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金剛經說什麼

    功德和福德

  剛才講到不住於相這個重點,下面佛又說了:「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裡突然冒出福德二字,他說假使一個修大乘菩薩的人,能夠不住相布施,那麼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積功累德,是功夫時間慢慢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就像我們一件工程,一天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結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講過。福德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人世間的福德,文學上稱鴻福,是世間法;另一種是所謂清福,出世間法。清福比鴻福還難,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難。可是一般世間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時,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謂蠻可憐的!這是著相的關係,因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們長大出國了,一個人對著電視,或者倆夫妻坐在那裡,變成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其實那個清淨境界是最好的時候,結果因為住相,把世間各種會變的現象抓得太牢,認為是真,等現象變時,他認為什麼都不對了。一般同學跟著我做事常常說:「我看最可憐的是老師」,我說對啊,我想得到一秒鐘的清淨,都求不到很可憐的,求一分鐘的清福都沒有。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時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報來了。事實上,平安無事,清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
  如果問人世間什麼福最大?答案當然是成佛啦!超凡入聖。靠什麼才能達到超凡入聖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夠達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訴須菩提,假使能夠不住相布施,這個人的福德不可思量,這個福報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兩次,一丈兩丈,一斗兩斗,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啊,你的意思怎麼說呢?東方虛空,一直向東方走,這個太空有多大?你可不可以測量得出來?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四個字兩句話,這是須菩提答覆佛說的。「不也。」古文就唸否,不唸不也。現在人唸成不也。現在很多話與我們文化不合,漲價的漲字,現在人說成膨脹的脹,說起來道理也通啦!漲價當然就是膨脹起來,潮水上漲,不是潮水上脹,不過現在的國語沒有辦法,我們只好照現在的國語說。他答覆佛的問話是說:不可以,世尊。由這裡向東方走,整個的太空有多大,人是沒有辦法測量的。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南西北方是三方,加上他講過的東方,東南西北叫四維,四維以外還有上下。佛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隨便向那一方,整個的太空有多大?你能不能量得到?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他說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用我們中文來說就很簡單:「六合虛空,可思量不?」東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六合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一句話就完了嘛!可是印度話分兩句,兩句還是鳩摩羅什法師簡化的翻譯,如照老式翻譯就是「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於意云何。南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於意云何。西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就是那麼說下去的。所以看大般若經六百卷,那真是我的菩薩我的媽呀!但是金剛經被鳩摩羅什濃縮一下,構成了另外一種文學味道。
  可是你不要忘記了,這裡為什麼先提東方虛空?這裡為什麼不像阿彌陀經先提西方呢?藥師經、金剛經都是先提東方,講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講大光明法只提南方不提北方。所以學佛研究佛法,這些都是問題,不要老是寫些五陰啦,十八界啦,十八空啦,那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來覆去就是這一些。

    東方佛西方佛

  東方是所謂生氣方,所以要求長生、長壽,就要唸東方琉璃光世界藥師如來。藥師佛是東方世界的佛國,西方世界是講歸宿的,東方世界是談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東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顯教的經典包含了很多秘密的道理,要大家去參究。你們要學禪宗參話頭,這些都是話頭,話頭都在經典上。如果你以為自己已懂了,光以為東南西北,很簡單,為什麼不南東北西呀?這裡為什麼先提出來東方?先講了東方,再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反而落在最後,什麼理由?這其中要發揮起來,就牽涉得很多了,同我們修持的道理都有關係。
  我們大家要學佛修持,先要有東方的生機,生命之機,氣脈發動,色身轉變,才能得定,才能得到妙樂。代表這個的符號,在方位上是東方,是所謂生氣方,像太陽一樣,從東方上來。
  為什麼唸阿彌陀經要唸西方?日落西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以趕快打主意,回家吧!念念西方。這些並不是偶然的說一說,佛學裡頭,這些地方都有道理。

TOP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這是佛嚴重的吩咐,他又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無相布施,一切相不住。為什麼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國古文來講,就是「義所當為」四個字,人生就應該這樣作。利人、助人、慈悲,這樣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報,大得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須菩提啊,你要記住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如我所教你的,無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住在愁眉苦臉的當然不對,一天到晚在散漫無所歸的也不對,不空也不對,要一切無所住,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這是大乘菩薩般若道的修法。
  所以禪宗五祖教六祖先看金剛經,就是走的這個法門,一切無所住,這就是大乘佛法最基礎的修法,也是最究竟的。可是有一點,大家要注意,我們看金剛經講般若,常常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認為金剛經是談空。金剛經沒有一句談到空,他只拿虛空來作比方,大家認為金剛經講空法是一個錯誤。金剛經只告訴你無所住!無所住并不是空啊!無所住,如行雲流水,你看那個流水在流,永遠不停留的過去了,但是又有來的,而一切是無所住,并沒有叫你空啊!這一點青年同學要特別注意。
  在第四品中,佛告訴我們一個修行的方法,認識真正佛法,無所住而不是放下,「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就是這樣去修。第二個要點告訴我們,真修到無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我們曉得做生意要有三種資本,一種是開設的資金,二是貨賣出去貨款未收回時,還要佔一筆資金,第三筆是周轉金。學佛只要兩筆資本就夠了,比做生意划得來。那兩筆資本呢?就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資糧就是資本,所以我們中國傳統給朋友寫匾額,寫一個——福慧雙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雙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報,又有錢又有富貴功名,但卻沒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窮得要死,世間福報不好,也沒得辦法。佛境界就是福德與智慧都圓滿,這叫作福慧雙修,智慧資糧圓滿了,福德資糧圓滿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唸經的時候,唸到皈依佛兩足尊,就是這個兩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剛經告訴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樣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阿育王的沙子

  佛經上記載了一個故事,佛過世百年後,印度有一個有名的阿育王,年輕的時候不信佛,中年以後開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萬四千個佛塔,其中有一個塔,唐朝以後飛到中國來了,不曉得因為地震還是其他道理,這個塔懸空飛過來,落到浙江寧波的阿育王寺,這個塔裡邊是佛當時本身真的舍利子,所以這個廟子本身也稱阿育王寺。亞歷山大東征打到印度時,碰到了阿育王,把他打回去,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
  阿育王的時候,有一位尊者優婆多,是大阿羅漢,與阿育王兩人是好朋友。你們翻開阿育王傳,佛出來托缽化緣,遇到兩個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然看到了佛,非常恭敬,又見佛手裡端一個缽;這時,一個孩子手裡正抓一把沙子,就說:這個供養你!佛說:善哉!善哉!另外一個也最至誠的隨喜了。於是佛就預言了,百年以後,以此功德,一個當治世的帝王,一個當輔相。阿育王就是那個供養沙子的小孩,他有供養佛的好因緣,可是他供養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膚病,皮膚發癢。
  歷史上這種人很多,我們清朝末期中興名將曾國藩,功蓋一時,也是一輩子皮膚病。相傳曾國藩是大蟒蛇變的,皮膚癢抓得一片片掉下來。阿育王一生也吃這個苦頭,這個印度一代的名王,非常愛布施,蓋廟子、救濟窮人、救濟社會,結果把國庫的錢快布施光了。最後當他躺在病床上,還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訴太子,你不能再讓他布施了,等你接位的時候,國庫裡一毛錢都沒有,怎麼辦?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鎖了不能下達。他知道之後心裡很難過,自己躺在病床也沒有辦法。有一天吃一個梨子,他把自己兒子等都找來說:我問你們,今天世界上,誰的威權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來說:當今世上當然是大王你的威權最大了。阿育王說:耶!耶!你不要欺騙人,我是很有威權,我的威權現在只能達到半個梨子,我現在叫你們布施也做不到,這半個梨子我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個廟上去供養。他這麼一講,大臣沒有辦法,就用金盤子去接那半個梨子,這時那個尊者在廟子裡就知道了,打鐘打鼓,全體集合,披袈裟到山門口,迎接阿育王最後一次布施。
  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個梨子,向大家宣佈這是阿育王最後一次布施,沒有辦法每個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鍋煮稀飯,把這個梨子丟進去,大家都跟他結緣。等到阿育王一死,這位尊者說也要走了,就圓寂了。
  歷史上這些故事很多,就像道家北派丘長春一樣,成吉思汗一死,丘長春告訴徒弟們說要洗澡,跳近水池洗完了以後說,我那個朋友走了,我也要走,意思是成吉思汗死了,他也要死了。
  這是講到福德,這個故事說明什麼?阿育王那一下的布施,小孩子拿的沙子,不住相的布施,的確是無心的;如果說我們大家學學阿育王,明天拿點東西到佛前供供,來生也得一個治世聖王,辦得到嗎?辦不到!因為你是有心,是住相。小孩子拿著沙子,他看那個沙子就像黃金一樣,一念的誠意供養,所以叫做不住相布施。

TOP

    周利盤陀伽的掃帚

  還有個佛經上提到的周利盤陀伽的故事。佛在世時他也跟著學佛,笨得無比,豈止金剛經不會唸,連個阿彌陀佛都不會唸,佛最後就叫他唸「掃帚」兩個字。他唸了「掃」,忘了「帚」,唸了「帚」,忘了「掃」,學了好多年才會唸。可是後來他的神通最大,還救了幾次佛的命。一次佛被外道加害,魔王把山壓過來,周利盤陀伽在後面一指,就把山推開了。那個氣功真算到家,有大神通,就是唸掃帚唸出來的。
  佛經裡講到他也有一段因緣,當他要到佛那裡出家時,年紀已經很大了,我們這些師兄阿難呀,須菩提呀,舍利子呀,都擋住不准。他就在山門外面大吵,佛在裡邊打坐聽到了,出來問大家,為什麼不讓他出家!這些大弟子們都有些神通,說觀察過這個人,五百生以來都沒有跟佛結過緣,因此無緣出家。佛就罵他們了:你們啊,就只曉得當羅漢,神通只通到五百生,五百生以前他是什麼你們知道嗎?五百生以前那一生他是一條狗,與我有緣。牠跑到一個地方吃大便,那個茅廁叫做吊足樓,你們在這裡很少看到,在大陸高山上住,那個茅廁上面有人大便,大便一落一丈掉到茅廁底。所以古人有兩句詩:「板狹尿流急,坑深糞落遲。」大便要很久才落到底。這個是挖苦古代專門讀書做對子的人,連茅廁也做成對子。那隻狗到這種地方吃大便,上面大便掉下來,正好掉到牠尾巴上。那隻狗嚇得掉頭就跑,一邊跑看到一個古塔,是個有道羅漢的墓,狗看到這個古塔就要翹尾巴屙尿,尾巴一甩就把大便甩到這個羅漢的墳堆上面去了。佛說:他啊,當時就是以這個大便供養我,所以跟我結了緣。那個塔,就是那一生修到獨覺佛的骨灰塔。
  想想看,那不偶然啊!狗吃大便等於我們吃紅燒肉一樣的香,那是牠的糧食。牠以最好的糧食,尾巴一甩上去,無心的,不住相的,因此啊,牠是福德無量。佛說:以此因緣,所以他可以出家。
  這位老頭子跟佛出家以後,都做苦工,佛也教他修持,太笨了,都沒有辦法教會他,稍微多兩句,他就忘了。佛只好叫他去掃地!教他一邊掃,一邊唸「掃帚」,搞了好幾年,他才記住了掃帚,後來他也悟了道。
  修行就像掃帚一樣,心裡頭雜念都要掃掉,無住相布施,所以無住相這一句話就是掃帚,你心裡頭什麼妄念都要掃掉。如此修持,就是如所教住,心中隨時隨地都達到空其念,不住相而住,這才是真學佛。這是第四品,妙行無住分,我給它的偈子做結論:

