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很善良,為什麼還有種種痛苦、煩惱?

印順法師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中有提到關於人生的痛苦與解決之道:

"佛法的目的,在使人生的苦痛得到解決,達到超脫苦痛的境地。

能解除這人生苦痛的方法(動的-指過程),名之曰波羅蜜多;依照佛法中的方法做到苦痛的解除(靜的-指目標),也名為波羅蜜多。這樣,現在 就把「波羅蜜多」,局限在解除苦痛的意義上。

但苦痛是什麼?從何而來?「度一切苦厄」的方法又如何?

苦是一種感受。苦痛,有他的原因,知道苦痛的原因以後,才能用適當的方 法來防制他消滅他。

從引發苦受的自體說,可大分為「身苦」與「心苦」。身苦 是因生理變化所引生的不適意受,如餓了、冷了、疲勞辛苦了……,這都是身體上的苦受。心苦是精神上所感受的苦受,如憎、怒、哀、懼等。

身苦是大體同樣的,如餓了覺得難過,你、我、他都是一樣的。心苦就不然了,如人觀月,有的人覺得月光皎潔深生愉快,有的人因望月而思親念舊,心懷悲楚。觀劇、觀花、 飲酒等一切,都有同樣的情形。在同一境界,因主觀心緒的差別,可以引生不同的感受,這就和身受不同了!

實在說來,身心二受是互相影響的,如生理變化所引生的饑渴等苦──身苦,可以引生心理上的煩憂,因之弱者自絕生路,強者挺而走險,這是極常見的事。反之,心理上的痛苦,也可以引發身苦,如因情緒不佳而久臥床榻等。身苦,由於人為的努力,還易於解決;但同樣的環境,因人的身世不同,知識不同,情緒不同,意志不同,感生的心苦也各各不同,這就難得解決了。世間一般學術,對此心苦簡直是沒法解除的,只有學習佛法纔可以得到解除。雖然佛法不是偏於心的,但可以知道佛法的重心所在。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TOP

從引發苦痛的環境說:有的苦痛是因物質的需求不得滿足而引生的(我與物 ),有的是由人與人的關係而引生的(我與他),有的是與自家身心俱來的(我與身心)。此與身心俱來的痛苦,雖很多,然最主要的有「生」、「老」、「病 」、「死」的四種。
生與死,一般人不易感到是苦;在苦痛未發生之前,儘管感不到,可是生理心理的必然變化,這些痛苦終究是會到來的。

人不能脫離社會而自存,必然地要與一切人發生關係,由於關係的好壞淺深不同,所引生的痛苦也就兩樣。如最親愛的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一旦生離死別,心理就深生懊喪、苦痛,佛法中名此為「恩愛別離苦」。

另有些人是自己所討厭的,不願與他見面的,可是「冤家路狹」,偏偏要與之相會,這名為「怨憎會遇苦」。

此因社會關係而引生的愛別離、怨憎會苦,是常見的事,稍加回思,就可以知道。

還有 ,人生在世上,衣、食、住、行是生活所必需,有一不備,必竭力以求之。求之不已,久而不得,事與願違,於是懊惱縈心,佛法名此為「求不得苦」。也有想丟而丟不了的,也可以攝在此中。

像上所說諸苦,可大分三類:一、因身心變化所引生的苦痛──生、老、病、死;二、因社會關係所發生的苦痛──愛別離、 怨憎會;三、因自然界──衣食等欲求不得所引生的苦痛。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TOP

世間的學術、宗教、技巧,莫不是為解除人生痛苦而產生的。然而努力的結果,至多能解除自然界的威脅和少部份的因社會關係所發生的痛苦。

這因為自然界是無生的,依必然的法則而變化的,只要人能發見他的變化法則,就可以控制他、利用他。社會關係就難多了,如發生同一事件,以同一的處理法,但每因群眾的心境與處理者之間的關係不同,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

這還不是最難解除的 ,最難的那要算各人身心上的痛苦了。照說,自家身心的事,應該易於處理,實則是最難的。人對自己究竟是什麼?心裡是怎樣活動的?實在不易認識,不易知道。連自己都不認識,還能談得到控制自己,改造自己嗎?

因此,想控制自己, 解放自己,非認識自己不可。佛法雖無往而不在,但主要的在教人怎樣覺悟自己 ,改造自己以得痛苦的解除。

如我們不求自我身心的合理控制與改造,那末因自然界而引起的苦痛,我們也沒辦法去控制,反而增多痛苦!"

後面還很多, 連結如下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00/yinshun00-09.html

請大家有興趣看一看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2-3-15 15:51 編輯 ]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