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金剛經說什麼

    轉輪聖王

  「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大家要注意,佛法裡有個大問題,很多研究佛法的都忽略了,現在我特別借講金剛經的機會講出來,就是什麼叫轉輪聖王。
  佛經裡提出來,太平盛世,全世界唯一的太平帝王,就叫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分金輪聖王、銀輪聖王、銅輪聖王、鐵輪聖王四種。轉輪聖王具有七寶莊嚴,如有有德、有賢的皇后,有很好的財政大臣,有很好的交通工具等。像周朝的周穆王,是最好的帝王,等於鐵輪聖王。周朝歷史描寫周穆王曾到西方,見過瑤池金母,見過王母娘娘。為什麼他能夠跑到西方去見他們呢?因為他有最好的八匹神馬,就是畫馬畫的八駿圖。所謂「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時不重來。」唐人的詩就是描寫這個。轉輪聖王時代,是人民個個幸福、富裕、安樂的太平盛世。這種明王在最盛的盛世才會出來,他的相貌與佛一樣,有三十二相,跟佛的相貌一樣好。所以釋迦牟尼佛生下來的時候,他的父親找來的看相師就講,這位太子三十二相,不出家就是一代的轉輪聖王;如果出家,就是萬世的佛。
  佛再三讚嘆轉輪聖王的福德是與佛一樣的,你查查每本佛經就會發現。佛法是注重世間法的,世間法要怎麼樣修成轉輪聖王呢?太平盛世又怎麼樣才到來呢?一切眾生修一切善法,才產生一個太平盛世,才出一個轉輪聖王。所以中國歷史上孔子經常提堯舜禹三代,等於是轉輪聖王的時代。佛在華嚴經及各種大經中說,什麼人夠資格投胎做轉輪聖王呢?十地菩薩中再來,才能做轉輪聖王。佛讚嘆十王之功德是同佛一樣的。
  十王是那十王呢?就是世界上的轉輪聖王,欲界天的四天王,欲界天中間三十三天的天主帝釋,就是我們講的玉皇大帝,色界天的大梵天王等,佛經講十大王的功德,都是與佛一樣的,只差一點,就是沒有悟道。但是他的福德、善行、智慧,同佛幾乎是平等一樣的。所以研究佛經大家不要搞錯了,以我看這一節很多人都錯了。佛經重點在教育,教育眾生修一切善法,我們不要說沒有轉輪聖王那樣的福德,我們轉泥巴聖王都做不到啊!摸泥巴都沒有資格,還談什麼轉輪聖王!
  說到轉輪,什麼叫轉輪啊?把一個時代歷史扭轉過來,扭轉到太平世界。能有這麼大的道德和力量,所救的豈止千萬人而已!所以說,要有與佛一樣的功德,才能為轉輪聖王。換句話說,有轉輪聖王那樣大的福報,才能夠得智慧的成就大徹大悟。我們不要以為六祖不識字而能悟道,自己因此也不要研究佛經了。我說對不起!六祖只有一個,可惜你不是六祖,你是六祖半。六祖可以不讀佛經而悟道,但是前無六祖,後無六祖,你只是六祖半,不要作此想了。
  佛經告訴我們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同佛的功德一樣;換句話說,轉輪聖王是大徹大悟的肉身佛,故意人世作轉輪聖王。但是為什麼不稱他是佛呢?關於這個,我從前年輕的時候很狂妄,人家問我為什麼不出家,我就有一首詩最後兩句:「此身不上如來座,收拾河山亦要人。」這個世界上那麼髒,也要有人來掃地啊,清理清理,弄乾淨一點。所以轉輪聖王本身,事實上已經到達佛的境界了。

    十地菩薩與轉輪聖王

  我們上次講到法身非相這一品還沒有作結論,現在我們再反複的作一個研究。中國的佛教與佛法,到了唐代禪宗的興起,提倡以金剛經為標準。金剛經同禪宗的關係,從這一品可以發現,是教授法的特別,這種教授是引導性的,啟發性的,而且是正反幾面一起來的。像第二十六品講到見佛的問題,佛問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對不對?須菩提答覆說應該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卻把他批駁了。佛說假使以三十二相來看佛,以有形象的佛來看佛的話,那麼轉輪聖王的色相和威德興佛一樣的相好莊嚴,也可以算是佛了。這是一個問題。於是須菩提就講,照這樣一說,我理解了,懂得不應該以三十二相看如來,不應該以色相來看佛。
  色相看佛的事情,我們上次也討論過,學佛做工夫,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著色相的。譬如我們用功的人說,你今天氣色好,你精神很飽滿,還老返童了,這些都是著色相的觀念。因為色相不實在,色相不久長,是暫時的,只是法身本體的暫時起用,不是真實的。色相不是果,不是種性,所以用這個道理而加以說明,并且用偈子做結論,特別告誡我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個道理我們上次提到過,包括的意義很多了,凡是我們學佛的人,都要深深的思考一下。
  第二個問題,這一品裡提到轉輪聖王的問題,我們上次也提到過。一般研究佛法,往往把佛法完全解釋成出世的思想;其實在佛經上再三提到轉輪聖王的功德。佛在華嚴經上也提到,只有十地的菩薩,才能轉身為轉輪聖王,才能使天下太平。轉輪聖王是曠代一人,歷史上經過上千年,或者幾百年才會出現;等於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人類社會的太平是很不容易的,必須要轉輪聖王莫大的功德,才能夠造成一個時代的太平;所以,佛再三讚嘆轉輪聖王的威德。一個人要想成佛不容易,成就轉輪聖王也不容易,要許多的善行,許多的功德修成。世間法與佛的功德之間,只差了一點,就是般若智慧。轉輪聖王之所以不是佛,是因為沒有明心見性;轉輪聖王如果明心見性了,也可以成在家佛。
  華嚴經裡所標榜的,好幾位帝王都是佛,本身已經悟道了。我們上次也提起過,佛經上所說十王之功德。十王的意義包括很多,佛說地獄有十王,雖然都是鬼王,但是我們還不容易當到鬼王呢!鬼王有他的功德,就是說在惡道中現身而教化眾生,也就是功德成就的菩薩境界。天人境界裡,欲界天四天王,也是功德成就才能昇為天王,換句話說,在人中做一個領導,使天下太平的,都是同佛一樣的困難。其中的不同就是見地方面,也就是見道的問題。
  這一品所講的是色、聲都不能見道,也就是整個金剛經上所講的不能著相。學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見得法身。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四大原則,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見得法身,所以說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都錯了。
  他為什麼不說以色見如來,以音聲見如來呢?是故意把這個「如來」用作「我」嗎?這個決不是翻譯的手法。所謂明心見性,最後就是宇宙同體,萬物同源的這個「我」的問題,是找到生命本來的「我」的問題。這一個離開聲色一切都不著,一切不住,就是大乘的心印,「無住、無相、無願。」金剛經大部分所說的就是這三個要點。到達了這個境界,離開了這個聲色,才能見道,真見到佛,也真見到「我」。
  但是這個見又是什麼見呢?是見「根本智」,就是實相般若法身之體,是見到根本智法身之體。當一切都無著,一切都不住,就是見法身之體根本智。但沒有大徹大悟,還沒有見「後得智」。拿禪宗來講,所謂破三關,到這個境界可以說是破掉了初關;這也就是後世講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當然見人不是人,見鬼不是鬼,什麼都不是,一切都不是,一切都不著。
  

TOP

我們用世間的現象來給它一個偈語的結論:

    第二十六品偈頌

    粉墨登場笙管濃  誰知檻外雪花重
    推窗窺見清涼界  明月蘆花不定蹤

  「粉墨登場笙管濃」,人活在這個世間,乃至一切萬有活在這個世間,都是在唱戲。宇宙本來是個大舞台,我們不過是大舞台裡跑龍套,搖旗吶喊的一批人。大家打扮一下粉墨上場,音樂也很鬧熱。但是這個戲台也分內外兩層,前台很熱鬧,一回到後台,把臉一洗衣服一脫,我還是我。除了前後台,還有個外台。
  「誰知檻外雪花重」,這是我當時在峨嵋山實在的境界,如果我們自己瞭解了,就知道一切都在演戲。像峨嵋山那個地方,到了冬天是白茫茫一片雪的世界,那個也是在演戲。當我們覺得戲的人生沒有意思,去修道打坐,一切皆空,清清淨淨的那個境界,認為比人生高明得多,認為已經悟道了,你不要忘記,你那個還是在演戲。你那個時候在演什麼戲?說一句笑話,你是在演和尚戲,出家的戲。心境已經出家了嘛!一切皆空,現在只有這個最好!這個還是戲。不過這個戲不同,窗檻外一片清涼,雪花萬朵的一個戲。你不要被這個色相迷住了,假使被這個清淨色相迷住了,永遠不能成道。
  所以明代禪宗憨山大師就講:「荊棘叢中下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一個人學佛處處都是障礙,等於滿地荊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荊棘叢中下腳非常困難,但是一個決心修道的人,并不覺得太困難,充其量滿身被刺破而已!最難的是什麼呢?月明簾下轉身難。到了完全忘我、忘身,證得了空的一面,清清淨淨的時候,叫你不要入定,不要入清淨的境界,而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進入這個苦海茫茫中來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難的,做不到的。所以小乘的大阿羅漢果證得了,清淨境界證得了,淨土的境界到達了,在大乘戒律上是犯戒的,那是耽著禪定,功德不能圓滿。憨山大師這兩句話就是警告,到那個時候再想回轉來就很難了,也許一墮落就是八萬四千大劫。因為在這個清淨境界進入羅漢大定,要很長的劫數裡都不肯出定。
  「推窗窺見清涼界」,不肯出定不是究竟,菩提後得智根本還沒有影子,還沒有看見,自己只見到清淨法身一面,沒有見到法身起用的一面。如果我們在清淨的境界裡再轉一下,打開窗子看看這個天地,「明月蘆花不定蹤」,世界上沒有那一處不清涼,到處都是淨土,地獄裡頭都是淨土。真瞭解了法身,此身真到達了徹底的無住、無相、無願、空的境界,無往而不利,在煩惱中即是菩提。假使貪著了清淨的一面,菩提也即成煩惱,就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

    懸崖撒手

  上一次二十六品批駁不能著相觀的道理,我們提到為什麼後世禪宗採用金剛經作為禪宗的藍本,就因為它教育方法的原故。你看佛的教育方法,反正你這樣說不對,那樣說不對,正說不對,反說也不對,你說不對的更不對,你說對的還是不對,最後怎麼樣對?你的才是對,不是佛的才是對。所以全部的金剛經,是教我們所謂祖師們四個字,「自悟自肯」。要真正悟到般若的體相,自己肯定;所謂禪宗祖師的話,「懸崖撤手,自肯承當」,這是說參禪的。
  現在一般學禪學的特別要小心啊!禪宗為什麼特別叫做「禪」字,它同禪定兩個配起來,不可以分離,沒有禪定做基礎不談禪宗。要戒定慧到達了最高處,等於普通人在萬丈懸崖頂上站著,撒手跳下去,這個跳下去你還有命嗎?懸崖撤手,你要自肯承當跳下來,最高明處到達了最平凡處。
  要怎麼樣到達這個境界呢?不是理解到了就行,「絕後再蘇」,要大死一番,當然不是吃安眠藥的大死,是要你下一番功夫,大死一番再醒過來。所謂大徹大悟「欺君不得」,這個東西不是嘴巴上講理論,不能騙人的。假使說騙人騙自己說悟了,今天悟了明天靠不住的,那不是解脫的究竟;所以必須要切實下一番功夫。金剛經的教育手法,就是這個路線,佛對於須菩提的教育,四面八方圍過來打,你講這樣也不對,講那樣也不對,把他圍得頭都昏了,就是要他絕後再蘇,欺君不得。
  成佛見道不能依賴他力,只有自己站起來,要你自己真是絕後再蘇,然後才成佛。當然其中先要經過懸崖撤手,懸崖撒手是什麼都丟光,不但人世間的一切都丟掉,連佛法也丟掉。一個人在高空撒手跳下來,什麼都沒有,一切都丟得乾乾淨淨,然後才能見到法身。

TOP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三界六道之外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叫須菩提,「汝若作是念」,你假使有一個觀念,認為「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認為不著相就可以見佛,就可以大徹大悟的話,他說須菩提啊,你千萬不要這樣想,不要認為沒有功德成就也能夠悟道成佛,你有這種觀念就錯了。
  前面我們明明聽須菩提講的嘛!不要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佛則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可是佛現在又說,須菩提你不要搞錯了啊,假如你認為不具足一切功德圓滿就能大徹大悟的話,須菩提你注意啊!「莫作是言」,你千萬不要那麼想啊!千萬不能認為不要具足功德就可以大徹大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