    第四品偈頌

    形役心勞塵役人  浮生碌碌一心身
    繁華過眼春風歇  來往雙丸無住輪

  這一首偈子,也就是說明修行的原理,真正修大乘的妙行,就是這樣子。
  「形役心勞塵役人」,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形,我們這個身體活著很可憐,大家讀過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吧!講人生心為形役。我們人都做了身體的奴役,冷起來要穿,熱起來要脫,餓了要吃,吃飽了要吃瀉藥,一天到晚為身體忙。外境界的塵勞指揮我們,我們成為外境物質世界的奴隸。
  「浮生碌碌一心身」,中國文學講我們這個人生,又叫做浮生,水面上的一滴油一樣浮在那裡,等一下散掉就沒有我了,水還是水,所以人生如浮萍一樣飄浮在那裡。一天忙忙碌碌,就是為了這個身體,為了一個思想、一點念頭在忙碌,自己騙自己。
  「繁華過眼春風歇」,功名富貴呀,兒孫滿堂呀,五代同堂呀,好像熱鬧得很,等於春天到,滿院百花盛開。年輕到中年這一段,唉呀,前途無量,後途無窮,覺得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尤其站在十二層樓,國賓飯店,或者中央飯店那個旋轉廳一看,台北市我最大,就是那個樣子。這些繁華景相,幾十年眼睛一眨就過了。春天沒有了,百花也掉了,什麼都不屬於我了,只有什麼呢?
  「來往雙丸無住輪」,兩個彈子,一個太陽,一個月亮,永遠在轉。我們死了以後,太陽月亮照樣的轉下去,這個宇宙照樣的是無量虛空,決不因為我們死了就沒有了。所以有許多老年人感嘆,唉呀,不得了啦!現在年輕人真不成話。我說:我以前跟你想法一樣,現在我搞通了,你不要看到年輕人亂七八糟,我跟你老兄死了以後,太陽還是照樣從東邊出來,西邊下去,他們亂七八糟的歷史啊,也是很繁華的過下去,決不會因為你我死了以後,歷史改變了形態。所以人生要把這個道理看通,太陽、月亮,它永遠不斷的在轉,因為它無住,不停留嘛!太陽、月亮有一秒鐘停留不轉的話,這個世界整個沒有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此心此念,怎樣叫做無住,並不是叫你求空,你定在一個空上,早就有所住了。金剛經並沒有告訴你是空啊!如果解釋說金剛經告訴我是空的,那你完全錯解了金剛經。第四分我給它的偈子是如此,我這些話也是隨便說著玩玩的啊!你不要信以為真,如果你信以為真,那你就有所住了。

TOP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非相和空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大家要注意啊!剛才講叫我們學佛的人要不住相,不住相布施,先說明不住相的福德,這個智慧成就的功德,智慧是無比的大,無量無邊。現在進一步真正告訴我們,怎麼樣見佛?很嚴重啊!我們大家學佛都想見到佛。他對須菩提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你的意思怎麼樣?可不可以身相來看見佛呢?
  佛經上說,佛有三十二相,與我們一般人不同,佛有八十種隨形好,有八十種跟隨他那種特別的身相來的好。譬如他一出來可以放光,這個我們都做不到,佛的手一張開,指頭與指頭像簾子一樣,是連著的。上次我們講過,他舌頭吐出來,可以抵到髮根,各種各樣不同,每一種相有每一種相的功德,多生累劫修來的。譬如人拿花、香來供佛,來生變漂亮人,小姐們要注意!衣冠供佛,來生不怕沒有衣服穿,而且身體健康。多拿醫藥來布施,來生一輩子不會生病。前生慳吝醫藥的布施,這一輩子多災多難多疾病,種種都是因果報應。所以佛為什麼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這是果報來的,因為他多生累劫都在止於至善,都在修行,所以有這個福德生相,這是講他活著的相。他的兄弟阿難,比他差一點,有三十種相好,差兩樣。翻譯經典的鳩摩羅什法師,也是三十種相好。
  這裡佛說,你可不可以用有形的形相來看佛呢?這是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的問題。須菩提答覆世尊:「不也,世尊。」同學們注意啊!佛是不可以形相來見的,拿形相來見佛,就錯了。那麼你或許會說,廟子裡為什麼要弄個偶像拜呢?那不是偶像啊,真正的佛同其它許多宗教一樣,是反對拜偶像的。那為什麼畫的佛,塑的菩薩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個字「因我禮汝」。因為我的形像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來,那個像是一個代表而已。你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樣,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你這一念真誠的恭敬下來,不要說畫的真佛,就是拜一個木頭,拜一塊泥巴也罷,誠敬的一念專心,你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這叫「因我禮汝」,這並不是拜我啊!佛說的,是拜你自己。你自己什麼?你的心,你的誠敬。
  所以,不但不能以這個偶像認為是見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時候,都不能看他肉身為師,那是著相。有一個人著相,楞嚴經中阿難就是犯了這個錯誤。佛問阿難:你為什麼跟我出家?阿難說我看你相貌好,又放光,決不是欲念來的。佛就罵他:你這個笨人,你著相了,是愛漂亮出家的。因此他碰到摩登伽女,有此一劫,這就是著相,所以佛說不能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什麼理由呢?真正那個不生不死的身,不是這個肉身,肉身還是有生死,修持到活一千年,最後還是要死。譬如說,佛教裡頭有一位禪師叫寶掌千歲,活一千年,在印度活了五百年,因為沒有悟道,曉得將來大乘佛法要到中國,先到中國來等著。等到見了達摩祖師,又在中國活了五百年,大陸上好幾個地方都有他的廟子,名字叫寶掌和尚。像迦葉尊者留形住世,那更不講,所以,長壽的人是有,那是肉身的相,還不是不生不滅的。肉身儘管長壽,五百年還是五百年,一千年還是一千年,而永遠不生不滅的,并不是這個肉身相,而是法身。那個法身,不能拿形象來見,所以佛接著吩咐我們一句重要的話。

TOP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到了這裡,鳩摩羅什特別加重語氣,佛特別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四句很重要,要特別注意把握住。凡是你有什麼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來的,不修就沒有了。你說打起坐來有境界,不打坐就沒有了;境界就是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實在的。
  怎麼樣才見到真正的佛呢?見到法身才是真正與佛相見了。若見諸相都不是相,這不是講空啊!一般多解釋成空,那是亂加解釋,既然是空的,何不譯成一個空的,那該多好啊!他只說,「若見諸相非相」,非相是什麼?沒有給你下定論!所以一般人唸金剛經,在這裡自我下個定論,認為是空,那是你的想法,不是佛說的;佛只說若見諸相非相,你就見到佛了,見到佛的法身了。
  重點是,佛只告訴你不是相,并沒有告訴你空!道理在什麼地方呢?就是無所住。

    法報化 體相用

  金剛經第五品的主要中心就是四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中提到的四句偈,究竟是那四句?這是千年來一個大問題,因為經文中間還有四句,最後的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是四句。現在第五品首先碰到這四句偈,希望大家研究時要特別注意。現在再回到第五品,佛說不應該以身相見如來。
  我們曉得在佛學裡,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因此有些廟子塑的佛像,同樣的像三尊排列在一起,代表三身;這是說過去大陸上的大廟子。唐代以後,道教興起,也同樣仿照這個情形三清排列,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是三身,這是談到宗教的情況。其實不論東方西方,一切宗教都有相當程度的互相模仿。
  現在我們曉得成佛有三身,清淨是法身,圓滿是報身,千百億形像不同是化身。我們推開佛法的立場不談,專從佛學的觀念來看,法身就是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借用現代的觀念來說,就是一切的能源。報身是所謂的現象,法身是體,所謂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就是不要把現象當作本體。至於化身,是他的變化的作用。換句話說,法、報、化三身,拿哲學的觀點來看它,就是體、相、用。宇宙間一切的事物,它本身都有體相用。譬如水是體、水泡了茶,茶是它的相;做了酒,這個酒也是相,不管是酒是茶是冰淇淋,那個水的本身性質是法身,是體;同樣的一滴水,變化各種不同的現象,那是它的用。在理論上,這是我們必須先要瞭解的法、報、化三身。
  在佛法裡講,修持成功的人,禪宗所謂大徹大悟,也就是金剛經上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悟是悟的什麼呢?是宇宙萬有生命的本體,就是法身,也就是心經上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金剛經的開經偈所說:「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也是指法身而言。一念不生全體現,也是指的法身,法身是無相的。
  至於圓滿報身,就是修持方面。前面我們也提到佛有三十二種特殊的相,有八十種隨於特殊相所生的隨形好。這個就是說,凡是成就的人,得道的人,父母所生的他這個色身就轉了,這是報身,也是肉身。為什麼講他是報身呢?一切眾生所有的身體就是報身,一生過的非常舒服,樣樣好,享福一生,是他善報所得的報身。有人很痛苦,很艱難的過這一生,這是他過去生所種的不善之因,招致有這一生的這個報身。至於修道有所成就的人,這個報身就轉了,道家一般的觀念所講卻病延年,長生不老,就是報身轉了。報身修道完全圓滿時,整個的人脫胎換骨,就具備了一切神通。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所以說圓滿報身非常難得。
  一般道家所講的修氣、修脈,打通奇經八脈,與密宗所講的修通三脈七輪等,多半側重在修報身開始。一般所講的止觀、念佛、參禪,多半側重在修法身上著手。至於報身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這個肉體以外,同時有另一個身存在的,就是化身的作用了。這是大致上法報化三身的情況。
  普通一般學佛的人,在理論上所走的都是法身的路線,密教號稱要三身成就,因為三身成就的人,學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個名稱,也叫做即身成就。這個裡頭兩個字不同,即「生」成就,這一生成就、成功了,了了生死,這是即生成就,生命的生。要想即身成就啊,在理論上講,幾乎比這個即生成就還要難,需要所有的戒定慧,所有的修行,去轉化父母所生的這個四大色身。要把色身完全轉化了,才修到即身圓滿成就。

    蓮花生

  西藏的密教,除了供奉釋迦牟尼佛以外,還供奉有蓮花生大士。據說蓮花生大士是釋迦牟尼佛過世八年再來的。他為顯教教主時,是父母懷胎而生,可是他認為顯教時候,重要修行的方法沒有講完,所以再轉身而來,成密教的教主并由蓮花化生。
  當時南印度一國國王夫婦沒有孩子,很難過,夫婦倆在御花園裡賞蓮花,忽然一朵蓮花中央,長高長大,蓮花苞中跳出來一個小孩,有血也有肉,就是蓮花生。後來他繼承王位為太子,十八歲成就,肉體常存。過去在西藏,每年有一個全國性的護摩法會,是一個宗教儀式。護摩的意思像拜火教一樣,什麼東西都拿來燒,有些婦女自己頭髮都剪了,丟進去燒。大火繼續七天七夜,一般人都圍著火光唸蓮花生大士的咒語,往往看到他騎一匹白馬,在火光上走一圈就不見了。
  據密教傳說,因為蓮花生大士是密教的教主,不像前一生走涅槃的路子,所以騎白馬騰空而去。當他親自現身時,永遠是十八歲少年相,沒有變過,偶而會留一點小鬍子。這個就是說明報身的成就,修成而永遠存在;也就是道家長生不死的觀念,所謂與日月同休,天地同壽,這就是報身圓滿。當然,報身修成了以後,自然有化身,一切神通具足。所以,要修到即身成就,才算真正學佛圓滿。
  我們瞭解了這些理論和說法後,就知道金剛經大體上,是著重在見法身。如何見到法身?就是悟道、見道。金剛經是般若的部分,所謂般若是側重於證得實相般若,就是生命萬有無始以來的本體。報身、化身則是屬於境界般若,所以佛提出來,不可以身相見如來。金剛經這裡所講的如來,就是與一切眾生共同的生命的本來,生命的本體。所以說,我們有信仰,有虔誠是可以的,但是過份著相是不可以的;不但學佛不可以,任何一個宗教,都不可以著相。

