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淨界法師主講

丁九、天耳普聞願(七)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講眼根的殊勝,這個地方講極樂世界果報體的耳根殊勝。那麼極樂世界的耳根是怎麼樣呢?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國中的天人,他的耳根能夠聽聞種種的聲塵, 他的範圍能夠聽聞百千億億諸佛所說的佛法,而且能夠受持。這個受,就是了解義理叫受;持,就是明記不忘叫作持。能夠了解義理,又能夠明記不忘。這個是講到他的耳根的功能,能夠受持諸佛所說的妙法。

古德講到這個五種神通,說菩薩成就五通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堅固菩提心。菩薩因為能夠見聞眾生所受諸苦果故而厭離苦因, 因為能夠見聞眾生所受的種種樂果故而欣求樂因。我們一般人對於造殺盜  淫妄不知道怕,因為他沒有親自看到這個果報出現,所以他不知道怕。因為造業的時候果報不是馬上出現,是來世才出現,所以他的恐懼心沒辦法生  起。但是,如果菩薩成就五通,他能夠親自看到這個人因為造業的關係來生 到地獄去,他對他自己行為的惡業會產生厭離的感覺。

《宗鏡錄》引用《大智度論》裡面一個故事說,一個阿羅漢成就無生法忍以後,在禪定當中看到他過去生到地獄受刀山油鍋的果報,身為一個阿羅漢他嚇得全身毛細孔出血!你就知道這個地獄果報的可怕。你看到這種果報以後,自然地就不敢去造這個惡業了。所以它本身對於堅固一個人的道心有幫助,因為他實際看到因果的出現,而不是聽聞而已。

第二個,這個菩薩具足五通,能夠積功累德。他能夠游諸佛國,一方面親近供養諸佛,一方面能夠成熟、利益有情,能夠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沒有神通,你就離不開三界,就不能親近十方諸佛,就喪失很多的上求下化的機會。為什麼?這個叫作報障,你的果報體障礙你的願望。你很想要親近諸佛,你很想要廣度眾生,但是你的願望,你這個果報體它沒有提供你這個功能,它沒有這種功能來完成你的願望,你叫作空有願望。因為娑婆世界果報體太羸弱了,你哪裡都不能去。所以,對一個菩薩——一個有志向的菩薩來說,成就五通是非常重要,它能夠實踐你的理想。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十、神足無礙願(九)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個神足就很重要了。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他的整個行動力就靠這個足)他的神足通是什麼相貌呢?於一念頃的時間能夠超越百千億億的諸佛國土,在一念頃。

我們可能很難想像他的功德,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你看經典上說,目 犍連尊者是所有阿羅漢裡面神通第一的。他有一次在聽佛說法,他就感覺  說,哎喲,我上次坐在前面聽佛陀的聲音是這樣子,為什麼我這次來晚了在後面聽,聲音還是這樣子呢?那到底佛陀的音聲有多大呢?能夠有多遠呢?他要測試佛的音聲,就用他的神足通一直飛一直飛。飛到最後,竟然飛離了 娑婆世界,到了他方的佛世界去了,飛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個地方是一個佛陀的莊嚴的國土,這些菩薩看到目犍連尊者,說,哎喲,怎麼來了一個小蟲?佛陀說,哎呀,你不要輕視他,他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大弟子,他要測試佛的音聲跑到這個地方來。目犍連尊者一心一意地在聽佛的音聲,結果飛離娑婆世界以後,他回不來了。這個時候,他方的佛陀就跟他講說,你要憶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後來目犍連尊者仰仗佛力才飛回來。

所以,一個阿羅漢的神足通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在極樂世界提供的神足通,是在一念頃超越百千億億諸佛國土。你去跟阿羅漢一對比就知道了,菩薩的神足通不可思議。

神足通這句話其實是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是到達的意思;第二個是轉變的意思,我們叫如意足。

到達就是我們經文所說的這種神足通。這個神足通有粗細的差別。在初地之前的神足通是粗淺的,他的相貌是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你從這個地方到台北,你是用身體直接飛過去的,就像那個鳥,如鳥飛虛空,無有障礙。初地以上的菩薩的神足通,是精細的神足通,叫作此沒彼出,一念即至。你從這個地方到台北去,你不用飛,你在這個地方消失掉,在台北直接現出來,就是我們這個地方說的「於一念頃」,他不用靠身體飛。這個是要初地以上的神足通才做得到,它有到達的作用。

第二個,轉變。轉變就是可以把物質作轉變,把大的變成小的,把小的變成大的,把一變成多,把多變成一。在初地之前的變化,最多不能超過七天。你看阿羅漢可以把石頭變成黃金,但是七天後它自動又變回來,因為他沒有那個道力來改變物質的本質。但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把石頭變成黃金以後,這個黃金就永遠是黃金,它不會再變回來,永久的改變。

所以這個神足通有到達跟轉變兩層意思,也各有粗細的差別。

當然,這個神足通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古德說,在極樂世界的人民這個神足通,產生最大最大的作用就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供佛用的。我們都知道,福德的產生要心境的相應,你有布施的心,你還必須找上一個殊勝的田。我們上次講過,你供養一百個持五戒的,比不上一個修十善的;你供養一百個修十善的,比不上一個初禪……乃至於比不上二禪三禪、初果二果,乃至於比不上佛陀。在修福報的時候,你的田是很重要。末法時代為什麼我們很難修習很大很大的福報?就是你找不到一個殊勝的田。

你看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諸位都知道,他叫無貧尊者。他出家以後,他那個缽很特別。那些貧窮人家把粗劣的飲食放到阿那律尊者的缽裡面,只要進入他的缽,入此缽成甘露味。他吃不完,他把他缽裡的東西拿出來分給他師兄弟的時候,又變成粗陋的飲食。因為它是福德所招感的。

阿那律尊者以前是個農夫,他經常去田裡面耕種。在山上住一個辟支佛, 這個辟支佛七天下來托缽一次。結果有一次他下來托缽的時候,托了空缽而回了。這個農夫看到這個辟支佛,一個修行者,他覺得很可憐,他七天才吃 一頓飯,這次又空缽了,他就把自己的便當施捨給這個辟支佛。從那以後, 他就天上人間永遠不遭受貧窮的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遇到一個殊勝的  福田,一個辟支佛。所以,我們今天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那的確是能夠快速地積集資糧。當然,這個地方神足通就很重要,它可以把你的願望轉成實際 的行動,而不是在心中觀想而已。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3-4-6 13:17 編輯 ]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十一、他心悉知願(八)

我們看第十一個,他心悉知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這個是五種神通的第四個,他心通。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假設他不能夠見(這個見就是通達),不能夠通達他人的心識,不能夠通達他人內在的思想——他的最低限度要能夠知道百千億億諸佛國中眾生心念,不取正覺。

在《大智度論》裡面龍樹菩薩說,菩薩見其形而聞其聲,而亦當知其心智。為什麼呢?說菩薩到了十方國土去,他用神足通到了,也看到很多眾生的形狀,也能夠辨別他所講話的音聲,為什麼要修他心智呢?以知其心思而應機說法故。因為你要說法之前要先觀察他心中的希望。這個說法本身不是說你要講什麼法,而是對方要聽什麼法,這個契機很重要。

我曾經遇到一個居士,他跟我講一件事。他說,有一次,一個某甲法師跟他講說:某某居士,你布施修得不錯,持戒也不錯,但是你這個脾氣那麼糟糕!就拿這個發脾氣的過失一一地指責他。他聽了以後非常反彈,非常不高興。後來,他用同樣問題去問某乙法師,某乙法師就讚歎他的功德:你看你布施學得不錯,持戒也學得不錯,如果你的脾氣能夠改得好一點那就更好了。這個居士聽了大歡喜,然後就慢慢改他的脾氣。

