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12
發新話題
打印

元音老人

空~~

凡夫認為空是針對有來講的。杯子放在這裡是有,拿走了就是空;杯子裡裝水是有,水倒掉了就是空;人活著就是有,人死了就是空。機械地將空和有對立起來,這就是凡夫對空的理解,就是相對空。外道認為凡有相的都是虛妄,任何相都不要,認為這就是空,死在那裡了。要是這樣的話,房子不要燒掉算了,衣裳不穿脫掉算了,連飯也不用吃了,都空掉好了。所以這樣理解是錯誤的,這就是斷滅空。二乘人所證的空是析法真空(析就是分析)。他們經過分析認為:所有事相都是假的,只有我們的法身是真的。離開了相另外有個法我在,這樣就把色法和心法分成兩個部分。認為色法是色法,心法是心法,要證成妙體,就要離開色相。這就好比鏡子和影子,他們要避開影子而執取鏡光,實際是偏空了。我們知道色法有形體、顏色、有相可見,心法沒有形體無相可見(比如我們的思想)。兩者可以分別,但不可分開。他們不知道色法就是心法所顯現的,偏執心法,執取法我,這樣就偏空了。所以二乘人逃避世法,躲到深山裡修行,這樣就不能圓滿。初地菩薩(又稱初入門菩薩。天台宗和華嚴宗均分五教。天台宗分:藏、通、別、圓、小乘;華嚴宗分:始、終、頓、圓、小乘。天台宗的通教和華嚴宗的始教都是指初地菩薩。)認識到任何事相本來沒有自體,當下即空。不用離開事相就是空。杯子放在這裡,不需要把杯子拿掉就是空。因這這個杯子本身並沒有,它是由因緣合和而成。比如這個保溫杯是由塑料殼和玻璃膽合起來做成的。杯子本身並沒有,房子本身也沒有,就連我們的身體本身也沒有(也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一切相都是因緣合成的。所以不用離開事相方能修行,事相本身就是空。雖然理解了這一點,就不需要離開世間就能修行圓滿,但他們還不知道這個色相妙用無邊,這就叫體法真空所證得的是妙有真空。初入門菩薩雖然知道色法與心法不二,但還不知道有妙用。如能知道色相妙用無邊,利用色相就是真空妙有了,比如五蘊(色、受、想、行、識)是遮蔽我們本性光明的壞東西,所以要「照見五蘊皆空」。但反過來五蘊又是妙用。成所作智就是利用五蘊來成就一切事業。比如,釋迦牟尼佛降生,投胎王子,現了一個妙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身(這就是色)。他為救度眾生,不離開眾生,不放手眾生,就要攝受廣大眾生(這就是受)。眾生的根基不同,要說不同的法,所以他要思考怎樣說法能才對機(這就是想)。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用什麼方法去度脫眾生,就要具體去做。還有的眾生與佛無緣,佛就讓另外有緣的眾生與他說法。有一個城東老母,佛給她說法(佛說法說的最好),她卻不聽。還把耳朵捂起來說:「不聽,不聽」。佛說:「那我現神通給你看」。她把眼睛閉起來說:「不看,不看」。佛知道與她無緣,就叫一個同她有緣的童子來給她說法,她倒接受了。所以佛為救度眾生行持也有所不同(這就是行)。識就是知識,積累的經驗,對我們來說就是要轉識成智,識和智其實是一個東西,就好比水起波浪,水就是波浪,波浪就是水。波浪就像識,水就像智。佛的智慧最圓滿,知識最淵博,他識得各種眾生的根基(這就是識)。佛正是利用色、受、想、行、識來度脫眾生,這樣五蘊反過來就成妙用了。初入門菩薩對空的理悟上還差這麼一層,所以還不究竟。要到佛所證得的妙有真空,真空妙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這才究竟。



真空妙有就是說既然有佛性,就應該起妙用,妙用就是指所現的各種差別相;妙有真空就是說這些相都是由法身所顯現的,本身並沒有,本身就是空。所以體(佛性)、相(色相)、用(妙用)三者不可分割,有體必現相,有相必起用。比如,沒有房子我們怎麼遮蔽風雨呢?沒有相,法性又在什麼地方體現呢?所以理體(法性身)是成就萬物的根本,也是成佛的根本。這就叫「事以理成(理體成功其事相),理以事顯(理體由事相顯現出來)」。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是真空;而《彌陀經》講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妙相,即是妙有。有人不懂就認為這不是矛盾嗎?其實並不矛盾。真空者正是妙有,妙有者正是真空。鏡子裡總是有影子,沒有影子就不稱其為鏡子。不能現相起用就不是佛性,所以,佛性有種種的妙用。雙身、飲血、裸體、憤怒等形像都是我們的心所顯現的,不是心外另有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們的佛性本來就具足一切妙用,既不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也不會在什麼地方滅掉。它無始無終,本來如此。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而迷於色相,向外追求,造業受報,而枉受六道輪迴無有了期。我們現在應該馬上覺醒,不要再迷誤了。既然我們本性有如此廣大之妙用,為什麼只撈取外面一點點假相而忘記我們博大的佛性呢?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大家就不要再去追求外面的境界,應隨緣任運就好。由於前世造的因不同,這一世所受的果就不同。這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都逃不脫因果法則。所以現在我們每個人的緣份、業力、身體條件等等都不相同。只要我們隨緣度日就好,今天的因緣如此,今天就這樣過。明天的因緣如彼,明天就那樣過。心裡不要有芥蒂,不要去追求,不要著實惠,做一個「絕學無為閑道人」。只要能一切放下,就一切無礙了,那就是佛了!六祖慧能大師講的很清楚:我們前念著相、前念迷就是凡夫,後念覺悟了就是佛。就這麼快,不需要怎麼修,只要能覺悟、一切放下、不著相就行

