』除了物質之外
,身體力行的奉獻也是布施。

  佛陀所說的貧窮布施難,是指一般人而言,若是學佛的人,他看透了
世間的一切,進而可以發揮人生的功能;比如前面談到的例子,那位受本
會所接濟的殘障者,平時省吃簡用的,竟然在年底時也能夠捐一張病床,
他雖然很貧困,但是他有心布施所以也就不困難。

  佛陀說『一切唯心造』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都是唯心造成的,只要
有心去做,是難亦不難!


  所謂一勤天下無難事。在佛陀時代,有一位貧婆把自己的頭法剪下,
換了一盞油燈,如此,她一樣可以燃燈供佛,可以布施。另外一位貧女,
窮的只有身上穿的一件破衣服,於是把裡襟剪一塊布來供養佛......。(
現在出家人穿的衣服有『百納衣』之名,後面都補了一塊布,現在是補在
裡面,外面看不到。)在慈濟世界中,類似的故事很多,只要有心去做,
即使困難,也不難辦倒。

  對多欲的人而言,布施確實是很難之事,但對於有心人則凡事都難不
倒他啊!


~待續~
作者: joy    時間: 2009-7-9 17:35

謝謝大仰分享
作者: 大仰    時間: 2009-7-20 09:45

□□□□□□□□□□□□□□□□□□□□□□□□□□□□□□□□
□                 人有二十難之二 -- 富貴學道難                                         □
□                                        證嚴上人                                                         □
□□□□□□□□□□□□□□□□□□□□□□□□□□□□□□□□

   修行要追求寧靜的境界, 但於精舍寧境的時刻確很難得, 最寶貴的時
間就是每天早晨的時後, 但是經常還是有周圍或近處的種種干擾, 火車、
飛機的轟隆之聲, 大卡車非馳之聲....都會影響到我們寧靜的氣氛, 因為
靜下來的人, 精神特別敏感, 外界的聲因可以聽的很清晰; 靜坐時, 鄰座
的人若呼吸的氣息較粗、較重時, 也都會敏感地感受到, 這一切因素, 使
得寧靜的境界, 無法達到最極致, 這就是難。佛陀告訴我們, 人生處處充
滿著難.而最粗相的難有二十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貪瞋癡障礙學道的道路                     □
~~~~~~~~~~~~~~~~~~~~~~~~~~~~~~~~~

    第二、『富貴學道難』, 意思是指物質富有、名位顯貴, 這等的人要
學道確實是很難. 因為一般凡夫都有心病--貪瞋癡, 這是一般人的通病。
另外還有貢高我慢、疑念等等; 有錢人難免會貢高驕傲, 無法做到『富而
好禮』, 所以說『富貴學道難』。即使他想學道, 障礙也會比較多; 多數
都沒有時間去選則何者才是正信的宗教, 若有信仰, 也只是求神明保佑他
, 讓它的事業更賺錢, 或求事事如意, 年年平安......這都是不正確的信
仰。

    有些做事業的人, 認為關聖帝君一定要供奉、土地公也一樣要拜, 媽
祖更不能忽視, 這種民間的信仰, 只要聽到那裡蓋廟, 龍柱須要多少根,
再多的錢也毫無吝惜。

    曾經, 有一位社會名人來訪, 卻帶了香、金紙和金牌來, 他問我: 『
你們的「金爐」在那裡?』

    我說: 『我們這裡不用燒金紙啊! 』

    他驚訝地說: 『那有到廟裡不用燒金紙的? 』

    我說: 『佛教是不用燒金紙的啊! 』

    又過了一會兒, 他拿出一個紅包, 裡面有一片金牌, 他說: 『我這金
牌, 又掛在那一「先」( 尊 )? 』

    我回答說: 『佛教不用這些, 佛陀不喜歡戴的, 不用啦! 』

    他說: 『怎麼這樣奇怪, 以前我到廟裡去, 也都送金牌啊! 』

    我說: 『我把它收下, 做為就濟的工作。』

    他說: 『既然這樣就隨你處理吧! 』

    他禮拜後, 我請他到客廳坐, 原本他是為公務而來, 應該是要聽我報
告功德會的事情. 可是他談的儘是--我到那個王爺廟布施了多少, 到那家
天宮布施了幾根龍柱......我的祖父母到那裡去問風水、地理, 然後才找
到某個『好地理』。

    我聽他說完這些話, 心裡感嘆道: 『佛陀說富貴學道難, 真是一點不
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虔誠向道則天下無難事       □
~~~~~~~~~~~~~~~~~~~~~~~~~~~

