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打印本頁]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19 13:23     標題: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唐朝蘄州雙峰山道信禪師,承粲禪師后。其信禪師,再敞禪門,宇內流佈,有《菩薩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與有緣根熟者,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文殊說般若經》云: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得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0-27 09:10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7 09:02

夫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普賢觀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名第一懺悔。摒除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念佛心心相續,忽然澄寂,更無所緣念。
《大品經》云: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識無形,佛無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常憶念佛,攀緣不起,則泯然無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憶佛心謝,更不須徵。即看此等心,即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諸法實性實際,亦名凈土,亦名菩提金剛三昧本覺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名雖無量,皆同一體,亦無能觀所觀之意。如是等心,要令清凈,常現在前,一切諸緣,不能干亂。何以故?一切諸事,皆是如來一法身故。住是心中,諸結煩惱,自然除滅。于一塵中,具無量世界;無量世界,集一毛端,于其本事如故,不相妨礙。《華嚴經》云:有一經卷,在微塵中,見三千大千世界事。 略舉安心,不可具盡。其中善巧,出自方寸。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0-27 09:12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7 09:03

略為后生疑者,假為一問:如來法身若此者,何故復有相好之身?
信曰:正以如來法性之身清凈圓滿,一切像類悉于中現,而法性身無心起作,如玻璃鏡懸在高堂,一切像悉于中現,鏡亦無心,能現種種。經云:如來現世說法者,眾生妄想故;今行者若修心盡凈,則知如來常不說法,是乃為具足多聞。聞者,一切相也。是以經云:眾生根有無量故,所以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名無量義。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則無相也。無相不相,名為實相,則泯然清凈是也。斯之誠言,則為證也。
坐時當覺,識心初動,運運流注,隨其來去,皆令知之,以金剛慧責,猶如草木,無所別知,知無所知,乃名一切智。此是菩薩一相法門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0-27 09:13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7 09:03

問:何者是禪師?
信曰:不為靜亂所惱者,即是好禪師。用心人常住于止,心則沉沒;久住于觀,心則散亂。《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云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凈?
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計心,亦不思惟,亦不觀行,亦不散亂,直任運;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獨一清凈究竟處,心自明凈。或可諦看,心即得明凈,心如明鏡,或可一年,心更明凈;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凈;或可因人為說,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須說得解。經道:眾生心性,比如寶珠沒水,水濁珠隱;水清珠現。為謗三寶,破和合僧,諸見煩惱所污,貪嗔顛倒所染,眾生不悟心性本來常清凈。
故為學者,取悟不同,有如此差別。今略出根緣不同,為人師者,善須識別。《華嚴經》云:普賢身相,猶如虛空,依於如如,不依佛國。解時佛國皆亦如,即如國皆不依。《涅槃經》云:有無邊身菩薩,身量如虛空。又云:有善光故,猶如夏日。又云:身無邊故,名大涅槃。又云:大般涅槃,其性廣博。故知學者有四種人:有行有解有證上上人,無行有解有證中上人,有行有解無證中下人,有行無解無證下下人也。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0-27 09:15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7 09:04

問:臨時作若為觀行?
信曰:直須任運。
又曰:用向西方不?
信曰:若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凈,即是凈佛國土,更不須向西方。《華嚴經》云:無量劫一念,一念無量劫。須知一方無量方,無量方一方。佛為鈍根眾生,令向西方,不為利根人說也。深行菩薩入生死,化度眾生,而無愛見。若見眾生有生死,我是能度,眾生是所度,不名菩薩。度眾生如度空,何曾有來去《金剛經》云:滅度無量眾生,實無有眾生得滅度者。所以初地菩薩初證一切空,后證得一切不空,即無分別智。亦是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是空。所以菩薩修學空為證。新學之人直見空者,此是見空,非真空也。修道得真空者,不見空與不空,無有諸見也。善須解色空義。學有心者,要須心路明凈,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后乃當為人師耳。復須內外相稱,理行不相違,決須斷絕文字語言,有為聖道,獨一凈處,自證道果也。
或復有人,未了究竟法,為於名聞利養,教導眾生,不識根緣利鈍,似如有異,即皆印可。極為苦哉,苦哉!大禍。或見心路似如明凈,即便印可。此人大壞佛法,自誑誑他。用心人有如此同異,並皆是相貌也,未為得心。真得心者,自識分明,久后法眼自開,善別虛之與偽。或復有人計身空無,心性亦滅,此是斷見人,與外道同,非佛弟子。或有人計心是不滅,此是常見人,亦與外道同。今明佛弟子,亦不計心性是滅,常度眾生,不起愛見;常學智慧,愚智平等;常在禪定,靜亂不二;常見眾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滅,處處現形;無有所聞,了知一切,未曾取捨;未曾分身,而身遍于法界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0-27 09:18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7 09:04

