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五蘊的根源是重疊生起的,一念不覺把真如自性轉變為無明業識。這些話要仔細聽,不可思維想像,一想就錯了。

例如說:今天陰天,太陽被雲層遮蓋著了。細心一想,太陽比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雲層遮蓋。真如自性永遠不會變成無明業識。無明業識就是一念不覺,謂之無明本。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帶上這個東西。

如同眼能見,眼是自性,帶上眼鏡,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過眼鏡見到外面境相,叫作無明業識,又叫第八識。眼鏡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並沒有。此中關係要搞清楚。

一有識就是阿賴耶識,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這是從五蘊上講,從八識上講,就是「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說法雖然不一樣,意思是一樣,同樣說出事實真象。

世間人不了解,以為是有一個神明在那裡安排。他不曉得大自然的演變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內衣,再穿外衣。脫衣時先脫外衣,逐漸到內衣,次第不能錯亂。

迷的時候先有無明,發展到粗相,回歸自性的時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蘊,然後次第再除受想行識。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幫助,對一切色法不執著,對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屬色法,均可放下。

進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樂憂喜,能隨緣而不攀緣,隨順眾生,隨喜功德,心地平等。順境不起樂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餘想行識依此類推。
南無阿彌陀佛

TOP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佛在本經將一切法歸納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此段經文第一句諸法空相,諸法即包括此四大類。一切法都有一個共同的意義在,即不生不滅。生滅是現象而非事實,本無忽有曰生,現象消失為滅。若深入觀察,不過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之幻象而已。


本經指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不生不滅的說法很難體會,若進一步解釋,只好舉個例。小朋友玩的積木,把它堆成一棟房子,其相宛在。再拆開來,房子沒有了。聰明人一看到這種現象就覺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滅亦非真滅。因其本來沒有,緣聚不是真有,原本就不生,緣散之後,當然它也沒有滅。

科學家觀察一切萬物,告訴我們物質不滅,能力不滅,這與佛經所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非常接近。凡夫見一切法有生滅,執著在假相上,對於一切法之形成過程完全疏忽,於是墮落到生死輪迴。

凡夫著有,無量劫來內心存有這種錯覺,牢不可破,對事實真相很難接受。佛不得已隨順俗諦而說,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

本經是隨真諦而言,如來五眼圓明,觀察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如實而說。整個般若之綱要,言簡義豐,與諸大乘經華嚴法華一樣圓滿。假如徹底了解經中之真實義,即不難認得無生法忍。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不垢不淨」,染著曰垢,離開污染謂之淨,此指四諦因緣,苦集滅道而言。

「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凡夫流浪生死謂之垢,聖者斷盡見思,超越三界謂之淨。這是佛對於執著性空,厭離幻相的人而說的。

說到實相理體,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淨。雖被惡緣所遮蓋,而性本不垢,復為善緣所熏習而性未嘗淨。
南無阿彌陀佛

TOP

謝謝姊姊們的美意

TOP

「不增不減」,乃對菩薩的開導。通常大乘法易於產生錯誤觀念,道力增長,煩惱減少,斷見思證四果羅漢,定慧增長,證得圓教初住,權教菩薩對於現象很認真執著。佛在此地告訴他們此現象亦非真實,所以說無智亦無得。智是修行功夫,大乘經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說明不增不減。

我們常說:菩提增長,煩惱減少,這話好懂,何以說不增不減?我們說增減是從相上說的,佛說不增不減是從性上說的。性是空相,煩惱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從性上說,並無增減、垢淨、生滅。從相上說,一切諸法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佛說:「隨流認得性」。這句話非常重要,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真性中的真相確實如佛所說,在真性中無凡聖、修證、因果這些事項,顯示般若之本體。禪家有一句話說的好:「諸見脫落,獨露真常。」就是這個境界。

另外可以從一個比喻體會,真空實相如摩尼寶珠,當作本體,十二處十八界視為寶珠所現的光與色,因其能現許多不同光彩,所以為貴。寶珠之體是不變的。也不因色現而生,亦不因色不現而滅。其體如如不動,色相有生有滅,體無生滅。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意思完全相同。
南無阿彌陀佛

TOP

本經一開始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不但無色,亦無受想行識,亦無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亦無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乃至意識界。這些都是法相,空是講法性,法性上無此等虛妄相。