  你如果以為人只要悟了道以後,什麼都好了,什麼都空了,這個觀念是很嚴重的錯誤啊!這是佛明白交代給須菩提的。
  關於這一點,我個人倒也碰到過很多。幾十年前在大陸雲南,找一位很有名的禪宗大師,也是一位八指頭陀。後來我到昆明碰面了,我說:法師,我聽說你悟道以後有一個觀念,認為證得涅槃以後,生死已了不再來了,有沒有這樣說法?他承認了,我就請教他楞伽經中的話,「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你不來到那裡去啊?跳出三界外,跳到那裡去呀?佛沒有說有個第四界呀?不在五行中,那你在那一行中啊?了了生死就不來,這不是佛法吧!後來為這個問題我們辯論了很久。
  很多人學佛都有這個觀念,都認為學了佛,悟了道,兩個腿一盤,了了生死,再也不到這個世界上來受苦了。這個觀念是絕對錯誤的,是修道學佛上最大的錯誤觀念。
  常常有人告訴我,殯儀館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可以證明佛法的事也很多。今天一位同學說,殯儀館的人告訴他,有個十幾歲的女孩子,父母逼她趕快結婚,逼急了,她兩腿一盤,就涅槃了,就走了。死了以後送殯儀館,沒有辦法裝棺材,因為兩個腿盤著,骨頭也硬了放不開,沒辦法,只好給她特別設計一個方櫃子,把她放在裡頭。我說:此乃再來人也!就是所謂修行並不一定證到羅漢果,有所成就的,七還人間、五還、三還、一還人間等等的現象。又有一位同學告訴我,有一個四十多歲出家的太太,八九十歲死了,結果燒化後頭頂骨不壞,舍利子都在那裡。這些都是比較實際的資料。

    斷滅見

  回頭再說有人認為悟了道以後就不來,好像有個地方可躲似的,這是個錯誤的觀念。這個錯誤的觀念,在佛法上就叫做見地上的錯。一個人學佛,不管在家出家能夠證果的,最重要的是斷見思二惑。見惑、思惑,在前面第九品已經談到過,見地不清楚有了偏差,就落於偏見。五種錯誤的見解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見障礙了修道,也就是不能悟道的原因。思惑就是煩惱惑,內心的貪瞋癡慢疑。
  現在人類的唯物哲學就是落於斷見,認為人死如燈滅,沒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因為還拿不出來證據;認為人死了就是完了,這是屬於斷滅見,也是邪見的一種。所以佛就告訴須菩提,你千萬不要落在一個錯誤的觀念,一個斷滅見的思想見解。
  前面剛剛說不能著相來看佛,現在又告訴他,也不能落在不著相看佛;著相是錯,不著相也是錯。假使落在不著相看佛,一切本空,又何必做善事,佛也空,善也空嘛!一切皆空,我殺人也沒有關係呀!殺也空嘛!偷騙搶做壞事都空,這樣的見解,就叫做撥無因果,落於空見。空見的錯誤,同唯物思想是一樣的,這一點大家要特別留意。有些南傳佛學,就是東南亞一帶小乘佛學的觀念,就是落在空見的見解上,結果被唯物思想吃掉了。
  撥無因果就是把因果這個道理撥開了,不承認有因果的存在,這是現在人類思想潮流最可怕的一面,也就是佛說的斷滅見的思想。佛就怕須菩提搞錯見解,上面先告訴他不能著相見如來,但是又怕須菩提落在不著相;不著相的結果就變成斷滅見,撥無因果了。所以他就再三告誡,「莫作是念」,你不要搞錯了。

    不說斷滅相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所以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想求得大徹大悟,首先要注意不能落入斷滅相。斷滅相是什麼呢?斷滅相落空,認為佛法的究竟是空的,見到個空果,就是斷滅。現在金剛經快講完了,金剛經中有沒有告訴你一個空字啊?我們後世的註解,說金剛經是講空的,那是你的註解,佛可沒有這樣說!佛只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是教育方法,處處把你的錯誤擋住,他並沒有告訴你是什麼,只告訴你不是什麼。心經也只是告訴你照見五蘊皆空,最後告訴你真實不虛,並沒有講空啊!是照見五蘊皆空,它並沒有說般若波羅密多都是空的啊!這些就是我們研究佛學、佛經、佛法,必須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不然很容易落在邪見的錯誤上。
  空,同斷滅見是一模一樣的,有許多人學佛,自認什麼都看得空了,其實那不叫做空,從心理學來講,是你灰心了,或者年紀大了,或者環境不得已,或者倒楣透頂,所以說自己看得空得很了!還有個灰心在,就不是空,那個灰心非常厲害。還有許多搞哲學的學佛,經常喜歡吹這個牛,看空了,看通了等等。他只要開口講這個話,就証明他一點也沒有看通,因為他真通的話,連說這個通、這個空都不會了。空的啊!空的啊!他在感嘆嘛!對不對?他既然感嘆就心有戚戚焉,這正有個東西,一點也沒有空。換句話說,這不過是不吃西瓜,卻吃了一個大冬瓜,還是一個瓜嘛!傻瓜嘛!
  所以再三提醒諸位注意,「空」是方便的說法,是個形容辭,如果把空當作真正空得一無所有,那不是空見,那就叫做斷滅見。所以佛吩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這是一句非常嚴重的話,絕對不是斷滅,更沒有說空。這一節的題目——無斷無滅,梁昭明太子標得非常好,不斷不滅,不是斷滅相。現在科學曉得物質是能量互變,它並沒有滅過,要認識清楚。這一品偈語如下:

    第二十七品偈頌

    翻雲覆雨雨成雲  點滴如絲亂不分
    凍作冰河冰化水  漫從光影捉斜曛

  「翻雲覆雨雨成雲」,看到宇宙的變化,今天下雨明天晴,雨變成雲,雲又變成雨。反正啊,是點水氣,是這個水蒸氣的分子在變化。
  「點滴如絲亂不分」,等到蒸氣冷熱接觸,變成雨點下來以後,每一顆雨點本身自成一個範圍,自成一個系統。等於我們一切眾生同一個本性,可是構成我們個人的自體以後,我的我與你的你,絕對不一樣,可是根根是一個。就像蒸氣在空中碰到冷氣層,變雲變雨,每一雨點各有範圍一樣。但是所有的雨點,都是水蒸氣變的。
  「凍作冰河冰化水」,冰化了就變成水,水凍了就變成冰,這些是現象界萬般的變化,各種的變化。變化歸變化,本體不變,因為本體無相,亦無著。講本體是空嗎?也錯了,講它是常住,也錯了,講它是斷滅,也錯了,這一些都不是。
  「漫從光影捉斜曛」,那麼本體的法身功能在那裡見呢?在一切作用一切現象上見,一切的現象都是它的現象,一切的作用就是它的作用。所以,體在相、用中見,一般相用都不著,才能體會了這個體。這是金剛經差不多最後的教育方法,佛都告訴我們了。

TOP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愛布施的菩薩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金剛經另外有一個特點,除了教授法特殊以外,還有個特點,就是佛善於推銷;就像西門町百貨公司的推銷員一樣,自己在那邊吹喇巴就賣起來。當年在上海、杭州、山東青島,經常看到賣梨膏糖的,手裡拉個洋琴,一邊唱:小孩子吃了我的糖啊,讀書考得好呀,老年人吃了我的糖呀,永遠長生不老呀,女人吃了我的糖,又是青春又美麗呀……我們看了金剛經啊,就覺得佛在賣梨膏糖,他說不了幾句,就是這個功德怎麼樣,那個功德又怎麼樣;等到你相信了它的功德,他又把功德推翻了,這是佛的教授法。
  但是我們要留意,這本經一講到重要的地方,他就吩咐須菩提說,這個經功德怎麼大。前面幾次就是講本經的功德,受持讀誦,功德都非常大。到了這一段,他又告訴須菩提,大乘菩薩們的布施,不是前面兩次所說的一般人們的七寶布施。我們在座的人,與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菩薩,是因地上的菩薩,等於憲法規定年滿十八歲的國民,都具備當選任何公務的資格一樣。一切眾生,只要具備靈性的,都是因地上的菩薩,成就了的菩薩,叫果地上的菩薩。
  所以大家可以大膽的承認,自己就是菩薩。以菩薩戒來說,自殺是不准許的,連自己故意破壞自己的身體,也是犯菩薩戒的,等於出佛身上血。因為這個身體是菩薩身,不能隨便破壞。由此我們瞭解,曾子在孝經上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同樣的道理。孔子也告誡,「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明知道是危險的牆邊,偏要拿身體去靠,這就是不孝。拿佛法來講,也是犯菩薩戒,因為你這個肉身不屬於你的,悟道以後,這個肉身就是肉身菩薩;換句話說,就是菩薩的肉身;菩薩就是得道的人,有道德的人。
  現在說到菩薩要來布施,怎麼菩薩還要來布施呢?其實連佛都還要布施,這一點我們特別要注意。在佛的戒律上看到許多地方,佛帶領一般弟子修行,學生中有眼睛看不見的,佛幫忙他做事情,那些弟子說,你老人家怎麼還來幫忙呢?他說我也是要培養功德,他說一個人做功德是無窮無盡的。換句話說,做好事是不分尊卑地位的,也沒有夠的時候。不要以為自己至高無上,崇高偉大,好像功德圓滿了,那就算成了佛,也已經不值錢了;這種佛我們可以把他拉下來。所以佛的偉大也就在此,他永遠不斷的以身作則,不斷的善行培養功德。一切菩薩修持善果,修持功德,永遠都是無窮盡的。
  譬如當年我所參學的那些前輩大師們,尤其在西康西藏,看到的好幾位活佛,他們有很多弟子,自己卻很辛苦出來化緣,供養弟子們。這些弟子們在那裡很舒服,在那裡閉關的閉關,修行的修行。有時候一個地方經常維持四十個修行的學生。
  我們看禪宗的語錄,牛頭融禪師沒有悟道以前,在牛頭山入定;入定的時候,天人送食,吃飯也不須要自己做,到時間自然有天女來送食。又有百鳥啣花供養,當時還沒有悟道,只是入定而已。後來悟道以後,自己就不入定了,其實他都在定中。所以不在山上打坐,下來辦教育,帶領了很多人修持,通常有五百人跟他學。而他每天要走幾十里路來回,揹米,挑米,古代交通不便,米挑來給學生們吃,給徒弟們吃。
  所以看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曉得真正的學佛,要在行為上注意。一般學佛的人觀念錯誤,認為學佛可以偷懶,可以躲避,以為在學佛,萬事不管。這完全是錯誤的態度,不但不夠小乘,就是基本做人的行為都算錯誤的。這是因為我們看到金剛經上提出來,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七寶持用布施,而談到大乘菩薩們的發心。

    一切法無我

  菩薩們用充滿恆河沙那麼多珍寶財富布施,這個功德當然很大,而他自己本來已經是菩薩了,還要去做功德。假使有一個人所做的比這個菩薩所做的功德還要大,那是什麼呢?「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一個真正果位的菩薩,知道做到,一切法本身無我,這是由般若經講唯識「一切法無自性」而來的,這一點需特別注意。尤其一般青年同學們研究法相,聽過唯識的,特別注意。
  後代講唯識學常有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把唯識學的一切法無自性的「性」字,同禪宗明心見性的「性」,當作是一回事,把觀念拉在一起。這可以說是毀謗,也可以說是愚蠢無知。這些人由於對見「性」一字的誤解,因而大罵華嚴宗,天台宗,禪宗等性宗的理論,認為明心見性可以成佛屬於外道,算是真常唯心論,認為是有個東西;佛法本來講空,怎麼有個東西呢?
  我們先要知道,佛經常有心與性兩個字,是要特別小心注意的。譬如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字是借用的,是講我們意識思想活動的第六意識的這個心,也是心理作用這個心。
  有時候講的心純屬一個代號,代表了本體,實相般若那個境界。形而上那個體,有時用心來做代號,有時用性做代號。這是因為過去我們翻譯的工具上,遭遇用字困難的問題,必須要瞭解。而唯識所講的一切法無自性,是指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物及一切的理,它單獨的本身,沒有永遠存在的性能,也沒有單獨存在永遠不變的一個性質。
  譬如我們剛才講天氣很悶熱,過一會下雨了。但是每一滴雨無自性,雨下來,碰到土地就流失了。千千萬萬點雨下到大海,下到大地,凝結起來又返本還原,所以它無單獨存在的自性。那麼你說,雨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最後歸到一個水性對不對?也錯了。因為地、水、火、風也是一切法無自性,非空非有,不斷不常;所以佛法的最高處就在這個地方。我們一般研究佛學的教義教理,都容易走上或錯解取義,或斷章取義的岐路。這一點要特別小心注意。
  我們現在提出來,唯識宗所講一切法無自性,也就是般若宗金剛經這裡所講,「一切法無我」的道理,這兩個是同一道理,只是不同表達的方法而已。所謂一切法,包括了世間的一切,及出世間的一切。甚至證得羅漢境界、菩薩境界,乃至於成了佛,證得無為涅槃之果,也都屬於一切之內。一切包含了一切。知道了一切法本身無我,并沒有告訴你無我以後是空,只有告訴你無我。至於無我以外有沒有真我?那是你的事了。
  我們研究金剛經從開始到這裡,它只有遮法,是教育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方法擋起來,否定了你,但是他沒有告訴你一個肯定的,沒有說什麼才是對。他沒有承認你,或肯定你那一個才是對,要怎麼樣來肯定。一切法無我,到了這個境界,懸崖撒手自肯承當,要你自悟、自證、自肯。
  關於自肯自證的問題,我們要談到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的事。印度當時還是聯邦政府,幾十個國家,外加多種的外道,為了爭辯一個佛法哲學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大家立了契約,失敗的一方就不能存在了。法師們已經沒法辯論時,剛好碰到玄奘法師去了,聽說這個中國和尚學生智慧很高,就請他做評判。玄奘那時還很年輕,就上高臺主持,最後的問題是,既然證到了佛法,最後到達無我相,有一個相也不對,有一個知也不對,那麼如何叫做證得呢?怎麼可以證明已經得道了呢?玄奘法師就講了一句名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事情就此做了結論,也保持住了印度當時的佛教。
  所以這個自證的部分,等於人喝水一樣,是涼是熱,只有你自己知道;告訴你,你也不知道。這個問題回答得很妙,不過如果現在再做科學論辯的話,這個問題還有問題,這裡暫時不多作討論。所以一個人知道一切法無我後,遮住了以後,既沒有說無我就是空,也沒有說無我以後有個真我,我們不要隨便給它加上。像這種地方,般若智慧的成就是要自己參的。