我在想一件事情,諸位你要永遠記住一句話,如果你以後弘法的話,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他自己想要改變。所以你的目的就是怎麼樣?使令他改變。而這個時候你的善巧就很重要。諸位要記住,不是你讓他改變,你是創造一個色聲香味觸法讓他自己改變。而這個地方這個四悉檀,他的歡喜就非常重要。蕅益大師講,沒有歡喜益,後面的滅惡、生善、入理都不能成就。所以說這個菩薩的他心智是幹什麼呢?因為要觀察他的心思、知道他心中的願望,才能夠應機說法,是這個意思。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他心通
乃五通之一,六通之一。

全稱   他心智證通(梵 para-cetah-paryāya-jñāna-sāksātkriyābhijñā)或
智心差別智作證通。又作
觀心心數法智證通、
知他心通、
心差別通。

即證得他心智,能如實了知他人心中差別相之神通力。相當於十智中之他心智。
============================================================
四悉檀
悉檀,梵語 siddhānta,巴利語同。意譯作成就、宗、理等。

佛化導眾生之教法可分四個範疇,即:世界、各各為人、對治、第一義等四悉檀。略作四悉。
法華經玄義卷一下,以悉檀為梵漢兼稱之語。悉,即遍之義;檀,為檀那(梵 dāna,譯作布施)之略稱,

即佛以此四法遍施一切眾生,故稱四悉檀。

據大智度論卷一所載,佛之教法有種種差別,乍見似為矛盾,若總其教說,則有四悉檀之別,皆為實義而不相違背。

(一)世界悉檀,即隨順世間之法,而說因緣和合之義;亦即以世間一般之思想、語言、觀念等事物,說明緣起之真理。
例如,人類係由因緣和合而存在,故非為實體。以人存在本是一般世俗之見,乃說適合世俗之法以隨順眾人,令凡夫喜悅而得世間之正智,故此悉檀又稱樂欲悉檀。

(二)各各為人悉檀,略作為人悉檀。即應眾生各別之根機與能力,而說各種出世實踐法,令眾生生起善根,故又稱生善悉檀。

(三)對治悉檀,即針對眾生之貪、瞋、癡等煩惱,應病而予法藥。此係為滅除眾生煩惱與惡業之教;以其能斷眾生諸惡,故又稱斷惡悉檀。

(四)第一義悉檀,即破除一切論議語言,直接以第一義詮明諸法實相之理,令眾生真正契入教法,故又稱入理悉檀。
...................此外,禪經中所說之四隨即指四悉檀。

〔維摩經玄疏卷一、大乘義章卷二、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華嚴五十要問答卷下、華嚴經孔目章卷三、阿彌陀經通贊疏卷下〕 p1758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十二、宿命智通願(五)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的天眼通是看到他的身體的形狀,天耳通聽到他的聲音,他心通知道他現在的善根的淺薄、煩惱的粗重,是看到他現在的結果。宿命通是知道他是為什麼形成這個結果,看到他的過程——你從什麼地方來、你過去是什麼因緣而造就了現在的結果,就靠這個宿命通。前面是看到了現在的結果,這個宿命通是看到他過去的過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假設不成就宿命通——這個宿命通《大智度論》上說是「知所從來」,知道這個人過去是什麼樣的因緣,所以他有這個煩惱。這個人為什麼一出家很喜歡拜佛?他有他的因緣。為什麼這個人不喜歡拜佛,喜歡打坐?他有他的因緣。這個菩薩能夠知所從來。能夠知道百千億億整個諸劫的種種的「事」,這個事就是他的善惡的因緣,他的善根是什麼因緣成就的,他的罪業是什麼因緣成就的。

這一點,《楞嚴經》很強調,知所從來。《楞嚴經》說,一個人的繩子是怎麼結的,他是怎麼打結的,你要把他的結解開來,你要知道它是怎麼形成的,你不是硬拉就可以把它解開。說 A 這個人有貪煩惱,B 有貪煩惱,對治的方法不一樣,因為他們剛開始形成這個貪煩惱的過程是不一樣的。他們兩個形成貪慾煩惱的過程不一樣,你怎麼能夠用同樣的藥去對治呢?

我要告訴大家一個問題,過程很重要;你不了解他的過程,你就不能為他解開他的問題。所以你看現在很多的治療的,那個催眠法,其實這個是合乎《楞嚴經》的道理。你看他為什麼一看到水就怕?你說,欸,你不要怕水,你不要怕水。你跟他這樣講不要怕沒有用,他就是怕。你要「知所從來」,事出必有因,這個害怕的心是怎麼形成的,把它找出來。所以這個宿命通能夠知所從來,能夠找到這個善惡形成的一個過程。

當然,這個五通其實是通外道的,也通於二乘,但是它的內涵不一樣。諸位要知道,這個下面「知百千億億諸佛國土」、「知百千億億諸劫事」,特別的廣大。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到一個修仙道的婆羅門的地方,這個婆羅門有很強大的宿命通。釋迦牟尼佛就考他了,就拿了一個骨頭給他看,說你看這個人他生前是做什麼事?他是生什麼病死的?他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拿一個骨頭給他看。這個外道一入定,哦,這個人他是在哪裡出生的,他以前是做什麼行業的,他是得什麼病死的,他現在到哪裡去了,講得清清楚楚。佛陀說不錯不錯,善哉善哉!

佛陀又拿另外一個骨頭給他看,說這個人他是從哪裡出生的?他是做什麼行業的?他是生什麼病死的?他是往哪裡去?結果這個骨頭他一看,看不出來。為什麼?因為它是一個阿羅漢的骨頭。阿羅漢入無生以後,他找不到他的信息,這個婆羅門竟然看不到他的過去。所以你就知道,外道的神通跟阿羅漢的神通、跟佛陀的神通是有差距的。

我們講淨土法門是他力門果地教,這個地方,其實這個神通可以說都是我們先受用阿彌陀佛的功德,但是在受用的過程當中,我們再慢慢地慢慢地償還。先享受後付款,就這個道理。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3-4-20 17:09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十三、壽命無量願(十三)

我們看丁十三的「壽命無量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古德說有三種無量:第一個是光明無量。極樂世界整個依報的國土都是光明的,沒有一個角落是黑暗的,絕對沒有。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極樂世界沒有晚上,都是光明的。第二個,極樂世界的正報是壽命無量。第三個,眷屬無量,有很多很多的大菩薩,諸善聚會。

這個地方講到壽命的無量。說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假設我的壽命是有限量的話,那麼這個限量是下至百千億億劫,就不取正覺。

這個壽命無量,當然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古德在這個地方說,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他的受用特別殊勝,他沒有痛苦的感受,只有快樂的感受;極樂世界供養諸佛植眾德本,而且見佛聞法增長菩提,你能夠積集廣大福德、智慧兩種資糧,也特別殊勝。這樣的一個果報體,假設他的壽命很短暫的話,那麼就好像玉杯之穿漏而終成遺憾。說一個杯子,這個杯子長得很漂亮,裡面裝了很多的甘露,但是它的杯底有漏洞,那這樣子這個杯就是很遺憾。

所以極樂世界,你看,沒有三惡道,身相莊嚴,衣食自然,五種神通。你還不一定要待在極樂世界,你經常能夠遨遊十方世界。它提供你這麼好的果報體,當然我們很在乎這個時間。用這個果報體借假修真,到底這個果報體能夠用多久?下至百千億億劫!有足夠的時間讓你修學聖道。

我想,我們流轉到現在,我們感覺到三界對我們最大的傷害大概就是分段生死。我不知道諸位怎麼想的。其實我們對三界果報的厭惡,我們不在乎說什麼老病死,因為我們久了也就習慣了,但這個無常敗壞很可怕。我在想一個問題,如果三界的壽命長一點,不要經常這樣死來死去的,可能很多人會考慮繼續留在三界。但是,三界的果報體太短了,這個問題很嚴重。因為,好不容易,生老病死我適應了,我適應以後你又讓我死掉,又換一個新的環境;新的環境我又適應了,又死掉了。弄得一個人真的是莫名其妙。我們必須要不斷地適應新的環境,等到你摸清楚開始修行了,又死掉了。其實我覺得,三界當中最大的傷害,除了生病以外,這個死亡是很嚴重的。這個分段生死,讓你整個修學聖道一加一不能等於二,不能夠相續下去。