六祖在開悟時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又說:「本來無一物」,說明自性本體,清淨無為,諸佛與大菩薩所證的即是此事,凡夫之迷亦迷此事。蘊處界這些現象,迷了時候才有。

為什麼有迷?為什麼迷了就有這些現象?此乃嚴肅問題。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問題,世尊有很巧妙的答覆,諸位如欲知其詳,請查閱楞嚴經第四卷經文。明瞭即開悟,否則仍在無明殼中。一定要自悟,如被別人說破,就把自己的悟門關閉了,以後很難開悟。所以真正善知識不會把問題說破,他會誘導你豁然大悟,此教學方法之善巧。
南無阿彌陀佛

TOP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此肯定的說,即等於此經所說:是故空中無色,無五蘊,無十二處十八界。相是有,性是無,性中既無,相有也不是真有,此關鍵之所在。

以第一句作一說明,空中無色,即今天所講的物質,物質在感覺上是有,是假有、幻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真有就有妨礙。細心觀察,不難得到真相。如真有,理與事,事與事,皆有妨礙。

如看電影,銀幕是空的,什麼都沒有,雖然現出畫面,並無染著。性為銀幕,沒有生滅、染淨、增減,而畫面則有生滅。

明白之後,心地清淨,叫作開悟。心中不再有妄想、執著、取捨、得失,離開一切虛妄的妄想執著,恢復自性的本體,自性是本來有的,所以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此即佛之知見,

念佛人如明白這個道理入此知見,即是經上所說的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

可知事實真相對念佛人說非常重要,若是明瞭就是明心見性。心是相,即諸法,諸法是心變的,阿賴耶變的。性即此地講的空,自性的本體。性是本體,心是作用,見性即明心了。

明心見性之後,不再有妄想執著,凡聖的見解也都沒有了,說性說相,皆不可得,何況諸法,本來無一物,正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不起心,不動念,一切現象現前,清清楚楚,此人即是佛菩薩。

有人說,既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又何必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應知佛果地所證境界,根性利的人可以體會而不易證得。雖能體會而煩惱習氣未能劇斷,在一切境緣幻象中,還會起心動念,仍有可能墮入輪迴。不但凡夫,連大菩薩都怕墮落,於是華嚴會上大菩薩們都發願求生西方,如此看來,焉能輕視淨土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

TOP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這一段說明世尊善巧的教學,前四句講十二因緣,末一句講四諦。十二因緣與四諦是佛教最根本的教義,說明生死輪迴之事實真相。


十二因緣總共有十二條,謂之十二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條循環不息,形成三世輪迴現象。

前二條屬過去世,無明是因,因無明而引起的一切作業是行。有過去之因緣才有今生之果報。從識到受,這五條是今生果報。

十二因緣中所說的無明非大乘經中所說的根本無明,而是枝末無明。根本無明破了就成佛,枝末無明破了只能斷見思煩惱,證小乘辟支佛果。

無明是迷惑,有錯誤思想見解,才有錯誤的行為。行即造業,造業必受報,受報必來投胎,投胎即是十二因緣第三個識,識俗稱靈魂。

他來投胎,真正因緣是無明與行,父母屬增上緣,投胎要找有緣的父母,子女與父母之因緣不出四類,報恩、報仇、討債、還債,有這種恩怨債務才生在一家。

投胎之後在一兩星期之內,什麼都說不上,給他一個名字叫名色,名是說他有精神,色是說他是物質,以父精母血為身體,此刻尚未長成人的形狀,世人謂之胎盤。在母腹中逐漸長大,眼耳鼻等逐漸形成,名為六入,即是胎兒。觸是由母體出生,與外面世界接觸。

初生嬰兒二三歲以前,只有觸,沒有受。當其有苦樂憂喜的感受時即是受。有苦樂之感覺,必生愛憎,故受緣愛,有愛必有取捨,故愛緣取,因妄取故即成業有。

此愛、取、有三條是今生的因,有今生之業因,必有來生之果報,故有緣生,生緣老死。此是十二因緣運行之過程。

昔日農村兒童往往到七八歲時還能保持天真,只有觸而無受,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今天一兩歲的小孩即能察言觀色,已喪失了天真,很可憐。