TOP

   定與忍

  知道了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這句話更嚴重,怎麼樣叫忍?這個忍在佛法修持裡是一個大境界。我們曉得所謂講得定,是以小乘的範圍來講;修大小乘之果,都是以定來作基礎,學佛沒有進入定的境界,是沒有基礎的。不管在家出家,道理是一樣的,沒有基礎就只是一個普通學的人而已,但是定本身並不一定就是佛法。至於大乘的佛法,則必須「得成於忍」。得忍與得定不同,所以說菩薩要得無生法忍,才進入大乘的境界。無生法忍不能當作定來解釋,如果把無生法忍當成是定,那乾脆說無生法定該多好呢!所以這個忍字,要再加研究才是。
  再看金剛經的本身,六度成就中講過布施成就,但持戒成就不提,實際上布施的成就之中就有持戒的精神。全部經典都講般若成就,但是卻不提禪定成就,你真正得了般若的成就,自然就是禪定。六度中間,布施、忍辱、般若,這三個成就到了,所謂持戒、精進、禪定自然都到了。關於這一點,我們研究金剛經要反覆去讀去深思,去參究,慢慢的你就可以真懂了。
  講到得成於忍,前面佛自己說,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動過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這是什麼境界?大家要研究啊!這是定,這是無生法忍,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大家現在學禪,或者讀了些書,看了一首詩,不然聽到青蛙叫,狗兒跳,嗯,我悟了,我們也拿一把刀,也學歌利王割你一刀試試看,看你得成於忍還是得成於恨?你悟了嘛!悟了應該有這個境界啊!所以說,此事不要隨便談,禪學可以隨便講,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證的,金剛經的榜樣都擺在這裡。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當然,到達了無生法忍,還只是大乘菩薩初步!只是這個菩薩超過前面所譬喻的菩薩。也就是說,拿無量無數的七寶來布施,有相物質的布施,功德不如無相布施功德的萬分之一。
  金剛經講到二十八品,差不多點題了,非常重要。勉強把無生法忍的境界研究研究看,先不談求證,先在理論上找找看。佛沒有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什麼境界,其實佛說過了,只是大家看過去忘記了。佛開頭就說善護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無著無相。由於善護,無著,無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金剛經開頭佛就已經跟我們講了,他在傳法呀!他不是在講經啊!後世所謂講經與說法是不同的。
  像這裡佛說的,教你怎麼樣修,你有問題問他,他答覆你,那是說法。像我們現在講經,是根據佛菩薩們所說的加以討論,這個是講經,所以講經是講經,說法是說法。過去在大陸大叢林、廟子裡,有說法堂,有講經堂,各處不同的。說法堂裡大和尚上堂,不帶書本,一個字都不用,就憑自己所證悟的、功夫的、智慧的經驗,隨便討論,這個叫說法。
  金剛經開始就告訴我們修持的方法,是善護念,無住,由此而得成於忍,無生法忍。說到這裡我們再舉一個禪宗公案來說明。

    張拙的故事

  唐末五代的時候,禪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人叫張拙,去見一個禪師問道,禪師問他叫什麼名字?他說我叫張拙。這個禪師說,找個巧都找不到,那裡來個拙呀!他就悟道了!就那麼快,言下頓悟,這一句話就悟道了。我們現在找找看他悟個什麼?他悟得一切法無我了嘛!得成於忍,對不對?拿教理說暫時懂了吧?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纔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罣礙  涅槃生死等空花
  「光明寂照遍河沙」,這是講體,一切眾生同一本性,這個自性之體是光明清淨,無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詞。遍河沙,無所不在。「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切眾生與佛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念不生全體現」,注意啊!一念不生是無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麼說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無生法忍,萬念皆生還是無生法忍,那是菩薩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還有我們學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錯了,以為一念不生了,以為念頭、思想都不動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沈。什麼是一念不生呢?善護念,無住,一切無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纔動被雲遮」,這都是初步的無生法忍,到了最後六根全動也沒有被遮住,所以剛才講,佛說的無相無住。
  但是這中間也分兩層,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的不同,不能以聲色來悟道,去掉聲色以外,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這還是只得根本智的這一面,沒有得到後得智。
  「斷除煩惱重增病」,為什麼不必斷除煩惱,斷除妄念呢?你打起坐來,一天到晚斷除煩惱,把煩惱空了,妄念空了,那個就是妄念啊!那個就是煩惱啊!所以你不能得定,反而成心理的病相,所以說斷除煩惱只是再重增一層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理只想抓個道的境界,就也是邪見!一切法無自性,所以你不能抓一個真如道的境界,有個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煩惱,那就不是一切法無我的道理。因此這位居士後來并沒有出家,在家菩薩後來就成道。下面兩句話你看他大徹大悟的話,也無所謂在家出家。
  「隨順世緣無罣礙」,活到這個世間,隨順世緣,就是所謂禪宗祖師講,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麼樣修行呢?兩句話,「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是還債而已,隨緣消舊業,不再去造新的壞業力。當然新的善業還不斷在做啦!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個就是隨順世緣無罣礙的道理。最後他的氣派更大,所謂瞭解金剛經的全部。
  「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學佛證到涅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涅槃也是空花夢幻,空中的花果,不實在的,所以涅槃生死等空花。我們拿這個張拙的公案,來說明金剛經所講,「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的道理。

TOP

    有求就有住嗎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這句話又點題了,因為真正行大乘菩薩道的人們,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報。所謂做一切善事,義所當為,應該做的啊!假使我們行善救世救人,認為我在培福報,又錯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薩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薩不受福德,他不求果報。須菩提聽到這裡又懷疑了,他說,為什麼說菩薩不受福德呢?剛才我們說過嗯!菩薩並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應該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了,不住、不著,這個還有什麼問題啊!難道須菩提比我們還要笨,還要問一下,為什麼菩薩不受福德嗎?
  你說須菩提問這個話對不對?當然對,問的很高明。對,菩薩做善事,並不是為了求福德,但是既然無住無著,求求又何妨啊?換句話說,求也是不住啊!菩薩難道沒有這個氣派嗎?他問的是這個道理。你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須菩提問的非常嚴重啊!既然是菩薩,此心無住,行一切善,此心無所求,這是無住。有所求就有住嗎?那這個菩薩還沒有徹悟吧?還沒有對吧!他問的是這個道理。所以佛也幾乎被他問倒了,又趕快說: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諸佛菩薩都在行功德,當然不應該貪著,因此說,雖然有福德,自己並不貪著,有好處,自己並不領受,而迴向給世界一切眾生,願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受這個好處,自己不想要。所謂大布施,所謂布施法門,布施波羅密多,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有一個結論,真正證道悟得般若的人,沒有自私的,不會走小乘的路子,是布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薩道都在其中了。這一品我們結論的偈子:

    第二十八品偈頌

    默然無語是真聞  情到無心意已薰
    撒手大千無一物  莫憑世味論功勳

  「默然無語是真聞」,這是講真正學佛智慧與功德,真正的佛法,一切無我無自性。那麼佛說的法也是方便,真正的佛法也說不出來。所以,佛曾經有一次在摩羯陀國,對學生不講話了,在摩羯陀國閉關三個月,不說話。這表示佛法沒得可說的,要你自己去證,所以默然無語,說無可說,這是真聞。
  「情到無心意已薰」,真修到無心之地,一切行,一切處,都是無心。一切情意識都自清淨了。什麼是無心呢?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到無心之處,這個第六意識完全轉了,才呈現智慧的境界;所謂轉成妙觀察智,般若的境界。
  「撒手大千無一物」,怎麼樣修持才能夠達到這個無心之處呢?懸崖撒手還不夠,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拿來布施,一切都可以放下,真正的放下;就是六祖說本來無一物。所以,學佛法就是兩條路,要求福德的成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提得起;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
  提得起,放得下,才有資格學佛;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就可以成佛。說般若境界,一切萬緣放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一切善法。做到了一切提得起,修一切福德,福德不是世間上的福報喔!一個人要悟道成佛是要大福報的!真正的智慧也是需要大福報的,不是世間的福報所能成的。

TOP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靜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無來亦無去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這本經典是講智慧的成就,般若波羅密多大智慧的成就,而成佛的方法及路線,由須菩提提出來問,佛說明了一個入門的方法——善護念,就是金剛經的要點。真正的修養,不管在家出家,只有三個字,「善護念」。任何人成了佛的時候,都有十個名號,譬如佛、世尊、如來、善逝、無上士,等等,都是他的名號之一。「如來」是個通稱,任何一個成了佛都稱如來。佛教到了中國以後,我們一般的觀念就把它加起來稱,叫作如來佛。如來本來就是佛,佛就是如來,不同的名稱而已。
  為什麼成了道的要稱如來呢?如果我們先拿中國文字來研究,「如」是好像,「來」是來了,好像來了。他實際上不來也不去。以人世間來去的現象,說明本體道體的作用,就是好像來了,沒有來。
  譬如電燈,電風扇,把開關一打開,這個電來了,但是看不見電,只感覺到光,感覺有風,電來了沒有?來過了,好像沒有來,它又消散了。電去了沒有?去了,好像沒有去,再發動它又來了,它是不來也不去,不生也不死。如來是眾生本體自性,道體的一個現象。譬如人有喜怒哀樂,有思想有妄念,我們在座的人至少有二十年以上的人生經驗,甚至有六七十年的人生經驗。我們一生都經過太多的悲歡苦樂,得意與失意,痛苦與煩惱。但是,當我們此刻坐在這裡的時候,那些煩惱,那些一切,都整個沒有了,再也沒有了。去年的事沒有影子,不要說去年,昨天的事情已經沒有影子了。可是有沒有昨天的事?有沒有十幾歲時的事呢?都有,好像來過了,「如來若來若去」,你說沒有來過,的確來過,幾十年人生所做過的事,你說做過沒有?若來!好像來過;可是現在都沒有了,昨天的事,做夢一樣過去了。昨天的事走了沒有?若去!好像走了,好像又沒有走,一想,又在眼前。
  如來這個名號,也就是說明心性本來的那個現象,這個現象就是佛經所講的相,也就是心相,心性起作用的一種現象。我們再縮小一點來說,第一分鐘一個人開始講話,我們大家聽到沒有?若來,好像來過了,每一句話聽過了,又過去了,若去,好像走掉了,他再說,又來了,但這個本體如如不動。所以佛經說的是形容,當我們證到修養到那個境界,幾乎近於清淨空相的時候,如如不動。好像不動,沒有真不動,假使真不動的,那就是個死東西了。
  自性本身,也就是說真如本身是活潑潑的,只能形容是如如不動。這個如字,在佛法裡經常看到,像「如夢如幻」,「真如」文字倒轉就是「如真」,好像是真的。你如果執著了一個真的,那就落在執著上,執著就是妄念,又是錯誤。所以「真如」好像是真的;「如來」是對佛法身的稱呼。
  一切眾生與佛,都有法報化三身,法身是自性的本體,等於剛才我們的一個比方,虛空中都有電,是宇宙間的能量變化,你手碰虛空并不會觸電,待因緣成就,一磨擦就發電,它本來在虛空中存在。如來若來若去,法身是不生也不滅,所謂不生不滅也就是不來也不去,不死也不生,它是永恆,好像永遠是常在,這是說法身。
  報身,就是我們現在父母所生之身,也可以說是化身。我們大家學佛修道的,有些人開悟了,有些人得定,有些人燒出舍利子了,那充其量不過是法身成就,報身沒有轉。得到了報身成就,轉成圓滿報身時,不但可以無病無痛,更完全變成色界天人之身。但是圓滿報身的修持,還不是一般打打坐修修法就可以的,要悟後再起修,這是另一條路線。修成了圓滿報身以後,就有千百萬億化身,現在這個肉身,就可以化很多身出去了,其實三身只是一身。
  菩薩的化身有千百類,很多菩薩化身異類眾生。所以我經常說,吃牛肉小心啊!說不定吃了一個牛菩薩,因為菩薩要去教化牛,所以化身成牛。