極樂世界提供一個這麼長的壽命,古人說一句話:「拚個今生,永作閑漢」,這個極樂世界是一勞永逸的,辛苦一次,一次解決。我覺得這個非常好,我今生拼了,但是怎麼樣呢?得到這次果報以後,一勞永逸。我們為什麼不到天上去?因為他的壽命太短。你好不容易生天了,結果又掉下來。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果報是什麼樣?一勞永逸的!你只要拼一次,從今以後,你長久地可以受用這個果報。所以壽命無量這個願望是太重要了!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3-4-27 15:22 編輯 ]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十四、隨願修短願(十五)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也講到跟壽命有關係的,說在我成佛了以後,國中的天人,壽命是無能限量的。這個我們說明一下。極樂世界的無量,他的壽命是有量的無量,你有一天還是要面臨死亡,是有量的無量,當然這個時間很長。除非你有一個很特殊的菩提本願,你能夠「修短自在」。這個修就是長期的修學,或者短暫的修學,這個是合乎你心中的願望。

我們到極樂世界以後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你成就無生法忍以後,馬上離開極樂世界。離開極樂世界,在古德註解當中你有兩個選擇:第一,你以初地菩薩的力量,轉投生到十方的其他佛土去。你等於是把阿彌陀佛佛土當作你成佛的第一個跳板,到極樂世界成就無生法忍,然後你就放棄那個壽命到另外一個佛土去,那個時候你自在了。第二,你成就無生法忍以後,回入娑婆度有情,大悲特別重。就是你不需要那麼長的壽命,你怎麼樣?把那個壽命的願望捨掉,這第一個選擇。

第二個選擇,你覺得,欸,極樂世界不錯,我就長久待下去了,一直等到你修到等覺菩薩為止。如果你讀《阿彌陀經》你就知道,它講到「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蕅益大師解釋說,阿鞞跋致是初發心的、初往生的菩薩,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就是在那個地方住很久的久修菩薩。所以極樂世界很多等覺菩薩。

當然,你不能在極樂世界成佛,因為你成佛,你自己要發願創造一個國土。但是極樂世界可以讓你待到等覺菩薩再離開,也可以;你成就無生法忍馬上回入娑婆,或者親近十方諸佛國土,也可以。這叫作修短自在,「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你看淨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省庵大師他是悲心很重,他作那個《勸發菩提心文》。他臨命終的時候諸位弟子在下面哭泣、膜拜。大師說:大眾切莫哭泣!我去去就來。生死事大,各宜淨心,念佛可也。他說你們不要哭,我去去就來。所以這個菩薩可能不會待太久,就是隨順你的本願而修短自在。

所以你看,我們在修淨土的發願文有兩個,對不對?一個是什麼?「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對不對?後來懺公師父把它改成「回入娑婆度有情」,你會覺得哪一個比較好?你跟不退菩薩,一天到晚跟他們作伴,第二個是回入娑婆度有情。這個就是我們說的「隨其本願,修短自在」,兩個都很好。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3-5-4 21:59 編輯 ]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學員提問】極樂世界的壽命無量直至成佛,請示法師這樣的思想對不對?

【師父答疑】我們不能在極樂世界成佛,因為那個世界不是你創造的。你可以借用那個地方來修學,但是你不可以在那邊成佛,一個世界不准許有兩個佛。這個是彌陀的本願創造的世界,你等於是借他的光明來修學,借假修真。如果說你到極樂世界成佛,那這個思想是完全錯誤,你不可以在那邊成佛。你要成佛,你要到娑婆世界,然後發願;發了願以後,到眾生的世界積功累德,去滿你的願;然後願成就了,那個國土就出現了;然後別人再來依靠你。你不能夠說別人創造那個地方,你去成佛,不可能。成佛都是開山祖師,這個道場必須你自己蓋的,否則你沒辦法成佛的。

【學員提問】到極樂世界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師父答疑】是的,這前面我們講過。你或者是一部分,或者全部。

【學員提問】在極樂世界還有天、人之分嗎?

【師父答疑】有的。不過,我們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輪迴是豎的,所以它彼此不能見聞,我們跟畜生道可以見聞。而極樂世界的四土是橫具的,它的天、人,什麼叫天人?就是這些凡聖同居土。上面還有方便有餘土,還有實報莊嚴土,這三土的眾生可以互相的接觸,可以互相見聞。你可以看到天上的人,天上的人也可以看得到你在幹什麼。你可以看到凡聖同居土,你可以看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他也可以看得到你,互相可以往來的。你看《阿彌陀經》說,你可以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蕅益大師講說,什麼叫諸上善人?就是那些法身菩薩。所以極樂世界的人民是互相地見聞,互相在一起。

我在想一個問題,關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在作《四十八願》,我在想,構建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想法是從真善美出發的,真善美。我們娑婆世界,美好的東西往往都是不善良的,都是跟邪惡劃等號的。你看最美好的是什麼?鑽石。但鑽石成就的過程是充滿了血腥跟暴力。美國有一個作者說,我們受用的鑽石,你看做很多很多的裝飾品,這些美好的鑽石有三分之一來自於非洲,而得到這個鑽石都是經過殺戮。只要一個鄉村發現有鑽石,這個鄉村的人大概全部要被殺掉,一個都不能夠留下來。所以他的作品,他那個作品的名字叫《滴血鑽石》,鑽石是滴血。然後它成就以後,我們看到鑽石又產生很多的貪慾的煩惱。所以我們娑婆世界,美好的五塵都是跟邪惡有關的。你看我們講修行,為什麼都攝六根?就是你不能被五塵所轉。所以在娑婆世界,美好都是不善良,善良也就不美好。

極樂世界是怎麼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安排,先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然後你在美好的世界當中產生善良的心,產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從美中培養你的善心,然後從善心當中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再入真。所以極樂世界的國土是美、善、真。你要掌握這三個角度,你大概對極樂世界的國土,那個綱要抓到了。第一個,他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讓你產生欣求;第二個,他從美好當中引發你的善念,菩提心、六波羅蜜的善念;然後從善念當中再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再入真實。

我們常說一句話,借假修真。這句話剛好運用到極樂世界。先假借這個美好的東西,我們看到美好的東西我們會喜歡;你喜歡上它的時候,它就有辦法引導你生起善念,最後從有相的善念入無相的空性。這個思考不錯。諸位以後成就國土可以參考這個方式,由美入善,由善入真。

我們這一堂課就講到這個地方。諸位如果有空的話,可以把那個核心五願背一背,因為它等於是整個極樂世界淨土的因果的綱要,前面五個願,講到極樂世界的果報功德、因地的修學。然後再把後面的這些願,依報莊嚴、正報莊嚴,你把幾個重要的背起來,重要的。然後在心中不斷地想,你每想一次,它就跟你產生一次的感應。說實在的,極樂世界,憶佛念佛,淨土法門你要多想,它跟你的緣才深。娑婆世界的事情你要少想。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3-5-11 18:41 編輯 ]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十五、那羅延身願(二十六)

我們看這個願文裡面,第十五個,那羅延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跟前面的壽命無量願是有關係的。因為我們講到正報,當然第一個談到他壽命的長短,現在再進一步談到,在這麼長的壽命當中他的整個身體狀態是怎麼回事。前面是講他的結果,這個地方講到他生命的過程。我們加以消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所得到的這樣一個色身果報體,假設不能成就金剛那羅延身,那麼我就不成佛。

這個金剛是天上金剛力士的名稱,他的名稱叫金剛力士,是諸天的護法神。那羅延是比喻這個金剛的色身非常的堅固。那羅延翻成中文叫堅固,是比喻他的色身。說這個人一出生的時候,身體非常的強壯堅固,不衰、不壞,沒有衰老,而且他沒有病痛的破壞,所以叫作那羅延。

