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文章節錄分享

佛知道末法時期眾生可憐,沒有地方親近善知識,大慈大悲特別開示念佛往生的法門。這個法門不管什麼病都行,不必請教,都能成就;其餘的藥得對症。這個法門不管你生什麼病,都能對症。選這個,決定不會錯;選其他的,還要試試看,要小心謹慎。選這個法門,只要你真正肯信、肯願、肯行,一定藥到病除,這一生中必定能成就。


節錄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法會聖眾第一)
學習
真認自己錯
隨順眾生、不自私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帶著懺悔、贖罪的心向前走
力行大悲咒十心
相信一切佛菩薩自有安排
阿彌陀佛

TOP

修行一定要有理論的依據,「解門」就是理論,遵從淨土五經一論。如五經一論還嫌多,選擇六門中最精要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本部經屢次說到「普賢大士之德」,若《行願品》不熟,普賢大士之德怎能理解,怎能修學?可見《普賢行願品》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是《無量壽經》的助行;正助雙修,顯示它的重要性。最低限度,我們要熟讀這三部經。《阿彌陀經》經文不長,含義甚深。初學的人,不容易體會經文甚深的義趣,所以一定要讀註解。註解中,蓮池大師的《疏鈔》分量太大,現代人受持有困難,所以我們取蕅益大師的《要解》,分量不多,我們有能力受持。讀《阿彌陀經》,應當要讀《要解》;連註解都讀,利益就很大。所以解門方面,我們最低限度要讀這三種。

行門方面,就是念佛人在生活中怎樣過日子,怎樣面對現實的社會,處世待人接物要用什麼標準。在經論中,我選擇了五個科目。第一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講的「三福」。我們修淨土,學佛,須從三福學起。


「示福田」是指修慧以前先要修福,學佛的人不能沒有福。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福報,不只是念熟,念熟了沒用處,要真正的做到。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二乘阿羅漢、辟支佛的福報,我們也要具足。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菩薩的福報。我們要從這裡修起。


節錄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德遵普賢第二)



學習
真認自己錯
隨順眾生、不自私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帶著懺悔、贖罪的心向前走
力行大悲咒十心
相信一切佛菩薩自有安排
阿彌陀佛

TOP

雖然這本講記很長,雖然每次看完都覺得好累,雖然我才看完第二品。
但欲令人感到開心,除了開心還是開心。
學習
真認自己錯
隨順眾生、不自私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帶著懺悔、贖罪的心向前走
力行大悲咒十心
相信一切佛菩薩自有安排
阿彌陀佛

TOP

「齊諸聖於片言」。「諸聖」是指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指普通的聖人,不是小乘四果四向。講的是大聖,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大菩薩,在別教是登地的菩薩。我們也能在一生中超越,用什麼方法超越?就是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神咒。這樁事情,知道的人不多,不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咒中之咒,密中之密,是「咒王」。還要念其他什麼咒?實在沒有必要。



在本經前面,我們看到普賢菩薩,他是娑婆世界密宗的第一代祖師,密法的創始人。他念什麼咒?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他教我們念很多咒,他自己念咒王,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我們要看清楚。為什麼普賢菩薩不把咒王傳授給我們?實在講,他是傳授了,華嚴會上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已經明白的告訴我們。可惜我們不相信,不能接受。我們喜歡奇奇怪怪的,他就找些奇奇怪怪的咒給我們念。果然有善根福德,他就直接教你念咒王,這一生決定圓滿成就。這才是本經妙用之極,真正不可思議。



再看看我們的同修,如果不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今天成熟,決定沒有機會聽到這部究竟圓滿成佛的經典。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一定要把握這個機緣,絕對不能錯過,錯過實在是太可惜了。要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是真實的。

節錄自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大教緣起第三)

[ 本帖最後由 joy 於 2011-11-7 13:23 編輯 ]
學習
真認自己錯
隨順眾生、不自私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帶著懺悔、贖罪的心向前走
力行大悲咒十心
相信一切佛菩薩自有安排
阿彌陀佛

TOP

法藏比丘發心之後真修,要注意的是我們發心之後,是不是真修。現在有不少同修,每天念很多遍《無量壽經》,佛號念好多萬聲,再加上拜佛,算不算真修?形式上有點像,樣子有點像,實質要看你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年比一年清淨。換句話說,你的妄想、煩惱是不是天天在減少。天天減少不容易!一年比一年少、一個月比一個月少,煩惱輕,智慧長,這才是修菩薩道。念佛、誦經、拜佛是手段。妄想、煩惱少了,心地清淨、智慧增長,是結果,是成績。天天拜佛、念佛、念經,心裡的煩惱不但沒減少,還增加,這就是等於天天在念書,考試都不及格。這沒有用,沒有成績。下功夫,一定要有成績,才是真正的菩薩道。如果拿不出成績來,就不是修菩薩道。我們一定要清楚,要認真學習。法藏修菩薩道是真正作菩薩。


