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請大家一起來分享提問以期能更正確了解藥師經的經義

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

藥師佛的正法寶藏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大家需要深入研究了。不要忘記,十二基本大願就是正法寶藏,這十二大願的精神所在是什麼?就是‘捨己為人’四個字,忘記了我自己,而為一切眾生著想。換句話說,藥師如來的正法寶藏是一切利人,不是利己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9-16 09:49 編輯 ]

TOP

什麼是佈施

學佛要以智慧認識真善惡,然而眾生除了不識善惡以外,又‘惟懷貪吝’一切眾生的心理在基本上是貪的,貪得無厭,自我意識非常強烈。貪是追求外面的事物,你的就是我的,這是貪;吝是我的別人碰都不能碰。學佛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是否有一點貪吝的心態?例如天氣很熱,別人需要我們幫忙,你想貪圖一下涼快而心生厭惡,不願意去幫忙,如此則犯了貪吝之心,貪求自己的舒服,吝嗇不肯幫助別人。

‘不知佈施及施果報’,這個世界眾生不曉得什麼是真正的佈施,也不曉得佈施的果報是什麼,以為出了錢就有功德,以為幫助了人就應得回報,說什麼有舍才有得,這種心態不是佈施,這是作生意嘛!

什麼是佈施?處處給人家方便,嘴巴上、手邊上順便幫人家一點忙,就是佈施,也是供養啊!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9-16 09:50 編輯 ]

TOP

有了正見才能講戒律

我們曾經講過佈施和持戒,有一點大家必須留意,幾乎每一本經典都會提到菩薩道的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為什麼藥師經也提到這些呢?一般人的觀念總會認為藥師經應該是講如何得長壽?如何消災免難?如何使人所求如願?怎麼也講起六度來了?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要想無災無難,沒有煩惱病痛,必須從心地上的修持開始,也就是從改變自己的心理行為做起,才能獲得藥師佛相互的感應。因此藥師經亦不免重提六度的重要性。

‘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如果沒有真智慧、正知見,六度萬行有時候看似做善事,實則是做了壞事,所以一切以正見為首,因為正見能破除迷信而起正信。正見從何而來?正見必須有高度的、真正的般若,真正高度的般若又自何而來?必須要懂得方便般若、文字般若、境界般若、眷屬般若。般若意即智慧,因中國文字‘智慧’一辭,不足以概括般若的內涵,所以不直接譯成智慧,而以梵音‘般若’代替。五般若就是:

一,實相般若
悟了道,見到道體的本身即實相般若。

二,境界般若
見到道體,有‘見道’的境界。

三,方便般若
見到實相般若,是有了‘根本智’,但還須求‘差別智’,然後才會懂得一切方便般若,對一切差別法門的要點都能透徹了知運用。

四,文字般若
有了方便般若的人,文字般若自然殊勝,文字般若都是因實相般若境界而來。

五,眷屬般若
包括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般若就是正見,有正見的人才能談修持與成就,否則都是在盲修瞎煉。那麼,真的正知見從何而來?靠多聞而來,沒有正見的原因就是自己不肯求多聞。

佛學所稱的多聞,並非聽聞的聞。佛經記載,佛的十大弟子中,阿難尊者多聞第一。多聞包括一切學問、一切差別法。阿難尊者因為隨佛多年,對佛所講的一切經、一切律等,一切學問都能深切記聞,所以多聞第一。

我們知道正見自多聞而來,不是光坐在那裏不求多聞,不研究佛的經律論的深義而能得。

‘契經深義’契是完全相合,對佛經深義完全瞭解,古代翻譯為契經。如果對佛所經典的真正意義不能瞭解,文字看得懂,經義重點卻不能證到,因此無法成就多聞,亦不能成就正見。