    佛陀曾說: 『富而不智則衰』, 若僅有錢卻沒有智慧, 僅可能很快就
會衰敗下去; 就像暴發戶一樣, 他們的財富能維持多久呢?

    常見一些暴發戶, 因暴得大財而喜好顯耀, 全身穿著都很考究, 但是
又不懂素雅高貴的搭配; 穿金戴銀的結果, 卻只能讓人覺的庸俗累贅; 不
然就是去環遊世界, 回來後到處 炫耀說:『那個國家我去過, 那個地方我
也去玩過! 』這樣的人實在很可憐啊!

    有錢的人, 應『取於社會, 用於社會』, 能夠如此, 必能受人愛戴尊
敬; 受人尊敬自然成為『貴人』。常聽人加說:『還好遇到了貴人.....』
,而『貴人』就是能發揮生命功能, 去幫助別人的人啊!

    佛陀說『富而不智則衰』學佛的人有了錢, 還要有智慧! 有錢有能力
, 要知道如何去運用; 但是世間有智慧的人到底有多少啊? 所以, 佛陀才
說: 『富貴學道難』。

    不過在慈濟世界中, 此難亦非難; 如今社會上不少富有財物、地位崇
高的人, 也都熱心響應慈濟的志業。比如, 前行政院的李院長, 內政部許
部長, 前省府邱主席、教育部毛部長等四位中央首長聯抉來花蓮, 視察慈
濟的各項建設, 他們看到及聽到慈濟的種種情形. 甚為感動, 也加入慈濟
成為會員。李院長首先表示加入, 邱主席聽了也說: 『我也要加入』, 許
部長和毛部長也相繼響應。

    邱主席很幽默地向許部長說: 『我早一分鐘加入, 我是師兄, 你是師
弟! 』

    毛部長說: 『那我是最後加入, 排行最小了! 』整個會場充滿了祥和
的氣氛。

    隔天初五省政官員團拜時, 邱主席講話中, 呼籲全省各階層省政官員
, 都應有慈濟的精神, 他說: 如果大家都有慈濟的精神, 那台灣會變得更
好』。

    行政院李院長於團拜時也說他已加入功德會, 許部長於內政部也都提
到已加入慈濟, 他們都是顯貴的人士, 卻仍以加入慈濟而欣喜。另外, 慈
濟的榮譽董事, 很多也都是富有名位顯達的人士, 而且能以慈濟精神為依
歸。

    佛陀說『富貴學道難』, 而在慈濟的世界中, 因大家都能發揮善心,
因此學道就不難了。他們取於社會、用於社會, 而且能夠去除貢高我慢的
心態。這即是富貴學道者, 即使是難, 在慈濟世界裡也不成其難了。

    精舍經常有來自全省各地的人士, 有些是前一天到來, 第二天清晨就
組成了浩浩蕩蕩的朝山隊伍, 大家不分貧富、同聲念著佛陀的聖號, 三步
一拜, 腳步整齊地踏上慈濟的菩薩道路; 在這隊伍中, 有多少富貴人家啊
! 他們既能發心布施, 也能去除貢高我慢, 所以慈濟世界中『富貴學道難
』已不算難。

    世間沒有定命定數, 佛陀說: 『一切唯心造』。一個人的命運是貴是
賤也不是定數, 如果是困境重重, 但能堅毅突破, 一樣能轉變自己的命運
和業力; 世間沒有不可轉變的難事, 只要是虔誠的學道者, 普天之下沒有
不能扭轉的難事。我們除了修福之外, 還要修慧--福慧雙修。布施故然重
要, 學道也不能忽視, 福慧具足的人生, 才是可貴、幸福的人生 。