禮拜是極高明的養生術。養心,心要靜。養身,身要動。要活就要動,不動就不能活。所以,禮拜的時候五體投地,每一個動作精確做到,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身是動的,心是靜的。養心要靜,養身要動,都做到了。現在佛門裡,很少人懂得拜佛和禮拜的道理。我最初學佛,頭三年沒有拜過佛。因為不曉得其中道理,只認為禮節不必學古人,要學現代的,所以很固執。到以後明白這個道理,我一天拜八百拜。這個方法養身又養心,我們要身心健康就多拜佛,一天至少拜三百拜,能真正如法,三個月就收效果,身心健康。

如果你沒有智慧,只要把一句佛號抓住,把一部《無量壽經》抓住,天天念經、天天念「阿彌陀佛」,你一定「智慧廣大深如海」。沒有這樣深廣的智慧,不認識這部經,不會牢牢抓住佛號。念佛有口無心,是沒有智慧。


『惑盡過亡』。「惑」是迷惑;「過」是過失。所造的一切罪孽、過失,都沒有了。怎麼樣會沒有的?下面三個字『三昧力』,就能把無明、貪瞋、迷惑顛倒斷盡的。這是指什麼「三昧」?「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所以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是靠這個力量。這個力量之得來,就是用古人教我們的「老實念佛」這四字。要老實!怎樣才老實?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念佛人,目標當然是求往生。求往生,心要真、要誠,不是口頭說說而已;口頭說說是沒有用處的,心意不誠。真求往生,要真做!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法,要照做。換句話說,既然求往生,就要求上品上生。如果要求上品上生,必須將三經: 《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佛經》的教訓做到



節錄自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法藏因地第四)
學習
真認自己錯
隨順眾生、不自私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帶著懺悔、贖罪的心向前走
力行大悲咒十心
相信一切佛菩薩自有安排
阿彌陀佛

TOP

學佛從那裡學起?從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做起。這是根本的根本,是學佛的基礎。這個要是做不到,戒律就不要談了,沒分!好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戒律是第一層樓,禪定是第二層樓,般若是第三層樓,戒定慧。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是地基,你連這都沒有,還談什麼戒定慧!



節錄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至心精進第五)
學習
真認自己錯
隨順眾生、不自私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帶著懺悔、贖罪的心向前走
力行大悲咒十心
相信一切佛菩薩自有安排
阿彌陀佛

TOP

我們看佛的心願,再想想自己的作為,跟佛在經上講的教訓一對照,就曉得我們應該怎麼修,佛號應該怎麼念。不用說,你也明白。你要曉得用什麼樣的心去念佛,什麼態度去念佛。講實話,念佛就是生活,就是你用什麼樣的心態過日子,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大家相處。處世、待人、接物,歸納起來就這一句佛號。無量覺,覺而不迷,要這樣念!



我們沒有往生之前要修平等心,以平等心處世待人接物,才能往生,這樣才是真正念佛人。念「阿彌陀佛」就是心平等,就是心清淨。念這一句佛號,心不平等、不清淨,口念,心不相應,這樣不能往生。心與口要相應!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

為什麼我念這句佛號就是普度一切眾生?因為你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你把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自他不二。自己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的心願無二無別,佛的功德就是自己的功德。這個事實,蕅益大師在《要解》裡為我們講得很清楚,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佛門做晚課的時候蒙山施食,只要用七粒米,用觀想的方法就能遍十方。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用觀想的方法,也度了法界一切眾生,心量是這樣擴大的。要把這個大心量用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之處。不要在念佛的時候就觀想跟佛相應,不念佛時,還是小心眼,還是搞是非人我,那就大錯特錯,這樣念佛不能往生。佛教我們用一心,不可以用二心。對佛用一個心,對眾生又是一個心,這錯了,這不是一心。所以,能不能往生,關鍵在這個地方。


老師教我們修學,教我們念一部經要念五年,培養耐心,沒有耐心做不到。老師這種教誡,有他的苦心,有他的用意,我們學生不明瞭,有的時候還埋怨,還不服。其實老師的教學,正是循著四弘誓願的次第,是教我們先斷煩惱。每天念一部經,想一部經,把你的妄想雜念慢慢的除掉,所以念經並不是求解,是修定,著重在修定。定至三年五載,心漸漸清淨了,煩惱輕,智慧長,才能學法門。