TOP

   如來的境界

  法身怎麼來的呢?你們大家在參話頭,這個思想那裡來?那裡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你為什麼去管思想?它來的時候,貿然而來,去的時候,貿然而去,所以大家打坐的時候,拚命想把妄想空了,你看,多傻啊!傻得像顆金剛一樣,顛撲不破的傻。人家金剛般若波羅密,我們傻得呀像般若波羅密的金剛,笨得要命,你為什麼除妄想?妄想本來空的呀,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留也留它不住,哪個人把思想留住了?你說我覺得痛苦煩惱,你不是說傻話嗎?昨天的日子早過去了,昨天的煩惱早沒有影子了,現在坐在這裡不煩惱嘛!你現在很煩惱,等一下不煩惱嘛!不可能永遠煩惱,煩惱並不停留;換句話說,清淨境界,也並不停留。所以有些人做功夫,偶然坐一堂清淨,然後下了坐,兩腿一放,唉唷,清淨跑了。清淨怎麼跑得了呢?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清淨根本沒有跑,是你理解見地不夠清楚,所以覺得功夫跑掉了。有的人說,功夫來找我,什麼叫功夫啊?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你如此懂了,無一刻不在清淨中,由此起修,慢慢到達三身成就。
  關於三身,前面也曾說過,法身就是如來,報身就是世尊,化身就是佛。拿理論的道理說,法身是體,報身是相,千百億化身是用,就是體、相、用。萬事萬物都有它的體,相,用。我們曉得這個道理以後,現在大家說修行,學佛,要找名師呀,拜老師呀,傳一個密法……不必要的啊!佛沒有保留的都說了啊!一個成道的人如果有保留,要你鈔票送得多,頭磕得夠了才傳給你秘密,那你千萬不要去碰,至少我是不會去碰,因為他做人的道德還不夠嘛!真正的道,是天下之公道,沒有什麼秘密,什麼上天有忌諱啊,不能妄傳啊!都是胡說。
  道是天下人的東西,有人認為,壞人不應該度,光度好人,好人何必要你度呢?他本來就是好人嘛!佛來度佛幹什麼?佛是到苦難的地方去度化眾生,去教化難度的眾生。所以佛把道都告訴你了,修持的方法,金剛經上都有。現在,我們加上許多囉囉嗦嗦的說明,是說明心理狀況,不要著相。
  有許多人學了佛,受了宗教儀式的困擾,看了經上這一句,「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不免有時會夢到佛,那個佛啊,是躺著的臥佛。還有人問:老師啊,真的假的?我說真的呀,當然真的嘛,因為你夢到嘛!你現在還在說夢話,對不對?你在說夢話,我是清醒的人。
  有人來說昨天他夜裡看到佛,我說當然真的嘛!因為他還在說夢話嘛!所以我們清醒人答覆他,是對付他那個說夢話的樣子。這個是什麼呢?要研究唯識才知道這是意識境界的影像。世上人做夢,隨便你做什麼夢,都是你一輩子做過、聽過、想過、看過的經驗,不會超出這個範圍。如果超越了這個範圍的夢,另當別論,那個道理就很深了;有時是你前生阿賴耶識那個影像,不是這個世界上的,是偶然帶過來的。
  有人認為如來來了,昨天來看我,又是佛光普照我,現在沒有了。「若坐若臥」,有些看到是坐像,有些看到是臥像。佛說啊,你不要搞錯了,如果有人學佛這樣著相的話,「是人不解我所說義」,這個人根本不懂佛法,不理解佛所說的道理。
  什麼理由呢?真的佛,法身之體,悟了道,證得法身之體,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來也不去,不生也不死,不坐也不臥。你說那是個什麼境界?不要被文字騙過去了,那是個非常平凡的境界。什麼境界?就是你現在這個樣子。你現在這個樣,不坐也不臥,不來也不去,現身就是佛,既沒有動壞念頭,也沒有生好念頭,此心平平靜靜,不起分別,當下就在如來的境界裡!你不要把佛的境界假想得那麼高遠,其實是非常平凡的。如果我們拿金剛經的這一段,用中國儒家中庸這一本書來講,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道是怎麼樣呢?極高明而道中庸,最平常,不來也不去,就在這兒。我們現在瞭解了這個道理,再來看一個真正學佛修持的人,要怎麼用功才對呢?不用功即用功,你加一個功去用,就是著相。我們經常觀察自己的煩惱,心行,不來也不去,不坐也不臥,不生也不滅。前一個念頭沒有了叫做滅,後面一個念頭來了叫做生,生出來的東西一定有滅亡,滅了以後就沒有了嗎?不是斷滅相,它又會生。生生滅滅,如水上的波浪一樣,波浪儘管在動,動了以後那個波浪又一個個散了。儘管波浪看不見,全體的波浪是水變的呀,水沒有動過,還是那麼多,不多也不少,永遠在那裡。
  我們用各種方法修持,都是拚命要弄平自己心中那個波浪,想盡辦法要讓那個波浪變平,變平了又怎麼樣?變平了還是水!不平呢?不平也是水。所以說,拚命去弄平,這不是自找麻煩嗎?對不對?是不是這個道理?我想是這個道理!你仔細想想看。你的想也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它本身就在如來清淨的境界。這個是般若的眼睛,所以我們給它的結論是這樣的:

    第二十九品偈頌

    安排擺佈祇為他  身外無心不著磨
    若向畫眉深淺看  迷人豈止髻堆螺

  「安排擺佈祗為他」,修道的人用各種方法修持,盤腿打坐,唸佛,各種的安排;想修道就是做安排。不修道的人呢?則任由煩惱痛苦隨時指揮擺佈。念頭、思想安排擺佈祇為他。
  「身外無心不著磨」,如果我們曉得這個身體是假的,暫時借來用的一個工具,向爸媽借來用幾十年。真到了無心之處,什麼叫無心呢?一切妄念來不理,它本來是水上的波紋,又何必理它呢?不理就不受這個虛妄心理之磨障,這都是假的,這個威儀自然寂靜。如果我們不瞭解自己心性的本來,不瞭解思想、感情都像水上的波紋一樣是假的,就會被水上的波紋騙去了,而忘記了自己水的本性。
  「若向畫眉深淺看」,一般人都被深淺騙住了,畫眉深淺,迷人髻堆螺,這是唐人的詩,畫眉深淺入時無。一個新娘子第二天對鏡梳妝,問新郎官,我這個眉毛畫的好不好呀?顏色是淺一點呢?短一點呢?翹一點還是低一點?合不合時代?現在的畫眉有些是翹的,有的還塗上咖啡色、紅色的,燈下一看,喝!羅剎國來的那個樣子,真是紅眉毛綠眼睛的那麼搞。唐朝的人喜歡印黃,額頭裡弄一塊黃顏色,現在一看都是黃膽症,唐人以這個為時髦。等於印度女人喜歡眉間額上挖一個洞,從小就挖,然後嵌一顆珠子,世界上各種怪樣子都有。畫眉深淺入時無,這些詩看起來像黃色,其實蠻老實,是說個讀書人一輩子找不到工作,因為不合時宜,最後是聽人家勸告,學著跟時代走。所以說你看看!我現在合時不合時?就是畫眉深淺入時無這句的本意。
  「迷人豈止髻堆螺」,古人梳長頭髮,盤到頭頂上一個髻子,堆起來像顆螺絲一樣,很好看,也有像捏饅頭一樣,堆在一堆高高的,很多人看了這個頭髮,傻了,著迷了。其實啊,什麼叫作美,不是男女之間的色相就叫做美啊,這些境界就把你騙住了,物理世界的一切慾望就騙住了你,世界上沒有那一樣東西不迷你的,都在騙你,都在受騙。為什麼?因為認不得自己自性如來,只看見那個水上波紋,被波紋騙走了。認清楚了波紋,就知道感情、思想都是不去也不來,此心本來清淨的,你也就少上當,你就金剛般若波羅密了。

TOP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說到如來自性之相,下面重要的問題來了,講到如來法身本體,讓我們先瞭解一件事情。

    碎為微塵之後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現在佛又提出一個物理世界的問題了,他對須菩提講,假使有一個人,不管男人女人,把這個佛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整個的宇宙打碎了,變成灰塵,你想想看,這樣的灰塵,數量多不多?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

  須菩提回答說,那多得很。佛說,什麼理由呢?佛說我告訴你,假使這些灰塵,這些物質世界的分子,乃至電子、核子,這些物質東西是真實永恆存在的話,那我不會告訴你世界上有灰塵。這些灰塵累積起來就變成大地、山河,變成物質世界。
  佛這個話是轉一個彎說的,實際上就是說,物質世界的物質,如果經過一個科學家來處理,把它分析到最後,變成核子、電子、原子等等,最後是空的。是空的力量形成了這樣大的威力,但最後是空的。真正高等物理科學家,瞭解這個東西,所謂原子,分析到最後最後,空了。這個空並不是沒有,那個力量大得很,原子炸彈爆炸起來,空的威力發起來有那麼大的力量!所以佛在這裡講,「若是微塵眾實有者」,如果你認為真的有個微塵,我不會講微塵眾,因為根本沒有塵,一切都是由空所形成。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又來了,又是三段的講。所謂物理世界那些電子呀,原子呀,那是假名,是哪個作用構成了這麼一個物理的東西。但是微塵最微小、最基本那個東西,還不是它的究竟;它的究竟分析、研究到最後,沒有東西,是空的。這個物質世界的外層,虛空的這個空間,比太陽的面積,地球的面積,以及虛空任何的面積還要大!是空的力量凝結,而變成了物理世界。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說:那麼我懂了。你剛才問的問題,佛啊,你的意思是說,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個假名,是偶然的暫時存在,實際上沒有一個永恆的實質存在,物質世界也會要變,也會滅掉。
  等於我們現在這個樓上,勉強把它湊起來,擺了些椅子,坐了些人,裝了些電燈、冷氣機,湊攏來叫做講堂。所謂講堂者,即非講堂,是名講堂。這是偶然暫時湊合的,這是不究竟,不實在的;因為明天可以把它變成電影院,所謂電影院者,即非電影院,是名電影院,就是這麼一回事。一切物質世界,都是這樣假有的湊合。
  所以大家不要被世界呀、家庭呀,這些苦惱困住了。所謂家庭者,即非家庭,是名家庭;所謂人生者,即非人生,是名人生,同一個道理。
  下面一步一步,佛緊接著來講了。

TOP

   什麼是合相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

  什麼理由呢?佛說你說的對呀!但是什麼理由呢?我告訴你,假定真有一個世界存在,永恆不變存在的話,就是一合相,是兩樣東西合攏來不變了。
  這個問題大了!佛沒有說錯一句話,鳩摩羅什翻譯「一合相」這一下子完了,後世佛法裡,裝模作樣,牽強附會的人多了。有些密宗的修法,要修一合相。
  還有些人主張,不一定要出家,要陰陽合一的一合相,才能修得成功。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是佛說的一合相。所以研究金剛經,這句話是一個大問題。到底什麼是一合相呢?
  你到海鮮店去吃飯,那個大蚌,兩殼合攏來,也是一合相;兩個金屬品化合了分不開,也是一合相;我們身上的衣服,三分塑膠,七分棉紗合起來織成的,也是一合相;人的血、骨頭、肉,凝合起來,也是一合相。這個一合相只是物質世界的現象。
  事實上,物質世界不停的在變。譬如這個山,看起來好像不動,風一吹,灰塵都吹到山上,它慢慢會長大,只是我們的眼睛看不見而已。當然也不會有人那麼傻,一歲的時候去量一下,六十歲的時候再去量,看這個山長多大了。如果真有這麼一個科學家,真去量一下,那就是傻人,但他曉得這個山,二十年來也大了幾寸或幾尺。山在變動,也在長大,也在毀滅。
  所以這個一合相的世界,假使真有的話,幾千萬億年以後,也變成空,由空再變成有。所以他說: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一合相是假有,這是一句話,一個名辭,沒有不變的東西,不變只是個理念。
  但是有沒有一個一合相?你說這個世界空的嗎?現在天氣熱了,你硬是感覺到天氣熱,冷氣一開,硬是涼快。人經常說人生如夢,好像夢就是沒有,這個觀念、思想是錯誤的。夢不是沒有,夢是有,偶然的,暫時的,片面的。心理學研究顯示,最長的夢沒有超過五秒鐘的。人睡著做了一個夢,夢見從小長大,經過了多少事,直到最後自己死了,醒來眼淚流濕了枕頭,夢中經過幾十年光陰,實際上只有三秒鐘。
  夢中的時間、空間是相對的,愛因斯坦也了解到時空是相對的。我們在地球上過半個月,月亮上只是一夜,這個世界上一年,太陽裡只是一晝夜。還有其它世界,我們過一百年,他們才過了一晝夜,我們人的一晝夜,卻是許多小生物的萬世萬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千百億化生不曉得過了多少時間;所以宇宙間任何星球,時空都是相對的。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他說有沒有一個世界真是一合相呢?有,但是佛說那是不可說,沒有辦法讓你理解的。因為你們不懂,也沒有辦法懂,而且也說不得,一說之後,一切凡夫就貪著這個事情。所以啊,密宗、道家,許多都把這個一合相用邪門外道的眼光去看,去解釋了。
  實際上是什麼道理呢?是真空可以修成妙有的道理。

