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1234
發新話題
打印

歷史上的佛陀-釋迦牟尼佛

【以下故事內容錄自釋迦牟尼小百科】
由於生來具有喜歡思考的性格,釋迦牟尼佛對於生母早逝感到憂鬱;他也體悟到當時
印度的局勢,在強國環伺下,小小的迦毘羅衛國未來難逃滅亡的命運。這在在使年少
的太子早熟憂鬱。

傳說,太子在十四、五歲時,參加迦毘羅衛國的農耕季時,看到五百隻牛拖犁耕田,
翻起土壤中的小蟲,小蟲被小鳥啄食,而小鳥又隨即被凶猛老鷹叼走。
他深感自然界與人類是同樣存在著弱肉強食的殘酷現象。情形令他感到悲哀,
甚而經常陷入沉思冥想。

TOP

婚姻與家庭

太子這樣的表現,淨飯王非常擔憂,深恐太子有一天會出家。在他十九歲那年,
淨飯王為他迎娶美麗的表妹耶輸陀羅為妃。

耶輸陀羅後來為太子生了一個兒子,這孩子是在太子出家前誕生的,因此取名為
「羅睺羅」,意為「障礙」,指來拘絆釋迦牟尼人生障礙。不過,兒子的出生
並未改變釋迦牟尼出家的念頭。後來羅睺羅也沒有承繼迦毘羅衛國的王位,
反而在年紀很小的時候,跟隨他的父親釋迦牟尼出家,成為第一位沙彌弟子

TOP

王宮生活

關於這段王的生活,釋迦牟尼佛後來在王舍城祇樹給孤獨園,對弟子第一次說法中
曾生動地描述這段回憶記載在《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大品柔軟經>第一:

比丘們呀!在還沒有出家前,我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我家的宮苑中有
著池塘,漂浮著美麗的蓮花,在房間裡也時常飄浮著旃檀的芳香。
我所穿的,都是伽尸所產的最上等的布帛。有三處宮殿供我住用,
冬天就住在冬殿,夏天就住在夏殿裡,以歌舞取樂。出門時,
自有一把白傘為我遮太陽。別人以米糠拌飯供養傭人和寄住的人,
我家共養給傭人的卻是米飯和肉。宮殿中的歌妓舞樂永不停歇。
當我想到園中遊玩時,便有眾人簇擁著我,侍服著我…….

這樣富貴豪華的生活並沒有帶給年輕的悉達多快樂。生活裡的種種觸動彷彿
告訴他絢爛美麗的背後隱約存在著一個可能更本質的事實,在這不安的懷疑中,
悉達多知道自己應該要有所行動和追求。

TOP

釋尊的表白

在後世的佛傳故事裡談到釋迦牟尼佛出家的有名故事是「四門遊觀」,大意是淨飯王
為了使太子高興,派人載他出城到郊外遊覽,前三次出遊,分別遇見老人、病人、
死人等悽慘景象,令他沉思不已。最後一次出遊時遇見一位安詳清高的沙門,

因而引發太子發覺人類的病、老、死等悲慘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同時想努力追求

解脫的心境。關於出家的心境,釋迦牟尼佛在往後的說法中,曾做這樣的表白:

我年輕時,雖然過著奢侈的生活,但是常常在想:一般人們如果看到別人
衰老或者病痛苦腦,都認為是他人的事,與自己無關,一點也不在意,
毫無憐憫或同情之心,甚至對於他人的死亡也是如此。從不把它對照自己
本身,深切地考慮自己有一天也會如此面臨哀老、病苦,最後死亡。
然而,我看到別人老、病、死,就將它和自己本身對照,而為它煩惱、

悲傷。因此,對於自己現在的健壯,生命力的驕傲完全斷除。


從平凡的表白中,可以感受到釋迦牟尼佛有著比平常人更敏銳的感受,感受到生命的
苦。在《經集》中的<出家經>裡,阿難曾對佛陀的出家有一個觀察:

佛陀是怎麼樣出家?是怎麼樣地觀察,所以大大地喜歡出家?我(阿難)
想知道佛陀出家的動機。「家居是狹隘而又厭煩,又為塵垢所發生的地方。
可是,出家卻是寬廣而又無煩惱。」佛陀這樣觀察,所以佛陀出家。
佛陀出家以後,必去因身所引起的惡業,拋棄因語言而發生的惡業,
普遍地使生活潔淨


[ 本帖最後由 水明珠 於 2009-11-19 09:59 編輯 ]

TOP

盡去繁華的悉達多,為何選擇苦行?