又古時智敏法師訓曰:學道之法,必須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源及諸體用,見理明凈,了了分明無惑,然后功業可成。一解千從,一迷萬惑。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此非虛言。
《觀無量壽經》云:諸佛法身,入一切眾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當知佛即是心,心外更無別佛也。略而言之,凡有五種:一者知心體,體性清凈,體與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寶,起作恒寂,萬惑皆如;三者常覺不停,覺心在前,覺法無相;四者常觀身空寂,內外通同,入身於法界之中,未曾有礙;五者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0-27 09:19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7 09:05

諸經觀法,備有多種。傅大師所說,獨舉守一不移。先當修身審觀,以身為本。又此身是四大、五陰之所合,終歸無常,不得自在。雖未壞滅,畢竟是空。《維摩經》云:是身如浮云,須臾變滅。又常觀自身空凈如影,可見不可得。智從影中生,畢竟無處所,不動而應物,變化無有窮。空中生六根,六根亦空寂,所對六塵境,了知是蘿幻。如眼見物時,眼中無有物。如鏡照面像,了了極分明,空中現形影,鏡中亦無物。當知人面不來入鏡中,鏡亦不往入人面。如此委曲,知鏡之與面,從本以來不出不入,不去不來,即是如來之義。如此細分判,眼中與鏡中,本來常空寂,鏡照眼照同,是故將為比。鼻舌諸根等,其義亦復然。知眼本來空,凡所見色者,須知是他色;耳聞聲時,知是他聲;鼻聞香時,知是他香;舌別味時,知是他味;意對法時,知是他法;身受觸時,知是他觸。如此觀察,知是為觀空寂。見色,知是不受;不受色,色即是空。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此是解脫門。學者得解脫,諸根例如此。復重言說,常念六根空,寂而無聞見。《遺教經》云:是時中夜,寂然無聲。常知如來說法,以空寂為本。常念六根空寂,恒如中夜時。晝日所見聞,皆是身外事,身中常空凈。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凈眼,住意看一物,無間晝夜時,專精常不動,其心欲馳散,急手還攝來,如繩系鳥足,欲飛還掣取,終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維摩經》云:攝心是道埸,此是攝心法。《法華經》云:從無數劫來,除睡常攝心,以此諸功德,能生諸禪定。《遺教經》云:五根者,心為其主,制之一處,無事不辨。此是也。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0-27 09:20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7 09:05

前所說五事,並是大乘正理,皆依經文所陳,非是理外妄說。此是無漏業,亦是究竟義。超過聲聞地,直趣菩薩道。聞者宜修行,不須致疑惑。如人學射,初射大準,次中小準,次中大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次后箭射前箭,筈筈相拄,不令箭落。喻人習道,念念住心,心心相續,無暫間念,正念不斷,正念現前。又經云:以智慧箭,射三解脫門,筈筈相拄,勿令落地。又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又如家有如意珠,所求無不得,忽然而遺失,憶念無忘時。又如毒箭入肉,竿出鏃猶在,如此受苦痛,亦無暫忘時。念念常在心,其狀當如是。此法秘要,不得傳非其人。非是惜法不傳,但恐前人不信。陷其鎊法之罪。必須擇人,不得造次輒說。慎之慎之。法海雖無量,行之在一言。得意即忘言,一言亦不用。如此了了知,是為得佛意。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0-27 09:22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7 09:06