    第八識和種性

  講到這裡,我們就要研究般若,要研究般若就要研究唯識,不然對於專門講性空道理的性宗,就迷糊了。性空的道理一搞迷糊,學佛落入錯誤的知見,那是一個斷滅見的空,把空當成什麼都沒有,那是邪見。空是一個境界,心性之學,般若,在金剛經中只用一個心,就代表了一切。唯識宗法相宗把這個心分析來講,變成八個識,叫做八識。
  八識中的第六識是意識。意識,我們容易懂,就是我們心理上思想所起的作用,也就是意識狀態。作夢也是意識背面的一部分,心理學叫做下意識。在唯識學上夢是屬於獨影意識的作用,獨影意識還有其他很多的作用。第八部分阿賴耶識包括了現在、過去、未來的時間與空間,也包括了過去的因、種子和未來的種性,這就是三世因果的學理基礎。
  同一個父母生下來的兄弟姊妹,每個人個性不一樣,因為父母的遺傳只是一小部分,還有什麼呢?自己帶來的前生的種性、習氣、習慣。這個重要的部分是第八阿賴耶識最重要的種子帶來的。這個種性作用叫做阿陀那識,關於這一點,佛在解深密經上有一首偈子: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佛法的很多經典都是講空,尤其是般若經。而在法相、唯識的部分,卻不從空來講,而從現有的現象來說明。教育方法路線也不相同,因此在解深密經說到心的本來,心的第八部分——阿陀那識的作用時,他說,你要研究起來,非常難懂,非常深,非常細密,它像那個瀑布,或者像長江裡的流水,看起來千年萬年,水始終在流,實際上大的浪頭流過去了,就不會回來。
  我們剛剛看到前面的這個浪頭,馬上流過了!未來的浪頭又接上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物理世界同我們心理世界是差不多的。
  你看流水一個一個浪頭,乍看像固定存在,實際上沒有固定存在,每一個浪頭是每一個水分子點滴構攏來的。假使把這個浪頭水分切開,它也就沒有水了,連帶的瀑布也不能形成了。可憐我們沒有辦法看到,所能看到的,永遠是浪頭。也像電燈打開開關,第一個電源一來,磨擦發了光,又馬上消散了,接著第二個又上來,我們看到的永遠是一個亮光,實際上,過去電不可得,現在電不可得,未來電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可是它有電,所謂電者,即是非電,是名為電。

    心念如暴流

  我們的心理狀況也是這樣,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活了幾十年,一切種子如瀑布一樣在流。實際上當我們一出娘胎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已經死亡了,第二個念頭又死亡了……你看八點鐘開始,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觀念都在過去。過去不可得,未來怎麼講,我還沒有想它呢!也是不可得。剛說現在,現在不可得,現在就沒有。但是你說沒有嗎?它那股力量硬是存在。一切種子包括了過去、現在、未來,聰明愚笨,善與惡。善人把善的種子引發了,慢慢再把惡的種子轉變成善的,成為至善之人。這就是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你把惡的心念發展下去,善心被它感染了,善心也變成不善的心了。所以說,一切種子如暴流,像瀑布一樣在流。瀑布並不是沒有啊,是有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它永遠在流。所以佛說我於凡愚不開演,因為智慧不夠的人,不敢對他講這個東西。
  你說無我,有一個真我,這個真我沒有辦法加一個名辭,如果加一個恆常不變,就曲解了恆常存在的意義。所以我於凡愚不開演,怕一切眾生的智慧不夠,他用分別心,用世間法的觀念來看這個如暴流的種性,抓住了,以為生命有個真的我,那反而錯了。
  生命的無我之相,是破除眾生抓住小我之相的錯誤。小我之相就是每一個浪花,每一個水分子。能夠把小我之相修持到純淨、空相,才可以找到生命的本來,那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然後它可以起一合相的作用。什麼一合相呢?真空可以生出一個妙有。

TOP

    真空如何生妙有

  首先要把身心兩方面轉化,光修心性也不行,因為我們的色身也是阿賴耶識的一部分,就是「心」的一部分。修一切善法,把它統統轉化了,可以產生一合相。所以佛菩薩的真正成就,是三身成就,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三身是一合相,就是體、相、用三位一體。
  但是,你如果真執著了這件事,也錯了,因為著相了。四大本來皆空,但是四大并不是壞東西,它也是自性本體功能所變的。四人皆空是講它的存在不永固,你如果證到了法身,到了三身成就,也可以使這個假有的四大、偶然的四大,延長其存在。
  所以佛說「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就像他說阿賴耶識,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的道理一樣。
  佛經的翻譯,凡夫就是平凡的人,也就是指我們一般人。一般人的習慣都要抓東西,活著的時候總要抓住東西。道家所講的握固,說明小孩子生下來都是抓得很牢捏住拳頭,活的時候手都是彎彎的,到死的時候才完全放開。
  所以說,凡夫之人都是天生的貪著其事,都要抓,抓得很牢,因此佛說不可說。我們給它的結論偈子:

    第三十品偈頌

    塵沙聚會偶然成  蝶亂蜂忙無限情
    同是劫灰過往客  枉從得失計輸贏

  「塵沙聚會偶然成」,這個世界是一顆顆沙子堆攏來,偶然成功的世界。人生也是這樣,他是你的父母、你的丈夫、你的太太、你的兒女,也是塵沙聚會偶然而成。
  「蝶亂蜂忙無限情」,這個塵沙堆攏的世界一形成,很好看的,那麼多的花朵,構成了自然的美。蝶亂蜂忙,人們就像蜜蜂蝴蝶一樣,在那裡亂飛亂鑽亂忙。前面我們也提過,唐末的羅隱有一首詩,形容人生的痴,像蜜蜂一樣。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儘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蜜蜂一天到晚忙碌採花釀蜜,為誰辛苦為誰甜。如果喜歡吃蜂蜜的話,拿起那一瓢蜜就要唸一下,然後說,為我忙!咕嚕把它吞下去;那就對了,有了答案了。可是蜜蜂自己沒有答案,採得百花釀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人生都是如此,忙了一輩子,為兒女呀,為家庭呀,忙到老死,最後嘛,眼睛一閉像那個蜜蜂一樣,為誰辛苦為誰忙,不知道,找不出答案。
  所以我們說,蝶亂蜂忙,明知道人生是空,個個都看得清楚,可是還是捨不得呀!還有無限情,自己無限的感情。有時候看這個世界上的人真好玩,很多人反對打牌,但是自己一輩子就坐在牌桌上而不自知。不過打牌人人不同,有些人把寫文章當牌,一天勾著頭,脖子都歪了,像打麻將一樣的寫文章,他也在賭啊!寫詩的,作文章的都一樣,都是在賭。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大賭場,誰賭贏了?誰賭輸了呢?只有當東家的老闆賺了錢,其他的人都輸光了。贏的也輸,輸的也輸,這個世界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我們瞭解了人生,一合相即非一合相。
  「同是劫灰過往客」,我們的這個世界是個劫灰,前一劫燒成灰了,這一劫從新再來,所以叫劫灰。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像是住旅館一樣,過往之客,有生就有死,有死再有生,同為劫灰過往客。
  「枉從得失計輸贏」,人生在世,誰對誰錯?誰贏誰輸?都差不多,最後都是沒有結論的走了。假使以佛法來看人生,都是沒有目的的來,沒有結論的回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

TOP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見不是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佛講到這裡,先問須菩提,假使有一個人說,佛說的,人見、我見、眾生見、壽者見,對不對?佛經上都講四相,這裡又轉一個方向,提出來的不是「相」,而是「見」。「相」就是現象。「見」是自己的思想見解,是屬於精神領域。所謂見解,就是現在新觀念所謂的觀點,都屬於見。所以禪宗的悟道叫做見地,要見到道,不是眼睛看見啊!楞嚴經上講見道之見,有四句話: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你看這個佛經,討厭吧!都是什麼見呀見的。第一個見,我們眼睛看見的見,心與眼看見。第二個是見道的見,換句話說,第一個見是所見之見,第二個是能見之見。我們眼睛看東西,這是所見,這是現象。所見回過來,自己能夠見道,明心見性那個見,不是所見之見,不是眼睛能夠看見一個現象,或者看見一個境界,那不是道啊!
  所以「見見之時」,自己回轉來看到見道之見,明心見性那個見的時候,「見非是見」。這個能見,見道的見,不是眼睛看東西所見的見,故說「見非是見」。那麼能見道的見,難道還有一個境界嗎?「見猶離見」。當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聽,一切皆空以後,說我見道了,有一個見存在,還是所見,這個見還是要拿掉,見猶離見,還要拿掉,空還要空下來。「見不能及」,真正明心見性的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不是心眼上有個所及,能見的見。說了一大堆的見,多麼難懂啊!
  告訴我們明心見性之見,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蛙撲咚一聲跳進水……要一切見無所見,一切山河大地,宇宙萬有,都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可以談禪宗了,明心見性有點影子了。記著!還只是一點影子啊!
  楞嚴經上也有幾句很重要的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知與見,後來是佛學一個專有名稱,知就是知道,把佛經道理都懂了的這個知。見,也看到過這個現象、境界,就是知見。道理懂了,你去修行打坐,坐起來一切皆空,可是有知性,也知道自己坐在那裡很清淨。但是有一個清淨在就不對了,「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就是無明的根本。有一個清淨就會有一個不清淨的力量含藏在裡面,就有煩惱的力量在了,所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要「知見無見」,最後見到空,「斯即涅槃」,可以達到見的邊緣了。

    知即無明本

  從前有好幾位大法師就是看經典走禪宗的路線,後來就悟道了。所以學禪不一定是打坐參禪,不一定要打坐參公案、參話頭。宋朝溫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禪師,天天看佛經唸佛。他看到前面這一段,忽然心血來潮,把原來的句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改了標點,變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自己因而大徹大悟。後來他自稱「破楞嚴」,改了圈點破開來讀以後,自己忽然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知見立」,有知有見,有個清淨有個覺性,「知即無明本」,這一知,本身就是無明本,就是煩惱。「知見無」,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空,空也空,「見斯即涅槃」,見到這個就是悟道了。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嚴破句,就懂進去了。
  現在我們說明了這個道理,說了半天,不要把話轉開了,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金剛經前面都提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中間也提過,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見,不能見如來。到這裡,忽然一轉,提出「見」,不提出相。相是相,茶杯是現象,毛巾是現象,書本也是現象,我也是現象,他也是現象,你也是現象,山河大地一切房子都是現象,連虛空也是現象,清淨也是現象,睡覺也是相,作夢也是相,醒了也是象,一切現象都是生滅變化。
  所以有些人天天打坐,問他好嗎?好啊!好清淨。著相!著清淨之相。相不是道,道不在相中。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你要立一個清淨是道,再加上背上督脈通了,前面任脈通了,拿水龍頭一開灌進去,都通了,那不是成道,那都是著相。一著相,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要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所以現在告訴你知見之見是什麼?他告訴須菩提,假使有人說,我提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你說說看,那人瞭解我所說的意思沒有?他這個人還算真正學佛,懂了佛法嗎?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須菩提說,那不對的,這個人雖然學佛,根本不通啊,不懂佛法的道理。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那麼佛也跟著說,你現在提出來一個假定的問題問我,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道之見,這只是一個講話上的方便;假設有這麼一個見處,一個明心見性,見道之見,那也只是一個表達的方法而已,一個揭穿真義的名辭而已。實際上啊,明,無可明處;見,無可見處,所以叫做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如是知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佛告訴須菩提最後的結論,你要注意啊!真正學大乘佛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想求得大徹大悟的人,於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應「如是知」,要瞭解知道金剛經這些一層一層的道理。「如是見」,要有這樣一個見解,所以有知有見。
  知見兩個字,再加一個說明,一切大小乘的佛法,尤其是小乘的佛法,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個次序。按次序來修行,先守戒,再修定,再由定發慧悟道。真的悟道了,解脫一切苦厄,但是解脫的最高程度,仍是物質世間一切的束縛。當這些欲界、色界一切的煩惱、情感都解脫光了以後,還有個東西就是心性的所知所見,這個知與見仍要解脫,最後要徹底的空。剛才舉出來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裡也講,發大乘心,想由凡夫修道而成佛,應該對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見」。
  如是怎麼知?怎麼見呢?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麼所謂外道者,即非外道,是名外道;所謂魔鬼者,即非魔鬼,是名魔鬼;所謂我者即非我,是名我。就是這一套!「一切」,整個歸納起來,空有都不住,無住、無著,所以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
  你理解了,也見到了這個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沒有弄清楚,情緒化跑來學佛參禪,全體是迷信!所以把知見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後,由這樣去理解它,這才是理性的。學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TOP