佛說投胎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引業,引導眾生到什麼地方投生,過去生中曾修五戒生人道,修十善生天堂。同樣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屬於滿業。

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行,對愛、取、有特加防範,若先由愛上斷,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反過來叫「還滅論」,為何有老死,因有生,為何有生,因有行業,一項一項往上推,十二條中如有一項斷掉,輪迴就沒有了。

我們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只剩三條——愛、取、有,只要斷一個,六道輪迴就解決了。生死業因即是愛,愛不重不生娑婆。貪愛五欲六塵,貪愛名聞利養,什麼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就超越六道,永脫輪迴。

如不能在愛上斷,在取上斷也行。對一切法不取不捨,不捨是順受,不取是不造業。隨緣了舊業,不更造新殃。

至於從有上斷,只有諸大菩薩再來人,與眾生合光同塵。如眾所週知的濟公活佛,不拘小節,不守清規,不守戒律,好像愛取有都有,其實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乃上上乘真實工夫。

凡夫只能在愛取上下功夫,愛取有是無量劫來的習氣。今天初聞佛法,了解事實真相,而境界現前,毛病習氣又來了,見到順逆境界又生愛惡之心,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念頭一起來,要緊的是覺悟,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一切念頭就對了。
南無阿彌陀佛

TOP

四諦是「苦集滅道」,此四字亦說兩重因果。苦是現在果報,集是過去的業因,滅是修行人未來證得的果報,道是現在修學的因緣。

簡言之,諦是確有其事,佛說三界皆苦,三苦八苦,此處不必細表,初學的人往往不以為然,因世間快樂事很多,為何說是苦呢?世間樂事可以變成苦,謂之壞苦,而苦事不會變成樂,可見樂不是真的。

要緊的必須知道為什麼要來作人,輪轉六道。佛觀察的透徹,人生為酬業而來,造善業得福報,造惡業受苦果,這是事實真相。看他人享受,自己受罪,認為上帝佛菩薩不公平。存這種思想,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更造惡業,

一定要對因果律深信不疑,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改造自己的命運,但這不是徹底解決之道。這樣作今生來世可能得大福報,但不能保證生生不造罪業,如福報享盡,惡報又現前,必墮三塗,

要根本解決,必須超越輪迴。修道證果,果是滅,滅煩惱,滅妄想,滅執著,滅六道輪迴。

在四諦中最重要的是修道,修出離生死輪迴之道。佛在經論中說了許多修行法門,門門皆可成佛。我們每人根性不同,迷悟、習氣、染污亦異,如選擇的法門不適合自己的根性,勉強去學,耗費精力而得不到效果。
南無阿彌陀佛

TOP

我們現在雖然對於般若經論有相當理解,切莫自滿,理雖頓悟,事須漸修,自己的毛病習氣能否斷除,在日常生活中,財色名食睡,見色聞聲,能否不動心,幻相現前,如有一絲毫愛惡之心,就不能出離三界。

任何法門必須斷煩惱才能超越輪迴,唯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只要伏著煩惱,即可出離三界,伏比斷容易。

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教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採用這個法門,可知選此法門乃真有智慧,是上上乘頂尖人物的選擇。修淨土法門,不但自己能成就,而且還要勸有緣的同參道友,在一生中圓滿完成佛道。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佛說五蘊是因眾生迷色法輕,迷心法重。五蘊包括色法一、心法四。

十二處恰好相反,眼耳鼻舌身屬色法,色聲香味觸法屬色法,色法說十一條,意根屬心法只一條,這是對色迷的重,對心迷的輕的人說的。

還有一種人,色心迷的都重,佛說十八界,六識是心法,六根中之意根是心法,其餘五根是色法,六塵是色法。在十八界中色法講了十一個,心法講了七個。

佛說法是應機而說,活活潑潑,實無定法可說。
南無阿彌陀佛

TOP

無智亦無得。

智是能觀之智,得是所證之理。無智是能觀之智不可得,無得是所證之理亦不可得。能觀是空,所觀之境界亦是空。


此義很深,凡是熟讀楞嚴之人,多少能體會其義。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向世尊提出一個問題,即無明到底從那裡來的?世尊對他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一語道破。有智即無明之根本,如有能證之智,有所證之理,能所未亡,無明即不能斷絕,所以無智才是真智,無得才是真得,得的是究竟圓滿的自性,能證之智也沒有了。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能證所證,俱不可得。