若初學坐禪時,于一靜處,直觀身心、四大五陰、眼耳鼻舌身意及貪嗔癡,若善若惡,若怨若親,若凡若聖,及至一切諸法,應當觀察:從本以來空寂,不生不滅,平等無二;從本以來無所有,究竟寂滅;從本以來清凈解脫。不問晝夜,行住坐臥,常作此觀,即知自身猶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熱時炎,如空谷響。若言是有,處處求之不可見;若言是無,了了恒在眼前。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從無量劫已來畢竟未曾生;從今已去,亦畢竟無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觀者,即是真實懺悔。千劫萬劫,極重惡業,即自消滅;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信,依此行者,無不得入,無生正理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0-27 09:23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7 09:06

復次,若心緣異境,覺起時,即觀起處畢竟不起。此心緣生時,不從十方來,去亦無所至。常觀攀緣,覺觀、妄識、思想、雜念、亂心不起,即得粗住。若得住心,更無緣慮,隨分寂定,亦得隨分息諸煩惱畢,故不造新,名為解脫。看心緒煩熱,同亂昏沉,亦即且從散適,徐徐安置,令其得便,心自安凈。唯須猛利,如救頭然,不得懈怠,努力努力!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0-27 09:24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7 09:07

初學坐禪看心,獨坐一處,先端身正坐,寬衣解帶,放身縱體,自按摩七八番,令腹中嗌氣出盡,即滔然得性,清虛恬靜。身心調適;能安心神,則窈窈冥冥,氣息清冷,徐徐斂心,神道清利,心地明凈。觀察分明,內外空凈,即心性寂滅;如其寂滅,則聖心顯矣。性雖無形,志節恒在。然幽靈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見佛性者,永離生死,名出世人。是故《維摩經》云:豁然還得本心。信其然也。悟佛性者,是名菩薩人,亦名悟道人,亦名識理人,亦名達士,亦名得性人。是故經云:一句深神,曆劫不朽。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0-27 09:25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7 09:07

初學者前方便也。故知修道有方便,此即聖心之所會。
凡捨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靜,鑄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定,即斷攀緣,窈窈冥冥,凝凈心虛,則夷泊恬平,泯然氣盡,住清凈法身,不受后有。若起心失念,不免受生也。此是前定心境,法應如是。此是作法。法本無法;無法之法,始名為法。法則能作,夫無作之法,真實法也。是以經云:空無作,無願,無相,則真解脫。以是義故,實法無作。捨身法者,即假想身根,看心境明地,即用神明推策。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0-27 09:26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7 09:08

大師云:莊子說:天地一指,萬物一焉。《法句經》云:一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淺智之所聞,謂一以為一。故莊子猶滯一也。老子云: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外雖亡想,內尚存心。《華嚴經》云:不著不二法,以無一二故。《維摩經》云: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即是證。故知老子滯于精識也。《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有佛性。容可說墻壁瓦石而非佛性,云何能說法?又,《天親論》云: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7 09:29

剛好有空
再把它貼一次
也自己再複習一下
這下子不修禪定不行了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7 11:43

其實一直知道要明心見性一定要心內求法
只是認為沒有那麼急迫罷了
等到因緣俱足我就能定的下來了

那天聽大大姐轉述長輩的關懷
覺得好像時間快不夠用了
大家都知道災難越來越多表示
地球要做能階大躍進
而且就在這一兩三年的事

這麼多派下來幫忙的人
如果得不到指引
迷路了就很傷腦筋了
到時候回去怎麼交代啊

最近在路上常常遇到一些很漂亮的青少年
我就會告訴自己
這些天使到底知不知道路啊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8 09:52     標題: 道信大醫禪師

http://www.ctworld.org.tw/chan_master/east004.htm

發現有白話版
http://www.ctworld.org.tw/chan_master/east004-0.htm
也給大家參考

師俗姓司馬,世居河內,後徙於蔪州廣濟縣。生而超異,幼年即慕空宗諸解脫門,後出家參謁僧璨,言下大悟,嗣其法,隋大業十三年領徒眾至吉州,適逢群盜圍城,七旬不解,祖教念摩訶般若,時賊遙望城上似有神兵守之,乃相謂曰:「城內必有異人,不可攻矣!」遂去。唐武德七年(624),歸蘄春,住破頭山三十餘年,傳法於弘忍,另有旁傳弟子牛頭法融。爾後破頭山異名為雙峰山,故世人又稱師為「雙峰道信」。