   我們自己的法相

  為什麼說「不生法相」?為什麼不說不「用」法相,或者不「住」法相,不「著」法相,不「落」法相呢?這些字都不用,而用不「生」法相,這是有區別的。
  首先我們要瞭解什麼叫法相?一切的現象、觀念都是現象,是意識思想構成的一個形態。每個人意識裡都有自己一個構想,幻想;幻想久了,變成牢不可破的一個典型,自己就把它抓得牢牢的。這個就是意識思想境界裡的形態,在佛學名辭裡叫做法。法包括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一切思想觀念。
  譬如大家認為大徹大悟,一片光明,都在清淨光明中,在一般人心目中,下意識已經構成一個形態,認為悟了道打起坐來,大概內外一片光,連電力公司的發電機都可以不要了。把光明看成電燈光、太陽光、月亮光那樣,下意識的構成法相,構成一個形態在那裡。
  又譬如說,悟道以後,大概什麼都不要,什麼也都不相干,一切一切都不管,跑到古廟深山,孤零零的坐在那裡,就以為成佛了。如果成了這樣的佛的話,世上多成一千個佛對我們也沒有關係;山裡早有的是佛,許多石頭、泥巴擺在那裡,從開天闢地到現在,都可以叫做佛。反正它們對一切事物,一切出世入世的一概不理。換句話說,那是絕對的自我,看起來很解脫,一切事物不著,實際上是自我,為了自我而已!認為我要這樣,因為他下意識的意識形態有了這個法相。
  一般人打坐入定什麼都不知道了,那不是佛法,那是你的意識形態,是你造作了這個法相。乃至於說一切空了就是佛,空也是個法相,是個現象。有些人任督二脈打通了,奇經八脈打通了,河車大轉,也都是法相。我經常問:你轉河車,轉到什麼時候啊?不要把自己轉昏了頭。你轉轉……總有不轉的時候吧?轉到什麼時候才不轉呢?任督二脈打通了,通到那裡去呢?通到陰溝裡去嗎?還是通到電力公司?還是通到上帝菩薩那裡?你都要搞清楚啊!可是我們許多人,不知不覺的都落在自我的法相裡了。自我意識形成一個道的觀念,一個道的樣子,一個道的模型。
  由此我們就明白,為什麼世界上的宗教,因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所畫的天堂也都不同。我們的天堂是穿大袍子古代帝王相的人,一切房子都是中國古時候的。西方人的天堂是洋房,他的神和上帝也是高鼻子藍眼睛;阿拉伯人畫的另有不同。所以說,天堂是根據自己的心理形態構成的,誰能去證明呢?這些都是自己心理下意識構成的法相。
  佛法唯識宗也稱為法相宗,法相宗是先從現象界開始分析研究,現象界也就是世間一切事,所謂的一切法;最後研究到心理狀態,研究到心性的本來,以至於證到整個宇宙。也就是說,法相宗從現有的人生,現有的世界的相,加以分析,歸之於心,然後反回到形而上的本體。如果套一句佛學的名辭來講,這是從自己的身心入手,進而打破了身心,證到形而上的本體。
  華嚴宗不同於法相宗,是先從形而上的宇宙觀開始,從大而無比的宇宙,慢慢收縮,最後會之於心,是使你由本體而瞭解自己。普通的佛學,是由你自己而瞭解了本體,這是兩個不同的教育方法,我們必須要弄清楚。這些不同的路線不同的方法,佛學的名辭就叫做法相,一切法相。
  現在金剛經快要結束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非常嚴重的道理,佛告訴須菩提,你想證得無上菩提大徹大悟而成佛,你應該這個樣子知道,應該這樣去看清楚,理解清楚,應該這樣子相信,這樣去理解。怎麼理解呢?一句話,「不生法相」,你心裡不要造作一個東西,你的下意識中,不要生出來一個佛的樣子。每個人心裡所理解的佛,所理解的道,所理解清淨涅槃的境界,都各不相同,為什麼不同呢?是你唯心所造,你自己生出來的,是此心所生。
  所以你不要自生法相,不要再去找,不要構成一個自我意識的觀念。譬如我們上同樣一個課,一百個同學中,各人理解的深淺程度都不相同,因為每人心裡自生法相,自己構成一個現象,都非究竟。這就是佛經上說,眾盲摸象,各執一端的道理。儘管瞎子摸象,各執一端,可是摸的那一端,也都是象的部分,並沒有錯。只能夠說,每人抓到一點,合起來才是整個的象。要想完全瞭解整個大象的話,佛告訴我們的是「不生法相」,一切不著。下面,佛又推翻了。

    我要過去  你過來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經所說的法相,根本就不是法相,所以叫做法相。這個話在金剛經上常說。道理在那裡?那些都是教育上的方法。等於過河的船,目的是使你過河,已經過了河就不要把船揹著走,要趕緊把船丟下,走自己的路。
  佛經三藏十二部,各種各樣的說法,有時候說空,有時候說有,有時候說非空非有,有時候又說即空即有,究竟那一樣對呢?那一樣都對都不對,要你自己不生法相。
  講一個法相,包括了各種現象,譬如唯識宗,除了把心的部分分成八個識來講外,再把心理活動的現象,綱領原則性加以歸納,成為一百個法。如果詳細分析起來,當然不止一百個;可是後世一般人研究唯識,就鑽進去爬不出來了。這些人鑽到什麼境界裡頭了呢?鑽到「有」,鑽到一切法「勝義有」的法相裡去了。就像龍樹菩薩講般若拿空來比方,與法相唯識宗的教育方法不同,可是一般人研究般若,又落到「空」的法相裡去了。所以說,任何法相都不能住,都不是。
  佛最後告訴我們,所謂法相,「即非法相」,那只是講話的方便,機會的方便,教育上的方便,目的是使你懂得。如果這樣不懂,他換另一個方法,總是想辦法使我們懂得。可是後世的人,把他的教育方法記錄下來以後,死死抓住他說過的那個空,或拚命抓個有,永遠搞不清楚。事實上佛交代得很清楚,一切不落法相。不落法相以後,大家反而都說金剛經是說空的,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金剛經沒有任何重點是教我們觀空,金剛經都是遮法,擋住你不正確的說法,至於正確的是個什麼東西,要你自己去找。
  

TOP

   記得金剛經開始的時候,我曾經提到過禪宗的兩個公案,一個是兒子跟父親學小偷,對不對?還有一個是坐牢的那個公案,現在再說一個禪宗故事。有一個年輕人出家學佛求道,想要開悟,跟著師父幾十年。這位師父總是對他非常嚴厲,生活、行為都管得非常嚴。但是一問到佛法,師父總不肯說。這個人就像我們現在青年人學佛一樣,好像找到一位老師,馬上就有妙訣告訴他,傳你一個咒子囉,或者傳你一個方法,今天一打坐,明天就會飛了,就成佛了;自己意識中構成了這樣一個法相。這個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可是這個師父呢,問到他真正佛法時,就說:你自己參去!自己研究去!
  他自己暗想,十二三歲出家,天天求佛道,搞了幾十年,這個老師嘛!是天下有名的大老師,是有道之士,跟著他卻辛苦的要命,佛法也沒有傳給他一點,心中真煩惱。有一天他想了一個辦法,帶了一把小刀上山,師父快要走這一條小路回來了,小路只能走一個人,他就站在路口等師父回來。那天下雨,山上路滑難走,他看見師父低著頭,慢慢走到了。其實他師父大概早知道這傢伙在那裡,他以為師父不知道,看到師父過來了,就一把抓住師父說:「師父啊,我告訴你,我幾十年求法,你不肯告訴我,今天我不要命了。」說著就把刀拿出來,「你再不告訴我佛法的話,師父啊,我要殺了你。」這個師父很從容,手裡還拿把雨傘,看他這個樣子,就用手一把抓住他拿刀的手說:「喂,路很窄,我要過去,你過來。」師父把他拉過來,自己就過去了。他聽到「我要過去,你過來」就忽然大徹大悟了。
  我們大家參參看,「我要過去,你過來」,這一句話他就悟道了,這個理由在什麼地方?這個就是所謂禪宗公案。現在大家很難找出答案,我說的也不是真的答案,只能打個比方給你聽:我們大家學佛最困難,心中的煩惱,身體上的感覺,坐起來腿發麻,不坐時心裡煩惱不斷;很想求到清淨,清淨永遠求不到。煩惱不斷,自己問自己怎麼辦?你自己裡面的師父一定告訴你:「我要過去,你過來!」煩惱跑過了就是清淨,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生法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那麼簡單。所以說,我要過去,你過來,這一條路根本是通的,煩惱即是菩提,那裡有個煩惱永遠停留在心中呢!你要是去想辦法把煩惱空掉,求個清淨,你不就是那個師父跟徒弟永遠堵在路上,走不過來了嗎?
  你看人家的教育法很簡單,我要過去,你過來,也不理刀,也不理徒弟,這個徒弟就清楚了,就悟道了。可見他平常都在自生法相,都是著了一個佛的觀念,著了一個道的觀念。人生最怕是著魔,實際上,你學了佛法,學了道,把道跟佛法綑起來,你正是著魔了;著了佛魔,著了道魔,著了功夫魔,著了清淨魔。
  清淨也是魔啊!所以禪宗祖師有幾句話:「起心動念是天魔」,什麼是天魔?是你的起心動念而已,你自己生的法相。「不起心動念是陰魔」,大家注意啊!很多人都落在這個魔境,光想打起坐來什麼都不知道,以為什麼都不知道是入定,那個是不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落在五陰境界,是陰魔。「倒起不起是煩惱魔」,有時候好像很清淨,你覺得很清淨嗎?有時候又覺得心裡頭好像有一點游絲雜念,可是也不要緊,可是也迷迷糊糊,這個就是倒起不起煩惱魔,無明之魔。說什麼走火入魔!魔從那裡來?魔完全是自心所造,沒有其它的東西。「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倒起不起是煩惱魔。」如此而已。
  佛學把魔境分析得很清楚,禪宗的大師們是用歸納的方法,非常簡單扼要告訴你。實際上,這些心理的狀況,這些境界,都是自生法相。由此更進一步說,我們佛學越學多了,唯識研究到最後,佛經三藏十二部都學了,你越學的多,越被法相的繩子綑得緊,都是著了法相。所以在快要作結論的時候,佛告訴我們,不生法相才是最究竟。我們給它的結論偈子:

   第三十一品偈頌

    九霄鶴唳響無痕  泣血杜鵑落盡魂
    譜到獅絃聲斷續  為誰辛苦唱荒村

  這是一個感想,在座的人,要是到過西北和中國的高山,或到過青城山峨嵋山,可能會聽到白鶴的叫聲。中國文字很妙,雞叫是啼,鳥叫是鳴,虎叫是嘯,表示不同的聲音形態;白鶴叫稱為鶴唳。白鶴是在高空叫的,聲音像打鑼一樣,傳得很遠,所以這個鳥與其他的鳥特別不同。
  「九霄鶴唳響無痕」,就是說,佛的說法像九重天上的白鶴,叫聲響徹雲霄,要叫醒世界上所有人的迷夢。但是,我們有沒有被他叫醒呢?世界上許多人是叫不醒的,想一想真夠傷心。結果千里迢迢去學佛,不論在家出家,都變成杜鵑鳥一樣。
  「泣血杜鵑落盡魂」,據說杜鵑是上古一個因亡國而傷心到極點的帝子,因為天天哭,後來他的精魂變成杜鵑鳥,還在哭,哭到最後眼睛流血,滴在泥土上變成現在的杜鵑花。杜鵑另有很多的名字,也叫杜宇,也叫帝子,就是蜀國皇帝的兒子。我們後世學佛學道的都是杜鵑,拋家棄子專心學佛,到最後,道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只怪自己沒有遇到明師,沒有碰到佛,沒有得到法。其實佛法是最平凡,最簡單,佛在金剛經上都說完了。
  「譜到獅絃聲斷續」,金剛經等於獅子之絃,用獅子身上的筋作絃的琴,它發出的琴聲,百獸聽到都會頭痛,再重一點,百獸聽到腦子都裂了,因為獅子是百獸之王。佛說的法是哲學裡的哲學,經典裡的經典,世界上真正形而上的道法,直截了當,全部都告訴我們了,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個琴譜彈到獅子之絃,這個聲音彈的金剛經也好,法華經也好,華嚴經也好,斷斷續續,都彈給我們聽了,高明的歌曲統統唱給我們聽了,我們還是不懂。等於一個叫化子沿門唱蓮花落一樣,唱了半天沒有人理,人不覺得好聽,「為誰辛苦唱荒村」啊!這是對釋迦牟尼佛幽默一下。實際上,我真為釋迦牟尼佛一灑同情之淚,他講到三十一品了,快講完了,有誰懂得他呢?他又何必在那裡講呢?為誰辛苦唱荒村啊?再唱一遍也沒有用,因為知音難遇啊,永遠不懂。實際上,他說的最親切,最平凡。
  我們現在再一次回過頭來看,金剛經最開始,第一個重點是三個字──善護念。凡夫也好,成佛也好,只有一個法門,就是善護念。護什麼念?無所住。怎麼無所住?很簡單,不生法相。成了佛的人怎麼樣呢?也是一樣,也是吃飯穿衣,飯吃飽了,洗腳打坐,就是那麼平凡。沒有什麼頭上放光啦!心窩子放光啦!六種神通啦!都不來。吃飯穿衣敷座而坐。然後你問話,他答覆,就是那麼簡單。金剛經就是平凡裡頭的真實,平凡裡頭的超脫。

TOP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應化非真

  昭明太子把最後一品標題「應化非真」。佛說法四十九年,但在金剛經上卻說沒有說一個字。這個法不可說,說的都不是,因為說的都會住於法相,開口就不對。這個道理我們大家都曉得,大家閉起眼睛一想就懂,可是自己心裡的思想,所想的東西,或一作事,開口一講出來,就變成兩回事了。譬如上街想買隻手錶,如果人家問你要什麼手錶?自己連畫出來都不對,與你心裡所想的完全兩樣。因此我們曉得,為什麼許多人文章寫不好?儘管你思想很美麗,一下筆寫文章,就不是你原來那個美麗的思想了,結果自己越看越不對。文章是文章,思想是思想,反正不對!
  其次,思想筆桿與說話速度不配合,思想來得快,尤其是聰明的人,思想來的更快,一秒鐘同時好幾件事情已經瞭解了,叫我們寫出來的話,一秒鐘思想寫出來,起碼要五六分錢。這五六分鐘裡有多少秒,又加上多少思想,最後都搞亂了。所以佛說的,他那個真正的佛法,他說他沒有說,不可說,說的就不是,一開口就不是它了。
  那麼不開口怎麼懂它呢?所以只好拈花微笑。這一笑比說話好得多了,你看,兩個朋友要說笑話,要恥笑另外一個人,只要彼此看一眼就懂了,比說話快得多啦,對不對?尤其年輕人眉目傳情,當著父母面前,兩個人眼睛動都不動。只要對看一眼,他倆個就通了,可見心理的思想與言語是兩條路。所以佛說,一生說法,沒有說一個字;換句話說,佛辛辛苦苦投生到這個世界來,為世人說法,來應化教化這個世界,譜到獅絃聲斷續,他老人家辛辛苦苦在那裡唱歌,宣傳了四十九年,為誰辛苦唱荒村?流傳了兩千多年,只看到處處的冷廟孤僧,一個廟子一個庵,淒淒涼涼的香火,木魚在嘟啊嘟的敲,看到一個兩個和尚啊,面有菜色,如此而已。我所以幽默他,為誰辛苦唱荒村。雖然幽默他,自己也有同感,真是千古英雄只好同聲一哭!