佛說法是對治我們的毛病,因眾生執著一切法皆有,以為一切法相皆是真實。從此錯誤的觀點產生錯誤的想法與作法,即分別執著,有取捨得失,此皆屬空相。

佛說空確是事實真相,並非假設,使我們了解事實之後,知道諸法空相,於一切法的幻想、分別、執著,便可一切放下,執有之病即可消除。但是空也不能執著,空也不存,此說到究竟處。智得也是緣生之法,亦無自性,亦不可得。下面經文顯示般若修學之大用。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所得故。此句總結前面所說,一切法相不可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修學的方法四諦十二因緣,智與得均不可得,身心世界萬緣放下,妄情盡了,真就顯了。


罣礙即牽掛,有我執起煩惱障,煩惱障障性,心不清淨,不自在,不解脫,造業輪轉。有法執起所知障,所知障障慧,不了自性,不達性相,縱然斷了見思,出三界,因有法執,也只能屈屬於小乘,不能成佛,所以障大涅槃謂之礙。一切眾生錯認了四大、六塵、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執著我見我所,於是才有六道輪迴。

菩薩依究竟圓滿的智慧,即依般若波羅蜜多,看清楚事實,心中無有障礙,不再有妄想執著。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功夫又進一層。世間人最大的恐怖是生死,遠離恐怖即是了斷生死出三界。
南無阿彌陀佛

TOP

生死輪迴之由來,一切經論中說之最詳。確因迷惑顛倒,造善惡因,感得三界果報。凡夫不知此事實真相,恐怖心時時刻刻縈懷於心中。華嚴說恐怖有十八種之多,不必一一細表,

般若經中說的很明白,離開我法二執即無有恐怖。遠離顛倒,顛倒是無明、是錯亂。經中說四種顛倒,常樂我淨。

凡夫不知世間無常,亦不知世間的樂是苦因。貪圖樂受自然生起三毒煩惱。樂不如苦,佛教我們以苦為師,在苦悶時,易於警覺,時刻想出離。若迷在愛欲中,愈迷愈深,難以自拔。

凡夫執著身體為我,不知其為四大假合,四大亦空不可得。凡夫身心都是污染,自己並不覺得。現在人心污染比從前不知道嚴重多少倍,心中充滿人我是非,貪瞋痴慢,此之謂顛倒。
南無阿彌陀佛

TOP

夢境是妄想變現出來的,其根源是五蘊,色蘊是堅固的妄想,受蘊是虛明的妄想,想蘊是融通的妄想,行蘊是幽隱的妄想,識蘊是顛倒的妄想。

楞嚴卷十中說的很清楚。凡是有妄想的人皆有夢,夢的現象亦有種種不同。日有所思,夜必有夢。另一種是無始習氣,也有鬼神來托夢的。
南無阿彌陀佛

TOP

遠離顛倒夢想才能達到究竟涅槃,究竟是圓滿佛果所證,菩薩雖不圓滿而能分證。

涅槃是梵語,最常見的翻作滅,四諦中苦集滅道之滅。滅是滅煩惱。小乘的涅槃是滅見思煩惱,不究竟,稱為「偏真涅槃」。大乘菩薩所證,不但見思斷了,塵沙斷了,無明也破掉幾分,稱為「究竟涅槃」。從初住到等覺有四十一個階級,品品分證,如來果地的大涅槃不是一下子得到的。

此名詞又翻為圓寂,圓是圓滿,寂是清淨寂滅,見思、塵沙、無明都斷了。圓是性德圓滿開顯了,佛說圓教初住菩薩只破一品無明,其作用即與如來果地上相彷彿。

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用「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的修學方法,證入圓教初住,即可隨類化身,在諸佛剎海,普度眾生,可知究竟涅槃有圓寂的意思。功德圓滿謂之大涅槃。

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從初住到等覺位,菩薩位已圓滿了。再往上去,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處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事實,菩薩依般若智慧能證到等覺,一切諸佛也是依般若智慧證到無上菩提,無怪乎佛說般若二十二年。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佛法修學是戒定慧,般若是慧,常言說:「因戒生定,因定開慧」,般若要從定中得到,般若不在經裡,不在佛的言語中,亦不在思維想像中。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中給我們一個啟示,看經聽法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緣是思想研究,不可想,一想就落到意識中。如不用心意識,就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般若才現前,此理很深。