貞觀十七年(643),太宗聞師道風,三詔入京,師均以疾辭,第四次命使,謂若不起,即取首級,師引頸就刃,神色儼然,使者異之,還入奏,帝愈加崇敬。高宗永徽辛亥歲垂誡門人,安坐而寂,世壽七十二。
大曆年中(766~779),代宗敕諡「大醫禪師」。後因弘忍大師居於黃梅東山弘傳禪法,故世人並稱師與弘忍之道法為東山法門,並尊師為東山法門之初祖。著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菩薩戒作法等書。

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祖(三祖僧璨大師)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祖曰:「誰縛汝?」
曰:「無人縛。」
祖曰:「何更求解脫乎?」
師於言下大悟。服勞九載,後於吉州受戒,侍奉尤謹。祖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

唐武德甲申歲師卻返蔪春,住破頭山,學侶雲臻。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常童。師問曰:「子何姓?」
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師曰:「是何姓?」
答曰:「是佛性。」
師曰:「汝無姓邪?」
答曰:「性空,故無。」
師默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遂捨為弟子,以至付法傳衣。偈曰:
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一日告眾曰:「吾武德中游廬山,登絕頂,望破頭山,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否?」
眾皆默然。
弘忍曰:「莫是和尚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
師曰:「善。」

唐貞觀中,師遙觀牛頭山氣象,知彼山有奇異之人,乃躬自尋訪。問寺僧:「此間有道人否?」
曰:「出家兒那個不是道人?」
師曰: 「阿那個是道人?」
僧無對。別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麼?」
師遂入山,見法融端坐自若,曾無所顧。

師問融曰:「在此作甚麼?」
融曰:「觀心。」
師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融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
師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
融曰:「還識道信禪師否?」
師曰:「何以問他?」
融曰:「嚮德滋久,冀一禮謁。」
師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
融曰:「因何降此?」
師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
融指後面曰:「別有小庵。」遂引師至庵所。

遶庵,唯見虎狼之類。師乃舉兩手作怖勢。
融曰:「猶有這個在。」
師曰:「這個是甚麼?」
融無語。少選,師卻於融宴坐石上書一佛字,融睹之竦然。
師曰:「猶有這個在。」
融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

師曰:
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夢幻。
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
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
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
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
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融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師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融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師曰: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
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

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
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
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
祖付法訖,遂返雙峰終老。

高宗永徽辛亥歲閏九月四日,忽垂誡門人曰:
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
言訖安坐而逝。壽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戶無故自開,儀相如生。爾後,門人不敢復閉。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0-28 10:27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8 09:54     標題: 北宗神秀菩薩戒研究

http://www.yinshun.org.tw/93thesis/93-02.htm

印順法師以為四祖道信是「戒禪合一」的關鍵人物[1],而認為道信以後的門風,都是禪與菩薩戒相合,相對於菩提達摩、慧可及其弟子著重於精苦的頭陀行,道信的禪風使教法更容易弘通於世。

禪宗初祖達摩至三祖有無戒律的教相?唐代安然(841-884)《普通授菩薩戒儀廣釋》列出十種菩薩戒本:梵網本、地持本、高昌本、瓔珞本、新撰本、制旨本、達摩本、明曠本、妙樂本、和國本[2]。其中出現「達摩本」的菩薩戒儀,但是作者是誰仍沒有定論[3]。而敦煌出土的《達摩禪師論》中以「心戒」為菩薩行,引《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佛遺教經》)強調戒行,請八萬四千律儀,行慈悲行給予眾生安樂等的說法,中川孝以為和達摩思想不合,推斷此論是五祖的門人將四祖、五祖的思想作一綜合性的說明[4]。

因此,早期禪宗強調教外別傳,雖藉教悟宗,但並未強調戒律。戒律的重視與否奠基於對「罪」的看法,以及滅罪的懺法之施設,但從早期禪宗的文獻,《二入四行論》[5]裡,認為罪性本空,以心為戒的思想,以為「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得成佛」之念頭只是「妄想」[6],這與達摩稱法行中以性淨之理行六度的理念相合,著重不取相、自利利他的實踐,因此,雖不重視戒律的儀式,仍是屬於菩薩道之範疇,所以聖嚴法師在《菩薩戒指要》說:「中國禪宗一開始便不是依律而住,依律而行,倒是掌握了佛法的命脈,心淨即是持戒。」[7]

