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禪修課程:話頭禪 – 指導老師:王中和老師

禪修課程:話頭禪 – 指導老師:王中和老師

《禪修課程:話頭禪 – 指導老師:王中和老師》
http://blog.sina.com.tw/abraham/ ... &entryid=635485
王中和老師講/王雅靖整理

各位同學好!我們今天是上參禪的課,何謂參禪的課?「禪」這個字現在很混亂,非常混亂,禪是佛法的一個宗,中觀、唯識、如來藏,這些都是佛法的一種宗系,印度佛法傳到了中國來之後,本土化產生了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等等。

大家對禪宗、淨土宗,可能會比較常聽到,好像中國人都在講禪,佛教到最後叫禪佛教,淨土宗很常見,大部分都是主張吃素、念佛,而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這是跟中國比較有關係的。

而印度傳過來的如:律宗、唯識宗、中觀宗、三論宗,或者是密宗,例如大家也會常聽到的密宗,跟西藏的關係更近。

這些不同的系統都叫宗,而有一宗是專門在弘揚禪法的叫禪宗,禪宗有禪字,可是一般人聽到禪就想到打坐,但禪宗它弘揚的不是打坐或禪定,但是打坐也是禪,禪宗也是禪,這兩個宗係都用禪這個字。

打坐一般來講就是,你打坐就是要入定,我們叫禪定,其實禪定這個禪,是代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也就是說,打坐做到一個程度才可以叫做禪,你的境界到了色界,那才能夠叫禪,否則基本上來叫定,還步道色界以上,叫有定無禪。

但是一般人也搞不太清楚禪定,事實上你沒有到初禪、二禪以上,是不能叫禪的,那只是定在那邊而已,但這個不論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者是四空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個是在走四禪八定的路,這個是打坐的,跟禪宗不一樣,禪宗不是在講這個東西。

禪宗講的這個禪是智慧的意思,並不是打坐的意思,在大乘菩薩道所行的六波羅蜜裡頭有:佈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

何謂波羅蜜多?你佈施要合於道,你佈施到底有沒有合於道呢?佈施波羅蜜多是說,你這個佈施會達到到彼岸,所以禪定能夠達到到彼岸,這個叫做波羅蜜多。

六個波羅蜜多裡,有一個叫禪定波羅蜜多,有一個叫般若波羅蜜多,而禪宗是在講「般若波羅蜜多」,打坐是在講「禪定波羅蜜多」,這兩個修行系統方法,雖然都用禪這個字,但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一般人聽到禪字會混在一起,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今天我們講的這個參禪是禪宗的禪,我們在教的這個系統是禪宗的般若系統,並不是在打坐的系統,打坐的叫禪定波羅蜜多,開智慧的叫般若波羅蜜多。

打坐主要就是打坐,而智慧就比較廣泛,就智慧而言,你佈施的時候可以有智慧,你禪定的時候也可以有智慧,你行住坐臥都可以有智慧,也不見得一定要打坐的時候,所以禪宗的立場,它不強調打坐。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TOP

我們所教的這個事相,有一個事、就有一個(事)相,並不是叫你在那邊打坐,那是在教什麼東西呢?教智慧!

怎麼樣開智慧,這就很有意思的一個問題了,禪宗著重在開智慧,如何開智慧?簡單說:就是心經第一個字,觀自在菩薩的「觀」,就叫你觀。

何謂「觀」?其實觀有很多種解釋,我們現在用比較白話來說明:「面對」就是觀。你能夠面對「它(一件事物或是某人)」,就是觀,這是一種觀的解釋。但是觀有另外一個意思,是「用心」的意思,所以「用心」也是觀的意思之一,「面對」也是觀的意思之一。

觀基本上來講,當然觀有很多很深刻的意思存在,但是今天要解釋禪的切入點是觀,我們可以說觀就是用心,我們今天要教的就是如何用心的問題,是要怎麼用這個心呢?

我要教大家怎麼用這個心的時候,就先跟大家解釋一下,禪宗著重在用心,可是它不要落入四種狀態,禪宗要告訴我們如何用心達到開智慧,可是讓我們先警覺到有四種狀況,是跟禪宗精神相違背的。

你若要達到大徹大悟,要開大智慧,佛教的專有名詞是「般若波羅蜜多」,我們常講心經,你到茶藝館去,都會看到牆壁上掛著用毛筆寫的心經,因為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很容易寫在一張大的紙或小的紙上,常常牆壁上就掛著心經。

《心經》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是般若波羅蜜多,禪宗要的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最主要、最核心的觀念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怎麼開智慧呢?從觀開始,怎麼樣透過觀到開智慧呢?這就是用心,用心用到最後智慧大開的過程。

所以要告訴大家怎麼用心,行住坐臥都可以用心,不見得打坐才能用心,今天要教怎麼用心的問題,要了解用心的問題,就要先知道不要落入四點:「止、作、任、滅」。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TOP