心要像佛,願要像佛,解要像佛,行要像佛,這才行。所以,讀經、念佛、依教修行,依照經典的教訓,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如是修行,自自然然開智慧。智慧開了,看一切經,意義皆能自見,這是我教給大家真實的方法。


學習的方法,我跟大家都說過了,要精!注意「精」。精就是進,雜亂不是「進」,退步不是進,所以進步上面一定要加精純,才是真正進步。今天世間法裡,科技進步也是精純,不是雜亂。世出世法沒有兩樣。

精進而後才能得禪定,心就定了,正是所謂理得心安。心定了,自然就開智慧。所以,不管是在順境、逆境,心裡都要清淨。定就是絕對不會被外境動搖,不會被外境所轉。不為外境所動,就有智慧。世間法講理智,不再感情用事,處世、待人、接物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清淨的,不是染污的,這就是智慧。


念佛絕對不是兒戲,要用真心。真心就是一心|清淨心,平等心。不能用妄心,所以念佛人不能虛妄分別,不可以搞是非人我,更不能搞貪瞋癡慢,那是不能往生的。

聞我名字,即自悔過』,注意「即」。換句話說,什麼是懺悔、悔過?念佛就是懺悔。不必在佛菩薩面前禱告,我過去做了什麼壞事,什麼錯事。你禱告一遍,就又作一遍,阿賴耶識裡又落印象,又造一次。不要再造了,念佛就好。所以,過去所造一切罪業,不要去想它,「想佛」、「念佛」,「即自悔過」。念佛就是悔過,不要再搞別的。這個道理很圓滿,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唯心所造。大乘佛法決定不主張後悔,後悔一次就又造一次,再悔一次又造一次,這怎麼得了。你何必再去造,你造阿彌陀佛多好。念念想阿彌陀佛,念念作阿彌陀佛,這樣好!所有一切業障都消除掉,這個法門妙不可言。這就是念佛滅罪,念佛消災,念佛是真懺悔。實在講,知道的人也不多。

一個人要天天都能覺察自己的過失,才是覺悟,佛門稱為開悟。今天一天都沒有過失,這是愚昧,是糊塗!怎麼會沒有過失?只有成了佛才沒有過失,等覺菩薩每天都還有過失,我們怎麼會沒有過失?知道過失是開悟,把過失改正過來是修行,是功夫。你要想有功夫,當然知過才能改;過失都不知道,從那裡改起?所以,我們做早晚課,早課是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我們晚課念《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一面念,一面要依照經文隨文作觀,依照經文檢點自己的身心有沒有犯過,有過要改正,希望明天不要再犯。馬上就能改,這是修行。所以,念經念佛都還不是修行,改過自新才是修行。

只要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定。定心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所以廣大無邊。佛心、菩薩心就是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心和盡虛空遍法界相應。我們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所以心量很小,不能容忍。我們很不容易覺察自己的過失,別人的過失很容易看出來。自己的看不出來,原因在什麼地方?處處六根往外面跑,不曉得往內,總覺得別人的不是,沒有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回光返照,這個人就是覺悟的人。

我們用功夫,要以平等心來念平等覺;阿彌陀佛就是平等覺。經文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問阿難,你要不要見平等覺?他說「我要見」。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用平等心來念《無量壽經》,用平等心來持這一句名號,這就是「得平等住」的意義。由此可知,菩薩可以修的,我們也能修。前面跟諸位解釋得很多,這一句名號就是實相,就是法界全體,就是諸法平等的體性。只要能念,念念相續,一直念下去,不夾雜、不間斷,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就「得平等住」,跟十方菩薩無二無別。這樣的心行就是菩薩行。

清淨跟平等是相輔相成的。怎樣才能得到平等心?先要修清淨心。如何令心清淨?一定先令心平等。兩者相輔相成。平等就是在一切境緣之中不要分別執著。不分別,我們心才會清淨。


第一是「伏忍」。伏是伏住,壓住。忍不住也得要忍,要勉強的忍,這是初步功夫。再進一步,第二個階段是「信忍」。理論逐漸通達明白了,相信佛菩薩聖賢人的教訓,能忍。再進一步功夫深了,能「順忍」,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第三階段。第四階段是「無生法忍」。最後、最高的是如來果地上「寂滅忍」。


節錄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發大誓願第六)

[ 本帖最後由 joy 於 2011-11-11 11:24 編輯 ]
學習
真認自己錯
隨順眾生、不自私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帶著懺悔、贖罪的心向前走
力行大悲咒十心
相信一切佛菩薩自有安排
阿彌陀佛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