[ 本帖最後由 大仰 於 2009-7-20 09:46 編輯 ]
作者: 大仰    時間: 2009-7-20 09:51

□□□□□□□□□□□□□□□□□□□□□□□□
□              人有二十難之三 -- 棄命必死難              □
□                                證嚴上人                                  □
□□□□□□□□□□□□□□□□□□□□□□□□

    日常生活中, 我們天天都忙忙碌碌; 一般的人, 你若問他: 『你在忙
什麼? 』他會說: 『為了生活而忙呀! 』

    生, 就是生活; 活, 就是要活命。總之, 人人都很重視自己的生命;
身外之物要他捨去, 都已經不易了, 何況要捨去身命? 所以, 佛陀告訴我
們, 人生的二十難中有『棄命必死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凡夫怎堪生離死別                        □
~~~~~~~~~~~~~~~~~~~~~~~~~~~~~~~~~~~~

    明知會犧牲生命, 而能然義無反顧地捨去生命, 確實很難辦到。生、
老、病、死, 原本是很自然的事, 這道理大家也都能瞭解, 但是臨命終時
, 也都難以捨棄。


    在醫院常可看到第三期、第四期的癌症病患, 儘管醫生已經診斷證實
了病情, 但是卻很難決定是否要告訴患者, 甚至要經過一番考慮之後, 才
決定是否要對病患的家屬說明病情; 家屬知道以後, 也常會驚天動地為之
心碎, 知道自己親愛的人, 生命已近殘燭, 家屬要隱藏自己的傷痛, 還要
勸慰病人......。

    別說是病患的家屬, 就以我而言, 有時看到病重的患者, 或垂死的病
人, 我也不忍心說: 『放下吧! 你安心地去! 』這句話誰有勇氣說呢? 因
為要人們放棄生命, 談何容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行者為法忘軀成就道業                     □
~~~~~~~~~~~~~~~~~~~~~~~~~~~~~~~~~~~~~~

    但是如果是一位虔誠的宗教家, 這件事對他就不難了。過去不知有多
少宗教家, 為了維護自己信仰的宗教而捨棄生命。
   
    佛陀的弟子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有一天到佛的面前, 很虔誠地跪在佛
前, 請求佛陀讓他到最南端、最野蠻的區域去弘法。

    佛陀對他說: 『弘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要弘法必須難忍能忍, 你有
這分生忍、法忍的毅力嗎? 』

    彌多羅尼子回答說: 『我既然身入佛們, 就要把生命奉獻給眾生, 生
命都願意捨了,還有什麼生忍、法忍不能忍呢? 』

    佛陀說: 『有這種精神很好, 但是南方野蠻的人, 他們根本就不講道
理, 你去弘法如果他們不願意接受呢? 』

    彌多羅尼子說: 『我可以用漸近的方式, 不斷地說服他們。』
  
    佛又問道: 『如果他們不但不接受, 還要反抗你, 那你要如何? 』

    弟子回答說: 『假使他們反抗, 我必須忍受一切來克服。』

    佛陀再問: 『如果他們對你破口大罵呢? 』

    弟子說: 『我要感激他們, 因為他們只是罵我, 而未打我。』

    『假使他們動手打你呢? 』

    『那我更要感謝他們, 因為他們只以拳頭打我, 還沒有動刀拿棍來傷
害我。』

    佛陀再問: 『如果他們真的拿刀棍傷你呢? 』

    弟子回答: 『我仍然要很感激他們, 因為只傷到我的皮肉, 沒傷到我
的生命。』

    佛陀更進一步地問: 『如果他們刀棍不留情, 把你打死呢? 』

    弟子依舊回答: 『我還是很感恩, 人生就是因為有了這個身體, 才有
種種的苦。我既已聽聞佛陀的教法, 體會了真理, 然後把這個身體奉獻給
眾生, 為眾生而犧牲、為法殉道而棄命, 那我的生命已得到尊嚴的解脫。
所以, 我要感謝他們完成我的菩薩道業。』