【止】

我們知道《大學》也說:「知止而後有定」,這個止就是定在那邊,從佛教而言就是定的意思。

而什麼叫入定呢?坐在那個地方,然後告訴你默唸佛號,或者是如何用心,你怎麼樣觀照呼吸,到最後這個人就恍恍忽忽的,然後你就會進入到,一種慢慢的身心都沒有感覺了的那種狀態,打坐做的好會這樣子,但是我們教禪宗的法,卻不是要打坐。

假如你是要透過打坐得到身心輕安,甚至更深刻,除了比身心輕安還有更深刻的境界,譬如: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都是很大的學問,但打坐是打坐,而禪宗不走打坐這條路,所以第一個,我們不是要教大家打坐,這個要先搞清楚。

「止」就是禪定,如果以為禪定是打坐會開悟、會開智慧,你把打坐境界跟開智慧境界混在一起,那很麻煩。

打坐的時候會身體不見了,空空盪盪的,什麼都沒有了,或者是時間過的很快,這些就開智慧來說完全沒關係,所以教禪宗的法,根本就不走打坐的路,包括你有什麼打坐的經驗,打坐裡頭有什麼殊勝的感知經驗,那個跟開智慧無關。

我們就先搞清楚,就是我們不是要去打坐,因為現在這個中國的佛教雖然又叫禪佛教,就可以知道禪對中國的影響,但是大家常常還是混在一起,認為禪就是打坐,把此二者混在一起的人太多了。

禪宗最基本的一個常識就是不要跟打坐混淆,禪宗是要開智慧的,可是現在將禪與靜坐混在一起的人還是很多,所以我們先說明說,不但是不打坐,你在打坐過程裡頭,你那個定境再深,也跟開智慧也沒關係,你越往定境那邊深入,跟開智慧還是沒關係。

我們要的不是你去打坐,但是你打坐有你的功力,我們可以承認的,譬如:你打坐做到了身心都不見了,或者進入一個什麼更高深的境界,或者會發出什麼功德,甚至還有什麼特異的功能,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也不喝水,或是你可以打坐入定的時間很長,那這都跟開智慧沒關係,我們不走這條路,我們不教入定。

【作】

「作」就是一種作用,這種作用就是你認為,要「作」什麼才能夠開悟,所以你認為你要做什麼東西,譬如:你一天要拜多少佛才能開悟,或者你要唸多少經才能開悟,或者要唸多少咒才能開悟,或者是要發出什麼功能來才能開悟。

「作」尤其針對要發出什麼功能來,好比現在發天眼通了有千里眼,發天耳通了有順風耳,或者是發動了知道人家在想什麼的他心通,或者了解到這個人上輩子跟你的關係,你也了解你自己可能上輩子怎樣,這是宿命通了,或者還會有其它更複雜的功能,像是心想事成等等。

你想這些功能如果再發揮之後就要開智慧了,對不起,這是無關的,開智慧也不在於有什麼功能出現,甚至有什麼功能出現,還妨礙了這個開智慧,正統的禪宗也不走這條路,「作」就是你認為有一個什麼作用出現。

我們提供的是一個用心的方法,這個用心的方法,雖然也給你一個方法,但是最主要這個方法它著重的是,你如何認識這個心,而不在於有什麼特異功能出現。

如果有什麼特異功能出現,當然就是可以真的是吸引人,可以引來大批群眾,別人對你另眼相看,或者是有求於你,因為你可以知道過去、未來,你還可以預測,你還有種種的特異功能,你還可以幫助人家心想事成,但這都不是禪宗要的,因為禪宗要的是開智慧,而且禪宗認為這些事情跟開智慧沒有關係,跟那個「道」也沒什麼關係。

我們剛提到「止」,不走打坐入定這條路,打坐入定這條路並不是禪宗要走的,因為禪宗不是坐禪,禪宗是開智慧的,所以它打坐入定這條路就不走。第二個「作」,它也不是讓你發出什麼功能,不管你發出什麼功能,跟開悟一點關係都沒有。

為什麼要開悟呢?最主要是,佛告訴我們衪已經覺悟了,衪所有生命問題都消失了,我們也很希望能夠學學衪(釋迦牟尼佛),能夠開悟了,開智慧了,所有生命問題都消失了。

但是你那個有個什麼作用,這個作用有什麼功能,是跟別人不一樣,很特殊,大家對你會有崇敬的眼光,這些從佛法來看,都跟生命問題的消失沒有關係,而那個特異的作用,可能搞到了生命更有問題。

【任】

「任」是個修道的陷阱!什麼叫「任」呢?「任」是說你本來就是佛,那你本來就是佛,你內在本來就有佛性,所以你參也好,你也是佛,不參也好,你也是佛,所以有些人就想說,反正我本來就是佛、就有佛性,某個程度上來講佛性就是佛,我裡頭本來就是這個佛,我不論怎樣我都是佛,我上天堂也是佛,下地獄也是佛,我在六道輪迴也是佛,這第三個叫「任」,一切都任著它去沒關係,一切都任著它去,反正我本來是佛。

