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因緣各不同

 人生中有很多的不如意,無論是來自於家庭、感情,或是工作方面,無一倖免。而這其中最先讓我難以面對與處理的,就屬原生家庭的問題了。可是由於種種的因素,讓我只能選擇遷就與忍讓,長期下來,累積的怨懟就像一座火山般的隨時有爆發的可能。

 

四月下旬,因著個人的微恙,來到『三松』,想要請教指導老師一些問題。剛開始,我不知從何起頭,但指導老師要我先隨便聊一聊。當時的我也很奇怪,不是要問自己的問題嗎?不知怎的話鋒一轉,卻突然說出「我覺得我媽媽是一個很善良的人,怎麼會失智呢?」還有「為什麼媽媽這麼辛苦,可是大哥、大姊為何不能多體諒,好好做人,讓媽媽有一個安心的晚年呢?」接著就是一大堆對兄姐的不滿與抱怨。

 

後來指導老師告訴我:「人與人之間,因緣各自不同,母親與大姊和大哥的因緣與我不同,所以我不能勉強要他們如何如何,我必須尊重環境,尊重他們與母親的關係,至於我自己,做好我所應該做的就好了。」 這些話在當下給我很深的震撼,因為以往的我,選擇忽略了親人間的個別關係,總是以自己的觀點去檢視兄姐的行為。

 

以前的我,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不了解因果,所以很多的事總是陷在「為什麼」的泥淖裡,所以生命中總是充滿著無奈與抱怨,總是認為「難道我做到這樣,還不夠多嗎?」 雖然有時候,我也會勉勵自己「有能力、有福氣,所以應該多付出」等的話,但是對於大哥一再的酗酒、回家鬧事的場景,我無法容忍;對於大姊愛賭博、不顧家庭的舉止,我無法認同。至於媽媽夾在其中收拾爛攤子的操心與為難,更讓我不捨。因此,我常生悶氣、不開心,尤其看到別人家庭幸福的模樣,我都會很傷心而自卑。

 

日本作家曾野綾子的<中年以後>一書,曾提及人到了此一階段,凡事更能坦然面對,尤其是對原生家庭的各種困擾與問題,皆能展現異於以往的寬容與適應力。只是對我而言,「看開」原只是自己開給自己服用的一味安慰劑,改變有限。可是自從聽取了指導老師的開導後,我才明白,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只是我們不明白,甚至在以前,也許別人曾說過,可是我們也沒有懂,因為我們根本聽不進去別人所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事後回想起來,才發現一切都來的正是時候,指導老師的提醒,如一劑清涼散,讓我得到滋養,找到答案。以前的自己,執著於「不信好命喚不回」的堅強意志,如今的我卻深深的懺悔,懺悔自己昔日種種的固執與自以為是。

 

來到『三松』學習後,對於三宇老師所說的「別人有福報,為什麼我們沒有?」又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也才更明瞭因緣果報的關係。原來所有的不如意,都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別人。不過三宇老師也勉勵我們,知道自己沒有福報,就要更努力修正、改過,這樣才有改變的可能。雖然自己的前半生過得很「認命」,後來也開始試著朝向南宋詞人陳人傑的「君歸去,但力行好事,休問窮通」的目標前進,但現在的自己已經明白,我應該更上一層樓的學習「歡喜受」,也唯有如此,才不枉三宇老師用心的教誨。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