TOP

    身相的執著

  以我個人的經驗,執著身相的人非常多;過份著相的人,在醫學上叫作宗教心理病,沒有辦法治療。不僅是佛教方面這類人多,所有的宗教,都有些信徒并不追求教理,只是盲目的信仰,變成宗教心理病。佛法裡一句話,就是太著相。所以金剛經翻譯成「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就是說是智慧的成就,不著相,不能以身相見如來就是這個意思。
  很多人學禪,做各種功夫,常問:這個境界好不好?這種現象怎麼樣?千萬注意一個要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今天修行打坐這個境界很好,但是你要曉得,你不用功不打坐,那個境界就不好了,可見這不是道。假如盤腿道就來了,不盤腿它就變去了,這叫做修腿,不叫做修道;盤腿就有叫做得腿,那不叫得道。所以借用中庸一句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也就是心經告訴我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道理,並不因為你去修就多一點;也並不因為你不去修就少了一點。如果是修它就多,不修就少,那就是有增有減了,不是道體的道理。道體是不可以身相見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說假使前面看到一個佛好不好呢?根據金剛經的道理,你們可以想一想,如果你真看見一個佛站在前面,勸你趕快去檢查眼睛,一定有毛病了。也有些人或者聽到什麼聲音,或者心裡有一個特殊的靈感,一般人就去玩這個靈感了。你千萬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上菩提是非常平實的;古德告訴我們,道在平常日用間。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決對是平常的,最高明的東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這樣,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極點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說過:「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極點時是非常平實的。
  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是自命啊!自己認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達最平凡處,你才會體會到最高的。我常常說笑話,世界上有兩個蘋果成了人類的文化;拿西方的文化來講,一個蘋果被亞當和夏娃吃掉了,所以造出人類的歷史來,另有一個蘋果被牛頓看見了,於是把世界的文明變了一下。
  其實我們北方的蘋果,我覺得比美國、日本的蘋果都好吃,我們世世代代吃蘋果,也沒有發現地心有吸力,忽然被牛頓看到了蘋果落地,而發現了地心引力。蘋果很平凡,年年落地,有一個人卻在平常的道理裡頭,找出了一個不平常。譬如水蒸氣很平常,燒開水,煮飯,都有蒸氣,但是瓦特卻發明了蒸氣機。一切的事物,同一理由,在最平凡之中,就有不平凡了。
  所以我們學佛學道,千萬要丟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觀念。能到達人生最平凡之處,你可以學佛了,也知道佛了。換句話說,你可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間一切相也不著了。隨時不著相,就可以見到如來,見到自己自性的法身。
  這是第五品的結論,非常重要,尤其對我們平常修持的人特別重要。關於第五品如理實見,我當時給它的偈語,現在還是向大家報告一下。所謂理,就是法身,形而上道就是理,報身是事,報身與化身都是事。理是哲學性的,事是功夫的,修證的,是科學性的,所以「如理實見」是見法身。

    第五品偈頌

    反覆叮嚀無相形  覺時戀夢夢戀醒
    慈悲空灑常啼淚  沈醉心扉依舊扃

  「反覆叮嚀無相形」,佛是語重心長,再三反覆的告訴我們,學佛不要著相,修道要想成道,無相無形。可是我們人呢?很可憐,所以第二句是:
  「覺時戀夢夢戀醒」,這就是人生,我們經常在文學上也看到,大家都會寫,唉喲!人生如夢,你說講這個話的人,他清醒沒有?沒有清醒!不錯呀,人生如夢,他講這一句話的時候,又在說夢話了。因為人在夢醒的時候,感覺自己很傻,嗯,剛才做了一場夢,但是他清醒了嗎?張開眼睛照樣在做夢。更有趣的是,有些人昨天夜裡做的好夢,今天他還坐在那裡想,還捨不得離開夢境,所以人生就很妙,覺時戀夢,醒了以後還貪戀那個夢。做夢的時候呢,又想自己快一點醒才好,你說究竟那一樣好?自己都搞不清楚。
  譬如我們大家都唸李商隱的詩:「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個就是覺時戀夢夢戀醒。另外兩句古人的名句,在文學上我們經常引用到,「當時只是平常事,過後思量倍有情」。我們人生都有過這種經驗感受,尤其回想年輕的時候,不管男朋友女朋友,所有的事情,在當時看看是很平常,過後都感覺不同。就像我們大家今天晚上坐在這裡的,很平常,如果三十年後大家回想,當年我三十年前在復青大廈樓上,我們那一班同學,唉呀,現在都過去了,一定感嘆一番。這就是,當時只是平常事,過後思量倍有情。尤其我們老年人,想當年,怎麼樣都是好的,雖然那時鄉下衛生設備不好,蒼蠅叮在飯上面,但是我現在想想,還是那個味道好,趕趕蒼蠅挾挾菜,現在再想那個味道而不可得;當時只是蒼蠅事,過後思量也是倍有情。這就是人生,我們人生很容易欺騙了自己,這也就是覺時戀夢夢戀醒。
  「慈悲空灑常啼淚」,關於眾生的迷戀,法華經上提到一位菩薩,名叫常啼菩薩,常啼,永遠在啼,這位菩薩大概喜歡哭,就是愛哭的菩薩。他覺得眾生太笨太可憐了,害得他儘哭,所以叫做常啼菩薩。佛反覆在金剛經裡告訴我們不要著相,可是一般人不懂,慈悲空灑常啼淚。儘管常啼菩薩悲痛一切眾生為什麼不能覺悟,可是我們一般人呢?
  「沈醉心扉依舊扃」,心頭這個智慧之門永遠打不開。智慧之門打不開是自己打不開,而且永遠是緊閉著的,鎖起來的。這是我們對於第五品的結論。

TOP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文喜和文殊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

  這是加進來的一個問題,我們把金剛經放輕鬆一點,當作是師生問答的記錄,或者當成一個劇本,不要像唸書一樣死板,要把心扉打開一點去了解。現在佛告訴須菩提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如果你夢中看到了佛,或者佛真的站在雲端上,那你就著魔了;那不是真見佛,你儘管拿石頭去丟他,拿金剛經打他,你可以說:是你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跑來幹什麼?
  當年有一個故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禪師,從小出家,三十幾歲開始參禪,總不能開悟,於是他從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智慧第一,釋迦牟尼佛和許多佛菩薩,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開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臺文殊道場。也有人拜了三年兩年才拜到,為的是要見文殊菩薩。
  話說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臺山金剛窟,看見一個老頭子牽一頭牛,鬍子白白的,頭髮也是白的,請他到他的茅蓬喝茶,問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從那裡來的?文喜說南方來的,想求見文殊菩薩。老頭子說:南方佛教怎麼樣?他回答說:南方佛教麻麻胡胡,所以到這裡來,想求見聖人……你們北方五臺山的佛法怎麼樣?老頭子說: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啊!
  其實整個世界人類社會,都是有聖也有魔,都是龍蛇混雜,凡聖同居。文喜問道:五臺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這老頭子說:前三三與後三三。這一句話,千年來也沒人知道他講什麼?一般修道的人就講,前三三與後三三,這就是要人修氣脈呀!後面有三關,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前面是印堂呀,守竅的靈門關,這裡是什麼關,那裡是什麼關,都是講這個。其實這個可以作話頭參,前三三與後三三就是禪宗的話頭。
  那麼兩個人談到這裡,老頭子就問文喜佛法,這位文喜和尚卻答不出來;老頭子皺了一下眉頭,叫聲:均提,送客。茅蓬後面出來一個童子就說:法師你請吧!就把和尚送出茅蓬外了。這個文喜和尚正回頭要道謝,就看到文殊菩薩騎一隻獅子站在空中。
  可嘆這位文喜,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見文殊,這時才發現原來與文殊菩薩當面對談而不自知,真是後悔莫及,痛哭流涕。以後,文喜發憤努力,終於大徹大悟。文喜悟了以後,到叢林下做苦工,就是部隊裡所稱的伙夫,大陸上禪林中就叫作飯頭。飯頭的工作很辛苦,一個廟子中千人吃飯,那個大叢林的飯桶,像我這種個子啊,站在鍋裡頭,從外面絕對看不見人。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飯菜,所用的鍋鏟之重,如果沒有鍊過武功的人,拿都拿不動。所以少林寺學功夫,只要能燒三年飯,你武功就不得了啦!米要整袋倒進鍋去,要攪的時候,要有武功才能轉得動那個鍋鏟。文喜禪師因為自己悟了道,願意發心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這就是菩薩道。
  有一天文喜在做飯的時候,文殊菩薩在飯鍋上現身,還是騎他那隻獅子,在飯鍋上跑圈。文喜看到文殊菩薩,就是當年在五臺山金剛窟看到的那個老頭子,他拿起鍋鏟一邊就打過去,一邊嘴裡說: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跑來這裡幹什麼?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薩的那個化身飛到空中一笑,說:「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苦瓜當然連根都是苦的啦,這個甜瓜當然連那個蒂都是甜的。修行三大劫數,連釋迦牟尼佛都是做過他的學生的,倒楣了,反被老和尚討厭。這說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反覆叮嚀。也就是禪宗祖師們後來說的:佛來斬佛,魔來斬魔的道理,這也是修行的無上秘訣。

TOP

    燒佛的和尚

  所以說,諸位千萬不能著相,一著相後來都變成精神病了,這是反覆請求諸位,也是警告諸位,不能著相的道理。禪宗到了後來,有一樁丹霞燒木佛的故事。
  丹霞禪師是馬祖道一的大弟子,他已經當方丈了,冬天冷起來沒有柴燒,就把大殿上木刻的佛搬下來劈了,用來烤火。當家師出來看到了,嚇得說;燒了佛,這個罪過多大!有因果啊!奇怪的是,這個當家的鬍子、眉毛當時都掉下來,脫了一層皮。佛是丹霞燒的,因果反而到了當家的身上去,這是禪宗裡頭奇怪的公案,是有名的「丹霞燒木佛,院主(就是當家和尚)落鬚眉」的公案。這些道理都說明了真正佛法不著相的道理;所以各位用功的時候,千萬不要著相,一著相就嚴重了。
  對於佛的這個說法,在第六品中,須菩提提出懷疑的問題了,他說:佛你這樣講了以後,將來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聽到你這樣講,尤其金剛經這一種理論流傳到後世,「生實信不?」他們能夠相信嗎?一般人信佛都要著相,完全不著相能夠辦得到嗎?「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佛告訴須菩提說,你不要這樣看法,接著,佛就說預言了。

    五百年後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相。】

  這個話很嚴重,因為講到一切無相,不著相才是佛。如果落在鬼神相,一天到晚鬧那些境界,自己走入著相的路線,自找麻煩還是小事,已經落入了魔道事大。因此須菩提提出來問佛,他說你這樣講法,後代還有人真正懂得,能夠相信嗎?佛說你不要這樣看,當我死了以後,過五百年——為什麼講過五百年?佛在世的時候,叫做正法時代;佛過世以後是像法時代,就是有佛像有經典的時候;到了佛經都沒有了,只有迷信的時候,叫作末法時代。所以他說,等我過世五百年後,有人真正持戒、修福,多行善道,功德到了,他的智慧打開就可以相信這個話了。
  佛說五百年後,重點是指後世,也有許多說法,針對五百年後這句話,多方研究推測論斷,在此不多作討論。