常常會聽到說,不要執著、不要著相,所以我本來就是佛了,不論怎樣我都是佛,我修也好,不要執著,不一定要修,你修也是佛,不修也是佛,這就是「任」。

「任」就是任由它去,反正你修也是佛,不修也是佛,一切任由它去,這是個開般若智慧的陷阱,禪宗不走這條路。

如果你的想法是認為,我修也是佛,不修也是佛,你不要著相,你要不執著,人人都是佛,如果你走這條路,就叫「任」。

任由它去,反正我都是佛,我上天堂跟下地獄都是佛,法界都不增不減,道理是沒有錯,問題是流於苟簡冒濫,與凡夫俗子無別,這樣子你也沒有辦法談什麼智慧。因為禪宗是告訴你怎麼用心,怎麼開智慧的,開智慧之後,你就能夠了解到生命如何徹底解脫,還可以幫助別人解脫。

剛講第一個是打坐入定這條路,第二個是修出哪一種功能的這條路,第三個是那我就什麼都不做,這些都不是禪宗要的

【滅】

「滅」就是一切都把它滅掉。我看到什麼事,心裡都沒有心,一切都滅掉了,任何什麼事情我都沒有念頭,我一切都寂滅,對於整個生活態度,對任何事情,我心裡頭一切都是寂滅,一切都給它滅,一切都不要,一切都遠離,心裡頭也要不起任何念,無心,寂滅,這樣子我就能夠開悟,古人說:「莫謂無心即是道,無心猶隔萬重山」,所以這個「滅」的這條路,正統的禪宗也不走。

「止、作、任、滅」四個都不走,但是事實上今天看到很多的人,他今天的修行都是「止、作、任、滅」,可是禪宗就不要「止、作、任、滅」,禪宗的目的就是先懂用心、開智慧、生命解脫、當下涅槃、行菩薩道,幫助所有人解脫。

禪宗教你如何從用心到開智慧,這個是最難的,因為你懂得用心,你已經開了智慧之後,底下怎麼解脫,怎麼幫助人解脫,那條大道你都看的很清楚了,那真正問題是前面用心的問題,用心之後開了智慧,重點在:「到底有沒有開智慧」?

打坐的路也不走,修某種功能的路也不走,任由它去也不走,心裡頭無心、一切給它寂滅也不走,就禪宗而言,這四個都不對。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TOP

如果其它宗有其它看法當然可以,但是至少禪宗它就不走這四個路,我們就先搞清楚這個問題,也就是說你今天來參加這個課程是在講禪的,那禪基本上來講,它要你開悟,禪宗是要你開悟的,因為開悟的意思就是開智慧。

如何開悟?總要有個入手方法,一定要給你一個入手方法,而入手方法就是用心的問題,怎麼用心?底下我們要解釋怎麼用心。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TOP

【話頭禪基本的三個動作】

禮佛

參話頭

起疑情

【禮佛】

我們現在教的方法,就是等一下請各位要實際操作的方法,有三個動作,第一個就是我們是在禮佛,我們整個過程都是在禮佛的,禮佛就是一般來講的大禮拜。

在禮佛的過程裡,希望大家能夠了解,禮佛的動作要慢一點,比較慢是比較好的,至少在這個慢的過程,你看到自己每個動作,你清楚的去觀照,那個起心動念你看的比較清楚,所以我們要慢、不要快。

譬如說:你這樣子整個一拜,是三十秒還是一分鐘?還是五分鐘還是十分鐘?我們寧願慢不要快,在慢的過程裡,你比較能夠去觀照你的起心動念。

我們課程是從一點鐘到五點鐘,我們等一下要實際操作,第一個就是禮佛,禮佛的過程裡頭希望大家能夠了解到,禮佛是要慢不要快,然後在禮佛的過程,你去觀照你的每個動作,因為那個動作就是你自己在做的。

若不是你做的,那是誰做的呢?那個就是你做的,也就是說,那裡頭每個起心動念,你身體怎麼樣起心動念,身口意行,那就是你自己操作,你就可以看到你自己整個起心動念的過程,所以第一個是禮佛,禮佛是身體的問題,是身體在禮佛。

【參話頭】

第二個用心的方法,我們要參話頭,怎麼樣參話頭呢?參話頭也有很多參話頭的方法,但是我們今天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非常簡單,免得容易滋生疑惑,就是心裡頭默唸一個「阿」,心裡頭默唸「阿」,然後看「阿」的前是什麼?

「阿」一出來就是尾巴了,那叫話尾,「阿」還沒有出來的地方那叫話頭,你心裡沒有想任何東西的時候,沒有在工夫裡,那不算,「阿」一出來就看「阿」的前面,「阿」的前面是什麼呢?