菩薩知道諸法空相,故能遠離妄想執著,以清淨心照見諸法實相,自然契入究竟涅槃。再進一步說,真正平等覺知諸法的真相,徹底究竟明瞭,這能明瞭的即是無上般若智慧。不得已說了這一個名詞,其實性相之中都沒有名言。不過用這些名相作一個引導,由此契入真實。故在因稱它為智,在果上稱它為覺。果達到極處,加一個「無上」。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此為尊重不翻。正是無有一絲毫偏邪,等是與一切諸佛所證的平等,雙照二邊,轉八識成四智,證法空而悟真如。

真是法性,如是法相。古德為了使人容易理解起見,常用金作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作真心,器比作法相。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一如,故稱真如,此諸佛如來真正清淨的覺悟。如此一切諸法的實相(真相)完全覺了,稱之為菩提。

古德有一簡單解釋,完全了解(證悟)契入,證得真如、實際、法性的道理,可以說證得法界事實真相,佛為其建立一個名稱謂之菩提,此名相之由來。又說不可破壞,不可分別,謂之菩提。又說:法真如性,無顛倒性,亦謂之菩提。從種種解釋,體會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滿的精義,佛是以般若而證得佛果。

由此可知般若精髓,解悟尚且不易,證悟更難。正因其難,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作增上緣,叫我們到那裡去修學圓滿的般若波羅蜜多,若無圓滿智慧,如何能不退轉?定功尚且有退,唯有真實智慧才能達到不退轉,古德說的好,西方最殊勝的緣就是西方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有他們關懷照顧,決定可以圓證大菩提。
南無阿彌陀佛

TOP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段經文從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至是無等等咒,是讚歎般若法至高無上,末後兩句是讚歎修學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佛菩薩都是依般若法門證得菩提涅槃,般若的功用實不可思議,無法稱說。
最後以咒語來讚歎它,咒是願的意思,為四種陀羅尼之一。

陀羅尼有總持之義,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使善法不失,惡法不生。

亦有明的意思,即光明智慧,能除一切障礙,能滅除五蓋。

咒又有密語之義,密不是秘密,佛法無秘密,是神秘、是深密。佛在講經時有許多眾生,凡夫肉眼見不到,如天人、天龍八部以及鬼神,咒語中也有他們的語言。佛說經之後,通常以他們的語言,略說一遍,他們覺得有親切之感。

咒又有真言義,能顯示諸法實相,真實不虛。顯說不能叫真言,顯說一般人聽了之後,常用意識心分別想像,反而障礙真實意趣。密說就不會有這些副作用,因為聽不懂就不會思維想像,反而容易得清淨心,超越一切戲論,見到諸法實相,因之稱為真言。

陀羅尼又含四義:
(一)法、持所聞法,經無量時,永不忘失。
(二)義、於諸法能分別邪正是非善惡,悉知無量意趣。
(三)咒、總持咒願,神咒非常靈驗,總持無量義。有的能呼風喚雨,役使鬼神。現在有些失傳。與鬼神溝通,第一要誠,第二咒的音要正確。
(四)忍、安忍,成就堅固的修行,於所聞法,得精進忍,不為境緣所動,讚不喜,罵不憎。
南無阿彌陀佛

TOP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段經文從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至是無等等咒,是讚歎般若法至高無上,
末後兩句是讚歎修學所得到的功德利益。

佛菩薩都是依般若法門證得菩提涅槃,般若的功用實不可思議,無法稱說。
最後以咒語來讚歎它,咒是願的意思,為四種陀羅尼之一。

陀羅尼有總持之義,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使善法不失,惡法不生。

亦有明的意思,即光明智慧,能除一切障礙,能滅除五蓋。

咒又有真言義,能顯示諸法實相,真實不虛。
顯說不能叫真言,顯說一般人聽了之後,常用意識心分別想像,反而障礙真實意趣。
密說就不會有這些副作用,因為聽不懂就不會思維想像,反而容易得清淨心,
超越一切戲論,見到諸法實相,因之稱為真言。
感恩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