一般來說,在整個聖道門當中,我們要以精進力的緣故而得堅固身。說這個人的身體,你看他的樣子,六十幾歲還很年輕。為什麼他的色身這麼堅固呢?就是這個人的心特別精進。他隨時把心力提起來,隨時讓自己保持全力以赴的最佳狀態,這種人他不容易衰老,因為他精進。以慈心不殺的緣故而得無病痛。為什麼他都沒什麼病痛呢?因為他過去生沒有殺害眾生,他走路的時候很小心,他對每一個眾生都保持釋放他的慈悲心。

你看阿難尊者,他活到一百二十歲。阿難尊者一生當中做佛陀的侍者, 他從來沒有生過病。薄拘羅尊者活到一百六十歲,也沒有生過病。佛弟子當中有兩個阿羅漢沒有生過病,一個阿難尊者,一個薄拘羅。你看舍利弗,他是阿羅漢,他有一次病到最後連站都站不起來。佛陀說法的時候,弟子用擔架把他抬到法堂去聽法。所以阿羅漢的果報體也各式各樣。

在極樂世界的人民當中,阿彌陀佛所提供的果報體,不但是壽命的長, 而且他的身體,在這一期無量無邊的阿僧祇的壽命當中,第一個,沒有衰老的現象出現,你永遠保持年輕的相貌,永遠保持一個美好的體力;第二個,你一生當中沒有病痛。這個非常重要。《華嚴經》說我們菩薩不怕老,也不怕死,但是很怕病痛。因為你一生病以後,你整個氣血、筋脈都不通,就障礙你去修學聖道。

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祖一生當中真的是為病痛所苦。你看他的發願文講得很清楚。他說他每一次在加行用功的時候,他的心跟聖道快要相應的時候,功夫剛剛相應,病痛就現前,就被病痛給破壞了。所以你看他講一個偈頌,他說:「病是吾輩良藥。」他說這個病是我最好的藥,佛陀說的法都沒有病這麼好。為什麼呢?消滅我無始的妄想,看破此身虛妄,深達苦、空、無常、無我觀門。你看蕅益大師,本來有很多的妄想,要使令正法久住,讓五個比丘如法住世……後來病痛現前以後,他整個向外攀緣的、有所作為的妄想全部消失掉,對色身的執取也慢慢消失掉。看破此身虛妄,最後通達苦、空、無常、無我觀門,成就了四念住,成就了修道當中非常重要的出離心。

當然,蕅益大師是一個大修行者,他能夠轉識成智,他能夠把病對他的傷害轉成修道的力量。你看他,他對身心世界的苦、空、無常體驗得這麼深刻,可見得病痛對他的刺激是既深且遠的,非常深遠的。我們一般人很難體驗到。你要轉不過來,那就是傷害了。

我們極樂世界的人民,我們後面會講到,他不但是在極樂世界念佛、念法、念僧,他一般來說是做兩件事:第一個,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他供佛。極樂世界人民相當忙的,他經常到十方世界遨遊,供養佛陀,親近佛陀。第二個,他到十方法界去成熟、教化眾生。這麼一個莊嚴、具足五種神通功能的果報體,如果經常生病的話,那這個是一個很大的遺憾。所以說,到了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它本身是一個不老不病的色身,叫作金剛那羅延身。這樣子對於我們修習善法、對於我們度化眾生,是非常有幫助的。
南無阿彌陀佛

TOP

淨土法門的特色,印光大師說是「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說,身為一個淨土宗的修學者,我們不管是今生的離苦得樂,還是來生的功德莊嚴,主要還是仰仗佛力的加被所成就的。這樣的一種特色,當然在修行過程當中就有所不同。我們一般的聖道門,在修學的過程當中,主要地是仰仗內在心靈的力量來斷惑證真;而淨土宗的修學,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是要讓你的心力跟佛力產生一種交互的作用,我們叫作感應道交。所以,感應道交是整個淨土宗的一個修學宗旨,也可以說是一個修學的目標。你必須要用盡一切的方法,讓你心靈的力量跟佛陀的力量感應道交。這個是淨土宗的最高目標了。

那麼怎麼樣達到感應道交的目標呢?它根本的宗旨是什麼?

在這樣的一個修學傳承當中,最早提出感應道交的修學方法的,就是印度的祖師天親菩薩。天親菩薩在《往生論》當中提出了「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認為說,我們一個凡夫要跟佛陀感應道交,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修學「一心歸命」。

那麼怎麼修一心歸命呢?天親菩薩提出了五個法門,包括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作願、觀察、迴向,就是身口意的相應。這樣子能夠把你的心慢慢跟佛陀的心——兩個就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所以,最早對這個淨土宗提出修學宗旨的,是天親菩薩的一心歸命的思想。

這種思想傳到中國以後,善導大師就把它發揮出來。善導大師根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說其實第十八願是整個修學淨土宗的主要的宗旨,所以叫作願王。十八願當中的根本思想就只有八個字,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他認為這八個字是整個淨土宗修學的成敗關鍵。淨土宗不怕你煩惱重,它也不怕你業障重,但是你要感應道交,必須要具足這八個字: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這八個字怎麼解釋呢?太抽像( 象  ?)了。所以善導大師說,這八個字其實就是「順從本願」的意思。這句話就把整個淨土宗的中心思想挑出來。就是說,你一個念佛的人用什麼心態來念佛是最恰當的。就是你這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不能有任何的妄想!你不要說我這個人業障深重、我福報不夠, 這樣子就叫作抗拒本願。你內心當中念佛的時候只有一種想法,順從本願的想法。這個就是蕅益大師後來延伸出來的,所謂的「真實信心」。

其實我們看,名相一再改變,或者到最後印光大師叫「老實念佛」,其實都是這個道理。老實念佛也好,真實信心也好,順從本願也好,一心歸命也好,就是彌陀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當然,這個地方的問題點,就是你對淨土宗要產生一種強烈不共的信心,這是非常困難,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有很深厚的疑惑的煩惱,所以,我們必須要透過教理的學習來拔除內心的疑根。疑根未拔,你很難順從本願的。你說你念這句佛號,讓你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我看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必須透過教理的學習,成就大乘的正見,在對四十八願的學習當中慢慢地拔除內心的疑根,那麼未來我們念佛的時候就能夠「順從本願,一心歸命」。就這個道理。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十六、蒙光柔軟願(三十三)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核心五願,有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願。這個願就進一步地講到彌陀的光明對我們眾生所產生的一種力量。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這個光明所加被的根機——先看這個機——在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這麼多諸佛世界當中的有情的眾生,當然這個地方也包括了我們這些顛倒的生死凡夫。這是他的光明所加被的根機。

這以下說明它的利益。這些眾生只要蒙我光明來照觸其身體的話,他的身心會有一種柔軟安樂的感受。而這樣的一種快樂的感受,是超過天人的快樂。假設不如是的話,不取正覺。

我們在發願文當中經常說,「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希望我們在臨終的時候,願阿彌陀佛「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這個「淨光」是指的光明來照我的色身,「慈誓」是願望來攝我的心。以願望來攝持我的內心,以光明來照射我的色身。為什麼我們希望彌陀的光明照我色身呢?這個地方有罪滅善生、破惡生善的作用。

一般來說,佛菩薩對眾生的加持的神通力,主要是以光明的方式表現出來。你看佛菩薩只要顯神通,大部分都是用光明,因為它速度最快。我講一個佛菩薩所現光明的公案,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在台中的《念佛感應見聞錄》裡面講到一件事。說在台中有一個姓陳居士,他是一個建築包商。他跟他太太兩個是很虔誠的佛教徒,平常定期地參加念佛共修。有一天晚上,這個陳師兄睡覺的時候做夢,夢到他自己在客廳裡面坐,突然間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家,進來跟他聊天,聊得還很愉快。聊完以後,這個老人家就說,欸,我帶你到一個好的地方去,好不好?陳師兄說,好啊!我現在也沒有事,跟你去跑跑也好。那麼這個老人家就領著這個陳師兄到郊外去了。

走著走著就走到墓地去了。有一個墳墓是新開挖的,挖了一個大洞,裡面還放了一個棺木。這老人家就說,這個地方就是你要下去的地方,你現在可以下去了。陳師兄說,哎呀,這個是棺木,我一下去就死掉了,我不下去。但這個時候有一股很大的力量要把他推下去,這個時候陳師兄心中就趕快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念,在夢中他就看到金黃色的光明慢慢地出現了。這個光明出現的時候,那個要推他下去的力量就消失掉了,乃至於那老人家也消失掉了。這個時候他內心感到很輕鬆、很柔軟。那個光明就跟他說,你現在趕快回去!他就回來了。回來以後,他醒過來,欸,這是個夢,還很清楚,像真的一樣!

