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義】
佛說十二因緣義甚深甚深,若以大乘立場觀之,如《般若心經》講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流轉」與「還滅」皆是性空。而在《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更說明十二因緣即佛性。如云:
「善男子!觀十二因緣智慧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緣,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無明為因,諸行為果,行因識果,以是義故,彼無明體亦因亦因因,識亦果亦果果,佛性亦爾。善男子!以是義故,十二因緣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緣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為佛性。非因果故常恒無變,以是義故,我經中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無知無見,不可思惟,乃是諸佛菩薩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及。以何義故甚深甚深?眾生業行不常不斷而得果報,雖念念滅而無所失,雖無作者而有作業,雖無受者而有果報,受者雖滅果不敗亡。」(《大正》No.374, T12, p524a)
從這段經文可知佛說十二緣起甚深真義,更知十二因緣在聲聞乘者與菩薩乘者解迥異;尤其來到《大般涅槃經》就直稱十二因緣為「佛性」。如該經又云:
「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有人見十二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同上(《大正》No.374, T12, p524a)。
緣起的法則,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故緣起只是彼此互倚的「因待關係」,其中毫無自性存在。因此緣起即是性空;也因此,「空」即是佛性。如同經文又說:
「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即同上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同上)
故知「佛性」者,並非實有自性;而是以性空為性,而所說「真我」,亦以無自性(無我)為「真我」。此大異外道執有一靈體為本性,作為輪迴的主體。大乘佛教雖講「佛性」,但決不是作為根身的主宰;更非維繫輪迴的主體。故《大涅槃經》講到十二緣起即佛性時,緊接著說:「雖無作者而有作業,雖無受者而有果報」,是無我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