    像這樣的人才是所謂的宗教家! 明知前路艱難坎坷; 但他的心理早以
有了準備, 不管眾生對他是罵還是打, 他都要心存感恩; 為了弘法利生,
他毫無畏懼, 甚至犧牲性命於野蠻人的人群中, 都不埋怨, 而且感激那些
野蠻的眾生, 完成了他的道念。

    『棄命必死』對於菩薩行者並不為難, 因為他們的生命觀已超然, 不
懼一切磨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超越生死發揮人身功能                     □
~~~~~~~~~~~~~~~~~~~~~~~~~~~~~~~~~~~~~~

    一般的社會大眾, 有些平時看起來像是勇夫, 威風凜凜, 對財富名利
不饜足的追求; 社會若有什麼問題, 他們就很敏感, 帶頭起鬨示威、抗議
, 但遇到危險時, 他們又逃之夭夭。唯有宗教家願意以和平方式捨身取義
、赴湯蹈火; 真正超越生命境界的人, 才能做到如此。

    『人生自古誰無死』, 自古以來沒有任何生命能保住長生不死。醫院
中末期癌症病患的眷屬恐怕病人知道病況, 而病人雖心知肚明卻故意逃避
, 但最後還是會死啊! 既然生命都有盡頭, 我們為何不在這個生命的歷程
中, 好好發揮它的功能呢?

    宗教的信仰者, 須有超越生死的情操, 好好利用生命的功能。雖然佛
陀說: 『棄命必死難』, 但我們應善用這段生命功能, 即使是捨身為眾生
也在所不惜。縱然是難, 也不為難, 這叫做『難能可貴』。

作者: 大仰    時間: 2009-8-7 10:18

□□□□□□□□□□□□□□□□□□□□
□       人有二十難之四 -- 得睹佛經難      □
□                          證嚴上人                         □
□□□□□□□□□□□□□□□□□□□□

   

人生好像難的事情很多!比如說:曰常生活中常會碰到『難』,就連
口頭上說話,也常會出現這個『難』字;例如地上弄濕了,正巧看到一個人要走過來,細心的話,我們會提醒他:『地上濕濕的,很「難」走,你要小心哦!』或是想打開一個瓶蓋,可是怎麼用力也打不開時,也會說:『這個蓋子很「難」開呀!』反正,舉手投足之間,常常就有難走、難提、難開..等等類似的事。而現在我們所要說的『難』,才是人生真正的大困難。

  雖然如此,我們果真有心想去做,即使是很難的事,也不成其難;反之,若根本無心要做,那人家只說了一句:『地板濕濕的,很難走。』我們便停於原地,怕地上濕濕的會滑倒,就不敢走過去。這麼簡單的事,若能稍加注意,小心地跨步,很容易就走過去了,那有什麼難?如果我們的人,時時都放在這個『難』字、那我們這段人生怎能順利過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字不足是一難                       □
~~~~~~~~~~~~~~~~~~~~~~~~~~~~~~~~~~~~~
  

      現在,來談第四『得睹佛經難』。能看到佛經很難?有些人一定會說:『有什麼難呢?經常接到熱心人士助印的佛經,經書這麼多,都已經造成收存放置的困擾了呀!』的確!數量這麼多,怎麼說「得睹佛經難」呢?

  就現代人而言,「得睹佛經難」,其實是難在經文深澀。平常的人,想要深入去看佛經,且加以完全體會貫通,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因現代人對文學,文字較輕忽,已經看習慣了白話文,對古文經書的接受力很弱,「文字代溝」的距離很大,自然無法體會古文經中的文義。因此,這些經典對我們來說,就不容易看懂。

  佛陀在世時,他說『得睹佛經難』,因為當時並沒有佛經!佛陀是配今當時的社會背景,及他所遇到的人與事,然後以他自身的智慧來觀機逗教。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人,他都可以運用智慧思想去教導人們:佛陀並沒有先擬稿、或先做好一篇文章才講話,完全是依智慧的觀察,照當時社會背景需要、依智慧觀機逗教。等到佛滅度後,才由弟子將口口相傳的資料結集而成。