    內聖外王菩提心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他說假使世界上有人,用無量無數充滿宇宙那麼多的寶物布施,這個人當然功勞大,福德大。金剛經的文字是古樸,而不講細緻的。不論文章也好,一幅畫也好,其他藝術品也好,越精緻完美,那就完了。像那個殷商的古董,一塊泥巴,但是你擺在那裡越看越有趣,因為它是一塊很古樸的東西。這樣想也對,那樣想也對,隨你去想吧!現在的東西啊,精緻完美,但是看了三天,就不要看了,討厭了,再沒得可看了。也等於我們現在穿衣服,為了表示曲線,肉也露出來,腰也露出來,看慣了以後,將來就不要看了。所以我說將來要剝皮才行,剝完了皮以後,又沒得玩的了,一定又是多穿些衣服蓋起來。佛經的文學是樸實寬鬆而不是精細的型態。有時它文字上沒有作轉折,但是一看就懂了。其實「若」字就是轉折,若就是假使,假使有一個「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所以我們可以說,滿座都是有福人。但是,佛說的有個先決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這可是很嚴重的了,什麼叫菩提心?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現在再不厭其詳的說說,加深大家的印象。菩提就是覺悟,不是我們中文講的覺悟,是大徹大悟,般若波羅密多這個覺悟;是能超脫三界的這個覺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相與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發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勸他發大慈大悲心,他已經自然發出大慈悲心了。
  有許多朋友說:我啊,什麼都信,就是有一點,發不起菩提心。我說:你觀念不要搞錯了,以為看見花掉下來,眼淚直流,看到一點點可憐事而心軟,那個叫發菩提心嗎?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婦人之仁,是你神經不健全,肝氣不充足,或者腎虧,所以容易悲觀,容易掉眼淚,就是如此而已。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菩薩低眉,金剛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來說,菩提心是內聖外王。體是內聖之學,用是外王之學。以佛家的道理來講,菩提心的體,大徹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密多,形而上道,證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不是躲在冷廟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隱士。所以說,發菩提心的人,重點是在這個地方受持金剛經的。
  有人說唸金剛經幾十年了,自己也不曉得發的什麼心!只想唸經求福報,或求其他的什麼,而且也有感應呀!不錯,那有另外的解釋,但是如果沒有感應的話,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沒有發心立志了。金剛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實實的去體會,去修持。在行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TOP

    學佛的懶人

  有些人學佛以後,第一個毛病就是懶。學佛修道的人都很懶,看起來是萬緣皆空的樣子,實際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為,那是絕對的懶,空是假的,懶是真的。你說他空了,躺在那裡,或坐在那裡,妄想多得很,一點都沒有空。可見他很忙啊!他願意躺在那裡坐在那裡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說學佛的人不來這個;實際上是懶。叫他發菩提心來利世利人,阿彌陀佛,我不是菩薩啊,要有菩薩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懶,自私。你叫他起來做點小事,他就懶起來了,拿空來擋。根據我的經驗,學佛修道的人,廢物多,懶的多。佛叫你精進,你做不到,叫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論諸惡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為他懶嘛!這是我們要自我檢討的,非常嚴重的問題。金剛經最後叫你受持,你精進之心沒有,利他之心沒有,那是金剛經持你,不是你持金剛經。
  「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說不是指現在的講演,而是解釋發揮這個道理,說給人家,使人瞭解。「其福勝彼」,他說那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布施還要厲害,因為這個是法布施。佛學認為法布施比財布施更重要。什麼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為人類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布施。所以他說這個福德勝過財布施。
  現在我們在座的人研究金剛經又講金剛經,那福氣不是好得很嗎?那當然好啊!坐在那裡萬事都不做,冷氣吹著,又可以瞎想一頓,這兩個鐘頭蠻舒服的嘛!這就是有福氣了。什麼是福?平安就是福,呂純陽有一首詩描寫福氣:
    一日清閒自在仙  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  對境無心莫問禪
  「一日清閒自在仙」,一個人有人間的清閒,就是神仙的境界,這一天當中不生病也沒有痛苦,「六神和合報平安」就是福。「丹田有寶休尋道」,是指心田,心裡清淨就是修行,不必再去尋個什麼。「對境無心莫問禪」,對境無心就是禪嘛!何必再問禪呢!所以啊,我們曉得平安就是福,六神和合報平安就是福。千萬不要認為要給人家講經唸經才有福,那你又生法相了。下面所以告訴你: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不要著相,儘管在說佛法,始終沒有一點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靜;儘管在講金剛經,沒有一點金剛鑽的味道,如如不動。
  什麼是如如不動呢?不生法相,善護念,無所住。

    離經的四句偈

  怎麼樣叫做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呢?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是金剛經最後一個四句偈。金剛經有好幾個四句的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等等,共有兩三處地方。所以有人提出來,金剛經中所說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那個四句偈?
  那四句都不是!這四句偈,離經而說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假如一定要以偈子來講,非要把它確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話,你就要注意金剛經所說的:不生法相,無所住。非要認定一個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說都不是。這才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講四句偈。
  有為法與無為相對,無為就是涅槃道體,形而上道體。實相般若就是無為法,證到道的那個是無為,如如不動;有為的是形而下萬有,有所作為。一切有為法如夢一樣,如幻影一樣,電影就是幻。泡是水上的泡沫,影指燈影、人影、樹影等。佛經上譬喻很多,夢幻泡影,水月鏡花,海市蜃樓,芭蕉,又如犍達婆城,就是海市蜃樓,如陽燄,太陽裡的幻影等。
  年輕的時候學佛,經常拿芭蕉來比,我說芭蕉怎麼樣?「雨打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這是古人的一首詩,描寫一個教書的人,追求一位小姐,這位小姐窗前種了芭蕉,這個教書的就在芭蕉葉上提詩說:「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風吹芭蕉葉的聲音,煞煞煞……吵得他睡不著,實際上,他是在想那位小姐。那位小姐懂了,拿起筆也在芭蕉葉上答覆他:「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是你自己心裡作鬼太無聊,這個答覆是對不住,拒絕往來。我們說芭蕉,難道佛也曉得這個故事嗎?不是的,這是中國後來的文學,砍了一顆芭蕉,發現芭蕉的中心是空的,杭州話,空心大老倌,外表看起來很好看,中間沒有東西。所以這十個譬喻夢幻泡影等都是講空,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事都像作夢一樣,是幻影。

TOP

   夢幻中如如不動

  二十年前的事,現在我們回想一下,像一場夢一樣,對不對?對!夢有沒有啊?不是沒有,不過如作夢一樣。當你在作夢的時候,夢是真的;等到夢醒了,眼睛張開,唉呀,作了一場夢!你要曉得,我們現在就在作夢啊!現在我們大家作聽金剛經的夢!真的啊!你眼睛一閉,前面這個境界,這個夢境界就過了,究竟這個樣子是醒還是夢?誰敢下結論?沒有人可以下結論。你一下結論就錯了,就著相了。
  幻也不是沒有,當幻存在的時候,好就是真,這個世界也是這樣。這個物理世界地球也是假的,它不過是存在幾十萬億年而已!幾千萬億年與一分一秒比起來,是覺得很長,如果拿宇宙時間來比,幾千萬億年彈指就過去了,算不算長呢?也是幻呀!水上的泡泡是假的真的?有些泡泡還存在好幾天呢!這個世界就是大海上面的水泡啊!我們這個地球也是水泡,你說它是假的嗎?它還有原子、汽油從地下挖出來呢!那都是真的呀!你說它是真的嗎?它又不真實永恆的存在!它仍是幻的。你說影子是真是假?電影就是影子,那個明星林黛已經死了,它再放出來一樣的會唱歌會跳舞,李小龍一樣打得匹哩趴啦的。所以金剛經沒有說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沒有告訴你是有的,空與有都是法相。
  所以你研究了佛經,說金剛經是說空的,你早就錯得一塌糊塗了,它沒有告訴你一點是空的,它只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是叫你不要執著,不住,並沒有叫你空不空。你如果說空是沒有,金剛經說:「於法不說斷滅相」,說一個空就是斷滅相,同唯物的斷見思想是一樣的,那是錯的。當夢幻來的時候,夢幻是真,當夢幻過去了,夢幻是不存在的;但是夢幻再來的時候,它又儼然是真的一樣。只要認識清楚,現在都在夢幻中,此心不住,要在夢幻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重點在這裡。
  當你在夢中時要不著夢之相;當你做官的時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當你做生意的時候,不要被鈔票困住了;當你要兒女的時候,這個叫爸爸,那個叫媽媽,不要被兒女騙住了;要不住於相,如如不動,一切如夢幻泡影。下面,「如露亦如電」,早晨的露水也是很短暫的,很偶然的湊合在一起,是因緣聚會,緣起性空。因為性空,才能生緣起,所以說如露亦如電。你說閃電是沒有嗎?最好不要碰,碰到它會觸電,但是它閃一下就沒有了。
  很多人唸完金剛經,木魚一放,嘆口氣:唉!一切都是空的。告訴你吧!一切是有;不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方法,你應該這樣去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以後怎麼樣呢?「不住於相,如如不動」。這才是真正學佛。所以,有許多年輕人打坐,有些境界發生,以為著魔了。沒有什麼魔不魔!都是你唯心作用,自生法相。你能不取於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最好的說明,佛講到這裡,金剛經全部圓滿。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經中對須菩提有三處不同稱法,「善現須菩提」「慧命須菩提」及「長老須菩提」。讀書要留意,這三處是三個不同程序,指其所理解的,所悟到的程度不同,稱呼也就不同。這時,長老須菩提及出家的男女兩眾,在家的男女兩眾,共稱四眾弟子,及一切世間的人,天上的神,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相信了、接受了;依照這個方法,金剛般若波羅密去修行。本經圓滿。我們的結論偈子:

    第三十二品偈頌

    衡陽歸雁一聲聲  聖域賢關幾度更
    簑笠橫挑煙雨散  蒼茫雲水漫閒行

  「衡陽歸雁一聲聲」,到了秋天,雁由北方回來,到衡陽為止。就是說明人要找回自己生命的本來,所謂找回自己的明心見性,找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聖域賢關幾度更」,聖人悟道成了佛,凡人沒有什麼,我要過去,你就過來;你要過去,我就過來;聖人、凡夫、一切眾生等無差別。佛說了金剛經,許多人真悟到了這個道,反而出家了,偷懶去了。「簑笠橫挑煙雨散」,真悟道了,解脫了,把頭剃光,穿個和尚衣服,穿個簑笠戴個斗篷。橫挑,拿個扁擔挑個行李,橫起來走,那個表示解脫了,無天無地,世界都可以橫行。簑笠橫挑煙雨散,雨過天晴,瞭解了佛法如此,自己也成道了。
  成道了怎麼樣?做個小乘人嗎?「蒼茫雲水漫閒行」,再來到這個世界,菩薩再來,再來又怎麼樣?遊戲人間,玩玩就走了,如此而已。此所謂解脫,一切皆是遊戲,成了佛來說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遊戲了一場,遊戲了四十多年,兩眼一閉說再見,所作已辦,他也走了。金剛經所告訴我們的是如此,這是全部金剛經,這一個課程今天就是圓滿的結束了。