舉例來說:現代佛學很流行,研究佛學的人也很多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也能成為教育他人的大專教授,如果真要問起有沒有研究佛經原典?所獲得的答案多是否定的,那麼這些學者所看的佛學著作是不是近代人所寫的文章、注解呢?答案是肯定的,現代研究佛學的人大部分走此路線,情況非常嚴重,這就犯了‘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瞭解’的毛病。看了一點現成的佛學文章,什麼空啊!緣起啊!而提出一些佛學看法,這些與真正的佛學根本毫不相干。

又譬如我們現在所看的藥師經原文,文字都看得懂,如果要達到‘契經深義’,則不但要理解文義,更要完全解了,所謂‘了了見’每一句話都要在心地上求證過、通達後,才能謂之‘解’,也才能‘了’。

解了佛經後,增加多聞;有了多聞後,增加正見。換句話說,我們把文字倒回去看,有了正見才能講戒律,不破軌則,不破屍羅。那麼,順著文義下來就是說要想不毀正見,對三藏十二部經律論必須通曉無礙,尤其是經典,因為戒律來自經典。佛所講的稱為經;律是釋迦牟尼佛當時所制定的戒條,有些是佛的弟子們針對現場發生的事所訂立的規範;論是後世菩薩們的著作,如成唯實論、大智度論等等。

佛法經律論的真正深義在什麼地方呢?在一切佛親自所說的大小乘經典中。所以大乘經典、小乘經典均要研究,才會瞭解經文深義,進而增加多聞,成就正見,如此才是真修行。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09-9-16 09:55 編輯 ]

TOP

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恒不自在。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複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眾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恒求勝法。

佛說有些人因為過去生這種壞的心理行為比較輕,‘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仍然投胎變人,但是作下等人;‘做人奴婢,受他驅役,恒不自在’,永遠不得自由。那麼,佛說,在這樣的眾生中,如果過去生有一點善根,‘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複憶念’,當他在造惡業之前,或正在造惡業那一生當中,曾經接觸過佛法的教育,曾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就是聽過那麼一下,多生多世不曉得那一劫聽過那麼一下,這一生在極痛苦中,偶然引發他的一點通力,在凡夫就是憶念,回轉去想到,莫名其妙起一個佛的念頭。這個時候,‘至心皈依,以佛神力,眾苦解脫’。

注意唷!你說我們現在念了半天藥師琉璃光如來,也沒有得到解脫啊!你要曉得,‘至心皈依’你就做不到。你說我跪下來啦!又磕頭啦!我口袋的錢也拿出來啦!這還不算啊!這不叫至心皈依,因為你沒有明心見性嘛!‘至心’是到達你認識了自己的本心本性,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法——‘至心皈依’。那麼,這個時候佛的力量就加庇你了,其實,也不是佛的力量加庇你,而是你自己的力量加庇了自己,這個時候,你心到了,你也就是佛了。所以要至心皈依,一切苦難才得解脫。假使自己沒有達到至心的境界,以妄想心去念,是有效果,種一點善因而已。欲得解脫,必須修持到‘至心皈依’。

所以啊!一邊念佛,一邊觀佛理,把理參透,一邊觀心修解脫,沒有不見效的,這一生就可見效。

假使有人如此修持‘至心皈依’,此生就見到自己心性了,得到自己本身的佛力加持,解脫了痛苦,還要不要再修呢?那就是禪宗五祖告訴六祖的話:‘不識本心,修法無益’,要明心見性,要觀心,那才是真正修行。因為明心見性以後,你自己的思想行為、起心動念,善念、惡念一動,自己清清楚楚,因為‘覺性常在’啊!佛者覺也,你的警覺心就高了,這叫真修行。

凡夫眾生自認打坐坐得好,清淨境界啊!我悟道了!好多人狂而妄之,沒得辦法!自己在習氣業力中,自己都看不清楚,那還叫悟道嗎?佛者菩提,菩提翻譯過來是覺悟,你那個覺性不高,一點警覺性都沒有,怎麼叫修行呢?修行就是理性的警覺性特別強,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舉一動清清楚楚;是罪是福、是功是過,自己要看得很清楚,這才叫修行。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