  當時,迦葉尊者、阿難尊者雖然結集佛法,也只是將所記憶和所聽聞的,由阿難重述宣講。而有些記憶力較好的人,就把阿難尊者口述的法,再以簡單的短句方式傳誦,再為他人宣講。就像法華經裡所講的,如果聽過法華經後,能夠以口宣說,讓其他人也有機會聽聞;不但說的人有功德,聽的人若再把『法』傳播出去,如此輾轉相傳,直到第五十個人,他的功德和佛陀在世時,當場聽聞的功德一樣。意思是說,我們要利用各人的記憶,用心去聽,然後再去教導其他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時空阻隔也是難                       □
~~~~~~~~~~~~~~~~~~~~~~~~~~~~~~~~~~~~~

  慈濟志業也走由『無』到『有』,逐漸創立而成。在還未建立慈濟之前,根本就沒有一本慈濟的範本;只是憑著理想,辛苦地把它一一建立起來。慈濟建立之後,大家來看、來聽,再把由看到、感覺到的那份心得,一一口耳相傳,讓其他的人也覺得很歡喜,因此大家同心攝受在一起,共成慈濟志業。

  佛經的結集也是由『無』到『有』,佛滅度後只有口頭的傳誦,直到後來再以梵文記錄於貝葉,但也是非常簡單的記錄。可見佛說『得睹佛經難』的原因:第一、佛滅度後一百年問,根本就沒有佛經可看;第二、口耳相傳的經文,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呢?這也很難說。以我為例,我現在用台語說話,你們用文字記錄下來,也無法百分之百,一字不漏的寫下來。因講的是方言、記的是文字啊!何況佛經留下來的時間已經很長遠,因此,想要體會佛陀當初的語言意境,自然更難了!

  台灣的佛經數量很豐富,但其他地方可不一定看得到:就如,現在慈濟在美國已設立分會,每個月寄過去的慈濟道侶和月刊,或是其他文章,他們看到都非常高興,為什麼呢?因為『難得』啊!要得到那些文物不容易,因為從台灣寄過去的數量有限,所以,他們把它當成寶貝一樣,而這麼有限的東西,到底有幾人可以看得到呢?所以也是很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心行放逸難上難                      □
~~~~~~~~~~~~~~~~~~~~~~~~~~~~~~~~~~~~

  我想即使有無上妙法排在前面,如果無心去看,那怕是伸手可及,而且只要花一點點時問,便可看完,卻仍然不會動手拿來看,這是不是難呢?總而言之,佛所說的難,是難在我們的心。心若沒有這份企求妙法的傾向,就不會有所行動。世問沒有不勞而獲的便宜事,況『出世妙法』呢!

  佛陀說『得睹佛經難』,我想現代的出版社那麼多,三藏十二部經都甚齊全。除了三藏十二部之外,還有許多學者用心研究後,再杷經文譯成白話文,但是我們若不想去看,不去了解它,那即使坐在經書堆裡也是『得睹佛經難』呀!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我們不只要看經,還要去『行』。如果不肯去行,凡夫與佛的距離,畢竟是幾十萬億佛士之遙呀!學佛者應該心領神會,身體力行,要不然真的是『得睹佛經難』。也希望大家都能站在『經』的道路,不要畏懼,。若聽了人家說『路濕濕的很難走』,我們就不敢前進,這短短的路都走不過去,如何去走十萬億佛土的路呢?能夠把心調整好,時時刻刻,步步向前精進,就能到達千經萬論的路途盡頭──諸佛的聖域。