但是工作還是要做,他第二天早上還是正常地到工地去工作。他這個時候剛好是包了一個三層樓的整修工程,地震以後的整修工程。按照過去的工作慣例,他到了以後都要領著工頭巡巡工地,看看昨天做得怎麼樣,今天要怎麼做,做一個準備。正當他領這個工頭要上去的時候,突然有人找他。他跟工頭說,你先上去看看,我馬上上去。他就去招呼那個找他的客人。結果那個工頭一上去,不到五分鐘,那個木製的鷹架就整個「啪」,垮下來。那個工頭當場腦震盪摔死了,這個陳師兄逃過一劫。

諸位!你們猜猜看,陳師兄為什麼會逃過一劫?是啊,阿彌陀佛的光明的照射!雖然業力不可思議,但是我們相信佛力更不可思議。世界上的事情是無自性的,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在生命的結果還沒出現之前,因緣會變化。

我再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上一篇的隔壁篇,是講到張師姐。這個張師姐結了婚以後身體不好,吃藥也吃不好。她是信奉外道的,所以看到廟就拜,拜土地公、拜城隍爺等等。後來她經過人家的介紹,就認真學佛,受了三皈五戒,做佛弟子了。

學佛以後,當然她就不再參加這些道教的法會。但突然間有一天,她過去的朋友,那些所謂的道友,又找她。說某某人,我們那個地方有一家很大的百姓公廟,很大,今天剛好有一個盛大的法會,我們去那個地方拜拜。張師姐說,我現在受了三皈五戒,不能再去了。她說,沒關係,去湊個熱鬧也好。這個張師姐在對方的盛情邀約之下,就參加了。拜完以後,對方就要去買金紙燒。張師姐說,你不要燒這個金紙,這個沒有用的;你要燒金紙,不如念往生咒迴向給他好。對方說,哦,這樣子呀,那就不要燒了。兩個拜一拜就走了。

到晚上就有事情了。晚上睡覺的時候有兩個鬼跑進來,說,你是不是某某人?她說,我就是。這個鬼說,我們大王有話要問你,就把她抓走了,把這個張師姐半推半拉,拉到了一個好像是古代衙門的地方去。張師姐一上去,哎呀,不得了,兩邊站了十幾個當差的,拿著木棍在旁邊,中間坐一個非常高大威嚴的鬼王。這鬼王就說了,你今天在我廟裡面妄發議論,害我今天金錢收入少了很多,我要懲罰你!就叫旁邊當差的拿棍子,給我打!要打這個張師姐。張師姐說,欸,慢慢慢慢,你不能打我(這個人對三寶有信心),我是三寶弟子,你要敢打我,我就把我的菩薩請出來。說完以後就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一個人有信心就有力量。法界當中,我們深信諸佛皆充滿,佛菩薩是無時無刻不在的。所以她觀世音菩薩一念的時候,她當場看到觀世音菩薩,拿一個甘露瓶,就這樣從空中降下來。這些鬼王、這些當差的,看到觀世音菩薩,跪滿地板,都跪在地上。觀世音菩薩就把她帶回去了。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怎麼樣?隨時在我們的身邊,但是你要去憶念他的聖號,這樣你就可以「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

當然,我們可以這樣講,就著消除業障這個角度來說,其實諸佛菩薩的功德都是有他的加持力的。你看,你念觀世音菩薩,也是有光明加持你,不過他的量應該有所不同,因為他的本願不同。但是阿彌陀佛的量不可思議,「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他那個光明所加被的範圍特別大。

前面我們講到一個色身的沒有病痛,這個地方是講色心的柔軟,能夠破除種種的鬼神障跟業障,破障。這兩個地方都是跟正報的身心有關係的。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十七、樂如漏盡願(三十九)

我們看第十七,樂如漏盡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正報的身心,講到五個主題:第一個,遠離惡道;第二個, 身相莊嚴;第三個,衣食自然;第四個,具足五通;第五個,壽命久遠——構成整個極樂世界正報的功德莊嚴。這以下再說明這五種的功德莊嚴所產生出來的作用。

這五種功德有什麼樣的作用呢?這個作用我們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自受用的作用,一個是他受用。自受用,就是你在受用這樣的種種果報體的時候,你是什麼感受。先講自受用。他受用就是供養佛陀乃至於度化眾生。

我們看這個經文的消釋。就是說,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凡聖同居土的這些天人,今天我提供給他這個果報體,當他去受用這個果報體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快樂的感受。而這種快樂的感受就好像是漏盡比丘。

這個「漏盡比丘」什麼意思呢?就是四果阿羅漢入了滅盡定以後。他要入滅盡定,阿羅漢入滅盡定。沒有入滅盡定的時候,他色身還有微細的苦,但是阿羅漢入了滅盡定以後,他會產生一種非常殊勝的寂靜的快樂,類似於涅槃寂靜的快樂。而極樂世界人民的果報體所顯現出來的快樂,就好像是阿羅漢入了滅盡定的那種寂靜的快樂。

我們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而這個四大的結構體是跟你的煩惱、業力有關係。煩惱越重的人,他那個地火水風的結構就越粗重。煩惱比較淡薄的人,他的四大產生的力量就比較輕安。你看你剛開始出家的時候,你就覺得渾身不對勁,因為你那個時候煩惱很粗重,所以你那個地水火風表現出來也是很粗重。慢慢地,你開始拜懺甚至於打坐以後,就會有變化,經常打坐的人色身會比較輕安。雖然說不可能沒有病痛了,但是經常打坐的人,身體結構那個四大就有一點隨順於禪定的四大,有比較精妙的色身產生。

那麼極樂世界的色身,它本身是一個什麼結構呢?《無量壽經》上說, 它是一種「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輕虛之身是指的它「非飲食所長養故」,它不是飲食所長養的,飲食所長養的是一種很粗重的。第二個,無極之體,指的是無老病之干擾,所以無極之體。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因為它不是胞胎所生,它是蓮花化生,是彌陀的本願的法身所變現出來。這「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它的結構體,照《無量壽經》的形容,是若有若無、如夢如幻,所以這樣的一個果報體會產生一種快樂的感受。

這種快樂的感受,在《無量壽經》當中做一個比況。它說,世間上的小國王的色身,他那個地水火風的四大,跟轉輪聖王的地水火風的四大,就像乞丐跟國王一樣的差距。福報力不同。轉輪聖王跟天王的色身,又像是乞丐跟國王的差距。天王跟阿羅漢的色身,又像是乞丐跟國王。阿羅漢的色身跟極樂世界的色身比起來,又像是乞丐跟國王。

所以我們講,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壽命這麼長,你今天這個果報體要用很久。我們講借假修真,你一下子在極樂世界修學念佛、念法、念僧,一下子跑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一下子跑到眾生的世界去度化眾生,都必須靠這個身體來支持你。那當然你會說,這個身體它到底釋放出來的感受是什麼感受?這個地方講出兩個消息:第一個,極樂世界的色身給你的感受是安樂的;第二個,它這種快樂是寂靜的,不是躁動的。