考察東山法門的流佈,都有傳戒或禮懺的方式,非單單只有禪坐而已,對此,印順法師說:「各宗開法的戒禪並舉,當然是上承道信的法門。淨眾與宣什的開法,都採取當時的傳戒儀式,但以方等懺法,代替了受菩薩戒。方等懺法的內容,包含了禮佛、歸依、發願、懺悔等部分;宣什宗還保留了受戒的傳香,但到底多少變了。」[8]印順法師以為弘忍以後,禪宗對於戒儀有所更改,而取懺法取代受菩薩戒。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0-28 09:57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9 02:32

有關於這段內文:

又常觀自身空凈如影,可見不可得。智從影中生,畢竟無處所,不動而應物,變化無有窮。空中生六根,六根亦空寂,所對六塵境,了知是蘿幻。如眼見物時,眼中無有物。如鏡照面像,了了極分明,空中現形影,鏡中亦無物。當知人面不來入鏡中,鏡亦不往入人面。如此委曲,知鏡之與面,從本以來不出不入,不去不來,即是如來之義。如此細分判,眼中與鏡中,本來常空寂,鏡照眼照同,是故將為比。鼻舌諸根等,其義亦復然。知眼本來空,凡所見色者,須知是他色;耳聞聲時,知是他聲;鼻聞香時,知是他香;舌別味時,知是他味;意對法時,知是他法;身受觸時,知是他觸。如此觀察,知是為觀空寂。見色,知是不受;不受色,色即是空。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此是解脫門。學者得解脫,諸根例如此。

上次去參加在東吳大學舉辦的

中華生命電磁科學學會的2009年

身心靈科學秋季研討會中

陳國鎮教授的演講

"論心念的作用與運用"

就是用物理學的角度來講解上面的說法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9 02:33

因為筆記沒有做的很勤

只能把一些重要結論與大家分享

1.心念是正向的,就能不受外界負能量的影響

2.一心不生妄念時,就不會有不良念波與環境雜訊互相糾纏,故塵勞之心自然解脫

3.要心想事成,心念必須單純而穩定:氣定神閒 -> 澄心一念-> 知行合一 -> 諸事順遂 -> 心想事成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9 02:34

另外有關身體健康

陳教授教了一個方法

1.找一張人體解剖圖,依圖觀照我們身上的臟器

2.當心念放在該部位時,自然會收到該部位的信息

3.把臟腑當作自己的好朋友,好好愛護他照顧他

4.他就會安守崗位,歡喜甘願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0-29 02:42

因為睡不著(其實是從8:00多睡到11:00醒來)

今天又看了一次六祖壇經

現再終於弄懂什麼是五陰 六塵 跟六門了

六塵就是外界的六種波動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六門 就是 身體的六個接受器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五陰 是  色 受 想 行 識  就是...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1-8 21:16


亦不睹惡而生嫌 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捨智而近愚 亦不拋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
                                             by 達摩祖師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1-9 05:52 編輯 ]
作者: 黃楊木    時間: 2009-11-9 05:52



邑宰蕭元善。請於建初寺講大般若經。聽者雲集。至滅靜品地為之震動。謂罷歸山。

博陵王問師曰。
境緣色發時。不言緣色起。云何得知緣。乃欲息其起。

師答曰。
境色初發時。色境二性空。本無知緣者。心量與知同。
照本發非發。爾時起自息。抱暗生覺緣。心時緣不逐。
至如未生前。色心非養育。從空本無念。想受言念生。
起法未曾起。豈用佛教令。

問曰
閉目不見色。境慮乃便多。色既不關心。境從何處發

師曰。
閉目不見色。內心動慮多。幻識假成用。起名終不過。
知色不關心。心亦不關人。隨行有相轉。鳥去空中真。

問曰。
境發無處所。緣覺了知生。境謝覺還轉。覺乃變為境。
若以心曳心。還為覺所覺。從之隨隨去。不離生滅際。

師曰。
色心前後中。實無緣起境。一念自凝忘。誰能計動靜。
此知自無知。知知緣不會。當自檢本形。何須求域外。
前境不變謝。後念不來今。求月執玄影。討跡逐飛禽。
欲知心本性。還如視夢裏。譬之六月冰。處處皆相似。
避空終不脫。求空復不成。借問鏡中像。心從何處生。