  除了佛經之外,現代人的知識水準都已提高了,但真能用功讀書的人卻不多,能用功讀書,並且又能實際運用書中的理論者更少。有些年輕學子最初選的科系是農業系,到後來卻是經商;有人選商科,畢業後卻從事工業。總而言之,世間的一切學問,能專心去學習而且能學以致用的人的確是少之又少,更何況要以出世的精神,來研究佛陀的教法,更是難呀!
如果做人的行儀和世間的學問不能圓滿,不能用心,如何能做好一個學佛者的本分?雖然當今的印刷術很發達,到處都能看到佛經,但能夠暸解佛經的教理,且運用於生活中的並不多,所以說『得睹佛經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命貴在實踐                        □
~~~~~~~~~~~~~~~~~~~~~~~~~~~~~~~~~~~

  不說現在,就是佛陀在世時,也有一位叫二十億的弟子,他是一位很富有的長者之子,又是獨生子,父母很疼他,他一生下來,父母就請了很多僕役來侍奉、照顧他,平日把他侍候得足不著地。小的時候是這樣,長大了也仍是這樣;一個人從小到大,腳底不曾踩過土地,那要如何生活呢?當然是時時刻刻都有人侍候著他,而且在家中也時時坐著轎子,讓人抬著走,以致他的腳底都長了細毛,從這點我們就能想像得出,這位『二十億』在家裡是如何的享受,親族父母又是如何的寵愛他。

  有一次,佛在衹園精舍講經時,這位年輕人,雖然很少外出,但他曾聽說──佛是超世間的覺者。他從心中起了仰慕之心,所以,就向父母請求,要去見佛。他的父母也認為這是一項增加智識的好機會,就派人用轎抬著這位年輕人到佛的住處。

  佛陀看到這麼多僕從簇擁著一位小主人,扶扶抬抬地來到他的面前,佛陀就為這位年輕的長者之子講經,講了很多人生道理,和生命功能的使用價值觀,也宣說生死的無常。這位長者之子聽完之後,深深地覺得自己從出世到今天的生命根本就不曾發揮過功用,他心裡非常恐懼,因為生命無常啊!他覺得自已不適合再於社會上生活,便請求佛陀讓他皈依,甚至求佛度他出家。

  但佛陀提醒他說:『出家必須和大眾過著「六和敬」的團體生活,要能和睦相處才行。』這位富家子,因出家之心慇切,他很願意過這種生活。於是他勇敢地站立起來,跨出他人生的第一步。第一次把腳踏在地上,邁開腳步,走到佛陀的面前皈依頂禮,並且對佛陀說,他願意在僧團裡,付出這一、二十年當中所沒有發揮的生命功能;他要做人家所難做的事,要修人家難以忍受的苦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命如琴弦                         □
~~~~~~~~~~~~~~~~~~~~~~~~~~~~~~~~~~~

  出家之後的二十億很勤奮,也很用心。祇園精舍前前後後,僧團所住的範圍,他都很辛勤地打掃,處理雜物;有空的時候就不斷地背誦佛陀的教法。人們每次遇見他,總會聽見他喃喃誦念的聲音,甚至睡眠的時間也一直減少,直到連眼睛要闔一下,他都覺得浪費時間,認為分分秒秒均不能讓它輕易消逝。

  有人向佛陀說,長者子──二十億比丘,已經發憤忘食,托缽的時問不出去,甚至晚上該睡的時間也不睡,再這樣下去很危險啊!佛陀聽了,就到這位比丘的住處向他說:『你修行這麼用功呀!你在家最喜歡的嗜好是什麼?』二十億比丘說:『我最喜歡彈琴。』佛陀問道:『琴弦如果大鬆了,琴音如何?』二十億比丘說:『弦太鬆,就彈不出聲音。』佛陀又說:『如果弦繃大緊呢?』比丘說:『那很危險,琴弦很容易斷!』佛陀又問:『什麼情況下,琴發出的聲音最美妙呢?』比丘回答:『弦的鬆緊調得適度,彈出來的聲音最好。』佛陀說:『修行也是調彈琴一樣,不可放鬆,但也不能太緊,否則過猶不及是很危險的,最好是行於中道。所以,你應該調節自己的生活,日常的作息要正常,而用功的時候則要很專心,切不可放逸。若能把生活調節得恰當,再用心去體解道理,把所學的法和實際的生活配合在一起、那你的修行就成功了!』

  現代人學佛也應該依照佛陀在世時,所教化的方法來學習,不要把時問浪費掉。要學得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道理,能夠清楚為人的道理,才能體會出世間的實相。如果,學佛只是光看而不做,不把道理和生活融合在一起,那麼事與理就完今脫離了。所以,『得睹佛經難』,意思是指:能真正去體會,實踐佛陀的教理很難,而不是要得到印刷精美的經書難。現代人的智識水準提高了,不只是文言的經書多,白話文的經書也很多。不過,看佛經和運用佛經之間,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因此,不能只看經書、背經文,背得很熟稔而不思考經文意義;看書而不見理,那是沒有用的


  『得睹佛經難』。總之,一定要真正身體力行才能受益啊!