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他的本性。什麼叫本性?就是沒辦法改變,你怎麼修行都沒辦法改變。我們這個明瞭的心,在痛苦的地方會躁動不安,想要離開,這個是沒辦法改變;我們到了一個快樂的地方就想要安住下來,這個也是沒辦法改變。我們人的本性是想要離苦得樂。

所以,太過於痛苦有助於你修出離心,但對你生命的安住是有障礙的。你不能讓自己的身心世界長期處在痛苦當中。成長過程太過痛苦,對你發菩提心會產生障礙,因為太痛苦了你會產生偏激的思想,你很難去產生大悲心。你很容易生起出離心,但是很難生大悲心。當然,你說天上的果報體很安樂,但是天上的安樂是躁動的,這個不可以,因為那種躁動的果報體會讓我們產生一種煩惱。極樂世界的安樂是寂靜的,這個地方你要知道,它是寂靜的安樂,就好像是漏盡比丘入涅槃的快樂。當然,這個果報體還有很多作用,後面會講這個果報體很多的妙用。

總而言之,極樂世界給你這麼一個長的、無量無邊阿僧祇的壽命,當中沒有病痛,有光明的照射,感到身心柔軟,而且又釋放出快樂寂靜的感受,這個就是你未來正報身心的相貌。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十八、供養諸佛願(二十三)

我們看第十八,供養諸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菩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就是供養諸佛。不管是《阿彌陀經》還是《無量壽經》,經常提到供養諸佛。當然這個地方是有積集福德資糧的目的。

我們看經文。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承佛神力(欸,這句話很重要。你以下的功德是怎麼有的呢?是仰仗彌陀本願的加持)。在佛力加被當中,你會有兩種很殊勝的功德:第一個,供養他方的十方諸佛,供養十方諸佛;第二個,「一食之頃」,在一頓飯的時間這麼短,就能夠遍至無量無數億億的諸佛國土。這個地方指的你這個供養的時間特別的快。

我想,我們今天在了解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供養佛陀的時候,有兩件事要注意:第一個是供養諸佛;第二個,一食之頃。這個願文有兩個。

我們一個菩薩必須要有很多的莊嚴,這個莊嚴當然是福德所成就。那麼當然,福德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供養佛陀了。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大家做參考。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釋提桓因。其實佛在世的時候有很多很多的釋提桓因,因為帝釋天很多。其中一個釋提桓因,他本身是沒有學佛。這個釋提桓因有一天跟天人在唱歌的時候,突然間感到自己五衰相現。怎麼回事呢?頭上花萎,他頭上的花慢慢地枯萎,甚至於掉下來。第二個,腋下出汗。天人本身是不流汗的,但這個時候他身上開始出很多的臭穢的汗,很多的天女就不喜歡他,離開他。第三個,衣裳污穢。他的衣服開始產生很多很多的污穢的顏色出來。第四個,身失光明。他身上的光明慢慢地暗淡了,甚至於消失掉。第五個,不樂本座。天人一般來說都是有一個台座,他乘著這個台座到處遊行。他這個本座坐不住了。所以他知道他自己天福將盡,譬如仰天射箭,這個箭已經到頂了,開始要掉下來。而更糟糕的是,他知道他來生要投生在鄉下一個母豬,這個母豬總共懷了六胎,其中一胎。

你看,這個落差很大,從天人到變成一隻豬!所以他非常恐慌。這個時候他就跑去找其他的釋提桓因的天王說,我的天福將盡了,你們可不可以救救我?釋提桓因說,我們雖然有廣大的神通,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去延長你的壽命。這樣子好了,你去找大梵天,大梵天那是三界之王。他去找大梵天的時候,大梵天也是說,我雖然有種種的神通,但是我也沒辦法延長你的壽命。他說,這樣好了,在娑婆世界有釋迦牟尼佛出世,你去跟他皈依,有很大的福德,可以救拔你。

這個時候,這個天福將盡的釋提桓因,就乘他的神通力趕快飛到佛陀的精舍去,這個時候佛陀剛好在說法。他這個時候壽命將盡,用他最後的力量就至誠地頂禮佛陀,嘴巴稱念「南無佛」一聲,就死掉了。死掉的時候,因為他臨終的時候很虔誠地身業禮拜、口業的稱念跟意業的皈依,所以他投生到這個母豬的地方的時候,福報增加了。所以這個母豬就非常地躁動不安,就到處跑,就把主人的花瓶打破了。主人一氣,拿棒子就把它給打死了。打死以後,其中一個胎兒就流產掉了。結果釋提桓因就從胎兒死掉,又回到他的本位,又做釋提桓因。

你看,面對一個莊嚴的佛陀,至誠地禮拜、稱念、皈依,換成一期的釋提桓因的果報,這個就是供佛的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

TOP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五面。這個地方講到第十八科,供養諸佛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這個地方講到極樂世界的人民平常經常性造作的事情,有兩段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個是「供養諸佛」,第二個是「一食之頃」。

在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上說,菩薩修學善根不必等待因緣。你修習我空、法空這樣的智慧,你隨時隨地,只要內心當中緣聖道的真理就可以修學。但是積集福德資糧必須要等待因緣。蕅益大師說,他開悟以後,他求一個執事僧而不可得。他要做一個執事人家都不讓他做,沒有機會修福報,所以他晚年恨自己福輪太薄,利他的事業不廣。所以他勉勵後人多多積集福報,因為修福報你要把握機會。當然,在所有的因緣當中,供養佛陀的因緣是最殊勝。但是,因為我們離不開三界,所以我們沒有供養佛陀的因緣。

第二個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一食之頃」。為什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能夠供養這麼多的無量無數億的佛陀呢?這個地方我們很難理解,說你去了又回來、去了又回來,根本做不到的。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當中,蕅益大師講出了一個答案,說意生身有兩種:阿羅漢的意生身跟菩薩的意生身。阿羅漢的意生身是一對一的。阿羅漢從這個地方到台北去,他必須從這裡消失掉,然後在台北出現。他是一個消失掉,出現一個個體。菩薩的意生身,極樂世界的意生身,是不離本土、常遍十方,是一對多的。

極樂世界的那種神足通,可以從一個地方消失掉,同時在一百個地方出現,甚至於在百千萬億個地方出現。能夠在一個地方消失掉,在其他很多地方同時出現。這個就是他能夠在這麼短的、一頓飯的時間供養無量無數億諸佛的原因。因為他這個意生身叫作「覺法自性意生身」,菩薩的意生身是能夠一為無量的,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當然,這個地方他有這麼大的、能夠一為無量的神通力,主要的原因是乘佛神力,彌陀本願的加持,不是他因地修什麼殊勝的波羅蜜,不是的。

丁十九、供具隨意願(二十四)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這個廣修供養的法門,基本上有三個法:第一個,能布施的心;第二個, 所布施的境;第三個,要有布施的物品。如果你都沒有東西,你去供養誰呢?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了,當一個極樂世界的菩薩要去供養佛陀的時候,那個供養的資具是怎麼出現的,說明這件事情。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假設現在要去供養諸佛,而且也來到了諸佛面前,那麼他這個時候會有一種很特殊的功德,叫作「現其德本」。他能夠仰仗彌陀的本願,顯現一種福德的力量。

什麼叫「現其德本」呢?就是心想事成,如意自在。他想要供養佛陀一個藍寶石,他就能夠現出藍寶石;他要供養佛陀一個紅寶石,就現紅寶石。他能夠有這種心想事成的力量。也就是說,「諸所求欲,供養之具」,都能夠事事如意。他心中有任何的希望,希望有各式各樣的供具,都能夠滿足他的願望,能夠出現。這個就是所謂的「現其德本」。

我們前面講到,這個「現其德本」有兩個地方:首先,你看極樂世界在受用衣食的時候是現其德本。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人民要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他自己要受用的部分可以現其德本。第二個,他要供養佛陀的時候,也可以現其德本。當然,這都是一種福德力量,而這種福德是彌陀的加被。

有關這個現其德本,我過去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上課的老法師講過一個禪宗的公案。說有一個禪師做一個閉關的加行,這個禪師閉關的時候是打坐念佛,一坐能夠坐四個小時,功力很厲害,定力很強。這次閉關的時候他是在另外一個地方住,所以中午的時候是走路下來,到廚房拿飯菜,再走上去。平常是不下來,只有吃飯的時候下來。突然間有幾天他沒有下來吃飯,大家覺得很奇怪,就把這件事告訴他師父。

他師父是一個老參。他師父問, 他幾天沒有下來吃飯?說是七天沒下來吃飯。他師父就知道有事情,這個老禪師,大善知識,一聽就知道有事。老禪師就慢慢一步一步地就走到他徒弟的茅蓬,去敲門。問他說你最近修得怎麼樣?他說,師父,我修得不錯啊!師父說,你怎麼沒有下來吃飯呢?他說,我現在不需要下來吃飯;我打坐念佛,念得很好的時候,我動念頭說,要是有人幫我送飯菜上來就好了,結果就有一個童子每天拿飯菜給我吃,天人送供!然後這個老和尚就說,你心中有賊!你心中有妄想啊!

