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判官事件, 大大被提醒的點與反省



轉貼自http://tw.myblog.yahoo.com/hwazantv/article?mid=3842


我們除淨土,走別的門我們走不通,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求往生這個門,這個門我們走得通,我們有把握。為什麼?那些門真的要斷煩惱,斷煩惱難!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帶業往生,只要我們有能力把煩惱伏住就能往生。伏比斷容易太多了,怎麼個伏法?一句阿彌陀佛。所以會念,當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不管是歡喜、是憂慮,還是恐怖,還是怨恨,這種念頭一生,阿彌陀佛 把它壓住。什麼念頭都歸到阿彌陀佛,這就把煩惱伏住,這就能帶業往生。所以(?+什麼念頭都歸到?)阿彌陀佛需要這個條件,你伏不住那就沒法子。

(?+什麼念頭都歸到?)→這是大明的理解

伏住煩惱,臨命終時才伏的時候遲了、來不及了,平時要訓練,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訓練。順境、善緣不起貪心,不起貪戀心,喜歡那個心、那個念頭一起來,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取而代之。逆境惡緣、衝突瞋恚生起來的時候,阿彌陀佛,都把它打掉,統統歸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叫會念。

這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像練兵一樣的,臨命終時是打仗,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你就往生了。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可是平常你不練,到臨命終時,你那個五欲七情要是出來,你怎麼辦?立刻就到三途去了。能不能往生是最後一念。平常不用功不行,平常不放下不行,平常什麼都看得很淡,樣樣能放得下,我們的煩惱就大幅度減輕,沒有那麼嚴重了,這句佛號很容易把它換過來。

所以一定要放得下,要知道這個世間什麼東西全是假的,一場空。真的,你把它看成作夢,夢裡得到黃金不會喜歡,起來的時候一樣也沒有;夢裡遇到那些冤家對頭要殺害你,沒事,醒過來的時候也沒有了,全都沒有了。把這個世界看作夢境,把這個世界看作什麼?看作我們旅行觀光來玩的地方,這個地方一樣東西都不是我的,過兩天我又走了。

日本我這一次來是第七次,第一次來住的時間最長,住了二十一天,其他的大概都是一個星期到十天。把世界當作旅遊的地方,觀光旅遊,不是老家,老家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地方將來我們一樣都帶不去,連身體都帶不去,你何必要執著?何必要佔有?這種什麼都據為己有,這個念頭是最糟糕的,這個念頭是三途的念頭,有這種念頭的,沒有不墮餓鬼、畜生、地獄的。這叫真正愚痴,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怎麼會幹這種傻事?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437集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12-4-2 17:09 編輯 ]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轉貼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7_66NzOFK9s



如果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想自己就不能落實。入佛門,頭一關破我執。見思煩惱裡面的見惑,五種,頭一個就是身見。認定這個身是我,一切都是為我身去著想,壞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全起來了,怎麼能跟人家和合?

所以,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不再跟別人對立,不但不跟人對立,跟一切事不對立,跟天地萬物不對立,那叫破邊見。

然­後再破成見,我們講某人成見很深,我以為怎樣;我以為怎樣,就不能修隨喜功德,就不能恆順眾生。必須把成見放下,你才能修隨喜功德,才能夠修恆順眾生,這才是入佛門的第一­步,小乘是須陀洹,大乘是《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雖然才入門,那個功德就不可思議,所以一切諸佛護念,你是真的佛弟子,佛怎麼會不照顧你?龍天擁護,鬼神尊敬。

這樣一­個僧團出現,這個地方就有福了。有沒有四、五個人真肯幹?捨己為人,起心動念為釋迦如來正法久住,起心動念為這個世間一切苦難眾生,不要想自己,把自己忘掉,才能做到六和­敬。

  現在災難現前,我跟大家講過,劉素雲居士也跟諸位報告過,很難得,我們要做怎麼樣看法?要像印光大師所說的,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印光大師的關房我去拜訪過,蘇州靈巖山­寺,關房裡面一個小佛堂,不大,大概只有我們攝影棚一半大,佛像背後寫了一個字,他老人家自己寫的「死」字,這一個字。天天想到,死到臨頭了,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

所以我­們在今天看了「2012」之後,我跟大家說,我們要把今天當作我這一生最後的一天,明天早晨起來,我又是最後一天,天天都是最後一天,你就什麼都放下了,你才能得到清淨心­。來到這個世間兩手空空而來,走的時候還是空空而去,什麼也帶不走!