釋迦牟尼佛出家的決心,任誰也無法動搖。為了表明決心,他以寶劍削去頭髮,
就此捨棄富貴,邁向了僧侶的道路。

要往哪兒去?

離開了國境,釋迦牟尼佛先來到恆河邊的吠舍離,隨後,渡過恆河往南方的摩揭陀國去。
當時有兩個代表新文化的中心,一個是恆河北邊的憍薩羅國,一是恆河南邊的摩揭陀羅國,
有名的沙門、哲學家都雲集在兩國,對於求道者而言是很理想的修道場。

釋迦牟尼佛選擇摩揭陀羅國的原因主要是:憍薩羅國是迦毘羅衛國的宗主國,距離釋迦國

太近,很容易被父王找到,因此選擇了距離迦毘羅衛國有400公里遠的摩揭陀羅國。
當時
摩揭陀羅國的首都王舍城,宛如今天的巴黎、紐約,人文薈萃,正是「六師外道」大排
論陣的地方。

釋迦牟尼佛初進王舍城,學著其他的沙門,白天托缽乞食,晚上悽身在郊外靈鷲山。這是
多麼新奇的生活!以往三餐富足,錦衣華夏,現在每一口飯時都要靠他人佈施,晚上必須與
蟲草同眠,釋迦牟尼佛的新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TOP

在苦行中學習禪定

帶著饑渴慕道的心,釋迦牟尼佛每天在苦行林中,探訪沙門和哲學家。
印度最苦老的修行法門是禪定瑜珈,最前衛的修行法門是苦行,
他決定一一去學習與體悟。

禪定,又稱為瑜珈(Yoga),是一種內觀工夫,行者透過盤腿而坐,
調節呼吸,能使精神統一。透過禪定,去除妄想,心如明鏡,能逐漸
清澈思考世界現象和人生問題。有些行者透過禪定,能產生不可思議
的神通力量,當時有名的禪定仙人有兩位,阿羅藍仙人和鬱陀仙人,
釋迦牟尼佛前後跟隨過他們。

TOP

高深的禪定境界

無所有處定:阿羅藍仙人的禪定境界到達「無所有處定」,
這是很高的禪定境界,於超越物質的世界入禪定,到達此境界,
心中無念無想,無對象可執著,所以心能自由。釋迦牟尼佛天生
就是禪定家,在短短的時日裡便達到和阿羅藍仙人一樣的境界。
雖然進入禪定時心能獲得一時的平靜,但是一出定後,又恢復
平常的心,煩惱不斷,因此他認為這不是解脫之道。

TOP

非想非非想處定:接著,釋迦牟尼佛去追隨鬱陀仙人,「非想非非想處定」
是仙人的禪定境界。這時雖然有「想」,但這「想」已不能起什麼作用了,
屬於輪迴世界的最高境地。釋迦牟尼佛也很快達到了這樣的禪定經驗,
成為高深的的禪定家,可是,他認為這樣的禪定境界仍無法根本解決
他的困惑與苦惱,不是他所追求的。儘管仙人盼望釋迦牟尼佛能接替
他領導眾弟子,但被釋尊婉拒。

接下來,他打算加入苦行的行列,體驗另一種截然不同的修行方法了。

TOP

是什麼樣的一首歌,讓沙門瞿曇放棄堅持六年苦行?

太子為求真道故,淨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設有乞者,亦以施之,
或日食一米,或復二日,乃至七日,食一麻米,時憍陳如等,亦修苦
行,供奉太子,不離其側。___《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三

------------------------------------------------------------

尼連禪河畔的苦行僧

在摩揭陀國的尼連禪河畔,年有著這般景象:酷暑的氣候下,蓄著糾結
長髮的瑜珈行者,全身裸體,或僅以一塊白色棉布遮身,他們坐在鹿皮
上打坐,有的在練習各種瑜珈。像是不停地唸誦咒語或禱詞;在營火中央
坐禪,忍受高溫酷熱;將身體倒掛在樹上;裸體躺在荊棘或鋪滿鐵釘的板上;
終日不眠或斷食數日、數月以上。河岸邊也有苦行者進行淨化儀式。
他們可能正在河中坐禪或沐浴。四處瀰漫著安靜、和平、與世隔絕的氣氛,
但也令人油然升起敬畏之心。

