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實踐篇】作習慣的主人

【實踐篇】作習慣的主人

TOP

台灣交通大學的游伯龍教授在二十幾年前提出了「習慣領域」的學說,談到人對事物的習慣在大腦的電生理研究中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電網(circuit patterns),利用影像檢查,發現每一個心念想法或行為都對應著一種腦部影像的電網模式,只有曾經存在、記憶過的電網才能被使用。反過來說,人們也只會去使用固有的電網來生活,而要想跳出被固有電網侷限的人生,就要不斷擴展習慣領域。


游伯龍也提供了幾個工具方法:
首先是光明的心態,發掘自己生命的獨特性,同時帶有信心去面對挑戰,把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都認為是幫助我們成長的機會,對自己的工作和人生懷著使命感並勇於負責,此外也要去欣賞萬事萬物而心存感激。


再來第二個工具箱,則是要改變思維和學習的模式,包括更虛心更積極的學習、模仿高尚的模範人物的境界,常常從別人或整體的角度來體諒理解事物,並適時的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常常退一步思考就會有轉機。概括而言,其實就是不斷的擴充自我看事情的生命層次,提升自己。


一項技能或專業的形成,大致上可從無意識無能力、有意識無能力,進而達到有意識有能力,最後內化為無意識的有能力,從習慣發揮出強大的能量,成就卓越,因此常常有人說命好不如習慣好。


春天已悄悄上了枝頭,在新的一年裡,與其期待好命,不如改變一下思維,從建立好習慣開始著手。◇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