我們一般人沒有什麼福報,打妄想是沒關係,有福報的人不能隨便打妄想,真的。一個人出家久了以後,每天放蒙山,又持戒莊嚴,你可不要打妄想,因為你內心當中有一種「現其德本」的力量。這個禪師因為修行不錯,所以他打妄想的時候就跟某一個眾生感應道交了,就幫他送飯菜。他師父說你心中有賊,然後他就把那個妄想消滅掉了。結果,第二天,他師父看到他又下來提飯菜了。他師父說,對,這就正常了。所以,修行還是要正常一些,因為我們今天在娑婆世界還是不能「現其德本」。

這個地方講到極樂世界在衣食的受用上、在供養佛陀的資具上,是能夠有這種力量「現其德本」,能夠如意自在。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3-6-24 19:11 編輯 ]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丙三、出世解脫  分七


我們再看丙三,出世解脫。


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人民的情況,依報莊嚴、正報莊嚴,都是偏重在離苦得樂的角度。離苦得樂,當然這個地方包括了離開痛苦的因,就是慳貪。我們可以供佛,培養一種善因,同時有種種的自在的安樂,栽培善因善果。


那麼這個地方講到出世解脫了。這個出世解脫,整個經文的結構分成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三個重點,極樂世界是怎麼修習三主要道。


首先我們看出離心的修學。


丁一、不貪計身願(十)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是身相莊嚴、沒有病痛而且壽命長遠。那麼對於這麼一個健康又莊嚴的色身,極樂世界眾生是用什麼心態來面對?我們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面對一個這麼莊嚴健康的果報體, 他平常行住坐臥,假設生起想念來貪著自己色身的話,不取正覺。


我們對色身貪著的引生因緣有兩個:第一個,想;第二個,念。


這個想就是「於境取相,施設名言」。首先我們對於色身產生一個相狀, 心中有一個相狀。就是你透過你的想像力,把外在的相狀變成你心中的相狀,而對這個相狀產生很多很多的妄想名言。


一般來說,我們對色身的妄想有兩個:


第一個是即蘊即我。我認為這個當下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我,或者色身是我,或者感受是我,或者想法是我。你看我們一個人死掉的時候,大部分都是說「我」要死掉了。我們很少人說,哦,我這一期的五蘊要消失了,很少這樣講。都是把這個「五蘊」跟「我」劃等號。其實,你現在的身心世界現出一個女人的相狀,你內心有女人的想法、女人的感受,那是你阿賴耶識一部分的種子變現出來,跟「我」沒有關係。就像《楞嚴經》說的,大海里面一個水泡,變現你這一期的身心世界,那不是你生命的全部,死亡只是你生命的一少部分的因緣結束了而已!我們很習慣地把「我」跟這一期的身心世界劃等號,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們會被現前的身心世界障礙廣大的菩提道。就像《楞嚴經》說的,我們歡喜這個水泡而失掉了整個大海,因小失大。因為你太執著今生的身心世界,所以你不能做很大的布施、很大的持戒、很大的禪定智慧。這叫「即蘊即我」。


第二個,離蘊即我。這是外道的禪定。外道在禪定當中看到了這個身心世界是生滅的,但是他認為有一個不生滅的我住在五蘊當中。當然他提不出這個「我」的相貌,所以離蘊即我也是不能成立。


總而言之,我們今天產生很多的想像,再把這個想像明記不忘,念念地相續,就變成一個堅固的力量,這個念就是憶念不忘。


這就構成了整個十二因緣裡面的無明,我愛執。我們每一次的果報體產生以後,都對它產生執取,所謂的「隨所生所繫」。你今天變了一個女人的身心世界,你就以她為你的個體;然後你下一生變成男人,又以他為個體,就構成整個十二因緣強大的力量。每一次都有一種十二因緣的力量。


極樂世界的色身,給你這樣的一種快樂的感受、莊嚴的色身,但是阿彌陀佛跟你保證,這個色身絕對不會讓你產生執著,因為它是我空、法空所變現的,它是法身所變現的一個色身。我們前面講到,它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你絕對不會對它產生執著。這個跟業報身是不一樣的。


當然,對色身不產生執著,是有助於我們修出離心的。所有的出離心, 最重要的就是出離你的色身。因為我們的貪愛,我們對外財,金錢有點損失沒關係,物質損失也沒關係,但是色身的損失是很嚴重。所以這個地方是講到極樂世界是有出離色身的這種力量。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二、聲聞無數願(十四)

我們看丁二的「聲聞無數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修出離心,當然主要是修四聖諦,苦集二諦的知苦、斷集。前面講到這個色身能夠遠離貪著,這個地方講到我們能夠親近這些小乘的善知識。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聲聞……這個聲聞是聽聞四聖諦法而證得四果者。智者大師說,聲聞人在修四聖諦的時候,他主要的所觀境是觀察苦諦,觀察身心世界是苦的。他從無常而觀察苦。所以智者大師認為說,聲聞人對苦諦是有很深很深的體驗。

在古德的註解當中,其實這個聲聞也包括了緣覺,只是簡略而已。但緣覺是利根,他的根機比較利,他是思惟十二因緣而證果,所以他在觀察四聖諦的時候主要是觀察集諦,他直接從煩惱下手。他從十二因緣裡面觀察: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於生老病死滅。他不再觀察這個色身的果報,他直接觀察內心的煩惱,只要「心若滅時」,「罪亦亡」。他把無明滅掉以後,整個身心世界消失掉。所以這種利根人以集諦為所緣境。

這種過去生修學小乘法,不管是觀察苦諦的,不管觀察集諦的,這種人一般來說都有很強烈的出離心。

那麼這種人在極樂世界有多少呢?「有能計量」,假設你能夠去計算他的數量,怎麼計算呢?說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都變成了緣覺。諸位要知道,阿羅漢不一定有神通。他要沒有禪定的話,只是證得無生,他跟我們一般人是一樣,沒有神通。但是緣覺一定有神通。那麼緣覺乘他以他的神通力,經過百千劫這麼多時間的計算較量,而且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緣覺,都不知道極樂世界的聲聞緣覺有多少。

可以看得出來,極樂世界這種小乘善根深厚的人是相當的多。當然極樂世界有很多菩薩,前面也一再提到國中菩薩、國中菩薩,但是我們從這個地方才知道,極樂世界是有聲聞人。因為他剛開始是修小乘法,後來回小向大,但是因為他小乘善根深厚,所以先證小果。但是他發了菩提心,還是屬於大乘。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為什麼我們有時候要親近菩薩,有時候也要親近聲聞人?因為有些大乘法,你注意看菩薩戒,有些法是要共聲聞人修學,特別是修出離心這部分。所以,在極樂世界,你不但是能夠修學廣大的大乘的第一諦法門,你也可以跟聲聞人來修學他們的苦集二諦。