//////
與大家共勉之~
作者: 大仰    時間: 2009-9-16 19:08

人有二十難之五 ── 生值佛世難        證嚴法師著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人海茫茫,何處是歸程?』這表示人生在世間,心裡茫茫然沒有一個皈依處;佛經中有『一眼之龜,適逢木孔』的比喻─在茫茫的大海中,有一塊浮木,中間正好破一個洞;有一隻獨眼之龜 每隔一千年才會浮出海面一次,就在牠浮出海面時恰恰好穿過這個洞,把頭伸出來,這種機會多難得啊!在人生的大海中,要找一個真正的皈依處 ,就像那隻獨眼海龜千年後浮出海面,正好把頭穿過木孔那般的困難,機會是那麼的少,所以佛陀說:『生值佛世難』。我們的生命,雖然不斷地 在六道中輪迴,但我們要得人身確實很難;既得人身,又能和佛同一個時 代更難;與佛同世,又同住一個地方,更是難中之難;能與佛同住一個地 方,又能見佛,那更是不容易啊!二千多年前,佛陀出生於印度,而我們 是否也曾與佛同世呢?縱然與佛同世,但地球這麼大,我們不知生在那個 角落,也不一定能與佛同生於一處;即使以上兩個條件都俱足,是否能見 佛面,也是一個問題,所以說:『生值佛世難』。