這就是二千五百年前的苦行林景象。釋迦牟尼佛也加入了苦行的行列,
嘗試各種苦行,想盡辦法讓肉體飽受痛苦煎熬。他每天只吃喝很少的的食物,
幾近絕食,經典裡甚至說一天只吃ㄧ粒野麥和一粒米食,到最後,身體瘦如
枯柴,氣如游絲,幾乎死亡。

遠在迦毘羅衛國的淨飯王聽到太子苦行傳聞,派遣了五名勇士前來釋迦牟尼佛
身邊,保護他。這五位勇士是憍陳如、跋提、婆波、摩訶男和阿說示,後來也
一起出家,跟隨釋尊苦行。他們認為,釋尊經由這般苦行鍛鍊,總有一天可以
達到開悟解脫





[ 本帖最後由 水明珠 於 2009-11-23 09:18 編輯 ]

TOP

放棄苦行


但是,釋迦牟尼佛想不透,為什麼以前修習古老的瑜珈禪定,
無法得到解脫,而今這般劇烈的苦行絕食,幾近到死,
竟也沒辦法平息心中的苦惱恐懼?一切仍在困境之中,
一點進展也沒有。這究竟是為什麼?他反覆思考,絕望極了,
看來苦行並不是接近真理的道路,那麼到底該怎麼走下去?

傳說,在原野中傳來一個唱遊人的歌聲:
「………琴弦太鬆則音不成調,太緊則聲音不悅耳,不鬆不緊
才能使琴音和諧優美!……」陷入困頓的釋尊聽到了這歌聲,
剎那間被震醒了,他霍然明白人的身心就像琴弦一般,只有離開極端,
才有可能趨向讓心靈平靜安穩的真理。因此,他決定放棄苦行。

拖著衰弱的身體,釋迦牟尼佛走向尼連禪河畔,在河中把身體洗淨。
由於身體很虛弱,使他必須攀住樹根,才能從河裡勉強起身。
這時恰巧有一位牧牛少女難陀波羅經過,看見釋迦牟尼佛,供養了
一碗溫熱的乳糜。釋迦牟尼佛接受乳糜一飲而盡,慢慢有了體力。
從這時起,釋迦牟尼佛開始飲食,恢復了健康,幫助日後在禪修
方面得以突飛猛進。

原來修行不能只重精神的需要而忽略身體的需要。只不過,憍陳如等
五個隨從比丘看見他們所敬愛的釋尊竟然放棄苦行,接受供養,都認為
他已經墮落,想重回人間過著奢華生活。他們唾棄並離開他,到了
波羅奈城附近的鹿野苑,繼續修苦行去了。

TOP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前,與魔王如何交戰?

洗淨了身體,喝了牧女的乳糜,釋迦牟尼佛一路來到菩提迦耶,他的內心
已經有了定見:苦行與樂行都是極端,無法幫助人們達到理想境界,
唯有奉行中道,才能到達完善!他決定要以中道的態度來面對修行。
來到濃蔭的菩提樹下,他以乾草鋪席,盤腿靜坐,下定決心精進思維:

「我今若不成正覺,寧可碎裂此身,終不起座!」


釋迦牟尼佛這一坐坐了多久,後世的佛傳經典中有不同說法,有說七天,
有說二十八天或四十九天,總之,他是日復一日,夜復一夜,進入很深的禪定。
到了一天的傍晚,釋迦牟尼佛身心徹底獲得了寂靜凝定;到了深夜,獲得了
無比的神通力;到了黎明,體悟了能使人離苦得樂的真理。天剛破曉,
釋尊仰望明星,終於澈悟成佛!