TOP

    總結論

  現在給大家再作一個總結,把金剛經的重點重複說一遍,希望大家注意!善現啟請第二分,重點在善護念,由凡夫到成道之路,聖人與凡夫同一個修持的方法,善護念,要善於護念。怎麼護念?應無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內心平靜的這一念。
  護個什麼念?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已經給我們說出來了,學佛就是證道,釋迦牟尼佛及一切佛所證的,那個最高的境界叫涅槃。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圓滿,不生也不死,不來也不去,永遠是清淨。縱然在動亂中,也在清淨,如如不動。所以得道境界就叫做涅槃。第三品告訴我們,沒有一個方法可使一切眾生皆入涅槃中,因為自性自度,佛也不能度你。神仙與佛,不過是自度的過來人;一切明師只是把整個經過的經驗告訴你。人畢竟要自度,一切眾生皆要自度,所以涅槃無法。
  曉得涅槃無法,那叫我怎麼修行呢?善護念。不要忘記了,真正善護念,不住於相,就到達涅槃,此外別無他法。
  第五品如理實見是見如來;怎麼見呢?佛告訴大家,不要有一個身相,學佛最困難的就是離不開身相這個肉體,所有的功夫都在肉體上轉,都是著相。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首先要去身相,身相不去,就是我相不去;我相不去,有我就有你,有他就有人,人相不能去;人相不能去,壽者相不能去,眾生相不能去。我們大家學佛就要反省反省,不要說四相,連一相都去不了!恐怕四相還會變八相,八相變十六相,相相皆全,然後變成眾盲摸象!所以啊,要見如來先去身相,身相滅去了,即可見如來。
  因此第六品告訴我們,身相去掉,然後再去心相。有心相就有法相,觀念一搞不清楚,不管你打坐也好,做其他功夫也好,統統在心相上造一個法相,大家都在那裡欺騙自己,以為在修道,做功夫,其實自己只不過都在心中製造意識法相而已!所以佛告訴我們,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一切法皆不是法,我說的法就像過河的船,過了河,船要去掉,還抓住一個佛法當作是正法,就是法不能捨。
  接著第九品一相無相分,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法,要能夠去掉身相心相,不生法相,自己心裡不製造出來一個法相,不造妖捏怪;像禪宗祖師罵人的話,自己劃一個怪相,以為是道是佛。或者像丹經道書上說,得嬰兒了,裡頭畫一個小孩,等一下從頂上出來,一天到晚還要十月懷胎,多辛苦啊!或者是一顆明珠一顆丹,圓陀陀,光爍爍,那是醫院裡胃鏡下去了,再不然就是得癌症啦!裡頭真有顆丹還得了嗎?這些說法只不過是表達一個意思罷了,你千萬不要著相。得道,得個什麼?無所得!最難就是無所得,一切無所得,不住法相。
  到了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真正的學佛是高度的智慧,第一波羅密,至高無上的智慧。什麼叫第一波羅密?真智慧無智慧,就是老子說的大智若愚,有個智慧的境界,那就糟了。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中庸:「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沒有思想,沒有憂慮,既無煩惱亦無悲,覺性清淨,這是第一波羅密,真正第一等成就的最高智慧。智慧是成佛的方法,成佛的工具,金剛經所講的,就是第一波羅密,成佛的工具。
  然後到了十七品究竟無我,到了究竟無我這一分,他告訴我們真正成佛的工具是什麼,世界上做任何一個東西,都要具備工具,我們要想成佛,工具是什麼?智慧!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你說,我智慧很高,自恃聰明,那你就是第一等笨人。怎麼樣才是第一等智慧呢?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到這個境界無思無慮,是第一波羅密。以這個方法來求佛,學佛,成佛,就對了。
  佛開始已經告訴我們應無所住,到了第十七品,佛再次提起來,第二種說法,又說無住無相。空,無住,無相,是般若的三法印,也就是空,無相,無願,三個大要點。但是金剛經一字也不提空,既然無住無相了,自然空。空與不空,都是落兩邊的話,所以不提;只說無住無相。那麼到了無住,再重複吩咐我們,人生修道,證道,為什麼不能成佛?因為首先身見去不掉,總覺得有我,有這個身體,把身體看得很牢。去身見,去世間之見,把物質世界,空間的觀念,身體,佛土觀念,統統去掉。連西方極樂阿彌陀佛國土,東方藥師如來國土,以及世間法構成的世間國土觀念,統統去掉。換句話說,把所有時空的觀念,身心的觀念,統統放下,要這樣來修持才行。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三心不可得。第二種方法當中告訴我們,你要從自己心理上檢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的也不可得,是名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不可得!
  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我們剛說現在心,我們心裡想現在,已經沒有了,過去了,如夢如幻;所以說,我們眾生的煩惱,就是因為三心認不清楚。三心兩意的,就像剛才我說在理髮店那兩個老頭子,七十幾歲,七七八八的,喔唷,我還只二十幾歲,那早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他還要回想!
  碰到老年人我是最怕的,只好靜靜的做聽眾。他說當年怎麼樣,過去怎麼樣怎麼樣,都是這樣。越老越想起當年事,我當年怎麼樣威風,怎麼漂亮,怎麼了不起。今天說一遍,過幾天來了他以為自己沒有說過,說的又是這一套。所以年輕人碰到老年人,天呀,實在受不了啊!我都受不了,何況年輕人。
  老年人要有自處之道,老年人最大的毛病,思想上困在一個法相,只想當年,因為他不敢想明天,明天靠不住嘛!年輕人決不想當年,只想明天,明天又想明天。所以老年人跟年輕人坐在一起,一個光想過去,一個光想未來,怎麼能合得攏呢!所以我們修道的老年朋友們,年紀到了光想明天好了,明天沒有地方去,就去西方極樂世界嘛!永遠有明天,不要想過去,過去心不可得。
  年輕人也要注意,未來心也不可得啊!你將來如何如何,你將來怎麼樣!你將來跟我一樣,也是老頭子!你將來難道不變成老頭子嗎?那你就很慘了,短命而去對不對?你要活久一點就一樣變成老頭子,一樣老太太。那個未來心不可得,不要去想它啦!
  所以真正的佛法最現實,只有現在,現實,現在心不可得,心安理得,此心清淨的很,這就是佛法。三心不可得,隨時研究清楚,過去已過去,未來且莫算,剛說現在,現在已沒有了,那就很好嘛!
  你們諸位打坐,說坐不下來,那才奇怪;兩腿沒有盤以前過去了,兩腿盤了以後,管它氣脈通不通,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就是盤腿,現在心不可得就好了,不就安下來了嗎?可是大家打坐修道,貪心大得很哪!專想那個未來不可得的,硬想得到它!想自己的臉要像阿彌陀佛那樣面如滿月,頭頂放光,這裡長個眼睛,三千大千世界都看得到,都是在那裡幻想!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TOP

青年同學注意!我一聽到你們年輕人學佛,我頭就大了,先學做人,能把儒家四書五經做人之理通達了,成功了,學佛一定成功。像蓋房子一樣,先把基礎打好。人都沒有做好,你要學佛,你成了佛,我成什麼?要注意啊!要先學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佛法告訴你的就是這個道理,我所說的,可沒有違背金剛經任何要點。
  三心不可得方法講清楚了,到了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無法可得,又對你重複說一道,不住一切法相,你有法可得,住於法相,已經不是道了。是無法無得!
  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告訴你色相空,佛說一個偈子,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他嚴重的指出來,一般學佛修道的大毛病,不是以色求道,就是以音聲求道。佛告訴你這種觀念,這種方法都是邪道,不能見如來,永遠不能成就。
  接著就是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佛法沒有說空,也沒有說斷滅見的空,所以,空觀與斷滅見都不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法不說斷滅相。
  然後最重要的到了,就是三十品一合理相分,如來本體,體相用,成佛之道,法身、報身、化身的道理,一合相的道理。佛固然並不說斷滅相的空,但是,他也不說世間相的有,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是沒有,因其真空,所以能起幻有世界,是偶然暫時存在的世界。一切有是暫時的,並不是沒有,但不是畢竟,而是「畢竟空,勝義有」,並沒有說畢竟有,勝義空。空是一個境界,一個作用。
  佛開始就講,一個人學佛發願,使一切眾生皆入涅槃,度一切眾生,實在沒有一個眾生可度的。為什麼?眾生自性自度,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如不動,不住法相。他為什麼說眾生沒有一個是所度,都是靠自性自度的呢?你教書久了就瞭解,教千千萬萬個學生,那一個學生將來學問好,都是他自性自度的,你教他不過是剌激他一下,使他自己的智慧打開而已。千萬不要以為是老師那裡傳了一個咒子,就像針灸的那一針,穴道扎對,就不痛了。他不痛不是你那個針多麼靈光,而是他的氣血走通了,他自己的氣血。所以,那是智慧的傳授,佛說沒有度人;度盡一切眾生,他說沒有一個眾生是他度的,自性自度,個個都是佛,只要你平實的去做。
  怎麼樣平實的去做呢?金剛經開始就告訴你,怎麼樣叫修行?不要忘記了開頭,第一品穿衣、吃飯、洗腳、睡覺,就是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都說完了。他開頭自己擺一個榜樣給你看,他自己穿上衣服,化緣、吃飯,吃完了,洗了泥巴腳,敷座而坐。也沒有一個學生把他位置鋪好,是他自己來安置,弄弄好,敷坐,把位置拍拍平,然後自己上去坐。
  剛剛弄好,吃飽了想休息,那個學生須菩提不讓他休息,就來問問題了。他肚子還沒有消化,只好開始說法,說到今天晚上,總算說完了,這一本金剛經就圓滿了。

TOP

    後 記

  有機緣整理懷師所講的金剛經,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自己獲益之多,真是不可說,不可說。
  很多年前,在一個十多人的社會賢達聚會場合,懷師也講過金剛經;當時由李淑君同學記錄整理,發表於人文世界,後來又集印出版,書名是「金剛經別講」。
  這本「金剛經別講」出版後,懷師曾囑老古公司的負責人,不可再印;但是由於此書頗受青年人的歡迎,所以又一直印了不少次。那時,懷師人在國外(由此也看出作老師的無奈)。
  嚴格說來,那本別講不能算是懷師的講經記錄,應該說是李淑君同學聽懷師講金剛經的心得著述。改一下書名,改一下作者的名字,一切就對了。
  為了這個原因,重新整理懷師的金剛經講記,成為近年來推動的計劃。要整理出懷師所講的才對,沒有他人的意見。
  袁居士,王居士等,先後曾有整理的心願,他們文筆都好,又是懷師二十多年的常隨眾,結果都因故而作罷。當時古國治同學正在忙於圓覺經的整理,周勳男同學忙著宗鏡錄及其他幾本書;還有些同修同學們,也各自忙著,無法抽暇;最後,只好由我濫竽充數了。
  那段時間,為了老古公司文字的事,我經常來往於海峽兩岸;也從一年多前,行囊中就開始帶著這些稿子,旅途倒也頗不寂寞。客次夜深人靜時,燈下翻閱,真是一服清涼劑,洗刷了白天事務上的煩擾;那個滋味是很難描述的,境界卻是充滿了歡喜讚嘆的!
  今年的三月,終於完工了;整理告一段落,行囊也輕了。四月初我再往北京,在港停留的機緣,我就將此事稟報懷師。當時我不停的說著整理這本講記的感受,自己又是多麼的受益等……我更不斷的讚嘆著講得多麼好!多麼好!多麼好!
  我之所以不停的嘮叨,是有原因的;因為懷師對於出版他的講演記錄,一向并不積極;有時甚至還打破鑼!關於這個情況,接近懷師周圍的人都很知道。懷師常說,三藏十二部佛都講完了,還說什麼?都是多餘!既說了也就過去了,還出什麼書!
  大概我來來去去不斷嘮叨這件事,使懷師心有不忍;也許是他對我的嚕嚕囌囌心生憐憫;總之,這一次懷師聽到我的嚕囌,忽然很意外的提出來一個書名「金剛經說甚麼」!
  啊!懷師終於答應出版了!我當時真是興奮莫名!
  接著,一件極不平常的事發生了,使我對金剛經有些體會。
  四月廿七日下午三點多鐘,我從北京搭機到了香港,由停機坪坐巴士到機場大樓,再乘扶手電梯預備入境通關。正當電梯行進時,上面突然有人大喊:「下去下去,人太多了!」於是人群開始往下走,剎那間,我被人群擠倒了。
  當我明白過來的時候,發現自己坐在已經靜止的電梯台階上。我閉著眼,渾身并無痛楚,想著我大概是死了吧!也好!死了就死了,心中好像也沒有什麼。
  這時忽然聽到有人說:「她在流血呢!」同時我也感到手帕在我胸前擦拭。
  我微睜了一下眼,看見血從頸上流到胸前;我又閉上了眼,不去理睬,空掉這一切的事,空掉身體。我為什麼要這樣?自己并不知道,好像只是順應自然而已。
  那時,我心中清清楚楚,平平靜靜,「善護念」在腦海中閃了一下,就這樣護持著吧!管它是不是護持著呢!我照樣回答他們的問題,告訴他們香港素美的電話……有人用輪椅推我出關,取行李,去醫務室包紮,再到伊莉莎白醫院急救……我隨意護持著心念不動,不去想任何事,或任何問題,既無歡喜也無悲,平平淡淡……
  雖怪血流如注!原來頭破了,幸未傷及頭骨,醫生說要縫五針,又說頭上不能打麻藥針,就是這樣縫!
  一針扎到頭皮傷口上,我突然痛得大叫起來,心中刮起了狂風巨浪,原來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凡夫,原來真刀真槍時,我是一個真凡夫!
  「醫生啊!」我喊道:「你的針一定生銹了,請你先把針磨一磨吧!」
  縫我的人不理我的話,站在我前面的一位男護士,扶著我的頭,用廣東國語說:「你現在還開玩笑啊!我們的針很好呢!縫針的小姐手術也高明哩!你不去想就不痛了嘛!」
  一句話點醒了我,想起來金剛經中佛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無我相,無人相……佛對害他的人尚且如比慈悲,現在縫我的人是救我啊!也不過是針扎而已啊!快丟掉一切相吧!
  我不知道自己丟掉了多少,反正,後來縫的四針就沒有那麼痛了,也許是……那個針已經磨得光滑鋒利了吧!
  這件事過去一個多月了,不管它是否已完全過去,反正人的一生都是大苦不斷,小苦連連。人生的苦,也許只有在苦中解脫;古來禪師們所說,必定要大死一番才行,大約也是從苦中才能明白的意思。所以,沒有苦又怎麼去解脫苦?沒有苦又怎麼能離苦得樂呢?
  懷師在書中說:不苦就是樂。

                   劉雨虹  記
                   一九九二年六月三日台北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