    善行 功德 智慧

  剛剛講到釋迦牟尼佛說,有人持戒、守戒、修福報,福報修成就了,才能得到無上智慧。一個人不要說智慧,生來能有一點聰明,都還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無上的智慧,不是求得來的,是修來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無上的智慧。這個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而來的,守戒累積起來,加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報的大智慧。佛在此特別提出來,在他過世以後五百年,有持戒修福的人,才能相信他的話。
  五百年後文化演變更不同了,這是一個大問題。我經常跟青年同學討論這個問題,站在物質文明的發展來說,時代愈來愈進步;站在人文、道德、精神來講,愈來愈墮落,是退步的。所以我們現在講時代進步,是站在物質文明的立場來說的;佛法是從人文的立場來看時代的。遲五百年,人的智慧變得越來越低,到了末法時代,人十二歲就可以生孩子,腦袋非常發達,四肢和兩手兩腳越來越小,極聰明而沒有智慧,草木都可以殺人。換句話說,災難、病痛、戰爭隨時存在,這是末法的時候,現在還沒有到。
  五百年後,有人真能夠行善修福,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對於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說法,能夠註解,真的般若智慧才出來,這是非常難的事。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無所得的果。尤其我們看到廟子上拜拜的人潮,以前是十塊錢啦!現在充其量是一百塊錢,買一大堆香蕉、餅,一人把香,燒了以後又拜,拜了以後又磕頭,然後求神明保佑丈夫好、身體好、愛國獎券又中、生意發財、樣樣都好,然後還把香蕉帶回去慢慢吃。你們看!出這麼一點點本錢,那個要求多大啊!我如果是佛是神,是不會理這一套的。哼!你這個人自己都成問題嘛!花一點點本錢,要求一切都圓滿,達不到目的,還要講這個菩薩不靈,這個菩薩好當嗎?就像古人的一首詩,講這個天氣很難辦:
    做天難做四月天  蠶要溫和麥要寒
    出門望晴農望雨  採桑娘子望陰天
  你說老天爺究竟該怎麼辦?人同天一樣更難,菩薩更是難上加難。兩家人打官司,兩邊人都燒香要幫忙,保佑他打贏,你說這菩薩究竟幫那一邊好呢?你說菩薩是看誰的香蕉多一點,豬頭大一點來決定嗎?所以啊!這些都是宗教儀式,從心理學立場來研究,這是很滑稽的。我們經常聽人家講宗教儀式的,也只好寫四個字來形容,不可理喻!不可理喻!簡直不可理喻!嘴裡沒有辦法講出來,只好說對對對,你說的差不多啦!是那個樣子,慢慢來吧!將來再說吧!那個將來再說,也許是三大劫以後才再跟你講呢!就是說你現在聽不懂,只好三大劫以後再說吧!
  現在佛說這個真理,是非常平凡而難相信的,他說後世有人對於平常的道理就是大道,信得過的要有大福報才行。這個福報不是世間的鴻福啊!所謂能生信心,可不是迷信,是理性上的正信。「以此為實」,認為這個是實在的真理。佛說你要曉得,將來世界上這樣的一個人,他不止是跟過一個佛兩個佛三個佛四個佛五個佛而種的善根;這樣的人,他也不是一生一世修智慧來的!他已於「無量千萬佛所」,不知道經過多少世,在這些有成就人前面學習過!「種諸善根」,他已經做了無量的好事,種了這樣大的善根,才生出這樣大的智慧。

TOP

    淨信和無所住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這樣的人,聽了我剛才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這個觀念,他信得過的,甚至於一念之間生出來淨信。
  這個要特別注意!淨信很難啊!它不是正信,而是淨信,乾淨,空靈,什麼妄念都沒有。心境清淨到極點,心地上的淨土,能夠生出淨信。假使有這樣一個人,一個生淨信的人,他已經是悟道了,已經到達真正無所住了,到達一念不生全體現了。金剛經開始叫你無所住,無所住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這個才是淨信。淨信是要證得的,不是理論上瞭解。
  佛說須菩提啊!我統統知道,我也親眼看見這一種人,當下已經得到無上的福德。拿現在的觀念來說,真正得救了,得到大福報,大功德了。佛說的只是這一句話,但是我們曉得,證得這個真理極難,達到這個智慧成就更難。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一個人到達了一念淨信,知道凡是有現象的都不是,而是一切無相,連無相也無。能夠這樣悟道的人,就得大福報。為什麼?因為此人現生已經到達了佛境界,他就是肉身佛了。為什麼說他到達佛境界呢?因為這個人已經到達無人相,無我相,真正淨信了。一念放下,當然無我相,也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個四相是非常嚴重的啊!人生一切的痛苦煩惱,都是這四相來的。從心理學上來講,四相是四個觀念,也就是人類普遍的四種現象。每個人的我相都很重,尤其知識份子「我」的意見非常重。知識份子什麼都可以忍讓,假使碰到一個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你對他說讓開一點我坐好不好?他看看你,哼!這個蠢東西,好吧!看你可憐,讓你坐。這就是我相,因為「我」看你可憐,讓給你了;因為看到你不懂,懶得跟你講。所以知識份子的那個我見啊,當然同我現在一樣,是很厲害的。
  人,處處落在我相,我相能夠去掉就差不多了。我相去掉了,當然無相,一切平等,看一切眾生皆是佛,看天下的男女都是父母,看天下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能夠作得到這些就是因為無我相,無人相,自然就做到無眾生相,平等,也無所謂壽者相;活得長,活得短是一樣。所以生死看得很通,壽夭同視,生死一條,這是莊子的觀念,生與死是一個道理,同早晨晚上是一樣,到了晚上啊,就要休息休息,不須要覺時戀夢夢戀醒的。「相」,在外境界是現象,在心理上是觀念,主觀的觀念。
  下面兩個更重要,「無法相」,一切佛法及什麼叫佛法,都把它放下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不著相,統統放下,這個是無法相。但是你要認為什麼都不是,一切都不是,佛也不是,不是的也不是,你又落在「是」上。什麼「是」?「非法是」,一切都否定,對不住,你又錯了,你又落在一個「對」上,這個對就是「無非法相」。換句話說,一切都不是,一切也是。
  有人研究金剛經,認為金剛經是絕對講空的,錯了,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換言之,認為一切皆空也錯了,因為一切有也是它變的。所以,楞嚴經中佛說了兩句名言,「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也就是「無法相」的註解;即一切法,也就是「亦無非法相」這句話的註解。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離也離。所以金剛經並不是講空,它只是說在見道的時候,見法身的時候,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我們起而行之,修行的時候,孜孜為善,念念為善,是不可以空的。
  禪宗大徹大悟的大師們,解釋學佛人基本的道理說:「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實際理地不著一塵是講本體;萬行門中,起而行之,在行為上是不能空的,念念都是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萬行門中不捨一法;樣樣都是有,不是空。這個道理,我們學佛的首先要清楚。下面再說第三重理由,它整篇裡頭,正面、反面,反覆說明,最後綜合起來產生一個結論。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他說,什麼理由呢?假使一個人,心裡的觀念著相來學佛;譬如今天非來燒香,非來拜拜不可,就是著相。我們當學生的時候,正是破除迷信,推翻舊文化的時代,上廟子很想拜菩薩,實在不好意思,怕人笑我迷信。看看四顧無人的時候,趕快跪下去拜一下,立刻站起來表示我是不迷信的。有一次被和尚看到了,他趕快拿引磬「咚」一敲,把我嚇壞了,怕被同學們看見笑我迷信。後來我就問這個和尚,為什麼你要敲這個大磬呢?他說年輕人不知道,「燒香不敲磬,菩薩不相信,拜佛不放炮,菩薩不知道」。聽得真是啼笑皆非,這也算是一本經。實際上啊!杭州的廟子又多,這樣一拜佛,他敲一聲磬,口袋裡的錢就要跳出來了,非要給一塊不可;香油錢總要拿呀,所以他這個燒香不敲磬,菩薩不相信是有道理的。
  我說拜佛為什麼要放炮?好像菩薩耳朵聾要把他吵醒才知道有人拜他。這個就是說著相,一切眾生心理上的信佛都是大著相,就是著於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著相就不是佛法。有些宗教罵其它的宗教拜偶像,迷信,那麼他的正信又是什麼?他說不拜偶像,事實上還是要拜的,這就是著相了,就是取法相,還是一樣落在一個不是正信的觀念上。

TOP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這四段的反覆說明,反正你講空也不對,不是佛法,執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對,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這很難辦了,所以真正佛法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要想悟道,是在這個地方,是要真智慧。

    真 非真

  佛又很坦然告訴我們這是什麼道理,「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真正學佛不應該著相,也不應該不著相。這真是很難辦,這裡我講兩個故事,雖是笑話,但是其中有真理。
  話說孔子絕糧於陳,學生就向老師建議,向對面那個有錢人借一點米來吃吧!孔子心裡很難受,好嘛!你們堅持要這樣,你們去借吧!誰去呀?子路向來是最衝動的人,子路就去了。敲開門,那個人問,你是對面那一批落難的人嗎?你既然是孔子的學生,一定認得中國字,我寫個字給你認,認對了,不要借,送米給你們吃,不認得,就不借,有錢也不賣。他寫了一個真假的「真」字,子路說,這個字你還拿來考我,這是「真」嘛!這個人把門一關說,你認不得,不借。子路吃了閉門羹,回去告訴老師,孔子說:我們到這一步,飯都吃不上的時候,你還認「真」個什麼!不應該認「真」了。這一句話講完,子貢說:老師呀!我去借。子貢當然比子路高明得多,又去敲門,老頭子出來又是寫這個「真」字。子貢想到剛才子路為了認真吃癟了,他就說這個是「假」字,老頭子更生氣,「碰!」把門一關。子貢跑回來跟孔子一報告,孔子說:唉呀!有時候還是要認「真」的啊!所以這個人很難做,認真不認真之間,很難拿準火候;所以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講做人行為。
  第二個是禪宗裡頭的故事,有兩個禪師是師兄弟,都是開悟了的人,一起行腳。從前的出家人肩上揹著一根木棍子,上面一個鐵打的方方的,叫做鏟子。和尚們揹著這個方便鏟上路,第一準備隨時種植生產,帶一塊洋芋,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四塊埋下去,不久洋芋長出來,可以吃飯,不要化緣了。第二個用處是,路上看到死東西就把他埋掉。這兩師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個死人,一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個卻揚長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問他們的師父:你兩個徒弟都開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們,兩個人表現是兩樣,究竟那個對呢?師父說: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因為人死了最後都是變泥巴的,擺在上面變泥巴,擺在下面變泥巴,都是一樣,所以說,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
  我們通過這兩個故事的道理,了解金剛經告訴我們的一句話,「應無所住」,「不應取法」。不應該抓住一個佛法去修,落在某一點上,就先著了相,就錯了。你說,我什麼都不抓,所以我是真正學佛法,你更錯了,有時候也要認真!所以,「不應取非法」。

    何處是岸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這一段非常重要,佛吩咐弟子們,「以是義故」,由這個平常教你們的道理,「汝等比丘」,你們這些出家跟我的一千二百人,「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我的說法像過河的船一樣。筏就是木頭綑起來過河用的木排,你既然過了河就上岸嘛!過了河還把船揹起來走嗎?沒有這樣笨的人。佛說:我的說法,都是方便,都是過河用的船,你既然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所以我所說法,如筏喻者,這是個比方。「法尚應捨」,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後,像過了河的船,都要丟掉。「何況非法」,何況一切不是法呢!正法,如果最後捨不乾淨,還是不能成道的,何況非正法,更不能著相了。這裡佛講得非常徹底。
  佛法傳到中國,常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岸在那裡呢?不須要回頭啊!現在就是岸,一切當下放下,岸就在這裡。
  禪宗有個公案,有一個龍湖普聞禪師,普聞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慶諸禪師那裡問佛法。他說,師父啊,你告訴我一個簡單的方法,怎麼能夠悟道?這個師父說:好啊!他就立刻跪了下來:師父啊,你趕快告訴我。師父用手指一下廟子前面的山,那叫案山。依看風水的說法,前面有個很好的案山,風水就對了;像坐在辦公椅子上,前面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他這個廟子,前面有個案山非常好。案山也有許多種,有的案山像筆架,是筆架山,這個家裡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箱子一樣,一定發財的。石霜禪師說:等前面案山點頭的時候,再向你講。他聽了這一句話當時開悟了。換句話說,你等前面那個山點頭了,我會告訴你佛法,這是什麼意思?「才說點頭頭已點,案山自有點頭時」。說一聲回頭是岸,不必回頭,岸就在這裡,等你回頭已經不是岸了。
  有些禪師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同學問我,我說不錯啊!可是不是你啊!你們連刀子都不敢拿,拿起來怕割破了手。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真有殺人的本事,大魔王的本事,是一個大壞蛋,但他一念向善,放下屠刀,當然立地成佛!你們手裡連刀子都沒有,放下個什麼啊!所以我們瞭解了這個,就應該懂得金剛經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的道理。
  也許有人會說金剛經一切講空,既然空了,什麼壞事都可以做了。那可不然!善事都不可著相,何況壞事,壞事更不可以作了。下面是我當時所作有關這一品的偈子:

    第六品偈頌

    金雞夜半作雷鳴  好夢驚回暗猶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  信知萬象一毛輕。

  「金雞夜半作雷鳴」,這一品佛告訴我們了生死的道理,這一句就是說,像我們睡覺一樣,一切眾生都在睡夢中,半夜聽到雞叫,把我們叫醒了。人生開悟的時候就是這樣,覺得自己從迷夢中清醒了。雖然在半夜三更迷夢中,卻被雞叫醒了;諸佛菩薩說法等於雞叫一樣,把我們叫醒了。
  「好夢驚回暗猶明」,你不要以為自己悟了,你如果有個悟的境界,你還是大混沌一個。真正悟了的人,連悟的境界都不會存在,有一個悟的境界,你已經著法相了。所以說好夢驚回暗猶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真正的瞭解了,悟了,悟到死生如旦暮,人生出來等於天亮了,睡醒了是活著,死了呢?夜裡到了,應該去睡覺了,死生一條,沒有什麼了不起。所以中國文化素來就講,「生者寄也,死者歸也」,能夠悟到死生如旦暮,你才能夠得到正信,真正相信了,相信什麼?
  「信知萬象一毛輕」,宇宙萬有在莊子的觀念中是,「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這個天地就是這一指,整個宇宙萬有也就是這一指,就是這麼一點;萬象萬物就是這麼一馬,整個的宇宙萬有像一匹馬一樣,有馬頭,有馬尾,有馬毛,所以說宇宙萬有輕如鴻毛。現在我們瞭解了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真懂了這一品,就懂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換句話說,學佛的人都想了生死,怎麼樣是真正的了生死呢?我告訴諸位一句話:本無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夠了生死。

TOP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得什麼 說什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講到這裡,佛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你認為我,一個成佛的人,得了無上正等正覺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中文來講是大徹大悟,你認為成佛得道,真正得到一個東西嗎?這是第一個問題。「如來有所說法耶」?你認為我平常在講經說法嗎?反問須菩提兩個問題。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須菩提回答說:佛啊,很抱歉,假使根據我學佛所瞭解的道理,沒有一個定法叫做佛法。你們注意啊!「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認為唸佛才是佛法,你錯了;認為參禪才是佛法,你又錯了;認為唸咒子才是佛法,你更錯了;認為拜佛才是佛法,你更加錯了。
  什麼叫做定法?佛說法等於一個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謂因材施教,有時候罵人是教育,有時候獎勵人也是教育,恭維你是教育,給你難堪也是教育。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你一下,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門打開就對了,所以說無有定法。他說:據我所想,開悟,大徹大悟,沒有一個定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說有一個一定的方法成佛,有個「悟」字的話,那佛法就是在騙人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裡有定法呢?
  第二個問題須菩提的回答:「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的三藏十二部,金剛經這樣講法,圓覺經那樣講法,法華經又是一套說法,楞嚴經又是它的一套。等於有人說,你們學佛的嘴巴好厲害啊!下雨出門,說是慈雲法雨,運氣好;太陽出來說慧日當空,也是好;不睛不雨呢?說慈雲普覆,反正都對。
  這叫什麼?這叫「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法在那裡?不一定在佛經上啊!世間法皆是佛法,金剛經下面會告訴你。所以大家不要把學佛的精神和生活與現實人生分開。本來無所謂出世,也無所謂入世。記得當年有老前輩問我:依你這個程度,為什麼不出家呢?我說,你要搞清楚,我從來也沒有入過家。世界上那有個出?那有個入啊?不出也不入嘛!那些都是外形,都是相。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大家特別注意,如來所說法,你也不可抓住!你聽了他老人家的話,認為這樣就對,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當了。不可取,不可說,說的都是第二,都是投影,真正那個東西說不出來的。譬如你去吃了一樣好菜,回來告訴我怎麼怎麼好,好了半天,我也覺得那真好吃,我還是沒有吃到。他說的那麼好,百分之百的形容出來,還是第二個月亮,不是當時的好吃味道,對不對?佛法也是這樣,說得出來的,表達得出來的,已經不是它了。所以如來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非非法」,也不是沒有固定說法。

    程度的差別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呢?「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法是這樣的偉大!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認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師,乃至到了華嚴境界,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只要你教人做好事,這一點終歸是對的。所以一切賢聖,羅漢也好,菩薩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對於道的瞭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耶穌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個才是道?哪個道大一點,哪個道小一點呀?真理只有一個,不過呢,佛經有個比方,如眾盲摸象,各執一端。瞎子來摸象,摸到了那個象耳朵,認為象就是圓圓的;摸到尾巴的時候,象就是長長的。所以一般講眾盲摸象,各執一端,都是個人主觀的認識,以為這個是道,那個不是道。
  學佛的人不應該犯這個錯誤,因為是無有定法可說,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不過他認識真理的一點,認為這一點才是對的,其它錯的,其實是他錯了。真正到達了佛境界是包容萬象,也否定了萬象,也建立了萬象,這是佛境界。

TOP

    入世出世平等

  上一次我們講到第七品,我們現在再討論其中的重點。佛提出來,成了佛悟了道,也無所謂悟。假使有一個無上大道的境界,有一個無上大道的觀念,悟了道,存在心中,這已經不算道了,這是首先要瞭解的。再其次,說到佛的說法,「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後世佛教裡有顯教,有密宗,及其他各宗各派的說法,執著了任何一種認為是真正的佛法,都是不對的。因為「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法華經上也說:「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世間的一切皆是佛法。法華經上又講「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並不一定說脫離人世間,脫離家庭,跑到深山冷廟裡專修,才是佛法。治生產業就是大家謀生!或做生意等,各種生活的方式,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同那個基本的形而上道,並沒有違背,並沒有兩樣。這是法華經上的要點,名言。所以法華經成為佛法的一乘法門,入世法、出世法,平等平等,它所成就的是一樣的。至於說成就的過程當中,修持方面有難易的不同而已。這也就是「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的重點。
  佛引伸這個觀念再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等於佛自己把平生四十九年說法,作了一個否定。實際上,他不是否定,而是一個肯定。他所講的各種法,各種道理,不能執著,執著了他任何一句話,就不對了;所以說不可取,不可說。這樣說:我們現在來解釋金剛經,已經犯了佛這個基本大戒,就是不可取不可說。此事自己會之於心就對了,佛所說法,如果認為有個法可得,有法可取,那就錯了;如果認為佛說法都是空的,無法可取,更錯了,所以說非法,也非非法。
  這并不是說非法就是對的,不執著就是對的,如果你說你這個人什麼都不執著,你已經執著了,執著了一個不執著,所以「非法非非法」。

    聖賢之別

  上次我們最後一分鐘講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我們中文的習慣,經常把賢聖兩個字倒過來,賢聖是講什麼呢?中國文化無形中有個差別,修養、學識、道德到了最高處,稱為聖人。差一點的,還在修行的路上則稱賢。佛法分的更清楚。所謂三賢十聖,修大乘菩薩道有十地,十個層次,叫做十聖,十地菩薩上面是佛。初地之前的修養,還有三十個層次,所謂十住、十行、十迴向。修養到那個程度,沒有到達十地的果位,屬於三賢。
  十聖呢?譬如說,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等,這些大菩薩們,才在聖果位。這些都是分類法,是後世對修行的解釋。廣義的來舉例說明「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譬如我們現在講一句話,教書及當學生久了的人,都有這個經驗,在課堂上講一句話,下面一百個聽的人感受的程度都不同,理解的也不同。甚至有許多話,筆記記下來,觀念都是灰色的,變樣很多。這就是說,人的智慧和理解,各有不同。也因此才有各種宗教,各種層次智慧的差別不同。
  現在講第七品我的偈子:

    第七品偈頌

    巢空鳥跡水波紋  偶爾成文似錦雲
    得失往來都不是  有無俱遣息紛紛

  這也是以中國禪宗的方式,來解釋金剛經這一品,并作了一個結論。
  「巢空鳥跡水波紋」,佛經上有這麼一個譬喻,說有一種鳥叫做巢空鳥,牠不棲在樹上,牠的窩在虛空中,在虛空中生蛋,在虛空中孵小鳥,歸宿也在虛空中。這個鳥永遠捉不住,來去無蹤,所以叫巢空鳥。本來鳥在虛空中飛,飛來飛去不留痕跡的,就是上一次我們引用蘇東坡的詩:應似飛鴻踏雪泥。所以巢空的鳥,在空中永遠不留爪跡的。水上的波紋畫過了,也沒有了。水波紋是你看到的,不能說沒有東西,但是它過後就沒有了。所以這些都是:
  「偶爾成章似錦雲」,都是偶爾構成了文章,或一幅美麗的圖畫。
  禪宗祖師還有一句話:「如蟲禦木,偶爾成文」。有一隻蛀蟲咬樹的皮,忽然咬的形狀構成了花紋,使人覺得好像是鬼神在這棵樹上畫了一個符咒。其實那都是偶然撞到的,偶爾成文似錦雲,有時候也蠻好看的。這就說明一切聖賢說法,以及佛的說法都是對機說法,這些都是偶爾成文,過後一切不留。
  瞭解了這個道理,再從龍樹菩薩,般若觀念,金剛經的道理,就曉得:「得失往來都不是」,今天有一個境界,看到光啦!看到菩薩啦!或者做個什麼好夢啦!夢中菩薩的指示還說了好幾天,說得高興的不得了。有時候又被夢嚇死了,要曉得一切都是偶然,緣起性空,因緣所生,本來都是沒有的。
  「有無俱遣息紛紛」,所以一切都放下,能夠放下,則同佛法有點相近了。但是一切放下,不是空啊!不是沒有啊!只說一切放下而已。
  金剛經由第一品到第七品,差不多是一個問題連下來,就是須菩提問,學佛的人,怎麼樣使自己的心寧靜下來,心中許多的感情、思想、煩惱,怎麼樣降伏得下去?佛就答覆他,就是這樣住,就是這樣降伏他的心。後來,佛看須菩提不懂,佛又說了一句話:應無所住。叫我們善護念。
  到這裡為止,佛並沒有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只是說應無所住,一切無所住。因此佛法也無所住,也無定法可說。如果說佛法就是般若,就是金剛經,或阿彌陀經,就錯了,因為你就住在那裡了,都有所住。佛只講到應無所住,不可住,不可說。所以對各種差別的法門,也不必有所住,只要你心有所住,有所罣礙,都不是佛法。一個大問題到這裡為止。

TOP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這是佛自動提出來問須菩提的問題,你的意思怎麼樣?假使有一個人,拿他充滿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財富,金、銀、車渠、瑪瑙等等,通通布施出來,分散給人家,你說這個人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說:「甚多,世尊。」這個福報太大了。
  我們一般人布施人家一百塊錢,就想得好的福報,買了幾根香蕉,去燒幾根香拜拜,還想求到什麼東西,現在這個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比那些什麼香蕉呀,豬頭啊,多太多了,當然得的福報很多。佛就說:「何以故」,什麼理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他說:你要曉得啊!我們講人要有福報,福報的本身無自性,也可以講它無定性。
  譬如說,今天忽然冷了,一個人只穿一件汗衫出門,剛好碰到你,你怕他受涼,就把毛衣、外套脫了給他穿上。這個人真有福氣,碰到了你。如果今天是大熱天,你再給他穿上毛衣外套呢?他非打死你不可。所以,所謂福報,在某個時候是福報,在另一個時候是痛苦,因為這個福報的本身是無定性的。而且任何的福德、福報,只有一個時期,福氣享受過了那段時期,也是空,因為本身無自性。
  所謂無自性,就是說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永遠存在的。佛說的這個德,「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換句話說,佛有一句秘密的話沒有講出來,那就是,真正的福報是悟道,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脫了現實世界而得的大成就,這個成就不是世間一切福報能夠辦得到的。所以如來說福德多,就是佛告訴你的,這樣布施的結果,福德非常的多。實際上,佛說的福德多,是教育上的一個鼓勵。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佛強調智慧的重要,教化的重要,教育的重要。前面講到,一個人拿一佛世界的七寶布施,這個人福報是很大。但是,假使有一個人,對金剛經有些瞭解或者四句偈瞭解了,再勸導人家,解脫了人家的煩惱,這個人的福報,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福報,還要來得大。