一念要出未出、將動未動的那個地方,到底是怎麼樣狀態?那為什麼要看那個地方呢?因為那個地方就蘊涵宇宙的實相,如果你把那個地方觀察清楚了,那就是會開智慧。

你仔細去看「阿」的前面,「阿」只要一出來就尾巴了,我們不要尾巴,我們要 阿」的頭,要看「阿」的前面,你要去看「阿」的前面,可是你還沒有「阿」的時候,沒有在工夫裡,那不算。

你「阿」的時候,你要趕快看那個「阿」要出未出的那個地方,你看進去,那個地方是快得不得了,太快太快了,也可以說,那是千分之一秒、五千分之一秒、萬分之一秒的那一剎那,你要搞清楚,那個將動未動的地方,就是這樣子的一個狀態。

你看不清楚,你就再「阿」一次,如果你一邊禮佛,一邊心裡做這個動作,我可以跟你講,如果一個剛開始的人,會覺得心裡做這個「阿」的動作,還要看「阿」的前面,這會干擾他禮佛,而他禮佛的時候,如果心裡頭不要做這個動作,他比較容易做好禮佛。

可是你就要身體跟心裡同時操作,而且身體跟心裡同時操作的時候,才會出現那個張力,那個張力可以講緊張性,如用英文也可叫serious,你會出現那個張力,那個張力能夠提升你的能力,否則你的能力沒辦法提升,「觀」就是一種能力,能夠「觀」就是能力。

什麼叫能力?我跟你大吼大叫,對你張牙舞爪,一副要揍你的樣子,你現在心裡頭是心平氣和的面對,就是你有能力,如果沒有能力,你馬上起心動念就開始生氣了,也想反擊了,就開始防備了,這就是有能力跟沒有能力。

古人說:「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你試試看,那是講好聽話,我們誰能夠「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股市只要稍微跌兩百點,大家就鬼叫鬼叫的了,緊張得不得了,什麼泰山崩於前,不可能嘛;

地震只要稍微搖一下,你就臉色大變,趕快要判斷是怎麼樣,搖成這樣子害怕死了,是不是要趕快衝出去了。

所以「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那是一般好聽話,可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就要有這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從這樣子的一種張力而鍛鍊出來。

一個是禮佛,另外一個是心裡頭要默唸「阿」,然後看「阿」的前面,只要「阿」一出來就尾巴了,而「阿」前面的那一剎那,就是它將動未動的地方,那是幾乎是千分之一秒、萬分之一秒的那一剎那,你怎麼看清楚?

那一剎那到底是什麼東西?如果你今天能夠觀得進去,能夠看清楚,那個地方就有宇宙的實相。

如果你觀照不出來,覺得沒有什麼特別,參了半天,我都不覺得我有開什麼智慧,我一直在「阿阿阿阿阿」,「阿」了半天,我不覺得有開什麼智慧?那就要「起疑情」!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TOP

【起疑情】

第三個動作是「起疑情」,你要開始懷疑,奇怪了,明明這樣可以開智慧,為什麼我「阿」了半天都沒有開智慧,你要開始起一個疑情,「疑」就是懷疑,奇怪了?到底是哪裡出問題了?

我再「阿」一下,「阿阿阿阿阿」,到底「阿」的前面是什麼?

你今天算一個帳對不起來的時候,會不會覺得很疑問?你今天明明有東西放在抽屜裡,怎麼找都找不到,會不會覺得很疑問?這個就是「疑」。

「疑」是一種心情,就會出現一種心情,到底是搞什麼鬼,我都沒有看到什麼宇宙實相,老師明明說只要這樣子去看「阿」的前面,就可以看到宇宙實相,我沒看到!奇怪了?

就是有一種心情,就是:奇怪了,再「阿」一次,所以疑情就要越來越大、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如何讓疑情越來越大?為什麼要疑情越來越大?大疑大悟,小疑小疑,不疑不悟,所以今天要開悟就要到大疑才行,你沒有大疑怎麼會大悟呢?

起疑情某個程度來講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你起不了疑情,為什麼你起不了疑情?你不懇切,你根本就沒有想要開悟,所以「阿」了半天,看不到就看不到了,等一下回家睡覺,今天算我倒楣,來參加你這個課程,最多是這樣而已,你心裡不懇切,不把參禪當一回事。

今天我們教的這個修行方法,也不是我發明的,這是古人就這樣做的,古人傳承下來是這樣子的一個方式,古人就是這樣子開智慧的,而古人最主要是對生命很尊重,而且知道生死事大,有一天人生要面對死亡,所以你這輩子是學習,那你今天沒有好好把握時間學習,那就很可惜。

古人在參的時候都把握時間,我們今天也是把握時間,一點鐘到五點鐘,四個小時,放下一切,這是很寶貴的時間,我們等一下就是這三個動作:禮佛、參話頭、起疑情。

什麼叫禮佛?我跟各位報告,禮佛沒有標準動作,你到YouTube去看有關禮佛的影片一堆,哪一個最標準?它每個都不一樣,所以禮佛到最後你要知道,禮佛是境界問題,並不是標準動作問題。

禮佛它本身是個境界問題,也就是說,你對佛陀最尊敬、最恭敬的展現就是這樣,大致上就是這樣子,而每個人展現就不太一樣,這裡頭就有他生命的體會,所以我們等一下禮佛,這個禮佛它沒有標準動作。