釋尊在樹下成道之後,又在菩提樹的附近停留了幾個星期的時間,繼續思索著
剛剛才悟出來的道理



[ 本帖最後由 水明珠 於 2009-11-23 09:58 編輯 ]

TOP

降伏魔王波旬


時隔二千五百年,我們能知道這段漫長的禪定思維過程是怎麼回事嗎?
在原始經典中,並未敘述這一段佛陀得道的經過,但是在後來的佛典卻有
許多精采的描述,描寫釋迦牟尼佛降伏魔王波旬的經過,故事雖不盡相同,
大意是如此:

魔王波旬,恐懼釋迦牟尼佛即將成佛,如果他真的成佛,魔宮的子孫便會減少,
所以波旬來到正在禪定中的釋迦牟尼佛面前,誘惑他:如果放棄成佛,即可使
他成為支配世界的偉大國王。事實上,當釋尊初出生時,就有一位先人預言釋尊
如不出家成佛,必可成為支配世界的轉輪聖王。所以,此時的釋迦牟尼佛當然
不會為波旬的說辭所動。

接著,波旬用大自然的破壞力,向釋迦牟尼佛瘋狂襲擊。人類遇到無法抗拒的自然
災變之際,就會感到自身的渺小,升起怯弱之心,祈求神靈的保佑。天魔波旬了解
人性的弱點,所以在震怒之下,發動了狂風暴雨和酷寒,阻饒釋迦牟尼佛。可是,
無畏的釋迦牟尼佛繼續禪定,平靜如常,不動聲色。後來得目真鄰陀龍王見而以
己身護佛。

天魔見到利誘威脅,都不能使得悉達多改變成佛的初衷。最後便使出了最惡毒的武器,
派遣了他的三個女兒,以美色情欲來破壞悉達多的定力。三個魔女撩撥姿色,極盡挑逗,
可是,釋迦牟尼佛運用神力把它們變成醜婦,倉皇逃走。釋迦牟尼佛戰勝了種種試探,
震撼了魔宮,使得波旬遁形逃走。也有經典描述魔王波旬所有射向釋尊的恐懼、貪婪、
欲望等等的箭矢,都化成蓮花,紛紛飄落在釋迦牟尼佛身上,無法加害,反而成了祝福。

TOP

突破最後的我執



其實,所謂的魔(mara),是指障礙,它不是來外境,而是生自內心。
那是釋迦牟尼佛克服了所有障礙—他所深藏的恐懼、誘惑、貪欲…,
全部化做魔王波旬向他襲來,這也是「我執」的最後一擊。聖嚴法師在
他所著《佛教入門》書中,有很好的詮釋:

「他(釋迦牟尼佛)……接受了各種生理、心理及自然界的衝刺和考驗。
當他正要擺下一切人間的欲望之時,慾望的火焰卻更旺更盛起來;
他對那些迷戀的情愛、生存和悅樂的渴望與回憶,必須要用堅定的
信念來與之戰鬥。那些東西,卻是人類賴以生存求上進的根源,
但也均係苦難的泉源。因此,人若到了將要和這些東西告別的關頭,
它們便會猛烈地在心中浮現出來,榮譽、名聲、權力、財富、愛情、
家族生活的樂趣,以及來自週遭的寵愛等等,一切的喜樂和歡悅的
誘惑之相,全部湧現在眼前。這種景象使他感到困惑:可是,終於
在智慧的決斷之下,突破了人類智慧和人格的極峰,完成了究竟無上
的佛果。他的心境,從波濤洶湧的狀態,進入了平靜如鏡的狀態:
從此之後,永無波浪,也沒有漣漪,唯是一片深廣無邊與澄澈清涼,
容受一切,包舉萬類,而又絲毫不受他物的騷擾。」

TOP

成佛後的釋迦牟尼佛原無意於傳法,梵天如何啟請勸說?


我證甚深微妙之法,最極靜寂難見難悟,非分別思量之所能解,惟有諸佛
乃能知之,……若以此法為人演說,彼等皆悉不能了知,唐捐其功無所利益,
是固我應默然而往。……《方廣大莊嚴經》卷第十
----------------------------------------------------------------

「緣起甚深!」這是古經中的一句偈語,去道出了佛陀剛得道後的心情。
佛陀初識「緣起」,反覆思量他所得到的智慧喜樂,忽然他生起這樣的心思:
「我是否應該將這樣體悟告訴他人呢?我所體悟到的緣起奧妙難懂,是以前人
未曾說過的道理,若非已經成佛者,是很難了解的。一般世人貪於享樂愛欲,
即使對他們說了,也無法領悟其中精妙。算了,還是別浪費心力,也許我應該
保持緘默,遠離人世。」