    一切佛與金剛經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什麼理由呢?他說我告訴你,一切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成就的人,及要想智慧成就大徹大悟的諸佛,及一切佛,都是從這個經裡出來的。像這一世的釋迦牟尼佛一樣,就是在這個劫數裡頭;這一劫叫做賢劫,這個賢劫共有一千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將來第五位彌勒佛,當然還早囉!以後一直下去,有一千個佛要來。這一個佛劫裡頭,是聖賢最多的劫數。當然不能拿地球形成、冰河時期的觀念來看,這是一個宇宙觀,這個劫數的時間非常長,接近無量數的時間。
  佛說一切成佛的,得大徹大悟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悟道的,這個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最後的大徹大悟,都是從金剛經這個裡面出來的;從般若,自己真正智慧裡頭透出來的。金剛經所講的,是智慧透出來以後的一個報告而已;真正的佛法,都是從自我的智慧裡透露出來的。因此,也可以拿金剛經作代表,一切佛同佛的智慧,都從金剛經裡來。

TOP

佛法非佛法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你看金剛經的翻譯,真不曉得佛說些什麼!他上面講的那麼好,多大的福報,大得不得了,但是福報還不如佛法了不起。最後佛法又被他否定了,「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什麼叫做佛法?悟道,悟道沒有一個東西。這裡說的沒有一個東西不是斷見,沒有就是沒有。換句話說,成了佛的人告訴你,他是現在的佛,你儘管打他,這個是妖怪,不是佛。佛是無法可得,住在無相中。因為,真是大成就的人,絕對的謙和,謙和到非常平實,什麼都沒有。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著相了,說得好聽是著相了,不好聽是著魔了。
  這就是金剛經的特點,所謂大般若經,智慧高到極點,一點痕跡不留,講過以後,馬上推翻。等於一個教育家,教育了許多人都成功了,要是他覺得自己的確是今天的大老師,他已經完了,他已經是師老了。所以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沒有這個觀念的,他認為度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都是做人應該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過去了,心中不留。
  金剛經這種句法,後世許多儒家不瞭解,像清朝的大儒顧亭林,在日知錄上就講,叫一般學生不要看佛經,佛經沒有什麼看的,這個東西就是一桶水,一個是滿的,一個是空桶,一下倒過來,一下倒過去,倒來倒去就是這麼一桶水。他認為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倒來倒去,等於沒有說嘛!
  這個第八品的要點,說明佛法的重要,真正的大福德是智慧的成就,依法出生是依到佛法而生出一切賢聖悟道的道理。說到了這裡,又引出後面一章的大問題;現在我們先給它來個結論:

    第八品偈頌

    錦繡乾坤似奕棋  人天福德枉成痴
    原來佛法無多子  脫縛離黏說向誰

  「錦鏽乾坤似奕棋」,人世間最有福氣的是當皇帝,我想每一個人都想過一下這個癮。古代的皇帝多有福氣,但是我們讀了歷史以後,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是當皇帝。康熙皇帝自己就說過這個話,自己感覺到痛苦極了。從歷史看來,中國有多少個皇帝,叫年輕人背一背,連二十個也說不出來!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只曉得叫皇帝而已。這個錦繡乾坤江山,從歷史上看來,像下棋一樣,一下輸了,一下贏了,通通過去了。「人天福德枉成痴」,梁武帝問達摩祖師,他修廟、齋僧那麼多,將來福報怎麼樣?達摩祖師就笑他:「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他罵這個梁武帝,你這點算什麼了不起,人天小果,你死後不過升天而已,天人享福完了,照樣會墮落。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就是有限度的福報,不是無漏之果,無漏是永遠沒有缺點。所以說,人做了好事,他生來世做帝王將相,升官發財,功名富貴,世間的福報很好,但是智慧喪失了。
  禪宗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大師,叫溈山禪師,是禪宗五家宗派裡的一位開山祖師,溈山仰山是佛教溈仰宗。溈山禪師三世為皇帝,幾乎喪失了神通,失掉了智慧,迷糊了,所以他不幹了;這個神通不是說千里眼,或者會飛之類,而是智慧。智慧是大神通,他幾乎喪失了這個悟道的智慧,如果學佛為了求福報而學,求來生怎麼樣而學,不錯,是有這個事,但不是徹底的,所以說人天福德枉成痴。
  「原來佛法無多子」,這是禪宗的話,臨濟禪師悟道以後說:原來佛法是這個樣子,無多子。實際上這三個字,是當時的土話;用現在話來講,無多子就是這麼一點點東西,沒有什麼多的。
  「脫縛離黏說向誰」,佛法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被人世間一切的煩惱感情綑縛著,要解脫三界的情慾、煩惱、妄想,脫開了一切的黏縛,回到自己本來的面目,這就是佛法的究竟。所以佛法講了半天,三藏十二部,都是為了這個,要把那些黏著的、綑著的,都徹底解脫了,這就是佛法的精要。

TOP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在我們開始講第九分之前,先來解決幾個問題。

    見思惑

  我們都曉得佛學分成大乘小乘,嚴格的講,小乘裡頭又分兩個;一個是小乘,另一個比小乘高一點,普通我們叫它中乘。小乘又叫聲聞,比聲聞高一點叫獨覺,也叫緣覺。
  像阿難、須菩提等,在佛的弟子裡只能算是聲聞,再高一點就是獨覺佛,獨覺佛又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音。
  獨覺就算生在沒有佛沒有文化,甚至沒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開悟;雖不算大徹大悟,可是還是作一個了不起的超現實的聖人,這個屬於獨覺,也叫做緣覺,仍屬於小乘。
  所謂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羅漢,果是果位。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二果羅漢叫斯陀洹,這都是梵文譯音。三果羅漢叫阿那含。四果羅漢叫阿羅漢。羅漢不一定是出家人,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羅漢。不過佛在世的時候,證得羅漢果的,出家人比較多。
  如何能夠修到四果呢?必須能夠斷掉了見惑、思惑。
  「見惑」有五個,是思想上,學問上,觀念上的問題;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許多宗教家、哲學家、大學問家,都脫不了見惑的範圍;或者落在身見,或者落在邊見,思想學問愈高的人,這個五見愈厲害。邪見、戒禁取見,多數是屬於宗教信仰方面的,認為非這樣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則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什麼東西才行,這些都屬於戒禁取見。見取見是說自己的心得修養,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見光了,認為這個光才是道,你沒有得到光就沒有道,這就落在見取見上,都是思想觀念的問題。
  「思惑」也有五個,就是貪、瞋、痴、慢、疑,這也是人性,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什麼是貪?貪名、貪利、貪感情、放不下,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於貪。
  我們舉一個佛門裡的例子來說明,有一位法師一輩子做好事、做功德、蓋廟子、講經說法,自己雖沒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太大。年紀大了,就看到兩個小鬼來捉他,那個鬼在閻王那裡拿了拘票,還帶個刑具手銬。這個法師說:我們打個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輩子,只做了功德,沒有修持,你給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們兩個,再度你們老闆,閻王我也去度他。那兩個小鬼被他說動了,就答應了。這個法師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萬念放下了,廟子也不修了,什麼也不幹了,三天以後,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什麼都沒有,就是一片光明。這兩個小鬼第七天來了,看見一片光明卻找不到他了。完了,上當了!這兩個小鬼說:大和尚你總要慈悲呀!說話要有信用,你說要度我們兩個,不然我們回到地獄去要坐牢啊!法師大定了,沒有聽見,也不管。兩個小鬼就商量,怎麼辦呢?只見這個光裡還有一絲黑影。有辦法了!這個和尚還有一點不了道,還有一點烏的,那是不了之處。
  因為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為國師,送給他一個紫金缽盂,和金縷袈裟。這個法師什麼都無所謂,但很喜歡這個紫金缽盂,連打坐也端在手上,萬緣放下,只有缽盂還拿著。兩個小鬼看出來了,他什麼都沒有了,只這一點貪還在。於是兩個小鬼就變老鼠,去咬這個缽盂,卡啦卡啦一咬,和尚動念了,一動念光沒有了,就現出身來,他倆立刻把手銬銬上。和尚很奇怪,以為自己沒有得道,小鬼就說明經過,和尚聽了,把紫金缽卡啦往地上一摔,好了!我跟你們一起見閻王去吧!這麼一下子,兩個小鬼也開悟了。就是這一件故事,說明除貪之難。
  有一位朋友來談,他什麼都不要,現在住在山上,最喜歡他那個茅蓬,那個清風明月。我說:你真了不起,快要證道了,當心啊!還要被老鼠咬。貪一個茅蓬也是貪,真修行是修這個,不要以為打坐氣脈通了,眼睛放光,以為那個是道,那個不是的!道在心念!在這個「思」念裡頭,這個東西叫思惑,在思想觀念裡頭,這一點解不開是不行的。知識份子喜歡看書,照樣是這一念,貪戀於書也是貪,不要認為這個不是貪,沒有那一點不是貪,貪是人性根本,範圍是非常非常廣泛的。
  有人自認不貪,什麼都不要,年紀大了,功名富貴看通了。信不信?真來個功名富貴擺在他前面,他照樣的去了。

TOP

誰不瞋 誰不痴慢疑

  再說「瞋」,瞋心瞋念,大家以為自己都沒有,脾氣大,當然是瞋念,恨人、殺人、怨天尤人,都是瞋,是非分明也是瞋。或者你說什麼都不會生氣,就是愛乾淨,看到不乾淨受不了,也是瞋,一念的瞋就是厭惡。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這個思惑,這個心理行為一點沒有轉變,免談學佛。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參禪的、密宗的,隨便你什麼宗,你說天宗都沒有用,必須要斷這個思惑。
  「痴」就更不要說了,大家都痴,痴痴呆呆,每一個人都痴。我有兩個好朋友,交往二十多年,都跟我在一起學佛。我告訴他說你差不多了,兒女都出國得博士了,也都結婚了,不過麼,我對這位朋友太太講,將來生了孫子你又去忙了。她說不會不會,老師啊!那個時候一定完全跟你學佛了。結果呢!兩老在家裡沒有事,唉呀!把外孫從美國接過來玩玩吧!照樣痴起來。這還算很普通的,痴心有很多很多種,紅樓夢上林黛玉葬花,那個是痴到極點了,所以貪瞋痴,普通佛經上講三毒,就是使我們不能悟道,不能超凡入聖的三毒。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們大家檢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個人都佩服自己。至於阿Q精神,沒有辦法跟人家打,不要緊,自認還是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這個叫慢。
  「疑」就更難了,佛學再研究下來,瞭解人性,人根本不會相信別人,因為有我,有我慢,所以人對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說,很多宗教徒,佛教的,基督教的,信什麼教都不管,他跪下去拜拜,菩薩你保佑我,上帝你保佑我,你說他相信了沒有?拜下去以後,心想,唉!不曉得靈不靈!都在疑。沒有一個會真正絕對信的人。所以貪、瞋、痴、慢、疑這五樣,是思惑,思想上根本障道,不能解脫。學佛是求解脫,能解脫一樣已經是了不起了,五樣都能解脫了,才能夠證到四果羅漢。
  前面講到四果的證果,就是我們學佛的重點;學佛先不談大乘,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小乘都做不到,大乘大不起來。

