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12
發新話題
打印

2017六月嘉言

善也是業障,惡也是業障,都是在消業障。

業障要怎樣才能消得掉?不著相就消掉了。
著相消不掉,不著相就消掉了。
享福不著享福的相,就是說沒有那個享福的念頭;
你在地獄,沒有受苦的那個念頭,就很容易出來,很快就消掉。
「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重要!

文摘恭錄—淨空法師  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六七集)

TOP

善也是業障,惡也是業障,都是在消業障。

業障要怎樣才能消得掉?不著相就消掉了。
著相消不掉,不著相就消掉了。
享福不著享福的相,就是說沒有那個享福的念頭;
你在地獄,沒有受苦的那個念頭,就很容易出來,很快就消掉。
「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重要!

文摘恭錄—淨空法師  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六七集)

TOP

善也是業障,惡也是業障,都是在消業障。

業障要怎樣才能消得掉?不著相就消掉了。
著相消不掉,不著相就消掉了。
享福不著享福的相,就是說沒有那個享福的念頭;
你在地獄,沒有受苦的那個念頭,就很容易出來,很快就消掉。
「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重要!

文摘恭錄—淨空法師  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六七集)

TOP

善也是業障,惡也是業障,都是在消業障。

業障要怎樣才能消得掉?不著相就消掉了。
著相消不掉,不著相就消掉了。
享福不著享福的相,就是說沒有那個享福的念頭;
你在地獄,沒有受苦的那個念頭,就很容易出來,很快就消掉。
「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重要!

文摘恭錄—淨空法師  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六七集)

TOP

善也是業障,惡也是業障,都是在消業障。

業障要怎樣才能消得掉?不著相就消掉了。
著相消不掉,不著相就消掉了。
享福不著享福的相,就是說沒有那個享福的念頭;
你在地獄,沒有受苦的那個念頭,就很容易出來,很快就消掉。
「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重要!

文摘恭錄—淨空法師  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六七集)

TOP

你首先要了知自己的煩惱、看清煩惱的真面目,
不然若連自己的煩惱都不知道,
從何去了解別人的煩惱,
又怎麼能去體諒別人被煩惱所控制呢?那更是緣木求魚。

要先了解自己有無煩惱,
然後體察自己如何被煩惱所逼迫的、所役使,
才能因此對他眾產生體諒之心。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TOP

你首先要了知自己的煩惱、看清煩惱的真面目,
不然若連自己的煩惱都不知道,
從何去了解別人的煩惱,
又怎麼能去體諒別人被煩惱所控制呢?那更是緣木求魚。

要先了解自己有無煩惱,
然後體察自己如何被煩惱所逼迫的、所役使,
才能因此對他眾產生體諒之心。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TOP

你首先要了知自己的煩惱、看清煩惱的真面目,
不然若連自己的煩惱都不知道,
從何去了解別人的煩惱,
又怎麼能去體諒別人被煩惱所控制呢?那更是緣木求魚。

要先了解自己有無煩惱,
然後體察自己如何被煩惱所逼迫的、所役使,
才能因此對他眾產生體諒之心。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TOP

你首先要了知自己的煩惱、看清煩惱的真面目,
不然若連自己的煩惱都不知道,
從何去了解別人的煩惱,
又怎麼能去體諒別人被煩惱所控制呢?那更是緣木求魚。

要先了解自己有無煩惱,
然後體察自己如何被煩惱所逼迫的、所役使,
才能因此對他眾產生體諒之心。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TOP

你首先要了知自己的煩惱、看清煩惱的真面目,
不然若連自己的煩惱都不知道,
從何去了解別人的煩惱,
又怎麼能去體諒別人被煩惱所控制呢?那更是緣木求魚。

要先了解自己有無煩惱,
然後體察自己如何被煩惱所逼迫的、所役使,
才能因此對他眾產生體諒之心。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TOP

你首先要了知自己的煩惱、看清煩惱的真面目,
不然若連自己的煩惱都不知道,
從何去了解別人的煩惱,
又怎麼能去體諒別人被煩惱所控制呢?那更是緣木求魚。

要先了解自己有無煩惱,
然後體察自己如何被煩惱所逼迫的、所役使,
才能因此對他眾產生體諒之心。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TOP

人與人相互之間緊密關連、互為緣起的道理,
因此往後你有任何起心動念或作為時,
都要帶著一種責任感,
要想著「我與萬物息息相關」。

---大寶法王噶瑪巴
《2016智慧選擇》

TOP

人與人相互之間緊密關連、互為緣起的道理,
因此往後你有任何起心動念或作為時,
都要帶著一種責任感,
要想著「我與萬物息息相關」。

---大寶法王噶瑪巴
《2016智慧選擇》

TOP

人與人相互之間緊密關連、互為緣起的道理,
因此往後你有任何起心動念或作為時,
都要帶著一種責任感,
要想著「我與萬物息息相關」。

---大寶法王噶瑪巴
《2016智慧選擇》

TOP

人與人相互之間緊密關連、互為緣起的道理,
因此往後你有任何起心動念或作為時,
都要帶著一種責任感,
要想著「我與萬物息息相關」。

---大寶法王噶瑪巴
《2016智慧選擇》

TOP

人與人相互之間緊密關連、互為緣起的道理,
因此往後你有任何起心動念或作為時,
都要帶著一種責任感,
要想著「我與萬物息息相關」。

---大寶法王噶瑪巴
《2016智慧選擇》

TOP

人與人相互之間緊密關連、互為緣起的道理,
因此往後你有任何起心動念或作為時,
都要帶著一種責任感,
要想著「我與萬物息息相關」。

---大寶法王噶瑪巴
《2016智慧選擇》

TOP

人與人相互之間緊密關連、互為緣起的道理,
因此往後你有任何起心動念或作為時,
都要帶著一種責任感,
要想著「我與萬物息息相關」。

---大寶法王噶瑪巴
《2016智慧選擇》

TOP

嘴上說放鬆,但是一個比一個急躁。
其實,心性本來即是平靜、自在,
由於我們習慣於煩惱,因此一遇到刺激的外緣,就會有過度的反應和情緒。
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就是回到本來的自己,然後放輕鬆。
身體放輕鬆,語言放輕鬆,慢慢的,心就能夠自在。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印度 上密院

TOP

嘴上說放鬆,但是一個比一個急躁。
其實,心性本來即是平靜、自在,
由於我們習慣於煩惱,因此一遇到刺激的外緣,就會有過度的反應和情緒。
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就是回到本來的自己,然後放輕鬆。
身體放輕鬆,語言放輕鬆,慢慢的,心就能夠自在。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印度 上密院

TOP

 24 12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