一心想佛,心裡什麼都不要放,只有阿彌陀佛,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是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是­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就這一念,除這一念沒有第二個念頭,萬緣你才真放得下。

災難來了怕不怕?不怕。我天天想阿彌陀佛,天天想極樂世界,終於時候到了,我去了,絲毫恐­懼都沒有!天天在等待,天天在嚮往,這就對了,這不是消極,這是積極。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當「自在」被用作佛學名詞的時候:

轉貼自佛光大辭典: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名相:自在

釋文: 梵語 ......(音譯伊濕伐羅), ......,巴利語 ......。

又作無礙、縱任。即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做任何事均無障礙。此為諸佛及上位菩薩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稱為自在人。

菩薩所具之自在力,有下列不同種類: 

(一)二種自在,據華嚴經疏卷六所載:

(1)觀境自在,謂菩薩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達一切諸法之圓融自在。
(2)作用自在,謂菩薩既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即能由體起用,自在現身說法,化導眾生。 

(二)四種自在,據辯中邊論卷上、大乘莊嚴經論卷五載,指第八不動地以上菩薩所具之自在力:
(1)無分別自在,謂捨棄一切功用之行而得無功用法,於一切法遠離分別之想而得自在。
(2)剎土自在,又作淨土自在。謂能自由生於各種國土而令諸國土清淨。
(3)智自在,謂至第九善慧地即得無礙智,於說法教化任運自在。
(4)業自在,謂至第十法雲地即無煩惱業縛,更無障礙。

又自在王菩薩經卷上亦列有四種自在:
(1)戒自在,謂由修行具足戒而諸戒具足,所願皆成。
(2)神通自在,謂具足眼通、耳通等五通而所欲無礙。
(3)智自在,謂具足陰智、性智等五智而無滯自在。
(4)慧自在,謂修得義無礙智、法無礙智等四無礙智,能通曉諸法,詮釋經典之章句。 

(三)五種自在,據大寶積經卷六十八遍淨天授記品所載:
(1)壽命自在,謂菩薩雖已成就法身之慧命,了無生、死、夭、壽,然為度脫有情,遂以諸方便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而無有罣礙。
(2)生自在,菩薩為度脫有情,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而去、住無礙。
(3)業自在,菩薩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現神通,或說妙法,或入禪定,或修苦行,所作之利他行業皆勝任無礙。
(4)覺觀自在,覺,即粗心;觀,即細心。菩薩化導有情,雖有思惟,然遠離散亂,隨願度脫而平等無礙。 

(四)八種自在,據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三所載,如來法身具足八自在,即:
(1)能示現一身為多身,
(2)示現一塵身而充滿大千世界,
(3)大身輕舉遠到,
(4)於一土而化現無數不同之身,
(5)眼、耳、鼻、舌、身之功用互通,
(6)得一切法而如無法想,
(7)說一偈義而經無量劫,
(8)身遍諸處而猶如虛空。 

(五)十種自在,據舊華嚴經卷二十六「十地品」載:
(1)命自在(梵 ......),又作壽命自在、壽自在。謂菩薩於長劫中住持壽命,化益眾生無窮。
(2)心自在(梵 ......),謂出生阿僧祇三昧而入於深智。
(3)財自在(梵 ......),又作資具自在、眾聚自在、莊嚴自在、物自在。謂菩薩以大莊嚴來莊嚴一切國土。
(4)業自在(梵 ......),謂菩薩於諸業得大自在,而隨時受報。
(5)生自在(梵 ......),又作受生自在。謂菩薩自在受生於一切國土。
(6)願自在(梵 ......),謂菩薩隨所願於隨時隨處成就菩提。
(7)信解自在(梵 ......),又作解脫自在、信自在、勝解自在。謂菩薩於一切世界能見諸佛充滿。
(8)如意自在(梵 ......),又作神力自在、神變自在。謂菩薩能示現一切大神變。
(9)智自在(梵 ......),謂菩薩於念念中,示現覺悟如來之十力無所畏。
(10)法自在(梵 ......),謂菩薩示現無量無邊之法門。 

行六波羅蜜可成就十種自在,即
行法施、無畏施、財施,可順次成滿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
持戒行能成滿業自在、生自在;
精進行能成滿願自在;
忍辱、安受、通達等三忍行能成滿信解自在;
靜慮行能成滿如意自在;
般若行能成滿智自在、法自在。 

十自在於諸經典中,其名稱與順序略異。如舊華嚴經卷三十九離世間品,列舉眾生自在、剎自在、法自在、身自在、願自在、境界自在、智自在、通自在、神力自在、力自在等十種自在,各自在中又分十種自在,遂成百種自在。

〔新華嚴經卷三十八、卷五十三、法集經卷三、寶雨經卷四、梁譯攝大乘論卷下、顯揚聖教論卷八、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七、華嚴經疏卷四十七〕p2518 」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