    話說再來人

  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中文的意思是預流果,斷了五個見惑,但是,根本思惑還沒有解脫,因為餘習未斷,所以要七還人間。餘情是剩餘下來的情感,斷不了的,還是要七還人間才能了。如果七還人間時,不曉得再進修,還是會後退的。
  修到了預流果的人,死後不到這個地球上來了,而昇天去了。在天上的一輩子,比我們地球上長得多,天上的生命結束了再來做人,這一種人稱為再來人。當然再來人不曉得是男人還是女人,是漂亮或不漂亮,是大富貴或者是窮苦,都不一定的,這個帳很難算,電腦也算不清。他們是來世間受報的,因為有些帳沒有還,要來還帳,七還人間,生了死,死了生。
  所以,依我看來,社會上很多都是再來人,當然在座之中也許很多,不過自己不知道罷了。須陀洹再來人間,就是還債,自己也不知道。假使自己能夠知道,就已經不是初果羅漢了,一下就超過去了。

    不來行嗎

  到了二果斯陀洹,是一還果了,思惑的根根拔出來一點,死後再來一次世間,把所有的債務清了,可以到另外清淨的地方去,也只能算是暫時請假,還非究竟。
  三果阿那含叫做不還果,不回到人世間來了,直接從天上證四果入涅槃。佛經上說,他們涅槃的時候有幾句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梵行已立,我生已盡,清淨修行的,不一定得道啊!天人清淨境界的修行,已經建立得到了。所作已辦,欠債還錢,債務都沒有了。不受後有,不再來了。有些經典上用四個字形容,「長揖世間」,向人世間作個揖,大家再見,不再來了,這個叫不還果,三果羅漢。有許多朋友學佛修道說人生好苦啊!想這一輩子修成功了,不再來。有那麼容易嗎?不再來要修到三果羅漢才行,才能長揖世間。要到四果阿羅漢的果位,才算在這個世間成就。
  阿羅漢是譯音,阿是無的意思,阿羅漢就是無生,永遠沒有煩惱,沒有魔障,心中之賊拔去了,此心永遠清淨光明,這是阿羅漢果。這四個羅漢果位,包括了三界的天人。

    三界的天人

  初果、二果羅漢死後不來,就暫時昇天去了,昇的不是色界天,而是欲界天。我們中國人講的三十三天,是欲界天的一個中心而已。這一層天的中心并沒有離開日月系統;所謂欲界是指生命由男女情愛結合而延續的。不但人是如此,任何的生物都是由兩性雌雄的關係而來,因為有愛有欲,所以稱為欲界。欲界裡的天人地位比我們高,譬如普通民間拜神拜仙啊,稱所拜的神、仙是菩薩,這些都是欲界天天神的境界。初果羅漢死後往生,是上不了色界天的,只是昇到欲界天而已;因為他只斷了一部分的情,而且這個情是壓下去的,欲的根未盡,所以仍在欲界天。
  有些人的表現,可以看出來是天人中的人,他的情緒與一般人不一樣,他一無所好,或者只喜歡種種花啦!爬爬山啦!對人世間的一切很淡泊。他對人世間雖淡泊,但對於山水花鳥還留情,所以還是欲界,只是他已經昇華多了。
  到了三果,才能夠昇到色界天,色界天的最高處「大自在天」,佛經中又叫「有頂天」,好像天頂有蓋一樣。佛經中說,假使從有頂天丟一塊石頭,佛說要十二萬億年才能到我們這個地方。換句話說,欲界天還在這個銀河系統,色界天已經超出銀河系統了。
  再上層是無色界天,那就難爬了,大阿羅漢可以到。大阿羅漢差別很大,譬如須菩提、阿難、迦葉尊者,有時也稱大阿羅漢。嚴格講起來,釋迦牟尼佛也是大阿羅漢,不過,他這個大阿羅漢就大了,大到叫如來了,所以到達大阿羅漢的境界很難很難。我常鼓勵愛寫小說的青年同學們,可以寫一本三界中的婚姻故事,一定暢銷;譬如欲界人道小孩出生是從女性下生的,欲界天以上,有的是從男人肩膀上生,從坐膝邊上裂出來的,色界天人只有光色,無色界裡的天人,連形象都沒有了。
  我們的老祖宗,不是吃了蘋果變的,不是什麼細菌變的,而是色界「光音天」的天人下來的。大概他們科學很發達,到太空來探險,他們一身有光,又不要吃東西,飛來飛去。可是有一次嚐了一下地味,大概是鹽巴,吃了以後身體變重了,飛不起來,所以就留下來了。這就是這個地球上人種的開始。光音天的人又是無色界裡下來的,至於無色界的人種從那裡來,佛說不可說,那就要推到原人論去了。這些都是大問題,佛經裡頭這些問題多得很,現在我們不要扯遠了,回轉來只談我們現在做人的修養;一個人要把心中的貪瞋痴慢疑洗刷乾淨,平等,慈悲,愛一切世人,設法除掉見思兩惑。

TOP

    解結去惑

  三界的見思兩惑叫做八十八結使,欲界裡最多,像八十八個疙瘩,結在一起。能夠修行解開一兩個,那已經不得了了,臉上放光了,能夠解開四五個,連頭髮都會發亮呢!所以真正講修行,就是解開結使,轉變自己心理的行為。心理行為轉變了,進一步能夠把智慧開發,斷了思想上、見解上的偏見,才叫做解脫。學佛修行,不論大乘小乘,都是五個程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為什麼要持戒呢?那是要使自己心中的結使不再與外界連起來,不再打結了,不准外面打進來,自己也不想打出去。但是持戒就要定力,所以要修定,打坐不過是修定的一種方法而已!真正修定要隨時都在定,心中凝住在一點,止於至善,固定在善的一點上,這時,八十八結使還沒有動搖,要到達智慧發起了,結使才開始有一點點動搖;等到解脫了幾個結使,才解脫了思惑。
  知見又不同了,見是看到,看到慧,見到性空緣起真正空性的一面,性空緣起翻過來是緣起性空。所以說佛法各宗各派,認為只有修中觀才對,或修什麼才對的,對不起,你都困在五見裡的見取見了。主觀認為只有這個才對,你已經被它束縛住了。所以,要把這一切解脫了,才能叫做學佛。
  花了好大的力氣,報告到這裡為止。現在我們回過來看金剛經,這一節就是講這個問題。

    初果的羅漢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須陀洹能作是念」,一個修道的初果羅漢,心裡能不能有已經得須陀洹果的念頭?這個意思是一個悟道的人,能不能逢人便說他已經悟道了?如果真有人如此,大家不把他送瘋人院才怪。一個聖人,或有學問的人,處處掛個招牌,說自己是有學問的人,這不是瘋子嗎?中國人的老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到家的人,意氣都很平和了,何況果位上的羅漢!所以,須菩提聽了佛的問話,就說那不可能的。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就是預流果,預流就是入流,入什麼流呢?人到聖人之流了,已經站到聖人隊伍裡去了;也可以說,他所悟的道已經入法性之流了。法性不是人性,人性是醜陋的一面,等於說,我們人性是這一面,法性是那一面,他已經由普通的縱慾、情感、愛欲脫出來,進入清淨的法性一面了。
  佛說,怎麼樣夠達到初果羅漢呢?佛在這裡已經講到功夫了,剛才是講原則;所謂的入流,反而無所入。換言之,他證到空的境界,就是緣起不起了,緣起性空了,也就是證到了性空,念念都是空的境界。
  所以說他不入色,眼睛視而不見,一切人、形像、青山綠水看著都很好,都無所謂了。普通人一看到好,結使就來,被好捉住了;初果羅漢不會被好境界捉走,此心歸到平淡,沒有事。不入聲、香、味、觸、法,這是什麼境界?這就是應無所住,這就是真的無所住。修養到在人世間作人、作事,利益一切人,一切都不住,心中都不留,甚至做了無量的功德,過了就過了,能夠隨時如此,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都是這個境界,這才算接近初果羅漢。
  有一個年輕同學,過去也問過我,他說:老師啊,像我們現在打坐用功,經常楞住了,楞在那裡,好像看不看都沒有相干,這是不是入到預流果啊?我說差不多啦!入到芒果那裡去了,茫茫然,那是楞住了,那並不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你不要看這是楞住了,這也是有一點道理,只不過,這是他用功過程中的現象而已!如果認為這樣就是入了預流果,那就不對了。有人修行用功,有時菜飯吃到嘴裡是什麼味道也不曉得,你說真的不曉得味道嗎?又不是,他味道也知道,只是感受上沒有那麼強烈,比較平淡而已!真正學佛用功,會到達這個境界的,可惜不能持久!而且都是瞎貓撞到死老鼠,偶然來一下,過兩天就沒有了。不要說我們是如此,連大阿羅漢們也不行啊!維摩經上都有,像迦葉尊者,及佛在世的一些大阿羅漢們。都難完全到達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

TOP

   迦葉起舞 畢陵慢心

  迦葉尊者定力之高是有名的,出家前,與太太兩人同修,約好假結婚,房間裡一個柱子為界,各住一邊,有夫婦之名,無夫婦之實,後來帶著太太一同出家。像他這樣高定力的人,卻當天樂鳴空時,習氣深處貪愛音樂的根本發起了,他一邊閉眼盤腿打坐,一邊不自覺的打拍子,搖了起來,坐在那裡跳舞。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就是維摩經上所講,餘習未斷。所以維摩經有天女散花的描述,天女把花撒下來,落在大阿羅漢身上就沾住了,落到大菩薩身上,沾不住就掉下來了。維摩居士說,一切大阿羅漢,八十八結使斷了,但餘習未斷,剩餘那個根根的一點習慣還沒有斷,這就叫餘習末斷。大阿羅漢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平常人!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佛的弟子畢陵伽婆蹉,他已經是羅漢了,功夫很高又有神通。據佛經上說,有一天他要過河,那河的管轄權屬於一個女河神,畢陵伽婆蹉站在河邊,兩手一比,叫道:丫頭,你把那個水斷了,我要過去。女河神沒辦法,功力不及他,只好把水斷了讓他過去。事後這個女河神就來向佛告狀,說你的大弟子還罵人!脾氣那麼大,罵我丫頭。佛就笑了,把他找來對他說:過河用神通是犯戒的!犯戒還不說,你還公然罵她。畢陵伽婆蹉說:佛啊!這很冤枉,丫頭,你講,我罵過你嗎?女河神說:佛啊,你看當著你的面還罵我。畢陵伽婆蹉說:你怎麼搞的?丫頭,我實在沒有罵你。佛對女河神說:你不要見怪,他五百世生婆羅門家,罵人罵慣了,結習未斷,所以這一生得了哮喘,果報還沒有還完呢?你以為他罵你啊!他沒有罵。畢陵伽婆蹉還說:我真的沒有罵你,丫頭,你不要難過。等於有些人罵人罵慣了,你叫他道歉,他也道歉了,可是他還再罵你一句。
  所以說,得了初果羅漢,對於六根六塵不是不動心,只能說入流而已,可是心念之流還沒有空,等於石頭壓草,碰到某種環境,還是會暴發的。關於這方面,有許多資枓記載,譬如蘇東坡,以及很多人,都是大修行人轉生來的,但是轉一轉生,他就忘記了。
  再如明朝有名的王陽明,據有些文獻記載,就是一個老和尚轉世的。有一次王陽明來到江西一個廟子,看到一個房間鎖著,外面灰塵很厚。和尚說這個房間是不能開的,王陽明位高權重,懷疑廟子裡和尚做壞事,就下令一定要打開;進去只見一個涅槃老和尚的肉身,已經乾扁了,坐在那裡,前面掛著一塊布,上面寫了幾句話:「五十年前王守仁,開門即是閉門人。」王陽明一看就傻了,但是他一生不再談這件事。
  這些都是什麼道理呢?這是說明結使問題,前面我們講到,得羅漢果的七還人間,至於變成什麼樣子的人,不一定。在四川時有位老前輩也很有名啦!他兩夫妻人很好,年輕時我很羨慕他們,我說人世間神仙眷屬就是你們,自己有別墅在山上,兩個人感情又好,子孫滿堂。他兩夫妻都學華嚴觀,太太還得過眼通。她說前生是個喇嘛,受他供養,結果修行也沒有修好,騙吃騙喝,所以這輩子變成他太太服侍他的。因為她修劉洙源先生那個佛法要領,自己前因後果很清楚,我認為這些都是再來人,這就是說到得預流果的道理。
  說了許多的故事,大家不要聽岔開了啊!所謂故事者,即非故事。現在再歸到金剛經。