智者大師說,聲聞人是專攻苦諦的。要問苦諦,你問聲聞人,他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他對苦諦的體驗可深刻了。要問有關煩惱的問題,你要問緣覺乘的人。要問道諦,你要問權教菩薩,怎麼樣修學波羅蜜,這個六波羅蜜要怎麼修會比較如法、比較快速,問權教菩薩。圓教的菩薩是直接觀涅槃,觀滅諦。「涅槃生死等空花」,一切法本來就是涅槃,本來就無生,不二法門。

所以這個四聖諦在整個藏通別圓四教各有各的專長。極樂世界的人民如果想要修苦集二諦,你有很多的聲聞人可以參學。這是講到出離心的修學。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三、隨願聞法願(四十六)

我們看第三,隨願聞法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講到修學聲聞法的出離心,這個地方講大乘的菩提心跟空正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這些菩薩,隨順他心中的志向跟願望來聽聞他所歡喜的佛法,而且他這個聽聞的過程是「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華嚴經》說,我們身為一個佛弟子,應該感念三寶的恩德。三寶的恩德有哪些呢?佛陀有說法之恩,因為佛陀出世,我們才知道有佛法;法有開慧之恩,打開我們心中的光明智慧;僧有住持之恩,法能夠一代一代地相續,是因為有僧寶的住持。假設都沒有人出家,法就沒有辦法流傳。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法本身有開慧之恩,但是極樂世界的人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這個地方特別注意),自然得聞!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聽聞佛法有時候是一種如理的作意。比如說你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當然,供養佛你就會聽聞佛法。這個不叫自然,因為你刻意去的嘛。你刻意到講堂聽阿彌陀佛說法,這也不自然,因為你知道阿彌陀佛今天說什麼法,你故意去參加。而這個地方是說,你沒有很刻意去聽法,你在極樂世界的山邊林下經行,或者在八功德水前面欣賞蓮花,但是你在修學的時候,很自然,極樂世界釋放出來的光明、釋放的香氣,就會引導你趨向於大乘的菩提心,趨向於大乘的空正見。這個叫作「自然得聞」。就是我們說的不假造作,任運地現前。

蕅益大師曾經在《彌陀要解》說,極樂世界是一個五塵說法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都在說法。不是說你一定要到極樂世界的講堂聽阿彌陀佛講法,不一定。所以這個願文諸位要讀出它的一個關鍵,就是「自然得聞」這個地方。就是休閒的時候你都在進步,這個叫自然得聞。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四、誦經得慧願(二十九)

我們再看第四段,誦經得慧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菩薩的聽法,是在一種休閑的情況「自然得聞」。這個地方他不是自然,是講菩薩在做功課的時候是什麼相貌。他有他的定課,他不是整天在外面跑、供養諸佛,他還得做功課。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這個菩薩在自己的寮房當中,或者在自己的佛堂當中,幹什麼呢?受讀經法,讀誦《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那麼是怎麼讀誦呢?諷、誦、持、說。諷就是朗讀,把這個圖書讀其音聲、思其義理;或者是誦,把它背誦下來,隨時隨地的來思惟它的義理;或者是持,受持不忘,把它的宗旨,《金剛經》的無住生心,受持在心中;或者說把這樣的一個宗旨為人演說——我們修學應該要無住而生心,生心而無住。這樣就在整個過程當中成就了一個「智慧」。智慧是講自受用,能夠抉擇是非,抉擇我空、法空的智慧。而且能夠他受用,以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成就「辯才」。也就是說,在極樂世界,你受讀經法,很容易成就智慧、辯才。

在唯識學上說,我們第六意識的五十一個心所,對修學最有幫助的有兩個:第一個就是想心所,第二個是念心所。就是你的想像力跟記憶力。為什麼在六道當中佛陀讚歎人道?因為人道有很好的想像力、豐富的想像力,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在人道完成。你說一隻狗為什麼聽聞佛法沒有用呢?因為狗沒有想像力。所以一個人沒有想像力很難修學佛法。狗沒有想像力,天人有想像力但沒有記憶力,他記不住,聽了就忘掉了。所以想像力跟記憶力這兩個非常重要。

有一個禪師,他有一天去聽《法華經》。聽到《法華經》有一段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欸,他產生一個想像。他說,這個諸法的本來面目,我們把整個宇宙生命一直回歸到過去,一直找,找到原點的時候,是「常自寂滅相」。就是,我們現量是現在,那麼我們過去是什麼呢?一直找、一直找,找到最後的時候是寂滅相。

既然我們本來是寂滅相,那為什麼現在會有你有我的出現?是怎麼回事?他就不明白了。比如說,一切法畢竟空、寂滅相,為什麼有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有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他問他師父,他師父說:「汝去,我不與汝道!」我不跟你講!

他這個時候就自己去參禪,從冬天到春天,就每天思惟,想像這句話的道理。後來,到了春天,他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間有一隻鳥飛到他前面的樹上,在那個地方叫。他突然就「啪」,開悟了。開悟以後他就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到百花開,黃鶯鳴柳上。」這個人開悟了,真空妙有!諸法從本來,就是因為它寂滅相,才能夠一切法因緣生。如果一切法的本性不是畢竟空,那就不能改變。如果說你現在的身心世界是固定的,那麼你來生還會是這樣子。因為一切法是畢竟空,所以你來生會變化。春到百花開,春風一吹,百花盛開,黃鶯就出現;秋天的風一吹,百花就凋零。這個是因緣生。

那麼他為什麼有這樣的智慧呢?他就是在這幾個語言文字上產生想像。想像力!

我們學佛的時候,是先有比量才有現量,先有正確的想像,才有真實的東西出現。

其實極樂世界,修淨土宗的人要有想像力。你要經常把極樂世界作想像, 然後產生皈依。你相信它是真實的,你相信你一定可以成就。

修小乘法的人不一定要想像。我發現很多小乘的學者很死板。因為小乘法是思議境,他不需要想像。這個色身是無常的,他一看就知道,昨天跟今天不一樣嘛。小乘法的人不一定要想像力,它是思議境。大乘佛法一定要有想像力,都是不思議境。

所以這個地方講,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他的內心世界,在受讀經法的時候很容易成就智慧、辯才,就是他那個明瞭的心識——想像力特別豐富。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五、慧辯無限願(三十)

我們看第五段,慧辯無限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大乘佛法的智慧跟辯才,這個地方講到它的數量。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他所成就的智慧(智慧,我們前面講過,是一種自受用;這個辯才是他受用)和辯才,假設是可以限量的話,不取正覺。也就是智慧跟辯才是無窮無盡的。

凡夫沒辦法做到「時空無盡」,做不到。你昨天有菩提心,今天可能就失掉了。

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人民,他本身雖然受用這麼一個殊勝莊嚴的五塵,但是他內心當中是有空正見的,所以他的智慧、辯才是無限量的。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極樂世界的人民是有空正見,所以他是無可限量的智慧辯才。

大乘佛法的波羅蜜基本上以無住為本,你內心一定要參透你的身心世界是畢竟空的,你才能夠把生命的能量發揮到最大。其實無住跟生心這兩個是相互有關係。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丁六、演說妙智願(二十五)

我們看第六的「演說妙智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偏重在菩提心、空正見,這個菩薩的自受用:他在山邊林下,自然得聞妙法;或者在佛堂當中,能夠成就無窮無盡的智慧辯才。這個地方講到他能夠去演說。

在我成佛世界當中,國中菩薩能夠演說一切智。假設不如是的話,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古德引用《大智度論》的註解說,一切智其實是聲聞、辟支佛的智慧,一切種智是佛陀的智慧。聲聞人能夠觀一切法的總相,所以他只有一切智;佛陀具足兩種。這個地方的一切智,古德說其實就是一切種智,就是一種中道的智慧。他能夠觀察,雖然法性本來空寂,而因果絲毫不爽, 能夠觀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當然,後面會說明,極樂世界的方便, 除了神通以外就是辯才。前面講到五種神通,這個地方是講辯才。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