換我心為佛心
  雖然佛陀在世的時間距離我們現在已有兩千多年,如果現在的人能依著佛陀留下的教法修學精進,必能深入佛陀的精神;只要心中時時有佛,那我們就好像與佛同世一樣啊!若聽聞了佛法,卻不知好好去運用,即使 是與佛同住一處,也是離佛很遠。    
    佛經曾記載,佛陀到了一個只有九萬人口的小城;有三分之一的人, 曾見過佛,聽過佛說話。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只聽說佛已經來到城中, 並沒有見到佛。其餘的三萬人,不只未曾見到佛,就連佛名都不曾聽到, 怎會了解什麼是佛法呢?雖與佛同世,但要見佛仍是很難!小小的一個只 有九萬人口的城市,也只是有三分之一的人有機會聽聞佛法啊!何況我們 離佛已經二千多年了!佛陀告訴我們『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仔細想 想,九萬人中有三萬人連佛名都不曾聽過,雖然與佛同世,卻如同隔世, 那有佛法可言;其他三萬人,雖曾聽聞佛名,卻沒見過佛面,那又有什麼 受用呀!剩下的三萬人,雖見過佛,但是否能把佛的道理領納於心呢?如 此再三過濾,又剩下多少呢?這麼說來,只要能接受佛的教化,『與佛同 世』和『與佛不同世』,也是一樣啊!  
  如果我們時時刻刻以心念佛,則佛在己心,把自己的心換成佛心,如 此不只可以『與佛同世』,而且還可以彰顯佛的智慧,及啟發我們的佛性 。我常說,不要輕視自己,因佛常在我們的心識裡,我們的心如果時時將 佛的心,佛的行為運用於生活中,佛已伴隨我們同行,怎會『生值佛世難 』呢?  如法修學善巧運用  現代的人,若有仰慕賢人的心,他自然會用心尋找明師,但要想找到 一位真學實德者,卻也不是易事。因為『真學』與『實德』不是在任何人 身上都能找到的。佛陀就是一位具足真學與實德者,他的教法,我們已聽 過很多;佛的事蹟,我們也知道不少,若能把聽來的道理用行為表現出來 ,那麼佛就時時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的生活行動中了!雖說『生值佛世 難』,但只要佛心與我常在,即與生逢佛世無異,也就不成其難了。  
 就像前面說過的『得睹佛經難』,我們要聽佛經,了解佛法,是不是 很困難呢?以現在而言是很容易啊!因為到處都有人在演講,而且往往是 場面盛大的佛法演講。聽講者也很踴躍,有時侯是幾千人,幾萬人。但是 這幾千,幾萬人當中,到底有幾位真的把佛的教法牢記在心中,再拿來應 用呢?如果人人聽了佛經,都能把它應用於日常生活,那我們的社會早就 已經淨化了!可惜的是,聽了以後沒有實際應用;像這樣,即使聽過佛法 和不聞佛法又有什麼差別?   
現代人的知識水準提高了、看佛經那會有什麼困難。學識這麼普遍, 如果看了經典,能如法修學,又能把它拿來日常生活中應用,那麼我們的 眼晴所看到的,無不都是佛的行動;耳朵可聽到的,都如佛的聲音一般; 那我們『值佛世』怎麼會有困難呢?不過現在的社會,偏偏就是離正法很 遙遠,離聖人、賢人、像是隔了遙遠的世代一樣,不容易求得佛的教法。  
見佛聞法一念間  
  佛陀常常說:『適值佛法、曠劫難遇。』的確,我們得遇佛法是曠劫 (長遠的時間)難遇的呀!不過佛陀又說: 『瞬息之間,可以見佛聞法- -謂見佛聞法一念間』 ,瞬息之間和曠劫難遇,這兩者是不是差別很大呢 ,如果我們不好好面對佛的教法真理,去身體力行,即使是與佛同世,也 和隔世沒有兩樣。反之,雖然我們生離佛世已有幾千年,若聽到佛陀的教 法後,當下就能愛惜教法,拳拳服膺;在日常生活中去行佛所行之行,說 佛所說的話,懷佛所懷的心,如此,則我們瞬息之間所遇的,都是佛法真 理啊!   
    得遇真理,且能體會真理,並不一定是要在幾歲的時候,或在什麼特 別的環境。比如說我去參加護專開學前的會議時、我聽到一位懿德媽螞說 :『星期天,我要回家時,在車上遇到我們的學生,我就問她們去那裡? 她們說:「我們去散播慈濟的種子!我們和花蓮師院的學生去參加救國團 的活動,和另外的一些學生,大家登山之後,我們發現慈濟的學生非常受 大家重視,我們一切的行為、言語、動作,都很讓人肯定,我們現在才知 道,身為慈濟護專的學生是光榮的!」又說:「在談話當中,我們都會把 握機會,告訴他們慈悲喜捨的精神,也告訴他們上人的話──要縮小自己 、擴大心胸。在外面參加活動、大家都很愛我們;有些女同學就吃醋了, 我們就告訴她們不要不平,也不耍吃醋,因為我們散播的是大愛,是清淨 無染的愛,你們不必擔心。」』  
 看看,這些同學們在這裡只有短短的四個月──一個學期的時間,她 們就能把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付諸行動;甚至和其他學校的人接觸時,也 能表現出慈濟的形象,並且散播慈濟的種子,散播慈悲喜拾的大愛。她們 年紀輕輕的,就能接觸到佛法,是因為唸了慈濟護專。在學校上課時,她 們接觸到的都是專業知識,很少接觸佛法,但是她們的心卻能在潛移默化 中,融入慈濟精神和佛法教育,因而處於人群中會使人人敬愛,她們接觸 的時間並不很長呀!只要有心且能用心地接受,便是:己心和佛心互相融 通,身意會合,這叫做『見佛聞法一念間』。  
 學佛聞法不在時間久暫,一旦離了佛心就曠劫難遇啊!若能會合佛心 ,瞬息便能見佛。所以『生值佛世難』,我想並不難,只要我們專心,便 能於瞬息之間見佛聞法。這完全只在一個『心』字、有心學佛的人真正要 多用心,聽了法要真正吸收,記在心中,然後表現於行為,那麼,見佛聞 法並無困難啊! 


////////
大家都很幸運~能遇到明師以及許多善知識能夠在修行的路上 努力一起學習~
加油~
 




歡迎光臨 能量健康交流區 (http://lifecom.tw/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