    二果三果作什麼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又問須菩提,關於二果羅漢一樣的問題。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二果羅漢,只有一次回轉人間,名義上講再來一次,等於沒有來。什麼道理呢?有許多人生死到了,過去的業債已經完了,有時候來入胎一下,在胎兒階段就流產了,就完了,這一生債算是還夠了。這是真的啊!講的很實在,聽起來好像死無對證。有許多人眼父母的因緣很好,但是時間很短,緣也完了,他也不須要再來,你應該替他高興,他是已經成就了的人,只不過欠你這麼一點親情之債。但是你也欠他眼淚啊!你也為他傷心哭這麼一場,帳也完了,就可以了啦!這是二果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這是不還果,這一生過完就結束了,是三果了。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三果羅漢就高了,說不來人間,也不一定,他還是來,因為他已經無生死可了,來也不怕,只是羅漢有隔陰之迷,投一個胎就迷掉了。到了三果以上,定力高的人可以不迷,自己知道。
  我自己這些年沒有到處跑,所以也沒有聽到什麼;年輕在大陸時到處跑,聽了許多奇事。譬如我有一個四川朋友,他就告訴我記得三生的事情,他是很有名的一個名人,學問好,文章好,當然他也不輕易講這種事。到了三果的再來人,有時候他明知而不說,因為他生死可以來去自由。有些人入胎不迷,住胎的時候迷掉了;有些人入胎住胎都不迷,出胎那一剎那迷掉了,各種情況不同,都是因為三果羅漢定力程度的差別而產生的結果。這一品講三果羅漢「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就是因為三果羅漢生死來去比較自由的原故。

TOP

    羅漢的前途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講到阿那含的果位,不再來人世間這個欲界了,實際上來不來呢?還是要來;就是到了四果阿羅漢,也不是絕對的不來。大阿羅漢一定八萬四千大劫,地球形成又毀,毀了又成,但是他不出定則已,一出定怎麼辦?也只有回向大乘,由般若智慧的解脫,才能成佛。所以小乘的前途,還是要回向大乘,由小乘的聲聞,向這個大乘,才能真正成就。也就是說,真正四果的阿羅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就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法證到空。如果你還有空的境界,就落在邊見了。如果說你是無邊,則又落在見取見了,這都是見地不真。
  所以真正的空,是沒有空的境界可得。我們現在有少數的同學朋友們,打坐坐的很好,自覺進入空的境界,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空的境界,弄成只有比身體大一點點的範圍!那不是空,那是一個洞,那樣的空是落入邊見的小邊見。
  為什麼人會有空的範圍而落在邊見呢?原因是智力有限,人的智力與心力有限度,所以才會產生這一種見解。所謂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它是沒有限度,沒有範圍的無限。最後我們看他的結論,這是須菩提講的: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認為,到達了阿羅漢的境界,他沒有絲毫我已證果的念頭存在。如果有這一念在,一念就是萬念,這一念就會牽連到重重疊疊,所以華嚴經稱為帝網重重。帝就是大,我們的思想、感覺、情感,像一個無比大的大網,只要一個網眼洞動一下,其它的眼洞都跟著一起動,就是所謂帝網重重。我們修持的業力,心性的業力,一念動,百千萬億念都牽動其中。說有一切有,說空一切空,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大阿羅漢,如果有自覺已證到阿羅漢的境界,他的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都有,他只能算是個貨真價實的凡夫,根本沒有得道。拿禪宗來講,如果有人說他已經「悟」了,那就是言旁口天的「誤」。有人還自認為是大徹大悟呢!當然囉!那是大錯大誤!就像一個人身上有一萬塊錢,他絕不會在街上到處向人去講的,這是個普通的道理,更何況一個得道悟道的人,決不會自覺有道了。須菩提接著報告自己的心得。

    世上的第一名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須菩提說,佛說他(須菩提)已經證得了無諍三昧,一切無諍。你罵他也好,恭維他也好,你喊他是天王老子也好,他都無所謂。不是沒有聽到啊!只是他聽到心中平常的很,既無歡喜亦無悲,是非一門,一切無諍。
  說到這裡,我想到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這個人的才華還不在老殘遊記,而是老殘遊記中桃花林遇仙的六首詩。實際上這些詩都是劉鶚自己所作,後來有人在牆壁上看到這些詩,其中有一句「回首滄桑五百年」,驚奇得不得了,等他出來的時候,那個人趕快跪下來拜,以為他就是神仙,其實那只是劉鶚作的詩。作詩總是亂打妄語的,我作詩也是一樣;但是劉鶚的詩有時境界很好,我們因為講到無諍三昧,引用劉鶚的詩:
    曾拜瑤池九品蓮  希夷授我指玄篇
    光陰荏苒真容易  回首滄桑五百年
  這一般人佛學都通得很喔!只能講他佛學很通達,修持功夫不見得。
  引用維摩經的境界,這就是天花著身。佛給須菩提的評語,說他已經得到無諍三昧,但是下面一句話你注意啊!「人中最為第一」,還是人啊!是人類當中學問道德最高的。以學佛四加行來講,人中最為第一就是世第一法,做人到了最高處,道德修養都是第一名,人中最為第一。佛給他的下一個評語「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這是講須菩提在的時候,佛給他的評語,還只能夠超出欲界,所以是離欲阿羅漢。至於能不能完全跳出三界,在當時還不一定。後來西遊記寫須菩提收孫悟空的時候,那已經很高了(眾笑),但是在佛講金剛經的時候,須菩提的程度只是離欲阿羅漢,絕對無欲而已。
  這個欲是廣義的,不是指男女之間情愛之欲,是指一切的欲,連修道,貪戀打坐,貪戀清淨的那個欲望,都是欲。須菩提已經空了一切的欲,所以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他說,儘管你老人家給我這樣一個評語,說我已經達到這樣一個境界,但是,他說,我絕對沒有這樣一個觀念,我不會認為我已經到達了人中第一,我更不會認為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這話怎麼講呢?假如佛給我這個評語,已經證到了離欲阿羅漢,是人中第一,在同學裡頭是第一,我自己想都沒有想,絲毫沒有這個觀念;假定我心裡頭有這麼一點觀念,您就不會說我是一個樂於寂靜的行者了。寂靜,就是徹底清淨的人,喜歡住山,自然就有一個寂靜的廟,廟在那裡?廟就在你心中,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古人的一首詩:「人人自有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這一品就是說明四果羅漢的修法,金剛經上所討論的重點在什麼地方?無所住,到了這個極果,心中還有這個得道的觀念,那就已經有所住了,那就錯了。所以我給他的結論偈語是這樣的:

TOP

    第九品偈頌

    四果階梯著意成  由來一念最難平
    兒啼黃葉飄然落  誑捏空拳大小擎

  「四果階梯著意成」,羅漢有四個果位,大乘菩薩道有十地,這些是如何區分呢?其實都是見地問題,所見的範圍,所見的程度,也是一念的關係。四果這個階梯怎麼來的?是由作意而成。
  「由來一念最難平」,人生學佛修道,這一念能平靜,則萬法皆空。但是這一念最難平,這一念就是當下一念,由於貪瞋痴慢疑的感受及執著,當下這一念不能平,因此所有的修持都是白費了。
  「兒啼黃葉飄然落」,這是法華經上的典故。金剛經上教人不能夠執著佛的法,執著了佛法就不是真正學佛的人。在法華經上,佛用另外的方法表達,佛說他說的法,等於指黃葉為黃金,為止兒啼而已。那個小孩哭了,怎麼辦呢?為了使他不哭,順手檢了一片黃葉來逗他,這個好玩啊!這個是金子。只要把小孩哄住了,不管它是雞毛也好,樹葉也好,只要小孩不哭就行了。佛告訴我們,他講的佛法,也就是這個樣子,指黃葉為黃金,為止兒啼而已!其實任何一法都是黃葉,都是為止兒啼而已。如果一念停了,黃葉就不要了。
  禪宗祖師有四句話:「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達到這個境界就是佛,什麼參禪啊!打坐啊!念佛啊!念咒啊!觀想啊!管它白骨紅粉都可以觀;白骨觀不起來,觀紅粉,紅粉觀不起來,觀白骨。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是金剛經徹底的意義,佛都告訴你了,你還要求這個法,求那個法,千里迢迢從外國跑回來,非要在這裡學不可。那當然!因為你有一切心嘛!你就必須要回來求一切法。
  「誑捏空拳大小擎」,佛說他說法,如空拳哄小兒。小孩子哭,你只要能使他不哭,我裡邊有糖,我給你一毛錢,實際上都沒有,都是哄那個小孩子罷了。禪宗有個祖師五祖演,編了兩個故事,說明佛法修行的道理。

    小偷與越獄的人

  一個是小偷的故事,大概很多人都聽過的,我們再重複一次。有一個小偷本事高強,兒子長大了,就纏著要他傳衣缽。有一天被兒子纏不過了,就答應當天夜裡帶他去偷。父子偷偷摸進了一家人家,發現房間內有個大櫃子,這個父親想辦法把鎖打開了,叫兒子進去拿東西。兒子進了櫃子,這個父親立刻把櫃門關上鎖住,并且大叫有賊啊……然後自己跑掉了。這一家人被吵醒都起來了,點起燈火到處找,有個丫頭拿著蠟燭進了房間,櫃子中的兒子情急智生,就用口技學老鼠打架,吱吱吱吵個不停。丫頭叫了起來,太太,不得了啦!小偷沒看見,櫃子裡有老鼠作窩啊!立刻拿鑰匙開鎖,這個小偷的兒子衝出來,一口氣吧蠟燭吹滅,就跑掉了。跑回家中看見老子躺在那裡睡覺,兒子就把他叫醒,質問他為什麼這樣害自己的兒子!這個父親說:你不是出來了嗎?你成功啦!衣缽傳給你啦!他說小偷無定法,只要你逃得出來,就成功了。所以五祖演第一個就告訴徒弟們,要成佛沒有定法,隨便修那一樣,自己想辦法。
  有一次,五祖演對徒弟們說,佛法大乘、小乘,還來個金剛經,唉呀!不要那麼囉嗦!我告訴你們一個故事:
  有一個犯人坐牢,判了無期徒刑,他想逃出監牢,就與有些同牢的難友商量,那些做小偷的都不說話;可是不久小偷慢慢挖地洞,一天挖一點,最後成功了。等到小偷逃走,這個犯人就把地洞蓋好,他自己呢!不想逃,反而跟那個看守變成好朋友。家裡送來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好玩的一起玩,後來與看守人無話不談,大家放心他,曉得他不想逃。慢慢的,有一天家裡大拜拜,送來很多的蝦啊魚啊!肉啊!白蘭地酒、金門高粱、啤酒都有。他請這個牢裡的看守一起來慶祝,等到看守的人酒喝醉了,他就從看守身上把鑰匙取出來,打開自己手銬腳鐐,穿上看守人的制服,把牢門打開,他就大搖大擺的走了。
  五祖演說,那個學小乘的呀!就是學那個小偷,花了很大的功力挖個地洞逃出來,逃出來以後,還很可憐的,東躲西躲。學大乘的啊,想要跳出這個世界的牢籠,要跟牢犯、閻王、看守都變成朋友才行,學大乘就是這個樣子。佛法講三界如牢獄,至於什麼方法逃出來,不論唸佛,拜佛,還是唸咒子,是密宗還是顯教,都不管,你只要有辦法出得來就行。這就是佛說無定法的道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