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二 再以母子為喻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前二人相憶為喻,只是親友之情而已;然佛念眾生,則猶如父母之念子,故今更以母子相憶為喻,以見佛之慈心。
「如母憶子」:講十方如來之悲心,護念眾生,如母憶子。《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五.觀佛心品》云:「諸佛心者,是大慈也。大慈所緣,緣苦眾生。……苦眾生者,謂三惡道極苦者。」(《大正》No,643,T15,P674b)此說諸佛大悲所念,乃三惡道受苦之眾生,念念欲拔其苦。
「若子逃逝」,喻眾生不欲念佛,自己違離於佛。「逝」字是「去」的意思;逃逝即逃掉。
「雖憶何為」:喻雖佛殷勤護念眾生,亦不能濟事。如城東老母不欲見佛,雖佛往度,而堅閉大門;佛從門縫現身,彼轉背面;更以雙手覆眼,佛現指縫,彼跺腳拒視。足證單憶無憶。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喻眾生若能念念在佛,就如同諸佛憶念眾生時的殷勤情形,如此母子經歷生生世世皆相隨而不違背遠離。
眾生自違於佛,非佛違於眾生,法身時時念攝眾生,眾生卻違背法身、遺棄法身,故喻如逃逝。佛經中常以「虛空」喻法身,而《古保積經》云:「(佛問大迦葉)『譬如有人怖畏虛空,悲嗥椎胸。作如是言:我捨虛空,於意云何,是虛空者,可捨離不?』(大迦葉答)『不也,世尊!』」(《大正》No,310,T11,P634a)捨棄虛空者,以為離去虛空;事實上,他仍在虛空籠罩中;眾生背棄法身,實則不離法身,而為法身永恒攝持。雖法身單方攝持,眾生不予繫念返悟,不能證得。若法身攝持,而眾生返悟,則生生世世,不相違遠。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2-6-7 17:52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