TOP

多謝難第! 已經很久不想空有的事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sol 於 2008-12-31 09:46 發表
多謝難第! 已經很久不想空有的事了
道長常常走在前面

[ 本帖最後由 難第 於 2008-12-31 12:58 編輯 ]

TOP

謝謝難第轉貼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二、修法
(一)座上修行

40. 問:弟子已修法一年多了,雖然從理上明白了一些,但至今尚未親證身心脫落之境。請問師父,若不親證,是否遇境不動心的力量會很差?親證是否不太容易?若欲親證是否主要靠打坐修法?

答:修行不只是打坐修法,更須在事上磨煉,不隨境轉,這樣修行才能得力。但如在事上磨煉的定力不夠,還須多打坐以增加定力,此法易親證本來。



自從三宇老師提點我小六定力不夠
幾經思索才猛然想起
以前聽三宇老師說過    要修行的是每一世的小六
三宇老師也提到   六七因上轉   五八果上圓
好好在小六下功夫   建立正確觀念   做好基本功夫   影響甚遠啊


偶常常會忘記或不懂三宇老師說過的話
真的只有在有狀況出現時    才比較有機會再實際體會一番
感謝三宇老師一而再扮演嚴師慈父的角色
並不斷給予我們各種親身體驗學習的機會
讓偶們在愛與教導中有所學習
唯有繼續給它努力下去就對了啦
大家一起加油喔      耶耶耶

TOP

修法、了生死,有三種實證功夫。第一種我們真能做到念起不隨,念頭一起就化去,毫不停滯,就像水上畫圖一樣,在水上一劃,水就合攏了。沒有一點影子,沒有一點痕跡。如鳥過長空,無有行跡,就能於生死岸頭得自在,要到那裡就能到那裡,不為業力所支配,就是受生自在。
第二種,我們能夠於前面講過的兩種境界,好的一頭,壞的一頭,都是平平常常,一點也不波動
。我們的心沒有好的喜歡,不好的就煩惱,那麼分段生死就了了。所以說,參禪剛開悟的人分段生死並沒有了。為什麼呢?因為習氣重,還未消除,心還不能不逐境生情,教下說為思惑未除,分段生死未了  人的習氣總是見到好的愛,見到壞的就厭惡、煩惱,心不平衡,總在妄動,住執難捨,所以生死不能了,還是要在六道中輪迴,出不了生死。做到第一種,念起不隨,就能做到受生自在。「受生」,就是投胎能作主了,要到那裡就到那裡,要到西方就到西方,要到東方就到東方,不受業力的牽纏,自己能作主了。做到第二種,心不隨境牽,即能變化自在,了脫生死了。
第三種是微細流注斷滅,一切化空,唯有圓覺大智現前,就能現百千萬億化身,度百千萬億眾生了。這就是一切用功人修法證道的真實驗證。我們修心中心法和參禪一樣,都是從第八識下手,在心地上用功
這和其它密法不同,所以稱為禪密,只和禪宗同一鼻孔出氣,但在入手修法時略有不同。心密是用六個手印一個咒打開本來(三松應該是用站樁打坐加咒語佛號),然後再用禪宗的保任方法,勤除習氣,時時觀心,處處覺照,而與禪合轍。一俟觀照圓熟,證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歸家穩坐,就不用覺,不要觀了。這方是做一切功夫的真正最後把握。這樣的功夫,講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還是要費點力氣的。不費點力氣你也做不到。說到做不到,只懂理,事上做不到,沒有用處。所以在修法的途程上,分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和事事無礙法界四個不同的過程。事事無礙法界,就是任何事情都無妨礙,不管那裡都能去得,還要更進一步,連事事無礙的意境也不立!這樣才是真正的禪和子,真正的明心見性者。這就是解決生死問題的根本,成佛的關鍵!


[ 本帖最後由 難第 於 2009-1-6 17:36 編輯 ]

TOP

44. 問:為什麼一定要打坐證得三昧?

答:因為告訴你、指點你,你不相信、不明白,即使明白道理,定力也不夠,境界來了還是跟著跑,所以要打坐證得三昧。月霞禪師在參禪開悟後,覺得心還在動,他師父冶開老和尚讓他閉關三年,三年後出來才行。印光大師也閉關好幾次;虛雲老和尚在高旻寺打坐開悟後,也到終南山閉關;來果老和尚在金山寺打坐,開悟後也是去終南山閉關的。現代的幾個大師都是這樣用功的。



每位老師都是這樣殷殷指點定力的重要

TOP

36. 問:有同修知我加座,來勸說不要執法,並指責我認為有法可修,有道可成。

答:這都是廢話,叫他們捫心自問,是否已到無修無證的地步了。假如對境還動心,說什麼執法!船未到彼岸,離開船就要淹死!這都是混帳人說胡話,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說大話,吹牛皮,誤人慧命,不下地獄才怪!其實修道是長遠的大事,何能僅僅修過幾座,即可歇手不修?!





哇.....自己離別人的努力程度還差好遠喔

TOP

 27 12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