【老師示範禮佛動作及講解】

禮佛的時候,合掌的雙手往上伸,這個手是停在眼前的高度?還是超過頭頂?還是把手打直向上伸?那是你對禮佛的體會,它沒有標準動作,大致上是這樣一個動作。

禮佛注意的問題是平衡、對稱,以及身體能量是流通,禮佛要平衡、對稱、流通。

基本上,你自己怎麼站?有沒有平衡?平衡與否還要你自己慢慢觀察,因為我們要慢,又不要快,觀察是看身體是否歪左邊?還是歪右邊?還是肩膀一個高一個低?你自己去觀察對不對稱,禮佛原則是動作慢不要快,而禮佛就是一個你對禮佛的體會,它並沒有真正的一個標準動作,那只是一個體會而已。

你這個身體怎麼用力,身體到底怎麼用力的?你身體是哪一個點碰到地板?那個力量怎麼用?跪拜下去的時候,雙手的翻掌,是表示抓佛足,這是古代印度的禮節,要起身的時候,雙腳是一起起來,還是哪一腳先?你自己去觀察,你怎麼樣比較通順。

有一個同學,他腰不是很好,後來我跟他講,你禮佛的時候,合掌的雙手往上伸,你稍微拉直,腰挺一下,收腹、挺胸、脊椎向上伸展,後來他就覺得這樣子對他來講好很多了。

還有你彎下去的時候雙腳打直,腳打直的時候,所有力量就會在丹田上,因為丹田是人的中心點,你不要小看這動作,這動作理論上來講,應該是比較放鬆、比較省力,但是你腳一打直就發現,沒那麼簡單,除非你腳不打直。

但是我不是說腳打直是對的,腳不打直是不對的,只是說你腳打直之後,你會發現所有力量會在中心點丹田這邊出現,所以禮佛是一個體會,而禮佛學問大的不得了,禮佛可以治百病,禮佛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我們現在不是只是來禮佛的。

我們今天來是參禪不只是禮佛,但是禮佛的學問就大的不得了,我們還要用心參話頭,有心法「阿阿阿阿阿」,看「阿」的前面,「阿」一出來是尾巴,你今天要實際操作,你才能體會,你等一下才會覺得在過程裡,是發生什麼問題,做的到底對不對?

我跟各位報告,如果你今天在家裡頭做這個動作,做了十分鐘,我佩服你,這不太可能,因為你定不下來,今天是靠大家在這邊共修,是靠大家放下萬緣來上課,大家才能夠在這個定點上面不斷地禮佛,否則,在家裡心煩意亂,幾乎不太可能定下來。

你今天家裡有沒有那個環境?有沒有一個安靜的地方?有沒有別人來干擾你?有沒有這個電話那個電話等等的,這都是問題,基本上來講,自己在家裡做的可能性不高,這邊是靠大家共修的功德,有大家共修的功德才做得下去。

但是大家在做禮佛的時候,就會出現了能量釋放,馬上能量開始釋放,而能量開始釋放就是會:腰酸背痛、頭昏、眼花、頭重、腳重、頭重腳輕、腸胃蠕動、流冷汗、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等一下就會有這些狀況,為什麼呢?那就是能量在釋放,他就會開始有這些事情。

能量釋放會有:固體釋放、液體釋放、氣體釋放,固體釋放上吐下瀉,液體釋放就會流汗、眼睛旁邊一圈黏黏的、想要上廁所,氣體釋放散發出一種氣,那個氣是你裡頭的不好能量散出來,就會有這樣一個狀態,就是會有這些事情,這就是能量釋放,而且是因共修功德,這些負面能量才會釋放出來的。

有這種事情的時候,有些人他還是能量釋放,但是他會覺得滿不舒服的,要怎麼調整呢?在禮佛的速度上面調整,就是說你到底是太快了、還是太慢了,如果你太快就調慢、你太慢就調快,基本上來講,禮佛速度調整之後,你身體就會開始沒那麼不舒服了。

但是通常狀況是禮佛太快要調慢,因為人一開始要慢很難,但是禮佛的忌諱就是不能快,為什麼不能快呢?太快還會容易扭傷,自己會扭傷自己,所以我們就知道,它是要慢的,透過了禮佛、參話頭、起疑情,這三個動作,這就是用心的方法。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TOP

我剛說要用心,而用心也是觀,面對也是觀,觀有很多意思,觀的內容很深,也可以講,整個心經的內容就是「觀」,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從「觀」底下的每一個字,都在講觀的境界,所以觀有非常深刻內容,觀的眾多意思中,有一個是用心,那我們現在就是告訴大家怎麼用心,就是禮佛、參話頭、起疑情這三個同時做。

禮佛、參話頭、起疑情,三者同時做,這是用心的方法,要達到開智慧,怎麼開智慧呢?