問曰。
恰恰用心時。若為安隱好。

師曰。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譚名相勞。直說無繁重。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問曰。
智者引妙言。與心相會當。言與心路別。合則萬倍乖。

師曰。
方便說妙言。破病大乘道。非關本性譚。還從空化造。
無念為真常。終當絕心路。離念性不動。生滅無乖誤。
谷響既有聲。鏡像能迴顧。

問曰。
行者體境有。因覺知境亡。前覺及後覺。并境有三心。

師曰。
境用非體覺。覺罷不應思。因覺知境亡。覺時境不起。
前覺及後覺。并境有三遲。

問曰。
住定俱不轉。將為正三昧。諸業不能牽。不知細無明。徐徐躡其後。

師曰。
復聞別有人。虛執起心量。三中事不成。不轉還虛妄。
心為正受縛。為之淨業障。心塵萬分一。不了說無明。
細細習因起。徐徐名相生。風來波浪轉。欲靜水還平。
更欲前途說。恐畏後心驚。無念大獸吼。性空下霜雹。
星散穢草摧。縱橫飛鳥落。五道定紛綸。四魔不前卻。
既如猛火燎。還如利劍斫。

問曰。
賴覺知萬法。萬法本來然。若假照用心。只得照用心。不應心裏事。

師曰。
賴覺知萬法。萬法終無賴。若假照用心。應不在心外。

問曰。
隨隨無簡擇。明心不現前。復慮心闇昧。在心用功行。
智障復難除。

師曰。有此不可有。尋此不可尋。無簡即真擇。得闇出明心。
慮者心冥昧 存心託功行。何論智障難。至佛方為病。

問曰。
折中消息間。實亦難安帖。自非用行人。此難終難見。

師曰。
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難易。先觀心處心。次推智中智。
第三照推者。第四通無記。第五解脫名。第六等真偽。
第七知法本。第八慈無為。第九遍空陰。第十雲雨被。
最盡彼無覺。無明生本智。鏡像現三業。幻人化四衢。
不住空邊盡。當照有中無。不出空有內。未將空有俱。
號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說。安帖無處安。用行何能決。

問曰。
別有一種人。善解空無相。口言定亂一。復道有中無。
同證用常寂。知覺寂常用。用心會真理。後言用無用。
智慧方便多。言辭與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識心會。
既知心會非。心心復相泯。如是難知法。永劫不能知。
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

師曰。
別有證空者。還如前偈論。行空守寂滅。識見暫時翻。
會真是心量。終知未了原。又說息心用。多智疑相似。
良由性不明。求空且勞己。永劫住幽識。抱相都不知。
放光便動地。於彼欲何為。

問曰。
前件看心者。復有羅縠難。

師曰。
看心有羅縠。幻心何待看。況無幻心者。從容下口難。

問曰。
久有大基業。心路差互間。得覺微細障。即達於真際。
自非善巧師。無能決此理。仰惟我大師。當為開要門。
引導用心者。不令失正道。

師曰。
法性本基業。夢境成差互。實相微細身。色心常不悟。
忽逢混沌士。哀怨愍群生。託疑廣設問。抱理內常明。
生死幽徑徹。毀譽心不驚。野老顯分答。法相媿來儀。
蒙發群生藥。還如色性為。

顯慶元年邑宰蕭元善。請出山住建初。師辭不獲免。遂命入室上首智巖。付囑法印令以次傳授。
將下山謂眾曰。吾不復踐此山矣。時鳥獸哀號踰月不止。庵前有四大桐樹。仲夏之月忽自凋落。
明年丁巳閏正月二十三日終於建初。壽六十四。臘四十一。二十七日窆于雞籠山。會送者萬餘人。其牛頭山舊居。金源虎咆泉錫杖泉金龜等池。宴坐石室今悉存焉


牛頭法融禪師
摘自景德傳燈錄
http://www.suttaworld.org/collec ... 51/2076/2076-04.htm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11-9 05:53 編輯 ]




歡迎光臨 能量健康交流區 (http://lifecom.tw/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