TOP

梵天勸請

佛陀決定保持緘默,不要向世人說法。世界最高的天神梵天知道了佛陀的法,
很著急,便來勸說佛陀:「如來如果不說法,想保持緘默,那麼世間只有壞滅一途。」
梵天向佛陀合掌:「世尊,我祈求你說法吧!有些塵垢很少的人,如果不聽聞正法,
恐怕會墮落,如能聽聞正法,必能了悟。」

梵天反覆勸請了三次,於是,佛陀以清淨法眼觀察世間。眼前浮現這樣的景象:
在一蓮花池裡,有些蓮花深深沉入池底,永遠無法到達水面;有些盛開在水面上;
有些則幾乎觸及水面。深沉水底的蓮花永無開花的一日,在水面上開的花已經
脫離困境,而幾乎觸及水面的花只要給一點協助,就可以綻放。

相同的,眾生也分為三類:第一種人頑冥固執,無法聽見正法,辨識正途:
第二種人已經找到真理,不需要教悔;第三種人仍在尋找道路。釋尊了解到
第三種人的需要,只要適時給予幫助,就能找到正確的道路,這就是他說法的對象。

TOP

慈悲本懷

梵天勸請的故事記載於許多佛傳經典中,這個故事的意義在於表達佛陀面對
世間的猶豫躊躇。畢竟在當時印度社會中,反婆羅門思想的傳布,是需要
很大的勇氣。再加上這麼奧妙的法該如何說起?該用甚麼方式呢?
這個深妙的法能否為世人所接受,佛陀剛開始並沒有把握。

最後真正促使佛陀決定走向世人說法的,是真實不移的慈悲,當初觸動
佛陀放棄宮中生活,進而走向出家之路的便是這慈悲。佛陀對身邊的事務
往往有著超乎常人的同理心,所以感同身受地去體會到世間萬物的痛苦,
便是這份心情讓他能夠體悟到解脫之道,最後並決定向眾生宣說他的教法。
《華嚴經》曾說:「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
而不證得。」

而佛陀決心走向世間向世人說法後,從很深的禪定中出來。這時,有兩個商人
兄弟帶著商隊經過附近,見到佛陀供養了豐富的食物。佛陀得到了體力,
便開始了教化旅程。這時佛陀三十五歲,從此展開了四十五年(註)的教化工作,
直到八十歲過世為止。佛陀一念之間,下定了宣揚佛法的決心,而那一念
為世界開展出一大宗教文明。


  註:據佛經記載,佛陀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
      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遂開啟佛教,弘法45年。
      年80歲左右在拘尸那迦羅城示現涅盤。另一說為30成道,弘法49年。


[ 本帖最後由 水明珠 於 2009-12-6 11:02 編輯 ]

TOP

佛陀初轉法輪,最初的第子是誰?傳的是甚麼法?
初聽聞妙法,心中滿歡喜:聞法及斷取,聽後滅貪慾。

-
五比丘之ㄧ 阿若憍陳如長老偈
---

釋迦牟尼佛最初的說法,稱為「初轉法輪」。踏出第一步是最困難的。
該往哪兒去說法?該說給誰聽?從菩提伽耶啟程後。釋尊一路想著先
向誰說最適合。傳給最初教他禪定的兩位老師吧?他們一定可以了解
我所領悟的真理。可是,打聽之後發現二位老師已過世。於是佛陀又
想起了先前和他一起苦行、又照顧他的五位比丘,應該先和他們分享
這生命之道吧!

TOP

與五比丘說「中道」

決定之後,釋尊沿路托缽,前往波羅奈城附近的鹿野苑。五位比丘鄭在樹下禪坐,
由於他們對釋尊有誤解,因此,遠遠看見釋尊,便彼此商量好:「那個墮落的
沙門瞿曇來了,我們不要迎接他,也不要理他。」然而,當釋尊漸漸地走近時,
五個人卻又各自違背約定,一人起身迎接,一人為他安排鋪坐,一人接過佛陀
手裡的缽,一人拿水幫他洗腳,一人送來擦腳布。雖然如此,五比丘心裡仍舊
輕視他。

「比丘們,好好聽著,我已經是開悟的佛陀,超越生死的如來,我要為你們說法,
你們也必將開悟。」釋尊一連三次對他們這麼說,它們三次拒絕,於是
釋尊對他們說:「你們過去曾聽我說過如此自信的話嗎?」