【禪修DM解說】

「開悟」的問題一定要簡化,搞得太複雜會變成「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把開悟問題簡化為一句話即是「停止覺知小我,觀察作主小我」。

開悟的問題簡化成一句話,就是「停止覺知小我,觀察作主小我」,我們的這個人就是我,我怎樣、我怎樣,可是我有兩種,一個是覺知的,你要去收集資訊,什麼叫覺知?你眼睛看、耳朵聽,這叫覺知,所以「眼、耳、鼻、舌、身」把它合在一起,再去結合你的意識consciousness,這叫覺知。

還有一個作主的,你收集資訊幹麼?要作主,你收集資訊就可以作主。如果你是瞎子好不好走路?為什麼瞎子不好走路?他收集不到資訊;那你不是瞎子,你眼睛看得到,比較好走路,因你可以收集資訊。

收集資訊幹什麼?你就可以做決定,瞎子他缺少一個視覺資訊,他眼睛不能收集資訊,就使得他今天要做走路的決定的時候就會有困難,所以一個要做決定的叫「作主小我」,一個收集資訊的叫「覺知小我」。

我們今天參禪把它簡化成「停止覺知小我,觀察作主小我」,這就把它濃縮成兩句話,整個用心就是要「停止覺知小我,觀察作主小我」。

我們參禪三個動作,第一個叫你禮佛,然後叫你「阿阿阿」參話頭,然後叫你起疑情,基本上來講,這就是停止覺知小我的過程,然後讓你起很大的疑情,叫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那個就是觀察作主小我的過程,所以一個就是停止覺知小我,一個就是觀察作主小我。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TOP

話頭禪七步驟:

第一:「覺知小我」辨識和創造的資訊量如何降下來。

覺知小我辨識和創造的資訊量怎麼降下來?你要停止覺知小我,就要讓覺知小我辨識跟創造的資訊量降下來,何謂覺知小我辨識和創造的資訊量降下來?

你眼睛東飄西飄,你就在辨識資訊;耳朵就是一直聽外面其他人動靜如何,你就是在辨識資訊,結果眼睛東飄西飄,也飄不到什麼東西,耳朵東聽西聽也沒聽到什麼東西,心裡就開始在幻想了,等一下我要去吃大餐彌補一下,我今天太辛苦了,等一下下課之後我要幹麼幹麼,你就開始在幻想了,那就是你在創造資訊。

如果你用心,你就不會再辨識資訊或創造資訊,這時候你的辨識跟創造的資訊量就會降下來。就等於電腦不用再處理網路上的很多東西,你的電腦處在關機狀態,是個死電腦,不要連結網路了,否則網路上的一大堆東西進來,你電腦就開始很忙。

所以你的覺知小我平常就在收集資訊,現在收集不到資訊,覺知小我就覺得沒有資訊好麻煩,沒有資訊太無聊了,如果三天都沒人打電話給你,你會不會覺得電話壞掉了?你就開始懷疑,我的電話是不是壞掉了,怎麼搞的,三天都沒人打電話給我,所以我們覺知小我就要收集資訊,就要創造資訊,就要開始幻想、心猿意馬。

這個覺知小我的辨識跟創造的資訊量怎麼降下來呢?你真正用心在禮佛、參話頭、起疑情,如果真的是這樣,我跟你講,就應該伸手不見五指。

因為一直都在疑的狀態裡頭,奇怪我怎麼都還沒開悟,一直不斷地在疑的時候、一直在用功的時候、一直不斷在操作這樣子的一個用心的法門的時候,怎麼會分心去辨識資訊跟創造資訊呢?

假如你今天不斷地同時用這三個方法,然後心裡一直想著好無聊、好無聊,那你就會要辨識資訊跟創造資訊,心裡不斷在幻想,或者是注意外面什麼動靜,有沒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出來,就像上課的時候,有一個人走進來,大家都開始看他,為什麼呢?因為上課已經上到失去新鮮感,很無聊了,看有什麼新的動靜,最好有一隻老鼠跑進來更好,大家就開始看老鼠了。

如何把辨識跟創造的資訊降下來呢?這就是心的鍛鍊,你要鍛鍊你的心!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TOP

第二:「作主小我」如何通過心猿意馬週期。

我們為什麼要收集資訊,因為要做決策,做決策那個人要收集資訊。譬如:你每天看報紙幹麼?今天一個人他要做決策,他就要每天看報紙,看今天有什麼大事發生了,明天股市就飆漲或者跌了一塌糊塗,因為大家看到這個事情發生,就覺得股市可能漲跌,馬上就要做決定,所以作主小我,它要得到資訊它才能作主。

現在得不到資訊了,你一直在禮佛、一直在參話頭、一直在起疑情的時候,基本上,外面進來的沒什麼資訊,即使有什麼資訊也很單調,它就會進入一個不習慣的狀態,不習慣就會心猿意馬,所以它會習慣、然後不習慣、然後習慣、然後不習慣。

你會看到你裡頭有一個什麼呢?這十分鐘做的比較好,下面十分鐘做的比較差,心開始不定了,這就是心猿意馬週期。

怎麼通過心猿意馬週期?也就是說,你怎麼樣真正在一個法門上,在你用心的法門上,真正的把你的小我給降伏下來,你真的願意在這幾個小時之內就完全專心了,什麼事都不去想了,就只是在做這些動作,禮佛、參話頭、起疑情,就這三個動作同時做。

