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楞嚴經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
這個就是求證的功夫境界了,隨便你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學密宗也好,止觀也好,各種方法,佛都告訴你了。你要專一,一門深入。他說只要把外緣一切斷,隨拔一根,你念佛也好,用眼睛看光也好,耳朵聽聲音也好,只要一門深入,一個根塵,所謂“粘住”自性妄想粘住把它解脫了,分開了。“拔”字你注意喲,只要拔掉了一根,念佛用意根來念,念到最後佛號也沒有了,妄想也沒有了,我也沒有了,這一念空就停,阿彌陀佛這一聲過去了,後面這一聲阿彌陀佛沒有起來,當體並不是糊塗啊,很清淨啊,身心感覺都沒有了,妄想都清淨了,這是意根比較拔掉了。
隨拔一根,比較性的啊。“脫粘內伏”,脫開了那個粘,同妄想粘住的那個作用,這時候啊,這一切妄想我們叫它空了,普通。伏下去了,象一杯水一樣在那裡那個渣子就沉下去。佛講得很明顯了,“脫黏內伏”你乃至修道也好,各種功夫,要做到這樣才算是第一步入門。
“脫黏內伏”內;不是身體以內。這個內你覺得是身體以內,那還是不離“觸”,色聲香味觸這個作用。這個時候身體也沒有內外,無內外之內,“脫黏內伏”,伏下去了。這是剛剛入門啊,修道學佛修到這一步啊,那麼這個時候可以勉勉強強叫做得定了,心定了,寧靜了,所以真正的得止,妄念止,那麼經典就是奢摩他,這個止,止下去了。那麼止久了呢?
下面第二段:“伏歸元真,發本明耀”這個境界定久了以後,不是說大家許多人用功念佛偶然也有啊,一下好象佛也念不上了,心裡妄念都沒有了,或者看經呀我沒有了。然後說老師啊,我嚇死了。我說怎麼了?念經念到我自己找不到我。我說那不是空了嗎?你不是天天求空嗎?真的空了又說嚇死了,那就不空了。那就嚇出一個有來了,也不錯啊。所以人就是這樣,真到空了那個定住,慢慢定久了。
“伏歸元真”,妄想煩惱妄念伏下去。久而久之,這個久而久之不曉得多久啊,譬如有些人這一步功夫偶然做到空了也是有的,那不是你功夫做到,我常說那是瞎貓撞到死老鼠啊,那並不是你抓住、功夫做到了,偶然一個情形碰到了。譬如人有時候受了一個東西的驚嚇一怕,“啊”這一下,那個意識妄念也是空當露出來的,不過你不曉得保持,你倒真給它嚇昏了變神經了。喜怒哀樂過後都有這個空當呈現的,這個空的相都會呈現,隨時隨地有,疲勞過後也有,興奮過後也有,一切喜怒哀樂,大哭一場過後也有,大笑一下也有,不過不要笑死了,笑斷氣了,那也來不及了。這個樣子,慢慢把握到這一段空靈,慢慢使它伏歸元真,
“發本明耀”,自性的光明出現了,所以明心見性,可以明心了。“伏歸元真”,慢慢澄清澄清,澄清到回到那個本來的境界上,那麼自性的光明髮露、開發了,本來有的。所以發出來本來的光明,不是有相啊,不是有相象電燈一樣、太陽一樣,我也看到光了,你看到神經了,那個也不是,那是生理上四大的變化。自性光明即非太陽,也非月亮、也非星星,也非電光,你到那個時候,只能告訴你,到那個時候你就知道,“發本明耀”這是第二步。
“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等到自性恢復那個本來,開發了本有的光明,然後你也不要管它,本有光明也沒什麼稀奇嘛,即使光明來照見整個的宇宙法界,天地都看得清清楚楚,也沒有什麼稀奇嘛,這是我們本性自有的功能。那麼你再久下去定靜下去,由自性的光明中間再擴大,用現代話講再澄清,不在身心內外。“耀性發明”,所謂見性了,那麼“其餘五黏”整個的根塵,這個身體同我沒有關係,身體的生命功能也擴大了,這個肉眼變成天眼了,這個肉耳朵變成天耳了,等於變成雷達了,乃至外太空的聲音都聽得見了,都收得到。“其餘五黏”我們念佛是用意根念,其餘的眼耳鼻舌身“應撥圓脫”都空掉了、解脫了,不受這個身體的牽扯了。
所以禪宗所講悟,必須到達這個境界,沒有這個境界說看到青的是山,綠的是水,青蛙跳井撲通開悟了,“撲通”那是不懂,沒有用,那不是的。偶然懂了,那不叫悟,開玩笑,必須要到達這個境界。“其餘五粘,應撥圓脫”整個身心空了,離開了,圓滿光明得了解脫了。那麼這個時候,那麼你說我們這個肉眼眼睛啊身體都用不著了?這個肉體是五濁之身,命濁、煩惱濁,很髒的,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到那個時候,你也不要看它很髒,連這個身體生命整個的每一個細胞立刻也轉變了,此所謂頓悟,跟著身心兩方面都轉變了。那麼轉變了你不用這個肉眼能夠看東西。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這所謂般若境界,智慧來了。“不由前塵”不需要象我們現在要這個肉眼看這個書,要這個耳朵聽這個聲音。那個時候到那個境界裡頭,這些同我們沒關係了,不需要利用媽媽生的耳朵、眼睛啊,不需要這些。也不需要外面的境界,沒有亮光的地方照樣亮,看太陽光也不過是蠟燭光一樣,很暗淡,跟自性光明比起來,太陽光都無力之感。那麼腳踏到地下,踏到棉花一樣,沒有地下之感,人都在虛空中行一樣,所以“不由前塵所起知見”,那麼這個時候你的智慧開發了,所知道的,所看見的,所理解的道理,並不是靠現在的頭腦、知識想像出來的,所以“不由前塵所起知見”。三步道都講了,三個階段,到這個境界。
[ 本帖最後由 大大 於 2022-9-15 16:10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