他們回答:「沒有。」於是仔細端詳,今天這個瞿曇的確與往日不同,
充滿自信光耀,具有聖神威嚴。就這樣,他們被佛陀的誠摯打動,
準備好好聽他說法。

釋尊開始對他們說法:「世間有兩種極端,是出家人所不應該親近的,
那究竟是什麼?一個是耽溺於愛欲,另一種是走極端的苦行,這兩種
對解脫開悟都無益處。只有行在中道上,才能開智慧眼,到達生命的
最高悟境。」

這段話不但是說明了佛陀當初為什麼捨他們而去的因由,也引導他們遠離
欲樂和苦行的「中道」。中道的內容是什麼?就是四聖諦中的八正道。
隨後佛陀為他們開是四聖諦、八正道。

在日以繼夜的說法與討論中,聆聽教法的五比丘心境逐漸成熟。其中,
憍陳如第一個當下開悟,成為阿羅漢。釋尊開心的歡呼:「憍陳如開悟了,
憍陳如了悟了。」因此稱他為「阿若憍陳如」(意思是了悟憍陳如),
是第一號佛弟子。後來其他四人也陸續開悟。那時,這世間已有六個阿羅漢。


[ 本帖最後由 水明珠 於 2010-1-22 11:33 編輯 ]

TOP

佛法僧三寶具足

這就是佛陀初轉法輪的經過,也算是佛教在宗教史上正式確立。它
的意義有三:

1.佛教思想中最基本的「三寶」,即 「佛、法、僧」具足
「佛」指的就是了悟解脫的佛陀本身,「法」便是佛陀初轉法輪所說的教法,
  而「僧」就是指體悟正法的五比丘。從此,信者必須皈依三寶,才算是佛教徒。


2.佛陀的信仰理論成形而趨於完備:

這是佛陀第一次向世界展開正法,藉著和了解當時哲學思想的五比丘討論辯證,
   佛陀完備了整套的信仰理論。


3.出現僧團雛型:

五比丘是佛陀第一批出家弟子,加上佛陀在內,有了六人的僧團雛型,這是日後展開

   教化的核心小組。



TOP

最初的居士和信女

自從憍陳如等五人皈依佛陀以後,佛陀就常帶著他們行化在縛囉迦河的沿岸,那裏的一切,
都是很適宜佛化的地方,佛陀對這個地方非常中意,因此就暫時住下來。

有一天早晨,黎明的曙光正向著大地開展的時候,佛陀在河畔用水洗面,洗後在河川
的岸上散步。正在這個時候,縛囉迦河的對岸,好像有一個發狂的青年,見到佛陀,
忽然大聲狂呼的脫去鞋子,從淺水的河中奔向佛陀而來,口裏還不斷的叫著:
『我苦啊!我苦啊!……』的聲音。

這一位青年,從河水裏走上來,佛陀用慈愍的眼光看著他,他也懷疑的看看佛陀。佛陀
的相好威嚴,終於警覺了這位青年。他心裏想,近來常聽人說這裏住有一位大徹大悟的
佛陀,恐怕一定就是他。青年即刻恭敬的跪在佛陀的面前說道:

『您是不是大慈大悲的佛陀?請你慈悲的救救我,我是迦尸城的耶舍,我給生活困惑得
實在不安。旭日高昇的白天,聲色財利,因擾得我沒有休息的時候;華燈初上的黃昏,
舞姬們又集合起來舉行豪華的宴會。當初,我也會為此陶醉迷戀過一時,但日子久了,
我真尋找不出這其中的樂趣。昨夜,當宴會席終的時候,我拖著疲乏的身體,頹靡的回室
就寢,正在昏沉朦朧的當兒,我做了一個恐怖的惡夢,再也不能入眠,我就從床上起來,
走出寢室,忽然看到我私愛的舞女同一個音樂家正在戲弄,我當時再也無法忍耐,瞋恚
的怒火在我的胸中燃燒起來。我的神經也就錯亂,因此發狂的就在午夜離開家庭,我一路
盲目的狂奔,像有甚麼力量似的,使我剛到黎明的時候走到縛囉迦河的這邊來。我看您大概
就是被人稱做大覺者的佛陀,請您救救我,我的心中實在苦悶得很!』   


轉載自http://www.fgs.org.tw/master/mas ... hy/Sakyamuni/23.htm      

TOP

 77 1234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