第三:確實做到停止「覺知小我」,觀察「作主小我」,不能悟就是做得不確實,重點是「逼拶」(一種特殊教導,要來學才會明白)。

如何通過心猿意馬週期?你確實能夠做到禮佛、參話頭、起疑情,你真的能覺知小我停止下來了,不再辨識資訊跟創造資訊,你的覺知小我就停下來了。

「覺知小我」就是「眼、耳、鼻、舌、身」,尤其眼睛、耳朵非常靈光,鼻子是有人靈光、有人不靈光不一定,還有舌頭它會有一種味覺的感覺,身體也是一樣,身體常常都處在有點風吹草動都知道,其中「眼、耳、身」這三個是最躁動的,如何做到停止覺知小我?就三個「眼、耳、身」最躁動,然後就是「鼻、舌」,當然,大部分人如此,少數個案有差別,並不是每個人都一樣。

你停止覺知小我之後,觀察作主小我,作主小我就是那個能做決定的,那個叫作主小我,如果你是屍體你就不會動,你不是屍體你就會動,你一定有作主才會動,所以那個能作主的是什麼東西?你去觀察,怎麼觀察呢?你起疑情之後就會觀察。

起了大疑情,這是一個最好的觀察法,不斷的看「阿」的前面,阿阿阿阿阿,他速度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為什麼呢?你要看「阿」的前面看不到,所以你的速度會變的很快,事實上你每「阿」一次都在作主,包括起疑情,疑情是大、疑情是小,也是你在作主,所以你到底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那個大疑跟小疑也不是自然產生,是你自己作主的。

包括男生跟女生談戀愛,愛的死去活來,是誰決定要愛的死去活來的?還不都他自己作主,只是他自己忘掉而已!

或者他以後翻臉無情,都是他自己做的決定,所以有些人會失戀,失戀是什麼呢?因為以前做了這麼多很深的決定,現在要改變,他就會出現被以前慣性作用所驅使。

他為什麼會失戀?失戀是因為他以前不斷地做決定,做更深刻的決定,說要愛這個人,現在不能愛了,所以他現在要把以前的決定要轉過來。

這時候就好像,他以前的那個決定就造成一個力量,那個力量就是慣性,他現在要把那個慣性拉回來的時候,他就要開始觀察如何拉回,如果一個人觀察能力很低,他就會很痛苦,因為他沒辦法扭轉他的方向,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那個是作主小我的問題,最主要還是作主的問題。

「不能悟就是做得不確實」也就是說,你為什麼不能開悟?你為什麼不能從觀察「阿」的前面的那個話頭,為什麼不能這樣一觀察就悟了,因為你沒有做確實,不能悟,就是做的不確實。

很簡單,就是你這個動作根本就沒有做確實,你禮佛動作、參話頭動作、起疑情動作,沒有一個做確實,你還在練習階段,你沒有做確實,你做得不確實,你就悟不了,所以你就是要做的確實。

重點是什麼呢?「逼拶」,要逼,逼拶最主要是逼的意思,要逼迫,要逼你,你們今天誰有被逼過?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TOP

譬如:你今天去旅遊回來,我請你寫旅遊心得,你不寫,我就說:「怎麼你還不寫呢」?你不寫,我就天天對你說,「怎麼還不寫」?這就逼你寫,今天唸你、明天唸你、後天唸你,就是一直唸你,這叫逼你。

「逼拶」就是逼,現在自己逼自己,怎麼樣逼呢?從法門裡頭逼,法門就是剛剛說的,禮佛、參話頭、起疑情,那就是逼,自己逼自己,如果你今天有被人家逼過你就知道,逼的效果很有意思,逼的效果很好。

什麼叫逼的效果很好?我跟各位報告,人家找我寫稿,我都寫不出來,人家說拜託,你一定要寫,拜託拜託,你真的是大作家,你非寫不可,被他這樣一講,就好像我是大作家,好吧那就寫吧,可是就寫不出來,寫不出來就不想寫。

不想寫,他就打電話過來催:「對不起,你寫好沒有,我們真的是截稿時間快到了,拜託拜託」,他不打這電話我還真的不想寫,他一打電話來,我就有靈感來了,就開始寫了。

他打第一通電話,我還寫不出來,他打到第七通電話的時候,我就想說不好意思了,他打了七通電話,還是寫吧,到最後這篇稿子怎麼出來的?被他逼出來的,這就是逼,所以有逼跟沒逼就不一樣。

譬如:你今天有個什麼心得,你就寫了一篇,已經把你心得寫出來了,我說這不算,你還有什麼心得,逼你再寫一篇,你實在寫不出來了,一直逼你一直逼你,到最後你又被我逼出來另外一篇。

這時,你才知道,原來逼真的很厲害,本來我這篇只寫到這個境界,結果被你這樣逼逼逼,我能夠把更深的一個境界被逼出來,所以有人逼跟沒人逼真的不一樣。

能夠開悟是被逼出來的,它的重點是逼,怎麼逼呢?就是回到工夫上逼,工夫是什麼?「確實做到停止覺知小我,觀察作主小我」,就是把它確實做好就是逼,你這樣不斷逼、不斷逼,就會逼出「覺性」,「覺」就是菩提的意思,菩提自性就被逼出來,你本來觀察不到,現在你就觀察到了,這就是菩提自性被逼出來,那就是開悟了。

你這樣不斷逼、不斷逼的時候,你就會若有所悟,逼出了菩提自性,菩提自性是什麼呢?無我的心,有一個心是「無我的」,很深細,要逼甚至逼迫到極點,才會觀察到,不逼就沒辦法觀察到,那個無我的心是被你這樣逼到觀察出來,你就可以觀察到它的功能及運作。

你就可以了解到,你眼睛的觀察跟你眼睛的運作,你眼睛現在飄這邊、飄那邊,你觀察得到、觀察不到?你手觸覺的運作,你手在這個地方的觸覺,這個觸覺是讓你感覺到是平滑、還是不平滑?是哪一種觸覺最適合你,你觀察到、觀察不到?衣服跟你身上的磨擦的感覺,你觀察到、觀察不到?就是有一個東西你可以觀察。

那個無我的心你可以觀察,你觀察得到就是你厲害了,你有智慧你就觀察得到,你沒智慧你就觀察不到。

所以你就會逼出來一個,你沒有注意到,而它一直都存在的那一個叫覺性,而且它是無我的,而且它有運作性,而且它的運作性你可以觀察,你觀察到這一點就很不簡單了。

你就是只做這個動作:禮佛、參話頭、起疑情,你就能夠觀察初本來觀察不到的,那個覺性很細微、非常細微,本來觀察不到的,現在被你逼出來了。

而這個無我之心的運作,你就能夠去觀察到,原來是怎樣的,奇怪我怎麼以前都沒注意到,現在我終於注意到這個狀態了,你對這個宇宙的看法就會不一樣、會變化氣質,那就是你智慧生起來了。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TOP

第五:體會「覺性」之運作還有甚麼特色。

體會覺性的運作到底有什麼特色呢?它的運作的特色在哪裡?也就是說,這個特色是什麼,你本來在運作的時候,你沒覺察到這個覺性,現在這個覺性跟你之間是怎麼配合的?

所以第一個是覺性本身如何?第二個覺性跟你之間是怎麼配合?覺性在你平常生活是怎麼配合六根、六塵、六識的?這個就是更深一層的問題,就是蘊、處、界互動的問題。

也就是說,你跟一個室友,你們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你跟室友就會產生一個你們的關係,這關係久了就會慢慢習慣,就會你不干擾他、他不干擾你,然後你們之間相處的很好,之後再加一個室友,本來只有甲跟乙住在這個房間裡,他們只有一個關係,現在甲、乙、丙三個人,三個人就變成三個關係了,那如果住四個人就六個關係了。

兩個人只有一個關係、三個人三個關係、四個人六個關係,所以這個覺性跟你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是怎樣?你每天在過生活的時候,你的身心不斷地在運作,而你身心的運作跟覺性什麼關係?

一個是覺性是如何?另外一個是,你各種不同的身心運作跟覺性是如何的關係?你看看這是不是更複雜的一件事,所以這就叫智慧。

第六:切入「寂性」。不斷觀察「覺性」,直至親證下一階段「寂性」。

你會體會到覺性的運作還有什麼特色,就是一個更複雜的關係會出來,這時候你智慧又不一樣了,除了覺性之外還有一個叫寂性,寂滅性,佛法叫涅槃寂滅,跟菩提自性是稍微有差別。

所以你還會體會到寂滅性,不斷觀察覺性,更深刻的觀察,就會親證下一階段寂性,你會觀察出寂性,被你悟到了、被你證到了,這時候會大徹大悟!

第七:大徹大悟!之後比較下列四者的運作有何不同:「寂性」、「覺性」、「覺知小我」、「作主小我」,產生般若智慧。

大徹大悟之後就可以比較,什麼叫寂性?覺性?覺知小我?作主小我?它們之間各種不同的關係是如何?這時候你整個人生觀、宇宙觀,全部都開始不一樣,因為你是一個有般若智慧的人,這這就達到了古來參禪的目的。

希望各位能夠了解到,我們這個參禪課程,不落入四種狀態:

第一個「止」:不走打坐路線。

第二個「作」:不是要你發動某個特異功能。

第三個「任」:你本來就是佛,所以你修不修都沒關係。

第四個「滅」:你什麼事都無心,都給它滅掉,都覺得它不會影響你。

「止、作、任、滅」這四種路,正統禪宗都警惕這些陷阱,這些進路我們都不走。

我們提供一個用心的方法,歸結到簡單的兩句話:「停止覺知小我,觀察作主小我」,然後我們用的方式就是:禮佛、參話頭、起疑情。

不知道這樣子,大家有沒有比較明白,我們今天在上什麼課?以及這個課程的方向和內容。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